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书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从翻开后感觉和其他书的不同,感叹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以前看的史书都是从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单调而乏味,而黄仁宇却从平淡的晚历年开始,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寻找到更为准确的时代特征,从一人一事入手,揭示的却是整个中国历史剧变的关键问题!

是一段看起来十分平淡的历史。但是平凡中透析出不平凡的人和事,这是一个由盛转衰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皇帝圣明,他的王朝可能长久一点。如何去鉴别一个皇帝的圣明,标准政治是否开明,经济是否发达,体现在民众就是人民是否过得随心所欲,更简明一点就是人民要不要他当皇帝,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强。反抗越烈。一个失去民心的王朝就如一只飘摇在大海里的扁舟,随时都有可能颠覆,试想一个王朝统治者都腐朽了,他的王朝还会长远吗?

1857年,平静的一年,小灾小难多了一点,但是从历史的发展看,这一年里全是失败的记录。开篇一个滑稽的例子,看似平常实则是制度的腐朽,从官员的角度看,仅仅一个小小的传闻就惊动了所有的京官,闻传闻就如圣旨一般,太不可思议了,从皇帝的角度而言,一次小小的失仪就扣除了两个月的薪水,这不得不加重官员对人民得剥削。也给官员们剥削的…理由‟。如此腐败的政治,黑暗的官场,想必寿命也不会太长。

第一个与万历不可分割的人物当数张居正了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他可以说是大你明王朝的重心,如果没有他大明王朝将会失怎样,无人知晓。我对他的总结有二点:1在政治集团中,他的实力最大,但他对皇帝也忠心,年幼的皇帝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扶持,大明江山落入谁手还不一定呢。2他当万历的老师这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得到了皇帝的

信任。在封建王朝,如果你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哪怕你是一条狗,你还会为你的前途命运担心吗?这也为他以后的发展道路扫除了障碍。即便他死后。万历在心里还是比较偏袒他。总之他对万历王朝的功德是不可抹杀的。然而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与张居正相比,申时行时一个人老心不老,无力挽狂澜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袁职自惭无寸补,谁应投老赋归田!然则申时行并不真是一个容易灰心的人,他的前任和后台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52岁,他已感到未老先衰。几年之前,他即已鬓发苍苍,现在身为首辅,位极人臣,又有张居正前车之鉴,决心做和事佬。在政治集团斗争中虽然他有力挽狂澜之志,但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聪节,却有一番深切的认识,当他的秘密现露时,他也聪明的躲过灾难。继申时行后大明王朝又出现一个怪人――海瑞,海瑞和申时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没有或者很少正视人性里那种“阴”的成分——这或许是自古以来理想主义者们的一个通病吧。海瑞盲目的按照自己的道德模具来要求别人,这样,他的悲剧下场就是注定的了。到南直隶当巡抚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因为听说他要来,纷纷辞职或者请求他调。表面上看,海瑞铁面治吏的隆隆声誉取得了巨大效果。可究其深处,我们却能看见潜藏在运转良好的体制下一大批反击力量正在静候时机,然后蓄势待发。退田事件之后,直隶的官员就上疏弹劾海瑞,说他“志大才疏”,该调任闲曹。海瑞只有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支柱来撑着了。他的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这也恨值得我们现在的官员学习,但是在政治集团斗争中,他的性格孤僻注定他日后的失败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失败的一年,要知道在公元1587年这一年里世界出现的变化。这一年前后,西班牙组织了先进的海军,完成了远征英国的准备;这一年前后,欧洲工业革命的种子

正在萌芽。对于这一切,我们茫然无视。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明朝后期即在已强化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已逐渐萌生资本主义萌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从书中可以看到皇帝在理想崩溃的边缘时的不作为,看到士子阶层因为利益对立的勾心斗角,看到改革和传统儒家之间的冲突以及所谓叛道的哲学之士那癫狂的行为。从这其中我们或许能对封建体制下中央集权政府在对权力、法律的执行力及政府的公信力在人民之间的骤减而又无能为力的尴尬情形。

说起万历历史,当然避不开神宗朱翎羽,他作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每一个言行都在决定着这个帝国的走向。我们必须承认神宗他是有很高的艺术、政治休养的。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用毛笔写出径大的字,在其婚前,太后及他的大伴冯保,当然还有张居正,都对他进行了德行,品性及四书五经的教育。可以说他从出生到成人都浸泡在儒家的思想,文学之中。所以刚刚接过这艘帝国大船的舵的他,已经做好了励精图治,重现太祖当年大明气势的准备。他有这个信心,因为他有可靠的左膀张居正,他的恩师可以帮住他改变朝廷昏昏欲睡的沉闷之风,可以对庸肿的官僚机构进行变革,他还有亲近的右臂,他的大伴冯保,他可以向他及时的反应朝廷内外的变化。从他亲政前的这么多年看,他们做的不错,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信任他们,帮他们把握前进的方向。

当然在张居正,他所认为的完美的恩师,死后被暴露出奢侈,任人为亲等重大问题时,他陷入了巨大的悲伤和背叛感,甚至是那么些许的挫折感时,他失去了冷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所要改变的一切,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想到的就是用“礼”来安抚天下,君君臣臣父子之道夫妻之纲将我们的国民固定在一个框框之中以强化他们的统治。但朱翎羽却在受着礼教多年后的今天提出了自由的想法,的确框框让他太累了。但文官阶层却需要皇帝来尊重礼教既而让天下的民众也相信礼教,既而轻松的完成帝国的统治。但文官阶层却忘记了皇

帝也是个人,他需要的还有一个人所需要的。当他的需要无法满足时,皇帝不再把国家摆在了首位,他用道家的思想麻痹自己,呵呵,为自己赢得了最懒皇帝的名号。这不是他想的,但这是制度给他的!

下面要提到的恐怕就是在那个时代无法忽视的两个巨星,张居正和海瑞,他们是历史上的政治明星,不错,但他们的悲哀就在于他们活在那个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制度之下——无论是谁都无法摆脱的制度。没错,他们抱着信心走上了历史舞台,但在舞台上留下的或许只有后人不断的意想和感慨。海瑞死后是薄田数十顷,碎银十数两。制度下的他们虽然一心想着变革,却始终没打破这个怪圈。这不是他们的悲哀,而是这个落后的礼教制度所赋予的历史的悲哀。

当然在制度下的,文官集团用不甚光彩的手段完成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想法。将整个社会陷于腐朽的怪圈之中,甚至皇帝也不能幸免。文官集团主要工作就是维护统治,维护礼仪,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无所追求,整个社会就像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和创新。普通老百姓要想进入文官集团,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国家通过这种途径网罗了全国精英,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体制之内。有成就的思想家李贽也是儒家的信徒,而不能跳出儒家之外。所以,在中国不可能象欧洲那样,自发的出现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而只能因循守旧,沿着老祖宗的道路继续前行。

这不得不说是整个社会与历史的悲哀了。读《万历十五年》读到的是满眼的悲伤。

作者黄仁宇给我生动分析了那段历史,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在我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

在万历十五年,海瑞和戚继光趋势,西班牙无敌舰队准备出征英吉利,将要揭开新的世界历史...... 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并为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在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事却于是了明王朝的衰落。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的几个任务印象深刻。

刚开始的张居正,让我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官场黑暗。张居正在生前荣光无比,深受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