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第2课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学情分析】本课是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
但是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
2、经历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2、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5.汇报实验结果: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教案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形状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和探究抗弯曲能力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状的定义和特点2. 抗弯曲能力的概念3.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4. 实验探究: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 运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资源。
四、教学准备1.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纸质模型、弯曲工具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品,引导学生关注形状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形状的兴趣。
2. 形状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形状的定义,分析不同形状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各种形状。
3. 抗弯曲能力:介绍抗弯曲能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4.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差异。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探究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形状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绘制不同形状的图形,并分析其抗弯曲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方法的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扩展活动1. 邀请工程师或建筑师来讲解形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形状选择的重要性。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教案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形状和抗弯曲问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形状的定义和分类。
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思考形状的定义和分类。
1.4.2 讲解形状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形状是指物体表面的轮廓或外形,并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1.4.3 介绍抗弯曲能力:解释抗弯曲能力是指材料在受到弯曲力作用时抵抗变形的能力。
1.4.4 讨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弯曲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差异。
第二章:形状的分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形状的分类。
培养学生对形状的识别和分类能力。
2.2 教学内容:常见形状的分类,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和分类法,引导学生识别和分类不同形状。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形状图片:展示一些常见的形状图片,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2.4.2 引导学生识别形状: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指出每个图片的形状。
2.4.3 分类形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将形状图片进行分类。
2.4.4 讨论形状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特点和相同之处。
第三章:抗弯曲能力的实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3.4 教学步骤:3.4.1 介绍实验目的:解释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3.4.2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板、铅笔、塑料片等。
3.4.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弯曲力的作用下,观察其变形情况。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教案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形状的特点和性质。
2. 培养学生对形状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各种形状的特点和性质。
2. 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概念和影响因素。
3. 抗弯曲能力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和性质,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采用实验法,进行抗弯曲能力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形状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准备抗弯曲能力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弹簧测力计、弯曲装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形状的特点和性质。
2. 讲解:讲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和性质,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3. 讲解:讲解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材料种类、厚度、长度等。
4. 实验:进行抗弯曲能力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各种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评估他们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或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解方式,是否清晰易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教案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特性。
2. 培养学生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不同形状的特性,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 学习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如弹簧、铁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形状的特性,培养学生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例,了解不同形状的特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 准备抗弯曲能力的实例,如弹簧、铁丝等。
3.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内容、实例图片等。
教案编辑专员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形状的特性。
2. 讲解形状的特性:讲解不同形状的特性,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并解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展示抗弯曲能力的实例,如弹簧、铁丝等,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抗弯曲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5. 总结与反馈:总结学生们的发现,对抗弯曲能力的概念进行巩固,并给予反馈。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抗弯曲能力方面的差异,并给出解释。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抗弯曲能力方面的差异,并记录实验结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设计一个抗弯曲能力实验,看哪个小组设计的物体抗弯曲能力最强。
2. 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并展示他们的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载重板、加载器、测量工具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形状上的差异。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装置,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形状物体进行测试。
操练(10分钟)学生在实验中使用加载器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加载,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物体的稳定性、压力等。
但他们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去发现和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从中总结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工具:牙签、水、玻璃板、铅笔等。
2.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PPT: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PPT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让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
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尺子、剪刀、橡皮泥、实验桌。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1.5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纸张、塑料板、木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第二章: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1 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数据分析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尺子、剪刀、橡皮泥。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2.5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张纸张、一把剪刀和一块橡皮泥。
要求学生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使用尺子测量折叠后的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即纸张的厚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
2.6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
2.7 结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实物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板、木棒。
3.5 应用实例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只笔和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对实验探究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分析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铁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选择不同形状的塑料片,用弯曲力计测量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形状合适的物体来承受外力,以提高其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运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尺子、夹子等。
2.实验材料:橡皮泥、沙子等。
3.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体变形的情况?这种变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桌子上,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让学生观察橡皮泥的变形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一块塑料片,用夹子将其夹成不同形状。
然后观察塑料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3. 我们如何观察瓦楞纸板? 我们在观察时主要观察哪几个方面? (我们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瓦楞纸板一共有几层, 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 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 分组观察、记录。
5. 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 你们认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你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吗?
评价方法
(○调查法 ●测验法 ●观察法 ●鉴定法)
教学资源
印刷材料: 图片
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课件。
模型/实物: 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模型/实物: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重点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内容
陈述性知识: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程序性知识:1.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平台,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抗弯曲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概念介绍;2. 常见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抗弯曲能力;3. 形状和材料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了解学生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了解程度,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 你了解什么是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吗?- 你能举例说一下常见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抗弯曲能力吗?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或板书展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常见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抗弯曲能力。
- 形状:物体的外形或轮廓。
- 抗弯曲能力:物体抵抗被外力弯曲的能力。
- 具体例子:- 柱状物体:抗弯曲能力较差,容易弯曲变形。
- 钢筋混凝土梁:具有良好的抗弯曲能力,不容易弯曲断裂。
- 矩形木板:相对稳固,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而不弯曲。
3. 实践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请选取一个常见物体,观察并讨论其形状特点和抗弯曲能力,并记录在纸上。
然后,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言,将观察结果和结论分享给全班。
- 举例:(1) 物体:水杯形状特点:中间较粗,两端较窄,上部开口。
抗弯曲能力:较好,不容易被外力弯曲。
(2) 物体:铁丝形状特点:细长而柔软。
抗弯曲能力:较差,容易被外力弯曲变形。
4. 拓展探究(15分钟):介绍形状和材料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讨论。
- 形状的影响:一些形状特殊的物体(如拱形结构、三角形等)具有更好的抗弯曲能力。
- 材料的影响:不同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也不同,比如钢材具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而铝材则较差。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并能观察和分析常见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抗弯曲能力。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案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教案标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能够识别不同形状的物体,并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形状模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 不同形状的材料(例如:纸板、木板、金属棒等)。
3. 实验台、刻度尺、天平等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讨论它们的形状特点以及可能的抗弯曲能力。
2. 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些物体比其他物体更难弯曲?探究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模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 让学生观察这些形状的结构特点,并讨论它们可能的抗弯曲能力。
3. 将不同形状的材料放在实验台上,让学生尝试弯曲它们,并观察它们的变形情况。
4.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形状的结构特点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有何影响?拓展活动:1.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形状的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验证他们的观察和总结。
2. 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结构,使用不同形状的材料,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弯曲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抗弯曲能力?总结活动:1. 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设计成果,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这些知识。
评估活动:1. 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不同形状物体的抗弯曲能力,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2. 根据学生的观察和结论,评估他们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除了形状,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抗弯曲能力?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足够的观察和实验?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3. 是否有足够的延伸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形状对物体的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科学).doc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科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科学)【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瓦楞纸结构;2.比较几种结构的截面形式;3. 研究改变截面形状对纸板抗弯能力的提高;4.研究其他能提髙抗弯能力的方法;5. 观察生活中的抗弯结构。
我在教学中,将前3个活动作为重点来研究。
抗弯结构构件是建筑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易于观察研究。
构件的形状对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影响很大甚至起决定作用。
构件截面形状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它的形状结构是和功能相适应的。
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抗弯截面形式,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的思维过程,为后面课程设计研究更复杂的结构做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抗弯结构是结构构件的基本形式之一;构件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形状改变对构件抗弯能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A4纸、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橡皮、橡皮筋、胶带、绳子、木板、钢丝、课件。
课前几分钟播放各种建筑结构中抗弯构件的照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增加物体厚度可以明显增加构件的抗弯能力,但是相对的材料用量也会显著增加,那么工程师有没有其他办法提高构件的抗弯性能呢?看着这些图片中的建筑,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抗弯的且截面形状不同等)二、研究瓦楞纸1、请同学来给我们造一座纸桥。
2、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塔桥。
用书本搭成的高度一样的桥墩,调整桥墩间距至合适大小(10~15cm)分别讲A4纸大小的瓦楞纸、与瓦楞纸相同厚度数量的一摞A4纸架在桥上,将硬币逐个放到纸桥中间。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习了《抵抗弯曲》,知道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探究同一材料形状改变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知道在不增加材料的基础上,可以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提高抗弯曲能力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会对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提高抗弯曲能力做出解释。
过程与方法:1、会设计和不断修正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会设计和修正“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会对改变材料的形状来提高抗弯曲能力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A4纸,木块,大卡纸,垫圈(放在盘子里),准备好演示台、大记号笔、(“垫圈放的位置一样,纸的长度一样”小纸条)。
折成长度一样的U形,W 形,长度不一样的W形。
手表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机动)师:同学们,今天是第二次和大家上课了,和上一节课比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上课地点变了,听课老师多了,说话要用话筒了。
师:话筒会用吗?你能用话筒介绍一下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学生介绍:一、设置情景、引出问题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材料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发现了什么?学生:提高材料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提高材料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师出示一张纸。
提问:这两种方法是从增加材料的角度来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我这里有这样一张纸,你能否换个方法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板书:提高抗弯曲能力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进行指导)2、小组汇报:师:谁能代表小组说说你们的办法?学生说折一折师:你准备怎么折?学生汇报略师:还能怎么折?师追问:把这张纸折成()()形就是改变了纸的形状(教师板书)改变形状你认为改变成这些形状能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同学们认为呢?教师板书?号师:我们有办法知道吗?学生:做实验二、领取材料、初步探究1、师:老师这里有些材料,白纸、木块、垫圈,你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改变形状能否提高抗弯曲能力吗。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让学生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共同探讨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归纳法: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梁(如矩形梁、三角形梁、圆形梁等)、弯曲力测试仪、支架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梁,引发学生对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和实验工具,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梁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抗弯曲能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梁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杨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 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 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 铁垫圈、双面胶、大小相同的纸(每组5张)、小刀、架纸的盒子、3层或5层瓦楞纸、科学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同学们, 老师刚刚搭了一座纸桥, 你猜它能承受几个硬币呢?我们来试试。
(师演示)2.这座纸桥承受了几个硬币?放下这个硬币后桥蹋了, 这个硬币能不能算?3.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增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呢?(增加厚度)4.嗯, 他运用到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知识。
可增加桥的厚度要增加许多材料, 能不能不增加材料就能增加桥的抗弯曲能力呢?(改变形状)5.改变形状究竟能不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板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我们来试一试, 师演示(折一张横折的纸桥, 改变平面桥墩的距离及放硬币的位置)我已经做好了一个这种形状的纸桥, 把它与平面纸桥来对比一下。
(生:老师的实验不公平)这样实验行不行?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2.那我们在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我们实验的准确性?学生汇报。
(板书:不改变桥的距离、高度, 纸的厚度、长度, 硬币放中间, 竖折)3.出示: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①只能改变纸的形状, 不能改变桥墩的距离和高度;不能改变纸的厚度、长度与大小。
②每张纸只能使用一次, 不能反复或合在一起使用。
③硬币应尽量放到纸桥中间的位置, 要轻轻的放硬币。
④使纸碰到桌面的那个硬币不能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
观察数据, 你们有什么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改变材料的形状, 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6.为什么折成这些形状就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7.我们来看看这种L形材料, 它的哪一部分像是把梁立着放了?这样做, 实际上是减少了梁的宽度, 但为什么还是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呢?(增加了厚度)8.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你还看到过哪些用改变形状的方法来增强物体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呢?9.你们看, 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到的一些建筑材料, 请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要把钢材和铝材加工成这些形状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以节省材料)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曲能力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曲能力教案设计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曲能力教案设计范文教材分析本节课研究的是通过改变材料的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是在上一节课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为了解更复杂的形状抗弯曲能力作铺垫。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改变材料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第二,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结构。
瓦楞纸板有三层或五层,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强度大大增加,比把三、五层薄纸板平粘在一起强度大多了。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实验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上节课已经明白了“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本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改变形状实际上是头减小了材料的宽度,但大大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因此其抵抗弯曲能力增强。
学生较难理解的是“改变形状实际上是头减小了材料的宽度,但大大增加了材料的厚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你们看,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到的一些建筑材料,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钢材和铝材加工成这些形状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以节省材料)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同学们,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非常神奇的东西,(出示纸包装箱)知道这是什么吗?它都有些什么用途呢?你有没有想过,用它来装非常重的物品,也不会变形、破损,是什么原因使它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
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折一张横折的纸桥,改变平面桥墩的距离及放硬币的位置)我已经做好了一个这种形状的纸桥,把它与平面纸桥来对比一下。(生:老师的实验不公平)这样实验行不行?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个人意见:
集体意见:
班 级
六年级
科 目
科 学
班级人数
44
场 所
教 室
教学反思
课 型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第一课时)
(●新授课 ○复习课 ○拓展课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2、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对其抗弯曲能力作出分析。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那我们在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我们实验的准确性?学生汇报。(板书:不改变桥的距离、高度,纸的厚度、长度,硬币放中间,竖折)
5.出示: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
①只能改变纸的形状,不能改变桥墩的距离和高度;不能改变纸的厚度、长度与大小。
②每张纸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反复或合在一起使用。
2.这座纸桥承受了几个硬币?放下这个硬币后桥蹋了,这个硬币能不能算?
3.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增强纸桥的抗弯曲能力呢?(增加厚度)
4.嗯,他运用到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可增加桥的厚度要增加许多材料,能不能不增加材料就能增加桥的抗弯曲能力呢?(改变形状)
5.改变形状究竟能不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板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③硬币应尽量放到纸桥中间的位置,要轻轻的放硬币。
④使纸碰到桌面的那个硬币不能记录下来。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观察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8.为什么折成这些形状就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9.我们来看看这种L形材料,它的哪一部分像是把梁立着放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减少了梁的宽度,但为什么还是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呢?(增加了厚度)
2.老师从包装箱上剪了一些纸下来,你看这种材料叫做瓦楞纸板。
3.我们如何观察瓦楞纸板?我们在观察时主要观察哪几个方面?(我们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瓦楞纸板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形状如何,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分组观察、记录。
5.汇报交流。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认为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吗?
6.你看,瓦楞纸板中间有许多拱形,这些拱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研究研究拱形的力量。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作 业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拓展性学习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内容
陈述性知识: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程序性知识:1、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元认知知识:1、养成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习惯。2、通过关注实验过程的公平性,养成一丝不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评价方法
(○调查法 ●测验法 ●观察法 ●鉴定法)
教学资源
印刷材料:图片
多媒体资源:投影仪、课件。
模型/实物: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重点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关键
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能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老师刚刚搭了一座纸桥,你猜它能承受几个硬币呢?我们来试试。
(师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