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摘要】柳琴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在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传统的魅力吸引着许多观众,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对它造成了影响。
艺人们面临着生存困境,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需要加强对艺人的扶持政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柳琴戏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柳琴戏的发展,为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让这门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关键词】枣庄、柳琴戏、历史背景、传统、魅力、现代社会、影响、生存困境、艺人、传承、发展、保护、扶持政策、结合、思考1. 引言1.1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凝聚着枣庄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柳琴戏的生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让柳琴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柳琴戏的历史背景和传统魅力,思考现代社会对柳琴戏的影响,关注柳琴戏艺人的生存困境,积极推动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重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加强对柳琴戏艺人的扶持政策、以及让柳琴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柳琴戏的生存和发展找到更加可持续的道路,让这一传统文化珍宝继续熠熠生辉。
2. 正文2.1 柳琴戏的历史背景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柳琴戏最早是在山东省枣庄市一带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主要由唱、念、说、打组成,既有歌唱也有念白,演员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
柳琴戏的旋律优美动听,剧情曲折感人,深受观众喜爱。
柳琴戏的传统魅力体现在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统文化内涵上。
演员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柳琴戏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基础,还要有出色的表演能力。
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行于鲁南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中国工匠界的鼻祖。
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最原始。
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
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
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
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
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柳琴戏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
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戏剧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只要“嘎嗒”一声,那拉腔、那段子,就会在听众的耳边飞扬。
如果没有了柳琴,也就没有了柳琴戏。
张范剪纸这门民间工艺,全国各地皆有,但薛城区张范的剪纸独具特色。
1990年全国22个省市在黑河举办的“雪花剪纸展”张范就有20幅作品参展,并选入国家级《雪花剪纸集》。
薛城剪纸艺人赵洪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
张范的剪纸艺人刘宗启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
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山东独具特色的一门说唱艺术。
它是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立以《水浒传》中“武老二”为原形,编写的说唱材料。
先是用竹板和钢板伴奏,在街市庙会上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原无名称,被世人称为“说武老二”。
后来戚永立将此艺术传授于高元钧。
高元钧对“武老二”的说唱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荤口,在全国曲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门派。
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文艺界依其源、语言、代表性节目的内容诸特点,始定名为“山东快书”。
伏里土陶伏里土陶是我市珍稀民间土陶艺术品,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特有。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自2006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枣庄市共确定非遗线索2838条,有价值项目1867个。
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25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11人,市级 88人。
柳琴戏:不朽的拉魂腔“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这是至今流传在鲁南枣庄的一段名为“四大香”的民谣。
拉魂腔又名柳琴戏,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拉魂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
柳琴戏的主要弹拨乐器“土琵文/熊洪俊 时培京ZAOZHU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GNIFICENT CULTURAL FEAST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柳琴戏《石榴花开红似火》。
The performance of Liuqin opera Pomegranate Blooms Like Fire .琶”,在伴奏中起到灵魂和主旋律的作用。
土琵琶状似柳叶,形体高贵大方,音色洪亮悠扬,专家们遂将戏曲定名为柳琴戏。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
柳琴戏既有南音的柔美宛转,又有北音的粗犷旷然,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备受民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
2006年5月,由枣庄市政府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是以枣庄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创排了像《天轮滚滚》《新凤曲》《瑞云》《山乡锣鼓》《匡衡进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城里妹子乡下汉》《母亲的呼唤》《碑桥记》等均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戏剧精品工程奖,充分展示了柳琴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再现了“拉魂腔”的神韵。
浅谈枣庄洛房泥塑的艺术特色及保护发展
浅谈枣庄洛房泥塑的艺术特色及保护发展枣庄洛房泥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悠久,技艺独特,享誉中外。
洛房泥塑起源于陶艺,发展于雕刻,融合了民间绘画、传说和习俗,讴歌了祖国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与文化。
枣庄洛房泥塑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枣庄洛房泥塑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演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
其雕刻形象、造型风格、题材内容皆鲜明而独特,且富有生动的地方色彩和文化气息。
二、形象生动逼真枣庄洛房泥塑的雕刻风格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生动。
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姿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得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生动形态。
三、工艺技术独特枣庄洛房泥塑的制作技艺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之一。
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选泥、穿针、打制、雕刻、磨光、喷泥及彩绘等等步骤。
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从选材到成型,都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和精益求精的手工劳动。
四、题材丰富多彩枣庄洛房泥塑的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到历史、传说、人物、动物等各种题材。
其作品中表现了许多经典故事和民间神话,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感。
然而目前枣庄洛房泥塑的保护与发展并不非常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制作过程缺失由于传承人不断减少,枣庄洛房泥塑的传承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制作过程。
很多制作细节和环节无法准确地得到传承,导致制作的过程不是那么准确和规范。
二、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枣庄洛房泥塑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工艺制作的复杂性,成品的价格很高,而现代人们对于这些手工艺品的传承和价值的认识和保护也越来越少。
三、缺少专业的保护与规范机构目前,对于枣庄洛房泥塑的保护与规范机构尚未得到充足的关注和支持,没有专业的保护图录和规范管理,给枣庄洛房泥塑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加强对于制作和技艺的传承对于制作和技艺的传承是保护枣庄洛房泥塑的基本要素。
需要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星级评定和技术规范化的培训机制,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制定完整的技术制作流程,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技能指导和培养。
百工荟萃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工荟萃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对象、表现形式做了更为明确的界定。
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也界定为五类:一是传统口头传说,即相关的表述语言,包括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谣谚等,及其相关的有重要价值的濒危的语言;二是传统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舞蹈等;三是传统工艺,主要包括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和传统生产和制作技艺等;四是民俗、节庆、礼仪等文化,主要包括反映某一民族和区域习俗的礼仪、节日、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等;五是集中表现、体现和展示某种特定文化传统的区域、场所、空间。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枣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枣庄市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枣庄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枣庄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
为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市于2006年4月份成立了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和保护中心,并在各区(市)分别成立了区(市)分中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领下,对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
截至2011年10月,枣庄市已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838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67项。
其中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两项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里土陶、“奚仲造车传说”、徐佩小鼓和洛房泥塑等19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同时,确立市级项目三批共122项;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确立了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人。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跋认真开展非遗的普查及建档工作为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枣庄市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
枣庄柳琴戏与运河文化
枣庄柳琴戏与运河文化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后腔等,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枣庄柳琴戏源于运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其它艺术的合理内涵,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唱腔、表演和剧目等。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枣庄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研究柳琴戏与枣庄运河文化的关系,重点为枣庄地区,同时兼及柳琴戏其它流布区域。
本文既要研究运河文化在柳琴戏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外部作用,又要揭示戏剧的规律性在柳琴戏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柳琴戏对运河文化的影响和当代意义等。
研究方法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剖析,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
枣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河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
作为纵贯南北的带状形地域文化,运河文化是沿线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互相吸纳、融汇的结晶,在沿线各地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枣庄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枣庄段的体现,从广义上说,它是京杭运河文化、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从狭义上说,它是枣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商业文明,依托运河形成了一条经济繁荣带,带动沿途商贾如云。
过境商船、官船的增加,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密切了全国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运河文化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进取性特点。
这种特点对于戏曲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产生、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代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地方戏曲基本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这既与文化本身的发展有关,也与清代前期各地经济的繁荣有关。
清代山东运河经济蓬勃发展,造就了昌盛的运河文化带。
一些运河重镇还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化区,集演戏、说书、杂耍、游戏于一体,并促进了运河地区的戏曲发展。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1. 引言1.1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形式,起源于中国山东省枣庄市。
作为山东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枣庄柳琴戏在历史上曾鼎盛一时,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演变,枣庄柳琴戏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枣庄柳琴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对枣庄柳琴戏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文化遗产;加大对枣庄柳琴戏演员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保证演员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枣庄柳琴戏的表演质量和艺术水平,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枣庄柳琴戏作为山东地方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只有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让枣庄柳琴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 正文2.1 历史背景对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影响枣庄柳琴戏作为山东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明清时期,枣庄柳琴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演出团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嬗变,枣庄柳琴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剧种受到电视、电影等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观众群体逐渐减少,演员队伍面临衰退,传统戏曲形式的生存环境变得越发困难。
历史背景虽为枣庄柳琴戏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但也为其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影响,保护和传承枣庄柳琴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戏曲教育和培训,拓展演出市场,发展新的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枣庄柳琴戏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观众的口味。
政府、社会组织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枣庄柳琴戏的扶持和支持力度,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历史背景虽然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产生了影响,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这一传统文化宝库必能焕发新的生机,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介绍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作文
介绍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你们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枣庄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枣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哦!我最喜欢的就是台儿庄大鼓书啦。
台儿庄大鼓书可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流传于台儿庄古城的民间说唱艺术。
表演者手持两面大鼓,边击鼓边高亢吟唱故事,节奏优美,声情并茂,实在是太棒了!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们家门口就会聚集一些大鼓书表演者,他们穿着绣有精美图案的戏服,头戴孔雀翎,相当好看。
表演开始后,鼓声阵阵,唱腔铿锵有力,把大家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中。
我最喜欢听《三岔口捉贼记》和《武林外史》这两个戏文啦!除了台儿庄大鼓书,枣庄还有非常有特色的祭曲和碗碗舞呢。
祭曲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通过优美婉转、哀而不伤的旋律,表达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碗碗舞则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舞蹈,舞者手捧两个小碗,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场面十分热闹。
我的一个小伙伴特别喜欢陶瓷扎花哦,枣庄素有"中国陶都"的美誉,制作陶瓷扎花可是一门非常考功夫的手艺。
首先要把泥料捏成长条,然后利落地剪出各种造型别致的小花朵,临时组合成精美的花束图案,着色烧制后就成了漂亮的陶瓷扎花作品了。
真不敢相信这些精巧绝伦的花朵竟是出自匠人的手工哦!如果你也对枣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感兴趣的话,就一定要亲自来感受一番。
在这些活动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更能领略到枣庄人民朴实质朴、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热爱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篇2题目:枣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真有趣!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枣庄市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枣庄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位于省内西北部。
虽然枣庄不是很大,但是这里有着许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非遗项目:女娲神话
枣庄非遗项目:女娲神话简介女娲神话是中华民族长期流传的创世神话。
女娲神话包括造人、补天、创立婚姻制度等三个方面内容,传说中的女娲生活在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
也就是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关于杰出女性的优美传说,最终积淀成女娲神话。
女娲神话的记载很早就见之典籍,如《淮南子·览冥训》、《春秋世本》、《春秋运丰枢》、《世本》、《春秋世本》等,及至汉唐以降,各类典籍中关于女娲神话的记载更加丰富。
枣庄为女娲神话的主要地区。
据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考证,伏羲氏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在山东中南部一带,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前,与传说中女娲、伏羲的兄妹婚姻时间相吻合。
《太平御览·风俗通》记载的女娲“抟土造人”实际上是后世子民对女娲怀念升华的结果。
后来,炎黄之争使东夷子民遍及华夏各地,女娲神话由此传布开来。
据地震史学家提供的资料,大约7000多年前,峄城曾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作为部落首领的女娲率领民众抗震救灾。
其事迹经后人夸张变形后,就成了“炼石补天”,这样“造人”和“补天”经过代代相传,到炎黄时期,基本上传遍了华夏地区。
考古资料证实,以泰山核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正是原始部族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关键阶段,后世相传的女娲、伏羲的兄妹婚姻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有一个叫伏里的小村庄,据传,这里就是伏羲的故里,现在当地还有伏山、伏羲庙、磨脐里、阴母娘娘山弯、古龙沟、大九峪、小九峪等等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历史遗存。
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枣庄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清楚地再现了伏羲女娲交媾的情形。
伏羲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其丰功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
根据对枣庄市峄城区地名地貌、文物遗迹和民俗的实地考查,可以推断出女娲神话在枣庄市峄城区的基本传承脉络。
如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生活处、女娲部落遗址、“抟土造人”、“扫云娘娘”的风俗等近年来,枣庄市加强了对女娲神话的研究,出版了部分相关著作,如《枣庄历史人物志》、《枣庄运河文化丛书》、《枣庄史话》等等,但是,与女娲神话本身承载的丰厚的历史、美学价值相比,还有很多不足。
古韵历新_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 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刀,有的 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 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 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 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 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 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 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令风俗 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 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的一项优秀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 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民间美术既是历史发 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 值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 脉。位于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民间美 术,伏里土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藤县松枝鸟等也被列 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 优秀的文化遗产代表,枣庄的民间美 术正不断地被保护、传承、发展下去。
古韵历新
——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
文/周 鼎 李向苡
46
中华民居
枣庄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地 方,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们居住。 枣 庄 境 内 出 土 的 文 物 十 分 丰 富, 土 陶、剪纸、松枝鸟、布艺等民间艺术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枣庄地处运河 之畔,交通四通八达,在多元文化的 影响下形成了一套自身独特的审美和 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其中枣庄的民 间美术品既有中原文化的精细华丽之 美,又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粗犷浑 厚之美。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这种根植于民间,流传于 民间的艺术形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 枣庄人,以至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香
筒、 香 牌、 土 堞 和
狮 子 等。 香 炉 最 古
老,圆形三足,型样
与新石器时期的鼎几乎一
论枣庄运河号子中的音乐性和文学性
们 的 自信和 豪放 的性情 。可 以说劳动 强度 越小 , 劳动 号子音
乐表现 力越强 。
天游” , 声音高亢 、 热情 豪迈 ,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感 召力 。 枣 庄运河船工号子是 “ 船歌” , 生活气息浓郁 , 劳动节奏鲜明 。 运
大精深 , 是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
一
劳动号子是产 生并应用于劳 动的民 间歌 曲 , 具 有协调与
指挥劳动 的功用 , 是我 国民歌三大体裁 之一 。劳 动号子大多 是在集 体性 的重体 力劳动时演 唱的 , 和 劳动 的节奏 、 劳动时 的情绪关系密切 。《 淮南子 ・ 道应 训》 记载 : “ 今夫举大木者 , 前
富 内容 的歌词 , 有完 整曲调的歌 曲。可以说劳动 号子是集 民 间文学 、 民间音乐 、 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
的、 周期反复的节奏 型。 如: 摇橹号 ( 起调为 B调 )
( 领) 摇喽 ( 合) 嘿、 嘿,
手把橹 儿半边飘 ,
劳动 号子种 类繁多 , 光 是船渔 号子 就不胜 枚举 , 凡有大 江大 河流布 的地区 , 水上 运输就 有号子 的声音 , 山东 境内就 有许多这样 的号子 : 岚 山渔民号子 、 荣成渔 民号子 、 枣庄运河 号子 、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 、 滨 州黄 河号 , 它们 已先的音乐性
1 、 节奏较 为 固定 。 号子 节奏与 劳动 节奏 紧密 结合 , 律 动
性 强。
所谓 律动性 ,是 指号子 音乐 中常 常 出现 的某 种较 固定
呼邪许 , 后亦应之 , 此举重劝 力之 歌也 。” “ 邪 许邪许” 就是最 早的劳动号子 。 这些 吆喝 、 呼号声逐渐被美化 , 就发展为有丰
枣庄的民俗文化范文
枣庄的民俗文化范文枣庄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介绍枣庄的民俗文化,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展开描述。
首先,枣庄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夜郎庙会”。
夜郎庙会是枣庄市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至六月二十日举行。
这个庙会恢弘壮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商贩前来参观和交易。
庙会期间,各种表演、游艺和市集活动举行不断,如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杂技等,热闹非凡。
除了夜郎庙会外,枣庄还有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年画、设立年货市场,举行舞狮子、舞龙灯等庆祝活动。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时刻,人们会在夜晚的庭院里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清明节则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先的坟墓,焚烧纸钱、献上鲜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除了节日,枣庄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面塑。
面塑是用糖面做成的各种形状的艺术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面塑技艺独特,需要手工巧夺天工才能完成。
在枣庄的传统庙会和民俗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面塑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枣庄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此外,枣庄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木雕、织布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枣庄的瓷器制作。
枣庄的瓷器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都”。
传统的枣庄瓷器以蓝釉为主,采用青花、彩绘等技法,造型精美,纹饰瑰丽,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瓷器,枣庄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手工艺,如纸伞制作、剪纸、手绣等,这些手工艺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来说,枣庄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
南腔北调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曲艺竹马戏——戏曲的“活化石”“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以竹制马为道具,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逐步发展起来的,自唐代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民间歌舞小戏,竹马戏享有“唐宋遗音”和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峄县志》载:“上元灯火,唐代尤胜,至今沿而用之。
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
”竹马戏一般由四五十人表演,最多可有108人,标准服装均是汉服戏装。
表演时,男演员以诙谐逗趣的表演与女演员逗情,女演员以含蓄、内在、柔媚来使剧情、场面生动活泼。
“竹马戏”曾流行于台儿庄,至今仍尚存。
每年的表演,多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台儿庄的竹马戏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表现的是匈奴单于迎亲纵马奔驰的场面,形象生动,结构紧凑。
活动时,演员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着围场、南蛇游、四柱穿、叠马等十二个队形的变化舞蹈。
舞蹈自始至终都用简单的节奏伴奏,舞蹈完毕,演员们站成一个圆圈,每人唱一段小曲,曲调古朴,节拍行缓,旋律细腻缠绵,行腔委婉,有着浓重的乡土文化风味。
运河号子——运河舌勺流动艺术“嗨呀哈嗨!栽下膀子探下腰,背紧纤绳放平脚,拉一程来又一程噢,不怕流紧顶风头……”起帆了,运河号子响了起来,运河号子曾代表当时船工的生活。
运河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运河文化标志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它是运河帆船上号令船工进入劳动状态、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情绪的专用歌曲,俗称“船歌”、“河边的歌”。
是船工们在劳作时的即兴创作,与劳作紧密伴随,其相关器具众多,包括漕运船及船上桅杆、篷布、橹、篙、铁锚、纤绳、定船石等。
船上每一道操作工序都有一种号子与之对应。
它有着同运河一样平稳和缓的“性格”,呈现出平缓、优美、抒情、如歌的特点,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台儿庄区土城子(俗称纤夫村)地处运河沿岸,自运河开凿以来,村民就依河而居,以运河船务为生,多船工,多纤夫,运河船工号子在此广为流传。
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张岚喻
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9年第03期
山东省枣庄市滕县民间印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早在春秋时候墨翟所著的《墨子》一书《所染》篇中,就有对染布的详细描述。
清朝中后期,滕縣的印染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较有名气的染坊,如滕西姜屯镇王楼村的王家染坊。
到了民国初期,民间印染发展更加迅速,各个乡镇都有了染坊。
一些掌握民间印染技术的人纷纷走出滕县,把民间印染的手工技艺带到了全国各地。
介绍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作文
介绍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作文English:Zaozhuang, a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a, is rich i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s, folk art exhibitio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orkshops, and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s, such as Peking opera, Shandong opera, and Yue opera, showcase the unique art form of Zaozhuang. Folk art exhibitions display th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paper-cutting, embroidery, and dough figurines, which are all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orkshops aim to pass down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skills to younger generations, ensur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se valuable cultural assets. Additionally,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are celebrated with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erformances,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locals and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charm of Zaozhuang'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Translated content:枣庄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枣庄软弓京胡在当代的演变与传承
0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1曲牌没有成型的演奏曲目。
宋心田先生在创造性地对《百鸟朝凤》进行移植改编后,宋心田先生与其弟子又对其他唢呐曲目、民间曲艺、戏剧曲牌进行改编,使得枣庄软弓京胡的经典曲目不断增加,出现了如《叫句子》、《五六五》、《十样锦》、《柳金子》等经典曲目。
宋心田先生创造性地完成了对唢呐曲的《百鸟朝凤》改编与演奏,使枣庄软弓京胡从民间“草台子”走上独奏舞台。
唢呐改编曲《百鸟朝凤》的出现也标志着枣庄软弓京胡正式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2、宋心田先生对软弓京胡的形制进行改良枣庄软弓京胡由琴弓、琴杆、琴筒、琴弦、千斤、弦轴等物件组成,枣庄软弓京胡的琴弓与一般胡琴差距极大。
早期的软弓京胡弓杆材质多样,多为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经过宋心田先生多次试验,现在枣庄软弓京胡的弓杆使用自然风干的五节竹细竹条制作。
早期软弓京胡的弓毛使用马尾制作,全长约65厘米,由于演奏技巧问题,民间艺人们经常会粘到弓毛上的松香,在演奏过程中被弓毛勒到手。
为解决这个问题,宋心田先生在弓毛尾部用胶布缠上15厘米左右的缠手,演奏时中指、无名指、小指可以搭在缠手上,既解决了演奏时间久导致的勒手问题,又大大延长了琴弓的使用寿命。
3、宋心田先生对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早期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没有完善的制作流程。
宋心田先生完善了枣庄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与制作流程。
宋心田先生提出制作软弓京胡的琴弓时,要以竹条较细端为琴弓前部,竹条较粗端为琴弓尾部。
琴弓制作流程大体如下:首先要将竹条前端起三分之一处略微烤弯,并保证其弹性不受损;其次在其竹节处将弓杆与弓毛用铁丝缠在一起,并用胶布粘牢;最后在琴弓尾部靠近竹节处钻一个小孔,使铁丝折成双条通过,然后将铁丝弯折处稍作整理,形成可容弓毛通过的圆环,弓毛穿过后,铁丝两头反方向折下,牢牢捆住弓杆与弓毛。
宋心田对于有些演奏者可能腕力不够强劲的情况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如将琴弦缩短一点使得琴弓弹性增强,或将琴弓尾部用绳子缠一下缩短弓毛长度等。
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染布
山东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染布
◎文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 张岚喻
山东省枣庄市滕县民间印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早在春秋
时候墨翟所著的《墨子》一书《所染》篇中,就有对染布的详细描述。
清朝中后期,滕县的印染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较有名气的染坊,如滕西姜屯镇王楼村的王家染坊。
到了民国初期,民间印染发展更加迅速,各个乡镇都有了染坊。
一些掌握民间印染技术的人纷纷走出滕县,把民间印染的手工技艺带到了全国各地。
(指导教师:韩涛)
2.烧毛——用火将布上细毛褪干净,
使布面更加光洁。
3.退浆——将织
物用酸、碱、酶等处
理,目的在于方便精练等后续加工。
4.染布——把染料放入大锅,兑水加温,用木撬在锅里翻布,使其染得均匀。
5.成品—将染好的布匹放在架子上晾晒干燥。
1.准备原布——选择好需要染色的白布。
传统染布的步骤
.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省级19项,国家级2项。
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专家多次审评,枣庄市确定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个大类、43个小项。
其中,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柳琴戏列于其中。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及先民的创造力。
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共有11项包括女娲神话、鲁班传说、石榴园传说、抱犊崮传说、奚仲造车、张天师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莲青山的传说、钓鱼台传说刘、伶传说、龟山传说。
民间美术有4项包括山亭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薛城洛房泥玩具、张范剪纸。
民间音乐共有3项包括鲁南鼓吹乐、软弓京胡艺术、运河号子。
民间舞蹈共有5项为鲁南花鼓、峄县独杆轿、四蟹抢船、鲁南花棍舞、山亭竹马。
据了解,收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有柳琴戏和皮影戏。
曲艺有5项,市中的鼓儿词、高派山东快书、傅派山东快书、运河大鼓、滕州莲花落子。
民间手工技艺有滕县民间印染、石榴盆景栽培技艺、峄县甩花、民间缝绣、峄城萝藤割绒鞋垫、薛城庞庄麦秸手编技艺。
消费习俗类有滕县羊肉汤烹饪技艺、微湖鱼宴烹饪技艺、台儿庄张家狗肉制作技艺。
传统中医药有滕州生氏正骨术。
传统体育竞技有赶蛋、打瓦、打(腊)子系列。
文化空间有青檀庙会。
民间知识有小孔成像。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例如:
柳琴戏的保护。
山亭伏里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