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中共抗战史研究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4期·研究综述·12345,6#789:;<王 士 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共革命史研究的学术回归和发展,中共抗战史研究开始真正起步,并在平稳中向前推进。
进入新世纪,因对外学术交流的持续、跨学科方法的引入、研究方法的更加多样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共抗战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于篇幅和个人学力所限,本文仅选取研究进展较为显著的几个专题择要介绍,以展示新世纪以来中共抗战史研究的进步和新趋势,期待能为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贡献些微之力。
一、关于中共抗战军事战略与军事史的研究 军事战略无疑是中共抗战的核心议题,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较于既有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中共抗战战略方针的提出与转变、作战阶段的划分与重大战役的争论,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更加关注中共抗战军事战略的形成基础和过程、军事战略的传播和贯彻实践以及抗日武装的具体创建路径等。
第一,中共抗战军事战略的形成与传播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持久战理论的系统阐述,体现在他1938年5月相继推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个文本中。
毛泽东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提出他的抗战军事战略思想?有研究指出,1938年前后华北的特殊形势,特别是1938年初中共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获得的意外发展,是促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坚持山地游击战到下决心向华北大平原发展的关键因素。
平原游击战的提出,是中共持久抗战理论形成的最后关节。
还有一个因素与之前毛泽东感到军事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直接相关。
毛泽东之所以坚持游击战争必能挫败日本这一论断并详加论证,其真正目的是强调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①中共的抗战军事战略,集中体现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
针对世间借“持久战”非毛泽东首创而质疑《论持久战》价值和意义的声音,有研究着重探讨持久战思想的渊源流变,强调毛泽东从来没有自认为提出了持久战;《论持久战》的价值在于论述而非提出持久战,其中也包括审视评议前人的持久战思想言论;红军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中共提出成熟的抗战军事战略方针的必要基础②。
我国抗日战争精神研究综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一周年
族精 神 的空前 觉 醒和 高度 升 华 ,弘扬 抗 战精 神 是 实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复 兴 的现 实需 要 。
洪岚 ( 2 0 0 3 )《 蒋 介石 抗 战精神 动员 初探 》 认 为抗 战 精 神动 员 是 比较重 要 的方 面 。在 1 9 3 2年初 南 京 国 民政 府在 将 “ 攘 外 必先 安 内” 定 为 基 本 国 策 ,把 “ 剿 共 ” 和 谋 求 中 国 内 部 的 统 一 ,视 为 “ 抗 日” 的前 提 和 条件 。除 此 之外 ,蒋 介 石 还论 述 了抗 战精 神 动 员 对抵抗 日本 侵 略 的重 要 意 义 。例 如 :抗 战 精 神 动 ” 。 “ 抗 战精 神 ”这 一概 念最 早是 由南 京 大 屠杀 遇 难 同胞 纪 念 馆 馆 2 南 京国 民政府 抗 战精 神动 员的 局 限性 长 朱成 山在 抗 战胜利 5 9周 年时 提 出来 的 ,但 它却 是 经过 中 国人 民 黄延 敏 ( 2 0 0 8 )在 《 对 南 京 国 民 政 府抗 战精 神 动 员 的历 史 考 抗 日战争 纪 念馆 馆长 王新 华 向记者 转述 出 来 的 :“ 抗 战 精 神这 一 概 察 ( 1 9 2 8 -1 9 3 7 ) 》 认 为 由于 以蒋介 石 为 首 的南 京 国 民政府 仍 长 期 念 不是 我 的发 明 , 而是 由南 京 大屠 杀遇难 同胞 纪 念馆 馆长 朱成 山最 固守 “ 攘 外必 先 安 内” 的 国策 ,积 极 反 共 ,消极 抗 日 ,制 约 了 国 早 提 出来 的 。的确 ,我们 有延 安精 神 、井 冈 山精 神 、9 8 抗洪精神 , 民抗 战精 神 动员 发挥 最大 效果 。 为 什么 不弘 扬抗 战精 神 ? ” 洪岚 ( 2 o o 3 )《 蒋 介石 抗 战精 神动 员初 探》 认 为虽 然 南 京 国 民 “ 居 安思 危 ” 这是 中华 民族 的古 训 。我 们纪 念 抗 战胜 利 ,弘扬 政 府在抗 战 时期 发动 国民精 神 运 动 ,但 是 由 于 蒋 介 石 自身 文 化 思 抗 战精 神 ,就 是 要 “ 铭 记 历 史 、缅 怀 先 烈 、珍 爱 和 平 、开 创 未 想 的局 限性 ,导 致抗 战精 神 运动 的局 限性 。 来。 ” 中 国坚 持走 和平 发 展道 路 , 同 时呼 吁各 国共 同走 和平 发展 道 3 抗 战精神 的 内涵 、时 代价 值 、现 实意义 路 ,为 建设 持久 和平 、共 同繁 荣 的和谐 世 界而 不懈 努力 。 ” @ 3 . 1 抗 战精 神 的 内涵 。张瑞 强 ( 2 0 0 5 )《 抗 战精 神 的 内涵 及 这 就要 求我 们要时刻牢记 “ 生于忧 患 ,死 于安 乐” ,我们要 铭记 现 实意 义》 认 为 抗战 精 神 内涵 是 一 种抗 日救 国 ,存 亡继 绝 的爱 国 历史 ,发扬长征精神 、井 冈山精神 、延安 精神 、大庆精 神 、抗震 救 灾 主义精 神 ,是一 种 众 志 成 城共 同抗 日的 团结 精 神 ,是 一 种 不 畏 惧 精神 ,弘扬抗 战精神 ,践行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 观 ,勇 于开拓 创新 ,面 敌人 的强大 与残 暴 的坚持 不 懈 拼搏 精 神 ,是 一 种 舍 生 救 国不 怕 死 对各种挑 战,正如 习近平指 出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就 是 中华 民 亡 的奉 献精 神 。 族 近代 以来最伟 大的梦想 。这个梦 想 , 凝 聚 了几代 中国人 的夙愿 , 体 石 学峰 ( 2 0 1 5 )《 抗 战精 神 的 内在 本 质 、外 在 表 现 与 现 代 传 现 了中华 民族 和 中 国人 民的整 体利 益 ,是 每 一个 中华 儿 女 的共 同期 承 》 认为 爱 国主 义和 民族 凝 聚 力 是 抗 战 精 神 的 中 心点 和精 华 从 而 盼 。 ” 不断夯实和增强为 实现 中国梦的精神根基和精神动力 。 构成 抗 战精 神 的 内在 实质 ,抗 战 精 神 的 外 在 表 现 形 式 有 开 拓 创 新 注 解 : 精神 ,不 怕 劳苦 不怕 死亡 的 精 神 是 抗 战 精 神 内在 本 质 的所 需 要 现 ① 龙 立军:论 抗战精神及 其 时代意 义— — 纪念 抗 日战争胜 利 6 0周 代传 承 。 年 [ J ] . 楚雄 师范学院学报 , 2 0 0 5 年1 2月 2 0 0 5 .2 0( 6 )( 印) . 3 .2 抗 战 精 神 的 时 代 价 值 。 王 书 道 , 闫 战 彬 ,王 增 祺 ② 习近平 :在纪 念 中 国人 民抗 日战 争 暨世 界 反 法 西斯 战争 胜 利 ( 2 o 1 5 )《 抗战精神的深刻 内涵 和时代价值 》认为抗 战精 神有着 团结 海 7 0周年 大会 上 的 讲话 [N ] .人 民报 ,2 0 1 5— 0 9 —0 4 . 内外 中华儿 女实现强 国梦 、维护 国家主权 、安全和 发展利益 、维护 战 ③ 习近 平在 纪念 抗战 胜利 6 9周年 座谈 会 上 的讲 话 [N ] .人 民 后 国际政治秩 序、推进世 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价值 。 日报 ,2 0 1 4~0 9— 0 4 (0 2) . 龙 立军 ( 2 0 0 5 )《 论抗 战 精神及 其 时代 意义 》 认抗 战精 神具 有 ④ 《 十八 大 以来 重要 文献 选编》 ( 上册 ) [ M] .北 京 : 中央 文献 多 样 的形式 、深 刻 的 内涵 、新 颖 的 面 貌 、体 现 民族 的 本 质 等 时 代 出 版 社 ,2 0 l 4版 第 8 4页 .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实用5篇)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第1篇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
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论
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论荀利波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距今已80多年,在国内外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国内外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也正在发生转向。
国外史学界日益正视中国在二战中所作出的牺牲及对二战的最终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国内学界在抗战爆发之初就开始了抗日战争的研究,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抗日战争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受意识形态影响导致部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等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抗战历史研究得到重视,并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格局中去加以研究,加强国内学界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历史叙述的话语权;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史料整理,将抗日战争研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多民族发展等领域密切结合,呈现战争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料研究;西南大后方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2-0055-05专题述评2017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第八十周年,重提这一特殊的日子,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警醒我们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段历史不仅对中华民族造成深远影响,也对亚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从抗日战争爆发后至今的80年里,许多学者从各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对抗日战争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总体而言,抗日战争的研究随着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抗日战争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学术领域。
同时,伴随学术界研究的这种变化,一些新的领域被挖掘出来,使抗日战争研究形成一些新的动向和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国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更多从写史的方式着手,对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展情况和敌后战场开辟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特别是随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中国人民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经历的苦难生活,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抗日战争研究者的关注,形成了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成果,如拉纳·米特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石岛纪之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等,都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作者:魏延秋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6期[摘要]对一·二八淞沪战役的研究,学界历来比较重视,成果颇丰。
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战役相关情况,以及历史地位、意义等方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可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一·二八淞沪抗战;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首战,是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梳理综述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
曾一直有学者认为,十九路军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国民政府在淞沪抗战中的积极表现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给予了肯定。
[1]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有学者从对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时南京政府方针的比较分析出发,指出:保护自身利益、对日战略意图的错误估计以及国际社会、人民呼声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了南京政府在一·二八事变中妥协和对抗相交织的态度与政策。
[2]有学者从这一期间南京政府的对日谋和活动出发,认为淞沪抗战始终处于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政策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之下,受此制约和束缚,这也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遭致失败的深刻根源。
[3]有学者把一·二八事变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方针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剖析,以此弄清抗战前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演变规律及实质。
[4]也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抵抗还是妥协这两种方针的斗争。
而随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势力占据上风地位后,表面上作出誓死抵抗的方针,实际上真正用意仍然是伺机与日妥协。
因此,当十九路军奋战时候,蒋汪等向十九路军施压,并向日本密探妥协。
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学者认 为 , 如果 没有西 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 国民党蒋介 变 , 中 国战场未能实现战略反攻 , 所 以中国的抗 日战争应 即敌 之 战略进 攻 , 我之 战 略防御 阶 石集 团是不 可能 由对 日妥协走 上抗 日道路 的 , 也 就无法 该 划 分为 两个 阶段 ,
始 的。【 2 】 1 叭 胡锦 涛 也 曾指 出 ,1 9 3 1 年 九一八 事 变是 中 值得商榷 。 国抗 E t 战争 的起 点 。[ 3 虽 然一 般来说 , 有侵 略就有反 侵
略的 自卫 战争 , 但是, 九一八 事变 发生时 , 蒋介 石奉行 不
( 二 ) 抗 日战争的阶段划分
五个 阶段说 。有学者认 为 , 抗 日战争 的正 面战场 出
西 安事变 标志 十年 内战的结束 , 是 中国抗 日战争 的 现过 两次 战略大撤退 , 导致抗 日战争 出现两次 战略 防御
起点 。有学者认为 , 在 中国近代史上 , 抗 日战争是与十年 阶段 , 与此 相适应 自然出现两个战略相持 阶段 , 因此 中国 内战互相衔接 的特殊历史 时期 , 因此 , 抗 日战争的起点问 的抗 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五个 阶段 。[ 8 题也是 十年 内战 的终 点问题 , 而西安事变 则是 十年 内战 两个 阶段 说 。有 学者认 为 , 毛泽 东 《 论持 久 战 》中
抗 日战争研 究综述
鲁俊 茹
摘要 : 抗 日战 争是 近 百年 来 中国反 抗外侵取得 的第一 次伟 大胜利 , 是 中华 民族 走向复 兴的历 史枢 纽。关 于 抗 战起 点及 阶段 划分 、 抗 战胜利 的原 因、 抗战 中的 两个战 场、 主要战役和 事件 、 抗 战胜利 的意义等方 面的研 究观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作者:谭玉龙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7期摘要:《新华日报》作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三大主流报刊之一,一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更是抗战宣传话语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之一。
当前,学界不仅在《新华日报》有关抗战主题的史料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新华日报》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包含了《新华日报》发挥党媒喉舌作用、进行抗战动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现巧妙的宣传策略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抗战话语权等多方面的研究。
上述研究主要从舆论宣传的角度切入,或者进行文本分析等,而基于《新华日报》构建中共抗战话语叙述体系的深层次研究成果则略显单薄。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话语中图分类号:D6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7-0076-06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抗战救国为宗旨创办了《新华日报》,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刊载消息和评论文章进行抗战宣传。
在战事跟踪报道、战局分析、国共两党的抗战地位、战时动员、民众抗战作用、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民族抗战精神等问题上,经过《新华日报》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初步表达和诠释,逐渐深入人心,获得民众的信任,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基本话语叙述,并引起了中华民族心灵上的广泛认同,产生了全民族“革命话语”的共鸣。
因此,基于《新华日报》来展开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的深入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华日报》抗战主题史料整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历史学、新闻学还是传播学等都将《新华日报》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潘梓年等人以《新华日报》办报人的回忆为主线,整理编辑成《新华日报的回忆》①和《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②两部著作,收集和记录了《新华日报》办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历,成为研究新华日报的重要文献。
1979年韩辛茹的《新华日报史(1938-1947)》③以记述文本历史的方式将《新华日报》报道话题作为分析文本,全面概述了《新华日报》的原貌。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及问题
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作者:步平等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点击数:1848 更新时间:2009-4-24 编者按: 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
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间就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与努力。
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建立了共同的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与讨论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大约在同一时间,日本学者与在日中国学者成立了“日中年轻历史学者会议”,讨论以历史问题为背景的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动,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版了《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日本与韩国在2002年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在2005年告一段落后,于2006年开始了第二期的共同研究。
从2006年开始,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者也开始了作为两国对话机制之一的共同历史研究,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年。
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共同编写教科书的目标在经历数十年努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欧洲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经验是否适合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中、日、韩等国学者间是否可以进行历史问题的对话,就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当然,对于上述共同历史研究的结果尽管还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但共同研究的过程都涉及到超越本国历史,超越国民国家的历史记忆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历史学者都在围绕统合相互不同的历史记忆,探索其中的关联性,思考其中的共同性而努力。
而在这样的探索与思考中,学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以往局限于一国视角的研究中的缺陷与问题。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一、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历时八年之久,牺牲惨重,但是最终还是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伟大牺牲和贡献。
”那么,在这场抗日战争中,都有哪些事情发生了呢?今天我将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调查报告。
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将针对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和意义;2.具体的组织和工作模式;3.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战争胜利的贡献;4.今天我们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学到什么?三、调查过程1.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和意义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反动派并没有完全被人民抛弃。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常常采取离间、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
毛泽东曾经说过:“别人打仗靠枪,我们打仗靠群众”,可见,组织好群众是打赢抗日战争的关键。
为了团结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恰当地采取了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民族统一战线内,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贤达、爱国民主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构筑起了坚固的抗战堡垒。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舍弃革命原则,而是从“独立自主、和平民主”的原则出发,积极开展一系列统一战线工作。
建议成立联合政府,制定各项民主政策,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
这些原则和行动,既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又能够团结各个阶层、各个民族,是在团结全民抗战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确立了新中国的统一基础,具有历史巨大的意义。
2.具体的组织和工作模式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有联合政府、抗日救国会、降敌容后会、工人民主团体、农民团体、青年团体及其它各种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民主团体。
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工作,共产党还成立了村社两级委员会、县区和省市地委、监察委员会等组织,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化和法制化。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国军队的组织、指挥、战术、战略等方面,探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结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成果,展示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1941年至1945年间,中国军队参与了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
这是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时间段,也是中国军队经历了艰难困苦,发扬光荣传统的时期。
中国军队在这段时间内充分发挥了精神依托、人力资源以及地利条件等优势,与日本军队进行了血战,给予了日本侵略者严重打击。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通过完善的部队编制和各级指挥机构的建设,有效地组织了战争的进行。
其中,中国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正规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地方基础,秘密运动和游击战等战术手段,对日本军队进行了有效的牵制和攻击。
同时,在战术和战略方面,中国军队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如游击战、正规战、兵力分散等,以应对日本军队的优势。
在战略上,中国军队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围包围圈,以削弱敌军实力。
这些战术和战略上的改革,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研究抗日战争史也对中国军队的表现作出了重要评价。
抗日战争史研究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档案、日本军事史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重新评价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军队在战略规划、情报战和对日本军队的有效组织等方面的威力,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组织、指挥、战术和战略上的创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中国军队的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评价。
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战术应对和对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抵抗。
长征抗日,近年研究概况
近年来,关于长征研究不仅在决策、准备、重要战役、重要会议、落脚点的选择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而且涉及到了长征中的文化工作、经济供给、华侨与外国人等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对于红军长征前的决策和准备工作,学界基本扬弃了过去沿袭多年的“行动上无计划”、“军事上无准备”,是“没有必要的准备工作”的“仓促出动”等观点。
论者认为,长征是经共产国际批准,做了大量准备,但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对实施这一战略转变犹豫不决,撤退过于仓促,因而这种准备才不充分。
问题主要出在战略转移的组织和指挥上——决断犹豫,没有早走;不会跑、不快跑,延误了战机;低估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准备坚决的战斗;舍不得丢东西,采取大搬家式的行动。
关于长征的战略方向和落脚点的选择。
传统观点是长征一开始就是要北上抗日。
近年有学者提出,把北上抗日作为长征的目的,并最终把立足点放在陕北有一个过程,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
从现有资料看,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选择在陕北并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党中央、中革军委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全国发展变化的形势逐步作出的。
以往的长征研究中,较集中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对其他三支红军长征的研究比较薄弱。
近年的研究,对长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给予应有的重视。
例如,有学者强调,不能因为张国焘搞分裂主义而否认或抹杀红四方面军的功绩。
红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支援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
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正确制定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70年前,这一问题同样制约着红军长征的战略方向和进程,关系着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成败。
红军长征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又把侵略战争扩大到关内,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重。
而此时的蒋介石却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内战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和不抵抗的态度,对离开根据地处于战略转移不利态势下的红军,却调动数十万大军进行围追堵截,使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向中国投降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抗日战争研究综述》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
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
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
[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抗战历史的调查报告及思考
抗战历史的调查报告及思考抗战历史的调查报告及思考一、方案介绍实践时间:实践地点:邵阳县下花桥镇抗战老兵住所实践人员:江景琳、鄢维、张倩、张文乐、陈珊珊、肖维娅、蛎沃实践内容:了解抗战历史、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方式:网上查询、实地采访了解等关于抗战历史的调查,设置了实地采访和网上查询等方式。
实地采访内容更加便于还原历史。
选择地点是抗美援朝老兵的住所。
通过调查,了解抗美援朝抗战老兵的生活现状,用实际行动尊重抗战老兵,为老人们送去物质与精神的关怀与援助。
分析战争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影响,当时战争爆发的原因。
从抗美援朝老兵讲述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以下即此次事件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
实践目的:20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民族精神。
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让人们更加了解抗战的历史,记住我们被外国势力欺负的历史,我们要勿忘国耻。
二、实践过程(1)抗美援朝的背景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开始南进,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台湾。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行动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帮助韩国的.国家也派小部分参战。
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韩国国军均归驻日的美军远东军指挥,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
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公然干涉朝鲜内战。
抗朝鲜的入侵。
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成员国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动议以13对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述评
论坛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述评
文 / 李世坤
摘要:梳理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化抗日战争意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评 述:一是学术界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是对学术界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 评价。 关键词:抗日战争 意义 研究 评述
一、议题与进展: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关于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大部 分表示认同。例如魏宏运、胡德坤等学者做过一系列研究,发 表一系列文章。从 1840 年以来,面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 民族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到抗日战争, 我们才改变这种局面。因此,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 在这里要指出,梁家贵,徐修宜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了伪满洲国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终结”。 2.关于抗日战争对新民主义革命的意义 抗日战争对新民主义革命具有伟大意义,学界大部分表 示认同。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的学者论述抗日战争对各民主党派的意义,认为抗日战争 对各民主党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民党因失民心,走向衰 落,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迅速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 由谢忠厚等人合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 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是把抗日战 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前后接续的特殊时期,具体地考察了 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即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 具体地论证了共产党人如何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向现代化进步的实践及其结果。作者特别强调,“改 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是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 个重要奋斗目标,奋斗的结果则是,中国社会形态中出现了 过渡到现代化而必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而值得注 意的是,作者还针对西方一些学者关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 期是“利用了农民的民族主义”,新中国成立“是农民自 发性向政权结构挑战的顶点”等观点,提出:“抗日与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密切联系着”,而通过这一时期共产党对社会 改造的努力,极大地削弱和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 社会基础,这是与打败侵略者同样重要的胜利,它使抗日战 争成为新旧中国历史接续的枢纽,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由 此完成。
• 关于国民党是否开展过敌后游击战。与前述战略问题相关, 近年来还有人提出国民党为了实现持久消耗的战略目的, 也曾提出过抗日游击战的方针并加以实施。相反的意见则 认为: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并不重视游击战,也未曾计划在敌 后部署游击战争,少数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也是违抗蒋 介石的命令而与中共合作的结果,这些部队后来都参加了 八路军;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才开始重视敌后游击战,并成立 了冀察战区和苏鲁战区,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使正规 军作战得到游击战的支援和配合,二是为了限制和破坏中 共敌后根据地的发展。这些部队后来有相当部分投敌成了 伪军,其余的则撤退到国统区,还有一些游杂部队,活动范围 狭小,很少抗日作战,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国民党的敌后游击 战场。
• 一、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 • 关于日本侵华研究,以往多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而 近年来开始有人做理论方面的探讨。针对有人认 针对有人认 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有学者 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 有学者 明确提出: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 明确提出 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 在日本兴起,而且它 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更 而且它“ 在日本兴起 而且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 更 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 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 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 以来的对外政策,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 以来的对外政策 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 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 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日本法西斯扩张理 既有对传统武士道、 论,“既有对传统武士道、日本主义、天皇中心论 既有对传统武士道 日本主义、 等思想的兼收并蓄” 也有 也有“ 等思想的兼收并蓄”,也有“一批现代法西斯理论 活动家针对时局提出各种论述,以及军部各决 家、活动家针对时局提出各种论述 以及军部各决 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所确认的指导思想,表现五花 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所确认的指导思想 表现五花 八门,极富于诡辩性、多样性、独特性、应用性与 八门 极富于诡辩性、多样性、独特性、 极富于诡辩性 丰富性” 还有学者提出:“中日战争期间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 丰富性”。还有学者提出 中日战争期间 日本国 内有许多侵略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东亚联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亚联 内有许多侵略理论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盟论、东亚协同论和大东亚共荣圈论。 盟论、东 敌后战场一般也称解放区战场,后一种称谓来源于中共七 大时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和朱德的《论解放 区战场》军事报告。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著 述比较丰富,而现在比较新的观点有以下方面。 • 关于敌后战场的战略方针问题。过去一般认为“独立自主 的山地游击战”或“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 下的运动战”是在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提出的。而 近年来有人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 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即提出“游击战争对于战胜日本帝国 主义……有很大的战略作用”。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 为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仍然是为着南京政府 战略部署的需要而以正规战为主,直到中共召开六届六中 全会,游击战战略方针才为全党接受,而在此前,中共党内存 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国松姚昕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2020年9月16—17日,由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承办的“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80余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32篇参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省档案馆等2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抗战时期中共活动、国民党政权与抗战、国际视野下的抗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关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1931—1945年期间,日本政府在“总体战”方针下,将日本全体国民动员起来,纳入了战时体制,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朱丁睿《日本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研究(1931—1945)》一文,梳理了1931—1945年间日本民众与侵略战争的关系,从日本当局对民众的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生活动员”和统制三方面,研究日本侵略战争时期的“国民动员”问题,阐述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的本质,挖掘“国民动员”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对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进行再思考*侵华战争期间,为了弥补优质兵员,日本征召中高等院校学生服役参战,催生了学生兵的涌现。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曹亚坤《被遗忘的“皇军”: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学生兵研究》一文,通过考察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学生兵的动员过程,作为侵略者的学生兵在中国战场的所作所为及其如何看待中日战争,以及战后日本对侵华学生兵的选择性遗忘,以新的视角检证了日本发动并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和战争责任*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这种局势下,日本儒教界趁汤岛圣堂重建落成之机举办盛大的儒道大会,以配合日本政府标榜的“中日亲善”的对华政策*日本关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子康《“尊孔”与“中日亲善”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探析》一文,根据原始材料及日本外务省档案,还原了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史实,并通过对儒道大会的筹划经过、举办目的、中日围绕包括孔子后裔在内的中方人士参会的交涉等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其为配合日本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笼络中方尊孔的人士,企图消弭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同文同种、共尊孔子的假张国松姚昕孜/“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象之目的,以深化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认知*在沦陷区,日伪政权企图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建构符合统治意志的新文化,1941—1945年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活动,是其假借宣传中日文化沟通与合作,进行文化入侵尝试的缩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进伟《日伪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1941—1945):基于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的考察》一文,通过爬梳武汉沦陷时期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有关史料,对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文化建构活动的复杂面相进行梳理和探讨,揭示日伪侵华的全面性及文化上的虚伪性,对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政策作一窥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伪满洲国虽以“王道乐土”等为宣传口号,实际上民众生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档案馆历史档案管理处主任科员柳泽宇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戴宇《伪满洲国“人身自由权”实态(一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一文,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东北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的考察,揭露伪满洲国宣扬“近代法治”的虚伪性:一方面,在“治安维持”“建设与开发满洲”等口号的掩护下,日伪当局肆意逮捕、审讯和杀戮抗日力量,强征“慰安妇”与劳工;另一方面,推*行秘密制度,沦陷区民众在严密监视体系下“寸步难行”,甚至成为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对象1935年,为加强对伪满洲国的控制,日本关东军决定以“内阁改造”为由,迫使郑孝胥内阁辞职,伪满政权进一步傀儡化、形骸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4年03月18日10:1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京)2000年01期作者:《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内容摘要: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
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
关键词:日本;日军;侵华;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出版;蒋介石;遗留问题;分析作者简介: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1999年出版的与抗日战争研究相关的图书,涉及这一课题的占了多数。
其中一类是揭露日军暴行的,主要有《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天理难容》)、《东史郎日记》(东史郎日记翻译组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步平、高晓燕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李恩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 月出版);第二类是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有《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袁成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花冈事件》(画册)(张国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日本的战争责任》([日]若槻泰雄著,赵自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9月出版)、《浙江省崇山村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实录——受害索赔,崇山人的正当权利》(张世欣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月出版)等。
一年来有关抗战方面的主要学术活动包括: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在南京召开的“东史郎诉讼案研讨会”、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召开的“中日军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召开的“日中战争时期在华日本人反战运动国际研讨会”、由上海现代史学会主办召开的“日军在华细菌战问题研讨会”、由张学良基金会和辽宁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张学良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的“日军细菌战问题研讨会”等。
这里就我们能收缉到的有关抗战史方面论著中的学术观点评述于下。
一日军侵华罪行暴行及战争遗留问题关于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事件仍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从1999年度发表的论文著作来看,有更多史料使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轮廓更为清晰,对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否定论的打击更为有力。
其中以《东史郎日记》和《天理难容》的史料价值为高。
《东史郎日记》是根据作者战争期间的日记整理后出版的,它的价值正如孙宅巍在书评中所写:这部书“从加害者的角度,用一名军国主义士兵的立场和观点,不加修饰地暴露了加害者的残忍行为和复杂思想”,“是研究南京大屠杀资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日记》的出版对日本右翼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无耻行径是一记致命的打击,“因为对这一暴行制造者的记录、承认和公布的事实,日本右翼势力将无法否定。
”(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天理难容》一书的史料价值与《东史郎日记》异曲同工。
按编译者的主旨,该书就是要让事实说话,包括贝德士、费吴生、马吉、威尔逊、华群等10位传教士的日记、书信及其他文字资料给读者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地狱般的状况。
而该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与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写的日记、证言和回忆录相比,第三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则更为客观更为真实。
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相关联的遗留问题一年来最突出地反映在东史郎诉讼案上。
1998年12月22日,东京高等法院继东京地方法院之后,再次判定东史郎败诉。
日本评论家津田道夫认为:东史郎诉讼案之所以会出现一而再的错判,其根源是日本目前还不敢正视自己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不愿意承担侵略战争的罪责。
1999年1月21日,在南京举行的“东史郎诉讼案”研讨会上,30多位中国史学界、法学界学者对此案东史郎败诉的原因、实质、前景及各种对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与会学者认为东史郎诉讼案的前景并不乐观。
孟国祥指出:80年代以来日本司法当局对所有二战中遗留的司法案件均判为败诉,由此可见,日本司法机关对这一类案件的审理并无公正可言。
只要日本政府对二战问题不作彻底的深刻的反省,东史郎诉讼案败诉的结局是很难改变的。
他的预见被今年1月21日日本最高法院终审判决东史郎败诉所证实。
关于慰安妇问题,苏智良编撰的《慰安妇研究》可以称作大陆研究慰安妇问题的第一本学术性专著。
作者利用中日文文献资料对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慰安妇制度从其发韧、建立、推广、运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论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丑恶制度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慰安妇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披露了日军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设立慰安所的情况。
这些研究和调查表明,日军在占领地设立慰安所十分普遍。
这些慰安所除了日军各部队命令下建立的以外,还有大量的是由日侨和汉奸开设立的。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刘萍在山西调查现存慰安妇的报告指出:“在战时被日军强征的中国妇女其身份比较复杂,除一部分在较为固定的、正式的慰安所为日军提供服务外,大部分是被日军以掳掠、抓捕的方式带到其驻扎地、据点、炮楼内为日军充当性工具的受害妇女,这种妇女较为普遍,人数也较多。
虽然她们不是在慰安所内为日军提供‘服务’,但她们被征集的目的与前述妇女(慰安所中的慰安妇)一样,因此,她们应该算作慰安妇。
”她强调不能忽略大量受迫害的中国农村“慰安妇”。
(注:以上均见《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为推动慰安妇问题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在1999年成立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慰安妇问题的学术团体。
关于侵华日军化学战毒气战细菌战问题研究,1999年较以前有所升温。
步平继1997年主编了揭露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罪行的《化学战》之后,又主编了《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
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开发研制化学武器的过程、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在几次重要战役中进行毒气战的情况,并对日军利用毒气制造的几个惨案进行了调查。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对集中埋藏在吉林敦化巴尔哈岭日遗毒弹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这些毒弹和日军在投降时为了掩盖罪行而埋入中国土地和投入中国江河的化学武器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锈蚀的严重,随时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危害。
解决日遗毒弹遗留问题已刻不容缓。
步平还在日本召开的中日军事史国际研讨会上提交论文指出,战争期间日军在战场上对中国军民大量使用化学武器,但是担心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而竭力掩盖,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制造了许多谎言,而那些谎言至今仍然被有的人所利用。
由于战后美国别有用心地包庇,化学战的历史被掩盖和淡化,也影响到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的正式承认和认真解决。
关于细菌战问题,《近代史资料》第96号上刊布的日本军部于1946年致七三一部队长北野中将的秘令引人注意。
这个秘令的原件为两页日本陆军用信笺。
其内容是:指示其不得回国受审,而由增田大佐代替其回国受审,并指示其编造谎言,隐瞒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战试验的罪行。
这份秘令的公布,不仅表明日军七三一部队利用人体进行细菌战实验确定无疑,同时也暴露了日本在战后确有掩盖战争罪行的举措。
战争赔偿作为战争遗留问题中的重要一项,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1999年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当属袁成毅的《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
该书追根溯源论述了近代以来中日间历次战争的赔款问题,并重点论述了二次大战后在日本赔偿问题上的纷争以及中国放弃对日索赔的过程。
作者在结语中写道: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日本是竭尽所能恣意勒索,中国人不念旧恶,以德报怨,换来的却是以怨报德,这不能不说是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中国放弃要日本赔偿在当时虽是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但从长远看来,它却不利于日本全民族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日本任何非分之想无疑首当其冲将会对中国构成威胁。
”(注:《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第217页。
)他的观点在学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
他指出:日本人一般习惯从自己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的经历中理解战争,模糊了战争“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线。
究其原因,是很少意识到战争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性质。
战后的日本历史教育没有向年轻一代正确地传授关于侵略战争的历史知识,从而使日本社会对侵略战争的反省很不充分。
文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于战后对日本战争犯罪责任追究的不彻底性。
(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津田道夫在《对自由主义史观与司马史观的批判》一文中对自由主义史观进行了批判。
他主要对藤冈信胜的“十五年战争史观”和司马辽太郎的“十五年史观”进行了比较。
他指出司马氏的历史观有着根本性的缺陷,即回避天皇的战争责任,不承认日本对亚洲邻国有攫取领土的野心;而藤冈氏的历史观与司马史观又有着根本性的“落差”,即“藤冈完全无视‘大东亚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侵略,借口‘美国的挑衅’和‘美国的意图’”。
“这与司马氏的立场有着本质的不同。
”(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第173页。
)津田还通过大量的例证指出“藤冈信胜对于历史事实的误认颇引人注目,即不是如何评价历史的问题,而是在历史事实方面大搞欺骗花招。
”而且把“把误认的事实作为论战的观点强加于人”。
(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第167页。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日本右翼“理论家”一贯采用的瞒天过海欺骗世人的伎俩。
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一面披露了日本右翼否认战争的侵略性质、公然为“大东亚战争”唱赞歌、推诿战争责任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