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
【导语】学习效率的⾼低,是⼀个学⽣综合学习能⼒的体现。
在学⽣时代,学习效率的⾼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影响。
当⼀个⼈进⼊社会之后,还要在⼯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个⼈学习效率的⾼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作成绩,继⽽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
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的学习效率,对⼈⼀⽣的发展都⼤有益处。
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仅供⼤家参考。
【篇⼀】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 1、整式的乘除的公式运⽤(六条)及逆运⽤(数的计算)。
(1)an·am(2)(am)n=(3)(ab)n=4)am÷an(5)a0(a≠0)(6)a-p== 2、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整式的乘法公式(两条)。
平⽅差公式:(a+b)(a-b)= 完全平⽅公式:(a+b)2(a-b)2 常⽤公式:(x+m)(x+n)=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5、互为余⾓和互为补⾓和 6、两直线平⾏的条件:(⾓的关系线的平⾏) ①相等,两直线平⾏; ②相等,两直线平⾏; ③互补,两直线平⾏. 7、平⾏线的性质:两直线平⾏。
(线的平⾏ 8、能判别变量中的⾃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9、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
(2)起点、终点不同表⽰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什么意义(4)会求平均值。
10、三⾓形 (1)三边关系:⾓的关系) (2)内⾓关系: (3)三⾓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4)三⾓形全等的判别⽅法:(注意:公共边、边的公共部分对顶⾓、公共⾓、⾓的公共部分) (5)全等三⾓形的性质: (6)等腰三⾓形:(a)知边求边、周长⽅法(b)知⾓求⾓⽅法(c)三线合⼀: (7)等边三⾓形: 11、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格中画) 1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13、(1)等腰三⾓形:对称轴,性质 (2)线段:对称轴,性质 (3)⾓:对称轴,性质 14、尺规作图:(1)作⼀线段等已知线段(2)作⾓已知⾓(3)作线段垂直平分线 (4)作⾓的平分线(5)作三⾓形 15、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P(摸某种牌)= (3)转盘:P(指向某个区域)= (4)抛骰⼦:P(抛出某个点数)= (5)⽅格(⾯积):P(停留某个区域)= 16、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17、⽅法归纳:(1)求边相等可以利⽤ (2)求⾓相等可以利⽤。
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4、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21×底×高 考点二、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4角角边定理: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3、全等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考点三、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2、三角形中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解直角三角形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 BD AD CD •=2⇒AB AD AC •=2CD ⊥AB AB BD BC •=2 6、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考点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8分 1、如图,在△ABC 中,∠C=90° ①c asin =∠=斜边的对边A A②c bcos =∠=斜边的邻边A A③batan =∠∠=的邻边的对边A A A④abcot =∠∠=的对边的邻边A A A2、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各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互余关系:sinA=cos90°—A,cosA=sin90°—A,tanA=cot90°—A,cotA=tan90°—A2平方关系:1cos sin 22=+A A 3倒数关系:tanA •tan90°—A=1 4弦切关系:tanA=AAcos sin 三角形相似考点一、比例线段 1、比例的性质 1基本性质①a :b=c :d ⇔ad=bc ②a :b=b :c ac b =⇔22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dbc a =交换内项 ⇒=d c b a acb d =交换外项 abc d =同时交换内项和外项3反比性质交换比的前项、后项:cd a b d c b a =⇒= 4合比性质:ddc b b ad c b a ±=±⇒= 5等比性质:ba n f db m ec a n fd b n m fe d c b a =++++++++⇒≠++++==== )0( 3、黄金分割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BCAC>BC,并且使AC 是AB 和BC 的比例中项,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其中AC=215-≈ 考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考点三、相似三角形 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用符号“∽”来表示2、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等价关系:1反身性:对于任一△ABC,都有△ABC∽△ABC;2对称性:若△ABC∽△A’B’C’,则△A’B’C’∽△ABC3传递性:若△ABC∽△A’B’C’,并且△A’B’C’∽△A’’B’’C’’,则△ABC∽△A’’B’’C’’.3、三角形相似的判定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①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③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④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⑤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①以上各种判定方法均适用②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4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5、相似多边形1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①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对应对角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③相似多边形中的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④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6、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此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性质:每一组对应点和位似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它们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位似比.由一个图形得到它的位似图形的变换叫做位似变换.利用位似变换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对顶角相等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 b。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当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时,我们就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 b.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b a,c a,那么b c.5.2.2 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3.2 命题、定理、证明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数学中的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中做假命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直线与角1. 定义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了解直线的性质。
2. 知道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3.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弧度。
4.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第二章:平行线与平面1.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圆规做等分线段、垂线、平行线、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
2. 理解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学会证明平行线与转角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平面的概念,理解平面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4. 学习如何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垂直和交叉。
第三章:三角形1. 知道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4. 理解三角形中的全等概念,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四章:四边形1. 知道四边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掌握矩形、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包括边长、对角线、内角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内角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五章:图形的变化1. 了解图形中的平移、旋转、翻折和对称等基本变化。
2. 学习如何用折纸法进行图形变化。
3.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4. 掌握相似图形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尺和相似比的计算。
第六章:数的运算1. 复习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3. 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包括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
4. 学习用图形表示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关系,包括数轴和百分数相应的阶梯图。
第七章:方程与不等式1. 知道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含概念公式实用)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单项式式多项式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 零指数幂 负指数幂 整式的加减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整式运算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全部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含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肯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肯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精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3〕对于某些特别的代数式,可采纳“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结构图相交线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命题、定理二、知识定义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三、定理与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知识结构图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二、知识定义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整式的加减1. 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 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4.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分别乘方后的积。
5.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6.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差:系数相减,字母部分不变。
7.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积:系数相乘,字母部分合并。
8.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9.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和: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10.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差:同类项的系数相减,字母部分不变。
11.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用一个多项式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4.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5.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组。
6.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组。
7.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法、代入法。
8.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消元法、代入法。
9. 分式方程:含有分母的方程。
10. 分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化系数为1、检验。
11. 分式不等式:含有分母的不等式。
12.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化系数为1、检验。
三、几何图形1. 点、线、面的概念。
2. 直线的性质:无端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3. 射线的性质:有一个端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4. 线段的性质: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度、可度量长度。
5. 角的概念:两条射线从同一点出发所形成的图形。
6.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7. 角的性质:度数大小关系、补角和余角、角的和差。
8. 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的封闭图形。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点分为多个模块,包括有分式与小数、比例与相似、平面几何、数据的收集、整式的加减乘除等,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分式与小数1.1 分数的概念与用法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表示分子除以分母的值。
在进行分数的乘、除、加、减等运算时,将分数化为相同分母的通分数后再进行运算。
小数是数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表示分数,比如$0.5$ 表示 $\frac{1}{2}$。
1.2 分数的混合运算混合运算指的是含有加减乘除多个运算符的运算。
在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再进行乘除法运算,最后进行加减法运算。
1.3 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分数的约分是指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使得分子和分母互质,达到简化分数的目的。
通分是指将不同分母的两个或多个分数化为相同分母的分数,便于进行加减法运算。
1.4 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整数的四则运算类似,同样包括加、减、乘、除运算。
在进行小数的除法运算时,可以将被除数和除数乘以同一个倍数,使得除数化为整数,然后再进行运算。
二、比例与相似2.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比例是指两个数的比相等的关系,通常用 $a:b$ 表示,其中$a$ 和 $b$ 都是有理数。
比例的性质包括反比例、比例的倒数、交叉乘积相等等。
2.2 相似的概念和判定相似是指两个形状相似的图形,它们的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点的距离也成比例。
当两个图形相似时,它们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对应边的平方之比。
2.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相似三角形广泛应用于衡量远离物体的高度、河流的宽度等问题。
通过计算物体到地面的距离和观察点到物体的角度,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三、平面几何3.1 角的概念和分类角是指由两条射线或线段以一个公共的端点所组成的图形,在平面几何中应用广泛。
根据角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将角分为钝角、直角、锐角等多种类别。
3.2 直线和平面的性质直线和平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它们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七年级数学(下)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一、概念1.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及其乘积、和、差、积、商等符号组成的式子。
2.单项式是由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不含加减运算,分母中不含字母。
3.多项式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减)组成的代数式,含加减运算。
4.整式是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二、公式、法则: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的m次方乘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
逆用:a的m+n次方等于a的m次方乘以a的n次方。
2.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a的m次方除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a≠0)。
逆用:a的m-n次方等于a的m次方除以a的n次方(a≠0)。
3.幂的乘方法则:a的m次方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
逆用:a的mn次方等于a的m次方的n次方。
4.积的乘方法则:ab的n次方等于a的n次方乘以b的n次方。
逆用:a的n次方乘以b的n次方等于ab的n次方(当ab=1或-1时常逆用)。
5.零指数幂: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注意考虑底数范围,底数a≠0)。
6.负指数幂:任何数的负整数次幂等于该数的倒数的正整数次幂(底数a≠0)。
7.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m乘以多项式(a+b+c)等于ma+mb+mc。
8.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m+n)乘以多项式(a+b)等于ma+mb+na+nb。
9.平方差公式:(a+b)乘以(a-b)等于a的平方减去b的平方。
推广: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只有符号不同,结果等于相同。
连用变化。
10.完全平方公式:a+b)的平方等于a的平方加上2ab加上b的平方。
a-b)的平方等于a的平方减去2ab加上b的平方。
逆用:a的平方加上2ab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
a的平方减去2ab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
完全平方公式变形: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加上2ab。
2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等于(a+b)的平方减去2ab等于(a-b)的平方加上2ab等于1.完全平方和公式中间项等于完全平方差公式中间项的相反数,等于完全平方公式中间项的一半。
七年级数学下《立方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立方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基础概念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被称为a的立方根。
记作:
3a。
2.立方根的性质:
•任何非零实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但0的立方根是0。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的,负数的立方根是负的。
1.求立方根的方法:使用直接开立方的公式或计算器进行求解。
二、运算规则
1.乘法性质:3a×3b=3a×b(当a≥0,b≥0)。
2.开方与乘除法的关系:3ba=3b3a(当a≥0,b>0)。
三、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平方根涉及平方,而立方根涉及立方。
例如,(−3)2=9但−33=−27。
2.联系:对于非负实数,其平方根和立方根表示的都是正数。
例如,38=2,因为
23=8。
四、实际应用与解题技巧
1.实际应用:计算物体的体积或容积时需要用到立方根。
例如,求一个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体积。
2.解题技巧:
•对于较大的数或复杂的数字,可以使用计算器辅助求解。
•对于负数的立方根,要明确其值是负的。
例如,3−8=−2。
•注意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避免混淆。
五、易错点与注意事项
1.易错点:容易将平方根与立方根混淆,如误认为39=3(实际上是39≈
2.08)。
2.注意事项:
•在求立方根时,要注意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对于复杂的数字或问题,建议使用计算器辅助求解。
•多做习题,巩固对立方根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七下数学学习总结(最新最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内,点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两种:①点在线上②点在线外同一平面内,两条或多条不重合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一、相交线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反之,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则这两条直线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产生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邻补角:两角共一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邻补角互补。
要注意区分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的异同。
对顶角:两角共顶点,一角两边分别为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对顶角相等。
注:①、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对顶角相等。
反过来亦成立。
②、表述邻补角、对顶角时,要注意相对性,即“互为”,要讲清谁是谁的邻补角或对顶角。
例如:判断对错:因为∠ABC +∠DBC = 180°,所以∠DBC是邻补角。
()相等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注意:两直线垂直,是互相垂直,即:若线a垂直线b,则线b垂直线a 。
垂足: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垂直时,一定要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这一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3、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段: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线的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垂线与垂线段:垂线是一条直线,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垂线的一部分。
垂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或说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注:距离指的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这条垂线段的本身。
所以,如果在判断时,若没有“长度”两字,则是错误的。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线六面八角: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将平面分成了六个部分,形成八个角,其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和2对同旁内角。
注意:要熟练地认识并找出这三种角:①根据三种角的概念来区分②借助模型来区分,即:同位角——F型,内错角——Z型,同旁内角——U型。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直角三角形- 定义:有一个角为直角(90度)的三角形。
-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腿的平方和。
- 特殊直角三角形:45-45-90度三角形和30-60-90度三角形。
圆- 定义:平面上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 元素:圆心、半径、直径、弦、弧、扇形、切线等。
- 四大关系:- 半径和弦垂直- 弦长的一半与半径的乘积等于斜边的一半与半径的乘积- 外接角等于弧对应的圆心角- 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比例与相似- 定义: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对应关系的数之间的比值关系。
- 比例定理:若a/b = c/d,则a、b、c、d成比例。
- 三线一比例:三角形内部的三条连线和三角形外部的三条平行线与三角形的腰成比例。
- 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
科学计数法- 定义:一种简便表示极大或极小数的方法。
- 标准形式:数字部分在1到9之间,指数为整数。
- 运算法则:运算时先计算系数的乘除,再计算指数的加减。
二次根式- 定义:含有根号并且被根号包围的代数式。
- 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该数。
- 二次根式的运算:相加减后化简、乘除法则。
分式- 定义:由整数与整数或整数代数式的比例组成的式子。
- 分式的性质:分母不能等于0,分子分母互质,分子分母都是整数等。
- 分式的运算:加减乘除、化简、倒数。
线性方程- 定义: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
- 解方程: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 一次方程:未知数的次数为1。
- 解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等价方程,通过逆向运算得到未知数的值。
平行线与直线的交角- 定义:两条平行线与直线的交角为对应角或同位角。
- 绳分线定理:直线与两平行线相交时,对应角相等,内错角之和等于180度。
随机事件与概率- 定义:随机试验的可能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 基本事件与必然事件:基本事件是随机试验的单个结果,必然事件是一定发生的事件。
- 概率的计算:概率等于有利事件数除以可能事件总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最新⼈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五章相交线与平⾏线5.1 相交线⼀、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中,相邻的两个⾓叫做邻补⾓,特点是两个⾓共⽤⼀条边,另⼀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互补;相对的两个⾓叫做对顶⾓,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相等。
①邻补⾓:两个⾓有⼀条公共边,它们的另⼀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互为邻补⾓。
如:∠1、∠2。
②对顶⾓:两个⾓有⼀个公共顶点,并且⼀个⾓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个⾓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互为对顶⾓。
如:∠1、∠3。
③对顶⾓相等。
⼆、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垂线。
3.垂⾜: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
4.垂线特点:过⼀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内错⾓、同旁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
1.同位⾓:(在两条直线的同⼀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在两条直线的上⽅,⼜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叫同位⾓。
如:∠1和∠5。
2.内错⾓:(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叫内错⾓。
如:∠3和∠5。
3.同旁内⾓:(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叫同旁内⾓。
如:∠3和∠6。
5.2 平⾏线及其判定(⼀) 平⾏线1.平⾏: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的两条直线,互为平⾏线。
a∥b(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线。
)2.平⾏公理: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七、积的乘方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在学习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一、整式※1、单项式①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②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
③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①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②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
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
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二、整式的加减¤1、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2、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三、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 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正数);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四、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初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完全平方公式
初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完全平方公式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完全平方公式的概念完全平方公式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式,它描述了一个二次多项式如何表示为一个平方的形式。
具体地说,完全平方公式是形如a²±2ab+b²=(a±b)²的等式。
其中,a和b 是任意实数或代数式,它们可以是数字、字母、单项式或多项式。
二、完全平方公式的定义完全平方公式可以定义为:一个二次多项式,如果它可以表示为(a±b)²的形式,则称该二次多项式为完全平方公式。
其中,a和b可以是任意实数或代数式。
三、完全平方公式的性质唯一性:对于给定的a和b,完全平方公式(a±b)²是唯一的。
这意味着没有其他形式的二次多项式可以表示为完全平方。
展开性:完全平方公式可以展开为a²±2ab+b²的形式。
这是完全平方公式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允许我们将一个看似复杂的二次多项式简化为一个更简单的形式。
对称性:完全平方公式具有对称性,即(a+b)²=(b+a)²和(a-b)²=(b-a)²。
这意味着在完全平方公式中,a和b的位置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公式的值。
四、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平方项:完全平方公式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都是平方项,即a²和b²。
这两项代表了公式中的主要部分,它们决定了公式的整体形状。
乘积项:完全平方公式的中间项是a和b的乘积的两倍,即±2ab。
这项是公式中的关键部分,它连接了平方项并使整个公式成为一个整体。
正负号:完全平方公式中的正负号取决于中间项是正是负。
如果中间项是正数,则公式为(a+b)²;如果中间项是负数,则公式为(a-b)²。
五、完全平方公式的规律二次项和一次项的关系:在完全平方公式中,二次项(a ²)和一次项(±2ab)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六七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六七章知识点归纳前言: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五六七章主要涵盖了三角形、多边形、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三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五章: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五章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对于解题非常重要。
1.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根据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
其中,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
2. 三角形的角度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外角和为360°。
根据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和高线都相等,底角相等,顶角相等。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简化解题步骤。
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以推导出很多有关三角形的性质。
5. 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和垂心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外心是外接圆的圆心,内心是内切圆的圆心,垂心是三条高线的交点。
这四个特殊点在三角形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六章:多边形的性质与分类六章主要介绍了多边形的性质与分类,了解多边形的特点对于解题和图形的分析非常有帮助。
1. 多边形的定义与命名多边形是由若干边和对应的角组成的平面图形。
根据边的个数,多边形可以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2. 四边形的分类四边形根据边长和角度的性质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
3. 正方形和矩形的性质正方形是边长相等且角为直角的四边形,矩形是对角线相等且角为直角的四边形。
正方形和矩形都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和应用。
4.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
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解决很多和平行线有关的问题。
5. 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是根据多边形的边数进行的。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一、整数与分数1. 整数- 整数的加法与减法-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 整数的性质与比较大小-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 分数- 分数的定义与表示-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 分数的化简与简化- 分数与整数的互化- 真分数与假分数二、小数与百分数1. 小数- 小数的表示与读法-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小数的乘法与除法-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2. 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与表示-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如利率、折扣等)三、比例与比例关系1. 比例- 比例的概念与表示- 比例的性质- 比例的计算2. 比例关系- 直接比例与反比例- 比例关系的应用问题- 比例尺与地图、图纸的比例关系四、代数初步1. 代数表达式- 字母表示数-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代数式的基本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方程的解的检验-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角的概念与分类-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与分类2. 圆的基本性质- 圆的定义与性质- 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 扇形与弧长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 统计- 数据的收集方法- 频数与频率- 统计表与统计图2. 概率- 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初步概念- 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七、解题技巧与策略1. 审题与分析- 如何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2. 常见解题方法- 列举法- 逆推法- 画图法- 假设法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深度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最新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1、∠2。
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1、∠3。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3和∠6。
四、平行线(一) 平行线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第一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 ≠0,b ≠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把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把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把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第一步所得的式子中,可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样就得到了方程的解⎩⎨⎧==by a x7.加减消元法:把方程组里一个(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里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把所得到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以下步骤与代入法相同)第二章 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bc a 22-的 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122++-x ab a ,项有4项,二次项为 ,一次项为 ,常数项为 ,各项次数分别为 ,系数分别为 ,叫 次 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注意:凡分母含有字母代数式都不是整式。
也不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4、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 n m n a a a +=(n m ,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底数可以是多项式或单项式。
5、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n m ,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如:10253)3(=-幂的乘方法则可以逆用:即m n n m mn a a a )()(==6、积的乘方法则: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
7、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意: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的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8、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c mb ma c b a m ++=++)((c b a m ,,,都是单项式)注意:①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9、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的的积相加。
10、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注意平方差公式展开只有两项公式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11、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公式特征: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右边有三项,其中有两项是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而另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2倍。
注意: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首平方,尾平方,加上首尾乘积的2倍。
第三章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A.提公因式法:式子中有公因式时,先提公因式。
B. 公式法:根据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C.十字相乘法:2()x p q x pq +++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12a a ,常数项c 分解成12c c ,把1212,,,a a c c 写成1122a c a c ⨯,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1221a c a c +,如果它正好等于2ax bx c ++的一次项系数b ,那么2ax bx c ++就可以分解成1122()()a x c a x c ++,其中11,a c 位于上一行,22,a c 位于下一行. 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第四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平行于相交: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记作a ∥b 。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相交;⑵平行。
4、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性质:(1)平移不改变图形形状、大小(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7.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8.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9.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易知其余三个角也是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11.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2.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与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这时连接两个垂足的线段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段。
13.两条平行线的所有公垂线段都相等。
我们把这两条平行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一,基本概念1.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不一定只有一条对称轴,但至少有一条。
2.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完全的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轴对称和对称轴图形中的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线段和射线。
4.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5.轴对称变换把图形(a)沿着直线l翻折并将图形“复印”下来得到图形(b),就叫做该图形关于直线l作了轴对称变换,也叫做轴反射。
图形(a)叫做原像,图形(b)叫做图形(a)在这个轴反射下的像。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4.分析数据5.撰写调查报告6.交流6. 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