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答

合集下载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生理学简答题(打印)

1、神经—肌肉接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答: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到达末梢,末梢去极化,神经膜上钙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一部分Ca2+移入膜内,刺激小泡Ach释放,Ach通过接触间隙向肌细胞膜扩散,并与肌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允许Na+、K+甚至Ca2+通过,结果导致终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出现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肌肉动作电位,导致肌纤维收缩。

2、神经—肌肉接触兴奋传递的特点答:(1)化学传递。

传递的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

(3)有时间延搁。

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需要时间,比在同一细胞上传导要慢。

(4)接点易疲劳。

需要依赖胆碱酯酶消除,否则发生持续去极化。

(5)接点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可以分为四步答:(一)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内部(二)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三)Ca2+扩散到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交错区,和肌动蛋白微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收缩机制。

(四)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

4.、血凝的基本过程答:血液凝固的生化过程,开始于血栓细胞的破裂,血栓细胞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使凝血致活酶原转变为凝血致活酶;凝血致活酶在Ca2+的协助下,使血液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并逐渐收缩,形成血凝块。

第一步凝血致活酶原→凝血致活酶(血小板凝血因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致活酶、Ca2+)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5、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答:1机械因素:血液和粗糙面接触,可使血小板迅速解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用木条搅拌,可使纤维蛋白附着于木条上,血液不会凝固。

2.温度因素:血凝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延缓。

3.化学因素:Ca2+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凝血,而柠檬酸钠、草酸钠、草酸钾则抑制凝血(除去血液中Ca2+);4.生物因素:肝素以及能刺激肝素产生的物质(如肾上腺素)都能使血凝延缓;抗凝血酶Ⅲ也是抑制凝血的因素。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1.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各有何意义?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义: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特点: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不灵敏3.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生而有之(先天、种族)学而有之(后天、个体)刺激非条件~条件~反射弧简单、固定复杂、灵活多变,低位中枢可完成需高位中枢参与数量有限无限二者关系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控制非条件反射活动生理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能高度适应内外环境变化4.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反。

(即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作用)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举例:正常体温的调定点约为37度,当体温高于37度时,下丘脑内的温度感受器(检测装置)就会感受到体温的变化并发出传入冲动(反馈信息),从而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回降到37度;而当体温低于37度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使体温回升到37度,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恒定。

1.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1) 钠泵的本质: 钠—钾依赖式ATP酶2)作用: 分解ATP供能,逆浓度差转运Na+、K+(泵入2个K+、泵出3个Na+)3)钠泵活动的意义(P13)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也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影响膜电位的数值。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稳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答: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的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简述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答: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开完成。

神经调节具有迅速、准确、短暂的特点。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是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具有调节范围局限、调节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的特点。

3.什么是易化扩散?其特点是什么?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可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各种离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抑制。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①特异性②通道具有开放和关闭的闸门特性4.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需要泵蛋白的帮助;②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③需要消耗能量。

生理意义:①建立细胞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浓度差;②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6.血浆渗透压有几种?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渗透压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种。

①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NaCl、葡萄糖、尿素等,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生理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1、为何说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答:a、小肠内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消化液和酶,如胰液、胆汁、小肠液等。

b、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小肠较长,且黏膜上有环状皱褶,皱褶上有大量绒毛。

这些结构使小肠面积增加数倍,很适合营养的吸收。

C、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小时)可充分消化吸收.d、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2、大量出汗饮水过少时,尿量有何变化?其机制是?答:尿量减少,尿液浓缩,渗透压升高。

机制是:1、汗为低渗溶液,大量出汗失水多于失盐,将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2、大量出汗造成血容量减少、心房及胸内大静脉血管容积感受器对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抑制作用减弱。

上述两种途径均使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和分泌ADH增加,血液中ADH浓度升高,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尿量减少,尿渗透压身高。

此外,大量出汗可能使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原尿生成减少,尿量减少。

3、何谓水利尿?水利尿的机制是什么?答:饮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管升压素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

4、何谓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各有何作用?答:1、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关系。

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形成丝球结构,与层内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引起特定感觉。

另外,这些投射纤维还通过若干中间神经元接替,与大锥体细胞构成突触联系,从而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由于该系统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因而不能引起各种特定感觉。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

生理学简答题总结精华版作者:日期: 21. 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 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 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Na、K、(3)钙泵;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 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1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生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答:胸内压等于肺内压减去肺回缩力,是一个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更负;呼气时,肺缩小,肺的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也相应削减。

2.胸腔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答:(1)对肺有牵拉作用,使肺泡保持充盈气体的膨隆状态,不致于在呼气之末肺泡塌闭;(2)对胸腔内各组织器官有影响,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3)作用于全身,有利于呕吐反射。

3.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

吸气时,可避开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

(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4.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滤过膜的通透性。

滤过膜通透性的转变可明显影响生成原尿的量和成分。

(2)滤过压。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力气中,任一力气的转变都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为什么增加?答: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削减,肾脏重汲取水分减弱,使多余水分以稀释尿形式排出,尿量增多。

6.简述肾脏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1)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生成尿液,将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2)对机体的渗透压、水和无机盐平衡调整起重要作用。

(3)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7.机体如何维持正常体温?答:畜禽正常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体内产热和散热两者保持平衡。

体内一切组织细胞活动时,都产生热,同时机体随时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散热,以保持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整,使两者在外界环境和机体代谢常常变化的状况下保持动态平衡,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

8.什么叫基础代谢?应在什么条件下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答: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测定动物的基础代谢的条件是:(1)糊涂;(2)肌肉处于宁静状态:(3)相宜的外界环境温度;(4)消化道内食物空虚。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生理简答Word版

生理简答Word版

《一》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

(1)单纯扩散如CO2,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 ) 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以载体为介导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原发性),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4)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5)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为出胞作用。

2.何谓胸膜腔负压,有何生理意义?胸膜腔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它通常低于大气压,习惯上称为胸膜腔负压。

其生理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2)降低中心静脉压。

3.胃酸有何生理功能?胃酸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2)激活胃蛋白酶原;3)提供酸性环境;4)盐酸进入小肠内有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的作用;5)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6)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4.简述尿生成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在有效滤过圧的推动下,血浆中的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球囊,形成原尿,又称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对流经的滤液有强大的,选择性的重吸收会管周围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中的某些物质或经小管细胞代谢所产生的物质排到管腔去的过程。

分泌的物质主要有氢离子,钾离子,NH3。

《二》1.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外环境的变化或细胞的代谢活动,可影响内环境稳态。

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从某方面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如呼吸系统,维持O2和CO2分压稳态;消化系统,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肾脏的排泄功能维持细胞外液各种物质浓度相对稳定等。

2.简述红细胞在运输二氧化碳和氧过程中的作用。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的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破坏, 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导致疾病的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

肾脏: 参与酸碱平衡, 水平衡, 电解质平衡等。

肺脏:通过呼吸, 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

血液: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等。

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 精确而短暂。

如瞳孔对光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 持久而弥散。

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

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 范围小。

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 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 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 Na+、K+、Ca++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Na+泵、钙泵、质子泵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 葡萄糖分子, 氨基酸分子等。

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 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 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

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 (1)黏附: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 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

(2)聚集: 血小板聚集成团, 参与止血栓的形成。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1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2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3举例说明前馈控制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4要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刺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5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试述生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7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8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9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0什么是原癌基因?11分析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对RP和AP有何影响?12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13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4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15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2+有何关系?16横桥有何特性?其在肌丝滑行中有何作用?17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18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19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20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21血小板有何生理功能?22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3从生理角度试述慢性肝病后期(如肝硬化等)伴有胆道阻塞的病人为何易于出血?24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25为什么不能称O型血者为“万能输血者”?26O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以及Rh阴性女子与R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27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为什么成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28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如何变化的?29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30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31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效率高?3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对肺部气体交换有何影响?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氧显著而二氧化碳潴留却不明显?33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34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及形成机制。

35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何变化?为什么?36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吸入含5% CO2的空气,吸入气中PO2下降时,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37健康人登上4000米高山时(大气压470mmHg),动脉血中PCO2和PO2如何变化,机制如何?38基本电节律39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及其与动作电位及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
另外,迷走神经是外周化学感受性反射的传入神经,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使呼吸中枢不能感受外周的化学性刺激,从而失去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反射调节作用。
19.试述胃液的主菌,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等激素的释放。
1、除极过程(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20mV~+30mV,膜两侧由原来的极化状态转变为反极化状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此期又称为0期。历时仅1~2ms。其正电位部分成为超射。
形成机制:当心室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引起钠离子通道的部分开放和少量钠离子内流,造成膜部分计划,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开放,出现再生性钠离子内流。于是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决定0期除极化的钠离子通道是一种快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当膜去极化到0mV左右时,钠离子通道就开始失活而关闭,最后终止钠离子的继续内流。
4)静息期(4期)
形成机制:由于此期膜内、外各种正离子浓度的相对比例尚未恢复,细胞膜的离子转运机制加强,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和钙离子--钠离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1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之间r的渗透压力基本相等。

简答题打印 生理

简答题打印  生理

1.血浆蛋白由哪些物质组成?有何主要功能?正确答案:血浆蛋白由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脂蛋白、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和酶等组成。

主要功能有:(1)对酸碱有缓冲作用,参与酸碱平衡调节。

(2)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清蛋白。

(3)免疫作用:如抗体蛋白、补体等。

(4)参与多种物质的运输:如胆红素、脂类和铁的运输,主要是由清蛋白来承担。

(5)凝血和抗凝血作用:许多凝血因子属血浆蛋白质,参与凝血过程。

(6)营养作用: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更新。

2.缺铁为什么会贫血?正确答案: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干重的97%。

血红蛋白的合成是先由甘氨酸与琥珀酰辅酶A合成原卟啉,再与铁合成血红素,后者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

缺铁会使血红素形成减少,造成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3.何谓血沉?简述血沉加快的机制。

正确答案:抗凝血液在血沉管内垂直静置1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速率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魏氏法测得成年男性为0~15mm/第1小时,女性为0~20mm/第1小时。

血沉加快的根本原因在血浆而不是红细胞本身。

(1)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增加,它是带正电荷的颗粒,能中和红细胞表现的负电荷,该物又是亲水胶质,可破坏红细胞的水化膜。

使红细胞叠连加速,血沉加快。

妊娠、急性感染、组织破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故血沉加快。

(2)A/G比值减小时,血液胶体状态不稳定,可加速红细胞的叠连作用,使血沉加快。

(3)进入血液中的免疫物质。

某些传染病时,红细胞吸附血液中的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使红细胞凝集,加速沉降。

(4)胆囊炎或胆道阻塞时,因血浆胆固醇增加,因胆固醇降低红细胞表面电荷,使叠连加速,血沉加快。

4.试述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

正确答案:(1)促红细胞生成素:为缺氧时刺激肾脏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肝,胃也可产生少量。

主要作用是刺激骨髓造血组织生成红细胞。

慢性肾病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减少,常出现贫血。

生理简答题库

生理简答题库

生理简答题一、血液循环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哪几期?如何形成的?(1)动作电位0期:Na+内流(1分)、(2)动作电位1期:K+外流(1分)、(3)动作电位2期:K+外流与Ca2+内流动态平衡(2分)、(4)动作电位3期:K+外流(1分)、(5)动作电位4期:钠泵和Na+ - Ca2+交换体活动加强,Na+和Ca2+移出细胞,K+转入胞内。

2.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主要)(3分)、(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1分)、(3)阈电位水平(1分)。

3.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哪几个期?兴奋性如何?(1)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

兴奋性0(2分)、(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低于正常(2分),(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1分)4.心肌收缩的特点?(1)步收缩(2分)、(2)不发生强直收缩(2分)、(3)对细胞外Ca2+依赖性(1分)5.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哪些属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哪些属于心肌的机械特性?(1)心肌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3分)。

(2)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属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1分),(3)收缩性属于机械收缩特性(1分)。

6.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充盈和射血的过程。

(1)心室收缩期: 分为等容收缩期(1分)、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1分)。

(2)心室舒张期: 分为等容舒张期(1分)、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1分),也包括心房收缩期在内(1分)。

7.何谓心指数?有何意义?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分),可用于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3分)。

8.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可使心输出量明显增加(1分)。

但当心率超过160~180次/min时,可使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及搏出量均显著降低,故心输出量下降(2分);反之,如果心率低于40次/min,心输出量亦减少,这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虽延长,但此时心室充盈已接近极限,不能再相应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2分)。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

.细胞的基本功能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净转移(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的跨膜转运都是由膜蛋白介导的a.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离子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经孔道跨膜流动。

b.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分子在载体蛋白的帮助下跨膜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③继发性主动转运:驱动力并不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3)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何谓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如何?产生机制:①由于Na +-K+泵的作用,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安静时细胞膜只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③K+顺浓度差外流,使膜外带正电位,而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等阴离子不能随K+外流,使膜内带负电位④静息电位值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3.什么是局部电位?其特点是什么?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Na+少量内流由此而产生膜的轻微去极化称为局部电位。

特点:①其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②只在局部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扩布,而不能像动作电位一样沿细胞膜进行不衰减的传播③没有不应期,可发生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

4.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①细胞接受神经释放的递质或外加刺激而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②动作电位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③激活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或内流Ca+激活JSR膜上的受体,使JSR内的Ca+通道开放,Ca+从终末池被释放入胞质④胞质Ca+浓度升高,Ca+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触发肌肉收缩⑤胞质内Ca+浓度升高同时激活LSR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质中的Ca+回收入胞质网,使胞质中Ca+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生理学18道简答题(重点)

生理学18道简答题(重点)

十八:Na+、K+泵的生理意义:
答:1.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2.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3.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细胞内PH值的稳定 4.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一.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极其作用
答:1.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质酶黏液和内因子
2.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质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2)杀菌(3)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具有活性,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四.抗利尿素的作用极其分泌调节.
答:1.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2.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均可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增多,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五.简述眼视近物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答:1.晶状体前凸:增强折光力,使辐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2.瞳孔缩小,减小入眼光量,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3.双眼球向鼻侧汇聚,产生单一视觉。
十二.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因素
答: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在动脉端,有效滤过压=10mmHg,组织液生成;在静脉端,有效滤过压=-8mmHg,组织液回流。

生理学简答

生理学简答

简答和论述1998年简答:1、简述循环系统运动训练的反应及适应。

答:(1)反应A、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运动时,由于肌肉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B、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液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和内脏的血流量减少。

C、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

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

(2)适应:A、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作用减弱的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是可逆的,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B、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型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时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反应。

运动性心脏肥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业性反应。

C、心血管机能改善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变化,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 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是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2、简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

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凡是能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运动员的有氧耐力。

另外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生理简答

生理简答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

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P12-14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生理学简答78题

生理学简答78题

生理简答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可将 3 个移出胞外,同时将 2 个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和膜外高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 (1)单纯扩散: O2 、2 、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2+ 、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泵、钙泵;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2+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安静时,膜内外K+浓度分布不均,膜内多、膜外少。

加之静息状态时膜只对K+有选择通透性。

于是K+顺着浓度差而扩散到膜外,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出而继续留在膜内,造成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当推动K+外流的浓度差的驱动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的驱动力相平衡时,K+的净通透量为0,膜内外的电位差就相对稳定在某一水平,达到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一不均”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二选择”静息时膜对离子的选择性、“三平衡”)2、何为动作电位以及其产生机制和特征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的、可逆的倒转与复原。

产生机制:以神经纤维为例,在安静状态下膜外Na+浓度时膜内的10—12倍,但此时膜对钠离子几乎不通透。

当细胞兴奋时,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钠离子顺着浓度差和电位梯度流入膜内,使膜去极化,达到“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同时膜内电位变正又成为钠离子内流的阻力,当钠离子内流的动力与阻力达到平衡时,钠离子的净通透量为0,此时的膜电位即为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其大小接近于动作电位的峰值。

随后,膜对K+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直至静息电位水平。

而膜内外Na+、K+浓度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则是通过Na+泵的活动来完成的。

动作电位的特征: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式2)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是不衰减的3)动作电位之间不发生融合3、什么是局部电位以及其特征局部电位是指组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作用时,引起的轻微去极化的电位波动。

其特征如下:1)不是“全或无”式2)不能在陌上远距离传播,呈电紧张扩布3)可以相互叠加:空间总和、时间总和4、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的过程(骨骼肌和心肌细胞)1)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由肌膜延伸形成的T管膜传至连接肌质网JSR,同时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Ca+ 通道2)激活的L型Ca+通道通过变构作用(骨骼肌细胞)或者内流的Ca+ (心肌)激活JSR上的钙释放通道RYR3)钙释放通道被激活,使JSR内的Ca+释放入胞浆,胞浆中Ca+浓度升高4)肌浆中Ca+浓度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结合引起肌肉的收缩5)肌浆中Ca+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了纵行肌质网LSR上的Ca+ 泵,钙泵将肌浆中的Ca+回收入肌浆网,使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下降,肌肉舒张。

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1)躯体运动神经将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后,引起该处Ca+通道开放,细胞间隙中的Ca+内流,诱发轴突末梢以囊泡为单位量子性释放ACh2)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至终板膜,与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引起化学依赖性的离子通道开放,使膜对Na+、K+、Ca+(少量)通透性增加,出现以钠离子内流为主的离子流动。

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以电紧张形式向邻近肌膜扩布,当与终板膜邻接的肌膜由于终板电位影响而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时,即引发一次向全细胞传导的动作电位,继而通过兴奋—收缩耦联引起机械收缩3)位于终板膜上或者接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6、肌肉收缩的过程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肌钙→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原球蛋白扭转、暴露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向M线方向摆动→肌肉收缩→缩短或张力增加7、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产生的机制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90mv;形成机制:类似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主要是K+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0期:Na+内流(快Na+通道,即Ina通道),接近钠离子的平衡电位;●1期:K+外流(一次性外向电流,即Ito)导致快速复极●2期:内向电流(主要是Ca+和少量Na+内流,即慢钙通道又称为L-型钙通道)与外向电流(K+外流,即Ik)处于平衡状态;在平台期的晚期前者逐渐失活,后者逐渐加强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平台期与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心室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有关,也是神经递质和化学因素调节及药物治疗的作用环节。

●3期:慢钙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电流中止,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出现K+外流●4期:心室肌细胞的膜电位已经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是在动作电位期间流入细胞的Na+、Ca+和流出细胞的K+所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分部变化尚未恢复。

此时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加强,排出细胞内的Na+和Ca+,摄回细胞外的K+,使细胞内外各离子浓度恢复,包括Na+-K+泵的转运、Ca+-Na+的交换和钙泵活动的增强。

8、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以及其形成机制电位特点:只有3个相;最大复极化电位只有-70mv;阈电位小;电位变化幅度仅有70mv;去极化时间长且速度缓慢;有自动节律性,可以自动去极。

形成机制:●0期:Ca+内流(慢钙通道,即Ica-l)●3期:K+外流(L-型Ca+通道逐渐失活,Ca+内流逐渐较少;Ik通道被激活,K+外流增加)●4期:在3期达到最大复极化电位之后,立即开始4期自动去极化。

与自动去极化有关离子电流主要为:1)Ik电流:Ik K+外流进行性衰减为窦房结P细胞4相自动去极化奠定基础2)If: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电流,主要有钠离子内流造成。

3)Ica-l:Ca+内流(快钙通道,即T型钙通道)9、试述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同骨骼肌相比较,心肌细胞一次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长,从心脏收缩期开始持续至舒张早期。

因此必须待舒张开始后才可能在接受刺激而产生新的收缩,故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是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从而保证了心脏的射血和充盈功能10、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最大复极化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小,自律性越高2)4相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去极化的速度越快,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间也缩短,则单位时间内发生兴奋的次数增多,即自律性增加,心率加快。

11、试述房室延搁的意义房室交界区是兴奋由心房扩布到心室的唯一通道。

房室连接处兴奋传导的速度缓慢,其中结区的传导速度最慢,导致兴奋在房室连接处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使心室兴奋落后于心房,使心室收缩放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有利于心室的充盈与射血。

12、以左心室为例分析一下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压力、容积、瓣膜状态和血流方向的变化一、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心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心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时,室内血流返流推动房室瓣关闭。

心室继续收缩,由于此时半月瓣处于关闭状态,室内容积保持不变,室内压急剧升高。

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该期特点:室内压上升速度快,幅度大,而容积不变2)快速射血期当室内压高于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血液从心室射入主动脉,由于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继续升高直至上升达最大值3)减慢射血期此期虽然射血仍在继续,由于心室收缩能力减弱,室内压开始下降,室内压略低于主动脉压,但血液仍借助惯性从心室进入动脉。

2、心室舒张期1)等容舒张期心室收缩完毕后开始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时动脉内的血液返流,冲击动脉瓣并使之关闭。

这时室内压依然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依旧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成为密闭的腔。

此时心室肌舒张,室内压快速下降,但容积不改变。

该期特点:室内压下降速度快、幅度大、而容积不变2)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当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时,血液冲开房室瓣进入心室。

此时血液顺着房室压力梯度由静脉流经心房直入心室,使心室逐渐充盈。

3)减慢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后,房室压力梯度减小,故充盈速度减慢3、心房收缩期新房在心动周期中大多处于舒张状态,其主要作用是临时接纳和贮存从静脉回心的血量。

只有在心室舒张后期,心房才收缩,可是心室再增加一部分充盈血液13、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心排出量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一、搏出量(正常情况下,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输出量也相应增大,射血分数基本不变)1)前负荷前负荷是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主要影响心肌初长度,而心肌初长度可以用心室舒张末期充盈压或容积表示。

在正常情况下,心肌收缩能力随前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因而心脏射血能力也随之得到加强。

2)后负荷后负荷是指心脏收缩时遇到的阻力,即动脉阻力。

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同时心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小,射血速度减慢,以至于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

但搏出量减少会造成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在心率和静脉回心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使下一个心动周期的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即前负荷增大),结果使心肌收缩力和搏出量回升,经过几个心动周期后,搏出量即得到恢复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与搏出量成正变关系。

当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时,搏出量增加。

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于心肌的初长度无关,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凡能影响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其中活化横桥数目和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性是调控心肌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以增加心排出量。

心率过快或者过慢都会造成心排出量较少;同时心率还受神经、体液、温度的调控。

14、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当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致密斑小管液中的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

肾素本身对组织器官没有直接作用,主要作为一种蛋白水解酶,使血浆中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进入相继产生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素III。

血管紧张素I对大多数血管没有直接作用,只是作为血管紧张素II的前体。

血管紧张素II的生理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静脉收缩,回心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②作用于脑的某些部位,是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增强③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④促进醛固酮的分泌,进而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血容量增多⑤引起和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使血量增加血管紧张素III的缩血管效应虽比血管紧张素II小,但使醛固酮分泌、保钠排水和增加血容量的作用比血管紧张素II强,因此也有一定的升压效应15、试述心肌细胞的周期性变化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膜电位发生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膜上的离子通道由关闭状态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等变化过程。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相开始到3相复极化至膜电位约-55mv这一段时间,Na+通道完全失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完全丧失,在此期间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引起任何程度的去极化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