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板加批注 邓曼开题报告最终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写作措施:
(1)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查阅相关的文献获取该主题的详细资料;
(2)与指导老师探讨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进度计划:
2008年11月中旬-12月初搜集、整理资料、确定写作题目
[3]Li Wei.A Brief Introduc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ZunyiNormalCollege,2002.
[4]Scollon, R.&S.W.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lackwell,1995.
2.1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and Students in Class
2.2 The Relationshipusion
Outline
Introduction
I.Literature Review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1 Definition
1.2 Functions
1.3 Previous Researches
II.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lass
Bibliography
4、主要参考文献
[1]Cooper,Pamela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3rd ed. Corsuch Scarisbrick,Publishers.1988.62-64.
[2]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Lisa A.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omson LearningAsia. 2003.
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Industrial &CommercialCollege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中西课堂上师生间非言语交际之跨文化对比
系部:语言文学系
专业年级:英语06级01班
姓名:邓曼学号:063009010009
指导老师:曾小娟职称:讲师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7]丁凌.试论中美课堂非言语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8][美]莱杰·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我国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刘润清教授和邓炎昌教授于1989年3月所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的第十四章提到了“身势词——非语言交际”这一概念,开始了对非言语跨文化沟通的初步认识与研究。随后在1997年9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贾玉新教授所著的《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里,第二十二章——"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中"有对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对比,到了20世纪末,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显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代表有胡仲文教授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有毕继万教授于1999年5月所著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学院出版社),该书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简略地介绍非语言交际的基本知识、西方有关的理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规范,针对我国对交往和外语教学的需要,介绍英语国家的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以及在这些方面的中英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者、中外跨文化交际人士、外语教学界师生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师生的研究、工作、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达到非言语交际研究的一个新的阶段。近几年我国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出现更细致的方向,其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完善。如李杰群教授于2003年3月出版的《非言语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形成系统。该书以他历年研究非言语交际的讲稿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在介绍学科内容、研究史及非言语交际的特征、功能基础之上,结合大量实例分别论述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诸问题。更近期的就是云贵彬教授于2007年2月出版的《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本书除了讲述了动作、表情、目光、手势、身势、沈默、空间、时间、色彩等非语言信息的含义和作用,还分析了非语言因为文化、性别、个人和场所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5]Tang Dege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angsha:CentralSouthUniversityof Technology Press,2001
[6]XuLisheng.Introdu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Hangzhou:ZhejiangUniversityPress,2004.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非言语沟通的主要科学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前20世纪的作品是达尔文1872年所著的“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这项工作产生了面部表情的现代研究,以及他的意见和想法,很多都因其他研究人员验证。在二十世纪前半叶,非语言沟通的研究仍然没有系统的,只有个别的语音研究,体貌,衣着和面部表情。这三个在此期间有影响的作品有,克瑞奇米尔1925所著的“Physique and Character”,谢尔顿1940所著的“The Variations of Human Physique”,和Efron于1940所著的“Gesture and Environment”。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在非言语研究工作的人数显着增加。伯德惠斯特尔1952年所著的“Introduction to Kinesics”和霍尔1959年所著的“Silent Language”是这两个十年的里程碑。1956年,鲁希和基斯编写了一份题为《非言语交际》的一本书:备注对人类视觉感知的关系。这是第一本书使用其名称术语非言语的沟通。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核爆炸非言语研究”。在此期间,传统的理论是艾克曼的和弗瑞森关于非言语的起源,用法以及编译的文章。20世纪70年代被证明是一种非言语的总结和综合研究的时间。它开始于朱丽叶1970年的“快速的身体语言”。这本书在当时销售数量是最好的,现在已经分成几个中文版翻译。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非言语交际研究的进一步开发时间。在那十年里,一些非言语的研究普遍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去验证如何通过大量不同的非言语信号去达到一个共同的交际目标。
2008年12月初-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2009年1月-3月底撰写初稿
2009年4月-5月初修改稿
2009年5月初-5月20日定稿,准备答辩
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核意见
1、通过;2、完善后通过;3、未通过
系(部)公章
年月日
注:此表由学生填写后,在规定时间内交指导教师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通常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人们只注重学习它的语言知识,却很少涉及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交际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跨文化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本文作者主要从身体行为、空间和距离两个大的方面对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身体行为又包括:外表和服饰、体势语和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注视和交流、体触以及副语言。而空间和距离又包括:个人空间和教室座位安排。通过对比和论述,逐渐引出导致种种非言语交际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针对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就此对教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院(系):语言文学系
学生姓名
邓曼
学号
063009010009
专业年级、班
英语0601班
指导
老师
曾小娟
论文题目
中西课堂上师生间非言语交际之跨文化对比
1、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从语言出现的那一天就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决不是唯一重要的。当人们进行交流时需要动用面部表情、肢体行为、语调、颜色、着装、身体装饰、时间、空间及其它的方式。除了语言传递信息之外,这些不发声的交流方式统称为非言语交际。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也有的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言语交际。这些数据至少表明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的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非言语特征,而这些非言语特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外语,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发展,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了解不同国家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任务紧迫而艰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课堂上非言语交际的文化依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突显,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能够与西方文化相符显得越发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达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另外,认识到了这种师生间的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也有利于我国教师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使其排除文化干扰,相互尊敬,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便于更好地沟通,实现成功教学。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写作措施:
(1)利用图书馆、网络、报刊查阅相关的文献获取该主题的详细资料;
(2)与指导老师探讨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进度计划:
2008年11月中旬-12月初搜集、整理资料、确定写作题目
[3]Li Wei.A Brief Introduc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ZunyiNormalCollege,2002.
[4]Scollon, R.&S.W.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lackwell,1995.
2.1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and Students in Class
2.2 The Relationshipusion
Outline
Introduction
I.Literature Review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1 Definition
1.2 Functions
1.3 Previous Researches
II.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lass
Bibliography
4、主要参考文献
[1]Cooper,Pamela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3rd ed. Corsuch Scarisbrick,Publishers.1988.62-64.
[2]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Lisa A.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omson LearningAsia. 2003.
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Industrial &CommercialCollege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中西课堂上师生间非言语交际之跨文化对比
系部:语言文学系
专业年级:英语06级01班
姓名:邓曼学号:063009010009
指导老师:曾小娟职称:讲师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7]丁凌.试论中美课堂非言语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8][美]莱杰·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我国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刘润清教授和邓炎昌教授于1989年3月所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的第十四章提到了“身势词——非语言交际”这一概念,开始了对非言语跨文化沟通的初步认识与研究。随后在1997年9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贾玉新教授所著的《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里,第二十二章——"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中"有对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对比,到了20世纪末,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显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代表有胡仲文教授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有毕继万教授于1999年5月所著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学院出版社),该书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简略地介绍非语言交际的基本知识、西方有关的理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规范,针对我国对交往和外语教学的需要,介绍英语国家的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以及在这些方面的中英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工作者、中外跨文化交际人士、外语教学界师生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师生的研究、工作、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达到非言语交际研究的一个新的阶段。近几年我国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开始出现更细致的方向,其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完善。如李杰群教授于2003年3月出版的《非言语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形成系统。该书以他历年研究非言语交际的讲稿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在介绍学科内容、研究史及非言语交际的特征、功能基础之上,结合大量实例分别论述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诸问题。更近期的就是云贵彬教授于2007年2月出版的《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本书除了讲述了动作、表情、目光、手势、身势、沈默、空间、时间、色彩等非语言信息的含义和作用,还分析了非语言因为文化、性别、个人和场所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5]Tang Dege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angsha:CentralSouthUniversityof Technology Press,2001
[6]XuLisheng.Introdu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Hangzhou:ZhejiangUniversityPress,2004.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非言语沟通的主要科学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前20世纪的作品是达尔文1872年所著的“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这项工作产生了面部表情的现代研究,以及他的意见和想法,很多都因其他研究人员验证。在二十世纪前半叶,非语言沟通的研究仍然没有系统的,只有个别的语音研究,体貌,衣着和面部表情。这三个在此期间有影响的作品有,克瑞奇米尔1925所著的“Physique and Character”,谢尔顿1940所著的“The Variations of Human Physique”,和Efron于1940所著的“Gesture and Environment”。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在非言语研究工作的人数显着增加。伯德惠斯特尔1952年所著的“Introduction to Kinesics”和霍尔1959年所著的“Silent Language”是这两个十年的里程碑。1956年,鲁希和基斯编写了一份题为《非言语交际》的一本书:备注对人类视觉感知的关系。这是第一本书使用其名称术语非言语的沟通。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核爆炸非言语研究”。在此期间,传统的理论是艾克曼的和弗瑞森关于非言语的起源,用法以及编译的文章。20世纪70年代被证明是一种非言语的总结和综合研究的时间。它开始于朱丽叶1970年的“快速的身体语言”。这本书在当时销售数量是最好的,现在已经分成几个中文版翻译。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非言语交际研究的进一步开发时间。在那十年里,一些非言语的研究普遍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去验证如何通过大量不同的非言语信号去达到一个共同的交际目标。
2008年12月初-12月底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2009年1月-3月底撰写初稿
2009年4月-5月初修改稿
2009年5月初-5月20日定稿,准备答辩
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系(部)审核意见
1、通过;2、完善后通过;3、未通过
系(部)公章
年月日
注:此表由学生填写后,在规定时间内交指导教师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通常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人们只注重学习它的语言知识,却很少涉及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交际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跨文化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本文作者主要从身体行为、空间和距离两个大的方面对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身体行为又包括:外表和服饰、体势语和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注视和交流、体触以及副语言。而空间和距离又包括:个人空间和教室座位安排。通过对比和论述,逐渐引出导致种种非言语交际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针对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就此对教学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院(系):语言文学系
学生姓名
邓曼
学号
063009010009
专业年级、班
英语0601班
指导
老师
曾小娟
论文题目
中西课堂上师生间非言语交际之跨文化对比
1、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从语言出现的那一天就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决不是唯一重要的。当人们进行交流时需要动用面部表情、肢体行为、语调、颜色、着装、身体装饰、时间、空间及其它的方式。除了语言传递信息之外,这些不发声的交流方式统称为非言语交际。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也有的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言语交际。这些数据至少表明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的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非言语特征,而这些非言语特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外语,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发展,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了解不同国家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任务紧迫而艰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课堂上非言语交际的文化依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突显,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能够与西方文化相符显得越发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达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另外,认识到了这种师生间的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也有利于我国教师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使其排除文化干扰,相互尊敬,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便于更好地沟通,实现成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