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越禁止的事, 孩子越喜欢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父母越禁止的事, 孩子越喜欢做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而有些行为则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发生的。于是,一些禁止词如“不许”“不要”“别”等成为父母口中的高频词,而被语言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会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从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为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1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要踢,就要踢”。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2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3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

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要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通常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1)一种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但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内心压着火,孩子就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2)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通常是经过许多轮的强化形成的,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肯定会失望,从而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 4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禁止往往传递了一个潜在信息,即人的本性是喜欢的,但是,出于不同的考虑,要禁止。我的一位朋友,其本意是想要儿子看儿童英语的教育课程的,但是,他每天都明确禁止孩子不许超过设定时间,儿子每天都想方设法得到这个福利,并乐此不疲地保持着兴趣,因为禁止把希望的活动变成了福利,孩子基于此活动获得了较高的心理价值。看来,你如果想要支持什么,先禁止,对于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言,有时反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5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孩子经常拒绝上学或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一系列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但通常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觉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做出这样行为的时候,就成功地吸引了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正中他的下怀。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的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