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完整版)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
【唐】常建【唐】李白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礼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马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9《桃花源记》 课件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个是岁月静好; 一个是负重前行。
三次寻觅
➢ 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也是浪漫所在。渔人世界的人们对桃花源 开始了一次次地寻觅。朗读最后两段,关注字数变化、用词炼字。
浔阳柴既桑出(,今得江其西船省,九便江扶市向)路人,,处别处著志名之诗。人及、郡辞下赋,家诣、太散守文,家。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以“迷路”始,以“迷路”终
双重世界
➢ 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渔人生活的“世内”,一个 是“世外”桃源。请用一个字概括你对桃花源的印象,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别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结合文本,阐释理由。
世外桃源——绝( )之境?
双重世界
➢ 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要与世隔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别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趟出行
➢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请画出表明 其行踪的词句,然后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浔阳柴桑(缘今溪江行西—省—九复江前市行)—人—,从别口著入名—诗—人复、行辞数赋十家步、—散—文家。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 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三次寻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渔人偶遇桃花源,而后来者多次刻意 找寻却无果。再读下面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浔阳柴桑遂(迷今,江不西复省得九路江。市未)果人,,寻别病著终名,诗后人遂、无辞问赋津家者、。散文家。
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余秋雨)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课文疏通
初极狭,才通人。 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仅,只。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复:又,再。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 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课文疏通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叹惋: 感叹,惋惜。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一词多义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 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课文疏通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全都。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yāo):通“邀”,邀请。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 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消息。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简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色。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理想境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桃花源记》,感觉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理想境界方面表现得很积极。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翻译文言文、把握课文深层含义方面,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对于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我觉得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运用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知识。
4.课后作业:
a.深入理解课文,撰写《桃花源记》读后感。
b.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对《桃花源记》的阅读与赏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并欣赏古人的理想生活境界。
a.鉴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理想社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b.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理想境界等,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举例:分析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渔夫的视角展现理想境界。
c.文学鉴赏: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意境、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讲解课文中的对仗、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其艺术效果。
其次,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例如从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我发现同学们对理想境界的想法很有创意,这一点值得鼓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00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理想生活的文言文,通过渔人的经历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构建一个理想世界,以及这个理想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一个没有烦恼、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最后,我注意到课后学生们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有所不同,这说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具有个体差异。为了尊重这种差异,我会尽量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
(1)难点词语、句式及其翻译:对于一些生僻、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教师要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关。
举例:课文中的“向之,其一人悉具言。”一句,要求学生理解“向”字的用法,并正确翻译句子。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contents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桃花源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目录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社会动荡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晚年归隐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文学创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创新之作,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03文学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
0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02代表作品除了《桃花源记》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开始追求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文学地位《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启迪。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精巧的叙事结构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四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整个故事。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色,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内美丽的自然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5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真实的理由: 证据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证据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借助课本注释与词典,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结 合语境,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字词含义;
➢ 2.抓住渔人的行踪,明确桃花源这个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 差异;
➢ பைடு நூலகம்.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详略的安排表达出作者寄托的美好理想,及 难以实现的失落之情;
➢ 4.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 5.理解“世外桃源”文化价值。
桃花流水自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品读《桃花源记》
桃花源这个网红打卡 地为何经久不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潜,陶私渊谥明“(靖3节65”年,—世42称7年靖)节,字先元生亮,,浔又阳柴名 桑(东今江晋西末省至九南江朝市宋)初人。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 理想。
文体介绍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叙事、山川 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 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 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本课学习目标
赏美景
偶遇桃花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意境。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以提问方式引入课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于“世外桃源”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阅读与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特别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描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学象征意义:文章中的“桃花源”不仅是现实中的理想之地,也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解释:
-针对句式结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对比,辅以图表、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完整)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
与世隔绝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 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 酒食。
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 事,(他们听了)都很感叹。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家中,都拿
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家家小康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 人道也!”
为什么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 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 向外面的人说啊。”
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神秘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 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 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 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 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非常 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 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 阔敞亮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 来,具 答之。
祥 和
(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十分惊讶,问 (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 作食。村 中闻有此 人,咸来 问讯。
富裕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
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有
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既出,得 其船,便 扶向路, 处处志之。
失信
(渔人)出了山洞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 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 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 得路 。
虚幻
到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桃花源的所见 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 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
歌词对环境描写具体。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 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 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
后来读到了毛泽东的诗词,查阅资料,才让我知道了“桃 花盛开的地方”指的是“桃花源”,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 客向往的美好境界。
喧宾夺主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 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 的说明。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 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 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 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 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 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
词句翻译
乃大惊 竟然
问今是何世 朝代
具答之 详细
乃不知有汉 竟然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咸来问讯 都其家 请
邑人 同乡的人
此中人语云 告诉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为外人道 不值得
对,向
词句翻译
▲翻译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 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土地平 旷,屋 舍俨然, 有良田 美池桑 竹之属。
(只见)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
林之类。
幽美
安宁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 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里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像外面的人,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快乐。
躲 避 战 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 乱,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人 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 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竟然不知道有更过不汉要朝说。魏朝和晋朝
关于写作背景:
本 文 写 于 公 元 421 年 , 当 时 政 治 黑 暗 , 军 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 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 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 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 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 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神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 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 着小溪往前行,忘了路程的 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 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 他的树。(林中)香草新鲜艳美好, 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 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
七律·登庐山
真的有那么一个地方吗?
作者: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 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 “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 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 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 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 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妙 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说 说你你的感受。
注意:结束幻灯放映,双击播放歌曲!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 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 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 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 寻病终。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 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 桃花源),计划没有实现,不久因病 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