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精编文档).doc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设计思想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体验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

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

本节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石头碰鸡蛋”,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第一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法学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

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摘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在某些现象中又似是而非,常被定式思维所干扰而得出错误结论。

本文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从常见的实验现象入手得到定性的浅显关系,再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定量的深层关系,从而得到牛顿第三定律。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让学生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反思一.教学设计思想在我们听一堂优秀的中学物理课时,总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一堂好的物理课,可能会用到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然而,其核心部分,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好的物理实验。

独具慧眼的实验资源运用,创造性的实验设计,总能将物理课程的特色演绎的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果将这些实验从这堂课中抽出去,则无异于抽掉了一堂课的灵魂。

对于《牛顿第三定律》这堂课,我认为要想尽办法向学生展示各种实验,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各种力以及固体、液体、气体等各种物质形态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用力学传感器演示一些其他手段(如弹簧秤)不能做或者可以做但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让他们感觉到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定性、定量的实验自然而然得到的。

二.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存在的普遍性;②通过实验归纳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得到牛顿第三定律;③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实例。

2.过程与方法①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②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的理解,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之间的区别,因此做好几个实验,特别是传感器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

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

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教学有方,但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牛顿第三定律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而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仅研究单个物体或系统的运动,为全面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
通过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的有巨大的应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析小风扇变轻的原因和通过小童车“吹飞”粉笔灰实验分析汽车前进原因,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牛顿第三定律。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或叠加,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一对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作用效果可以抵消或叠加。
分析书的受力情况,指出书受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并总结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
(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1(一)说课题目: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二)课时分配:“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

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说教材1、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

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

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

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

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

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

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观察与思考:播放视频。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思考与讨论:(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例子?(2)你所举的这些例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受力有何共同的特点?识图与思考:生活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表明: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即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思考与讨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定量且直观的反映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呢?二、牛顿第三定律(一)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F与F'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演示】(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演示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运动,且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2.实验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是同时变化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规律。

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的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是否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等值;①反向;①共线。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主线展开。

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认识,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

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第三章 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章 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干系。

2. 能够正确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观察、思考、推理和创新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干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展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 准备实验器械:弹簧等用于模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器械。

3. 准备例题和练习题,供学生教室和课后练习。

4. 准备相关的视频或动画,用于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起首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从而引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实验:推拉弹簧,观察弹簧对手柄的反作用力;两人一组,一人握住铅笔,另一人用力推他,观察体验握手和推手的互相性。

2. 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互相作用力的特点,探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作用效果的。

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记录互相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互相作用力的特点。

3. 讲解:详细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诠释为什么两个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是互相的,为什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讲解:起首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然后诠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4. 应用:通过一些生活和科技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举例:汽车刹车和启动、游泳时手脚对池底的反作用力、火箭升空等。

5. 讨论:让学生讨论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如何利用它来诠释和解决一些问题。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诠释和解决。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档】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word文档 (6页)

【参考文档】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牛顿第三定律是反应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掌握规律的最好办法是在实验中探索。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与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这节教材,编排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班上册)》,第二章力物体的平衡,第五节。

是本章的重点,是动力学三大定律之一,反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因为自然界中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物体在受到其他物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物体有力的作用,不讨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就无法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只有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还不够,必须加上牛顿第三定律才能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运动的一套定律,因此它是后面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运动学方面运算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与学生现状分析:在国家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去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职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因而,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特别重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采用诱思探究的方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较差学生进行鼓励,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为:(一) 知识目标: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会应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引言: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实验和例题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一定律,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其理解。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常常存在误解和困惑。

因此,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进行教学准备之初,我意识到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含义;2. 能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二、概念的引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我在课堂上首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走路时我们脚踩在地上的力和地面对我们的反作用力。

通过这些例子,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并能够理解反作用力的概念。

三、实验的设计为了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反作用力相关的实验。

比如,我让学生用手掌同时向两个相互挨着的篮球施加力量,并观察篮球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感受到施加给篮球的力和篮球对他们手的反作用力,从而理解反作用力的存在和作用。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验,比如通过拉弓射箭和放风筝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四、问题的提出为了检验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掌握情况,我在课后布置了一些相关的题目,既包括选择题,也包括应用题。

其中的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应用题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在选择题上掌握得较好,但在应用题上出现了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下次课上讲解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题,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感目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教法建议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示例: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举例并分析: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探究活动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牛顿第三定律是反应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掌握规律的最好办法是在实验中探索。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二篇)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二篇)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不足之处: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

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

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二)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指出: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在物理教学中常常被用来解释各种力的平衡和互动的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教授牛顿第三定律。

首先,我们需要重点强调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应用。

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将牛顿第三定律误解为仅仅涉及相互作用的力对。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引言本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该定律规定了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现象。

通过回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确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解释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然后,我通过示例和实验向学生展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情况。

我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问题,以促进他们对该定律的理解。

---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他们对牛顿第三定律有了初步的理解。

他们认识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存在,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然而,一些学生对如何应用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困惑。

他们需要更多的实例和练来加深理解。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增加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练。

通过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定律的应用。

2. 利用实验和模拟软件。

通过进行实验和使用模拟软件,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模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3. 提供更多资源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视频和在线研究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巩固。

---结论通过反思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确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练习,利用实验和模拟软件,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运用该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doc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doc

“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案例解毅(河北衡水中学053000)新课程倡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口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

木着对新课程目标的认识,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尝试。

一、教学口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3.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2.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像平时一样,开动脑筋,积极回答。

我们先看一段有意思的小品。

(播放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跺脚的一段视频。

)提问「他咋麻了呢?你跺你也麻。

”谁能从力的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呢?生:脚给地面一个力,同时脚也受到了地面给他的力。

师: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物体问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联系生活】再看一段录像,刘了歌在奥运会碟泳中的精彩表演。

师:这是08年奥运会200米蝶泳现场,刘子歌在奥运会上为屮国夺得了第18枚金牌,大家想一下,刘子歌为什么能在水中前进?怎么从力的角度解释呢?生:人拨水的同时受到了水给人的反作用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师:在鼓掌时,两手之间也产生了一对相互作用力。

如果我们用力大一些,两只手都有点疼,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几个物体上?生:两个物体上。

师:左手和右手受到的力哪一个是作用力,哪一个是反作用力?生: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法学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

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让我们举起双手,为我们的青春鼓掌,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从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定量研究,必须测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

提醒学生在做两把弹簧秤对拉实验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

(1)小组内既要分工又要合作;(2)比较不同的拉动﹝A不动拉B,B不动拉A,A、B同时拉,同时拉着A、B动起来﹞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3)小组代表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自己得出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总结规律
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此时再指明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是经过大量的研究,才得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由此过渡到核心知识——牛顿第三定律。


(四)思维碰撞、理解规律
几个实例(人要跳起应怎么做?人要向前游泳手要怎么划水等)进一步巩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同性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产生效果可以不同。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针对学生认识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有的放矢,制造表象,挑起冲突,引蛇出洞、诱思深入,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化解疑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步步深入、再析异同
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长的比较像”,“像”在何处?貌似神异,异在何处?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完成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照比较表格: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特点。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通过《物理作业本》中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进一步让学生去体验,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转移研究对象,感悟牛顿第三定律在解答物理综合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


【板书设计】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公式:
特点:等大,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应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规律,而掌握规律的最好办法是在实验中探索。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主体探究实验以及视频展示生活中利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事例,让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

当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掌握之后,加上对应联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简练;
2、小组实验中,多组出现学生单干的现象;
3、海岛生活中的实例的选择比较少;
4、由于学生基础比较差,设计问题不够严密,在教学过程中有赶时间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