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
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
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
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摘要】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
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小说的讽刺艺术,并且还把他与老舍进行了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世态;怜悯;内省;外化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也确实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和社会人生。
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将都市上流社会和乡村下层人民两相对照,表现他的基本爱憎。
只要将《边城》与《绅士的太太》,《柏子》与《八骏图》对照看看,即可明白。
在乡村下层人民,是纯净无瑕的灵魂世界,人们信守着自己的本来,一任命运的捉弄而不变初衷,一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
即使是柏子与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这类人物,粗野中也见出热情,放纵中露出率真。
他们的爱也炽热活泼,充满着生命活力。
而在都市上流社会,则是人性泯灭的昏天黑地。
华丽的衣着掩盖不住灵魂的肮脏,高贵的身份反倒滋生透顶的虚伪。
欺人又自欺,在相互地瞒和骗中,混合着哭声与笑声。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作者的取舍是泾渭分明的。
所以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
本文拟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并与老舍进行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一沈从文的以都市上流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社会世态讽刺小说。
其讽刺对象主要是都市上层社会中的绅士淑女。
小说着力于他们在其小小恩怨得失中的表现以及对爱情婚姻的焦灼。
就思想内容来说虽然有政治批判力弱的缺点,但他所写的也是社会病态的一部分。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病态人们的一般性的讽刺上而是上升到人的精神领域观照,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病态精神特征。
沈从文憎恶文明都市中那种“假道学”的作派,称这种违反自然人性的人物“在朝则如张天翼写的华威先生,在野则如鲁迅所谓阿Q”,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对都市文化下的国民性进行了反省、解剖和嘲讽。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从“静气说”看沈从文及其作品
从“静气说”看沈从文及其作品静气说是沈从文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沉淀心境,避免浮躁情绪的影响,来达到更加纯净、深刻的文学创作。
这种理论不仅反映了沈从文的个人思想和文学特色,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静气说的角度探讨沈从文及其作品,以期对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精神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事业二、静气说的理论内涵及特点三、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静气思想体现四、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叙述技巧五、沈从文的小说主题及其人生态度六、沈从文文学思想的影响及其独立性七、沈从文与当代中国文学的联系与互动八、沈从文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文化元素九、沈从文文学价值的再评估和当代阅读意义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事业沈从文,原名汉升,生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一个贫苦家庭。
他自学成才,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杰出的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
其代表作有《边城》、《费尽心思》、《春蚕》等,抒发了他对土地、生命、爱情和自我等人生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静气说的理论内涵及特点静气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思想,其核心内容是追求纯净、深刻的文学表达。
沈从文认为,作家需要消除浮躁情绪的干扰,用安静的心境来感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静气说的特点包括体现了沈从文的精神追求和独立思考,是批判现实现代化的文学理论。
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静气思想体现沈从文的小说中,静气思想得到了广泛贯彻和体现。
例如在《边城》中,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表现了静气思想的完美典型。
静气思想反映在小说中的笔墨上,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意蕴,可谓是“墨上真理”的集中体现。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叙述技巧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和深度的人物塑造而闻名于世。
他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包括细节刻画和语言形象等方面,都是非常精彩的。
例如,在《菊花》中,他巧妙地运用“夸张性”的叙述手法塑造了不善言辞的黄冈。
沈从文的小说主题及其人生态度沈从文所反映的小说主题多样,并以其深刻的人生态度而著名。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
论沈从文小说的讽刺艺术宋磊【摘要】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
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小说的讽刺艺术,并且还把他与老舍进行了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关键词】世态;怜悯;内省;外化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也确实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和社会人生。
贯穿其全部创作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从道德的角度,将都市上流社会和乡村下层人民两相对照,表现他的基本爱憎。
只要将《边城》与《绅士的太太》,《柏子》与《八骏图》对照看看,即可明白。
在乡村下层人民,是纯净无瑕的灵魂世界,人们信守着自己的本来,一任命运的捉弄而不变初衷,一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
即使是柏子与河边吊脚楼上的妓女这类人物,粗野中也见出热情,放纵中露出率真。
他们的爱也炽热活泼,充满着生命活力。
而在都市上流社会,则是人性泯灭的昏天黑地。
华丽的衣着掩盖不住灵魂的肮脏,高贵的身份反倒滋生透顶的虚伪。
欺人又自欺,在相互地瞒和骗中,混合着哭声与笑声。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作者的取舍是泾渭分明的。
所以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
本文拟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并与老舍进行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一沈从文的以都市上流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是一种社会世态讽刺小说。
其讽刺对象主要是都市上层社会中的绅士淑女。
小说着力于他们在其小小恩怨得失中的表现以及对爱情婚姻的焦灼。
就思想内容来说虽然有政治批判力弱的缺点,但他所写的也是社会病态的一部分。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病态人们的一般性的讽刺上而是上升到人的精神领域观照,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病态精神特征。
沈从文憎恶文明都市中那种“假道学”的作派,称这种违反自然人性的人物“在朝则如张天翼写的华威先生,在野则如鲁迅所谓阿Q”,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对都市文化下的国民性进行了反省、解剖和嘲讽。
《边城》一部阐述生活哲学的小说
《边城》一部阐述生活哲学的小说《边城》是中国当代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边城的故事展开叙述,沈从文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揭示了生活的本质,阐述了关于人生、命运、爱情等方面的生活哲学。
本文将讨论《边城》中表达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文章开头部分可以选用小说解析,叙述小说背景或者通过重要情节来引出生活哲学的主题,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接下来,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探讨小说中的一个生活哲学观点,并用书中的情节或人物的言行来支持论述。
在讨论生活哲学观点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当前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个人情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主题和观点:1. 命运与自由意志:小说中的人物常常被命运所束缚,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发展自己的人生,是本书重要的思考点之一。
可以引用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于命运的反抗和选择,来探讨人生的自由意志和个人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
2. 爱情与家庭: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和家庭观念也是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展现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思考,探讨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联系和矛盾。
可以从书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家庭的冲突和和解,来思考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的转变和应对之道。
3. 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小说中通过展示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思考,传达了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生活智慧。
可以引用书中的哲思和主人公的言行,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除了以上主题和观点,根据你对《边城》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可以选择适合的生活哲学内容进行论述。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体会,再次强调《边城》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评价沈从文一生的理解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评价沈从文一生的理解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他的作品历经风雨,千帆过尽,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学信仰,放飞他那飘逸、清新的文学天性。
让我们来评价一下沈从文一生的文学成就与人生经历。
青年才华金光闪耀沈从文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他的文学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以笔触清新、文风独特而著称,而且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对于生命的深刻领悟和对于人性的精辟描摹。
在这个物质饱食的时代,他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成为了他的文学追求。
他最著名的作品《边城》,以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力和诗一般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他的文学大气。
他用他的文学天赋为人类的存在注入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晚年逆境坚定信仰沈从文在晚年经历过许多人生的磨难,但是这些遭遇并没有撼动他的文学信仰,反而是让他的思想更加坚定。
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了许多深刻、震撼灵魂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反映出他作为一个人的种种经历,而且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他对于生命的认识以及对于自我认同的探索。
他的《至诚先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他用清新平和的语言,讲述了一段执著的故事,借此评论了人性的一些本质特征,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沈从文在自己晚年的时候,用笔探尽人性,用文字呈现生命的光辉,为文学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沉浮沧海苏醒起航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充满着沧桑和曲折。
他经历了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洗礼,也经历了失去妻子和女儿的痛苦。
但是,他都能从中苏醒并重新起航。
他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文学理想,不惧世俗的压力和困境,勇往直前地扬帆起航。
他的思想、情感和生命充满了文学的光辉。
他的这些鲜活的感觉和灵魂的深度,都融入了他创作中。
总之,沈从文成就斐然,其文凝聚深沉、诗意浓郁,充满光与影、沉着不苟,他的作品不仅单单是一种文本,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向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致以崇高的敬意。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文美和民俗美
课程论文题目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文美和民俗美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二O一二年六月五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摘要:沈从文作品中独特的人文审美价值,对生命自然的信仰,表现一种古朴的生存之道,同时更深层地探究人的生存。
在对湘西世界古老风俗人事的描写中,表现出在历史中人性的状态,沈从文作品中表现的生命的凝固形式,一种未知的命运、宿命的隐痛,以及他用“抽象”手法描绘的乌托邦式的湘西人文世界。
关键词:人性美;民俗文化;湘西文化;人文精神1. 引言1.1 沈从文生平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他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构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处于的那个时代正是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强烈碰触的年代。
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
以后接触了“五四”新文学,1923年独自跑到北京,他经历了少年流浪,自学而达到能在大学任教习这样大多数人少有的生活,而他的创作终于也走上一条独特的道路——乡土文学中隐藏建构出“人文精神”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与探究,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表现为对民族道德建构的探寻,这是显性意义上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的生存、存在意义上的思考,这是深层次的最富有审美意义的文学人文精神建构,组成其作品人文精神建构的主要为他作品中的“风俗人事的追寻”与“作品叙事”。
沈从文的作品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8篇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8篇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1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
边城里的世界淳朴,良善,安静,平和,人与人之间流淌着最朴素的情感。
我为翠翠的单纯可爱而产生触动,“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一个受自然生养且教育的小姑娘形象便活灵活现起来。
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生活是残酷而又现实的,大老天保意外而亡,二老傩送又因大老的死产生了心结,爷爷因担心翠翠的终身而病倒离世,三个深爱翠翠的人最终都离开了她。
但是生活总归要继续,翠翠父亲的同僚老马兵伴着翠翠在碧溪岨住下。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我为那个淳朴的良善的世界而产生触动,“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你的事情安排的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
我会安排,甚么事都会。
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
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
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和行为在如今社会很是少见,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善,信任的缺失,才会渴望边城里所描述的小城,期待一切真善美的发生。
老船夫自知时日无多,拖着病弱的身子想为翠翠找个终身依靠,却受到傩送父子的冷遇,老船夫在那个雷雨之夜带着满心的不舍和担忧悄然离世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
文章结尾,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作者似乎是想告诉我们,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篇2最早接触到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记》,当时是20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阳的雀林国学堂中。
读《窈窕淑女》有感800字优秀作文
读《窈窕淑女》有感800字优秀作文《窈窕淑女》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家庭变故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生活在大环境下的弱势女性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和对爱情的探寻。
读完这部小说后,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朴实,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小说中的女主角窈窕,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在青少年时期的幸福生活突然被战争所打破。
她随着家人逃离战乱,但在逃亡的过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并怀上了他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困境,窈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反而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通过窈窕这个角色,作者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窈窕在生活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和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通过自学、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她不愿沉沦于困境,而是选择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这种坚韧和乐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此外,《窈窕淑女》还揭示了女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压力。
故事中,窈窕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相对穷困的环境,她没有选择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成功成为了状元儿郎的妻子。
这个故事说明了女性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不愿被束缚于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束缚。
小说中很多形象独特且引人深思。
比如,窈窕的好友小米子,她是一个性格率直、心地善良的女孩。
她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乐观的,她总是用自己的笑容和开朗的性格去影响身边的人。
通过小米子,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人性,看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包容和温暖。
同时,小米子也是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笑声和温暖。
总的来说,读《窈窕淑女》让我深受触动,这个故事无处不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敏感和洞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命运与人生态度都给人们以启迪和思考。
小说没有给人们传递一种浓烈的感情,而是更像是一杯淡淡的清茶,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平衡。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意境或情境,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
它指的是诗歌或绘画作品中,作者主观体验到的人生情绪,与作品描绘的客观物象融汇交织而形成的审美境界。
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整部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展现了湘西奇特风俗人情,这种美又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文艺理论中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一、讴歌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边城》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角,她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
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她对二佬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这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两年后进城看龙舟,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而后对情郎更执著地追求。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是一个极其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在《三字经》中就有探讨人性的观点。
人性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和各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人性之初本性是善的,只是后来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人性恶之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性”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其抽象的词。
但是在沈从文小说《长河》中却得以抽象统一。
“人性”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是神圣的,文中善恶交织在一起,而在恶的对比下,其更能突出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人性;淳朴;善良;反抗;寄生虫On shen congwen "riv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human nature is an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pic, in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ther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uman nature is a good beginning, but was later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nly after the evil nature of man, sai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uman n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nd very abstract words. However, in Shen Congwen novel "river" in the abstract is to be unified. "Human nature" concept in the Shen Congwen sacred literature, the paper good and evil are intertwined, and in the contrast of evil,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ts more human nature and beauty in the human side,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human dignity, the value of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assertive.Key words:human;simple;good;against;Parasites目录引言1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1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 2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 2二、《长河》中人性美3(一)古老、淳朴的湘西世界 4 (二)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5 (三)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6 (四)夭夭的形象 7 三、用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的人来衬托出湘西人民的美与善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引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性”的含义是:1、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是一个极其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在《三字经》中就有探讨人性的观点。
人性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和各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人性之初本性是善的,只是后来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人性恶之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性”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其抽象的词。
但是在沈从文小说《长河》中却得以抽象统一。
“人性”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是神圣的,文中善恶交织在一起,而在恶的对比下,其更能突出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人性;淳朴;善良;反抗;寄生虫On shen congwen "riv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human nature is an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pic, in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ther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uman nature is a good beginning, but was later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nly after the evil nature of man, sai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uman n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nd very abstract words. However, in Shen Congwen novel "river" in the abstract is to be unified. "Human nature" concept in the Shen Congwen sacred literature, the paper good and evil are intertwined, and in the contrast of evil,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ts more human nature and beauty in the human side,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human dignity, the value of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assertive.Key words:human;simple;good;against;Parasites目录引言1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1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 2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 2二、《长河》中人性美3(一)古老、淳朴的湘西世界 4 (二)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5 (三)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6 (四)夭夭的形象 7 三、用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的人来衬托出湘西人民的美与善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引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性”的含义是:1、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平常的沈从文》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平常的沈从文》含答案(2013·江西卷·T16-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z 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
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
解放后,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
”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
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
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
”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
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
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
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
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
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
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
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
“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
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意识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意识摘要:沈从文的《边城》为营造了一个充满原始人生形式的湘西世界,他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探索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与内在自由生命的矛盾。
本书蕴含着沈从文源于文字而又高于文字的抽象“抒情”,及他对自主自为的生命的人生寄托。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命;人性悲悯夏志清称沈从文是“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边城》也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沈从文擅长以平和自然的笔调、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牧歌式的湘西世界,不着痕迹地将人生思想的精髓写入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中。
在他的生命意识中,“生命”包含原始的纯粹“人性”、超越一般人生形态的“神性”与跃升为自主自为的生命状态的“理性”。
所以,作品兼具对传统湘西文化的歌颂与对缺失理性精神的现代文明的批判。
一、湘西世界的原始生命形态湘西世界的原始生命形态:“人的内部精神与外部行为与自然契合,表现为人性的自由、情感的朴素与观念的单纯。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与黑暗、物欲横流的都市上流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从文笔下生生不息的湘西社会。
原始淳朴的湘西世界,充盈着生命活力,保留着人性中纯粹美好的一面。
在历史的延续中,这种原始状态会进阶至自在自为的状态——不被现代文明所浸染、能自由把握人生。
他努力贴近湘西土地,贴近自然,由这片熟稔的土壤布开一个个故事,并观照生命。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湘西世界也在经历着生命形态的变化。
当人物的爱情、婚姻及两性关系处于充分自由的状态时,生命也会随之衍生出自在自为的形态。
而《边城》中的翠翠与傩送原是远离现代文明的普通“乡下人”,传递着难能可贵的爱与美、真与善。
沈从文说:“这些人(水手和妇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妇,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他们的义与利是得益于脱离于市侩生活的纯粹的人性,也得益于淳朴的民情与未消失“传统”气质的湘西世界。
但人们不自觉地“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受戒》中的人物分析
《受戒》中的人物分析《受戒》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上海滩风情万种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受戒》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我们来看一看小说中的女主角沈从文。
沈从文是一个妙龄女子,她美丽而聪慧,同时又带有一些孩子气的天性。
她一心向往着爱情,却在纷繁的感情中举棋不定。
在和管程和方玉帆之间选择的时候,她显得犹豫不决,表现出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无奈。
在小说中,她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情感的化身,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也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管程是沈从文的前任男友,他是一个为情所困的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
在小说中,他对沈从文的执着和激情有着消遣性的追求,他的性格使得他迷失在了自己的情感中,无法自拔。
管程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被爱情束缚的男人,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比之下,方玉帆则是一个稳重而成熟的男人。
他对待爱情和生活都有着理性的认识和持久的耐心。
他的出现给了沈从文不少启示,同时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心灵的缺憾。
方玉帆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从文的情感选择和人生定位,他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些静谧的氛围。
小说中还有一些次要的人物,比如沈从文的妹妹沈从雅和她的未婚夫顾先生。
沈从雅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小姐,她的性格开朗而独立,对婚姻和生活有着自己的态度。
而顾先生则是一个勤勉而细腻的人,他在小说中对沈从雅展现出了深深的爱意和体贴的关怀。
他们的形象丰满了小说的情节,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些青春和活力。
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说中的男主角——韦小宝。
韦小宝是一个充满了魅力和诱惑的人,他的出现给了沈从文以启示,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一些不小的影响。
他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他的存在为小说增添了一些波澜和戏剧性。
通过对《受戒》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命运。
他们之间的交织和纠结展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情感的迷离。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独特,展现出湘西世界的朴实与自然。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言语特点,并阐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边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傩送的年轻人,他勇敢、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具备湘西人的淳朴与真诚,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负责。
当傩送爱上船家女翠翠时,他并没有因为门户之见而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面对哥哥的死以及种种家族纷争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寻找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翠翠是船家的女儿,她美丽、纯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但却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质。
翠翠与傩送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家族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边城》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傩送与翠翠虽然相爱,但因家族纷争而无法在一起。
傩送的哥哥天保因爱慕翠翠不成而离家出走,最终在水中溺亡。
这给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船家爷爷与傩送父子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互相尊重、理解,却又暗中较劲。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故事增色不少,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真实与多彩。
《边城》的主题探讨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真诚,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性。
虽然主人公和翠翠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在面对家族纷争和现实压力时,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
《边城》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沈从文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让我们感受到湘西淳朴与自然的魅力。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谈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被誉为“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以小说为主,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家族史、城乡生活、历史传奇等。
其中,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其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象生动鲜明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
他深入人物内心,描述其思想感情、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使人物具有鲜明的轮廓和较强的个性特征。
在小说《边城》中,作者塑造了蘸花女这一形象,她是一个勇敢、坚定、善良的女子,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而舍命抵抗外敌,在全民族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表现了一种伟大的民族英雄气质。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创造了红线这一形象,她是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女孩,顽强地抵御命运对她的种种打击,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形象具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生动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是具体的个人形象,还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缩影和象征。
在小说《集体婚礼》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偏远山村的婚礼场景,通过描写新娘的进门仪式、群众的热闹欢呼、鸡鸣犬吠的噪音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种种标记,展现出一个革命时期的“人民模式”和普通人的幸福愿景。
在小说《春蚕》中,作者创造了春蚕这一形象,他通过描述春蚕的生命活动、蜕变过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生命力和生命育人的思想。
三、形象富有感召力和审美价值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审美价值。
他将人物刻画得真实而富有感情,读者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点和情感纽带,从而被作品所感染和启迪。
在小说《边城》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朴实而伟大的形象——蘸花女,她所表现的英雄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对读者的心灵有着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创造了早熟、执着、勇敢的人物形象——田晓霞,她虽然在生活中受到各种苦难和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自强不息的心灵,无私奉献和奋斗拼搏的精神,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激励人心的价值观。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沈从 文在极 力维护着 乡土文明不被破坏 的同时 , 也在寻求着一条 和谐 之路 。作 为京派的代表 作 家, 沈从 文在推 崇湘西 , 批
判城 市的 同时 , 表现 出对人 生的追寻 , 浪漫的书写 中追求着和谐 的生存状 态, 为人 生” 实主义创作 增添 了一抹独 特 在 为“ 现
的 浪 漫 色彩 。
他们安 排好 了结局 。值得 注意 的是 , 们从 未 曾想 过要 “ 出来 ” 离开 “ 他 跳 , 茶峒 ” 这个 地方 , 开这样 的生 活 离
方式 。在这 里 , 他们 是 以最本真 的状态 呈现 生活 的全部 面貌 , 死亡 于 他们 来 说是 一 段插 曲 , 着 的人 仍要 活 好好地 活下 去 。因此 , 文 中 , 有惊 心动 魄 的挣 扎 , 多 的则 是含 蓄 哀婉 的“ 看人 生 ” 这也 就 冲 淡 了 在 没 更 笑 ,
媳 妇那样哭 , 对她来说 , 出嫁只是从这家 转到那家 。新娘子在 轿子里哭 , 实际上 是对未 来未知 的恐惧 和担忧 , 而萧萧什么都无所畏惧 , 的“ 她 不哭 ” 际上是对命运 的顺 从 ,迷迷 糊糊 ” 向前走 着 。然而 , 实 “ 地 花狗 的出现 打
第3 2卷 第 4期
21 0 2年 7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 2 No 4 13 .
J OURN HA0X NG UN VE I Y AL OFS I I RST
J12 1 l .0 2 l
论 沈从 文 小说 的人 生态 度
桂 乙 雯
( 浙江师范大学 , 浙江 金华 3 10 ) 2 04
关键词 : 和谐 ; 沈从文; 生命 ; 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桂乙雯(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湘西视角展现了一幅幅纯美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反衬出灰暗的都市生活。
对于城市和乡村,沈从文在城市里看到了文明和堕落,在乡村里看到了纯美和落后,沈从文一直在二者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试图支撑起两种文明。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着多层次的主题,城市与乡村相互杂糅,互相影响。
面对不可阻止的城市化进程,沈从文在极力维护着乡土文明不被破坏的同时,也在寻求着一条和谐之路。
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在推崇湘西,批判城市的同时,表现出对人生的追寻,在浪漫的书写中追求着和谐的生存状态,为“为人生”现实主义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浪漫色彩。
关键词:和谐;沈从文;生命;悲剧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2)04-0058-05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被视为美的象征,而在这种美的背后却蕴藏着不易察觉的悲壮和凄凉,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一、悲剧宿命的超脱湘西,作为乌托邦的化身,承载着作者精神的寄托。
在这水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被蒙上了一层唯美的光辉,人们生老病死,世代轮回,生命作为独特的存在个体展现出多样的人生态势,而每一种人生态势都是顺着时间,平静地向前推移,没有大风大浪般的起伏,即使有冲突,也都被特有的湘西风情淡化,继而转化为乌托邦般的和谐。
然而,在这和谐的背后是一个个“生的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却被赋予了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呈现出悲美的人生状态。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里人们的生活状况。
小说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引出一段段故事。
天保、傩送、翠翠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本是平常年轻人的平常事,但作者没有将这段感情以平常的方式圆满地结束,而是选择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带走了爷爷的生命,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坐水船到茨滩却溺水身亡、一去不回,对此,傩送充满了愧疚也驾船出走,而翠翠一直在河边等待着傩送回来。
结尾,作者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但更多的是一种遗憾。
倘若傩送不回来,翠翠便会如同爷爷当年一样来回渡船直至生命的尽头;倘若回来了,结局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我想不会。
翠翠是“寄作者所企求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代表者,然而安静恬淡的边城生活却使她无法逃避爱情的悲剧。
沈从文将他对不可知命运的忧患意识加以诗化,把人性扭曲变形之处剪除,敷衍成悲郁的意境,将忧患与追求融合在一起。
”〔2〕在《边城》中,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每一个人都按既定的轨道行走,他们永远也无法跳出这样的“圈套”,命运早就为他们安排好了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未曾想过要“跳出来”,离开“茶峒”这个地方,离开这样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他们是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生活的全部面貌,死亡于他们来说是一段插曲,活着的人仍要好好地活下去。
因此,在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挣扎,更多的则是含蓄哀婉的“笑看人生”,这也就冲淡了小说本应有的悲剧性。
《边城》这部代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宗旨,他并不刻意追求湘西的安宁平和,却是强调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人性以最完美的方式绽放。
正如短篇小说《萧萧》中的萧萧,我认为《萧萧》这部第32卷第4期2012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32No.4Jul.2012*收稿日期:2012-04--30作者简介:桂乙雯(1989-),女,江苏南京人,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作品可以算是沈从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
萧萧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坐在轿子上,萧萧没有像其他小媳妇那样哭,对她来说,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新娘子在轿子里哭,实际上是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和担忧,而萧萧什么都无所畏惧,她的“不哭”实际上是对命运的顺从,“迷迷糊糊”地向前走着。
然而,花狗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平静。
怀了花狗的孩子的萧萧害怕了,于是,她想到了“死”。
第一次她是这么想的:“我现在死了,什么都好了。
可是为什么要死?她还很高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
”第二次想到死是在事情被家里人发觉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悬梁、投水、吃毒药,被禁困着的萧萧,诸事漫无边际的全想到了,究竟是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却不曾做。
”这两次的“想死”都仅限于想法而已,并未付诸行动,作者将其归结于年龄太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择活下去,是“生的本能”。
在生命面前,所有尖锐的冲突都被冲淡和化解了。
值得庆幸的是萧萧因生下的是个儿子(牛儿)而不必被发卖远方,但小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牛儿在十二岁接了亲,媳妇比他年长六岁,而“这一天,萧萧抱着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这恰是真正的悲剧的轮回,乡村的陋习就这样一代代地传下去。
文末写道:“唢呐吹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忙坏了那个祖父,曾祖父。
”祖父和曾祖父是往上一辈的追溯,萧萧和新媳妇是往下一代的延续,这连成一条的时间线是命运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逃脱不了的是宿命。
当然,在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中,不乏有陈规陋习、落后愚昧的因素,但是相对于灰色都市而言,乡村的生活是梦想的天堂,是一片未曾被污染的纯净土地,在这里,人们以“原始”的方式生活,顺应着自然,回归人的本性,悲剧被浓缩为人生中最艳丽的色彩,正因为这样的悲,方能突显生命最本质的张力。
沈从文在诗意的书写中追求着和谐的生存状态,童养媳虽说是陋习,应当被废除,但是作者并没有打破这样的局面,甚至企图维持这样的局面,这是种保守主义,但从另一角度看,作者是在极力维护湘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不被现代文明“侵蚀”,希望一直保留着最原生态的、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沈从文自诩为“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凡生皆美”的美学观点贯穿始终,“生命意识”和“乡土生活”便成了他创作的两大元素,而带有缺憾的不完美的人生恰是最真实的生存形态。
因此,在他如诗一般的小说中往往包含着悲剧性,但正是这样的悲剧性让唯美的意境更添一层生命的思考。
同时,沈从文小说中暗含的不可抗拒的宿命色彩是不容忽视的。
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当豹子来到地保家选羊时,地保已察觉出凶兆,但他并未明确告知豹子吉凶,只是无可奈何地看着豹子消失在黑暗里。
这其间,地保虽一再极力地提醒豹子不要让新妇久候,但豹子并没有听从他的话。
从这里就已经可以看出带血的结局,也体现了悲剧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末尾豹子选择和媚金共赴黄泉,将全是血的刀子扎进了自己的胸脯。
这样的殉情是悲壮凄厉的,却又是最完美的升华,死亡是对爱情最高层次的“祭祀”。
在豹子眼中,爱情是容不得半点玷污的,这也是他一定要找一只最纯白的羊送给心上人的原因。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不乏“死亡”的因素,但是,对于“死亡”的选择却是源于对“生”的选择,象征着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得到“重生”,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因如此,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蕴被“生”的崇高选择、被诗意的人生书写、被纯美的人性渲染而升华为对人生的“美的诠释”。
透过这种美,我们能看到沈从文对生命最原始状态的尊崇,对诗意人生的不懈追求。
然而,在湘西题材小说中或多或少都暗藏着城市文明的“入侵”,但作者并未明确表明对这种“文明”的态度,例如在《媚金、豹子与那羊》的结尾,对于媚金和豹子殉情的事,“白脸苗的女人,如今是再无这种热情的种子了。
他们也仍然是能原谅男子,也仍然常常为男子牺牲,也仍然能用口唱出动人灵魂的歌,但都不能作媚金的行为了!”究竟都市文化带给了乡村怎样的变化?这就牵涉到了沈从文对乡村与城市的选择和态度。
二、和谐人生的选择沈从文在灰色都市题材小说中对城市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赤裸的批判,但在湘西题材小说中却又融入了“城市”的影子,在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中,沈从文既看到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性带给乡村更为开阔的视野,也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城市“糟粕”对古朴民风的剧烈冲击。
在得与失之间,作者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企图支撑起两种文明。
最后,他选择了和谐地将二者融合,在对传统乡村的赞颂中可以看到沈从文在不断探寻着二者最完美的契合点。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是对维护风俗、抵制都会文明较为典型的作品。
“迎春节”象征着乡村95第4期桂乙雯: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06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2卷古老的传统习俗,“七个野人”代表着不愿让平静的乡村生活被外来的领导、官府打破的群体,他们誓死捍卫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一切。
但是,尽管他们“明示反抗,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本乡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尽他们迷路”,结果依然没能阻挡“城市化”的进程。
于是,这七个人选择在山洞里过着最原始的生活:擒蛇、打老虎、泅水等,在他们看来,“没有一个官管理,也自己能照料活下来了。
”而改了司的北溪渐渐变了样,出现了“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靠说谎骗人的大绅士”“靠狡诈杀人得名得利的人”,还有人口买卖行市,大规模的官立鸦片烟馆,种种这一切都显示着现代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侵蚀着原本纯良的人性和美好的乡村生活,更体现了原始古朴民俗的“易碎性”,一旦受到外界诱惑便极容易被“感化”,这也是沈从文一再力求湘西极力排斥城市文明的原因。
在小说最后写到了北溪的人开始怀念过去的迎春节,便都跑到山洞里去找“七个野人”进行久违的“狂欢”,这是被官兵压制过久之后的一次疯狂的宣泄,但第三天的夜里,一个统兵官用七十个军人围住了山洞,每十个军人杀一个野人,然后将头颅带回北溪挂在税关门前的大树上以儆效尤,所出告示是他们“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这体现了都市的绝对控制权,不允许任何的“不服从”,在这样的驯化下,人们离古老传统乡土越走越远,由此我们看到的是都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彻底征服。
首先,以十个对一个就已体现出都市文明的强大影响力和不可抗拒性,同时,将头颅挂在税关门前,表达出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先进都市文明是建立在对乡土文明毁灭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这个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文中分析出的原因是“因为地方进步了”,进步似乎就意味着遗忘。
“七个野人”用生命守护着的代代相传的道义和习俗被先进的武器轻而易举地迅速消灭了,这种必然性是他们无力制止的,正如在文章的开头,“凡是有一点地位的人,皆知道新的习惯行将在人心中生长,代替那旧的一切了。
”“七个野人”做的抗争似乎是徒劳的,然而,人们在试图狂欢的时候却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他们,想到了山洞,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暗藏着对古老文明的留恋,秉承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这也是至死不变的坚守,地方进步带不走每一个人心中残存的质朴乡土性,这也是作者无奈叹息背后的一点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