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合集下载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体现盛唐气象的诗人》
李白的诗代表了盛唐气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李白《上李邕》中对鲲鹏形象的生动描写:相信自己的才能,充满必胜的信心;又想像天地如此广阔,前途无限远大;不会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即使“假舆马”),一飞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这些都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我国古典文学常用三言两语,寥寥数笔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庄子·逍遥游》中有两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李白描写盛唐气象的诗

李白描写盛唐气象的诗

李白描写盛唐气象的诗
盛唐,为华夏历史上的一个兴盛期,后世以赞叹的目光看湮。

西川的宽厚,大江的滚滚,写出他的伟大。

苏武牧马,文成公主,唐朝风范示万世。

为历史而游,他们定会赞叹这段明媚古老曲折的故事;书写盛唐江山如画,千年万古见证光辉;为诗抒发深奥情愫,折射时空长江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壮阔的江山令人醉,峰峦相向起伏连。

凤凰万里长安道,马来芬芳汗水盈;缥缈集市声欲断,凡尘朝觐令身清。

彩马飞黄翻风骤,丝衣舞莺融呈潇洒,细柳清芬竞芬蕊,犹记盛唐内宫奇花绽放。

白屋盈门金帷垂,朱楼金童画凤舞,人来人往琴瑟撩弄,寂寞宫墙复添忧。

延安军魂四处求,金风玉垒绣楼台;英雄辈出临云泣,斗指畅说降龙岂可终止?野火烧不尽,松柏称不竭,牛马犁歌涉笔为证,将书倾倒乱芳华。

太行翠峰凌远岭,汉月熠熠思华樯:古井古树拂青衫,寂寂瀑布凝雪汤。

紫台俨然太和殿,回首青史山河更广;朝夕清高放浪心,百思不解乐穿襦。

北风缥缈春愁早,盛唐风色不可忘;红尘中故乡难寻,泛舟归去期若忙。

盛唐气象将永存,铁马衔尘遗迹闪;鹤舞三秦生死地,无尽情愫沉浮篇。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与盛唐气象

李白与盛唐气象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 酒以待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返回
比较
安史之乱
古风(十九)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用游仙体,前十句遐想登 华山,遇仙女,翔太空,遗 世独立,飘飘欲仙,后以“ 俯视”为转捩点,对叛军的 残暴和人民的苦难,表示愤 慨和悼念。这种反跌手法, 更强烈地表达了隐居中的诗 人的内心矛盾,显示了他貌 虽放旷,而根本上与人民是 呼吸与共的。
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早发白帝城
李白在流放途中抵达白帝城,赶上肃宗立 太子并因为旱灾大赦天下,流放一律免罪。 惊喜之极,辞别白帝,返舟东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临终歌
返 回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认 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难穷 苍梧,东涉滨海”。就开始了 周游四方,追求功业。所以 这个阶段的诗多以描写路途 所见和送别思乡。
《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望天 门山》、《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蜀道难》、《行路难》、《春夜 洛城闻笛》、《将进酒》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论盛唐气象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
孟子曾云:“无良者三寸,有德者千里。

”在世界文学史中,李白是典型的豪侠史诗或者一
位传奇的知识分子,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豪侠的气度上,以及在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抒
情上,这在他的《长安夜行》诗歌中体现的非常突出。

“满目蒹葭苍苍,天地阔无边;崇山紫紫出,悬崖日日新。

”这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
了盛大的城市景观。

李白以一种感性而理性的视角,酣畅地描绘出“满城春色宫墙柳”“汉上
白日五云起”的盛世繁华,这一耐人寻味的文笔,是受盛唐诗人盛放的诗风所影响的。

而李白在诗中也历数了长安的风土人情:“凭谁问,此地是何方。

大道如青天,我独行其间,信步群物到人家。

群物俱归尘,尘馀成烟雾。

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

”这
段诗中,融合了“长安”周边徐徐而自然的风景,而“世事一场大梦,梦觉流年不可断”也是
言犹在耳,弥足珍贵,可谓是巨大的文字之绝唱。

再来说下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长安意象,可以说,李白对长安的描绘可谓全面而又精准,他
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长安的集市繁华,还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安宁,它
不仅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歌咏了古人追忆过去的伟大及不朽的历史痕迹。

总而言之,在盛唐诗人范围内,李白以其灵性的文笔和诗句,对长安形象的表述淋漓尽致,他在抒情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唱尽了千古的长安的繁华及历史的久远,留下了一份不朽的艺术气象。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 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
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一)家世
1.汉人说。
2.胡人。 3.胡化之汉人。
(二)出生地
明人胡应麟:
“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五)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通过各种典故,运用
镐》),“南风一扫胡尘天静宝,西初入 ,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直接抒情:“长章啸梁见甫其吟”,文起句,突叹兀,曰情感:“子谪仙人也。”言
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定能有所作为。 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
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 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 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 怀。
3、李白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1)开头两句:(“长啸《梁庐甫吟山,何谣时见寄阳春卢?”侍御虚舟》),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 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
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 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想象丰富惊人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
杜甫的长篇排律远优于太白诗。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从李白诗歌看

从李白诗歌看

“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的唐代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声名大噪、威震四海。

“声教所及,唯唐之大。

”“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当时的诗人幸逢这个“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个皆有施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昌盛的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策不仅陶冶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而且也滋长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他们讴歌显赫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和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还赞叹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用他们苍劲有力的笔锋,谱写了一曲曲太平盛世的颂歌。

鼎盛的国力,催生了一批批名垂千古的诗人,也把诗歌的发展演变推到了顶峰。

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意象、声律还是风骨,无不臻于极致,精英荟萃、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竞相辉映。

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唐诗歌形成了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概括为“盛唐气象”。

而这一概念,在唐诗学上,最早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中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之气象。

”严氏辩其“非盛唐人之气象”,显然是指这句诗瑟缩委琐,没有盛唐之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答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毫无关系。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

感激而渴望功成名就,一旦遇挫即成怨怼。

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

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 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

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

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

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从李白诗中观盛唐气象摘要: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情感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势磅礴,情感真挚。

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而李白,则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艺术个性影响一、盛唐气象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林庚先生写过“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

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1]而郑振铎先生则从艺术风格方面提出“虽只有短短的四十三年(713年—755年),却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澜壮阔的伟观,呈献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

这不单纯的变幻百出的风格,便代表了开、天的这个诗的黄金的时代。

在这里,有着飘逸若仙的诗篇,有着风致澹远的韵文,又有着壮健悲凉的作风。

盛唐气象——精选推荐

盛唐气象——精选推荐

盛唐⽓象从李⽩诗歌看盛唐⽓象[内容摘要]唐朝是中国社会的⼀个峰点,更是诗歌发展的顶峰,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其诗歌各有特⾊,不尽相同。

初唐有“初唐四杰”,中唐有⽩居易,晚唐有李商隐、杜牧。

盛唐更有⼀批杰出的诗⼈,如王维、⾼适、岑参、王昌龄等,在盛唐众多诗⼈中,地位最为显赫,家喻户晓的莫过于李⽩。

正是这些代表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诗⼈群体演绎了盛唐的光彩熠熠,群星璀璨⽓象。

其中充满浪漫情怀的李⽩则⽆疑属于光芒万丈的巨星,堪称“盛唐⽓象”的“北极星”。

「关键字」盛唐⽓象诗歌李⽩⼀、盛唐⽓象释名盛唐⽓象是⽂学界的⼀个专有名词,既是⼀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更是有丰富内涵的艺术风貌,包括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寄托,鲜明的艺术形象,阔⼤的意境,雄浑悲壮的风格,凝练清新的语⾔等。

简⽽⾔之,就是以清新明丽的语⾔刻画鲜明新颖的艺术形象,来描绘壮阔深远的意境,表达⼀个盛唐时代的精神。

“盛唐⽓象”是在古⼈的众多解释中总结出来的。

唐皎然《诗式》说:“⽓象氤氲,由深于体势。

”⽽其《明势篇》⼜说:“⾼⼿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或极天⾼峙,崒焉不群,⽓盛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波,欲出⾼深重复之状。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

”这段话中的“明势”就是阐明体势的,所谓“⽓盛势飞”也就是⽓象与体势的关系。

⽽“⾼⼿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正是盛唐⽓象的概念了。

这就要求丰富的艺术分风貌,将内容与寄托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

姜夔的《⽩⽯道⼈诗说》还曾引东坡的话:“⾔有尽⽽意⽆穷,天下之⾄⾔也。

”这是简短的⼀句话,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盛唐⽓象的另⼀个内容,那就是⽤凝练清新的语⾔来营造出阔⼤深远的意境。

然⽽,要达到这样的造诣,不仅需要较⾼的诗歌艺术修养,更需要丰富⽽深刻的诗歌的⽣活内容。

这样讲来,盛唐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浑厚”、“氤氲”的⽓象,证明它不单是属于某⼀个诗⼈的,⽽乃是整个时代精神⾯貌的反映。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1954 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 ,“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 ,“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

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

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 。

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

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

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中学语文论文李白《将进酒》:牢骚、怨怼中的盛唐气象■ 谈胜轶一生以大鹏自喻的天才诗人李白,在天宝元年(742)终于获得了振翅而起、飞抵长安的机会。

他怀揣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只能待诏翰林,不久因恃才傲物,遭权贵诋毁,于天宝三载(744),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梦断长安,又开始了其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

“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一只飞振八裔的大鹏,半空跌落,铩羽而归!此后,他只能以受伤的双翼拍击茫无边际的人生苦海,那簸却的沧溟之水,更多的却是政治失意的牢骚与怨怼。

而此类情绪一经酒精的刺激,便朝着极大化的方向膨胀,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气势喷涌而出,表现出既豪且狂的抒情风貌。

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没有传递正能量,不过是“吃货”兼“酒徒”的李白在泄一己私愤而已。

其实,诗人李白的牢骚、怨怼是基于他对大唐盛世的热望,对国家君主的忠诚而抒发的。

此中饱含诗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富家国之忧患意识,他不一定具有经世之才,但他确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志。

若问李白的诗里为何常含幽愤,答案只能是: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爱得太深沉,其理想之翼,若垂天之云,大唐帝国“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而,其怨怼之作同样富有元气内充、真力弥满的盛唐气象。

①他的传世名篇《将进酒》便是典型诗例。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长安被弃约八年之久。

其“落羽辞金殿”的伤痛并未痊愈,反而时常旧病复发,且一发则斗转天动、山摇海倾。

虽空举世之酒樽亦不足以发抒其幽愤。

本篇是古题乐府,题意为“请人饮酒”,系汉乐府《鼓吹曲·铙歌》中的曲辞,因声辞杂写,现已难辨其意,只能从古辞“将进酒,乘大白”大略可知内容多写“饮酒放歌”。

李白大概是借此发挥而已。

那么,其《将进酒》是如何在牢骚、怨怼之中折射出盛唐气象的呢?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诗篇甫一发端便石破天惊,气势非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第一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1、A(文章第五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选项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

)2、C(第五段“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关键是“此”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即是“开元、天宝盛世”,实际上选项是夸大了范围。

)3、C(第六段“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选项张冠李戴。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每答出一点给l分。

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创作“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来的,“林庚先生曾经做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盛唐气象是在盛唐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更没有比人低一头的自卑心理。

自信、乐观、向上、青春活力高涨,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的内容。

一、对理想的呼唤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精神奋发,一般的士人均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表现的十分突出。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以宰相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常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爬上宰相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每每以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

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宏图,他坚信,这终将会变成现实。

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李白的诗歌主题与内容

李白的诗歌主题与内容

李白的诗歌主题与内容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最具有盛唐气象的三首诗

李白最具有盛唐气象的三首诗

李白最具有盛唐气象的三首诗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物质富裕的时代,而李白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气象,表达出了盛唐时期的繁荣、豪放和浪漫之美。

以下是李白最具有盛唐气象的三首诗。

首先,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

诗中他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触动和对豪情壮志的追求。

他以喝酒来象征对人生的享受和挚爱,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豪迈奋发的精神风貌。

诗中的壮语浓烈,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其次,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展现盛唐自然山水之美的诗。

他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展示了盛唐时期人们对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诗中描绘的瀑布气势磅礴,声势浩大,颇有震撼力,与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富饶相得益彰。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旷达豪放的心态。

最后,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表达盛唐时期宁静祥和氛围的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深夜静谧的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夜晚的宁静与安详。

诗中的月光和庭院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既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的感悟,也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生活安稳的景象。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气象,表达了盛唐时期的繁荣、豪放和浪漫之美。

无论是豪情壮志的《将进酒》,还是自然山水之美的《望庐山瀑布》,又或者是宁静祥和的《静夜思》,都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景象。

这些诗歌不仅是李白个人的艺术创作,也是盛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完整)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完整)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同学们,晚上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听这个讲座。

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题目——“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

盛唐气象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李白,而李白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王国,唐朝又是诗的王朝,所以林庚先生以前总说:“我们不单要学唐诗,我们还要知道诗唐。

”唐朝是诗歌的唐朝,而诗仙李白又是盛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就一个作家在当时的影响而论,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人能比。

他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震荡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李白。

下面我们就来探寻、阐释李白身上所特有的那种诗的天才以及独特的人格。

所以今晚这个讲座主要从李白的人格、人生与诗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和认识。

我还达不到和他进行对话这个层次,只能尝试着带领着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李白,解读李白。

首先,我们来看他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心态。

李白是复杂的,李白是独特的,那么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又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第二,是唐之前的多种思想的交融与升华;第三,是李白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精神的熏陶。

李白身上体现的是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

在中国古代,很少能在一个诗人身上体现这种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

因为盛唐文化,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收了域外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时代诗人的心灵和气质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给诗的创作也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那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诗人们就有了一种新的追求,这些都使得当时的诗人们以一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追求,去打开一个又一个诗歌和人生的新的局面。

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而李白,又出生于初盛唐之交,成长于盛唐前期,适逢其会。

于是,他走在了这个时代最前沿。

首先,我们来看他身上所体现的西方文化。

我们可以从他的家室、出生地与家人的名字上看出西域文化因子。

论述李白的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论述李白的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1.盛唐的背景2.李白的创作3.李白创作与盛唐气象的关系4.小结唐代自开元至大历年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史称盛唐。

当时的唐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四方丰稔,百姓殷富。

李白的诗歌创作飘逸豪放,是盛唐之音的典型。

李白善于描绘大鹏、天马、瀑布和黄河等壮美意象。

在盛唐之期,挥笔迅疾,掩抑收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含蓄地展现了李白的创作。

翰林遭到贬谪,他没有沉沦,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毅然继续前行。

李白从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从不奴颜媚骨地谄媚统治者,也从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与勾结,他只有平心而写,随性而写,为精神而活,虽然一生无仕途行为,但却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佳诗。

假使李白当初参与了政治格斗,像一个士大夫一样地追求金钱与名利,那么他也不可能写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也不可能梦游天姥,举杯畅饮,留下山间最潇洒自如的身姿……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人,也就不是李白了。

纵观之,我认为李白的创作与盛唐气象有着以下几点鲜明的联系。

首先,盛唐作为唐朝的鼎盛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堪称最繁华的时候,其文化的自由与开放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开放的思想交流,没有远至东南亚各国等欣羡中国的文明与繁荣,李白的诗歌纵使写出来了,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无人传唱的。

盛唐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就决定了李白的诗歌能火。

当今社会就很少听到李白式的飘逸诗歌了。

不是因为没有李白这样的诗人,而是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品味相异,多少个“李白”也会烟消云散在这世间。

假使现在的“李白”创作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歌,会有多少人笑着称他为自恋狂,略带鄙夷的眼光瞅着他说没有自知之明呢。

其次,盛唐经济与政治的繁荣,使得当时贵族阶级生活安定,李白打小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小时便博览群书,这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从小深受道教思想和任侠风气的熏染,也为其而后的个人创作添加了飘逸浪漫的色彩。

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作者:陈立群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盛唐气象入手,结合盛唐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概括出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三个特征:多宏伟意象、意境开阔、意韵飘逸,并结合李白作品加以分析。

结合李白的生平和性格,浅论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盛唐时代精神成就了李白,李白的人格和诗歌也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盛唐气象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19-01古人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盛唐时代国力昌盛,国家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繁华景象。

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力孕育了唐人恢弘的胸怀气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知识分子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积极入世,希望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凡此种种反映在诗歌创作上,我们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不仅指的是诗歌中的蓬勃气象,更重要的是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和盛唐之音的本质。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朝气蓬勃,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盛唐的时代精神独具魅力,博大、雄浑,活力充沛,以壮阔为美。

生逢其时的李白,加之其独特的经历更易接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

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有立足之地。

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诗歌以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

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又是适逢其会,走在这个新潮流的最前列。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德阳赵昀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

在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

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

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

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

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舛,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他的诗歌充分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神来气来情来”,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杜甫说他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又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言概之,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盛唐气象继承北朝体系建立的唐王朝,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国内的政治秩序以后,将重心转向如何构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措施。

同时社会风气开放,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

唐朝强大的国力为唐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使其有更为恢宏的胸襟、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种怀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中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调;再者,经过初唐四杰的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陈子昂的高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的大旗,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文章四友的诗体定型。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上要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将诗情和画意相结合,形成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这一切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做了充分的准备。

唐开元天宝年间,统治者不拘一格降人才,长安成为了四方文士的聚散地。

他们是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殷璠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做到了“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的自然平淡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的豪爽明丽清刚俊健之美,高适的沉雄浑厚慷慨奇伟之美,李昕的雄浑旷放苍凉悲怆之美,岑参的雄奇阔大意调高远之美……遂形成盛唐诗风,也就是文史称之的在诗人群体,诗歌的体式,诗歌内容,诗歌情感,艺术风格等方面以开阔的眼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自由活跃的思想,大胆的批判精神,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盛唐气象之体现盛唐气象体现于李白诗的内容和风格中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诗之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

李白在追求人生理想中不断遭受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即使安史之乱也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起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

他在《独漉篇》中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诗人想效法搏击九天的神鹰,一击成功,歼灭敌人,报效国家。

即使诗人愤激不平,惆怅。

但是他的愤激惆怅里体现的是个性独立斗志昂扬,绝不是消极避世,自叹自怜。

《古风》: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又《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诗人看到官场的黑暗,他虽然不满,但没有失望。

他只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豪气横溢的诗句结尾,千载之后,使人们也不难领略其英风豪气。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的热爱,他写了很多的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诗《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适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及《庐山谣》: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诗中壮丽山河的展现,气势磅礴,又有一种青春的旋律,给人一种无限的展望,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

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体现的神仙道教信仰。

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这是盛唐精神的体现。

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

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

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

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

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

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

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

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风格即人”。

(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

”在诗中,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诗歌鲜明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这些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

在诗中,李白喜好大胆想象夸张。

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

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

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

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

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

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

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