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题目译为“烛之武使秦国退军”,“退”是使动用法。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而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动词,做、干)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尊称,译为“您”),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许(答应)之。

【特殊用法】

通假字: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假如让烛之武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没能早点重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于是)答应了这件事。

③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译为“您”)。越国以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郑国),君知其(那)难也。焉(为什么)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舍弃)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且(况且)君尝(曾经)为(动词,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君焦、瑕,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济(渡河)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兼词,在那里),君之所知也。夫(发语词,不译)晋,何(什么)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有?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削弱或使……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削减或使……侵损)秦以利(使……得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签订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译文】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拴着从城上送下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您有好处,胆敢用(灭郑这件事)麻烦您。越过别国来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

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在郑国)来来往往,(郑国)供应他们的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可是晋君)在早晨渡过黄河(回国),在晚上就在那里修筑了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削减,将去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的土地)削减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去了。

【特殊用法】

通假字:

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

古今异义:

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

词类活用: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郑国);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阙(使……侵损、削弱);利(使……得利);盟(名词作动词,签订盟约)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④子犯请(请求)击之,公曰:“不可。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之力不及(到)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自己)所与(亲附、结交),不知(通“智”,明智);以(用)乱易(改变)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

【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结交的伙伴(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动乱(混乱相攻)来代替整齐(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离开了郑国。

【特殊用法】

通假字: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夫人(那人)

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段解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