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从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可能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不易察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需要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卡片、尺子、夹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3.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塑料尺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并提出探究问题: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卡片、尺子等材料,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2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联系,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思考,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主动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器、支架等。
2.教学工具:显微镜、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形状的塑料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是否相同?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记录数据,并为后面的讨论做好准备。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认识得到巩固。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抗弯曲能力较强的结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讨论。
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实例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抗弯曲能力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于不同形状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形状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原因,得出结论。
4.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自行车车架要设计成三角形等。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不同形状物体抗弯曲能力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实验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形状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2.生活应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来进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2学情分析有了前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方法。
而且学生在上一节课的时候,也对形状是否会影响抗弯曲能力有了猜测,这节课很符合他们此时的探知欲望。
3重点难点重点:1. 使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改变材料的的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 2. 将科学引向生活中。
难点: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能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充分经历探究、交流的过程。
4教学过程4.1 一课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观察图片,提出研究问题1、在我们重庆,随处都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桥,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桥吧!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仔细观察,看一看这些不同的桥,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结构?( 桥面、桥墩)建筑上把桥面叫横梁2、看!老师也搭了一座桥,它的横梁是纸做的。
在这座纸桥中,白纸和木块各代表什么?3、这座桥的横梁是平的,所以我们称它为“一”字形的桥,你认为这座一字型的桥,它可以承受几个硬币的重量?(请2个同学猜)4、是吗?让我们实际测试一下,看看它的抗弯曲能力到底如何。
教师边演示,边说:在桥面的中间轻轻的放上一枚硬币,然后不断的在上面叠加,(在放第2个硬币的时候,纸桥塌了)你们看,这桥怎么样了?——塌了5、哟,看来这座一字形的纸桥只能承受一个硬币的重量。
同学们,你有办法提高这座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吗?——改变形状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实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师:改变形状真的可以改变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吗?(教师在问题上打上问号)(教师指着桥面说)那我们就把这张纸的形状改变试试?你认为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略)2、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认为可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不同形状。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科版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能设计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对比试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研究瓦楞纸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4. 积极参与到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环、包装箱瓦楞纸板、用作支撑的架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两种因素,谁能来说一下是哪两种因素呢?(生答:宽度、厚度)2.师:你的记忆力真好!那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呢?(生答:形状).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做好了预习。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板书题目)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师:这堂课我们仍然将张白纸请进我们的课堂当主角。
假如老师把这张白纸放在支架上,请你预测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几个铁环?(生猜测)2.师:同学们猜测的结果还是有差异的。
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
把铁环轻轻地放在纸张的中心位置。
(教师实验)所以它的抗弯曲能力是——(生齐答:0个)3.师:一个铁环都承受不了。
如果纸还是这张纸,不添加任何的材料,你有什么办法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吗?(生答:改变形状,折成工字形)4.师:你这个办法不错!还可以折成什么形状呢?(生答)5.师:你们很会动脑筋思考。
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折一折、粘一粘。
看看哪一小组折出的形状最多?(教师巡视,观察各种折法并指导)6.师: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同学们折出的形状真是丰富多样啊,哪个小组的小设计师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明成果呢?(生展示,师评价)5.师:形状我们已经设计好了,接下来就要做实验。
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生答)6.师:这是很关键的,那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出示课件)7.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十分钟内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实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载重板、加载器、测量工具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形状上的差异。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装置,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形状物体进行测试。
操练(10分钟)学生在实验中使用加载器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加载,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物体的稳定性、压力等。
但他们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去发现和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从中总结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工具:牙签、水、玻璃板、铅笔等。
2.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PPT: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PPT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让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
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尺子、剪刀、橡皮泥、实验桌。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1.5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纸张、塑料板、木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第二章: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1 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数据分析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尺子、剪刀、橡皮泥。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2.5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张纸张、一把剪刀和一块橡皮泥。
要求学生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使用尺子测量折叠后的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即纸张的厚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
2.6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
2.7 结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实物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板、木棒。
3.5 应用实例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瓦楞纸的研究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2.实验一: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3.小黑板出示问题:(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四、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只笔和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对实验探究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分析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铁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选择不同形状的塑料片,用弯曲力计测量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形状合适的物体来承受外力,以提高其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运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尺子、夹子等。
2.实验材料:橡皮泥、沙子等。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体变形的情况?这种变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桌子上,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让学生观察橡皮泥的变形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一块塑料片,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
然后观察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实验桌、仪器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否会影响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让学生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讨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归纳法: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梁(如矩形梁、三角形梁、圆形梁等)、弯曲力测试仪、支架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梁,引发学生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5)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4)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2)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2)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3)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有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4)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2)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4)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包装箱瓦楞纸板;学生: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验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磁带盒,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
教学时间:35分钟教学过程:优秀案例个案生成(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到成都去城里面要经过许多大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
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5.讨论并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度等)(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垫圈放的位置,垫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
如学生不能完整得出,教师通过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完善设计。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4)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学生实验(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
(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1.讨论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么?2.体验活动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横放和立放的尺子上挂重物,观察哪一种方法挂的重物多?(四)课外延伸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
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抵抗弯曲柱子:直立横梁:横放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宽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梁的厚度,能增强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横梁的放置方法:立着放教后反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
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学时间:35分钟教学过程:优秀案例个案生成一、复习导入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 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四、小结: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教后反思:拱形的力量教学目标:1、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2、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3、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拱形比平形能承受更多压力的原因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纸板、铁片、图片、自制课件教学时间:35分钟教学过程:优秀案例个案生成一、导入师: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片,我们发现,古代的城门都是什么形状的呢?生:拱形的。
师:给你一张纸,你能示范出“拱形”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吗?生:(将纸弯曲)作成拱。
师:象这样弯曲的纸的形状叫拱形。
(出示拱足)师:古代城门为什么都做成拱形呢?这一节,就让我们来研究“拱形的力量。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实验一: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师:你材料为一张纸,一些垫圈,你的方法?生:将纸做成拱形,用垫圈测试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纸拱,将它放在桌面上。
如图。
你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生:纸拱不容易做,很难固定在桌面上。
师:我们只要将纸卷一卷再松开(教师示范)。
注意事项:1、轻轻的依个放垫圈,将垫圈放于纸拱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