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
二、调配处方 配方程序: 1. 检查是否批价缴款 2. 按处方顺序,逐味称量 3. 调剂完毕检查无误签名盖章、核对 调配处方要点: 1. 精神集中、认真仔细不拿错药、不称 错量;
2. 参看处方配药、不要凭记忆配 方 3. 配方取药三三制核对 4. 及时关药斗、盖瓶塞 5. 一张处方配完后再配第二张, 不得混淆; 6. 急诊处方优先; 7. 配方室保持整齐清洁。
3. 处方的意义: 是医师治病用药的凭证; 是调剂指导病人用药 医疗药品费用的依据 具有法律意义 医师、药剂人员必须在处方上 签名或盖章
4. 处方的技术意义: 写明药品名称数量; 制成何种剂型; 用法用量; 保证药品规格、剂量 5. 处方的经济意义: 收费及统计药品消耗量; 预算、采购等的凭据
4.服用方法:由医师写明、药剂 人员应在投药容器标签或装药容 器上写明 5.双方签名: 医师签名、药剂人 员配方后必须校对签名后方可发 药。
四 中药处方与西药处方 (一)、中药处方特点: 以君臣佐使及药引等按顺序书写; 饮片、中成药、西药分开写处方; 注明炮制和特殊用法; 饮片剂量单位用g; 方剂以单剂量书写同时注明总剂数。
二、处方的种类: 1. 法定处方 2. 协定处方 3. 经方与古方 4. 医师处方 5. 单方验方和秘方
三、医师处方格式与内容 1.处方前记: 药剂人员应核对性别、年龄与药 品剂量,并将患者姓名操在配好的 药剂包装标签(袋)上; 2.处方正文:医师撰写处方的主要内 容; 3.配制方法:医师 提出的配法要求。
第四节 调剂用药的供应 一、饮片供应: 程序:查斗 — 装斗 — 保管 二、中成药供应: 程序: 分类—供应—保管: 1. 分类: 按中医病名分类 按临床科别分类 按剂型分类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配伍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配伍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通过药物合理配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药物通过配伍,相互之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
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七情”的提出首见于《本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前人总结的药物“七情“,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下:(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
适宜于病情比较单纯,或病证较轻者。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血,用鹤草芽驱除绦虫等。
(2)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如石膏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和芒硝共用,能加强攻下泻热的疗效;麻黄和桂枝配伍,能加强解表发汗功效。
(3)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常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和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6)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中药调剂定义
中药调剂定义中药调剂定义中药调剂是指根据医生的处方,将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成制剂或者直接使用单味中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传统中医药治疗手段之一。
一、中药调剂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植物治病的传统。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开始使用植物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等古籍对于中草药的使用和配伍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逐渐深入,各种经验和理论被不断总结和完善。
二、中药调剂的分类1. 单味调剂:指只使用一种中草药进行治疗。
2. 复方调剂: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效但相互协同作用的中草药按比例混合在一起进行治疗。
3. 配伍调剂: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效但相互协同作用的中草药按特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混合,以达到最佳疗效的治疗方式。
三、中药调剂的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中药调剂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2. 方剂配伍原则:中药调剂需要遵循方剂配伍原则,即要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功效等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协同作用、互补作用或者抑制作用等目的。
3. 量材取舍原则:中药调剂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用药剂量,同时要注意选用优质中草药材料。
四、中药调剂的应用范围1. 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创伤、骨折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
4. 皮肤科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五、中药调剂的优势1. 中药调剂具有个体化治疗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达到最佳疗效。
2. 中药调剂具有较少不良反应的优势,相比西药治疗,中药调剂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3. 中药调剂具有较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六、中药调剂的注意事项1. 中药调剂需要由专业医生开方和指导使用,不可自行购买和使用。
2. 中草药材料需要选择优质品种,并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混合加工。
009中药学基础-配伍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 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生姜能减轻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 生姜能减轻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所以说生半夏 和生南星畏生姜。 和生南星畏生姜。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 相杀: 或副作用。 或副作用。 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 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是指有目的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是指有目的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 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麻黄、桂枝同用,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同用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配合
三:药物“七情”的含义: 药物“七情”的含义: 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 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 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 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单行 七个方面 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一、七情各自含义
指用单味药治病。 1. 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病。 病情比较单纯,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 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 7.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 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 十八反” 十九畏”中的若干药。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反甘遂 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 反人参 参、细辛,芍药。 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 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调剂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调剂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调剂学概述中药调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指按照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结合具体患者的病情特点,对中药进行配伍、熬煎等加工制作工作。
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调剂学涉及中药的加工、配伍、熬煎及储存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药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二、中药调剂学的基本原则1、四气调剂原则中医药理论中有四气调剂原则,分别是寒温凉热之气。
根据四气调剂原则,我们在进行中药配伍和熬煎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并进行合理的配伍,从而达到调和四气的目的。
2、五味调剂原则中医药理论中还有五味调剂原则,分别是辛、甘、酸、苦、咸五味。
根据五味调剂原则,我们在进行中药调剂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五味中药,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达到兼顾五味的目的。
3、辩证施膳原则中医药理论中有辩证施膳原则,指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进行膳食调养。
在中药调剂学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辨证进行中药调剂,因为不同的患者的辨证不同,所需的中药也会有所不同。
4、个体差异原则中药调剂学认为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的制剂和调配,因此在进行中药调剂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中药调剂方案。
5、材料新鲜原则中药调剂学强调中药熬煎及配伍时需要使用新鲜、无虫蛀、无霉变、无虫蛀、色、味符合标准的中药材料,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
三、中药调剂学的主要内容1、中药材的加工中药调剂学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中药材进行加工。
中药材的加工是中药调剂学的第一环节,加工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
加工包括去杂、破碎、粉碎、煅炼等步骤。
2、中药材的配伍中药材的配伍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对中药进行合理的搭配。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3、中药熬煎中药熬煎是将中药材和其他辅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煎煮,从而提取出中药的有效成分。
中药药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学习资料)
第十三章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一、(了解)凡载有药品名称、数量等内容和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都可成为处方。
中医处方是医师辨证论治的书面记录和凭证,反应了医师的辩证立法和用药要求,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配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具有法律意义。
二、(B型)处方分类:1、古方;2、经方;3、时方;4、法定处方;5、协定处方;三、处方正文:饮片方包括处方药味名称、剂量、剂数、用法;中成药方则包括药名、数量、用法用量。
四、处方的管理制度:(一)1、用药必须超过剂量时,医师应在剂量旁重新签字;2、如遇缺药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修改处方时,要交处方医师修改,丙在修改处盖章后才能调配。
3、处方当日有效,有特殊情况当日不能取药时,不得超过3天,超过期限需要经医师更改日期、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二)一般药品的处方留存1年,含毒性中药的处方留存2年,含麻醉中药的处方留存3年备查。
处方留存期满后登记,由单位负责人批准销毁。
五、处方是否有配伍禁忌:尤其是与处方应付不一样的药物,如:黄花地丁对应蒲公英;草决明对应决明子;瓜蒌根对应天花粉;白蒺藜对应刺蒺藜;潼蒺藜对应沙苑子;破故纸对应补骨脂;洋故纸对应木蝴蝶;忍冬花对应金银花;六、甘草的别名是皮草、国老;西红花的别名是藏红花、番红花;辛夷别名是木笔花;淫羊藿的别名是仙灵脾;益母草的别名是坤草;木蝴蝶的别名是千张纸;补骨脂的别名是破故纸;沙苑子的别名是潼吉林;蒺藜的别名是白蒺藜、刺蒺藜;重楼的别名是七叶一枝花、蚤休;拳参的别名是草河车;海螵蛸的别名是乌贼骨;天花粉的别名是瓜蒌根;白果的别名银杏、白果仁;龙衣的别名是蛇退。
七、处方脚注:又称旁注。
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等。
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炮、炒、煨、打碎等;八、“十八反”(禁用):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忌用):硫黄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三棱,管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九、麻醉中药只有罂粟壳: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隐僻的药品。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中药的炮制:目的、方法及对药性的影响。
3、中药的配伍:七情的含义及应用。
4、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
5、解表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6、清热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7、泻下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8、祛风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9、化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0、利水渗湿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温里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2、理气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3、消食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4、驱虫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5、止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6、活血化瘀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7、化痰止咳平喘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8、安神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9、平肝息风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0、开窍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1、补虚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22、收涩药:分类、功效、主治及代表药物。
11 中药的性能111 四气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或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112 五味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13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等作用。
2024年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2篇)
2024年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科学学科,对于中药的要药及配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____年中药学要药及配伍进行总结,从多个角度对中药的要药及配伍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中药的要药1. 炙药:炙药即经过火炙处理的中药,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特点。
例如炙甘草、炙黄连等,炙药具有温和、燥湿、解毒等功效。
2. 替代药:替代药是指能够替代主药使用的中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替代药在临床常用于配伍中,以减少主药的用量或副作用。
3. 强化药:强化药是指在中药配伍中能够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或加强其作用的药物。
常用的强化药有柴胡、枳实等,可以提高其他药物的解表、清热等功效。
4. 弱化药:弱化药是指在中药配伍中能够降低其他药物的疗效或减弱其作用的药物。
常用的弱化药有黄连、黄芩等,可以减轻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5. 搭配药:搭配药是指在中药配伍中能够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药物。
搭配药的搭配不仅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等,还要考虑其相互之间的配伍禁忌。
二、中药的配伍1. 相伴配伍:相伴配伍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在同一方剂中同时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互相补充的效果。
例如人参、黄芪相伴使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2. 相反配伍:相反配伍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在同一方剂中同时使用,但其性味特点相反,以达到相互制约、平衡的效果。
例如麻黄与石膏相反配伍,可以防止麻黄过于发散的副作用。
3. 相乘配伍:相乘配伍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在同一方剂中同时使用,能够增强疗效,发挥协同作用。
例如芍药与川芎相乘配伍,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和舒筋活络的效果。
4. 相除配伍:相除配伍是指两种或多种中药在同一方剂中同时使用,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削弱。
例如大黄与芒硝相除配伍,可以减轻大黄的泻下作用。
5. 相宜配伍:相宜配伍是根据中药药理作用和临床经验,将能够协同配合达到理想疗效的中药进行搭配。
例如枳实与生姜相宜配伍,可以加强解表行气的效果。
中药处方调剂
中药调剂业务管理中药是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炮制,加工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石药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
中药调剂是一项具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综合性应用技术的工作,是按照医师处方,配方程序和原则,及时准确的调配和发售药剂并注以用法用量的重要药剂的调配操作。
因此,调剂工作者不仅要有中药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调剂的基本知识中药的配伍禁忌所谓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后会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或降低和破坏原有疗效,因此,临床应当避免配合使用.人们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把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其中除单行外,都说明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单行:是指一种药物单独应用就会发挥治疗效果,如独参汤;相须相使: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党参配黄芪可增强补气之功效相畏相杀:是指药物间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与半夏同制可解除半夏毒性,并能加强半夏的止呕作用;相恶: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与莱菔子同用,可减少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加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即“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其含义是川乌、草乌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等。
“十九畏”即“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其含义是:硫磺畏朴硝(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黑白丑),丁香畏郁金(川、广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桂枝、肉桂畏赤石脂、白石脂。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及其配伍使用的学科,它包括中草药的药用部位、药材性质、功效、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中药的要药与配伍的研究,下面将对中药的要药与配伍进行总结。
中药的要药即对于一些特定病症或病理过程,中医认为可以起到主要疗效或具有特殊作用的药物。
例如,当人体出现内热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选用要药如黄连、黄芩等入药,这些要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作用。
另外,当人体出现寒邪入侵症状时,中医常用辣味的要药如干姜、紫苏等来驱散寒邪。
要药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且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中药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药的配伍指的是将不同的中草药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配伍的原则包括药物互补、药性相近、药物协同作用等。
药物互补是指合用两种或多种中草药,能够互相增强药效,达到更好疗效的效果。
药性相近是指中药的药性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的功效,可以增加疗效。
药物协同作用是指中药的配伍使用,能够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即整体疗效大于各药单独使用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常常根据中医理论中的“四气五味”进行搭配。
四气包括寒、凉、温、热四种气味,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中药的配伍可以偏向寒、凉、温、热四种气味,以达到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等功效。
而五味的配伍则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来搭配,例如苦味的药物有较强的泄热和除湿作用,适用于湿热病症。
中药的要药与配伍是中药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们对于中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要药与配伍能够发挥出中药的最大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但是要药与配伍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体质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中药临床应用中,要药与配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中医师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学和临床经验,才能正确地进行选择和应用。
总而言之,中药的要药与配伍是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药调剂知识.docx
精品文档中药调剂知识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配伍禁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配伍禁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用药说明“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
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
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
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
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
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二、妊娠用药禁忌歌诀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蟅虫。
中药学资料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③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④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凡以解毒疗疮,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使机体最大程度恢复到正慎用?
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用药的禁忌。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虻虫等;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化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附子、大黄、芒硝、枳实、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2)甘: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3)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滑脱病证。
中药调剂基本知识课件
特殊处理的饮片
§ 先煎—1.矿物,动物甲骨类10-20分,如生蛤壳、生石决明、生珍珠 母、生赭石等 2.某些毒性饮片:1-2小时,如川乌、草乌、附子等
§ 后下—1.气味芳香类饮片:再煎5-10分钟 如薄荷、砂仁、豆蔻、沉 香、檀香等 2.久煎成分被破坏的饮片:再煎10-15分钟如如钩藤、徐长卿、大 黄等
所称药物是否平衡) § 称取 克数=单剂量x剂数 § 分剂(一方多剂按“等量递减”“逐剂复戥”,误差
±5%。) § 顺序调配,间隔平放,不可混放一堆。 § 特殊处理(先煎、后下、包煎、冲烊、捣碎、另放) § 调配人自查,无误,签字。 § 注意:妊娠处方清洁药盘、戥秤、冲筒,单独操作。
中药调剂基本知识
§ 审察—问题—处方医师沟通(顾客)—签 字(认可)
调剂不应擅自更改医师处方
中药调剂基本知识
处方各项内容(前记、正文、后记)
§ 日期,患者姓名、年龄、住址、症状(前记) § 怀孕患者(前记) § 配伍禁忌、超剂量(正文) § 药味、计量、炮制规范字迹模糊,漏写计量,重
名(正文) § 剂型:内服外用,丸、散、膏,服药方法(正文) § 医师签字?(后记)
§ 别名—常用有400种饮片 如三七:田三七、参三七、田七、旱三七、金
不换 大黄:川军、生军、锦文、将军
并开药名—2---3中药,传统用法 如荆防:荆芥、防风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中药调剂基本知识
常见处方应付(一)
§ ㈠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清炒品种 : 如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
§ 拮抗:避免—相恶(一药功效降低,破坏 另一药的功效)
§ 产毒:禁忌—相反(两药同时产生毒副作 用)
中药调剂基本知识
用药禁忌(一)
中药综合: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中药综合: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一、中药饮片的正名和别名正名别名正名别名千金子续随子茺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草河车山豆根南豆根马钱予番木鳖马前子槟榔海南子大腹子牵牛子黑白丑香附莎草根淫羊蕾仙灵脾益母草帅草茺蔚益明木蝴蝶玉蝴蝶、千张纸、云故纸、白改纸南沙参泡沙参、空沙参、白沙参、白参北沙参辽沙参、东沙参、莱阳沙参首乌藤夜交藤竹茹竹二青甘草皮革前胡岩风蛇蜕龙衣佩兰省头草醒头草天花粉栝楼根、花粉肉豆蔻肉果、玉果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牛子、恶实茜草红西草、活血丹、血见愁、地血婴粟壳米壳土鳖虫蟪虫五味子五梅子二、常见的并开药名处方药名调配应付二门冬天冬麦冬二决明生石决明、决明予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四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槟榔龙牡煅龙骨、煅牡蛎二地丁蒲公英、紫花地丁二蒺藜刺蒺藜、沙苑子三、饮片的处方应付分类重要考点清炒蔓荆子、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记忆方法:六子二丫枣仁王)麸炒白术、僵蚕、枳壳(树缠桥)炮制天南星、何首乌、草乌、川乌、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烫制龟甲、鳖甲、穿山甲(烫制三甲)煅制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收敛炭制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止血蜜炙枇杷叶,马兜铃益肺醋炙延胡索舒肝活血盐炙补骨脂、益智仁补肾四、用药禁忌项目配伍禁忌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十八反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半夏、瓜蒌(全瓜萎、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硫黄畏朴硝(芒硝、玄明粉)水银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巴豆霜)牵牛子(黑丑、白丑)十九丁香(母丁香)郁金川乌(附予)、草乌犀角芒硝(玄明粉)三棱官桂(肉桂)石脂(赤石脂)人参五灵脂五、中药汤特殊煎药方法先煎①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
如生蛤壳、生龙骨、生龙齿、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决明、生珍珠母、生瓦楞子、鳖甲、龟甲、鹿角霜、生磁石、生牡蛎、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等:②某些有毒饮片。
中药调剂基础知识共11页文档
第一节中药处方及应付常规一、处方药品的正名与应付1.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炒制品,例如:牵牛子、紫苏子、莱菔子、谷芽、麦芽、王不留行、酸枣仁、蔓荆子、苍耳子、牛蒡子、白芥子、神曲、白术、枳壳等。
2. 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蜜炙品,例如: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瓜蒌子、槐角、罂粟壳、百合、紫菀、款冬花等3. 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盐炙品,例如:橘核、车前子、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益智仁等。
4. 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炙),需调配醋炙品,例如:香附、鸡内金、乳香、没药、五灵脂、延胡索、五味子、大戟、芫花、甘遂、商陆、莪术等。
5.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即付滑石粉炒制品种,如狗肾、牛鞭、鹿筋、鹿鞭、象皮、刺猬皮、水蛭等。
6.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或炭),需调配炭制品,例如:艾叶、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等。
7.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煅),需调配煅制品,例如:龙骨、牡蛎、磁石、赭石、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寒水石等。
8.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炒),需调配烫制品(沙、蛤粉炒),例如:龟甲、鳖甲、穿山甲、阿胶等。
9.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炙,即付姜制品,如竹茹、厚朴、草果等。
10.直接写药物的正名或炙,即付酒制品,如熟地、山茱萸、肉苁蓉、黄精、女贞子等。
11.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漂去咸味的品种,如昆布、海藻等。
12.处方直接写药名(或炙),需调配炮制品,例如:草乌、川乌、天南星、附子、吴茱萸、远志、厚朴、何首乌等。
二、处方药品的合写与应付二冬(麦冬、天冬)二活(羌活、独活)二仙(仙茅、仙灵脾)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四仙(焦槟榔、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桃红(桃仁、红花)知柏(知母、黄柏)棱术(三棱、莪术)乳没药(乳香、没药)荆防风(荆芥、防风)。
三、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薛玲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 ,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 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 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 中药的味, 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 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含糖类、氨基酸、淀粉类的药物则具有甘味。
含挥发油的药物则具有辛味。
以五味归纳出的中药五类基本作用, 也主要是中药中的一些能治病的化学物质所表现的药理作用。
升降浮沉也是从用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主要是表示药物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是与疾病中气机逆乱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中医认为,人体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旦升降出入反常便导致疾病的发生。
实践中发现,能使气“升”的药物往往也能使气“浮” ,能使气“沉”的药物往往也能使气“降”,所以,中医常按作用趋向将药物分为升浮药与沉降药两类。
升浮药属阳,沉降药属阴。
此外,中医有时还用升降浮沉表示药物所治疾病的大致部位,认为,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能治上焦病证,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能治下焦病证。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也就是指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和作用的部位。
中药口服后, 其中的药效物质经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可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然而, 中药口服后并不是对全身各部位都发生作用, 而是只对某个或某几个部位发挥作用, 即药物对机体某部位有选择的作用。
归经是中医在用药治病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药物作用的又一特性同属性寒的药可用来治疗热病, 但又有清肺热和清肝热的不同;同是补气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的差异, 从而发现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有侧重, 将这一对药物作用特性的认识用脏腑经络理论加以归纳, 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然而中药归经的作用特性其根本也是由于中药中的药效物质不同, 对机体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的结果。
毒性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物一般是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是死亡的物质。
剧毒药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或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强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后果。
二、中药配伍与调剂中药的配伍与调制主要包括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和用法及调配等内容。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
在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达到治疗要求时,便需要同时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药物。
药物经过配伍后,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疗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或刺激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等。
用药禁忌,是指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时应避免的事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一经配伍使用,就会降低或失去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和(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禁止使用的范畴;妊娠用药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导致流产的副作用,应该作为孕妇禁忌的药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俗称“忌口” 。
中药的用量,也叫“剂量” ,一般以克(g)为单位。
一般各药的“用量”是指“常用量” ,即干燥药材在复方(两味及两味以上的处方)汤剂中的成人一日水煎服量。
大多数药的常用量为10g 左右,一般质地较轻的药用量较小(多为 3 一10g);质地坚硬的药用量较大(多为15—30g)。
中药用量的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用量过大不但达不到预期疗效,甚至损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掌握药物的用量是十分重要的。
每种药物的用量,要根据药物的性质、配伍、剂型和人的年龄、体质、病情及季节气候、地域等多方面情况,予以全面考虑而确定。
中药处方,凡载有药品名称、数量等内容和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都可称为处方。
中药处方是医师辨证论治的书面记录和凭证,可作为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
君、臣、佐、使是中药处方的基本组方原则。
处方一般由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和处方后记三部分组成。
中药的调剂就是按照中药的处方,进行调配、复核、发药的过程。
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都很重视。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中药汤剂煎煮时应选用适宜容器,煎煮时所用火力、煎煮时间及药物煎好后的服用方法、服用时间都应根据药材特性和病情而定。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一)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应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阴阳两类不同的属性。
寒与凉,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微寒即是凉,大温即是热。
寒凉药物多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生津止渴等作用,能够治疗热性病证,如石膏、黄连,栀子,知母等:温热药物多有散寒温中,助阳通脉,温经止痛等作用,能够治疗寒性病证,如干姜,附子、吴茱萸,桂枝等。
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其药性较平和,偏寒偏热不甚显著,仅是微凉微温之性,但也具偏温偏凉之不同,故仍称“四性。
疾病的发生,皆由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结果。
因此,治疗疾病就是通过药物的性能 _ 的偏热偏寒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衡。
即《内经》中所说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治疗原则。
四气都可随炮制而改变,如温性的天南星可治寒痰,用寒性的胆汁炮制后,成为凉性的胆南星,不治寒痰而治热痰;再如寒性的生地黄,经过蒸制后就转变为温性的熟地黄,作用也由凉血变为补血。
(二)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后人增加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仍称“五味”。
古人在用药实践中发现,许多同味药物往往有相类似的治疗作用,如黄连、黄苓、黄柏、大黄都是苦味,都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再如人参、甘草、黄芪、当归都有甘味,又都有补益作用;于是就用“苦”来代表“泻火”;用“甘”来代表“补益”。
后来形成这样的习惯:凡能泻火的药物都叫苦味药,凡能补益的药物都叫甘味药,而不论它是否有苦味或甘味。
这样,“五味”就成了药物功效的代名词,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实际味道了。
所以五味的产生,虽源于口尝,但更主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从不同味道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总结归纳出来的。
即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
各种药味所代表的功效如下:1. 辛,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如麻黄、荆芥之辛能发散风寒之邪以解表,木香、香附之辛可以行气滞除胀满,川芎、红花之辛可以活血行瘀等。
2. 甘,甘能补益、和中、缓急,常用于治虚弱病证,为滋补强壮药。
如人参、黄芪之甘可补气,熟地之甘能补血滋肾,甘草、饴糖之甘能和中、能缓急止痛。
3. 酸,酸和涩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久泻、多汗、遗精、带下等证。
如诃子、乌梅之涩肠止泻,金樱子之涩精止带,五味子之收敛止汗。
4. 苦,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泄,即通泄、降泄、清泄之意,如大黄之苦泻热通便,黄连之苦清热泻火,杏仁之苦降肺气以止咳平喘;燥,指燥湿,如苍术之苦,燥湿以除寒湿病痛,黄柏之苦,清热燥湿能疗湿热为患;坚阴,即保护津液之意,指苦寒泻热、清热以护阴,如黄柏之苦,能泻相火以坚肾阴。
5. 咸,咸能泻下、能软坚。
常用于治疗痞块、瘰疠、痰核等。
如芒硝之咸软坚通便,昆布、海藻之咸,软坚散结疗瘿瘤,牡蛎之咸,软坚散结治瘰疬、痰核。
淡,即无明显偏味,其能渗湿利水,常用于湿阻,小便不利,水肿等病证。
如茯苓、薏苡仁之淡,能渗湿利尿。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涩、苦、咸属阴。
有些药物其味有两种以上,如肉桂辛甘、玄参苦咸。
有兼味者,作用多较复杂。
(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四种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内。
中医认为,人体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旦升降出入反常便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焦脾气以上升为顺,若中气下陷会导致胃下垂、脱肛等病变,服用中药黄芪能提升下垂的脏腑,使之恢复正常位置,故认为黄芪有使气上“升”的性质;例二,正常人体在体温升高时便会出汗,向外散发阳气以降温,而风寒感冒表实证患者因邪郁气机,常见发高烧而无汗,服用中药麻黄可使汗出热退,故认为麻黄有使气向外“浮”的性质;例三,中药半夏能治疗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故认为半夏有使气向下“降”的性质;例四,中药麻黄根能制止津气外泄引起的自汗盗汗,故认为麻黄根有使气向内“沉”的性质。
中医有时还用升降浮沉表示药物所治疾病的大致部位,认为,能治上焦病证的药物具有升浮之性,能治下焦病证的药物具有沉降之性。
大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有少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不明显或存在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向外),又能平喘(向下)、利尿(向下);川芎既能上行巅顶止头痛,又能下行血海通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