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2002年)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国际背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国成为极少数仍在坚持 社会主义的国家之一。 只有中国和越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其他转轨国 家都放弃了这一道路。 苏联解体大规模地减少了其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 同时越南也与中国缓和了关系,南北两方面关系的缓 和大大减轻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大 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中国大量参与全球化, 进一步全面开放。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几点评论
还有许多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有待完成,首先是建立一 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框架,打破“条条专政和 块块专政”,第二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开 征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实际税率仍大大低于名义税 率,没有开征遗产赠予税,也没有避免收入两极分化。 建国以来有三代发展战略: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代发展 战略是以封闭式追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 战略,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或强固为目标,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采用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 主义,后来毛泽东放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转 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经济方针;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 一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加速经济增长为目的(实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先富论为促进发展的重要 手段,以不平衡增长战略为发展的主要方式,充分利 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 中国的比较优势。这一战略既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2003年,胡锦涛提出第三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 的第二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则提出了“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是对 改革第一代战略的继承,更是对其发展与创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取代原来的基于承包制的企 业改革。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 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种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几点评论
这是一次针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制度设计, 推动中国进入到经济转轨阶段,即用新的制度来取代 旧的制度,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中央集权 的计划经济体制。 后来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这一决定指 出的方向进行,正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总结的“十四 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 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 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
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开发区热。 物价水平高速增长。
1993年物价指数上涨率 20 15
%
10 5 0 1 2 3 4 5 6 7 月份 8 9 10 11 12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
资金大量拆借,经济秩序混乱。 朱鎔基严厉警告:“这次(经济)过热失控的 冲击与1988年不同,1988年是群众冲进商店, 今年(1993年)如果控制不住,群众冲进的是 银行,如果银行垮下来,这种冲击就大了,我 们就要垮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 基本状况的现实肯定。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达到较高程度。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大多数商品 价格已经放开,计划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不断缩小,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加,这反映了提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十几年来 实践的理论认同。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南巡
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是否坚 持现有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重申“先富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到20世 纪末再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十四大报告提出将经济增长率由6%-7%提高到8%-9%, 将经济发展方针改为“双加快”——既加快改革开放 又加快经济发展,号召全国人民要夺取更大的胜利。 全国很快进入政治动员阶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周期,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强 烈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政策变动,作者称之为“政策舞蹈”(dance of the policy)。这表明中国不仅存在着明显的政策周 期,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根源。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处于低潮。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出“台阶论” 。 八五计划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 。 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提出1993年6%的经济增 长速度不行,认为太低。 6月20日,李鹏指出今年(指1992年)国民经济 增长速度将超过原计划的6%,而可达到9%。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宏观经济调控及争论
面临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决策者 面临政策选择的悖论或难题:是调整,还是不 调整?如果需要调整,则又碰到是早调整,还 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小 调整,还是大调整? 政治风险 政治压力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南巡
十四大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 么”。 实践的发展需要认识的深化,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议》中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 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后者是建立在自由竞 争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 百年的时间,从自由市场经济进入现代的混合经济。 十四大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转向制度创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国际背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国成为极少数仍在坚持 社会主义的国家之一。 只有中国和越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其他转轨国 家都放弃了这一道路。 苏联解体大规模地减少了其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 同时越南也与中国缓和了关系,南北两方面关系的缓 和大大减轻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大 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中国大量参与全球化, 进一步全面开放。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几点评论
还有许多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有待完成,首先是建立一 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框架,打破“条条专政和 块块专政”,第二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开 征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实际税率仍大大低于名义税 率,没有开征遗产赠予税,也没有避免收入两极分化。 建国以来有三代发展战略: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代发展 战略是以封闭式追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 战略,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或强固为目标,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采用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 主义,后来毛泽东放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转 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经济方针;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 一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加速经济增长为目的(实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先富论为促进发展的重要 手段,以不平衡增长战略为发展的主要方式,充分利 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 中国的比较优势。这一战略既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2003年,胡锦涛提出第三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 的第二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则提出了“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是对 改革第一代战略的继承,更是对其发展与创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取代原来的基于承包制的企 业改革。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 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种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几点评论
这是一次针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制度设计, 推动中国进入到经济转轨阶段,即用新的制度来取代 旧的制度,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中央集权 的计划经济体制。 后来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这一决定指 出的方向进行,正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总结的“十四 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 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 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
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开发区热。 物价水平高速增长。
1993年物价指数上涨率 20 15
%
10 5 0 1 2 3 4 5 6 7 月份 8 9 10 11 12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
资金大量拆借,经济秩序混乱。 朱鎔基严厉警告:“这次(经济)过热失控的 冲击与1988年不同,1988年是群众冲进商店, 今年(1993年)如果控制不住,群众冲进的是 银行,如果银行垮下来,这种冲击就大了,我 们就要垮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 基本状况的现实肯定。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达到较高程度。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大多数商品 价格已经放开,计划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不断缩小,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加,这反映了提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十几年来 实践的理论认同。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南巡
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是否坚 持现有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重申“先富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到20世 纪末再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十四大报告提出将经济增长率由6%-7%提高到8%-9%, 将经济发展方针改为“双加快”——既加快改革开放 又加快经济发展,号召全国人民要夺取更大的胜利。 全国很快进入政治动员阶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周期,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强 烈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政策变动,作者称之为“政策舞蹈”(dance of the policy)。这表明中国不仅存在着明显的政策周 期,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根源。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处于低潮。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出“台阶论” 。 八五计划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 。 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提出1993年6%的经济增 长速度不行,认为太低。 6月20日,李鹏指出今年(指1992年)国民经济 增长速度将超过原计划的6%,而可达到9%。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宏观经济调控及争论
面临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决策者 面临政策选择的悖论或难题:是调整,还是不 调整?如果需要调整,则又碰到是早调整,还 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小 调整,还是大调整? 政治风险 政治压力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南巡
十四大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 么”。 实践的发展需要认识的深化,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议》中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 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后者是建立在自由竞 争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 百年的时间,从自由市场经济进入现代的混合经济。 十四大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转向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