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镇方案
我国首个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世界苗都”

我国首个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世界苗都”
佚名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07(000)06S
【摘要】作为我国首个成立的苗族自治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一个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世界苗都”。
基地建设将于今年6月之前开始。
【总页数】1页(P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致力于打造人人都消费得起的镜片品牌--访上海赛蒙光学眼镜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苗杰云 [J],
2.我国首个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强制性标准都规定了啥? [J], 张瑞洋
3.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广州着力打造"新时代枢纽型侨都" [J], 刘冠南
4.南丰福地世界橘都打造“三宜一中心” 建设“幸福新橘都” [J],
5.呼和浩特打造“研发要生产要市场”全产业链世界乳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介绍模板0703之欧阳法创编

2021.03.09 欧阳法创编 2021.03.09 目录2021.03.09 欧阳法创编 2021.03.09第1章规划背景1.1 基本概况苗山镇位于莱芜市东北部,西靠口镇,北连茶业口镇及和庄乡,南临张家洼街办、鹏泉街办及辛庄镇,东接淄博市博山区。
镇域东西最大横距2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7公里,镇域面积为214平方公里。
镇域内博莱高速公路(博山—莱芜)、S803(博山—莱芜)纵贯南北,辛泰铁路(淄博—泰安)自镇域东南穿过。
镇区距莱芜城区20公里车程,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苗山镇清末属北乡苗山、杓山所辖,民国初年属第六区,1941年春苗山区属莱东县,1942年10月仍称苗山区,2000年底莱芜市乡镇区划调整,苗山与常庄乡、见马乡合并统称为苗山镇。
2008年《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其为莱芜市的重点镇。
2009年末,苗山镇辖85个行政村,总人口56350人,共19584户。
农用地面积13302.7公顷,居全市第二。
2009年苗山镇全镇经济总收入14.35亿元,实现工业、建筑业生产总值5.79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712.27万元,同比增长15.2%。
1.2 规划编制动因1.2.1宏观层面的要求(1)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城镇化过程,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难得的机遇。
而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节点,其城镇化过程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2008年10月16日下发文件(鲁发〔2008〕19号),批准莱芜市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
苗山镇作为《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批复的重点镇,是莱芜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城镇化势在必行,且需转换思路,以实现城乡间良性互动。
(2)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特色小镇规划方案

特色小镇规划方案特色小镇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色小镇规划成为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的重要手段。
特色小镇规划需要考虑到小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下面是一份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案。
首先,在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
小镇历史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标志,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在规划中,要保留和利用小镇的传统建筑风格,恢复和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同时,可以成立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机构,通过举办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小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要突出小镇的地域特色。
小镇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
可以根据小镇的自然条件,引进相关的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提升小镇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小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再次,在规划中要注重小镇的产业发展。
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需要发展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可以将小镇规划成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吸引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和创作者入驻。
同时,可以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小镇的科技创新,吸引投资和人才。
此外,可以发展康体旅游、特色餐饮等服务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最后,在规划时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小镇的交通便利性。
另一方面,要建设完善的水电供应和生活设施,提升小镇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人来居住和定居。
此外,还要建设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提升小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总之,特色小镇规划要充分考虑小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小镇的特色,发展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6.23•【字号】文政办发〔2017〕144号•【施行日期】2017.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政办发〔2017〕144号各县(市)人民政府,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6月23日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7〕20号)、《云南省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全州特色小镇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特色小镇是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浓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
加快特色小镇发展是省、州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统领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发展特色小镇有利于推动全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引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工作目标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突出产业、突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17年启动全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鼓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鼓励各县(市)、乡(镇)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9年,全州建成1—2个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建成3—6个全省一流的特色小镇。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精选10篇)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精选10篇)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篇1一、活动背景:树抚育我们的灵魂,维持生命所需并提供庇护,没有其他的生命形态象树一般影响我们生活,地球上庞大的森林像一张活生生的毯子般覆盖着地球,一张生存不可或缺的毯子。
但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占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0%;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所以说我们目前生存的环境可以说是相当恶劣,植树的紧迫性日益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肩负起此项任务,做植树环保的先锋!二、活动目的:增强药营“绿色班级”的理念和同学们对植物的认识,提高大家对植物的爱护意识,增强大家对绿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为宣传环保理念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活动时间:3月12日四、活动地点:__森林公园五、活动对象:__大学药学院药品营销53班全体成员六、活动流程:一)由班委会提出植树节活动,并经班会一致通过此项活动,探讨出活动有关事宜;二)组织委员事先联系__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商量活动时间、相关所需工具;三)班委会决议确定活动方案:由副班人和组织委员购买树苗)。
植树期间两人一组,负责植树,宣传委员与应二超负责拍像,安全委员负责安全工作。
四)活动结束后整理好工具,并合影留念。
七、活动经费:由班费支出,并由生活委员事后进行班费收支公开。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篇2一、活动目的: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明白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让学生懂得植树节的由来,以及植树节节徽的含义。
二、活动过程:(一)导入,宣布活动开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小树给我一片绿,我给小树一份爱”,在进行活动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看大家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师讲故事:《消失了的城市》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二)讨论交流:植树、造林的好处?植树节主题班会(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特色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色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总论31.1项目概况 3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1.4编制原则 41.5编制目的 41.6研究范围 51.7项目建设基本原则及项目区选择的理由 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72.1项目建设背景7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第三章项目区概况93.1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9第五章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分析115.1建设地址115.2建设条件分析11、通信、供水、排水条件分析13(1)交通条件分析:13第六章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目标146.1建设内容14第七章项目实施方案157.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57.2项目设施原则167.3项目实施方案17第八章环境影响分析218.1项目区域环境现状总结228.2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228.3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内容 23第九章节能节水措施249.1节能的目的249.2节能的意义 249.3节能措施249.4节水措施25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2610.1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2610.2劳动卫生安全措施2610.3项目运营期劳动卫生安全措施26 10.4消防措施27第十一章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进度27 11.1项目组织管理2711.2项目实施进度28第十二章工程招投标3012.1招标范围3012.2招标组织形式3012.3招标方式和招标内容30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2 13.1投资估算范围及说明3213.2总投资32第十四章社会评价36第十五章风险分析3715.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37 15.2项目主要风险等级划分38 15.3风险防范对策40第十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42 16.1研究结论4216.2 建议43附图: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建设地点某省某县青山苗族乡建设单位:某省某县青山苗族乡人民政府人代表:XXX规模与内容特色小城镇建设包括以下内容:1 民族风情文化广场建设:占地约1768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48.55平方米,包含民族文化展示厅、斗牛场、文化长廊、祭祀广场、管理用房等建设内容。
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特色小镇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在2023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发挥特色小镇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总体目标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一批具有独特特色、经济活力较强、城乡融合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的特色小镇。
具体而言,将重点实现以下几方面目标:1. 建设一批具备产业基础、空间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2. 提升特色小镇的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3. 保护特色小镇的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特色小镇的独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4.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三、重点任务1. 建设产业基地(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方向,发展壮大特色小镇的主导和特色产业。
(2)推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或特色小微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3)引进外部投资,支持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方面。
(2)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特色小镇的环境治理和绿化工作。
3. 保护文化遗产(1)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修缮和整治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文物。
(2)挖掘特色小镇的独特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推广。
(3)加强对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承和宣传工作,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4.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1)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2)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提供就业机会,如特色小镇的工作岗位和农村旅游等。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1)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各地纷纷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旨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本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小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总体规划与布局1. 选址:选择地区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的地方,尽量避免环境敏感、生态脆弱的地区。
2. 规划布局:建设以小镇中心为核心,包括行政区域、商业区域、文化创意区域、休闲娱乐区域等,使各功能区域有机衔接,体现特色和功能。
三、产业发展1. 乡村旅游:利用区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田园风光观赏等。
2. 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并扶持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民间表演、传统村落保护等,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3. 农业科技: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展示等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1. 道路交通:修建便捷的道路网络,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提高小镇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2. 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小镇的供水、排水和治理设施,保证环境的卫生和舒适。
3. 通信设施: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接入,建设智能化信息网络,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生态环保1. 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小镇的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种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 垃圾处理:建设垃圾分类和处理中心,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3. 环境保护:加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六、公共服务1. 教育设施:建设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为本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2. 医疗设施:建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3. 公共安全:建设交通警察、消防队等公共安全机构,确保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苗族事件营销策划方案设计

苗族事件营销策划方案设计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蓬勃发展,成为各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地方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具备吸引游客的潜力。
本文将对苗族事件营销策划方案进行详细设计,以提升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收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市场分析1. 旅游市场概况近年来,随着中外游客对中国内地少数民族的兴趣增加,苗族的旅游资源开始受到关注。
苗族地区自然风光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
然而,目前苗族地区的旅游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宣传推广不足等。
2. 目标市场分析(1)国内游客:主要包括来自城市的年轻人、家庭和老年人群体。
他们对苗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希望亲身体验苗族的风俗、美食、手工艺等特色。
(2)国际游客:主要包括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的游客。
他们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满好奇,愿意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
三、目标与策略1. 目标(1)增加苗族地区旅游业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保护和传承苗族的文化遗产,提升苗族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策略(1)多元化产品策略:结合苗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品牌建设策略:打造苗族地区旅游品牌形象,建立品牌认知度,增强消费者对苗族旅游产品的信任。
(3)宣传推广策略: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手段,将苗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传递给更多的目标消费者。
四、产品开发与创新1. 自然风光旅游产品(1)开发苗寨生态旅游线路:将苗寨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
(2)开发主题公园和景区:建设苗族特色主题公园、景区,提供游客亲近自然、了解苗族文化的体验。
2. 文化体验旅游产品(1)开展苗族传统节庆活动:组织苗族传统节庆活动,向游客展示苗族的特色文化,如芦笙节、面塑比赛等。
千户苗寨整改工作方案

千户苗寨整改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
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西江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千户苗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千户苗寨,我们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
二、整改目标。
1. 环境保护,改善千户苗寨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2. 文化保护,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千户苗寨的文化品位。
3.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千户苗寨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
三、整改措施。
1. 环境保护。
(1)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千户苗寨的环境质量。
对垃圾分类处理、废水处理等方面进行加强,确保千户苗寨的环境卫生。
(2)推广绿色出行,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共同保护千户苗寨的环境。
2. 文化保护。
(1)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苗族传统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手工艺制作等。
(2)建立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展示苗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向游客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3)加强对苗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开设苗族语言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苗族语言。
3. 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千户苗寨的交通、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公共厕所、休息区等,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3)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千户苗寨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游客和居民的安全。
四、整改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千户苗寨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千户苗寨的整改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千户苗寨的整改工作。
3.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整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屏边县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建设的SWOT分析

屏边县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建设的 SWOT 分析摘要:云南省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一直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随之投身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利用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发展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也是为云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走稳了关键的一步。
本文对屏边县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进行了SWOT分析,并制定了小镇今后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特色小镇少数民族地区苗族文化1优势分析1.1区位优势突出屏边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两区一廊”叠加区,泛亚铁路东线路国内路段的全线贯通;且屏边县是昆玉铁路、蒙河铁路、玉蒙铁路上的一环,是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边境,属于我国边境四出境地带。
1.2交通条件良好屏边滴水苗城(苗族)特色小镇位于屏边县城西北方,对外交通便捷,道路通畅;屏边火车站,从省会昆明市至屏边县可乘坐火车和高铁,运行班次稳定,交通优势突出。
1.3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原始森林“天然氧吧大围山”;抗战时期修建的云南至越南铁路人字桥、屏边烈士陵园,可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民俗风情古朴,有18个少数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韵,其中苗族人口最多,高达全县总人口60.5%的比例。
截至2018年底,累计接待的游客人数有111.08万人次,同比增加了13.64万人次,增长14%;其中国内游客人数为110.93万人次,同比增加13.62万人次;海外游客人数为0.144万人,同比增加0.0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82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75亿元,同比增加3.82亿元;海外旅游收入103.74万美元,同比增加9.5万美元,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1.4苗族特色康体旅游产业链基础条件良好屏边县林木绿化率74.6%,森林覆盖率达67%,气候和生态环境良好;有较高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树种,如大黄藤、红豆杉、石斛等资源,为小镇发展苗医苗药健康产业提供资源基础;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传统,可通过与生态休闲旅游、苗族文化风情体验、高原体育、候鸟式养老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的苗族特色康体旅游产业链。
某镇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方案

某镇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产业特点和文化内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我镇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古镇,有着发展特色小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制定了本方案,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将我镇建设成为富有特色、宜居宜业的新型小镇。
一、总体思路(1)坚持规划引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确保各项建设有序进行。
(2)突出产业特色。
深挖我镇产业潜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强化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确保小镇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4)提升生活质量。
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主要任务(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小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3)提升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我镇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小镇软实力。
(4)优化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绿化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6)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确保小镇和谐稳定。
三、实施步骤(1)调查分析。
对我镇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发展特色小镇的潜力和优势,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2)制定规划。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
(3)项目实施。
按照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项目,确保各项建设有序推进。
(4)督促检查。
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
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苗寨建筑调研方案范文

苗寨建筑调研方案范文苗寨建筑调研方案1.调研目的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苗族寨子建筑的特点、传统与变迁,探索其对于苗族社会、文化和生活的重要性,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2.调研内容2.1 苗族建筑的历史沿革通过调查苗族寨子建筑的历史沿革,了解苗族寨子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探索建筑风格、材料使用和技巧的演变。
2.2 苗族建筑的构造与特点调查苗寨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和风格特点。
了解其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发展,以及宗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在建筑上的体现。
2.3 苗族建筑的区域差异研究苗族建筑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族群交融下的区域差异。
比较苗族寨子在山区、河谷和平原地区的建筑形态、布局和材料的差异。
2.4 苗族建筑的现状和问题调查苗寨建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例如建筑的损毁和修复情况、材料稀缺和传统工艺技能的流失等。
3.调研方法3.1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查阅相关的书籍、学术论文和文化资料,整理苗族建筑的历史、构造与特点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
3.2 实地调查与考察选择苗族寨子的典型代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
通过观察、测量和实地采访,收集苗寨建筑的相关信息,例如建筑材料、构造、装饰和使用方式等。
3.3 访谈与调查问卷与当地苗族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于苗寨建筑的认知、传承和保护的看法。
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苗族寨子的建筑特点、问题和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
4.调研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2周)第二阶段:实地调查与考察(1个月)第三阶段:访谈与调查问卷(2周)第四阶段:数据统计与分析(1周)第五阶段:报告撰写与总结(2周)5.预期成果5.1 调研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撰写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报告包括苗寨建筑的历史演变、构造与特点、区域差异以及现状和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于苗寨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思考。
5.2 图片和文档资料收集苗寨建筑的图片和文档资料,包括实地调查的照片、测量数据和访谈记录等。
苗镇基本情况简界

中国苗族第一镇龙吟基本情况简界
龙吟镇位于普安县最北部的北盘江上游南岸,东与晴隆县长流乡、中云镇、花贡镇相连,南与本县罐子窑镇接壤,西与盘县保基乡毗邻,北与水城县和六枝特区隔北盘江相望,是两州(市)五县(区)八乡镇的边缘结合部,素有“普安北大门”之称,距县城45公里,距“凉都”水城90公里。
全镇国土面积178.5平方公里,有耕地18400亩,其中水田10400亩,旱地8000亩。
是普安县较为边远的少数民族乡镇。
全镇辖15个行政村111个村民组,4390余户,21824人,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点全镇总人口的95%,布依族占总人口的2.7%.,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和多雨,最高海拔1804米最低海拔633米,相对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
是全县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大镇,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纯朴厚爱,河阳坪地双凤饮水,向阳峰峦天马山,石古小河九十九个湾,龙吟普纳山古战场,等特殊风光景象。
龙吟镇还是苗族多支系跨方言区和睦相处的典范之地、是苗族同胞结束五千年迁徙的象征之地、是苗族最早融入国家体制喇叭苗支系、是为国家开疆拓土立下汗马
功劳,充分展现古代苗族战争的智慧之地。
这些都是龙吟镇能被成功命名为“中国第一苗镇”的重要依据。
太和县苗集镇总体规划论文

太和县苗集镇总体规划一、发展条件综合分析(一)发展基础1.经济发展基础苗老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一是围绕科技兴粮目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培育了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二是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工程,生猪、家禽、渔业生产规模稳中有增,全镇平均出栏鸡10万只、生猪1000头;农民利用修高速公路留下的池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现水产养殖面积已达8000多亩,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形成了农民内生增长机制。
苗老集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其中骨干企业有安徽恒硕纺织有限公司、青峰面粉厂等。
另外该镇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粮食储运业务,主要有盛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苗集粮站、长春粮站等,带动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交通区位优势苗老集镇是太和县的东部门户城镇,这一地区交通便捷,是太和县与阜阳市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
济广高速在镇区西侧设有出入口、308省道从镇区穿过,同时该镇西距京九铁路三堂集站仅5公里,良好的交通体系网络为苗老集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资源优势苗老集镇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太和县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另外大棚蔬菜、渔业等特色产品连年增收。
苗老集镇劳动力资源充裕,其中约有近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带回大量资金,同时也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形成大规模的返乡创业经济。
(二)外部机遇与挑战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速度的加快,产业的空间整合也将逐步深入,区域的职能分工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
因此,每一个相对滞后的发展地区,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会的时候,首要前提条件就是要对本地区资源环境做出理性判断,确定本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承担的功能角色,寻找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制定跨区域互动(产业之间、优势资源之间等)发展模式选择等。
1.《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确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人均3000美元以上。
山江苗族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一、活动背景山江苗族,是我国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为了传承和弘扬山江苗族文化,提高山江苗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制定以下活动策划方案。
二、活动主题“传承千年苗韵,共筑民族未来”三、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四、活动地点山江苗族文化村(具体地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五、活动目标1. 传承和弘扬山江苗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2. 提高山江苗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促进山江苗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4. 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六、活动内容1. 开幕式(1)领导致辞;(2)山江苗族传统舞蹈表演;(3)山江苗族民间艺术展示;(4)文艺汇演。
2. 山江苗族文化论坛(1)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进行主题演讲;(2)探讨山江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3)展示山江苗族文化研究成果。
3. 山江苗族民俗活动(1)山江苗族服饰展示;(2)山江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展示;(3)山江苗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4)山江苗族民间体育竞技。
4. 山江苗族美食节(1)展示山江苗族特色美食;(2)举办美食制作比赛;(3)品尝山江苗族特色美食。
5. 山江苗族摄影展(1)展示山江苗族自然风光、民俗风情;(2)举办摄影比赛;(3)评选优秀摄影作品。
6. 山江苗族旅游推介会(1)介绍山江苗族旅游资源;(2)推介山江苗族特色旅游产品;(3)签订旅游合作协议。
7. 闭幕式(1)领导讲话;(2)山江苗族传统舞蹈表演;(3)颁发奖项。
七、活动宣传1. 制作活动海报、宣传册等宣传材料;2. 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3. 邀请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参与活动;4. 组织志愿者进行现场宣传。
八、活动预算根据活动规模和内容,制定详细的预算方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九、活动保障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状况;4. 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苗寨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苗寨文化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其中以贵州省苗族聚居区最为集中。
苗族文化深厚而独特,苗寨是苗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保留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寨文化逐渐被冲淡,许多苗族传统活动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丰富苗寨居民的精神生活,策划举办苗寨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目标1. 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增强苗族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2. 增进苗族居民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3. 提高苗寨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寨民脱贫致富。
三、活动策划内容1. 文化展示活动(1)苗族传统手工艺展示策划展示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如织布、银饰、木雕、陶瓷等,并邀请一些苗族技艺传承人进行现场示范,向参与者讲解传统工艺的流程和技巧。
(2)苗族民俗展示在活动现场布置苗寨场景,展示苗族传统的民俗习俗,如舞蹈、歌曲、婚礼、葬礼等。
同时,邀请苗族长者进行现场讲解,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苗族传统文化。
2. 传统节日活动(1)春节庙会在春节期间,策划举办苗族传统的庙会活动,包括庙会表演、民俗游戏、摊贩等。
邀请苗族音乐会团队进行现场演出,增加节日气氛,吸引游客和参与者。
(2)苗族年度盛典每年举办苗族年度盛典,邀请苗族朋友从各地前来参与,以展示各地苗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包括舞蹈表演、歌曲比赛、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文化交流。
3. 生态旅游活动(1)苗寨生态旅游开发发掘苗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苗族文化。
如开设苗寨民宿,组织旅游团队进行山林徒步、溶洞探险、苗寨文化交流等。
(2)苗寨文化体验活动开展苗族文化体验活动,如苗寨美食制作、苗寨乐器演奏、苗寨服饰试穿等,让参与者亲身体验苗族文化的魅力。
四、活动推广与宣传1. 制作宣传册制作苗寨文化活动宣传册,介绍苗寨的文化特色、活动内容和时间地点等,通过传统渠道和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改造苗族村落方案

改造苗族村落方案背景苗族村落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其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底蕴,深受旅游者喜爱。
然而,苗族村落建筑多为传统建筑,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建筑老化,建筑安全隐患,缺少现代服务设施等等。
因此,对于苗族村落的改造变得尤为重要。
目标本方案旨在改善苗族村落的建筑状况,提升其整体景观质量,同时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
内容1.创新设计:通过建筑设计的创新,挖掘苗族村落原有的建筑特色,使其更加鲜明;同时在建筑风格上,融入现代元素,使建筑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生活方式。
2.环境优化:对苗族村落的环境进行优化,包括道路、绿化、休闲设施的增设,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在环境设计上,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使整个村落更加和谐统一。
3.安全保障:对苗族村落的建筑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和改进,解决建筑老化、废旧材料使用、渗水漏雨等问题。
在建筑布局方面,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配合,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4.文化传承:对苗族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进行挖掘和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或重建苗族传统文化元素,如苗族民居建筑风格、壁画和民俗活动等。
同时为旅游者提供可持续的文化体验,例如手工艺制品制作、苗族歌舞表演等。
实施策略1.财政投入:加大对苗族村落改造的财政投入,用于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
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提高整个改造过程的经济效益。
2.优秀设计团队:组织优秀的设计团队,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优惠条件,提供创新的设计方案,以提高苗族村落景观的质量和保护传统文化。
3.严格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整个建造过程的全面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稳定。
4.旅游引导:积极引导旅游,对旅游者进行引导和管理,增加苗族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其旅游核心竞争力。
结论通过以上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苗族村落的整体景观质量和保护传统文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苗寨扶贫试点方案

苗寨扶贫试点方案背景介绍贫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多项扶贫政策。
其中,扶贫试点是中国政府实施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西南地区,苗族地区的贫困状况比较严重,因此,苗寨扶贫试点也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点。
方案目标苗寨扶贫试点方案旨在通过提高苗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苗族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具体方案目标如下:1.提高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苗族文化建设,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3.推进苗族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提高综合产业水平;4.提升苗族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健康与财富的双重扶贫;5.加强对苗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水平。
为实现上述方案目标,苗寨扶贫试点方案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1.1 加强苗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草本植被的种植,延长连片林区的保护区距离,提高岗位定位并实施科学管理; 1.2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完善苗族地区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2. 苗族文化建设2.1 依托苗族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开发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和休闲业; 2.2 支持苗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传承,举办苗族传统文化活动,为苗族人民建立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3. 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3.1 实施多管齐下的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指导农民科学耕作,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3.2 扶持苗族地区适宜发展的新型产业,促进工业化进程,助力苗族地区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 教育和医疗4.1 加大对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苗族地区民族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 4.2 建立苗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统一、全科医生培训体系,助力健康与财富双重扶贫。
5.1 加强苗族地区基层治理,提高苗族地区民主自治能力; 5.2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提高苗族地区发展的自我Governa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苗镇”旅游产业项目概要一、基本概况施洞镇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苗岭山脉余麓,清水江南岸,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隔江与施秉县马号乡相望。
镇区距台江县城38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距旅游胜地施秉杉木河60公里,距历史古城镇远30公里。
全镇行政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37亩,其中田面积10450亩,土面积1587亩。
辖21个村居,97个村民小组,4401户,19101人(98%为苗族)。
施洞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凭借清水江,施洞水上交通下可至湖南洞庭湖,上可至州府凯里。
陆上有828县道和镇台旅游公路在镇区通过,是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也是台江县民族风情旅游的一个重要古镇。
施洞,苗语称“展响”,意为“贸易集散地”,古时叫狮洞口,在清雍正十一年(1732年)始建台拱厅(今台江)时隶属之,清咸同年间曾在此建制,民国初年称为友助镇,辖十五个堡,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建政时期改为施洞区,1991年拆乡并镇,改名施洞镇。
2010年施洞镇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40万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64.3万元。
全镇粮食总产量67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较上年增长10.03%。
十二五期间施洞镇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夯实二个基础,培育三大产业”来建设和发展,即围绕发展为中心,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银饰刺绣、民族风情旅游、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打造“施洞苗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稳步推动施洞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资源优势施洞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一个古老的的小城镇,历来为军事要塞、人杰地灵之乡,是苗族反清起义领袖张秀眉的将领张老九、九大白的故乡。
咸同年间,张秀眉起义军曾以此为据点,与清军作殊死的战斗。
苗族起义军失败后,清将席宝田、苏元春、田兴恕等留守施洞,修建公馆。
清末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秘书张伯修、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张卓、著名苗族女歌唱家阿泡等都出生于此。
施洞镇地处于清水江中游,凭借清水江水上交通优势,历史上一度经济繁荣。
清乾隆初年,施洞开辟市场,为湘、黔水运交通要津,商贸云集。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商贸内迁,清水江航运兴盛,日泊商船近千艘。
施洞老街保留完整,花街路面,全用鹅卵石铺墁,民舍整洁,颇具民族遗风。
清末民初,施洞由于水路发达,经济繁荣,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社会名流、高官达贵相聚于此。
往来客商、达贵在这里起房造屋,修建公馆,使施洞繁华一时,现存的文物古迹还能见证这段历史。
而今,文物古迹已成为施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元春公馆、两湖会馆是台江县境内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物,张伯修公馆、龚继昌公馆、刘家祠堂、万人坑、偏寨藏鼓洞、八大窨子屋等也是各个时期施洞镇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力见证。
抗战时期,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曾到两湖会馆演出。
而真正使施洞名声在外的,是举世无双的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以及施洞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
农历“3.15”姊妹节是施洞的一道流传千古之秘,是施洞地区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其节日盛况令游客为之惊叹,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姊妹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苗族青年男女晚上共吃姊妹饭、赠送姊妹饭、对歌谈情,白天在河沙坝盛装踩鼓,展现动人的舞姿和亮丽的银装,故被喻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
龙舟节则是施洞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集体祭龙活动,意在祈求“龙”赐予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独木龙舟是中华大地龙舟文化的一枝奇葩,遨游于清水江上的独木龙舟乃施洞地区所独有,其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亦为华夏大地所罕见。
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其程序都有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
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民族工艺品主要是银饰、服饰和刺绣。
施洞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精湛,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变迁,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是世界民族工艺的精品,它因具鲜明的民族个性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商品开发价值而倍受国内外青睐。
施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在迎宾设宴,节日,游方,红白喜事以及上山劳动等各处场合,都能听到苗族人民的歌声。
苗族诗歌没有文字,只有通过演唱才能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流传下去。
施洞的苗族舞蹈以皮鼓舞为主。
皮鼓舞也称为踩鼓,是施洞苗族民间最传统、最常用的舞蹈,几乎每个自然寨,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的皮鼓舞队,舞蹈者多为盛装的青年女子。
踩鼓节奏快慢有致,动作幅度大小不一,舞姿优美,把苗族人民勇敢勤劳的民族精神溶入舞蹈之中。
但是,由于身上盛装沉重坚硬的束缚,施洞踩鼓并不象反排木鼓舞那么激情奔放,它只是一种形式,最终目的是展现华美的盛装。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施洞镇作为民族文化古镇,却不幸的是,施洞文化现已逐步流失或消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保护苗族文化观念意识淡薄;二是苗族文化被汉族文化冲淡,人们越来越向往城市生活,平时人们并不穿苗族服装,另外,各种火柴盒式的砖房到处修建,把昔日的古镇面容弄得面目全非;三是旅游开发力度不大,孩子们小时在学校生活,长大后因苗族文化不能给家里带来多大财富,便纷纷外出打工找钱,没有时间和兴趣学习苗族文化,致使苗族文化失传;四是由于年久失修,各种文物古迹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开始引起官方的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取得了无可非议的成果,每年还不惜重金举办姊妹节和龙舟节活动,甚至把施洞姊妹节提升为贵州苗族姊妹节,还曾经到凯里乃至贵阳举行开幕式,虽然的确扩大了影响力,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失去经济的支撑和官方组织,群众的自发性就消失。
而且,这两大节日一年一度只举行一次,昙花一现,并不能满足多数人的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施洞民族文化,增加全镇的旅游产业收入,有针对性地实施和打造施洞苗镇,并使之成为建设性项目来投资,这对华夏古文化保护、增加地方群众旅游收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结合施洞镇长远发展规划,全镇拟望打造发展成为中国苗族第一镇,即“中国苗镇”,其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1、银饰加工。
重点扶持120家,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为公司模式发展。
2、刺绣加工。
重点扶持120家,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为公司模式发展。
3、文化路及老街。
通过异地移民搬迁及老街整治项目,建成民族银饰、刺绣产品一条街。
4、苗族文化博物馆及休闲文化长廊。
定点在镇区塘坝村至偏寨村,修缮历史古迹、休闲文化长廊,供游客参观与休息。
5、苗族服饰展示厅、万人踩鼓场。
定点在偏寨村,平时给游客浏览,节日期间让游客参观与娱乐,并可通过出租服饰取得经营收入。
6、手工刺绣场。
通过培训及组织成立刺绣协会,做大做强苗旅刺绣产业,为游客提供施洞标志性的民族旅游刺绣产品,力争五年内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创收达3亿元以上。
7、施洞大酒店。
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星级酒店一家,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需求,并带动周边旅店业的发展。
8、民族文化广场。
在镇驻地新建一个民族文化广场,其面积50亩,可供游客在节日期间观赏民族传统节目表演。
9、民族村寨保护。
对风景好,古建筑保护好的村寨进行改造,为游客提供具有欣赏价值的民族文化基地,主要定点在平兆村、旧州、巴拉河村和小河村,可进行婚俗表演与体验,苗族人类发展历史展示、解说等。
10、山径漫游。
修桥改路,为往来旅客提供户外活动与旅游结合,线路巴拉河--小河村--猫坡--猫鼻岭--剑河县革东山脉。
11、农家乐。
扶持每村30户农家乐接待户,在镇区清水江上下游河滩设立自助垂钓区,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发展为旅游接待山庄。
12、历史古迹修复。
主要包括苏元春公馆、八大窨子屋、万人坑、楚军义山碑、偏寨藏鼓洞、百花山寺、两湖会馆、一品夫人墓、红军渡口等一些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的修复重建工作,使之成为日常旅游景点来修建。
五、项目投资结合以上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其投资概算如下:1、银饰加工。
每户加工户扶持1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我1200万元。
2、刺绣加工。
每户加工户扶持1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我1200万元。
3、文化路及老街。
实施异地移民搬迁120户,按每户需扶持10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1200万元;老街整治0.3公里,涉及住户60户,按公里投入资金2000万元,每户整治经费3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我2400万元。
4、苗族文化博物馆及休闲文化长廊。
修建苗族文化博物馆一个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包括文物选择、采购);新建休闲文化长廊200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400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5000万元。
5、苗族服饰展示厅、万人踩鼓场。
新建苗族服饰展示厅需投入500万元;新建一个万人踩鼓场(包括斗牛场、旅方场、停车场、六角休闲亭等附属设施)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2500万元。
6、手工刺绣场。
新建培训大楼一栋,聘用培训人员若干,共需投入资金500万元。
7、施洞大酒店。
拟新建四星级宾馆一座,共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
8、民族文化广场。
广场占地50亩,以每亩投入资金2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
9、民族村寨保护。
按每村投入资金2000万元计算,五个村共需投入资金10000万元。
10、山径漫游。
旅游登山路20公里,按每公里10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
11、农家乐。
扶持120户,每户扶持资金10万元,需投入1200万元;设立江边自助垂钓区10处,按每处投入资金50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500万元,共需投入资金1700万元。
12、历史古迹修复。
施洞历史古迹修复主要包括苏元春公馆、八大窨子屋、万人坑、楚军义山碑、偏寨藏鼓洞、百花山寺、两湖会馆、一品夫人墓、红军渡口等9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以每处投入的修复资金50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修复重建资金4500万元。
以上各项建设投资共计3.3亿元。
六、总结总之,施洞镇历来是一个苗族聚居地,其民风古朴,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其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均以苗族的文化面貌独享天下,蜚声中外,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娄以万计。
若能将以上项目顺利实施,施洞“中国苗镇”一定打造成功,并享益天下苗族同胞和人类历史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对以上项目予以立项,并安排建设资金,使该项目尽快得到实施,施洞镇群众早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