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汇编)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问题详解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三章1、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A.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B.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1)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2)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2、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是什么?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

B.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造成的高文盲率有所改善,大众媒介具备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

D.传播技术的发展,例如复制技术、印刷水平都为大众传播的发展3、当代传播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什么?一、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新媒介的共同点: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以新兴技术和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组合的产物;最大特征:以电脑为核心。

二、新媒介的种类1.通信卫星2.光纤通信3.有线电视4.电脑5.互联网6.手机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重点)1)信源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建构了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角色的全新局面。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传播学课后题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A: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特点:①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③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A: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A:社会传播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类型构成,每种类型都是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而人际传播则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的新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多个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而组织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大众传播则是伴随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之欧阳理创编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之欧阳理创编

★★★第一章★★★第1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欧阳阳理创编2021.03.04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

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3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

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答案.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参考答案全集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智慧树答案传播学原理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传播学原理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

答案:英国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答案:拉斯韦尔3.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

答案:肯定4.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20世纪()。

答案:60年代5.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是()。

答案:德国古登堡印制的《圣经》6.传播活动是一种()。

答案:社会现象第二章1.针对传播主体开展的研究是()。

答案:控制研究2.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

答案:申农—韦弗模式3.控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答案:传播者的受控情绪;传播者的施控行为4.在莱利夫妇提出的社会系统模式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是()答案:更大的社会结构;社会总系统;基本群体5.控制论模式的主要贡献是引入了反馈()答案:对第三章1.哪一种态度容易成功进行人际传播?()答案:适当自尊2.人们容易将()与对方的一切言行结合在一起。

答案:第一印象3.信息配对有哪几种方式?()答案:补充性互动;对称性互动4.自我有哪些类型?()答案:情感自我;物理自我;社会自我;道德自我;认知自我5.自我形成的渠道有哪些?()答案:家庭传播;同伴传播;自我传播;道社会传播6.说得越多,越有利于关系吗?()答案:错7.自我是可以改变的。

()答案:对第四章1.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答案:指说性2.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答案:操单向流动3.对信息的共享性特点理解正确的是()答案:信息传给了一个人,其他人的信息不会因之而减少;信息交换双方都有可以享有被交换的统一信息;信息在交换或交流过程中,可以同时被众多的接受者所接收和利用4.以下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有()答案:图片、颜色、线条;外貌与服饰;烽火、旗帜第五章1.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答案:强大的2.“两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答案:拉扎斯菲尔德3.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就竞选宣传对美国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次调查,被称为()答案:伊里调查4.“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答案:“环境再构成作业”机构。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有哪些特性?答:传播具有如下四种特性:(1)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比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等。

(2)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着整个人类社会。

(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和行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传播现象的发生。

(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答: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与“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

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

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1)信息无处不有。

按信息科学的观点,可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人类信息”。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2)由于信息科学的启示,传播学首先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3.传播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1)二分法即将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教程习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理解错误。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4.双重偶然性: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就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填空题1、(库利)(填写人名)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社会学传统,(皮尔士)(填写人名)开创了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2、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判断题(判断正误,不需说明理由)1、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时间和新闻学的产生时间大致同期。

(❌)2、任何传播活动都有双重偶然性。

(❌)3、任何传播活动都能达成信息的共享。

(❌)单项选择题1、对传播学的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是一门新兴学科;B、是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的具体化;C、是一门交叉学科;D、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2、对英文communication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C)A、传播的内容为非物质形态的信息;B、传播的意图是为了信息共享;C、一般而言,传播者具有主动性,受传者具有被动性;D、中译名“传播学”没有准确表达原有单词的交流含义。

3、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以下选项哪一个不符合要求?(C)A、信源;B、讯息;C、媒介;D、信宿。

4、对信息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A、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仅包括人类信息,而且包括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信息;B、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同于自然和生物意义信息;C、人类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符号、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

本章的重点包括: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符号(见表3-1)★★★表3-1 符号考点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见表3-2)★★表3-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考点三: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见表3-3)表3-3 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见表3-4)表3-4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要点主要内容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1)吉尔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象征符体系①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②象征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对新象征符的创造。

(3)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见表3-5)表3-5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要点具体内容3.2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a.代表事物的形式;b.被符号指涉的对象;c.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汇编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汇编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込不是物质或能乱是物质代普過屈叫•, •种客观存在旳物质运劝形式, 伽其他衽诃吻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翊吃信息:与人类C勺社幺;J丿」育矣的•:忤息:.呦頂我味和粧與内色上沐和客怵6J匕和总义[勺统。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权艺信息的传逆或补会倍息乗统的运行"②帚点:创信息共享淙儿匚-定凶社七关慕戸进仁又見•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已究社会供息•系统及其运厂规行比科罠占•:会科•*和应•用科H4、社会传播的类型A內件冷、人怀砖斯、帘低怙播、幻织怙轿、人佥传折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T囲£山各那了系斜L1连参杓互交纭构成的整休;双聖•撚怦;门我创也H我左善“6、双重偶然性(⑶ 鲁曼:件播的XS存朴若水前定件•. I大I此逋过-传挤柞川的选祥有受到拒绘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降包牯结构剂曰能漳碍•纫传折別度化出仲合坐•传冷氓道是杏畅逍、行息慕统各補归J」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船无包牯个人之二个人片折怵习、成工片幻织习、祈怵之匚、纠.纭之间、卜匕T兀妇匕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漳膏和传播隔迓会造成社会成员的丸他、判断、决第和•“胡的混乱,引发系列补殳刊题:「旦战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号乩牯神立注杵以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定门勇神工厂弓牯神交往弓-定的物质工产和物宗交往*1 •适•应f咱物史观的重姜币捉〕:粋祀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传播者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者的角色(1)传播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2)作为表述、传播知识和思想感情等精神内容的传播者,其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①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

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②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职业传播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③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

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

2.传播者的特点(1)代表性职业传播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他们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反映并代表一定的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自主性传播者的言行仍有很大的自由驰骋的天地,有较大的传播权利和传播自主性。

甚至可以公开传播表达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

(3)专业性大众传播者特别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特质。

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

(4)集体性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往往需要集体合作和一批传播者。

(5)复杂性在大众传播中,专业传播者不仅人数众多、协调性强,而且分工复杂。

3.传播者的权利传播者的权利,是人们通过斗争逐步地提出来的,并争取到的和得到承认的一系列传播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两种。

(1)一般性权利是指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

如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信(讯)自由权等。

它通常由国家宪法和民法加以认定。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问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言和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A.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B.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1)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2)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2、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是什么?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

B.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造成的高文盲率有所改善,大众媒介具备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

D.传播技术的发展,例如复制技术、印刷水平都为大众传播的发展3、当代传播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是什么?一、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狭义上的新媒介,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新媒介的共同点: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以新兴技术和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组合的产物;最大特征:以电脑为核心。

二、新媒介的种类1.通信卫星2.光纤通信3.有线电视4.电脑5.互联网6.手机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重点)1)信源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建构了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角色的全新局面。

2)技术融合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完善,各种个媒介彼此接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3)内容个人化:媒介面临着空前旺盛的小众化和个人化需求4)传受交互化:这里没有了固定的信源、传者和信宿、受者。

在此,传统大众传播缺乏反馈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克服。

5)关系平等化:这是上述交互化带来的必然结果,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的媒介与受者的关系趋于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关系。

4、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贡献以及缺陷?A.主要内容: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是麦氏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麦氏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

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视力听力的延伸。

他的媒介概念,不仅包括传播的技术硬件,还包括具有社会情感的软件。

他认为,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2)媒介既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及其他社会活动。

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氏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总之,在麦氏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秘。

3)“热媒介”与“冷媒介”:这是麦氏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他提出: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

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经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地球村:这是麦氏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为一个小村庄。

“村民”即人类互相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为方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游离于地球村之外。

B.对麦氏理论的评价首先,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不尽相同。

他不仅仅拘泥于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的媒介,而是把媒介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作媒介。

这确实拓宽了人们的思路,特别是强调指出了长期以来忽视媒介,技术本身对社会的独特影响的偏向,功不可设。

其次,也不能不看到,麦氏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视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

这就走向了技术决定论的论调。

再次,麦氏晦涩的文风引起很大争议。

他极力贬代印刷媒介那种直线的、逻辑的表达方式,而采用一种跳跃的,不连贯的方式协作,使观点变得难以捉摸。

而且,他的学术态度有点故弄玄虚,发出的信息存在许多不确实性。

因此,不少学者批评他的理论欠周密、缺乏客观性。

最后,对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微词颇多。

很多人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实用。

5、简述威廉斯的媒介观在麦克卢汉风靡世界的同时,欧洲传播学者威廉斯提出了与之完全不同的媒介观,其主要观点为:1)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往人们只是从政治、经济角度描述社会生活,威廉斯则强调了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他看来,传播是人们的基本社会活动。

2)大众个媒介就是大众世界本身。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工业的日趋完善,大众传播的产品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大众媒介的兴起,给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带来了明显的进步。

3)社会意向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威廉斯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持批评态度,将其称之为“技术决定论”。

他认为这一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避而不谈社会意向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威廉斯认为的社会意向,即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伴随着各种利益取向,每一种科技发明,无不是随着社会意向发展的。

威廉斯在电视发展的复杂过程中指出,人们心中现有意向,然后才能去发明发展这种技术。

对威廉斯媒介观的评价:•威廉斯将大众传播至于整个社会系统以及社会进程中尽心过研究,在他看来,大众媒介不仅与技术有关,同时海域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特别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为传播学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开启了方向。

•同时也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决定论上,未能认识到生产力才是最后一切的决定因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6、7、简述梅洛维茨的媒介理论A.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洛维茨提出了媒介情境论。

他冷静对待麦克卢汉热,从中吸取营养,又综合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社会互动论,从而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媒介理论:媒介情境论。

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他在1985年出版的《空间感的失落》一书中。

B. 他认为:1)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2)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著名地点,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

即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允许某些人听到或看到正在期间发生的交流活动,而不让其他人听到和看到这些传播活动。

故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比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场所重要,而在确定信息环境与物质场所的界限时,接触信息的机会则是判断和辨别的一个关键因素;3)4)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并且情境是动态的和可变的,而大众媒介的运用就会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讲那些只适合某些人观看的演出原封不动地搬给了整个社会来观看;5)6)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不同类型受众群的合并、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将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C.对媒介情境论的思考与评价:•梅氏理论在某种意识上超越了英尼斯、麦克卢汉的理论,成功将其二人与戈夫曼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并取其精华。

与前人的理论相比又更前进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可以肯定的三方面:将媒介研究和社会研究有机结合;以动态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到媒介情境的分析之中,提出了一系列“情境合并”的论点。

•缺点:科技决定论者,过分夸大了媒介科技的作用;过分夸大媒介科技对社会的消极作用;自相矛盾:将媒介与信息甚至是情境混淆在一起,有时又不恰当的人为将媒介与内容分割开来。

8、传播新技术对传播实践和研究造成了哪些冲击?A.在传播领域,通信卫星、网络、手机、电脑等新技术的崛起塑造了一个与传统大众个媒介大相径庭的全新媒介。

作为一个覆盖全球的信息系统,打破了国家和地狱的界限,融合了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容纳了人际、组织、大众等多层次传播活动,悄然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媒介环境,对当下的媒介事件和研究造成了巨大冲击。

B.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1)2)信源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建构了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角色的全新局面。

3)技术融合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完善,各种个媒介彼此接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4)5)内容个人化:媒介面临着空前旺盛的小众化和个人化需求6)传受交互化:这里没有了固定的信源、传者和信宿、受者。

在此,传统大众传播缺乏反馈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克服。

7)关系平等化:这是上述交互化带来的必然结果,高度信息化的条件下的媒介与受者的关系趋于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