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产品智能穿戴行业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市场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章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分析
1.1 可穿戴设备基本情况
1.1.1 基本概念
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是指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配置的设备,将各类传感、识别、连接和云服务等技术综合嵌入到人们的眼镜、戒指、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的设备中,来实现用户五感能力拓展、生活管家、社交娱乐、健康监测等功能,设备一般外形较为美观时尚且易于佩戴、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以及拥有专用的应用程序和功能等特点。
1.1.2 兴起原因分析
从2006年耐克的苹果团队开发了一款记录行走距离和速度的设备,虽然需要与iPod Nano配合,但已然让人们看到一种的新的可能,2009年FITBIT发布一个U型夹子状的健康追踪器,用来记录运动和睡眠数据,正式填补了可穿戴市场的空白,接下来JAWBONE 的手环、PEBBLE的手表横空出世,索尼、三星等巨头相继加入。
直到2013年,GOOGLE GLASS的亮相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全新的领域,国内从投资方到厂商都开始迅速跟进,深圳华强北各个柜台新品上架,2014年7月,小米手环发布,以超低价格席卷手环市场,2015年3月,苹果正式发布APPLE WATCH,至此,可穿戴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1.1.3 发展变迁历程
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从动作追踪健身腕带,到谷歌眼镜,再到Oculus Rift,许多业界知名的厂商都纷纷加入到了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领域。
1961年:可穿戴计算机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Edward Thorp在他第二版的赌博指南《Beat the Dealer》当中写道,他成功地使用自己制作的可穿戴计算机在轮盘赌当中作了弊
1972年:George
Keith T aft发明了一款用脚指头操作的可穿戴计算机George
1975年:计算器腕表
世界上首款手腕计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发布,并随即流行开来
1981年:计算机背包
高中生的Steve Mann把一部6502计算机连接到了一部带钢架的背包上,来控制摄影装备。这款设备的显示屏是一块连接到头盔上的相机取景器。Mann日后在可穿戴计算和计算机摄影领域也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1984年:终结者预言?
《终结者》上映。在这部电影当中,机器人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图像上被加入了一层计算机界面,这似乎和谷歌眼镜如今的理念有些相似。
1987年:数字助听器
首款数字助听器在这一年问世。但由于体形过大,续航又太差,这类设备并未获得成功。1994年:可穿戴无线摄像头
在发明了可穿戴计算机背包的13年后,Steve Mann制作出了一款可穿戴无线摄像头,并开始将图像上传至网络,直到1996年。许多人都把Mann看作是首位“lifeblogger”(用图片记录生活并将它们上传至网络的人)。
2000年:蓝牙耳机
首款蓝牙耳机在这一年问世。
2002年:Poma PC
Xybernaut Poma可穿戴PC问世,售价1500美元。这款设备就像是把磁带录音机绑在了头上,其机身重约300克。
2003年:C-Series
Vitatron C-Series是世界首款完全数字化的起搏器。有了这款设备,医生可以在18秒内下载好病人的信息。
2006年:Nike+iPod
耐克和苹果联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许用户将自己的运动同步到iPod当中的运动套件。耐克随后还推出了数款带有iPod专用口袋的服饰。
2007年:Fitbit
Fitbit由James Park和Eric Frienman两人所成立。据Park透露,生产上的困难好几次都差点把这家公司拖垮。直到2009年,Fitbit才推出了自己的首款产品。
2009年:W200
W200可穿戴计算机由Glacier Computers所发布,设计初衷主要是让用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又能空出双手。这款设备具备防水能力,重约280克。2012年:Pebble
Pebble智能手表这一年在Kickstarter上筹得了1000万美元,而该项目的筹款目标原本只有10万美元。
2013年:谷歌眼镜
谷歌眼镜在2013年面向开发者发布,并开始受到媒体的大量关注。与此同时,这款设备还引发了公众对于隐私的热议。谷歌眼镜可通过语音识别和侧面的触控板来进行控制。
1.1.4 相关技术介绍
智能穿戴设备产业涉及的技术范围较广,包括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无线通信技术、数据计算处理技术、提高续航时间技术、数据交互技术等。
智能穿戴设备与云平台的交互方式,按照通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2种:一类是智能穿戴设备具备通信能力,能够直接与云平台交互;另一类是可穿戴设备不具备通信能力,需要通过手机与云平台交互。
1.2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分析
1.2.1 产业链简析
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中国的可穿戴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增长,可穿戴设备必将全面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英国移动咨询公司CCS Insight预计,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增加到2200万台,2018年将增至1.35亿台。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的销量也将随之水涨船高。借用一句网络语:可穿戴设备行业正处在风口上。那么你会是那头即将起飞的猪吗?能不能飞关键是你站在什么地方,即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那一环
1.2.2 产业链竞争现状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从参与者所处的位置和参与的程度,可以分成:核心参与者和外围参与者。
核心参与者包括基础元件生产商、整机生产商、品牌运营商和可穿戴生态系统构建者。这四者之间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并实现螺旋式的向上演进。缺了其中的任何一环,或其中一环比较薄弱,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除了产业链中的四个核心参与者,产业政策、组织机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媒体是四个外围参与者,他们同样对可穿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政策代表国家这个层面对可穿戴行业的态度。
1.2.3 产业链发展重点
外形方面:时尚性与舒适性兼备
可穿戴产品不同于手机或平板等移动终端,其佩戴在身上的产品特性就使得人们对它的外形会有较高的要求,人们对不时拿出的手机的外观设计都要求颇高更何况时时会展现在他人眼前的手表或手环产品,人类的社会属性就使得大多数人会关注或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评论,传统手表经久不衰的地位与价值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用户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也越发重视,一个外观平庸的手环、手表,用户是不愿意戴在身上收获一堆差评抑或无数侧目,这些,就要求厂商们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需要引起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