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认识角-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认识角-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定义和命名方式;2.学会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角;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2.学生能够使用直尺、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角度的单位和概念;2.学生能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角,包括直角、钝角、锐角等,进而引入新知。
2. 观察实物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角的实物,如书桌的腿、窗户的角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了解角的定义和形态。
3. 角的命名教师介绍角的命名方式,即使用大写字母表示顶点,两个小写字母表示两侧的点,例如∠ABC、∠EFG等。
4. 量角器的使用教师向学生展示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摆放和调整方式,以及量角器的刻度和读数方法。
5. 角的测量让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一些给定角的大小,例如∠ABC等。
6. 同角的概念教师介绍同角的概念,即两个角度数相等的角是同角,例如∠ABC和∠DEF是同角。
7. 角的分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大小和形态,对角进行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8. 练习与巩固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角度题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提供辅助材料,如刻度表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观察实物、使用量角器和直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而练习和巩固环节则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角的测量方法不够熟练,还需要增加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角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
3.了解一些常见的角的度数,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流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相邻的墙角,并引导他们认识角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介绍直角、锐角、钝角并区分它们的特征。
2. 认识角的测量
•让学生使用直尺测量直角,并记录其度数为90度。
•引导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其他的角,并记录其度数。
3. 角的度数探究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角和钝角的度数,发现角度越大,角越钝。
•介绍一些常见角的度数,如: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等,并让学生感性理解这些角的大小。
4. 运用角的知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在家里测量家具摆放的角度,如沙发与地面的夹角,床与墙的夹角等。
5. 提高拓展
•让学生使用手工制作一个简易度角器,并测量周围物体的角度。
•提供一些更高级的测量工具,如卫星定位仪,在地球上测量角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角度测量方法。
三、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角概念的理解。
2.学生记录的测量数据应准确无误。
3.学生的应用题答案正确率高,在生活中运用角的知识更加自如。
四、教学反思
1.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角的概念和度数较为抽象,采取更多的生活实例
和场景引导学生。
2.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人数和物资的配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实
际操作和体验。
3.想办法让学生感性理解角的大小,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6.《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认识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角,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围成的。
2.能够分辨角的大小,知道直角是9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
3.能够在图形中找出角。
教学重点:1.认识角,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围成的。
2.分辨角的大小,知道直角是9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在图形中找出角。
2.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角的大小。
课前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一个模型角。
2.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角,如锐角和钝角。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教师进行导入,并出示一个模型角,让学生来猜测这是什么东西,并引入角的定义。
第二步: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模型角,识别其中的两条射线,由此引出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围成的,引导学生用手指找出课堂中的其他角。
第三步:分辨角的大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钝角、锐角和直角,并让学生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引导他们发现直角是90度,钝角大于90度,锐角小于90度。
第四步:活动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内出题,出一些图形,找出其中的角,并判断角的大小,然后让代表组员上台做答,由全班评出最佳小组。
第五步: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学生易错的角,如锐角和钝角,让学生分辨它们的大小,并在黑板上敲定答案后,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个角是锐角或者钝角。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把本节课的要点再次梳理一遍,确保学生掌握了认识角和分辨角的大小。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实践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认识角和分辨角的大小的掌握情况。
2.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补充和巩固。
以上就是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老师能够带着学生们一起掌握认识角和分辨角的大小的方法。
《认识角》(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什么是角;•能够正确地读、写“角”的名称;•能够正确地以数字度量角;•能够比较大小和判断角的大小关系。
1.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直线、尺、角器,判断角的大小和比较大小;•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角度相关问题。
1.3 情感目标•愉快地学习角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大小比较。
2.2 教学难点•判断角的大小和比较大小;•运用角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3.1.1 角的概念1.角是由两条相交的线段所围成的空间部分。
3.1.2 角的度量1.叫做角的度数,用度(d)表示。
3.1.3 角的大小比较1.小于(<)2.等于(=)3.大于(>)3.1.4 角的名称1.顶点:同一平面内相交线段的交点。
2.构成角的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一般用其中一条线段上未被分割的部分来表示。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操作物品,体验什么是角。
3.2.2 说故事1.利用故事提出问题:如果一个老鼠住在田地里,发现随手扔的麦子被一只猫吃了,它要怎样才能够不被猫抓住呢?3.2.3 观察1.观察课件中画的图形,能否发现图形中的角?3.2.4 观察视频1.观察相关的视频,学习角的度量和比较大小。
3.2.5 模拟操作1.学生互相操纵角度器进行模拟操作。
3.2.6 练习1.利用角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进行练习,加深对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2.7 总结1.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回答问题。
四、教学评价4.1 笔记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整理角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4.2 练习1.预备练习:根据图形中的线段,写出所有的角的名称。
2.训练:练习判断角的大小,判断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3.拓展练习:通过实际问题应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参考5.1 课件1.角的概念、度量和大小比较。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建议北师大[大全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建议北师大[大全5篇]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建议北师大《认识角》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编写说明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
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
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
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
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
“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画一画。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教科书安排了画一画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正式学习向角的技能,它是在学生初步有了角的概念后,借助“自由”画角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组成,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位置和张口方向可以不同。
•认一认。
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写法和读法。
•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通过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再一次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其中在桥洞图中,曲边与底部相交的地方形成的不是角,教科书呈现这个反例的目的是更好地衬托“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特点。
试一试•剪下附页3中图1的两个角,比一比,大的画“√”。
因为在第二学段,还要再次认识角,所以本单元教科书只强调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通过直观操作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种方法在本单元后续通过直角认识锐角或钝角也将用到,而且在第二学段角的度量也会再次使用。
认识角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直观教具,如三角板、剪刀等,向学生展示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所形成的图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各部分名称,如顶点、边、内角等,并强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通过对角的分类和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设计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乐于探索数学世界。
-任务二:比较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总结规律;
-任务三:讨论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操作。
-练习题一: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认识角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角的定义,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所形成的图形。
2.能够识别和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3.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比较。
4.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如顶点、边、内角等,并能够正确画出角。
二年级下册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角的认知还较为陌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本章节“认识角”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认识角》(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角》(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学习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认识角》这一章节。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角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测量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角的定义,识别不同类型的角,并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分类角,并掌握测量角大小的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角的概念,以及如何准确地使用度量工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一些带有不同角度的角模型,以及一些测量角的工具,如量角器。
学具则是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些角模型和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引入一些实践情景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例如,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同学们可能会提到一些物品,如剪刀、钟表等,这些都是角的存在。
然后,我会讲解不同类型的角。
角可以根据两条射线的方向和位置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
我会用一些图示和实物来展示这些不同类型的角,并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和辨认。
接着,我会教授如何测量角的大小。
我会用量角器作为工具,向同学们展示如何正确地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我会进行一些示范操作,并让同学们亲自尝试测量一些角的度数。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和测量角。
我会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和讨论,以加深对角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会布置一些作业题。
这些题目将包括识别不同类型的角,测量角的大小,并解释一些实际情境中的角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有效地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了角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如果有需要,我会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
我还会鼓励同学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观察身边的角,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角模型,并和同学们分享和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是以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角,以及如何计算角。
同时,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理解什么是角;•能够用角度单位测量角;•能够用手指、圆规测量角;•能够画出给定大小的角;•能够将角分成相等的几份;•能够把角比较大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角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步骤一:角的引入通过讲述学习目标,引入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角的图形,从形状和大小两个方面介绍角的概念。
步骤二:角度的测量通过手指、圆规等来测量角,并通过测量结果介绍角度的单位。
步骤三:角的画法介绍角的画法,包括两个不同的方法:旋转法和减法。
步骤四:角的分割介绍如何把角分成相等的几份,其中包括特殊的角:直角和平角。
步骤五:角的比较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大小的角,引入角的比较。
步骤六:角的应用通过生活实践,介绍角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比如,测量房间的夹角、计算手表指针的旋转角度等。
步骤七: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如:如何分析从一个角分出的两个角是否相等等。
步骤八:角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和进行测试来检查学生对角的认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黑板、白板等;•角度测量器:指南针、圆规等;•生活中准备好的一些实物。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有更深入的理解角以及角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发掘出更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标准版)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认识角》这节课学习的是角在几何学中,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对象。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它们的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1一、本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三、本单元评价要点1、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2、能正确画出一个角3、能辩认不同方向的直角四、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角的初步认识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1直角的初步认识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1单元测试及分析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1合计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生:想!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揭示课题:认识角。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认识角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认识角教学设计第一篇: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认识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片等。
【教法与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黑板上的图形谁认识?师:对,这是角,这节课我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那我们欣赏一些图片,它就藏在这些图片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里有角呢?对,这些都是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北师大版
4.寻找身边的角: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提高对角的认识。
5.制作活动角:动手操作,制作活动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北师大版第三章第四节)核心素养目标: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角的基本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的图形,它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在红绿灯的交叉路口,三个方向的路口形成一个直角。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角的定义和分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提高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认知。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角的构成要素,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角的类别进行辨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活动角,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角的大小和变化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并用符号进行表达。
1.对于角的定义和性质,要通过更多有趣的例子和生活情境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课程设计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角”,共分为六个部分。
本单元是认识角的第一次联系,内容不是很难,但作为初学阶段,学生需要对熟悉角的基本概念及表达方式,为之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角的概念,认识角的三要素;2.学会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度量角;3.学会用角的度数表示角的大小;4.培养学生对角的感知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次教学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1. 角的概念及表达方式的引入教学内容首先为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告诉学生什么是角,角的定义,以及角的三要素:顶点,两条边。
同时,引入学生们熟悉的图形,让学生们看到不同的角。
采用教师讲述和问答结合的方式,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角的定义、相似和不相似的角等概念,再通过教师现场画图例证,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角的具体表达方式。
2. 角的度量方法介绍教学内容介绍量角器、角规和针尺三种工具的名称以及通过这三种工具如何测定角的大小。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要求,找到正确的工具来测定图中的角度。
教学方法首先现场展示三种不同的度量工具,通过观察和描述进行差异化学习,然后通过组内合作小组比较,在交流学习中总结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加深记忆和体验。
3. 角的度数表示法和感知能力练习教学内容讲解角度表示法,让学生能够在角的两条边之间找到对应的圆心角,并理解相邻角、对顶角和一组补角的概念。
此外通过视觉和观察练习,让学生能够感受角的大小和角的方向。
从生活中物体角度的举例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发现一些列与角度相关的事物。
通过场景模拟和图形展示,让学生全面认识角的度数和表示。
在实际测量和练习角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学生作业、小组合作讨论、课堂互动交流2. 评价标准1.对角的概念和三要素的理解情况;2.对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3.对角度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角》教案 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角》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初步认识角;
2.能够用角的大小表示方向上的关系,如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左右、前后、上下”等;
3.能够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角的概念;
2.角的大小表示方向上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角的概念理解;
2.角的大小如何表示方向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画图展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过的一些表示方向的词语(如左右、前后、上下),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2. 观察角的现象
让学生在黑板上观察一张图,图中有两只手指交叉交替,并问学生们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们发现手指之间的形状,由此引出角的概念。
3. 讲解角的概念
通过图示教学展示角的概念,角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构成,角的大小由这两条射线分别所在的直线之间的夹角决定。
4. 角的分类
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引导学生们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
5. 实例演练
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学生们对角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6. 结束课堂
通过概括课上所学,让学生们对角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宣布下一节课内容和预习作业。
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初步认识了角的概念和分类,学生们对角的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种概念运用于他们的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帮助。
下一节课我将针对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角》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认识角》二、设计理念:1.利用游戏魔术吸引学生注意。
采用轻松的学习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领略了数学的魅力。
2.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发现角,认识角。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生活美图展示生活场景,让孩子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三、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记法和读法,会在图中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标一标的环节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且能准确地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认识。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是让学生抽象出角的过程,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例如可能会跟笔尖、钉子尖等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起来也是尖尖的、也很扎手。
五、重难点和关键: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能根据角的特点,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关键:让学生通过生活实物抽象出角的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六、教学课时:本课共设一课时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大三角板、直尺、PPT课件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一张白纸八、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1、“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变个魔术,看好了,老师用四根小棒变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啊?老师拿掉一根再拼,现在呢?大家真棒!老师又拿掉一根小棒,这是什么图形呢?大家认识吗?”2、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朋友“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认识角》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角的认知和操作技能。我会设计以下练习:
1.识别练习: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的角属于哪一类(锐角、直角、钝角)。
2.测量练习: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度的角,并记录测量结果。
3.画图练习:要求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他们掌握角的分类、测量和画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认识角”的知识,确保他们对角的定义、分类、测量和画法有深入理解,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33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后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角,选择5个不同类型的角,用A4纸记录下来,并注明每个角的类别(锐角、直角、钝角)。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角,并学会测量角的大小。
难点:理解角的度量和画法,能够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并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角的性质,形成对角的深刻理解。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角的定义、分类、测量和画法。同时,强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他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4.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较物体表面的角的大小,判断物体稳定性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知道角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画角。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能够与同学分享角的发现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定义和特点2. 角的画法3. 角的分类4. 角的大小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和特点,角的画法。
2. 教学难点:角的分类,角的大小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角的模型。
2. 学具:直尺,量角器,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含义。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角的模型,了解角的构成。
4. 活动二:让学生尝试自己画角,掌握角的画法。
5. 活动三:讲解角的分类,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6. 活动四:让学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7. 总结: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和特点2. 角的画法3. 角的分类4. 角的大小比较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画一些不同类型的角,并标明角的名称。
2. 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说明比较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认识角,掌握角的定义、特点、画法、分类和大小比较。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包括引入、新课导入、活动一至活动四以及总结。
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认识角(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认识角(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1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式发现物体间的角,并能够正确命名角的种类和度数。
1.2 掌握用角度表示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绘制角度大小相等的角。
1.3 能够在图形中找出相邻角、对顶角等相关几何概念,并能正确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角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用角度表示角的大小;•相邻角、对顶角等相关概念的认识。
2.2 教学难点角的概念分类及正确命名三、教学过程3.1 活动1 观察和感知通过展示物体、比较大小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角的概念,并认识两个角的特征和分类。
3.2 活动2 角的大小与角度通过绘制角度相等的角或通过工具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用角度表示角的大小方法。
3.3 活动3 角的分类与命名通过找出相对应的角类型,不断练习命名角的名称,提升学生分类、命名的能力。
3.4 活动4 角的相关几何概念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找出图形中的相邻角、对顶角等相关几何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几何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4.1 演示法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角的概念、种类及分类方法。
4.2 比较法通过比较大小或者数量的不同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感知到角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4.3 实验法通过实验测量角度大小等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用角度表示角的大小的方法。
4.4 练习法通过练习品質,让学生不断熟练认识和命名角的类型、大小等相关知识点。
五、课堂设计5.1 教学手段教学上运用电子书、PPT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的概念、分类及大小等知识点。
5.2 课前导学利用课前习题为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预热和导入,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5.3 课中互动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答案等,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5.4 课后作业辅助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并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通过本次认识角的教学,学生对角的概念、种类及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场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1、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决定于两边的涨口,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闹钟、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入由钟面上的三“兄弟”(时针、分钟、秒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来认识角揭示课题:认识角二、引导探究:1、出示课件,联系生活,整体感知角。
(1)出示闹钟,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
(2)椅子上的角与长方形笔筒上的角(3)国旗上的角(4)相框、笔记本上的角(5)课本62页上的:剪刀、钟面、红领巾上的角。
三、角的画法:(一)教学画角1、先确定顶点。
2、引出两条边。
3、标出角的记号。
4、角的记法与读法。
小结:一个完整的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练习画角1、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角。
2、检验练习效果。
四、闯关小练习:第一关:慧眼识角。
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题见课件)第二关:我会标(P62)第三关:我会变1、用活动角演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2、用活动角演示: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
第四关: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五、红角与蓝角的故事——大小之争1、听故事2、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六、课堂小结:认识了角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P63八、各建筑欣赏:悉尼歌剧院、艾菲铁塔、越南红教堂。
九、唱一唱: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角》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编写说明
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
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
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
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
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
“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画一画。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教科书安排了画一画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正式学习向角的技能,它是在学生初步有了角的概念后,借助“自由”画角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组成,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位置和张口方向可以不同。
•认一认。
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写法和读法。
•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通过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再一次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其中在桥洞图中,曲边与底部相交的地方形成的不是角,教科书呈现这个反例的目的是更好地衬托“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特点。
试一试
•剪下附页3中图1的两个角,比一比,大的画“√”。
因为在第二学段,还要再次认识角,所以本单元教科书只强调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通过直观操作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种方法在本单元后续通过直角认识锐角或钝角也将用到,而且在第二学段角的度量也会再次使用。
本题是把两个角的
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然后做比较,张口大的角就大。
•如图,比较两个三角板的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借助比较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角的引入部分,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情境图,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比划、用红线描出角,然后让学生观察智慧老人冒泡中抽象的角,并介绍这些都是角,帮助学生体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更好地直观认识角。
(2)引导学生说一说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
举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划出角,如果有学生错误地把“角落”或课桌的一个顶角当作平面的角,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教科书上由剪刀等抽象出的角。
•画一画。
可以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角,画完后互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学生画角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巡视,如果有学生画得不对,如顶点处有交叉的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
•认一认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看教科书认一认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习怎么读,怎么写。
(2)在自己画的角上,标一标角的标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观察图例,学习怎样在图形中标出角。
(2)鼓励学生自己标出各个图形中的角。
在五角形图中,学生只要标出三个角即可,如果学生还能标出其他角,应加以鼓励。
在桥洞图上,如果有学生把曲边与底部相交的地方也标为角,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角的概念来判断对错。
试一试
•剪下附页3中图1的两个角,比一比,大的画“√”。
可以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讨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例如,角的大小区别比较明显时,可以直接判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角的大小区别不明显时,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通过观察另一条边是落在图内还是图外,来分辨角的大小。
如果第二个角的另一条边落在图内,则说明它比第一个角小;如果第二个角的另一条边落在图外,则说明它比第一个角大。
也可以说哪个角的张口大,哪个角就大。
如有条件,也可以通过PPT课件的演示,增加这个活动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如图,比较两个三角板的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两个学生一组,先用大小三角板做一做,比一比。
如果学生不方便买到大小不同的三角板,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纸板自制大的三角板。
(2)在动手操作后,充分发表意见说说比较后的发现:尽管两个三角板的大小不同,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从而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但是对于“你发现了什么”的讨论,特别是关于两个角大小相等的认识,建议仅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做具体要求。
在二年级这个阶段重点还是引导学生理解从角的“张口”,而非从角的“占地”角度来辨认角的大小,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需要提示的是,由于三角板的三条边是有宽度的,有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三角板内外两组角等因素的干扰,而不能聚焦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而与边长无关”的问题。
所以,比较时,要注意让学生先从两个三角板上摸一摸要比较的两个角的边线,以便明白要比的是哪两个角。
有的教师还引导学生把所比较的角描下来,以便在操作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而与边长无关”的事实。
练一练
“练一练”一共6道题。
第1,2题是配合第1课时内容的练习,第3题是配合第2课时“试一试”内容的练习,第4~6题可作为两节课的综合练习。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结合画角的操作过程,巩固对角的认识。
第2是生结合辨认活动,巩固对角的认识。
第3题结合做活动角的过程,鼓励学生再次经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大小与“张口”有关的道理。
第4题鼓励学生在图形中进一步认识角,第5题是在“图形与几何”单元穿插的计算题目。
验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需要有一个熟练的过程。
教科书不建议集中做大量的练习,但是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分散的练习,这样的安排既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又利于学生逐渐掌握验算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想法,教科书在本册随后的课节中都做了相同的安排。
第6题是拓展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操作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