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二说明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
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
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目前,科学家 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 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 料的数据的线索。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 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 太阳光大约含有 300 纳米到 900 纳米的波, 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 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
1
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
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 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 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 就越远。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 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 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 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 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 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 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 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 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
1.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 材料是智能材料。
2. 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
4. 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 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 照应?
5. “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 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 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 理由。
初二说明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学习资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16题。
(8分)当今世界,光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军事、工农业生产等领域,其中光学技术成果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解油烟——让生命远离伤害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厨房油烟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
为了减少油烟污染,人们发明了抽油烟机,但它仅能收集部分油烟,不能降解有害油烟成分,而且清洗抽油烟机的清洗液排入下水道,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光解油烟净化器的问世则改变了这种局面。
净化器以特制灯管发出的高能紫外线把油烟分子降解为微小的油脂分子,这些油脂分子一部分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与氧反应形成微量固态粉末,它们一并被风带走,从而达到清除油脂的目的。
此外,高能紫外线还能把异味分子降解为没有气味的物质,也可以杀灭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因此可以高效去除油烟中的异味和杀死细菌。
净化器具有的①、②和杀菌作用,大大降低了油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③——让室内空气更清新净化室内空气的方法很多,其中光触媒空气净化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触媒实际就是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其表面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光触媒主要成分为一种纳米级的二氧化钛活性材料。
这种活性材料喷涂于墙面之后可形成一层薄膜,通过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发生光催化作用,从而产生活性氧和氢氧基,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并能分解微生物释放出来的毒素,同时还具备除臭、抗污、防霉、自净等功能。
光触媒空气净化法最终的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在净化过程中光触媒本身也不会发生变化和损耗,因此具有持续作用的优势。
光学防虫——让农作物免受虫害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生产环节要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因此需要大力推广物理杀虫技术。
灯光诱虫技术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的物理防治方法。
它利用生物的趋光性诱集并消灭害虫。
不同种类的昆虫对不同波段光谱的敏感性不同,如黄光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诱集力,紫外光对数百种害虫有较强的诱集力。
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二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位次的讲究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阅读习题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2、*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八年级上册说明文阅读练习(一)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
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 a ,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
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
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在1970~2009年年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求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 b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例 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 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 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 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B. 工艺流程顺序C.由主到次的顺序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 /⑦B.①②③ / 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 /⑤⑥⑦D.① /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 1. 制作过程; 2. B; 3. 分类别、列数据; 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 5. D例 2. 阅读选文,完成1— 6 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 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 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完整版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二十四、(泰州市二〇〇六 B )人们平时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
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
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优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拥有必然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
太阳产生微波,可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要差别。
这个差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品的?交流电能够产生频次很高的电磁波—微波。
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所以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快速转动。
这有点儿近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状况。
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品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品快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可否存在微波泄露的状况。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思疑微波食品自己可否安全。
1991 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其实不是百分之百安全。
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改换手术。
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
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
这是第一次有重要凭证表示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
若是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括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状况呢?食品的分子吸取了大批能量。
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致使了平时状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
结果很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
问题就在这里,食品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够识其他分子。
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够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
所以,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必然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品的营养万分。
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
完整word版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1.张家界(节选)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张家界叫青岩山。
据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心寒的留侯张良隐匿江湖,几经辗转颠簸来到了青岩山。
见到这里群山环抱,水量丰沛,民风淳朴,张良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张氏一脉子孙。
青岩山也改名换姓,叫做张家界”。
张家界地处湘西,属武陵山脉支系,西南依靠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东西方向是广阔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边则与万里长江遥望衔接。
说到“界” ,当然是指界限、范围,但张家界人讲起来,这“界”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指高高的山。
当中国的名山大川,几乎被人们踏遍之时,张家界却久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人们才认识到它的真面貌。
距张家界城区约八公里的“天门山”以造型奇特著称。
该山四面绝壁矗立,巍然支撑在天地之间,其雄其险,犹若直上云天。
远眺过去,那孔巨大的石洞就像通天的石门。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宏伟奇特的景观?据考证,天门山经长期风化剥蚀,山体断裂,再加上地震,就形成了现在的奇绝造型。
更有趣的是,天门山的景观中,有许多数字与中国吉祥数字9 相符。
人为的奇思妙想与天然巧合相得益彰。
登上天门洞的999 级台阶,回看山腰上的“通天大道” ,顺山势修建的公路,刚好有99 个弯,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之意。
此外,张家界还有数不清的石柱、石峰,是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山体。
那么,大自然是如何造就了这里的奇峰异石呢?大约在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遗体化为尘土,凝结成岩石,沉积为大约520 米厚的石英砂岩,随着地球的旋转,地壳的运动,张家界终于以它峥嵘的面貌,浮出了海面。
12. 特点?(2 (节选自《再说长江》解说词,有删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天门山。
作为张家界的风景名胜,天门山具有哪些 分)13. 文章第一段引用了张良逃难隐居的故事,你认为有必要吗 ?为什么?(2分) 亲爱的同学,透过解说词,我们感受到张家界秀美的风光。
如果你是一位导游, 请用生动的语言为张家界的朋友介绍山西的一处风景名胜 (例如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 院、五台山、汾河公园? 6? 7? 6? 7)。
初二说明文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一、说明文(一)烽火台的诉说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大全、美文摘抄、古诗文、公文素材、祝福语、演讲致辞、条据书信、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工作报告、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excerpts of American essays, ancient poem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blessings, speeches, letter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reports, essays, teaching Inform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答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八年级说明文阅读题1:腰围上的中国①和大多数学者不同,英国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着席研究员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
根据他的跟踪测量,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
在短短的27年的时间里,中国男人的腰围粗了20%。
更令人震惊地是,其中40~50岁的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了86.2厘米。
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胖了。
②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2亿人超重,其中大约6000万人肥胖。
这个庞大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黑洞:仅2003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211亿元。
③“仅仅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们仍在努力填饱肚子,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减肥。
”与弗伦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一位作者马修middot;格莱博表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④从杨柳细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心性肥胖将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
在中国,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
按照这个标准,本世纪初,我国35~74岁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6.1%,女性患病率为37.6%。
换句话说,我国已有近4000万名男性和9000万名女性处于危险之中。
心脑血管研究专家介绍,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这“三高”会造成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的斑锈迹。
这些“锈迹”脱落下来,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八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9篇)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带答案通用一生物学问、现象与人类亲密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根底学问把握较好,已具备肯定的试验力量,大局部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深厚。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进展:学问:1)熟悉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亲密的联系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学问。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依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像程度来进展的。
力量:1)增加动手力量和试验设计力量。
2)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如进展“饲养和观看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育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点。
2)熟悉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进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提倡探究性学习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4、改良教法,加强课堂教学(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学问、力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根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
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表达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进展的需要,特殊要留意力量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正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生活阅历动身,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问的发生和进展,培育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力量,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进展的学生活动。
(完整版)八年级的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docx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
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
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 3000 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 年。
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
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
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
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 1983 年 5 月11 日,距地球只有 500 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 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
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
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
“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
这个“摇篮”中约有 2 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 10—500 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 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
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 射线。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 X 射线的起因。
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
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
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植物预报天气植物不仅提供氧气和果实,还能预报天气。
人们发现植物有一些规律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南瓜蔓预报阴雨南瓜蔓梢在晴朗天气里向上翘起生长,而在阴雨天气里则下垂。
如果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之所以能指示天气,是因为它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向阳性和向阴性的特性,以更好地适应天气。
风雨草预报风雨风雨草生长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的花就会开放。
暴风雨过后,它的花会更加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含羞草预报阴雨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
正常天气时,如果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会合拢,但很快就会恢复常态。
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那就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XXX预报阴雨秘鲁的XXX山区生长着一种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
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
这种现象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
茅草预报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
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三色鬼预报温度在瑞典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
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向斜上方伸出;温度降到15℃时,枝叶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
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预报严冬栗子树不仅感觉灵敏,还能预测天气。
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
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17.选文标题运用了揭示主题的方法,通过“鬼子姜”这个特定的例子,突显了“民间气象观测”的主题,提示读者农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敏感。
18.适合用于本文的农谚是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因为这个农谚也是基于民间观测,通过观察河里的青苔来预测天气,与文章中农民观察鬼子姜预测霜的方法相似。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大地的震动》,完成7-10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
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
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
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
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
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及答案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
50 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
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
活带来了贫困, 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 成为珍贵的“活化石”,
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
4000 万年内发生,而
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 使小行星改变航道; 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 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口 2.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石,距今约 170 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 北京猿人(距今约 50 万年)的资格更老。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 70 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再生资源, 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 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 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 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 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 4000 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典型例题】例1.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空间顺序B.工艺流程顺序C.由主到次的顺序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1.制作过程;2.B;3.分类别、列数据;4.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D例2.阅读选文,完成1—6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例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
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
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
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
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
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
在上蜡前,先要熔蜡。
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
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
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
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
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 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空间顺序B. 工艺流程顺序C. 由主到次的顺序3.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 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
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
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
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1. 制作过程;2. B;3. 分类别、列数据;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 D例2. 阅读选文,完成1―6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明文
(一)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
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
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
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
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
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
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
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
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
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
...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
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
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
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
,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
据《汉书》记载
.......
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
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14.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分)
15.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
析。
(3分)
⑴悄悄告诉:
⑵据《汉书》记载:
16.第⑥段和第⑦段人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3分)
17.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3分)
14.答案示例:(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15.答案示例:⑴“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
⑵“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1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16.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分),所以不能调换。
17.答案示例1: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
这亲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答案示例2: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
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