药理学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课件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31页PPT

药理学课件第二十七章 抗菌药概论31页PPT

直链十肽
粘肽
甘氨酸
29.12.2019
胞浆内
胞浆膜
药理学
细胞膜外
2. 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
3. 抑制核酸的合成 ① 抑制叶酸的合成
谷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对氨基苯甲酸 ( PABA )
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
中细菌的最低浓度。 5.抑菌药: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 细菌的药物。
29.12.2019
药理学
6. 化疗指数( 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 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
药理学
机体、抗菌药、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机体
抑制或杀灭作用
抗菌药
病原微生物
耐药性
29.12.2019
药理学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 1. 抗菌药取:的能,抑如制青或霉杀素灭G细。菌,用于预防 和治疗细半菌性合感成染抗的生药素物:。对天然抗生素进行 2. 抗生素结:构某改些造微后生获物得(的细,菌如、头真孢菌菌、放素。
2
29.12.2019
药理学
抗肿瘤药的出现会使人的 寿命延长3年,抗菌药的出现 使人的寿命延长10年。
3
29.12.2019
药理学
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 (2019年上半年)
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共 24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41%, 其中六成以上为10岁以下儿童 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

药理学第三十六章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药理学第三十六章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
泵出菌体外
25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
26
耐药基因的转移及多重耐药
超级细菌
--
27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尽早确定病原菌,明确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 按适应症选药: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和不良反应 抗菌药的预防应用---控制预防用药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合理联合用药 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病毒感染 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根据肝肾功能、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能杀灭培养基内病原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
7
常用术语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是衡量化疗 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 可用动物实验的 LD50/ ED50或 LD5/ ED95的比值 表示。
分类:固有耐药 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无效
获得耐药 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固有耐药是代代相传的,染色体介导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是指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 代谢途径、使其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的作用。
获得耐药性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
21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结构 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 增加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包括: 抗生素(antibiotics)
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 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包括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G、红霉素、链霉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
5
常用术语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抗菌药概论ppt课件

炭疽杆菌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即通称的绿脓杆菌,除在自然界广 泛存在外,也存在于正常人肠道、呼吸道及皮肤,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淋病球菌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 菌 的 形 态 和 结 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类、万古霉素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G+菌
产气荚膜杆菌、炭疽杆菌
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
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肺炎杆菌、 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
❖ 产气荚膜杆菌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 以水肿、产气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常由几种病原 菌混合感染, 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 还有水肿杆 菌, 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
耐药性(抗药性):
❖ 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ence):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 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耐药的机制 产生灭活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改变代谢途径
联合用药目的 ❖1. 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2. 延缓、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 扩大抗菌范围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 不明病原体的严重细菌性感染,为扩大 抗菌范 围可选联合用药,待细菌诊断明确后即 调整用药。
② 单一抗菌药物尚不能控制如腹腔穿孔所 致的腹膜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课件)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巩固练习
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延缓或耐药性的产生 如抗结核治疗,联合用药能大大耐药性的产生。
(3)扩大抗菌范围 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1)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杀菌药:能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 耐药性(抗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抗菌后效应(PAE):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并产生抑制作用后, 抗菌药浓度降至 MIC以下或消失,对细菌抑 制作用依然存在一段时间的现象。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
用、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甲氧苄啶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的依据 3 了解其他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朱先生,39岁。5年前开始出现间断性尿频、尿急、尿
痛,腰痛和发热等症状,经抗炎和对症治疗好转,后几乎 每年发作2~3次。3天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腰痛,体温39.2℃,无寒战、浮肿。WBC: 16.7×109∕L,N 87%,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给予哌拉西林、左氧氟沙 星及对症治疗。 请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之间的关系。 • 理想的抗菌药:干扰细菌的重要功能不影响宿主
细胞的特性。
宿主、抗菌药 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宿主
抗菌药
耐药性 抗菌作用
病原体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和抗生素
•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预防或治疗 细菌性感染的药物。人工合成抗菌药和 抗生素。
• 抗生素: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 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病原微 生物。如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及四 环素
一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细胞壁:由肽聚糖(粘肽)构成,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 以糖苷键联结而成。
• 细胞壁合成: • ①胞浆内:分别形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
N-乙酰胞壁酸五肽,磷霉素、环丝氨酸 阻碍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形成。
一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②胞浆膜:双糖五肽→双糖十肽,被万 古霉素和杆菌肽破坏。
抗菌谱
•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如
异烟肼对结核杆菌。 • 广谱抗菌药:对G+、G-、螺旋体、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如四环素和氯霉素。 • 抗菌谱是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抗菌活性
•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与体内两种方法测定。
成分
G+
厚、致密
50 ~80 % 50层以上
蛋白、磷壁酸
G-
薄、疏松 10%、几层
脂蛋白、外膜、 脂多糖
二、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 细菌胞浆膜由类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具有物质 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的功能。
• 多粘菌素类与磷酯结合;制霉菌素和二性霉素 等多烯类抗生素与真菌胞浆膜中固醇类物质结 合。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发展简史
• 古代霉菌产物治病,豆腐霉治疗疮、痈;霉玉米、霉 面包治疗化脓创伤、肠道感染。
• 磺胺药是最早发现的抗菌活性强、而毒性低的化学药 物,1935年首次成功用于临床的磺胺类药物是百浪多 息,开始了现代抗微生物的药物治疗时代。
• 1940年青霉素问世,开创了抗生素化疗的新纪元,发 展成为ß -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流。
• 抑菌药其血药浓度超过MIC,达不到MBC; 杀菌药其血药浓度超过MBC
化疗指数
• 化疗指数:用动物实验的LD50/ ED50或 LD5/ED95的比值来表示。
• 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 价的重要参数。但化疗指数高者并不绝 对安全,如几无毒性的青霉素仍有引起 过敏休克的可能。
抗菌后效应
•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喹诺酮类发展到第四代,半衰期 长、组织通透性好、抗菌活性高,应用前景广阔。
基本知识
• 化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所致疾病进行预防或治 疗称为化学治疗。
• 病原体: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寄生虫及恶 性肿瘤细胞。
• 化疗药物: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 • 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注意机体、药物和病原菌三
• 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 核苷酸、氨基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 菌死亡。
二.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
抗G-菌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抗真菌的多烯类抗生素
吡咯类抗菌药
细胞膜内磷脂
细胞膜上固醇类物质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细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
细菌死亡
抑制固醇类合成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 细菌核糖体70S,30S和50S亚基组成; • 哺乳动物为80S,40S与60S亚基构成。 • 50S亚基: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红霉素等); • 30S亚基:四环素和氨基甙类抗生素。
四、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 磺胺类与甲氧苄啶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 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四氢叶酸 合成。
•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DNA的 合成
• 利福平: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 抑制RNA合成的起始阶段,阻碍mRNA的 合成
• 抗菌后效应(PAE):将细菌暴露于浓度 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 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段时间 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当PAE存在时,时程具浓度依赖性。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2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 3 抑制蛋白质合成 • 4 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分为固 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获得耐药 性: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 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 效。
耐药性生物化学表现
• 1. 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 2. 产生灭活酶 • 3.改变靶位的结构 • 4.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增强 ,青霉素抑制转肽酶
N-乙酰胞壁酸 N-乙酰葡萄糖胺
Teichoic Acid
细 胞 壁
PeptiDoglycan
Layers
青霉素结合蛋白
磷脂 青霉素结合蛋白
Lipopoly saccharide
外膜
脂蛋白 黏肽
细胞膜
G+与G-细胞壁比较
粘肽层 肽聚糖
• 二是钝化酶,位于胞质膜外间隙,其功能是 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钝化 后的药物不能进入膜内,从而导致耐药。乙 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及核苷转移酶。
3. 改变靶位的结构
• 降低靶蛋白与抗菌药的亲合力,如肠球 菌突变株可引起靶位构象的改变而对链 霉素高度耐药。
•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 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 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 其值越小则抗菌活性越强。
抑菌药和杀菌药
• 抑菌药:仅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不能将之杀 灭的药物,如四环素和磺胺类等。
• 杀菌药:不仅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 将之杀灭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甙类 和喹诺酮类等
1.降低外膜通透性
• 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发生变化,膜孔蛋白 数量减少或孔径变小,导致细菌对药物 的通透性降低。
•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 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
2.产生灭活酶
• 细菌通过耐药因子产生破坏抗菌药并使之失 去抗菌活性的酶,药物在作用于靶位之前就 被破坏或失活。
• 一是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 头孢菌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