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作文精选篇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本书的网上评价是相当高的,或许由于几十年国内的传播,其中的一些观念已经间接或直接影响我们,或通过影响相关史学*进而潜移默化影响我们。
读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的新颖、觉得与众不同的观念。
当我看完书,看到后面关于成书的介绍,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时候,书中的那些说法相较于传统较为突破人们对史学*的认知。
但,今天,可能由于其影响通过我身边的老师、或读物直接与间接影响着我,就没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觉,或许这正是其伟大之处吧。
我没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时候人们的历史观念是什么样的,不能站在那个时代而以今天的视角来评价是不合理的。
作为一本畅销书,自然可读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顾可读性,自然史学的严谨会有所欠缺。
但是,wr如果仅仅是枯燥客观的描写,又有几分精神能够读下去。
*包含了作者带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给我们开拓了一种眼界,毕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写不见得我们就会去思考。
作者的大历史观,我总结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无抵抗之力。
对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较认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给予了历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万历、申时行,这点我是不太苟同的。
在书中,他们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种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
历史的兴衰更替确具有周期,每个人均会在其中深受影响。
但是,我对万历的态度确是批评的。
不论这么样从内心去,万历是不值得同情的。
万历的不作为,消极怠工不值得同情。
生活中谁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乐观、拼搏态度。
对于申时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调和、熟悉人性阴阳的赞美,在我看来,身处要职,如不够强硬,是难以改变现状而有所进步的。
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最小非议。
既然如此,就应为了正确的事情而不顾他人看法。
对于身居要位,处事显示温和又为哪般。
为人谦恭是应有之义,但做事应有坚定与不让步的原则、立场。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5篇)万历十五年读书范文篇1《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
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
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
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
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
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
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
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
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
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
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斗争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斗争,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1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
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
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
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人物事件,上推下演,就是为了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年,这一个切片,看到中国历史的一个脉络,一个衰亡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独特的历史类读物,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既有学术又有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选去了历史上十分平淡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作为全书的北京,介绍了皇都明神宗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清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人的经历,用过挖掘这些看似风光的人物各自的经历中隐含的悲剧,从中的出他们所处的大明帝国表面繁荣下的无奈。
而且中令我印象颇深的一个人物是万历皇帝,与我们一般人认识中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形象不同,万历的人生可以说是很纠结甚至是痛苦的。
万历在10岁那年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主宰,由于年纪尚小,其大部分的决定背后都有着首辅张居正的协助。
这是的万历皇帝每天要上早朝,要练习书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还要学习儒家经典,各种礼教。
(说到这里插一句作者认为礼教是维持封建统治集团统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同时由于他的身份特殊,身边很少有同龄的玩伴,能一起玩的也只有一个太监“大伴”冯保。
这一切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强烈的束缚。
成年以后,万历有过两年勤勉治国的时光,他在这两年中意气风发,充满激情,想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在京城遭遇大旱时亲自步行到天坛祈雨,又观看禁军的训练。
但随后由于张居正的去世,他失去了重要的辅助,更为糟糕的是张居正生前得罪的大臣们集体发难,要求清算张居正,万历在舆论和证据的双重压力下,只能痛苦万分地在张居正死后几年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师。
这件事也让他深深认识到文官集团斗争的阴暗所在。
而在后来关于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又希望废长立幼,立自己最喜欢的贵妃的儿子当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有太子的母亲才能和皇帝同葬)。
但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用尽各种办法阻止他,上奏,辞职,逼得他无可奈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近期,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受益颇深。
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作者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几个事件作为中心点展开叙述,从国家政治制度、决策方式、知识分子等,层层加以剖析,将他们置身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评述,冷静客观地探讨他们的功过是非,指出种种做法对将来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作者看似随意着笔,实际上分析了晚明种种问题的症结,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明清的衰落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原名直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黄仁宇这样概述“无关紧要”:“1587,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这一结论,作者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解读出来的:皇帝的怠政、张居正的独断、申时行的中庸、海瑞的固执、李贽的无奈、戚继光的自强,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郁郁而终,无不作为牺牲品遭殃受害。
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作者梳理的是大明王朝的体制和政治状况。
事实上,黄仁宇的笔触并未局限于1587年,而是纵览了整个明朝,乃至可以透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经济体制,追寻其衰落的必然原因。
《万历十五年》的章节安排几乎都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而张居正、申时行是志在改进文官系统的皇帝顾问,海瑞是倡导复兴传统道德的地方官,戚继光是志在强军的武官代表,李贽则是一个思想的“离经叛道”者。
显然,人物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把人物与制度的故事放大来看,就出现了如下图景:万历皇帝独处权威的顶峰,但更大意义上却是皇帝制度的一种象征,受着道德治理规则的种种约束——祖宗成法、道德礼仪及文官系统的运作机理,这些约束不仅使他丧失了发挥个性创造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权利,所谓“专制、无能、贪婪”也可视为万历在自我意志屡屡受挫之后的“消极怠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真是好喜欢这本书,相见恨晚。
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
比如万历皇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
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
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
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
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
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
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
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
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
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
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历史观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5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更加丰富的还原了那个时代和人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
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
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
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
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
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
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
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
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将《万历十五年》断断续续读了两遍,其中几多感慨来不及记录,就已化为烟尘随风而去,却也有一部分润物无声般沉淀为自己的一部分。
那已经离去的,也许要等到再次阅读才能吸收;而这已经沉淀的,却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我惊诧,此书中许多人物身上,竟都有自己做教师的影子。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明朝时,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了高峰,废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团日益强大,但是军队建设却极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墙巩固国防,待倭寇入侵才开始培训新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去年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我又看了《大明王朝1566》,虽然历史上实际没有改稻为桑,但是借用这次改革,深刻剖析了当时自上而下存在的各种矛盾。
《万历十五年》则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给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也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剧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嘉靖帝对今后的万历说:“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这本《万历十五年》,英文名字叫做《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自1566年的嘉靖到1587年的万历,明朝的历史在我眼前展开。
书中明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而文官就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王朝刚建立,文官集团还未成气候,加之建国的皇帝腥风血雨厮杀手腕强硬,根本不可能为文官所掣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被约束着成长,在参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则是越来越少。
废除宰相,却有了内阁,本来是集中权利让皇帝做决定,最后却是皇帝被文官所“挟持”。
如果皇帝有着足够的能力,运用权术在文官集团之间互相掣肘,运用文官之间的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尚能治民治国。
如果皇帝对此放任自流,那么惨痛的结果必然随之而来,文官集团之间的相互政治倾轧,相互斗争耗尽国家的气运,民众不被放在眼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万历,起初的他励精图治,任用张居正,施行改革,以为自己做主治理国家。
后期,张居正去世遭文官弹劾被抄家,万历似乎开始看清了文官的真实面貌,也看清了自己其实无力做主。
作为皇帝的他想要立三子为太子,却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感悟5篇《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绝对大多数的人都穿了件绚丽的外衣,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
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
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
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谈到这本书先说说黄仁宇先生其人。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经学过工科,在报社工作过,当过兵,后来又在美国攻读历史。
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的感觉就是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所用观察视角。
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
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
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
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和来源。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所在,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诉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历史都已是过去时,记载是对是错再也无法考证。
同时也是偏听与兼听的区别。
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给出事物的部分细节,甚至是错误的,以达到盲人摸象,使读者走向作者设定的形象。
其实一直感觉像是明朝那些事儿的节选,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回答了问题。
挺客观的,提出了文官集团与象征皇帝这个点。
一个国家宗教团体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团结,寄托信仰的对象。
而这个集合又怎样的决策,最终走向哪儿又与少数利益集团密不可分。
有些不记得明朝那些事儿了,也不清楚有没有像本书一样描述张居正与戚继光的关系,特别是戚继光派鸟枪队护送这一细节。
也许戚继光是真的为张先生的安危着想,也许只是为了巴结张先生。
但后者似乎也没有错,在这个崇文的朝代,军人没有地位,没有权利,没有资金,除了与朝中文官打好关系寻求庇护,戚继光又怎能获得资金、权利来组建训练戚家军?申先生作为和事佬确是在尽力的调节这个平衡,脑海中一直浮现风起长林中荀白水的身影。
这两个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来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实则一切的做法也都不无道理。
再者是对自我的怀疑。
儒家思想是否已经牢牢地刻入骨子里,即使自己不承认,即使或许更喜欢韩非子,即使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这些古籍思想,但是还是惊觉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这个大前提的限制?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我先读了明朝那些事,因为笔法幽默轻松,所以是一气读完。
读的过程中查了很多资料,也偶尔百度,整个明史出场人物众多,也读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有很多在历史框架内左右挣扎,企图挣脱时代的镣铐,推进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发展,却始终领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历史的发展受各方面影响的因数太多,黄仁宇个人经历丰富,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有独特的思考。
万历十五年另辟蹊径,企图从大历史的角度,节选几个代表型人物,进行阐述。
以张居正为文官集体中的异端代表,企图调整腐朽落后的政治体制,推进法制改革。
以海瑞为道德文化坚守者代表,解读了坚守陈例,缺乏法制规章的弊端。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5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对于明神宗朱翊钧,历来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
其实不仅如此,说起明朝的皇帝,人们都没有好感:他们不理朝政,就像一个个败家子,折腾着祖宗的基业。
在朱家统治时期,虽然写就了不少的辉煌,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
鲁迅先生在论及明朝时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但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则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朱翊钧的同情与悲叹。
当然,黄先生也从他的“大历史”观向我们展示了万历皇帝的一生,以及万历出发,追溯封建统治的源头,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全面给我时期的文臣武将、思想家。
在高中历史课上,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
封建统治从秦朝到明朝,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这时已经完备成熟。
皇帝,在这个以程朱理学为根本太子思想的国度里,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
万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皇帝,似乎已经成了礼制的象征,国家的精神领袖,倒有点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
但这怎么可能呢?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风唤雨,独揽大权,说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国家里,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彼时的四十八年,恐怕会熬老几代人。
然而四十八年的孤独,或许会熬空一个人,大明有这样一位皇帝,便是这样一个孤独患者。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长眠定陵,安详而孤独地结束了他马拉松式的四十八年统治。
昏黄的背景之中,万历皇帝着朝服端居高座。
脸型微胖而方,眉宇挺拔,显得慈善稳重,目微下视显得慵懒颓废,似乎正映衬了他执政后期的生活状态,但是每每当我仔细端详时,总被那深邃得不可测的目光所深深吸引——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一幅明末宫廷百态的历史轴卷徐徐在眼前展开。
当一位位如低贱的戏子一样的历史人物浮出历史长河时,便可以被台下的人任意涂鸦,肆意戏谑了。
东施的小眼睛或许被涂抹得别有风韵,西施嘴角的微痣可能被放大得不堪入目。
看客们早已忘却原本的角儿的真面目,只会人云亦云,他们拍手嘲讽那个以荒诞不经著称的演员——万历。
然而,万历似乎是一个不太会生气的皇帝,因为它被气惯了。
我们的故事从一位郁郁不得志的S官员开始,有一天他想出了一招火箭式的升官之路,做法便是用死谏强迫皇帝接收其未必高明的建议,从而给其他人种错觉——S忠君爱国。
而真实的S,却是在极其阴损地谋取名利。
因为如果S因为直谏被处死,便会留名青史,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荣誉了,同时皇帝便会被认定成一个昏君,这是所有帝王所忌讳的;可皇帝如果采纳了S的建议,造成的后期效应亦只有皇帝一人买单。
总之,这是一项稳赚的生意,重点是不违读书人所谓的“道义”,何乐而不为?于是,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触龙须”找死,犹如那恐怖的伪道德的洪水,万历被包围了!所有的大小官员都长着一张阴阳脸,万历是被他们包围的,那种悲凉到战栗的恐惧感,恐怕甚于四面楚歌的项王。
此时,我突然看到了刺杀英国皇帝的那张可怕之极的V字形脸!不知原因,只想到那诡异微笑背后的难以名状的悲伤——犹如万历皇帝朝服像中那深邃的目光。
又突然,风云色变,时光穿梭,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置身于由一群暴民组成的陪审团,群情鼎沸,他的眼神凄惨深邃冷眼旁观着这可怕的“大多数人的暴政”,可以颠倒乾坤,恍如世界末日的审判;惊恐中思绪又回归故国故土,碰见已故人屈原,他心灰意散地挪步于汨罗江畔,高歌“着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时,香草美人的沉吟,那深邃的目光又会不会是这位义士对于炎凉世态的最后一瞥呢?曾有过这样的臆想,或许来自于悬疑电影的影响,觉得有一天我所熟识的所有人,都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的意志在死寂中崩溃,崩溃,崩溃,即使臆想结束还心有余悸。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一)《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以明朝的万历年间为背景,描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变革等诸多问题。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末期的社会状况,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变迁。
在读完《万历十五年》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之深远。
书中描写的万历年间,朝政腐败、官员贪污腐化、民生困苦,种种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而在这个时期,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新思潮的兴起,让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
同时,也让我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探讨如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历史的不朽价值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未来更加珍惜和思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3篇(二)《万历十五年》是明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一本历史著作,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明朝晚期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为我们理解明代末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深受启发,对明代晚期的政治萧条、官员腐败、经济困难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万历皇帝的执政风格和对朝政的操纵,以及当时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体系存在的弊端。
作者还对当时的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明代晚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和加剧因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
明代晚期的社会困境并非一时之故,而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同时,我也反思了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深刻意识到了重视政治清明、打击腐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对明代晚期的社会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我们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也促使我更加珍惜当下,努力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一样体验的。
所以一个当过军人的学者,一个颠沛流离远走异国的历史学家,这本身对我就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因为评论说这个书和我们以往看待历史的视角不一样啦,研究的很深入啦什么的。
能从和我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也是很吸引我的。
我对这个书最大的感受,还是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看到的,吴晓波说,仅有经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美丽,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说实话,我认为对于离我们远的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因为抽离和宏观天然就多。
可是对于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书,仅仅才过去三十多年,当事人都还在,这种时候细节就显的不是很重要,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和宏观上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是最难得的。
在这一点上我有些苛求了)黄仁宇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源于他对历史第一手资料的潜心研究,这种态度在此刻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代人。
这个书语言平实生动,并没有晦涩之处,所以一般人都看的明白。
可是其中所表现的逻辑却不像他的语言那么简单。
我读历史也不算少了,可是我对这个书最多明白了六成。
如何去认识历史,怎样去认识历史,这个东西我此刻也还不明白,但黄仁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这样也能够啊。
我觉得这个书是扎实的,也是趣味的。
三国演义的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此定下了三国的基调。
万历十五年的开头,也定了这本书的基调,就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种从事情的微小发端,从而进一步能预见到之后的演变,这就是读史明智的缘由,这也是基于对长期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而提炼出的历史性规律认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对万历皇帝更多的是同情。
因为万历同样是一个失去技术手段皇朝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以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__来解释这一观点。
七篇即是万历年间的七面镜子,黄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国的二千年。
黄仁宇说:中国的症结无非是用道德代替技术。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造,皇帝、首辅、军将、地方官员、哲学家、乡绅等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一场大的改变,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黄仁宇先生也指出,道德不是解决问题的先头兵,而应该充当社会的最后防线。
当技术,比如行政手段、法律能够解决时,我们不要动用道德。
因为法律诚可贵,道德价更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万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经读过好几遍了。
近来再重读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鲜明特点是观念治国。
早在国人历史早期,古人便凭借想象将世界和自身进行描述和理解。
这倒也不稀奇,几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这个特点。
但将想象充分赋予到政治中的,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
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诸侯国。
周公同几乎所有的古人一样,不能科学地理解天下的构成;他同时认为周王贵为天子,万民理应万世顺从,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周朝人力图使政治体制顺应自然,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实际是让自然顺应了他们的意志,这便造成了政府行为自上而下的惯例,而中国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终形成,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改都改不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现在的历史书籍,因为大都太单调、太教条、太格式化。
而《万历十五年》简直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书让学生乐于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底蕴,去思考一些过去和未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以铜为镜可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于当今社会得出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生前得志,死后却遭掘官之耻;申时行调和皇上与文官之间的关系,处处当起了和事佬;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张居正死后却被罢官家居;饱受褒扬的“青天”海瑞,最后却被迫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赋闲生涯,直至死去;名仕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一开始试图冲击礼教束缚的万历皇帝,最后却不得不开始长达十七年的“无为而治”。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
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朝为极限,这就是一定问题的症结。
纵观全书,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是导致这些的根源。
以万历皇帝为例,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于正德皇帝任意妄为的事情,在万历皇帝登极之际,他们决心不再让朝廷的大权放在一个年轻人手里,听凭他任意使用,而是设法把皇帝引进他们崇奉的规范里。
文官们让他从小接受翰林的教育,注意他的家庭生活和私人活动,尤其防止他接受武官和宦官的不良影响。
于是他从小就没有体会到自由的意义,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获得臣下的尊敬,以至于在后来闹得满城风雨的立储问题,这个孤立无援的皇帝因为缺乏坚强的毅力,一再向强大的文官集团屈服,最后干脆以消极怠工来抵抗,即老子所谓“无为”。
这样一来,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事情可以消磨时光,只好看宦官掷银为戏。
他的消极怠工使帝国陷入深渊。
设想,假如文官集团不以“德治”思想处处限制万历的行为,使他保持早期的雄姿英发,励精图治,明朝会不会再出现一次盛世局面?明朝时文官们奉承道德和礼教,他们经常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一己私欲,口中振振有词,背地却瞒天过海,海瑞作为一代清官的模范,却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做海瑞,以至于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海瑞的死讯传出,使北京的朝廷大大松了口气,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书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从翻开后感觉和其他书的不同,感叹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以前看的史书都是从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单调而乏味,而黄仁宇却从平淡的晚历年开始,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寻找到更为准确的时代特征,从一人一事入手,揭示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剧变的关键问题!是一段看起来十分平淡的历史。
但是平凡中透析出不平凡的人和事,这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皇帝圣明,他的王朝可能长久一点。
如何去鉴别一个皇帝的圣明,标准政治是否开明,经济是否发达,体现在民众就是人民是否过得随心所欲,更简明一点就是人民要不要他当皇帝,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强。
反抗越烈。
一个失去民心的王朝就如一只飘摇在大海里的扁舟,随时都有可能颠覆,试想一个王朝统治者都腐朽了,他的王朝还会长远吗?1857年,平静的一年,小灾小难多了一点,但是从历史的发展看,这一年里全是失败的记录。
开篇一个滑稽的例子,看似平常实则是制度的腐朽,从官员的角度看,仅仅一个小小的传闻就惊动了所有的京官,闻传闻就如圣旨一般,太不可思议了,从皇帝的角度而言,一次小小的失仪就扣除了两个月的薪水,这不得不加重官员对人民得剥削。
也给官员们剥削的…理由‟。
如此腐败的政治,黑暗的官场,想必寿命也不会太长。
第一个与万历不可分割的人物当数张居正了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他可以说是大你明王朝的重心,如果没有他大明王朝将会失怎样,无人知晓。
我对他的总结有二点:1在政治集团中,他的实力最大,但他对皇帝也忠心,年幼的皇帝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扶持,大明江山落入谁手还不一定呢。
2他当万历的老师这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在封建王朝,如果你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哪怕你是一条狗,你还会为你的前途命运担心吗?这也为他以后的发展道路扫除了障碍。
即便他死后。
万历在心里还是比较偏袒他。
总之他对万历王朝的功德是不可抹杀的。
然而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与张居正相比,申时行时一个人老心不老,无力挽狂澜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袁职自惭无寸补,谁应投老赋归田!然则申时行并不真是一个容易灰心的人,他的前任和后台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52岁,他已感到未老先衰。
几年之前,他即已鬓发苍苍,现在身为首辅,位极人臣,又有张居正前车之鉴,决心做和事佬。
在政治集团斗争中虽然他有力挽狂澜之志,但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聪节,却有一番深切的认识,当他的秘密现露时,他也聪明的躲过灾难。
继申时行后大明王朝又出现一个怪人――海瑞,海瑞和申时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或者很少正视人性里那种“阴”的成分——这或许是自古以来理想主义者们的一个通病吧。
海瑞盲目的按照自己的道德模具来要求别人,这样,他的悲剧下场就是注定的了。
到南直隶当巡抚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因为听说他要来,纷纷辞职或者请求他调。
表面上看,海瑞铁面治吏的隆隆声誉取得了巨大效果。
可究其深处,我们却能看见潜藏在运转良好的体制下一大批反击力量正在静候时机,然后蓄势待发。
退田事件之后,直隶的官员就上疏弹劾海瑞,说他“志大才疏”,该调任闲曹。
海瑞只有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支柱来撑着了。
他的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这也恨值得我们现在的官员学习,但是在政治集团斗争中,他的性格孤僻注定他日后的失败总之万历十五年是失败的一年,要知道在公元1587年这一年里世界出现的变化。
这一年前后,西班牙组织了先进的海军,完成了远征英国的准备;这一年前后,欧洲工业革命的种子正在萌芽。
对于这一切,我们茫然无视。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明朝后期即在已强化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已逐渐萌生资本主义萌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期。
从书中可以看到皇帝在理想崩溃的边缘时的不作为,看到士子阶层因为利益对立的勾心斗角,看到改革和传统儒家之间的冲突以及所谓叛道的哲学之士那癫狂的行为。
从这其中我们或许能对封建体制下中央集权政府在对权力、法律的执行力及政府的公信力在人民之间的骤减而又无能为力的尴尬情形。
说起万历历史,当然避不开神宗朱翎羽,他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每一个言行都在决定着这个帝国的走向。
我们必须承认神宗他是有很高的艺术、政治休养的。
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用毛笔写出径大的字,在其婚前,太后及他的大伴冯保,当然还有张居正,都对他进行了德行,品性及四书五经的教育。
可以说他从出生到成人都浸泡在儒家的思想,文学之中。
所以刚刚接过这艘帝国大船的舵的他,已经做好了励精图治,重现太祖当年大明气势的准备。
他有这个信心,因为他有可靠的左膀张居正,他的恩师可以帮住他改变朝廷昏昏欲睡的沉闷之风,可以对庸肿的官僚机构进行变革,他还有亲近的右臂,他的大伴冯保,他可以向他及时的反应朝廷内外的变化。
从他亲政前的这么多年看,他们做的不错,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信任他们,帮他们把握前进的方向。
当然在张居正,他所认为的完美的恩师,死后被暴露出奢侈,任人为亲等重大问题时,他陷入了巨大的悲伤和背叛感,甚至是那么些许的挫折感时,他失去了冷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所要改变的一切,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想到的就是用“礼”来安抚天下,君君臣臣父子之道夫妻之纲将我们的国民固定在一个框框之中以强化他们的统治。
但朱翎羽却在受着礼教多年后的今天提出了自由的想法,的确框框让他太累了。
但文官阶层却需要皇帝来尊重礼教既而让天下的民众也相信礼教,既而轻松的完成帝国的统治。
但文官阶层却忘记了皇帝也是个人,他需要的还有一个人所需要的。
当他的需要无法满足时,皇帝不再把国家摆在了首位,他用道家的思想麻痹自己,呵呵,为自己赢得了最懒皇帝的名号。
这不是他想的,但这是制度给他的!下面要提到的恐怕就是在那个时代无法忽视的两个巨星,张居正和海瑞,他们是历史上的政治明星,不错,但他们的悲哀就在于他们活在那个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制度之下——无论是谁都无法摆脱的制度。
没错,他们抱着信心走上了历史舞台,但在舞台上留下的或许只有后人不断的意想和感慨。
海瑞死后是薄田数十顷,碎银十数两。
制度下的他们虽然一心想着变革,却始终没打破这个怪圈。
这不是他们的悲哀,而是这个落后的礼教制度所赋予的历史的悲哀。
当然在制度下的,文官集团用不甚光彩的手段完成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想法。
将整个社会陷于腐朽的怪圈之中,甚至皇帝也不能幸免。
文官集团主要工作就是维护统治,维护礼仪,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无所追求,整个社会就像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和创新。
普通老百姓要想进入文官集团,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国家通过这种途径网罗了全国精英,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体制之内。
有成就的思想家李贽也是儒家的信徒,而不能跳出儒家之外。
所以,在中国不可能象欧洲那样,自发的出现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而只能因循守旧,沿着老祖宗的道路继续前行。
这不得不说是整个社会与历史的悲哀了。
读《万历十五年》读到的是满眼的悲伤。
作者黄仁宇给我生动分析了那段历史,而不是简单的描述。
在我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
在万历十五年,海瑞和戚继光趋势,西班牙无敌舰队准备出征英吉利,将要揭开新的世界历史...... 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为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在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事却于是了明王朝的衰落。
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的几个任务印象深刻。
刚开始的张居正,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官场黑暗。
张居正在生前荣光无比,深受小皇帝和两个太后的信任,可以说当时的张居正是真正我有大权的人。
书中一开始渲染了张居正办事能力强,手腕厉害,廉洁刚正。
作为万历的老师,对万历严格教导,俨然一副忠臣的样子。
可是就在张居正死后的半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犹豫万历出台的一个小政策和原来的张居正的政策产生了矛盾,原来反张派大加严重化,张居正高达的形象被瞬间推翻,张居正很多这件事被曝光,像什么敛财买卖官位等,哪个廉政刚正,勤俭节约的张居正一下变成了骄奢淫逸,权倾朝野的奸臣。
这个事情的突然发生对万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不明白为什么原来自己那么相信的张老师原来是这样的人。
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几乎一切和张居正有关的人都收到了牵连,不是被流放就是被罢官,这其中也包括后来要写到的戚继光。
从生前百官拥护,只要有人上谏,便群臣攻击,上谏的人的下场往往很悲惨,到死后无人问津,的确让人感到了一丝凄凉.第二个让我很有感触的是万历皇帝,皇帝在大家心目中是十分完美的职务,可是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皇帝的无奈和痛苦。
皇帝从小就要长时间的学习经书和书法及各种枯燥繁琐的礼仪。
不管做什么,都要在固定的模式下进行,个人自由极度缺失。
万历小时候也算很有天赋,学什么都很好,自己也从小立志当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希望自己能班国家治理好。
可是在漫漫岁月中,万历发现自己没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自己做的任何觉得那个最后还是要受到文官集团的影响。
从原来的张居正到后来的整个文官集团,万历连立储这件事都不能自己做决定,足可见到他所受到的束缚。
也正是种种碰壁,,让万历迷失了自我,走上了消极待政这条路。
我终于知道这个皇帝的迷失的无奈和苦衷,也让我对历史教科书的君臣的权利之争有了更深的了解。
文中还有对戚继光和海瑞等人的描述,也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看完这本历史书,让我对中国的儒学文化和礼仪对封建王朝的影响有了更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