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走进西藏》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3篇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3篇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音乐教案-走进西藏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走进教学对象: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目的:1.理解音乐的特点和传统乐器;2.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才能;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音乐的起和开展;2.音乐中常用的乐器;3.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4.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音乐的起和开展1.引入: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风格,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通过讲解,介绍音乐的起和开展,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背景和历史。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例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

第二课:介绍音乐中常用的乐器1.引入:通过观看影片或图片,介绍一些常用的乐器,如黑管、筚篥等。

2.示范:老师示范演奏一些乐器,让学生听到不同乐器的声音和特点。

3.理论:学生分组,尝试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加深对乐器特点的理解。

第三课: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1.引入:播放一段具有典型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分析:学生分析这段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提取出其中的主旋律和节奏型。

3.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奏这段音乐,通过模拟演奏和跟唱,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第四课:欣赏和分析经典的音乐作品1.欣赏: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的丰富艺术表现和表达方式。

2.分析: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曲式构造、旋律开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和表现;2.学生的作业和小组演奏的表现;3.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才能。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自带乐器或制作简单的乐器进展演奏;2.学生可以参观音乐学校或文化展览,理解更多有关音乐的信息;3.学生可以合作创作一段自己的音乐作品,并在班级或学校音乐会上进展演奏。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精选3篇(二)教案主题:歌唱祖国年级:小学三年级目的:通过学习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理解祖国的美丽和骄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

初中音乐走进西藏教案

初中音乐走进西藏教案

初中音乐走进西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西藏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走进西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感受和理解西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会演唱《走进西藏》歌曲。

教学难点:1. 西藏音乐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掌握。

2.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演唱。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钢琴、吉他等乐器。

3. 歌曲《走进西藏》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走进西藏》歌曲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西藏音乐的特殊魅力。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西藏的音乐、风光、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走进西藏》歌曲的背景、创作意义。

2. 分析歌曲的调性、节奏、旋律特点,讲解西藏音乐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正确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

三、演唱练习(15分钟)1. 教师示范演唱《走进西藏》,强调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跟随琴声练习演唱,教师个别指导。

3. 分组演唱,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10分钟)1. 播放其他西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藏音乐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西藏音乐的欣赏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强调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学、多唱民族音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走进西藏》歌曲的演出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2. 邀请西藏音乐艺术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藏音乐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西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能够正确演唱《走进西藏》歌曲。

同时,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情感共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2套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2套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2套第一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2套《走进西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歌曲:《走进西藏》欣赏:《翻身农奴把歌唱》、《天路》二、教材分析:《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曲。

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

孔繁森究竟发生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曲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

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翻身农奴把歌唱》和《天路》是教师选择的课外内容。

《翻身农奴把歌唱》生动的展现了藏族人民翻身做主后的喜悦心情。

《天路》是反映修建青藏铁路的一首歌曲,歌颂了那些为修建青藏铁路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们。

三、教学目标:1、通过《翻身农奴把歌唱》、《走进西藏》、《天路》的欣赏,了解西藏解放至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今天西藏的美好,激发热爱西藏的情感。

2、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能够以饱满的情绪准确的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乐段。

3、通过亲身体验藏舞,加深对藏文化的喜爱。

四、教学方法:聆听、交流、演唱、引导、评价五、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藏族音乐和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六、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七、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拉萨谣》。

2、导入:图片竞猜3、说一说你对西藏的了解?教师补充。

4、欣赏《翻身农奴把歌唱》5、歌曲简介。

6、才旦卓玛简介。

7、欣赏《走进西藏》(赏MTV)8、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西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

9、作品简介。

10、说一说孔繁森的事迹吗?(学生回答)11、歌曲分段。

12、赏第一乐段,体会旋律、节奏、情绪各有什么特点?13、哼唱歌曲第一乐段,感受其特点。

14、赏第二乐段,体会旋律、节奏、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5、跟琴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走进西藏

走进西藏

走进西藏教学目标:1、感受西藏风情,感受西部音乐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通过学唱《走进西藏》了解孔繁森的事迹,能在聆听中体会作品的情感与氛围。

3、通过学唱《走进西藏》感受西藏风情,了解孔繁森的事迹,让学生乐于关注、感受西部音乐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引起对祖国西部和西部大开发的关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唱《走进西藏》难点:通过了解、学唱《走进西藏》,感受西藏风情及西部音乐的美丽。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藏族的人文风情,以及孔繁森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播放藏族音乐,组织学生进课堂。

二、导入: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藏族地理位置及人文风情。

2、教师总结,出示屏显:西藏图片师: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美丽的草原,洁白的牛羊与纯朴的民风与民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西藏走走、听听、看看。

三、学习歌曲《走进西藏》1、师: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具有西藏浓郁风情的歌曲《走进西藏》. 生欣赏,师提示最喜欢那一句曲调?师:通过欣赏,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2、了解孔繁森事迹并轻声哼唱西藏原是个非常落后的地区,随着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把自己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中.默默无闻地为西部的繁荣洒下青春与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走进西藏》歌颂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出示屏显:孔繁森】师:课前老师有请大家了解孔繁森的事迹,有哪位同学能来说说?师:孔繁森为西藏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有了他们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甘心奉献自我的精神,我们的西部才能更加繁荣。

现在就让我们感受孔繁森的崇高情怀,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孔繁森的崇敬之情。

3、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师:通过演唱,谁能说说这首歌曲分为几部分?生:2部分请生填写表格: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节自由活跃,有舞蹈性奏演唱豪放,宽广活泼,明朗情绪4、学唱《走进西藏》学生自主学唱歌曲分小组合作学习歌曲(教师参与指导)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走进西藏教学设计

走进西藏教学设计

《走进西藏》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学音乐第八册第二单元《走进西藏》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学生分析:八年级同学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处在变声期,高音很难唱上去。

四、教材分析:歌曲《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

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第一部分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具有高原山歌的特色。

第二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

这首歌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

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西藏音乐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技能目标:①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部分。

②通过听、唱等形式体验感受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1.感受、体验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唱《走进西藏》第二部分。

七、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区八、教学方法:体验、模仿、合作和综合的方法。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十、教学过程:“扎西得勒”先猜猜看,老师这是用什么语在向大家问好对,是藏语。

祝你吉祥如意的意思。

师:来,请大家用藏语向老师们问声好——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片神秘的土地。

那里有不一样的蓝天、不一样的雪山不一样的湖泊,不一样的名胜古迹,它是一片让你不由自主地用心灵而非用脚踏入的神圣土地。

它究竟是哪里呢让我们先来走进它看一看。

播放。

走进西藏 教案

走进西藏   教案

课题:《走进西藏》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西藏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的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等。

教学难点:歌曲的节奏及感情处理。

教学准备:图片、西藏宣传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青藏高原》导入师: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它是那个名族的歌曲?生:非常好!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是《青藏高原》。

它是一首藏族歌曲,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风光样貌。

有“世界屋脊”和之称。

西藏,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那儿有连绵不断地山脉,有辽阔的大草原,有厚厚的积雪,有成群的牛羊.....1965年9月1日。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

她地域辽阔,(同时,播放地图)好,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段纪录片,了解一下西藏的风土人情。

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播放《西藏》宣传片)师:大家看完影片,有什么感想?生:......三、新课教学:《走进西藏》A.歌曲分析:师:好,现在,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0页,看着歌词,跟着音乐认真听一遍,思考问题:你们认为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是根据什么而分的?生:.....师:这首歌曲为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页就是说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1-23小节,第二段是从24小节到最后。

请大家注意,在第24小节到31小节之间有反复记号,也就是说这一段需要反复一次,再往下继续。

下面,请同学按照反复记号的顺序把相应的歌词读一遍。

生:.....B:歌曲难点:师:歌曲中有一些比较难唱的地方,那么,我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唱一遍,然后请同学说说看,在演唱过程中,哪些地方比较难唱,哪些节奏比较难把握。

(播放《走进西藏》)师:那么现在我们又听了一遍,随着音乐也唱了一遍,你们说说哪些地方比较难?生:.....师:这首歌曲难点主要在第24小节和26小节,希望大家注意一下。

走进西藏教学说课

走进西藏教学说课
1.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聆听歌曲,并思考一下问题:(4")
A.歌曲的速度?
B.作品的演唱情绪?
C.作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孔繁森其人其事。(2")
3.教师范唱歌曲,并强调学生自己认为难点、唱不会的段落或小节加以标记。(4")
4.同学们说老师唱的好不好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唱好这首歌,这首歌曲一共分为两部分,领唱部分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轻声哼唱,齐唱部分要求同学们尽可能背唱。(1")
欣赏
感受不一样的曲风


(2")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走进西藏》,学到了一下内容:
1.藏族的风土人情
2.藏族踢踏舞
3.词曲作者张千一
4.人民公仆孔繁森
最后,让我们再学习一句藏族语言来结束这堂课的学习:扎西德勒(表示欢迎,祝福吉祥)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模唱、
讲授、体验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1")
3/4531|531||
Muma
3.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欣赏一段视频,并思考一下问题:(3")
A.你都看到了什么?
B.听到了什么?
4.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吗?
导入环节从观看视频到描述图片,都在渗透着藏族的风土人情。目的是为了学习歌曲做铺垫,同时为本课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藏族的舞蹈又叫藏族踢踏舞,一会儿老师会带大家共同学习藏族踢踏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藏,共同感受藏族歌曲的魅力。

走进西藏教案

走进西藏教案
6、学唱歌曲
三、课堂练习:
小小演唱会,介绍有代表性的藏族歌唱家及作品分小组推荐歌手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西藏,了解了位于我国西部边境的自治区,也了解了一些西藏的一些歌曲。
五、布置作业:
收集西藏名歌
六、板书设计:
走进西藏
1=C张千一词曲
七、教学后记
复备
二、教学新课
一、初听歌曲《走进西藏》
思考:你的感受是什么?歌名是什么?(生回答)《走进西藏》
说起西藏,你对西藏的了解有多少呢?师展示画面
二、介绍西藏
1、风景图片(背景音乐,韩红《家乡》伴奏)
介绍:西藏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
2、服饰文化
介绍: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都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3、文字及历史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因为藏族人民普遍生活的地势比较高,所以他们的文字被人们成为“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
历史上最著名的联姻便有藏王松赞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联姻,他们的结合大大促进了藏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4、宗教
藏族信仰佛教。
5、藏族舞蹈(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伴奏)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在藏族的火把节上人们载歌载舞。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的民歌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唱时也会伴着各种形式的舞蹈。
课题:
课题
走进西藏
授课时间
9月17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和掌握藏族歌曲的特点通过学唱歌曲《走进西藏》让学生感受藏族歌曲了解藏族风俗熟悉藏族音乐和舞蹈

走进西藏教案

走进西藏教案
5.首先请同学们试着跟随老师(1)轻声用“啊”音演唱领唱部分(5")
(2)为领唱部分填词
6.(1)用“啊”音哼唱歌曲的齐唱部分
(2)为歌曲第二部分填词
(3)反复唱两遍强调反复记号
7.难点教学,纠错(5")
(1)刚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讲自己认为唱不好的地方做以标记。请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有哪句话唱不准?
(2)教师范唱难点处(2")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模唱、
讲授、体验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1")
3/4 5 3 1|5 3 1||
Mu ma
3.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欣赏一段视频,并思考一下问题:(3")
A.你都看到了什么?
B.听到了什么?
4.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吗?
8.相信同学们一定都学会了这首歌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演唱《走进西藏》,领唱部分同学们可以轻声跟唱,老师为同
学生观看视频并聆听歌曲,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由慢速变为中速
由深情地变为欢快地
歌颂孔繁森
(出示幻灯片)学生朗读
聆听教师范唱,找歌曲难点.
(1)轻声跟唱,用“啊”代替歌词。
(2)加入歌词试着跟唱
5.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有关藏族你还知道什么?请观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图片,说说这是什么?
师生问好
发声练习
3/4 5 3 1|5 3 1||
Mu ma
欣赏视频并思考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问题。
A.看到了布达拉宫、喇嘛庙、雪山、高原等。

八年级上册歌曲

八年级上册歌曲

八年级上册歌曲《走进西藏》教学设计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材分析:《走进西藏》是人名音乐出版社15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的第一首歌曲《走进西藏》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为电视剧《孔繁森》谱写的主题曲。

本课引导学生乐于关注,感受有关系部的文化和音乐作品,了解开发西部是我国的国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增强开发西部的信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和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西藏满怀着憧憬和向往。

故本课从认识西藏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为辅助手段主治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兴盛并茂的多媒体音乐世界,创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与热情,让学生自主的做紧音乐的世界。

以感受和体验藏传音乐,风土人情的美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聆听,观赏,歌唱以及探究等音乐活动中,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目标:1.感受西藏风情,感受西部音乐的魅力,激发热爱做过西部的情感。

2.通过学唱《走进西藏》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3.能背唱歌曲后半部分,体会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欣赏、试听结合、讲解示范、引导启发教具准备:琴、多媒体、相关课件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唱《走进西藏》难点:通过了解、学唱《走进西藏》,理解歌曲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课前意境:播放藏族音乐创设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仿佛来到了青藏高原,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享受愉快的45分钟一、组织好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出示屏显:西部风情图】师:西部是片神奇的土地,有卓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美妙动听的音乐,试想我们也住在这样美丽的家乡怎么能让人不去歌颂他呢【播放:《家乡》创设意图:教师在课的导入部分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视听结合在美丽的印花意境中走进雪域高原,感受藏族音乐的民俗风情。

《走进西藏》教案(5篇)

《走进西藏》教案(5篇)

《走进西藏》教案(5篇)第一篇:《走进西藏》教案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拉萨谣》。

2.“走进西藏”音乐会。

教学目标1.表现有关西藏的音乐作品。

2.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3.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教学过程主持人:同学们好,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西藏吧。

第一组:介绍拉萨、布达拉宫,演唱《拉萨谣》,欣赏《阿姐鼓》。

小组主持人:我们组准备了一个“西藏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1.西藏有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有一座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宫?(拉萨、布达拉宫)3.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

你知道是什么花吗?(雪莲花)4.西藏有一条江是什么江?(雅鲁藏布江)西藏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藏族人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养育他们的青稞酒和酥油茶,还有阿姐亲切的鼓声。

请听我们演唱的《拉萨谣》。

第一组学生表演。

小组主持人:《拉萨谣》的曲作者是何训田,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西藏风格的音乐,其中的《阿姐鼓》是最有影响的歌曲之一。

音乐的气氛神秘、缥缈,有天籁之声的美誉,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女声独唱《阿姐鼓》。

第二组:介绍藏族音乐,演唱《多快乐呀多幸福》。

小组主持人:西藏的音乐非常丰富,最流行的有两种歌舞形式。

一是锅庄,一是弦子。

锅庄的音乐粗犷,有一种说法,人们在跳舞的时候经常围着炉灶或篝火,炉灶又称为锅庄,所以得名锅庄。

弦子最初流行于四川巴塘,所以也叫巴塘弦子。

领舞的人一边跳舞一边演奏用牛角琴筒做成的弓弦乐器──“比旺”,当地的汉人称它为弦子,所以得名。

弦子的音乐短小、优美,节奏富有舞蹈性,旋律具有歌唱性,流畅上口,是藏族人们最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

走进西藏教学案例

走进西藏教学案例

人音版音乐教材第15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欣赏系列之《走进西藏》教学案例年级:八年级教学内容:1、藏族歌曲欣赏;2、《阿姐鼓》欣赏。

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课外知识的收集,使学生对藏族民俗风情有所了解;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对西藏自治区的民间音乐感兴趣,进而上升到喜爱各民族的音乐,并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2、知识目标: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体会节奏在表达歌曲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阿姐鼓》的欣赏及其节奏体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cai课件、大堂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背景。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西藏的知识呢?”生:“西藏人民最爱喝酥油茶和青稞酒。

”生:“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生:“布达拉宫是西藏人民最宏伟的建筑。

”生:“西藏最珍贵的野生动物是藏羚羊。

”二、西藏风光欣赏师:“今天,教师就带大家走进西藏,去欣赏那里的优美风光……”课件依次展示:1、中国地图。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藏的地理位置。

2、视频风光片《走进西藏》。

3、“西藏风情”图片系列20幅。

师:“欣赏了这么美丽的风光、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用一句话要概括一下西藏在你心目中的印象!”生:“西藏的天空格外蓝,西藏的河水格外绿,西藏的草原无边无际!”(掌声)生:“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西藏!”生:“西藏的人民显得非常纯朴、善良!”……4、展示美术作品——陈丹青油画《西藏风情》,让学生从美术角度赏析作品。

师:“作品中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些什么?”生:“画中画了一位藏族妇女骑牦牛在夕阳中回家的情景,我想牛儿一定吃饱了,妇女正唱着歌儿回家呢!”生:“这幅面的金黄色的暖色调给人特别温暖的感觉,丝毫不觉得高原地区的寒冷。

”生:“夕阳照在妇女和牦牛的身上,就好比党的光辉带给藏族人民无比的温暖!”(台上台下响起掌声)点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西藏的形式是多样的,从风土人情走进、从地理位置走进、从美丽的风光走进、从美术作品走进……知识面很广,学生抱以极高热情,这一点正体现了综合课的本质特点。

人音版音乐八上《走进西藏》word教案

人音版音乐八上《走进西藏》word教案

走进西藏[教学目标]一、通过演唱、聆听有关藏族的歌曲(民歌及创作歌曲)。

试着参与舞蹈活动,感受歌曲的艺术风格,感悟藏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二、了解、感受并喜爱西藏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及藏族同胞的民族情感。

[教材背景]西藏地区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同胞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西藏地域有着极其古朴的文化传承。

从音乐教学角度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在前一个课时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

(用《走进西藏》光盘的内容)[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引导学生记住关于西藏的下列内容:1. 我们这个星球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这里是地球的最高峰,藏族同胞是有人类以来,在这里的最后坚守者。

)2. 两种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使藏族同胞选择了游牧和农耕两种生活方式。

)3. 三大古文明的集结地(世界上有许多地区,也曾有着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可是后来却“莫名其妙”地消逝了。

而西藏,几千年来人们坚守着,成为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化集结地,进入西藏地区便可看到三种文化的影响存在。

)4. 四种宗教崇拜:山水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

(不同的生活地区有不同的信仰,如生活在水边的人不会打渔,他们认为鱼是水中之神;麻尼旗麻尼堆到处可见;而活佛更是全民族的偶像。

)5. 五种丧葬办法: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

藏传佛教认为,一般人死后要升天,天葬,有罪的人要下地,土葬,生活在水边的人要水葬,达官贵人要火葬,活佛是偶像,死后也是偶像,要塔葬。

6. 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意为如意宝啊莲花,这是藏传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人们口中在不断地念这六个字,麻尼旗上写这六个字……)另外,还有如七条古道从西藏通达外界的各地,西藏是九条江河的发源地等。

这几个数字使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西藏地区的各种文化。

综合起来,学生们就会悟出藏族人民的古朴、虔诚的性格和坚强的生存意志。

《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回到拉萨》、《珠穆朗玛》等,有的是老歌唱家唱,有的是老歌新唱;有的是新歌,另有不同的唱法,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

中学音乐第八册第二单元《走进西藏》教学设计

中学音乐第八册第二单元《走进西藏》教学设计

《走进西藏》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学音乐第八册第二单元《走进西藏》二、授课年级:八年级三、学生分析:八年级同学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处在变声期,高音很难唱上去。

四、教材分析:歌曲《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

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首歌为C宫调、4/4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第一部分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具有高原山歌的特色。

第二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

这首歌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

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感受西藏的音乐舞蹈风格。

2.技能目标:1)让学生在看、听、想、说、动、跳、唱、创等活动中,感受并体验藏族民歌高亢嘹亮的鲜明特点以及藏族舞蹈基本动作风格。

2)通过歌词创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

3. 情感目标: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六、教学重点:1.感受、体验藏族音乐和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2.学唱《走进西藏》七、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区八、教学方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和综合的方法。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制沙棰、哈达、转经筒。

十、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走进西藏1=C 4/4第一部分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高原山歌的特色第二部分旋律优美、情绪明朗舞蹈性创编创编《藏家待客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授课年级:八年级。

最新整理初中音乐教案走进西藏.docx

最新整理初中音乐教案走进西藏.docx

最新整理初中音乐教案走进西藏欣赏歌曲《走进西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和掌握藏族歌曲的特点,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感染学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走进西藏》,让学生感受藏族歌曲,了解藏族风俗,熟悉藏族音乐和舞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藏族的文化,感受藏族音乐,学习藏族舞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藏族音乐、舞蹈以及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西藏民族音乐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探索、创造,改变学生机械的学习、被动的模仿,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的巨大潜能教具准备本课采用多媒体、录音机等音乐用具,来进行一堂情景与娱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分三课时进行。

教学模式1.情感模式:参与——感受2.认知模式:引导——发现、体验——探究、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感受体验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²从歌曲《公仆赞》引入,创设问题,激情引趣²赏析运用多媒体(电影剪辑)向学生介绍孔繁森的事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孔繁森的精神,并简单介绍西藏的地理位置。

二、走进西藏(1)欣赏《走进西藏》的MTV²介绍歌曲背景²介绍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²总结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²自由讨论分析藏族音乐的演唱风格²赏析“雪域高原”这一单元涉及的的范围较广,内容也丰富,本课选用张千一同志所作的《走进西藏》为重点,设计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以此贯穿始终。

完整地聆听使学生对歌曲留有更完整的印象。

(2)学唱歌曲²注重引导、调动学生情绪²指导学生分析歌曲情绪²参与—体验²讨论—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歌声来感受西藏音乐风格,从而喜欢上这首歌,也让学生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的风格中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风采,最终让学生能理解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西藏[教学目标]一、通过演唱、聆听有关藏族的歌曲(民歌及创作歌曲)。

试着参与舞蹈活动,感受歌曲的艺术风格,感悟藏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二、了解、感受并喜爱西藏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及藏族同胞的民族情感。

[教材背景]西藏地区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同胞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西藏地域有着极其古朴的文化传承。

从音乐教学角度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在前一个课时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

(用《走进西藏》光盘的内容)[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引导学生记住关于西藏的下列内容:1. 我们这个星球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这里是地球的最高峰,藏族同胞是有人类以来,在这里的最后坚守者。

)2. 两种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使藏族同胞选择了游牧和农耕两种生活方式。

)3. 三大古文明的集结地(世界上有许多地区,也曾有着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可是后来却“莫名其妙”地消逝了。

而西藏,几千年来人们坚守着,成为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化集结地,进入西藏地区便可看到三种文化的影响存在。

)4. 四种宗教崇拜:山水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

(不同的生活地区有不同的信仰,如生活在水边的人不会打渔,他们认为鱼是水中之神;麻尼旗麻尼堆到处可见;而活佛更是全民族的偶像。

)5. 五种丧葬办法: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

藏传佛教认为,一般人死后要升天,天葬,有罪的人要下地,土葬,生活在水边的人要水葬,达官贵人要火葬,活佛是偶像,死后也是偶像,要塔葬。

6. 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意为如意宝啊莲花,这是藏传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人们口中在不断地念这六个字,麻尼旗上写这六个字……)另外,还有如七条古道从西藏通达外界的各地,西藏是九条江河的发源地等。

这几个数字使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西藏地区的各种文化。

综合起来,学生们就会悟出藏族人民的古朴、虔诚的性格和坚强的生存意志。

[教材分析]《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回到拉萨》、《珠穆朗玛》等,有的是老歌唱家唱,有的是老歌新唱;有的是新歌,另有不同的唱法,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

不同的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在唱同一个西藏。

这些歌曲虽然不能听全,但仍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唱西藏的多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走进西藏》(李娜演唱,北京大藏艺术有限公司制作,1997年版)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

歌词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走进西藏也许能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

歌词虽然很少,但是有悠远的意境。

音乐由两部分组成,前两句慢板,情绪深沉,意境高远。

深沉的歌声加之音乐配器很长的背景式和音响制作上的回音手段,一下就把听众带进一种高远、空旷的雪域高原,会在脑海里显现出雪山、草原、蓝天、白云……间奏后的第二乐段,乐句严整、情绪活泼,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富于舞蹈性,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创作表现出藏族人民特有的古朴乐观,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

使之不仅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青藏高原》(亚东演唱,成都音像出版社出版,九寨沟管理局制作)是一首由李娜首唱的通俗歌曲,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又觉得好听不好唱。

学生们一般都认为自己唱不了此歌曲,由藏族男歌手亚东演唱的《青藏高原》打破了学生对此歌“好听不好唱”的心理障碍。

在大屏幕上看VCD有景有声有情有字幕,学生一起在唱中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

《阿姐鼓》(朱哲琴演唱,原版)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

歌词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个故事:“小姑娘有个阿姐,从小不会说话,我刚记事的那年她离开了家,从此我天天找,阿姐到哪里去了?一个老人在玛尼堆前反复念着六字真言,他知道阿姐去哪了吗?等我长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懂得了她,天边传来了阵阵鼓声,我知道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

”这首歌有不少人都听过,谁也不曾多想那个阿姐哪里去了,也不曾想此歌曲名为什么叫“阿姐鼓”,有学生认为一定是长大的阿姐出嫁了等等。

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50年代初的和平解放西藏和20世纪50年代的平息西藏叛乱。

笔者上高中时参观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平息西藏叛乱展览”,亲眼目睹了反动农奴主统治下对农奴们犯下的罪行,家奴是奴隶,和牛马一样,可以被买卖,甚至被杀。

一面人皮鼓至今历历在目。

而且我还记得做成鼓的“人”要纯洁到一句骂人的话都没说过。

……这样我理解了,“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以及歌曲开始时那撕心裂肺的“歌声引子”。

《阿姐鼓》这首歌曲,从歌词创作、音乐创作、演唱和音乐合成制作都极有特点,可为上乘作品。

如引子一样的开始,是似唱非唱的“歌声”和不断的鼓声,以此为背景,开始了如自言自语的歌唱,细细道来。

那以平和的语气、直白的语调讲述的一个使人极为震撼的故事。

两段之间,还可以隐约听到诵经的声音……第二段中“天天地找”,歌者激动,似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泪水,最后在不断的“六字真言”咏诵中,在有唢呐加入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

[教学过程]一、听六首关于藏族内容的歌曲片段,并唱一首《北京的金山上》。

提问内容:曲名?歌者是谁?唱法?(自由回答)二、思考上节课的内容《走进西藏》中的一、二、三、四、五、六……(自由回答)。

三、仔细聆听《走进西藏》。

听音响的全部内容,感受歌曲的文化内涵,教师注意引导方法。

四、听看VCD,跟唱《青藏高原》,尽量调动学生跟唱。

五、聆听《阿姐鼓》。

1. 读歌词。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历。

刚才我们唱的歌中有词“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

以下讲述亲历故事。

3. 听《阿姐鼓》注意全部音响内容。

4.“阿姐哪里去了?你们明白了吗?”(答案不讲)六、即兴舞蹈。

动员学生参与即兴歌舞活动(老师也一起参加)。

表现西藏人民如今生活幸福的情境。

七、结束课。

附:对《阿姐鼓》的听后分析。

1. 歌词:平静地、叙述式地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没有“血淋淋”的词语。

2. 曲调:有引子式的起句。

旋律跳动不大,自然的语言式的节奏,叙述性强。

高潮是“六字真言”的诵咏。

3. 演唱:似歌声非歌声的引子“撕心裂肺”;小声的自言自语式的述说;平静的歌声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4. 音乐配器:鼓声的明显地位,震人心扉,与“撕心裂肺”的歌声,长存于背景中。

时而出现(间奏、尾奏)诵经的声音、唢呐的声音,是一首精美的、引人深思的作品。

[评析]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境化导言的设计。

课的开始:“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

时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飞向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我们。

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而神奇的西藏。

”接着,歌声响起,这是一个高远、空旷的声音:“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进西藏。

”歌声扣紧听者的心弦,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蓝天、白云、高原、雪山、寺庙……这堂欣赏课的第二段创设情境的导言是:“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

对于外界来说,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魅力不仅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

”可以设想,这种极富想象力与诗化的语言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学生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思索。

这无疑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望的。

这堂课,教师设计的重点欣赏曲目是《阿姐鼓》。

对这首饮誉世界的歌曲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审美定位,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价值取向,是需要认真思索的。

通常都是采取讲解歌词、诠释音乐的方法,但本课的设计却走出了传统的思路,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作品特定的背景情境之中:“一位诗人写道:‘深夜,人们燃着酥油灯,保持屋内的光明,以为这样能防止恶魔的入侵。

晨起,人们早祷,以为这样可以安抚已逝亲人的灵魂。

’也许,我们知道这里有太多的迷信色彩,但是我们仍为他们那祈盼美好、安宁生活的希望和那颗质朴的心而感动。

没有人能教会你去如何欣赏大海,你要自己看,自己听,自己想,自己悟,方知心中的大海。

也没有人能教会你去欣赏这美好的诗和歌,用心灵去感悟吧,感悟那纯洁的大自然,感悟那原始的人性和自尊。

”显然,在充满了鲜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感的情境中,在弥漫着郁浓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真正地走进了音乐: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阿姐啊!玛尼堆上望着一位老人,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唔!嘛呢叭咪口牛,唔!嘛呢叭咪口牛,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嘛呢叭咪口牛,唔!嘛呢叭咪口牛。

自言自语、如泣如诉、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歌声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天籁。

在复听这首歌曲之前,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50年代末,我曾参观过一个平息西藏叛乱的展览会。

展览会上有一只鼓,是用人皮———少女的皮做的。

”这真是一个点睛之笔!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目光全都凝视在他的脸上,内心涌动着起伏难平的狂潮。

这种体验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这堂课,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性,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这种融会了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美术等各类人文学科知识的音乐欣赏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而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净化,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