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当前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农村]当前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初探

当前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初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遵循发展规律、增进公平正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始终将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从而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理性认识、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一、当前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认清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问题仍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尽管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尽管农民大量转移就业,但农民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阶层没有变;尽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农民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没有变,探索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村集体收支缺口增大的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往往临近城镇的村,其区位优势较明显,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好,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受客观条件限制,信息闭塞,长时间以来经济基础较差,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难,一些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目前,村级收益主要依靠烟税返还、联营林场木材砍伐分成及山场、土地、部分店面房屋等租赁承包收入。但不少村由于山场、果山竹山、房屋等固定资产相继被转让,使村级收入逐年减少,乃至失去来源。在村级经济收入来源减少的同时,村级组织承担的公益性支出、教育支出等各项开支却呈上升趋势,这些增多的支出加重了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二是土地承包政策与人口增减的矛盾。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来看,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虽几经变迁,但政策目标始终在于维持集体所有、均地承包和家庭经营,政策的重点在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格局和人地关系。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然而,从农村人口变化来看,三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无论是在家庭数量还是在人口总量上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施行的为了稳定人地关系,在条文中贯彻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思想,目前在1983年以后出生的农村人口中已有部分人成家生子,由于他们自身未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其子女也就没有集体土地经营权。在当今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前提下,土地既是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不变和稳定人地关系的思想,造成了对新增人口应有权益的剥夺,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

三是土地流转期望高、难度大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太强,不愿流转。在家的大部分农民年龄均在50岁以上,他们大半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土地有着直接联系,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他们担心自己失去土地后粮食无保障,日子太清闲,生活太无聊。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估价太高,难以流转。在家的农民对土地均是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虽然土地的产出率从理论上算不高,但一谈到流转,他们开价均在500——1000的范围,业主很难承受。他们对土地的估价思维是:只要家里有几亩土地,那就意味着粮食不用买、蔬菜不用买、还可以喂几头猪,几

亩土地对一个普通农户的常规价值近万元,这是业主开出的流转价格无法比拟的。

四是农村招商引资难度大、形势严峻的问题。其一,村级自身招商条件不够。我镇大多数农村由于地处偏远,道路狭窄,从县城开车到村大约需2小时左右,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很大。加之,部门村组自然生态环境未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旅游建设未摆上议事日程。其二,村干部招商意识不强。村级“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政事务较多,村干部考虑村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较少,镇政府难以给各行政村下达招商引资任务。

五是农村后备干部培养后继乏人的问题。其一,来源不足,选苗难。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并且外出的大都是相对较有活力和能力的年轻人,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村干部工作吸引力不大,部分村比较优秀且组织打算培养的农村青年,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当“村官”不感兴趣。其二,渠道不畅,培养难。对后备干部培养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适量储备、合理锻炼、需时选任的目的,到真正需要使用时,部分后备干部因为群众威信不高、政治成熟度不够,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不能顺利当选,造成后备干部使用率不高。其三,压力不轻,工作难。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程序性、规范性要求越来越多,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村干部进退两难,两头受气,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很大。

六是农村信访维稳压力与日俱增的问题。其一,农村纠纷问题。“四争纠纷”是指农村争承包地、争宅基地、争柴山边界、争水源,承包地、宅基地、柴山、水源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这两大民生问题,是农民生存的基本支柱和保障。随着农村土地收益的增值及人口的膨胀,农村土地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农户增人增地难、减人减地难,由此而引发的农村户口迁移、村民征地补偿款分配、惠农政策的落实等问题逐渐增多。同时,宅基地规划、柴山边界、水源问题也是引发农村矛盾激化,形成群众与群众、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矛盾增多并引发上访的诱因。其二,干部作风问题。群众突出反映村组缺乏民主管理、财务混乱、截留上级项目资金或农村优惠政策、厚此薄彼,个别干部以权谋私侵占公共财物,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注意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缺乏透明度,暗箱操作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村组经济在收入、使用、分配上监管乏力,造成经济混乱和村组干部侵占现象,引起群众不满意形成上访。其三,选举问题。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重视村两委的换届选举,有的村、社区选举,组织意图与群众或者说部分群众意愿相抵触,导致群众意见大引发上访,个别地方候选人无视选举纪律,采取选举前入户打招呼承诺好处的办法拉选票,当选后不能兑现引发干群矛盾,也有的地方肆意简化选举程序导致群众怀疑引起群众不满形成上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