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总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一节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6)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6)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 (7)

第四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10)

第五节重点城镇建设用地标准 (13)

第六节乡村居民点建设引导 (13)

第七节市域交通规划 (14)

第八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4)

第九节大型基础设施的衔接与共享 (16)

第十节生态建设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6)

第十一节风景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9)

第十二节旅游规划 (20)

第十三节实施规划的措施 (21)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引导 (22)

第五章中心城区规划 (24)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 (24)

第二节城市规模 (25)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26)

第四节居住用地规划 (26)

第五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26)

第六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8)

第七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规划 (29)

第八节城市景观规划 (30)

第九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31)

第十节道路交通规划 (33)

第十一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6)

第十二节环境保护规划 (41)

第十三节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 (43)

第十四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6)

第十五节城市远景展望 (49)

第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49)

第七章附则 (5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辉县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的要求,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促进辉县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之要求,特编制《辉县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辉县市实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性文件,是市域各村镇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凡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执行本规划。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6、《河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暂行规定》

7、《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9、国家及省其他相关的规定及技术规范

10、《辉县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11、基础资料及地方文献

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

(3)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4)加强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特色塑造;

(5)利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法,建构安全城市;

(6)注重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第5条规划地域范围界定

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辉县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687.5平方公里。

②规划区范围: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③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是指城市规划实际建设用地范围。

第6条规划期限: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第7条文本中粗体字所示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8条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至2020年,把辉县市建设成为豫北独具特色的生态山水旅游城市;全省重要的能源、建材、纺织、化工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药贸交易中心。

至2020年,形成一个产业协调,资源结合紧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至2020年,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辉县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第9条产业发展策略

(1)坚持贯彻项目带动、开放驱动、改革推动的战略,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提高引资水平,

强化优势产业的辐射力,围绕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2)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辉县市21世纪的支柱产业。

(3)加大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辉县未来

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10条社会发展策略

(1)全力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促进保障事业社会化,建立社区

服务体系,改善人居与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2)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

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3)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

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11条空间发展策略

大力推进城市化,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极点,强化集聚效应,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以集聚与集约的规模化发展来引导城镇空间与产业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从制度上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促进企业向中心城市集聚。通过中心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吸引与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防止城乡建设的分散式蔓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