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镇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苗镇”旅游产业项目概要
一、基本概况
施洞镇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苗岭山脉余麓,清水江南岸,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隔江与施秉县马号乡相望。镇区距台江县城38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距旅游胜地施秉杉木河60公里,距历史古城镇远30公里。全镇行政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37亩,其中田面积10450亩,土面积1587亩。辖21个村居,97个村民小组,4401户,19101人(98%为苗族)。
施洞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凭借清水江,施洞水上交通下可至湖南洞庭湖,上可至州府凯里。陆上有828县道和镇台旅游公路在镇区通过,是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也是台江县民族风情旅游的一个重要古镇。
施洞,苗语称“展响”,意为“贸易集散地”,古时叫狮洞口,在清雍正十一年(1732年)始建台拱厅(今台江)时隶属之,清咸同年间曾在此建制,民国初年称为友助镇,辖十五个堡,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建政时期改为施洞区,1991年拆乡并镇,改名施洞镇。
2010年施洞镇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40万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64.3万元。全镇粮食总产量67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较上年增长10.03%。十二五期间施洞镇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夯实二个基础,培育三大产业”来建设和发展,即围绕发展为中心,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银饰刺绣、民族风情旅游、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打造“施洞苗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稳步推动施洞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资源优势
施洞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一个古老的的小城镇,历来为军事要塞、人杰地灵之乡,是苗族反清起义领袖张秀眉的将领张老九、九大白的故乡。咸同年间,张秀眉起义军曾以此为据点,与清军作殊死的战斗。苗族起义军失败后,清将席宝田、苏元春、田兴恕等留守施洞,修建公馆。清末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秘书张伯修、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张卓、著名苗族女歌唱家阿泡等都出生于此。
施洞镇地处于清水江中游,凭借清水江水上交通优势,历史上一度经济繁荣。清乾隆初年,施洞开辟市场,为湘、黔水运交通要津,商贸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商贸内迁,清水江航运兴盛,日泊商船近千艘。施洞老街保留完整,花街路面,全用鹅卵石铺墁,民舍整洁,颇具民族遗风。清末民初,施洞由于水路发达,经济繁荣,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社会名流、高官达贵相聚于此。往来客商、达贵在这里起房造屋,修建公馆,使施洞繁华一时,现存的文物古迹还能见证这段历史。而今,文物古迹已成为施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元春公馆、两湖会馆是台江县境内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物,张伯修公馆、龚继昌公馆、刘家祠堂、万人坑、偏寨藏鼓洞、八大窨子屋等也是各个时期施洞镇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力见证。抗战时期,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曾到两湖会馆演出。
而真正使施洞名声在外的,是举世无双的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以及施洞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
农历“3.15”姊妹节是施洞的一道流传千古之秘,是施洞地区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其节日盛况令游客为之惊叹,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姊妹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苗族青年男女晚上共吃姊妹饭、赠送姊妹饭、对歌谈情,白天在河沙坝盛装踩鼓,展现动人的舞姿和亮丽的银装,故被喻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龙
舟节则是施洞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集体祭龙活动,意在祈求“龙”赐予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独木龙舟是中华大地龙舟文化的一枝奇葩,遨游于清水江上的独木龙舟乃施洞地区所独有,其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亦为华夏大地所罕见。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其程序都有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
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民族工艺品主要是银饰、服饰和刺绣。施洞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精湛,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变迁,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是世界民族工艺的精品,它因具鲜明的民族个性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商品开发价值而倍受国内外青睐。
施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在迎宾设宴,节日,游方,红白喜事以及上山劳动等各处场合,都能听到苗族人民的歌声。苗族诗歌没有文字,只有通过演唱才能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流传下去。施洞的苗族舞蹈以皮鼓舞为主。皮鼓舞也称为踩鼓,是施洞苗族民间最传统、最常用的舞蹈,几乎每个自然寨,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的皮鼓舞队,舞蹈者多为盛装的青年女子。踩鼓节奏快慢有致,动作幅度大小不一,舞姿优美,把苗族人民勇敢勤劳的民族精神溶入舞蹈之中。但是,由于身上盛装沉重坚硬的束缚,施洞踩鼓并不象反排木鼓舞那么激情奔放,它只是一种形式,最终目的是展现华美的盛装。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施洞镇作为民族文化古镇,却不幸的是,施洞文化现已逐步流失或消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保护苗族文化观念意识淡薄;二是苗族文化被汉族文化冲淡,人们越来越向往城市生活,平时人们并不穿苗族服装,另外,各种火柴盒式的砖房到处修建,把昔日的古镇面容弄得面目全非;三是旅游开
发力度不大,孩子们小时在学校生活,长大后因苗族文化不能给家里带来多大财富,便纷纷外出打工找钱,没有时间和兴趣学习苗族文化,致使苗族文化失传;四是由于年久失修,各种文物古迹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开始引起官方的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取得了无可非议的成果,每年还不惜重金举办姊妹节和龙舟节活动,甚至把施洞姊妹节提升为贵州苗族姊妹节,还曾经到凯里乃至贵阳举行开幕式,虽然的确扩大了影响力,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失去经济的支撑和官方组织,群众的自发性就消失。而且,这两大节日一年一度只举行一次,昙花一现,并不能满足多数人的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施洞民族文化,增加全镇的旅游产业收入,有针对性地实施和打造施洞苗镇,并使之成为建设性项目来投资,这对华夏古文化保护、增加地方群众旅游收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结合施洞镇长远发展规划,全镇拟望打造发展成为中国苗族第一镇,即“中国苗镇”,其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
1、银饰加工。重点扶持120家,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为公司模式发展。
2、刺绣加工。重点扶持120家,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为公司模式发展。
3、文化路及老街。通过异地移民搬迁及老街整治项目,建成民族银饰、刺绣产品一条街。
4、苗族文化博物馆及休闲文化长廊。定点在镇区塘坝村至偏寨村,修缮历史古迹、休闲文化长廊,供游客参观与休息。
5、苗族服饰展示厅、万人踩鼓场。定点在偏寨村,平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