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说课课件(25张PPT)
讲授新课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
最后利用坐标系直观明了地讲解明朝 内阁职权的变化,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等活动,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 加深学生对明朝集权与专权的理解。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
我将这个子目分为两个模块:辉煌与危机。教师通 过让学生识别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行勾画 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感受大明朝的辉煌;接着出示 倭寇的照片引导学生回答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最后通过 史料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侵略的相关史实, 感受明朝面临的危机,并探究其对明朝带来的影响。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
教师出示明朝形势图指出蒙古、藏族、女真部落的 大体位置,并讲解明政府经略这些地区的措施,培养学 生读图和信息匹配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 交叉融合。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两个选择题来巩固所学内容,并跟学生讲解 解题思路;其次通过板书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 课的重难点,也就是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 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最后布置课本上的习题作 为课后作业来结束本节课。
知识目标
(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教材内容,分析明朝 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2)评价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现象的能 力;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的 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 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2)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 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 来,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课件5: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
明
定都应天府,(明成祖
太 祖
时迁都北京)国号大明。
朱 元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璋
(3)同年,明军北伐,攻
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中央制度变迁
(1)废丞相,设内阁
明代自朱元璋即帝位,从伸张君权出发,取消宰相职务,由皇帝直接 统管六部,国家大小事务繁多,皇帝一人之力实难处理。
明 代
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
马
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
市 复
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
原
发展。
图
明清易代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 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 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 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 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3)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明思宗 自缢,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 降清,一片混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 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 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经略边疆
3.内陆边疆——东北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 代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 方行政机构。
奴尔干都司辖区内广置卫、所,作为都司所属 的地方军政建制,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 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 时朝贡。贡物有海东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 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明清易代
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
高一历史课件: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建立
1328年 庭
生于淮西一个贫民家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1出3家44为年僧17,岁游方父乞母讨长兄死于瘟疫。 ——朱元璋 1352年25岁 投入红巾军郭子兴部
1356年29岁 占领集庆(今南京),
受红巾军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
章
1361年34岁 封吴国公
1364年37岁 自立为吴王
人
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在濠镜澳(澳
登 陆
门)的租住权。
台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
湾
南部和北部。明末,荷兰击败西班
牙,独占台湾。
1562年,葡萄牙人在澳 门建起圣保禄教堂。该教堂 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 建,最后一场大火将其烧得 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即 “大三巴牌坊”。
北面:鞑靼、瓦剌 重修 明中后期,两次突破长城 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 明英宗(土木之变) 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 朝 (隆庆和议);双 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互市)。
废丞相
思考:对比图片,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皇帝 中书省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朝中央官制
皇帝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明朝中央官制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 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 要意义;通过认识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 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精品课件
•
——《明史简述》吴晗著
传说明初大富豪沈万三
有个聚宝盆
戚继光在浙江台州 九战九捷,
与俞大猷等将领合 作,重创倭寇
四、农民起义和清朝崛起之危
明朝的历史情况与过去不同,与 的斗争,
与
的斗争贯穿着这个时代。明朝以前
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
这是明朝历史的特征,要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够
了解明朝人民的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在这
为1统57一1年多俺民答族汗国与家明版订图立的和确议立,奠明定朝了基础 与蒙古封贡互市,扩大贸易关系
• 从1467年到1573年这个时期,是日本历史 上的“战国时期”。……人民不能正常地进 行生产,因而土地荒废,粮食不够,这样, 就使更多的人参加到倭寇的队伍中来。这 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就是明朝中期 (1467——1573)之后,倭寇侵略更加严 重的原因。
盛世危局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368年明朝建立 1380,废除丞相制
1405年郑和开始下西洋 1561年台州大捷 1571年对蒙古封贡互市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一、权臣之危与君主专制 • 胡惟庸案——洪武四大案之一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 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 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样的情况下,从明朝开国一直到灭亡,都不断
发生农民战争,
次数之多、规模之大、
时间之久、分布地区之广,在历史上没有任何
一个时期可以和明朝相比。——《明史简述》吴晗
明末农民战争
•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 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 以治之,是官也,分身之君也。 ——《明夷待访录》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历史规律,认识明朝灭亡、清朝崛起的必然性,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避免片面、绝对化的认识,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以下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明朝的建立:介绍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背景、过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明朝的政治制度:讲解明朝的行省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
3.明朝的经济发展:阐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以江南地区为例介绍经济繁荣的原因。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可能不足。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分析历史事件。
2.设计更多有趣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增加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应用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堂的满意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和小论文,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针对反思结果,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应用能力。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惑、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6、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
皇太极改族名满洲
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清太祖 清太宗
(三)明清易代
明朝末年: 政治黑暗
天灾不断
农民起义
1.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 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
进占并迁都北京(清军入关)。
河北秦皇岛
3. 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战争,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 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三)明清易代
16世纪中叶
• 葡萄牙获得澳
门租住权
16世纪—
世 界
15世纪末 • 荷兰和西班牙 16世纪初 分别占据台湾 新航路开辟 岛南、北部
17世纪 近代科学
阁 制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参与议政,接
明 成 祖
明 宣 宗
明 神 宗
度 受顾问,无决策权,权力并不来自于
发 展
制度、职位,而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
和支持。
(二)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六部百官
转呈
皇帝
司礼监
批红
图4 明朝政务处理流程示意图
票拟
内阁
(二)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3. 宦官专权 “纸糊三阁老,泥塑大尚书”
(3)工作 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内容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二)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俨然以丞相自居”
内 阁
大
权
世宗—严嵩 晚年失宠后夺官家居而卒
权 力
秘 书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掌握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了解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以及清朝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明朝衰落的原因,思考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变迁。具体方法如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案例背景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的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落的原因,以及清军入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使其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其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明朝衰落的原因,思考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
在讲授过程中,我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案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我讲述了明成祖朱棣篡位建文帝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又如,我介绍了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侵华和农民起义,让学生认识到明朝面临的内外困境。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学生分组进行史料搜集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朱棣的英勇果断、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精神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3.通过对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教育学生珍惜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1.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明朝至清军入关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历史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明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明朝建立和清军入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的宫殿、服饰、文化等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明朝的社会风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1张PPT)(共21张PPT)
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
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传播编队图
【史料研读】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 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 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用,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思考: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 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 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 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 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 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 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 朋友。 ——习近平访德演讲 (2014.3.30)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建立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51 年 , 元 朝 爆 发农民起义,迅 速涉及全国。贫 苦农民出身的朱 元璋成为起义首 领,1368年称帝, 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南京) 明太祖(1328-1398)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1.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 制进一步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
2.明朝对内陆边疆问题的处理得当之处巩固 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处理不好之处则导致 王朝被取代。
3.明朝面临海外贸易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但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实行海禁政策,引发 倭寇猖獗,也丧失了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 的机遇。
01
改革前
02
改革后
皇帝
中央
中书省:丞相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定期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将注重课后反思与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掌握明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如朱棣篡位、政治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2.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倭寇问题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3.认识明朝的灭亡原因,了解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PT展示、历史地图分析、文献资料阅读等,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视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将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以激情饱满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人物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与明朝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案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素养达成路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朝代更迭的脉络;对照相关地图,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归纳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从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历史中,体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弘扬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从“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以后海防出现的新问题中,培养开放理念和海权意识。
重点唯点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点: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
”伪毎知识阅读内容阅读P72- 7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问题1.明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P73- 7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什么是“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其出现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从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40多年。
两朝的大一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一统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展,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的版图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明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清朝又是怎样取代明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提纲挈领1.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2)朱元璋统一南方;(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⑷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1)朱元璋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②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宫内文渊阁值班,形成“内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3)出现③专权的局面。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
统属。
卫所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 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 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 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 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 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 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 建军制度。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②皇帝仅在备“顾票问拟兼”协的理基章础奏上,用红 不参与决策
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成祖
明宣宗
◎文渊阁
明神宗
内阁 内阁 内阁
③明朝参中与期军,国有的大大事学的士商深讨得皇帝信地任位,权逐力渐很上大升,被
比喻为宰相。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
被比喻为宰相。
“票拟”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影响:①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②促进民族交融;③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稳固。
三、明清易代
1.满洲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 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三司并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 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能。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皇
1.废除宰相制度
帝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
①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②废除: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
实行的宰相制度,严令子 ——明太祖《皇明祖训》
◎赫图阿拉城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一课。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晚期,承接了之前的学习内容,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4.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史料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史料分析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同时配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明朝为什么灭亡?清军又是如何入关的?”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介绍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通过讲解和展示史衰落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我还计划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的建立、发展和清朝的建立过程,了解明朝和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明朝和清朝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历史素养。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1.阅读历史文献:要求学生阅读与明朝和清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完成历史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观看历史纪录片:推荐一些与明朝和清朝相关的历史纪录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围绕特定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在课堂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四个部分:课题、时间轴、关键事件和知识点。课题位于板书的顶部,以大号字体突出显示,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时间轴位于板书的左侧,以简洁的线条和文字展示明朝和清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事件和知识点以列表形式呈现,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注重字迹工整、信息简洁明了,并适时更新板书内容。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 京,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材料七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不断向东方扩张,本已走向衰 落的明王朝面临着对内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对外要巩固海防,抵御西方殖 民侵略的双重任务。但是以何者作为重心,完全取决于明朝统治者对这些 边患性质的认识……很显然在明朝中后期,被统治者视为“腹心之患”的 是周边民族问题。
1.废丞相 2.设内阁
专制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殖民者东来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经略边疆
1.与北方草原蒙古族的关系
2.对藏族地区的招抚和管理
3.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巩固统 一多民 族国家
课堂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观看
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册封、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 管辖
3.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乌思藏
特点:因俗而治、形式多样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与蒙古族的关系 修筑长城、册封、互市
对藏族地区的管理 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辖
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册封、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 管辖
3.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乌思藏
1616,努尔哈赤建金
——《明夷待访录·置相》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影响:利:防止权臣专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弊:①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缺乏对皇权的有效制约。 ②导致皇帝独断暴政和宦官乱政,社会黑暗。 ③加重皇帝的政务负担,影响办事效率。
1.废宰相
材料三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 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 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引发学生思考;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历史文物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4.课后小论文: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历史的小论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3.创设情境: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通过讲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等。
2.经济发展:介绍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3.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课件4: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二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问题: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影响?
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但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三
经略边疆
三 经略边疆
自主学习二:看书二、三子目内容概括明朝经略 边疆的举措有哪些?
海上交通
海防
内陆边疆
1 海上交通 ——郑和下西洋
西洋??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 多指欧洲、美国等等。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 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 度沿岸地区,晚清用西 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 物,不能制约皇权
4 司礼监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 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 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 一署"之称 。
4 司礼监
材料八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
1664年,清基本消
灭明残余势力,确
1616年
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努尔哈赤建金
1632年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四 明清易代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从明朝到清朝朝代的更替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小组 活动
参考答案:
1、君主高度集权,皇权无制约,官吏,御史和言官的权力
来自皇权,其职权、任免、考察、罢黜,都取决于皇帝的
“隆庆开关”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这
70 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
中国,共计约3.53 亿两(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
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距离资本下列材料和课本85页内容,评价明朝的海禁政策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精品课件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 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
澳门: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台湾: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的边疆管理 1.对蒙古(鞑靼和瓦剌):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 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3.影响: ①积极:
郑 和 下 西 洋 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 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
明 太 祖 时 期 , 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加强君主 专制的需要。(胡惟庸案)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成祖:
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 书机构——“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票拟与批红: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 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课件6: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倭寇作乱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对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 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的目的, 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 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抗倭斗争的胜利
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 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 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 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东南沿海形势基本稳定下来。加之, 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到明穆宗 隆庆时,明政府开始取消“海禁”, 准许对外通商。在军事作战胜利和经 济交流加深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之 下,”倭寇“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也为 后世所传颂。
──《皇明祖训பைடு நூலகம்祖训首章》
解理态思续由度释措考否::施:定否宰。阅宰定相读相宰的材制相设料度制立一度导,,致指废了出除秦朱宰朝元相的璋制速对度亡于,宰并相以制“度多的有态小度人,,并专概权括乱他政的”后为 措施:废宰相,六部直属于皇帝,向皇帝负责 实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的需要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 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此后,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 奏请者,处以重刑。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 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 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
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
D 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训练
1.“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
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李自成起义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
对点训练
1.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瓦剌俘虏明英宗
B.澳门被殖民者强占
C.荷兰独占台湾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解析 题目中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当时的边疆危机主要是东南倭患,故
答案为D项。
答案 D
2.明末,中国边境受扰。广东巡抚给朝廷呈上奏疏,称:“至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
2.清朝建立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__努__尔__哈__赤__逐步统一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3)1636年,__皇__太__极__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末农民起义中,_李__自__成___建立 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在西安建立。 (5)_1_6_4_4__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 (3)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3.结果:明朝中后期出现了 宦官专权 的局面。__司__礼__监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 东汉、唐末、明末最严重。
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 东厂 和控制 锦衣卫 分别是明成祖和明太祖设立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 西洋 地理概念,一般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___郑__和___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 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非__洲__东__海__岸___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76“问题探究”部分的《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 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提示:明太祖认为自从秦朝设立丞相后,出现许多人专权乱政,这种说法不充分。 丞相负责政府,可以一定程度限制皇帝权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宰相,作出 了杰出贡献。
2.阅读教材P76“学习拓展”:请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 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 提示:特点:必须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不许 发挥个人见解。
(2)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表现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1)明太祖:废除__宰__相__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
(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 文渊阁 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
紫禁城中最大一座皇家藏书楼。 书机构——“内阁”。主要替皇帝 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1.全面改革官制
探究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论要点
(1)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 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 (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科举制
(1)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3)影响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沿海危机
(1) 东南沿海 的“倭患”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靠近日本。
(2)①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__倭__寇___盛行。
②结果:明廷派__戚__继__光___ 等人平倭, 连续重创倭寇。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行省制度。元朝。 (2)秦朝。宰相人数有所增加。 (3)明太祖。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 C
2.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为纪念郑和而命名的“三宝庙”“三宝塔”等
遗址。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主要是因为( )
A.开通丝绸之路
B.七下西洋
C.六次东渡日本
D.西游天竺取经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B。
答案 B
夷,突入东莞县界。”材料中的“佛郎机夷”是指( )
A.法国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荷兰人
答案 B
探究三 (核心素养)郑和下西洋 素养解读
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 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①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 币。造大舶,修③四十四丈、广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 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 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容限定——丞相。
核心词 第(1)问,名称和朝代;第(2)问,朝代和变化;第(3)问,根本目的。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由材料“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 南……曰征东,分镇藩服”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第(2)(3)问,由材料 “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 史”可知,材料反映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考查丞相制度。
1.东南:针对沿海的倭寇猖獗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经过长时间战 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西北: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 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
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 4.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广泛封授官号。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 (2)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揭开了世界航运 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对中 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 绩。
【典例1】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 其历史
功绩是( ) A. 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戚家军的特点决定了日后的功绩 B. 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倭患基本解除 C. 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明末荷兰人的侵略 D.率军入关,大败李自成
郑和
多尔衮
明立意 以文献记载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朝的抗倭斗争。 抓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戚家军的主要 功绩是解除东南沿海的倭寇威胁。 排干扰 准确调用所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戚继光抗倭的 历史,其余选项分别与荷兰、郑和、多尔衮等有关,与题干不符。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 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对点训练 1.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
其中有误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明朝废除丞相,
发掘教材·读一读 1.观察图片“明代宦官俑”
信息解读:“俑”是中国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其 质料以木、陶最常见。“明代宦官俑”的出现,一方面 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代宦官 势力很大。
2.观察“郑和航海路线图”(见教材P73)
信息解读:从1405年起,郑和及其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第一次远航的起点是刘家 港,经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远到 非洲的木骨都束(在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 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A
【典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 ……曰征东,分
镇藩服。”
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11个行中书省
材料二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
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长期存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丞相的设立始于哪个朝代?唐太宗时,相职发 生了什么变化?
易的限制。
反侵略战争。
(2) 欧洲殖民 扩张与争夺 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早期欧洲殖民者先后骚扰中国
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_濠__镜__澳___的 租住权。 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
③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④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__台__湾___。1624年
——(清)夏燮《明通鉴》卷十 【注释】 ①侪:等辈,同类的人们。②赍:拿东西送人。③修:长,即船身长 度。④广:宽,船身宽度。
解读 本段史料记述了明成祖命郑和与王景弘等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士卒,带着大 量金币,造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泛海到福 建。然后,自福州五虎门扬帆远航。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而后遍历南洋 诸国,宣读天子诏书,给各国君主丰富的赐予,让他们朝贡,不服的国家便以武力 相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