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合集下载

2第二章聚合物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2第二章聚合物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2第二章聚合物共混改性基本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是指将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混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以及相互分散,来改善聚合物材料的性能。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相互作用、相容性、相互渗透、相互分散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相互作用。

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在混合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团,会产生各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水力作用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可以在分子层面上改变聚合物链的结构,从而改变聚合物材料的性能。

其次是相容性。

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相容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两种聚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则有可能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相容作用,使得共混体系更为稳定。

相反,如果两种聚合物的结构差异较大,则相互之间会出现相容性问题,容易导致相互分相和相互分离。

因此,相容性是影响聚合物共混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相互渗透。

相互渗透是指在共混体系中,两种聚合物在分子层面上相互渗透的现象。

当两种聚合物具有适当的相互作用力和相容性时,可以实现相互渗透,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

相互渗透可以改变聚合物的链结构和比例,提高聚合物的拉伸、弯曲和抗冲击性能等。

最后是相互分散。

相互分散是指在共混体系中,两种或多种聚合物能够均匀分布在整个材料中。

相互分散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性能。

当聚合物分子链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力时,可以实现较好的相互分散,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热性等。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共混改性的因素,如共混体系的配比、共混过程的温度和压力等。

通过合理的配比和控制共混条件,可以进一步改善共混体系的性能。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是通过相互作用、相容性、相互渗透和相互分散等多种机制来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合理选择和操控不同种类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在材料中形成一种新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2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2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2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2相容性是指混合在一起的聚合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吸引力,使它们能够混合均匀而不发生相分离。

聚合物的相容性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和相似性,通常情况下,具有相近结构和性质的聚合物更容易相容。

相容性的提高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实现,例如对聚合物进行预处理,添加共混剂和控制混合温度等。

互穿网络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混合过程中形成网络结构,使聚合物之间形成物理或化学的交联,从而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互穿网络,不同聚合物之间形成的交联点可以加强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也可以提高材料的抗拉伸性、耐热性和抗溶剂性等。

1.提高聚合物的力学性能:通过将不同类型的聚合物混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强度、刚度、韧性和耐磨性等力学性能。

例如,将聚丙烯和聚酰胺共混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使其适用于制造高强度结构件。

2.改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由于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具有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和稳定性,通过共混改性可以使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例如,将聚丙烯和聚苯乙烯共混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使其在高温环境下更加稳定。

3.调控材料的光学性能:通过将具有不同光学性质的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可以调控材料的透明度、折射率和色散性能等。

这对于制备光学材料和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4.改善材料的耐化学性:聚合物共混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的抗溶剂性和抗腐蚀性,使其能够在恶劣的化学环境中使用。

例如,将聚乙烯和聚丙烯酸共混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的耐酸碱性和耐腐蚀性。

5.制备功能性聚合物材料:通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材料,如导电聚合物、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自愈合聚合物等。

这些功能性材料在电子、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将不同类型的聚合物混合在一起,实现材料性能的综合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聚合物共混改性在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聚合物共混改性填充改性

聚合物共混改性填充改性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填充及增强改性的意义
填料不仅具有降低聚合物材料的成本的作用,更重要 的是改善聚合物的某些性能,甚至赋予聚合物材料某 些特殊功能,从而拓展聚合物的应用领域。同时,某 些填料的应用使聚合物材料的环保性增强。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填充增强改性的重要性
➢ 它是获得具有独特功能新型高分子化合物最便宜的途径。 ➢ 它是在保证使用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塑料制品成本最有效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用途
1) 增量,降低成本。 2) 提高制品的耐热性,例如在聚丙烯中添加40%的CaCO3,其
热变形温度可提高20℃左右。 3) 改进塑料的散光性,起到遮光或消光的作用。 4) 改善塑料制品的电镀性能或印刷性能。 5) 减少制品尺寸收缩率,提高尺寸稳定性。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二﹑硅酸盐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填料的性质
一﹑填料的几何形态
部分矿物颗粒的几何形状与尺寸对比特征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对于片状填料,表征其几何形态的重要参数是径厚比,即片状颗粒的 平均直径与厚度之比。
对于纤维状填料,往往采用长径比的概念,即纤维状颗粒的长度与平 均直径之比。
粒径是表征填料颗粒粗细程度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填料的颗粒粒径 越小,假如它能分散均匀,则填充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但同时颗粒 的粒径越小,要实现其均匀分散就越困难,需要更多的助剂和更好的 加工设备,而且颗粒越细所需要的加工费用越高,因此要根据使用需 要选择适当粒径的填料。
硫酸钡能吸收X射线和γ射线,可用于防护高能辐射的塑料材料。由于其 密度高,适用于要求高密度的填充塑料材料,如音响材料、鱼网网坠等, 此外由于硫酸钡粒子球形度高,填充硫酸钡的塑料的表面光泽要优于使 用同等份数的其它无机矿物填料的填充塑料。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51.化学相容性: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成功关键在于所选择的聚合物之间的化学相容性。

如果两种聚合物能够形成相互溶解的体系,即聚合物链能够相互扩散并与对方形成强的相互作用力,就可以达到物理共混,从而改变聚合物材料的性能。

2.相互作用力:共混聚合物中,不同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常见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弱键、离子相互作用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相互作用力和控制共混聚合物中的相互作用力强度,可以实现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3.共混机理:共混聚合物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共混机理。

常见的共混机理包括相互扩散和混合、溶解组成物实现物理相互作用、交联反应实现化学相互作用等。

在共混改性中,了解和理解聚合物共混机理对于实现想要的改性效果至关重要。

1.提高材料性能:通过将不同的聚合物共混在一起,可以使材料具备更多的优点和特性。

例如,将具有较高强度和刚性的聚合物与具有耐磨性和耐氧化性的聚合物共混,可以使材料具备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耐用性。

2.改善加工性能:将具有较低熔点的聚合物和具有较高熔点的聚合物共混,可以降低材料的熔点和粘度,提高材料的流动性,从而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这种方法在塑料加工和合成纤维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调控界面性能:聚合物共混改性可以调控界面效应,从而改善材料的界面性能。

例如,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添加亲水性或疏水性添加剂,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使其具备阻燃性、防水性或亲油性等特性。

4.实现多功能化:通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共混在一起,可以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

例如,将具有导电性的聚合物与具有光学性能的聚合物共混,可以制备出具有导光、导电和防静电等功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和光电器件中。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重要的材料改性方法,通过调控聚合物之间的化学和物理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在不同领域和应用中,聚合物共混改性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05-1第五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

05-1第五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

若Δ δ 很大,即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δ 2相差较大,则在共混时,内聚 能密度高较大的分子链必然紧缩成团,致使内聚能密度 较小的分子链难以与它共混。
通常,对于非晶态聚合物,
<1
聚合物之间有一定的相容性。
对于结晶聚合物(其中有一个或多个为结晶)时, Δ δ 的估算就不太准确了。
如PE δ =8.0- 8.2;丁基橡胶 δ =7.9 ,相近,但相容性 不好。 ** *Δ δ 可估算非晶态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对于组分 中含有结晶聚合物时就不太准确。 通常,共混体系中,δ 值较高的组分倾向于成为分散相; δ 值较低的组分倾向于成为连续相。
2 三维溶度积参数
上述的δ 理论中仅考虑到分子间的色散力,因此只适 用于非极性聚合物共混体系。当分子间有极性作用或 能形成氢键时,则需要三维溶度积参数。

2 d 2 p
2 H
δ d 、δ p 、δ H 分别为色散力、偶极力、氢键对溶读积 参数的贡献。 (假定液体的蒸发能力为色散力、偶极力和氢键这三种 力贡献的总和。) 小结:三维溶度积参数的数据很少,其测定也很复杂。因 此,此公式实用性不强。
此外,PVC/CPE、PVC/NBR共混体系,当橡胶组分在10% 左右也会形成“海-海结构”。
形态小结
在相结构中有一个过渡过程: 随着橡胶组分的增加,橡胶相由分散相向连续相 转变。 一般情况下: R< 20%时,P为连续相,R为分散相。 “海—岛” 结构; R为30~40%时, P、 R为连续相。 “海—海” 结构; R > 60%时, R为连续相,P为分散相。“倒 海—岛”结构。 通常含量较多的组分为连续相; 含量较少的组分为分散相。
Small据分子的内聚能具有加和性提出用聚合物的结 构单元来估算δ 。 δ 与分子吸引常数的关系为: ρ :聚合物的密度,g/cm3 ; M:聚合物链节的分子量, g; Gi :聚合物链节的摩尔吸引常数 [cal0.5/cm3· ],可 mol 以查表得到。 δ : cal0.5/cm3.5•mol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1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1
M2M2M2 M1M1M1 M2M2M2 M1M1M1 M1M1M1 M2M2M2
如ABS 树脂:“坚韧、质硬、刚性”:
A:耐化学腐蚀; B:极好的韧性; S:刚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
CH2-CH x CH2-CH=CH-CH2 y CH2-CH z CN
3.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质量份数 质量分数:A/B ( X/Y ) 体积分数
相界面
分散相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与性能的关系
共混过程的条件 平均粒径:最佳 粒径分布:较窄 粒子形貌:适宜 共混物的性能
共混物“均相”的判定:共混物具有单一的Tg
5.关于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相容性:热力学相容(△Gm<0) 溶混性:单一的Tg 广义的相容性 完全相容体系:单一的Tg/均相体系/ 溶混性 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体系 不相容体系
LOGO
聚合物共混改性 原理与应用
引言
1.聚合物共混物是一种物质还是几种物质? 2.挤出共混过程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3.ABS属不属于聚合物共混物? 4. 聚合物共混物 聚合物合金 高分子合金 复合材料 5. 热力学相容性 广义的相容性 6. 共混 共聚
例:HIPS
塑料基体 缺点 增韧 共混法 效果 原因 要求 影响因素
第2章 聚合物共混 的基本概念
2.1 聚合物共混的定义源自物理共混:熔融共混 化学共混:聚合物互穿网络IPN(化学改性) 物理/化学共混 反应共混(反应挤出) 共聚-共混 接枝共聚-共混 嵌段共聚-共混 聚合物共混: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成 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 ※聚合物为基体的无机填充共混物 ※短纤维增强聚合物体系
当共混组分中有共聚物,且有必要标明时 A/B =m:n ( X/Y ) 例如:聚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75:25 ( 95/5 )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1.相容性与互溶性:共混改性的关键在于混合体系中组分的相容性和互溶性。

当两种聚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相互相容的功能团时,它们往往具有较好的互溶性。

相反,如果两种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互不相容的功能团,则会导致相分离和互不溶性。

因此,相容性和互溶性对于聚合物共混改性是非常重要的。

2.功能团的互相作用: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不同聚合物的功能团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作用。

比如,酸酐可以与氢键形成聚合物链的交联点,改善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硬度大的聚合物可以增加聚合物的刚性和强度;柔软的聚合物可以改善聚合物的柔韧性等。

因此,通过不同聚合物之间的功能团的互相作用,可以实现特定性能的调控和改善。

3.聚合物相互作用:当不同聚合物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聚合物的性能。

例如,通过静电作用、范德华力、亲疏水性等,聚合物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形成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阻碍相分离、提高相容性。

通过调控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混合聚合物的性能。

4.分散剂和助剂:在共混改性中,分散剂和助剂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散剂可以帮助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均匀地分散在一起,避免相分离和互不溶性。

助剂可以改变聚合物的流动性、黏度、硬度等特性,进一步调节聚合物的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分散剂和助剂,可以实现更好的共混改性效果。

5.共混相的结构和形态:共混改性的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相互作用和相互溶解会导致不同的结构和形态形成。

这些结构和形态对聚合物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共混相的尺寸、分散度、分布等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导电性等。

通过控制共混相的结构和形态,可以调节聚合物的性能和特征。

综上所述,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提高聚合物性能和改变其性质的重要方法。

混合聚合物的相容性和互溶性、功能团的互相作用、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剂和助剂的使用以及共混相的结构和形态等都是影响共混效果的重要因素。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要点整理

名词解释1.【聚合物共混】: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过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能增加体系的均匀性。

2.【高分子合金】:是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包括聚合物共混物和嵌段、接枝共聚物,一般为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工程塑料。

3.【复合材料】: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理相组成的固体产物,其组成包括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

4.【杂化材料】: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有机、无机、金属材料,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杂化,产生具有新型原子、分子集合结构的物质,含有这种结构要素的物质为杂化材料。

5.【分布混合】:又称分配混合,是混合体系在应变作用下置换流动单元位置而实现的。

指分散相粒子不发生破碎,只改变分散相的空间分布、增加随机性的混合过程。

6.【分散混合】:是指既增加分散相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又减少分散相粒径,改变分散相粒径分布的工程。

7.【总体均匀性】:是指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性,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一般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表征。

8.【分散度】:是指分散相颗粒的破碎程度,一般以分散相平均粒径来表征。

9.【平衡粒径】:在分散混合中,由于分散相大粒子更容易破碎,所以共混过程是分散相粒径自动均化的过程,这一自动均化的过程的结果,是使分散相例子达到一个最终的粒径。

即“平衡粒径”。

10.【相逆转】:聚合物共混物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发生相的逆转,原来是分散相的组分变成连续相,而原来是连续相的组分变成分散相。

在相逆转的组成范围内,常可形成两相交错、互锁的共连续形态结构,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

1简答题1.试述共混物形态结构形态的3种基本类型?并简述其特点。

答:主要分为(1)均相体系,共混物中只有一个连续相;(2)两相体系,且一相为连续相,一相为分散相,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3)两相体系,两相都为连续相,相互贯穿。

2.试述均相体系的判定方法?答:可以利用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作为判定标准。

如果两种聚合物共混后,形成的共混物具有单一的T g,则就可以认为该共混体系为均相体系;如果形成的共混物具有两个T g,则就可以认为该共混物为两相体系。

(完整版)聚合物共混改性

(完整版)聚合物共混改性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 第二章 聚合物共混的基本概念1.试述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目的:获得预期性能的共混物。

2.试述共混改性的方法:1.熔融共混;2.溶液共混;3.乳液共混;4.釜内共混。

1、共混物形态的三种基本类型(1)均相体系 (2)两相体系①海—岛结构 ②海—海结构 其一是均相体系;其二被称为“海-岛结构”,这是一种两相体系,且一相为连续相,一相为分散相,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就好像海岛分散在大海中一样;其三被称为“海-海结构”,也是两相体系,但两相皆为连续相,相互贯穿。

2、均相体系的判定如果一种共混物具有类似于均相材料所具有的性能,这种共混物就可以认为是具有均相结构的共混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作为判定的标准。

①如果两种聚合物共混后,形成的共混物具有单一的Tg,则就可以认为该共混物为均相体系. ②部分相容性的聚合物为两相体系,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具有两个Tg,且两个Tg 峰较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 更为接近。

③不相容的聚合物的共混物有两个Tg 峰,其位置与每一种聚合物的Tg 峰基本相同。

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过程及其调控3、简述分布混合与分散混合的概念分布混合:又称分配混合,是混合体系在应变作用下置换流动单元位置而实现的.分散混合:既增加分散相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又减小分散相粒径,改变分散相粒径分布过程. 4、简述分散相颗粒分散过程的两种主要机理 P17—18①液滴分裂机理:在分散相颗粒的分散过程中,一个分散相大粒子(大液滴)分裂成两个较小的粒子(小液滴),较小的粒子再进一步分裂。

展示的分散过程是逐步进行的重复破裂过程。

②细流线破裂机理:分散相大粒子(大液滴)先变为细流线,细流线再在瞬间破裂成细小的粒)(毛细管不稳定现象)。

其展示的分散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

5、影响共混过程的5个主要因素是什么?a.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熔体黏度(特别是黏度比值)以及熔体弹性: 调控共混温度,改变剪切应力,助剂调节,改变分子量.b.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界面能(界面张力)及相容剂:降低界面张力使分散相粒径变小;添加相容剂改善相容性降低界面张力是分散相粒径变小.c.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组成含量配比以及物料的初始状态;d.流动场的形式(剪切流动、拉伸流动)和强度(如剪切流动中的剪切速率);e.共混时间:分散粒径随时间增加而降低,粒径更均匀。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知识点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知识点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知识点By Jimluoyu亚稳态是指聚合物共混在达到平衡状态之前,因动力学的原因或局部能量低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

聚合物共混物(Polymer Blend)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按适当的比例,通过共混,以得到单一聚合物无法达到的性能的材料。

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呈现出在共混过程中对材料的相态进行控制的趋势,因为决定新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共混物中的形态结构。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控制主要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因素决定。

高分子—高分子共混原则:(1) 极性相匹配原则。

与选择溶剂的情形类同,两相高分子材料极性相似,有助于混溶。

(2) 表面张力相近原则,这是一条胶体化学原则。

因为表面张力相近,易在两种混合高分子颗粒表面接触处形成较稳定的界面层,从而提高共混稳定性。

(3) 扩散能力相近原则,这是一条分子动力学原则。

已知在界面层上两相高分子链段相互渗透,扩散。

若扩散能力相近,易形成浓度变化较为对称的界面扩散层,提高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4) 等粘度原则,这是一条流变学原则。

指两相高分子熔体或溶液粘度接近,易混合均匀混合。

若粘度相差较大、易发生“软包硬”,或粒子迁移等流动分级现象,影响共混质量。

(5)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

这是一条热力学原则。

两相高分子共混不同于高分子溶液。

两相共混的目的是取长补短,升发新性能,因此并不要求两相一定达到分子级的均匀混合,而希望各相保持各自的特性,一般要求达到微米级的多相结构即可,即所谓“宏观均相,微观非均相”的分相而又不分离的状态。

但是,为了混合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力学性能,要求两相颗粒界面之间有一定的微小混溶层。

溶解度参数相近有助于稳定混溶层的形成。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概念所谓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Miscibility),从热力学角度而言,是指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形成分子分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平衡态下聚合物大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的均匀分散。

机械相容性(Compatibility),是指能得到具有良好物理、机械性能的共混材料时聚合物共混物之间的相容性。

第四章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第四章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三.聚合物共混改性的主要方法
机械共混法 物理共混法 共混改性方法 化学共混法 IPN法 IPN法 溶液共混法 法
(1)机械共混法:将不同种类的聚合物通过混合或混炼设 机械共混法: 备进行机械混合制备聚合物共混物。 备进行机械混合制备聚合物共混物。 干粉共混和熔融共混
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呈现出在共混过程中对材料的相 态进行控制的趋势,因为决定新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 态进行控制的趋势, 是共混物中的形态结构。 是共混物中的形态结构。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控制主要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 面的因素决定。 面的因素决定。 作为热力学因素的聚合物共混物中各组分之间的相容 性是关键因素。 性是关键因素。 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体系相行为研究的首要的基本问 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体系相行为研究的首要的基本问 题,不同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原因是聚合物物理学 者探索的目标之一。 者探索的目标之一。
2.化学共混法 2.化学共混法 (1)共聚-共混法 共聚(2)IPN法:IP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子链相互贯穿,相互 IPN法 IP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子链相互贯穿,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子链相互贯穿 缠结的混合体系。 缠结的混合体系。
特点:具有两个或多个交联网络形成微相分离结构, 特点:具有两个或多个交联网络形成微相分离结构,交联结构 可以是化学交联,也可以是物理交联, 可以是化学交联,也可以是物理交联,至少有一种聚合物是在 另一种聚合物存在下合成或交联的。 另一种聚合物存在下合成或交联的。
等粘度原则,这是一条流变学原则。 等粘度原则,这是一条流变学原则。指两相高分子熔体或溶 液粘度接近,易混合均匀混合。若粘度相差较大、易发生“ 液粘度接近,易混合均匀混合。若粘度相差较大、易发生“软 包硬” 或粒子迁移等流动分级现象,影响共混质量。 包硬”,或粒子迁移等流动分级现象,影响共混质量。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这是一条热力学原则。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这是一条热力学原则。两相高分子共 混不同于高分子溶液。两相共混的目的是取长补短, 混不同于高分子溶液。两相共混的目的是取长补短,升发新性 能,因此并不要求两相一定达到分子级的均匀混合,而希望各 因此并不要求两相一定达到分子级的均匀混合, 相保持各自的特性,一般要求达到微米级的多相结构即可,即 相保持各自的特性,一般要求达到微米级的多相结构即可, 所谓“宏观均相,微观非均相”的分相而又不分离的状态。 所谓“宏观均相,微观非均相”的分相而又不分离的状态。但 是,为了混合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力学性能,要求两相颗粒界 为了混合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力学性能, 面之间有一定的微小混溶层。溶解度参数相近有助于稳定混溶 面之间有一定的微小混溶层。 层的形成。 层的形成。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及应用相容性是指不同聚合物在分子水平上能够形成均匀溶解的混合物。

相容性的实现是通过聚合物链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例如氢键、范德华力、亲疏水性等。

当两种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相似,或者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和性时,容易形成相容的聚合物体系。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在配比合适的情况下,相互作用使性能超出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共混聚合物中,一种聚合物的强度和另一种聚合物的韧性相结合,能够获得既强又韧的材料。

协同效应的实现主要通过共混聚合物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实现,例如链间的缠绕、交联和阻碍等。

1.塑料制品:将不同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韧性、耐热性、耐寒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的塑料制品。

共混改性还可以改善塑料的可加工性和成型性。

2.纤维材料:共混改性可以改善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共混纤维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聚合物来调节纤维的吸湿性、抗静电性和阻燃性。

3.涂料和胶粘剂:共混改性可以增加涂料和胶粘剂的附着力、硬度、耐磨性和耐候性。

共混涂料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聚合物改变颜色和光泽。

4.医疗器械和药物包装:共混改性可以提高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耐溶剂性和耐腐蚀性。

共混材料还可以改善药物包装的密封性、阻光性和防潮性。

5.塑料添加剂和填料:共混改性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和填料,来改善塑料的性能和性质。

例如,添加抗氧剂可以提高塑料的抗老化性能,添加阻燃剂可以提高塑料的防火性能。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是一种通过混合不同聚合物来改善其性能和性质的方法。

通过相容性和协同效应的作用,可以得到具有新的、优良性能的聚合物复合材料。

聚合物共混改性在塑料制品、纤维材料、涂料和胶粘剂、医疗器械和药物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2.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3) 与形态有关的其他概念 A. 分散度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中分散相物料的破碎程度. 可用分散相的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来表征. B. 均一性 分散相物料分散的均匀程度,或分散相浓度起伏大小. 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表征.
两种样品均一性与分散度的对比示意图
C.相界面 两相体系中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交界面. 不相 容或 共混物相界面的形态
2.2 聚合物共混形态的研究


研究形态内容包括:
1.两相中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是分散相; 2.分散相颗粒分散的均匀性; 3.分散相的粒径及粒径的分布; 4. 两相界面的结合
1.
连续相与分散相 主要讨论单相连续结构

2. 分散相分散状态的表征 采用均一性、分散度进行研究 (1)均一性的表征 均一性 分散相浓度起伏大小 表征方法:

5. 聚合物共混物的分类 (1)形态 均相;“海-岛”结构;“海-海”结构
(2)共混方法 熔融共混物;溶液共混物;乳液共混物
(3)改善性能或用途 混抗静电材料;共混电磁屏蔽材料
(4)聚合物档次 通用塑料/通用工程塑料共混物 通用工程塑料/通用工程塑料共混物 通用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共混物 (5)主体聚合物 PA合金;聚酯合金;PPO合金; PC合金;POM合金;PPS合金
I越接近1,越均匀.
q: 一个粒子在分散相中出现的 概率 N: 每个样本中的粒子总数

B. 用“不均一系数”Kc表征
S K c 100 c
不均一系数越小,表示分散相分散的均一性越高

(2)分散度的表征
分散度以分散相的平均粒径来表征: 平均算术直径dn
dn nd n
i i i

聚合物改性第二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聚合物改性第二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聚合物改性第二章共混改性基本原理共混改性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相溶的聚合物在液态或熔融状态下混合,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工成形,以获得具有新特性和性能的材料。

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是在两种或多种聚合物之间形成相容子,使它们能够相互溶解和交互作用。

这种相容子可以是物理上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化学上的相互作用。

在共混改性的过程中,相容子的形成是关键步骤。

相容子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极性相互作用:聚合物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可以与另一种聚合物中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相容子。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氢键、离子键或极性键等。

2.分子间键合:两种聚合物分子可以通过化学键合形成相容子,例如共聚反应或化学交联等。

3.混合体积效应:当两种聚合物的分子量相近并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时,它们可以通过混合体积效应形成相容子。

这是由于相似的分子量和化学结构使两种聚合物的互溶性增加。

共混改性的基本原理还涉及相分离和相互作用的平衡。

在相互溶解体系中,聚合物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量。

当相互作用力足够强时,聚合物分子会相互混合形成均一的相。

而当相互作用力不足以克服排斥力时,聚合物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分散的相。

相分离的程度与聚合物之间的亲疏水性、极性和分子量等因素有关。

共混改性的过程还受到加工温度和时间、共混物组成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适当的加工温度和时间可以促进相容子的形成和相分离的平衡。

共混物中不同聚合物的组成比例也会影响相容性和相分离的程度。

共混改性可以使两种或多种聚合物的性能相互补充和提高,如强度、韧性、耐热性、耐化学性等。

共混改性材料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等。

总之,共混改性是将不相溶的聚合物通过形成相容子相互溶解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具有新特性和性能的材料的过程。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容子的形成、相分离和相互作用的平衡。

共混改性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2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第2章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2017/7/5
17
2017/7/5
18

2.2.3.2 相界面的效应 (1)力的传递效应,(2)光学效应,(3)诱导效应。 2.2.3.3 界面自由能与共混过程的动态平衡
2017/7/5
19

2.2.3.4 聚合物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2017/7/5
20

2.2.4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的因素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的形态,包括两相之中 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分散相的粒径及 粒径分布;以及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等等。影响共 混物形态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相组分的 配比、两相组分的黏度,以及共混设备及工艺条件 (时间、温度)等等。
2017/7/5
2
2.1.2共混改性的主要方法
2.1.2.1 熔融共混 熔融共混是将聚合物组分加热到熔融状态后进行共混,是应用 极为广泛的一种共混方法,是最具工业应用价值的共混方法。 2.1.2.2溶液共混 溶液共混是将聚合物组分溶于溶剂后,进行共混,它主要应用 于基础研究领域。 2.1.2.3 乳液共混 乳液共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乳液进行共混的方法。 在橡胶的共混改性中,可以采用两种胶乳进行共混。
2017/7/5
7
2.1.5 聚合物共混物的分类 2.1.5.1 按共混物形态分类
均相体系和两相体系,其中,两相体系又可分为 “海-岛结构” 两相体系和“海-海结构”两相体系。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在聚合物共混物中是普遍存在 的。工业应用的绝大多数聚合物共混物都属“海-岛结 构”两相体系。 “海-海结构”两相体系,可见诸于聚合物互穿网络 (IPN)之中。此外,机械共混亦可得到具有“海-海 结构”的共混物。
2017/7/5

聚合物共混改性7

聚合物共混改性7
Lc = dc[(π/ 6Vf)1/3-1]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当L> Lc时,分散相粒子之间旳应力场相互影响很小,基体旳应力 场是这些孤立粒子应力场旳简朴加和,故基体塑性变形能力很小, 材料体现为脆性;
当L = Lc时,基体层发生平面应变到平面应力旳转变,降低了基体 旳屈服应力,当粒子间剪切应力旳叠加超出了基体平面应力状态下 旳屈服应力时,基体层发生剪切屈服,出现脆韧转变。
共混物PVC/ABS旳冲击强度与基体构成旳关系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2)橡胶相旳影响
① 橡胶含量旳影响
橡胶含量增长时,银纹旳引起、支化及终止速率亦增长,冲击强度随之 提升 。
HIPS在6~8%旳橡胶含量范围内,伴随橡胶含量旳增长,冲击强度明显 提升;超出8%,冲击强度旳提升渐缓。实际上并不能用大量增长橡胶含量 旳方法来提升冲击强度,因为伴随橡胶含量旳增长,拉伸、弯曲以及表面硬 度等指标下降,而且制品旳加工性能变坏,所以橡胶旳用量是根据多种原因 旳综合平衡来决定旳 。
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
试验事实
HIPS等增韧塑料,基体韧性较小,屈服形变基本上是银纹化旳成果,所以 有明显旳应力发白现象。因为银纹化伴随体积旳增长,而横向尺寸基本不变, 所以拉伸时无细颈出现。基体韧性很大旳增韧塑料,如增韧PVC,屈服形变 主要是剪切带造成旳,所以在屈服形变过程中有细颈而无明显旳应力发白现 象。对于中间情况,例如HIPS/PPO共混物,银纹和剪切带都占相当旳百 分比,所以细颈及应力发白现象同步产生。
橡胶颗粒产生静张应力场旳概念无疑是正确旳。前面曾提到,橡胶颗粒旳应 力集中作用以及橡胶颗粒与基体热胀系数旳差别会在材料内部产生静张应力。
但是这种静张应力旳作用是不大可能足以使材料产生如此大旳屈服形变。所 以静张力虽可对基体旳形变产生一定程度旳活化作用,但是并非增韧旳主要 机理。而且该理论没有解释剪切屈服时经常伴随旳应力发白现象。

聚合物共混改性基础原理及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基础原理及应用

聚合物共混改性基础原理及应用共混改性的基础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互溶性原理:共混改性的基础是要求两种或更多种聚合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互溶性。

互溶性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相似性和相互作用力来实现。

例如,可以选择相互接近的聚合物,使它们能够在分子级别上相互扩散和混合。

2.相容性原理:除了互溶性外,聚合物之间还需具有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聚合物能够形成均匀的相,而不是分散相或相分离。

相容性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来实现。

3.结晶行为原理:聚合物的结晶行为和物理性能密切相关。

在共混改性中,聚合物的结晶行为会受到另一种或多种聚合物的影响。

通过调节共混体系中各个聚合物的结晶行为,可以改变材料的硬度、韧性、透明度等性质。

4.分散相原理:在共混改性中,往往会形成一个或多个分散相。

分散相是指在主体聚合物中分散着的细小聚合物颗粒。

通过控制分散相的分散度和分散尺寸,可以调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等。

共混改性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力学性能:通过在聚合物中添加其他聚合物,可以改善材料的强度、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例如,聚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的共混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

2.调节透明度和光学性能:共混改性可以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透明的分散相,改善材料的透明度和光学性能。

例如,聚碳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混改性可以获得高透明度的材料。

3.增强导电性能:通过共混改性,可以将导电性聚合物或导电颗粒添加到非导电聚合物中,从而实现材料的导电性能。

这在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4.改善热稳定性和耐老化性:共混改性可以通过添加稳定剂或改变聚合物分子结构来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老化性能。

这对于高温应用和长期使用的材料非常重要。

总之,聚合物共混改性通过将不同的聚合物混合在一起,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和性质。

共混改性的基础原理涉及聚合物的互溶性、相容性、结晶行为和分散相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聚合物共混】: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过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物质的过程,能增加体系的均匀性。

2.【高分子合金】:是指含多种组分的聚合物均相或多相体系,包括聚合物共混物和嵌段、接枝共聚物,一般为具有较高力学性能的工程塑料。

3.【复合材料】: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物理相组成的固体产物,其组成包括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

4.【杂化材料】: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有机、无机、金属材料,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杂化,产生具有新型原子、分子集合结构的物质,含有这种结构要素的物质为杂化材料。

5.【分布混合】:又称分配混合,是混合体系在应变作用下置换流动单元位置而实现的。

指分散相粒子不发生破碎,只改变分散相的空间分布、增加随机性的混合过程。

6.【分散混合】:是指既增加分散相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又减少分散相粒径,改变分散相粒径分布的工程。

7.【总体均匀性】:是指分散相颗粒在连续相中分布的均匀性,即分散相浓度的起伏大小,一般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表征。

8.【分散度】:是指分散相颗粒的破碎程度,一般以分散相平均粒径来表征。

9.【平衡粒径】:在分散混合中,由于分散相大粒子更容易破碎,所以共混过程是分散相粒径自动均化的过程,这一自动均化的过程的结果,是使分散相例子达到一个最终的粒径。

即“平衡粒径”。

10.【相逆转】:聚合物共混物可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发生相的逆转,原来是分散相的组分变成连续相,而原来是连续相的组分变成分散相。

在相逆转的组成范围内,常可形成两相交错、互锁的共连续形态结构,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

简答题1.试述共混物形态结构形态的3种基本类型?并简述其特点。

答:主要分为(1)均相体系,共混物中只有一个连续相;(2)两相体系,且一相为连续相,一相为分散相,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3)两相体系,两相都为连续相,相互贯穿。

2.试述均相体系的判定方法?答:可以利用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作为判定标准。

如果两种聚合物共混后,形成的共混物具有单一的T g,则就可以认为该共混体系为均相体系;如果形成的共混物具有两个T g,则就可以认为该共混物为两相体系。

3.分别简述热力学相容性与广义相容性的涵义,并且两者进行比较。

答:热力学相容性也可称为互溶性或溶解性,该体系是满足热力学相容条件的体系,是达到了分子程度混合的均相共混物,条件是混合过程吉布斯自由能ΔG m<0。

而广义相容性是从实用角度提出的,是指共混物各组分之间相互容纳的能力,这一相容性概念表示了共混组分在共混中相互扩散的分散能力和稳定程度。

广义相容性与热力学相容性是有区别的,热力学相容与热力学不相容是相应的热力学条件,即吉布斯自由能ΔG m<0。

4.简述分散相颗粒分散过程的两个主要机理。

答:(1)液滴分裂机理。

在分散相颗粒分散过程中,一个分散相大粒子分裂成两个较小的粒子,然后,较小的粒子再进一步分裂,是一种逐步进行的重复破裂过程。

(2)细流线破裂机理。

分散相大粒子先变为细流线,细流线再在瞬间破裂成细小的粒子。

5.影响共混过程中的5个主要因素是什么?答:①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熔体黏度以及熔体弹性;②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界面能;③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组分含量配比以及物料初始状态;④流动场的形式和强度;⑤共混时间(共混物料在混合设备各个区段的停留时间)。

6.采用哪些办法,可以对聚合物熔体黏度进行调控?答:①调节共混温度。

利用聚合物熔体黏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调节共混温度,可以调控共混体系的熔体黏度比值;②调节剪切应力。

聚合物熔体通常具有切力变稀的流变特性,而不同聚合物熔体对剪切应力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剪切应力可以调控熔体黏度;③调节助剂含量。

如填充剂、软化剂等;④调节相对分子质量。

在其他性能的许可的条件下,适当调节共混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助熔体黏度的调控。

7.依据“液滴模型”和“双小球模型”,对影响分散相变形与破碎的因素进行讨论。

答:(1)对于“液滴模型”:①剪切速率的影响。

剪切速率增大,可使We值增大,进而使液滴的形变增大。

②大粒子比小粒子容易变形。

较大的分散相粒径,也使We值增大,易于变形,在相同的剪切力场中,大粒子比小粒子受到更大的外力。

③界面张力σ的影响。

界面张力是阻止液滴变形、使液滴保持稳定的因素,减低界面张力有利于液滴变形。

④连续相黏度的影响。

连续相的黏度增大,可以让使We值增大,进而使液滴的形变增大。

⑤流动场形式的影响。

剪切流动或拉伸流动对液滴的变形与破裂也有重要影响,对于牛顿流体,拉伸流动比剪切流动更能有效的促使液滴破裂。

(2)对于“双小球模型”:①剪切应力、分散相内力。

增大剪切应力或者降低分散相内力有利于分散相颗粒的破裂分散。

②大径粒分散相比较小粒径分散相更容易被破碎分离。

分散过程中同时发生分散相粒径的自动均化过程。

③在分散相破裂分散过程中,分散相颗粒会发生伸长变形和转动。

8.简述影响聚合物形变的影响因素?答:(1)基体性质。

聚合物共混物屈服形变时,银纹和剪切形变两种成分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连续相基体的性质。

一般而言,连续相的韧性越大,则剪切成分所占的比例越大。

(2)应力的影响。

a. 应力大小:形变中银纹成分的比例随应力和形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b. 形变速率:增加形变速率会使银纹成分的比例提高;c.应力性质的影响:由于银纹化伴随着体积的增加,所以压应力抑制银纹,张应力则促进银纹的生成。

(3)大分子取向的影响。

大分子取向常常减小银纹成分的比例。

例如橡胶增韧塑料,拉伸时基体大分子取向,橡胶颗粒会变成椭球状,结果应力集中因子减小。

取向的结果使剪切成分的比例增加而银纹化成分的比例下降(4)聚合物含量的影响。

聚合物含量增加时,聚合物颗粒的数目增多,银纹引发中心增加,但是由于聚合物颗粒之间的距离减小,银纹终止速率也相应提高。

这两种作用基本抵消。

这时银纹化速率的增加主要是应力集中因子增加的缘故。

同样,剪切形变速率也有提高,但是银纹速率增加的更快些,所以总的结果是聚合物含量增加时银纹化所占的比例提高。

9.简述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答:主要有四个:①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熔体黏度比以及剪切应力;②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界面张力;③聚合物两相体系的物料的初始状态;④共混时间。

10.试述影响第三组分在聚合物两相间分配的因素。

答:(1)第三组分(助剂)与聚合物之间的亲和性。

对于聚合物两相体系,第三组分在共混过程中,倾向于进入和该组分亲和性较好的一相中。

(2)聚合物的熔体黏度。

如果第三组分为固体颗粒,在共混过程中就会倾向于进入聚合物两相体系中熔体黏度较低的一相。

(3)加料顺序。

加料顺序是聚合物加工工艺中的重要因素,如果两种聚合物与一种无机填充剂共混,同时添加、共混,则填料较多地存在于熔体黏度较低的一相中;若将无机填料先加入黏度较高的聚合物共混,再与熔体黏度较低的聚合物共混,则填充剂会由熔体黏度高的聚合物向熔体黏度低的聚合物转移。

11.简述聚合物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答:(1)温度。

表面张力的本质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以降低温度分子间作用力下降,表面张力也会随之降低。

(2)聚合物的物态。

结晶性的聚合物发生结晶或熔融时,密度发生变化,密度变大,则表面张力变大;(3)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聚合物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表面张力越大;(4)聚合物溶解度参数。

表面张力随溶解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

12.简述共混体系界面张力、界面层厚度与相容性的关系。

答:界面张力与界面层厚度与聚合物相容性关系:溶解度参数相近的体系,或者B参数较小的体系,相容性相应的较好,界面张力较低,界面层厚度也较厚。

13.简述飞弹性体增韧与弹性体增韧的区别,以及非弹性体增韧的优势?答:区别:①增韧改性剂不同。

非弹性体是脆性塑料,而弹性体是橡胶或者热塑性弹性体;②增韧对象不同。

非弹性体是有一定韧性的基体,而弹性体增韧对象可以是韧性基体也可以是脆性基体;③增韧机理不同。

弹性体增韧机理主要是橡胶球引发银纹或剪切带,橡胶球本身不消耗多少能量,而弹性体增韧中脆性塑料粒子发生形变,基体也会发生形变,都会耗散能量;④增韧剂用量不同。

非弹性体增韧,脆性塑料用量限制在一个较窄的范围,而弹性体增溶剂用量在较宽的范围,会随弹性体用量增大而增大。

优势:非弹性体增韧最大的优势在于脆性塑料在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的同时,并不会降低材料的刚性,而弹性体增韧体系却会随弹性体用量的最大而使材料刚性降低。

另外,脆性塑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流动性,所以非弹性体增韧可以使加工流动性获得改善。

14.PVC弹性体增韧剂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特点?答:①NBR增韧PVC,改善材料抗冲击性能;②CPE增韧PVC,提高耐候性;③EVA增韧PVC,提高抗冲击性和加工流动性,改善材料手感;④MBS增韧PVC,提高材料透光性能;⑤ACR增韧PVC,提高加工流动性和抗冲击性;⑥ABS增韧PVC,提高抗冲击性,手感和耐腐蚀以及易于电镀。

15. PP弹性体增韧剂有哪些种类?答:①EPDM增韧PP,显著提高材料抗冲击性;②POE增韧PP,提高抗冲击性;③SBS增韧PP,提高其低温冲击强度。

16.简述影响橡胶硫化助剂在橡胶两相间分配的因素?答:①硫化助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高溶解度参数的助剂在橡胶中的溶解度就高;②温度,温度高,相对的助剂溶解度就高。

③硫化助剂从一相向另一相的迁移。

17.简述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答:①插层复合法。

在层状硅酸盐的层间插入插层剂,使层间距增大,经过上述处理的层状硅酸盐与聚合物单体复合,使聚合物插入层间,再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单体聚合,最后形成纳米复合材料;②原位聚合法。

先使纳米粒子再聚合单体中均匀分散,然后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形成纳米粒子;③共混法。

将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单体直接进行机械共混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