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年)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旨在融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一体制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探索,下面我将为您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带给您更深入的理解。

一、早期实践与探索(1978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1978年,中国领导层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试图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理念,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农村的经济控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入了市场调节价格和商品交易,使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活力。

中国还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改革与发展(1992年至2002年)1992年中国召开了“南方谈话”,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范围和力度。

1994年,中国推出了“双轨制”汇率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人民币与市场供求关系挂钩,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同年,中国还在国内首次发行了企业债券,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2003年至今)自2003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

中国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中国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

2013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强化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加强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

与此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了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程度。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外贸改革和城市改革等。

中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自主生产经营,并允许农民自愿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此外,中国还扩大了外贸自主权,引入外资,并开放了一些特殊经济区,如深圳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构建和规范化,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开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革,鼓励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培育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三阶段:加强宏观调控和转型升级(2003年-201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入了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中国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阶段: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2013年-2018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加依靠科技和创新。

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2024年)在这个阶段,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优化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

第六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5年以后)在这个阶段,中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

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下的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分析其独特之处和成功经验,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至今):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至今):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1.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领导,最重要的保障是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重要的保障是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步练习(含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步练习(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基础题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 )A.1976年 B.1978年C.1984年 D.1992年2.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4.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

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下图是被誉为“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悦宾饭店开张图片。

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创办人李桂仙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

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B.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同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③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④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7.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

高一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试题1.(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所以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2.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是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992”年是本题的题眼,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本题答案选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另外,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建国初期就存在的问题。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在1978年。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 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二战后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上逐渐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创新的结果,B项符合史实;A、C、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 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历程。

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

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的是“一大二公”。

在分配领域,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推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

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自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

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

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

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

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阐述和总体部署。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如下一些方面的改革:第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同时,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完善政府管理方式。

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构,减少或撤并那些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大事件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大事件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1993年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从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
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1995年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78年—2001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

1978年—2001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

1978-2001: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发布时间:2008-1-4 10:59:08相关标签: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已由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策,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获得自主权。

政府逐步从直接的大量的企业管理中退了出来,成为宏观管理和社会管理者。

1994年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改革后,中国已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

其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为53.57%,2001年增加到63.37%。

另据世界银行所属国际金融公司估算,1998年中国GDP中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比重,国有为37%,集体为12%,私营为24%,外资为6%,股份制为3%,农户为18%。

也说是说,私营部门的比重已经达到51%。

这个估算为国际上所接受。

[①] 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原则,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了劳动力要素的自主流动和工资率的自主形成。

垄断行业改革与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有企业已基本按照市场规则运行,转制成为市场主体。

中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进出口总额新增部分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63%。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毛概》形考大作业试卷B参考答案.pptx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毛概》形考大作业试卷B参考答案.pptx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 方面的讨论.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后.对其性质界定成为首要问题.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是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属性的本质要求,绝不可去掉.否则就必然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从所有制或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层,探讨公有制与市 场经济的兼容或结合何麴:二是从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运行机制的表层,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运行层面.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行制的主要我体.建立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国有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检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性的试金石: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在府 外开放的发展环境中不断完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毛概》形考大 作业试卷B参考答案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毛沛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作业试卷B
一、的述■(本・共1小■,共100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外有压力,内有Ra忧,特别是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何时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姓 “社"姓“资”问时引发激烈争论,制妁岩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这条要的历史关头,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 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一系列期要谈话.其中,他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与市场都 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鼠终达到共同言格.这些论述,从埋 论上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羟济看做.W于社会基本制度范 她的思想束缚,标志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般济理论的形成.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管理方式、分配制度的改变,所有制没有变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 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 家各户使用,农业生 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 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 后收入一万元
经济体制
人民公 社制
所有制
经营管理制度
分配制度
公有制
高度集中统一
平均分配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背景 内容 意义
1927 大革命失败 1949 新民主主义 革命即将胜 利 1978 “文革”结 束,真理标 准问题讨论
城市转移农村 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
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农业的 社会主 义改造 人民公 社化运 动
小农经济阻碍生产 力发展 主观认为公有化程 度越高越能促进生 产力发展 人民公社旧体制阻 碍生产力发展
建立“一大二公” 损害农民 的人民公社体制 利益,挫 伤生产积 极性 土地公有前提下 包产到户,农户 自主经营 调动农民 积极性, 解放农村 生产力
必须实 事求是, 合乎经 济规律, 把握生 产关系 的变革 或调整, 必须有 利于生 产力发
4、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①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世界 经济增长最快国家
②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 全面小康社会 ③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三次变动
时间 经济体制转变
1949—1956年 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 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体制转变。 1978—90年代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 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的经济。 从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 式经营向集约式经济转变。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和完善阶段。

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等,逐步放开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也开始引进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受到政府干预的限制。

建立阶段(1992年-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逐步放开了市场准入,加强了市场监管,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成为主导,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

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加强了市场监管,完善了法律法规,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也加强了对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保证了市场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和保障。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发挥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对公有 制经济的有益的补 充作用,是促进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一 项重要政策。
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
第2届浙江· 中国民营企业峰会召开(2004年11月) 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多位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或主要负 责人报名参会,包括了中国民营企业100强、浙江民营企业100强 半数以上的企业负责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市场配置
行政手段在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 特点 配置中起基础性 置中起基础性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 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 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 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解决: 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
春联欣赏:
湖北天门县郭咀四队农民彭立成家在1974、 1980、1983年三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过 年 只 有 两 升 米
我也过年
押 岁 并 无 一 分 钱
春联欣赏:
过 年 储 米 十 余 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邯郸钢铁公司,为河北省大型国有企业,1997年实行“股份制 ”改革,现在无论在资产上,还是在生产规模和效益上,都有很大 的发展 ,是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成功的范例。

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演变的几个阶段

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演变的几个阶段

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演变的几个阶段2014-06-25 16:22:00 来源:《时事报告》[打印][关闭]六十年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演变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为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巩固阶段。

1949年建国以后到1978年的30年中,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我国建立了"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社会管理格局。

执政党和政府成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

当时的社会管理体系包括作为国家的社会控制和福利供给职能的延伸的单位体制,“议行合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作为单位体制补充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城市居民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体制(街居制),依靠政治-身份来划分的阶级分类体制并辅之以运动式、批斗式的政治管理方式,作为党和政府的传送带的群团组织,城乡分割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等。

③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依靠严密的社会控制维持了社会秩序,实现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但却窒息了社会的创造活力,牺牲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第二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为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趋于解体阶段。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放权让利调动各方积极性的过程,向地方放权、向企业放权的过程使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赢得了自主权和积极性,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为适度行政性分权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所取代,政治和经济逐步分开,私人经济部门在公共部门旁边成长起来。

农民向城市和工业服务业的转移步伐逐步加快,但这一时期农民工还被称为"盲流".政府作为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人民公社体制、政治-身份性阶级分类体制先后解体,运动式、批斗式的管理方式被新的法制化管理方式所取代,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日益松动,作为社会控制细胞和福利供给者的单位逐渐变为比较单纯的工作场所。

中国工作制度变化历程(3篇)

中国工作制度变化历程(3篇)

第1篇一、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作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工作制度的变化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制度(1949-1978年)1. 国有企业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国有企业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领导:国家通过设立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计划管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计划管理。

(3)工资制度: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工资水平与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挂钩。

(4)劳动保护:国家规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2. 公私合营企业制度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作制度与国有企业基本相似,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引入了民主管理机制。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作制度(1979-1991年)1.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放权让利:将部分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2)承包经营责任制: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职工工资、奖金挂钩,激发职工积极性。

(3)优化劳动组织:调整劳动组织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2. 集体企业改革集体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辅相成。

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2)提高职工待遇: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福利。

(3)发展多种经营:鼓励集体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制度(1992年至今)1.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深化。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12级62班25号田勇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

我们都是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本文仔细分析和借鉴了相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历史进程所谓经济体制主要是指某种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或经济管理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家具有对经济管理的特殊职能,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同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领导和管理的具体制度和方法。

实践证明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是正确的方向,经济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

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分别增长了33.3倍和25.8倍。

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即便扣除物价因素,也上涨了6.5倍。

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家庭从57.5%稳步下降到35.8%;农村居民家庭从67.7%下降到43%。

食品支出占比的下降,使城乡居民能够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改善居住、出行、健康和娱乐条件,以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6.7平方米增长到26.1平方米(2005年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2006年数),分别增长了2.9倍和2.8倍。

从1978年到2007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从210.6亿元增长到172534亿元,增长了800多倍。

伟大的历程——追寻改革开放之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伟大的历程——追寻改革开放之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在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在:()。

A:2002年11月至2012年10月 B:1992年1月至2002年10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2012年11月至2017年10月答案:B2.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成功走出一条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应当()。

A: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党的基本路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D: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答案:ABCD3.什么部位不适宜拔罐() A:背部 B:腰部 C:肩部 D:妊娠妇女下腹部答案:D4.拔火罐的适应症是() A:外感风寒,风寒湿痹 B:急性腰扭伤 C:各种疮疡疖肿 D:平素体质虚弱答案:A5.用镊子夹住95%乙醇棉球,在罐内旋转1-3圈,并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称作() A:投火法 B:闪火法 C:贴棉法 D:滴酒法答案:B6.将燃着的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速扣在所拔部位的方法称()A:滴酒法 B:投火法 C:闪火法 D:贴棉法答案:B7.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的方法是()A:推罐 B:闪罐 C:走罐 D:留罐答案:B8.临床上常有的火罐包括() A:陶罐 B:抽气罐 C:玻璃罐 D:竹罐答案:ABCD9.拔罐法的功效包括() A:消肿止痛 B:祛风散寒C:通经活络 D:行气活血答案:ABCD10.以下病证适合使用拔罐法治疗的是() A:妇科病 B:落枕 C:胃肠病 D:腰痛答案:ABCD11.拔罐的临床应用包括() A:留罐 B:走罐 C:推罐 D:闪罐答案:ABCD12.闪火法适用于所有拔罐的部位() A:对 B:错答案:A13.投火法适用于侧面横拔() A:错 B:对答案:B14.拔罐疗法宜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厚部位() A:对 B:错答案:A15.皮肤过敏者可以拔罐() A:错 B:对答案:A16.拔罐法又称吸筒法() A:对 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以下属于我国对外开放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1992―2002唱响春天的旋律

1992―2002唱响春天的旋律

1992―2002唱响春天的旋律春潮涌动的1992年,带着对于春的执著追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和着我们对于一位伟人的记忆被永远铭记。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时至今日,每当听到这首歌,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段影响了整个中国新时期发展的不平凡岁月。

在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改革开放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问号悬在当时11亿中国人的心坎上,直到《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的社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才算看到了一丝曙光。

谈及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深圳人更有发言权。

很多深圳人都说,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他们就没有机会进大学读书,也没有机会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发挥才干。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深圳,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和鼓舞下,全国各地都纷纷行动起来,有资料统计,南方谈话之后,全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兴办公司热,从1992年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是过去的两到三倍;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在这些人中间,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点子卖出40万元的何阳、在海南地产热中捞到第一桶金的“万通六兄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等被统称为“92派”。

1992年的春天,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从此,中国人开始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奋进。

九十年代初还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出于对“姓资”的压力和恐惧,很多明明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私营企业,集体没出一分钱,偏偏要去打集体的旗号顶着个集体企业的“红帽子”。

这样,自己分掉自己赚来的利润,是“贪污”;自己调拨自己的资金,是“挪用公款”。

一批有名的私营企业家就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逮捕并判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几点评论
还有许多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有待完成,首先是建立一 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框架,打破“条条专政和 块块专政”,第二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开 征却没有真正发挥作,实际税率仍大大低于名义税 率,没有开征遗产赠予税,也没有避免收入两极分化。 建国以来有三代发展战略: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代发展 战略是以封闭式追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 战略,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或强固为目标,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采用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 主义,后来毛泽东放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转 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经济方针;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处于低潮。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出“台阶论” 。 八五计划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 。 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提出1993年6%的经济增 长速度不行,认为太低。 6月20日,李鹏指出今年(指1992年)国民经济 增长速度将超过原计划的6%,而可达到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2002年)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国际背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国成为极少数仍在坚持 社会主义的国家之一。 只有中国和越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其他转轨国 家都放弃了这一道路。 苏联解体大规模地减少了其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 同时越南也与中国缓和了关系,南北两方面关系的缓 和大大减轻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大 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中国大量参与全球化, 进一步全面开放。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 一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加速经济增长为目的(实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先富论为促进发展的重要 手段,以不平衡增长战略为发展的主要方式,充分利 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 中国的比较优势。这一战略既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 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2003年,胡锦涛提出第三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 的第二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则提出了“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是对 改革第一代战略的继承,更是对其发展与创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几点评论
这是一次针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制度设计, 推动中国进入到经济转轨阶段,即用新的制度来取代 旧的制度,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中央集权 的计划经济体制。 后来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这一决定指 出的方向进行,正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总结的“十四 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 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 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十四大报告提出将经济增长率由6%-7%提高到8%-9%, 将经济发展方针改为“双加快”——既加快改革开放 又加快经济发展,号召全国人民要夺取更大的胜利。 全国很快进入政治动员阶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周期,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强 烈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政策变动,作者称之为“政策舞蹈”(dance of the policy)。这表明中国不仅存在着明显的政策周 期,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根源。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南巡
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是否坚 持现有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重申“先富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到20世 纪末再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取代原来的基于承包制的企 业改革。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 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种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 基本状况的现实肯定。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达到较高程度。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大多数商品 价格已经放开,计划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不断缩小,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加,这反映了提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十几年来 实践的理论认同。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宏观经济调控及争论
面临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决策者 面临政策选择的悖论或难题:是调整,还是不 调整?如果需要调整,则又碰到是早调整,还 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小 调整,还是大调整? 政治风险 政治压力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
邓小平南巡
十四大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 么”。 实践的发展需要认识的深化,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议》中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 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后者是建立在自由竞 争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 百年的时间,从自由市场经济进入现代的混合经济。 十四大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转向制度创新。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
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开发区热。 物价水平高速增长。
1993年物价指数上涨率 20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月份 8 9 10 11 12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
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
资金大量拆借,经济秩序混乱。 朱鎔基严厉警告:“这次(经济)过热失控的 冲击与1988年不同,1988年是群众冲进商店, 今年(1993年)如果控制不住,群众冲进的是 银行,如果银行垮下来,这种冲击就大了,我 们就要垮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