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则和责任,并形成积极的品德观念。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1. 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基础。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尊重和支持的关系。
在进行矫正工作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需求,并与学生共同制定矫正计划。
2. 建立适当的纪律在学校中,纪律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应该确保学生遵守校规和课堂纪律,并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
同时,教师应该教导学生纪律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纪律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和学校安全。
3. 制定明确的矫正计划矫正学生不良品德需要制定明确的矫正计划。
计划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便制定最有效的计划。
4. 实施积极的鼓励机制积极的鼓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品德的重视。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认可和肯定。
同时,教师还应该建立奖励机制,让学生有所期待,并有动力改变自己的不良品德。
5.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关键之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承担责任,并给予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责任感。
6. 思考问题的根源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时,教师应该思考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心理障碍等方面。
在制定矫正计划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以便制定更有效的计划。
7.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个性化的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变自己的不良品德。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自己的不良品德。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需要教师具备耐心、关爱和专业的态度。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摘要】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学生行为,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实施个性化辅导措施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借助家庭和社会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将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关键词】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策略、激励机制、规章制度、道德教育、个性化辅导、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品德素质、行为习惯、全面发展。
1. 引言1.1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性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性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品德素质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稳定发展。
良好的品德素质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其一生受用的保障。
而不良品德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不仅涉及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通过引导、帮助和教育,将学生不良品德变为良好品德,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挑战与机遇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不良品德问题的存在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学习和教育障碍。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品德问题而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度,甚至导致校园暴力等严重事件的发生,这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同,不良品德问题的根源也多种多样,这为矫正工作增加了难度。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1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品德,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1. 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小学生是受到奖励和惩罚影响最大的年龄段。
教育工作者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奖励措施,如表扬、奖品、特别活动等来激励学生表现良好和改正不良品德。
也要让学生明确不良品德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和品德素养密切相关。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等,这些习惯会使学生更加容易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3. 倡导互助合作:小学生的社交能力正在发展,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活动、培养团队意识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4. 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故事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
5. 规范行为规范: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前提。
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园和课堂中应具备的行为标准,并严格执行。
教育工作者也要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榜样。
6.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庭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环境。
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在家中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榜样。
7. 借助专业的心理辅导:对于一些品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和方法。
1. 增强学生对良好品德的认识和重视。
学校应该加强对品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让学生理解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2. 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学校应该制定清晰明确的学校纪律和行为准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应该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和教育。
3. 设计个案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开展个案式的教学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矫正和教育。
对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认识到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责任、自觉遵守纪律,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领导才能。
5. 提供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学校应该选拔出一些品德优良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他们可以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帮助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人格修养和品德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和活动。
6.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品德培养的两大重要阵地,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并制定家庭协议,让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7. 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表扬。
对于在品德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学校应该适时给予奖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良好品德的价值和价值认同。
8.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良品德往往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责任,精心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矫正和教育。
学校也需要与学生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形成一支有力的合力军,共同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品德行为对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不良品德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长期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一、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第一步是要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源自多种复杂的因素,可能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
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与学生沟通,了解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和背后的动机,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策略。
二、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矫正不良品德的策略。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动力,让他们自觉地改正行为。
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比如在学校可以设置“优秀学生”、“品德之星”等荣誉称号,家长也可以通过物质奖励或者其他方式来激励孩子改正错误。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好的品德行为将会得到认可和奖励,从而促使他们改变不良品德行为。
三、正确引导和教育在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时,引导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不良行为的错处,并且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的行为。
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道德讲述、故事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好的品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
四、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也是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老师和家长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纠正,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不良行为。
要配合适当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从而自觉避免再次犯错。
惩罚要适度,不宜过重,过重的惩罚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使孩子产生厌学、抵触等情绪。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小学生可能会显示出不良品德。
为了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1.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孩子品德的基础。
父母应该成为良好品德的榜样,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通过鼓励和赞扬,以及与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2. 增加正面激励:小学生常常被过分强调错误和惩罚,而忽略了他们的正确行为。
为了纠正不良品德,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多地使用正面激励,即赞扬和奖励他们正确的行为。
这样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品德。
3.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责任:小学生需要清楚明确的规则和责任,以便知道什么是被期望的表现和不良行为。
教师和家长应该将规则和责任以简单而明确的方式传达给小学生,并确保他们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
在违反规则时,应该有相应的纪律措施。
4. 提供角色扮演和情境练习: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练习,小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况,并学习怎样应对和解决问题。
教师和家长可以设立一些情境,并引导小学生发挥应对不良品德的正确行为。
5. 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同理心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素质,它可以让小学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小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与他人分享和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6. 引导小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有些不良品德可能是由于小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导致的。
教师和家长应该教导小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供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7.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班级和校园文化对塑造小学生的品德有很大影响力。
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倡导正面的行为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班级和校园文化,激励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简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简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需要运用心理学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学策略:
1. 正面强化:通过奖励鼓励学生积极行为,增强积极行为的频率和持久性。
例如,可奖励学生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友好相处等积极行为。
2. 负面强化:通过惩罚来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或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
例如,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责罚或作为惩罚采取相应的行动。
3. 认知重构:通过帮助学生改变其对不良行为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例如,将不良行为视为错误的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其行为模式。
4. 行为建模:通过模仿好样板来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模式。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工作、交往、沟通等行为,以激发学生模仿。
5. 社会支持:通过提供社交支持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和班级环境。
例如,提供鼓励和赞扬,建立支持性的班级氛围,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环境。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近年来,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社会上对于这一现象的反响也越来越强烈。
小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育者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一、父母和教师必须合作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身心健康都还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和呵护。
为了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父母和教师必须达成共识,共同合作。
教师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家长则可以在家中加强教育,在两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让孩子矫正不良品德。
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教育者们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还处于成长期,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综合施策,采用启发式教育、情境式教育、体验式教育等不同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三、要注重诱导小学生有时会叛逆,往往不愿意被教育者约束。
为了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教育者要注重诱导,为学生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实用的建议。
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并有自愿去改变的动力。
四、耐心对待对于不良品德的小学生,耐心对待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候,学生可能不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要耐心对待,反复地给他们讲解,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去改变。
五、以身作则教育者和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典范,让学生从身边的人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力量。
通过身体力行地做好榜样,让孩子逐渐培养出对美好品德的认同感和追求感。
总之,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需要父母和教师的合作,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注重诱导,耐心对待,同时要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从易犯错误到多犯错误再到少犯错误,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
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校纪校规、偷盗、欺凌、逃学、早恋等。
不良品行对学生发展和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及时矫正。
本文将对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矫正策略进行研究。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家长不关心、缺乏家庭教育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品行。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也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校外社会交往等也会对学生的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4.个体因素:学生个体的性格、情绪、动机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品行。
二、矫正策略1.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良好的品行。
3.改进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5.加强社会矫正: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与警方、社区组织等合作,加强对学生不良品行的社会矫正,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
6.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表彰先进、评选优秀等方式,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及社会环境。
结论: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多种多样,常常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
要有效矫正学生不良品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紧密合作,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品行,促进其积极健康的成长。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如缺乏礼貌、频繁发脾气、不遵守规则等。
这篇文章将论述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原因分析及其矫正策略,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缺乏礼貌。
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常有说话无礼、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等行为。
2.频繁发脾气。
小学生由于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脾气,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情绪等问题。
3.不遵守规则。
小学生常常不遵守老师和家长的规定,或是违背学校的纪律,表现出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
4.懒散学习。
一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态度消极,不愿动脑思考、不愿努力。
在学习上表现出堕落、不上进的状态。
5.依赖性强。
一些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家长的一切指导和帮助。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比较松散,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不够严格,容易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矫正,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
3.同伴影响。
同伴是小学生社交的重要对象,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小学生身边的同伴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行为。
4.个人原因。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故意为之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1.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最初的社会环境,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在家庭中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界也开始关注起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良行为矫正便是其中的一环,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行为矫正策略有哪些呢?一、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教师可以制定激励计划,如设置奖励等形式,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建立奖惩机制,让学生在良好表现的情况下获得奖励,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关注并倾听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勇于面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来协助学生化解情感困扰。
例如,通过情感交流,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降低不良情绪的燃点,协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逐步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解脱的能力。
三、示范和引导学生是非常容易受到示范和引导的,在这一点上,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定更好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哪些行为会带来相对较好的后果。
在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并认识到对于不良行为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如何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
四、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学生是教师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是心理上,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形成各自的人生价值观。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和支持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家校联手的机制实践证明,建立家校联系是改善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高效的途径。
学生的行为常常与其家庭情况和状况有关,家校联手可以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协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家长可以向教师反映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配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1. 建立明确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制定明确的校规和班规,让学生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家长也可以制定家庭规矩,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和错的。
2. 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应该做好榜样,自己要遵守规章制度,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孩子们会模仿自己身边的人,所以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尤为重要。
3.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采取恰当的策略。
不同的孩子可能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支持,不要对所有学生采取同一套方法。
4. 奖惩并重: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可以是口头表扬、奖品或其他形式的鼓励。
对于不良品德的行为,也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惩罚,以警醒学生。
5. 培养责任感和原则:教育孩子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理解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6. 关注心理健康:不良品德的背后可能有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尊心受伤等。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通过课堂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并修正不良品德。
8. 合理安排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群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责任心。
适当分配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9. 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不良品德问题。
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教师合作,共同帮助学生矫正不良品德。
10. 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心理辅导或其他形式提供额外的关注和帮助。
要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有效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品德的情况。
这些不良品德可能包括不诚实、不守规矩、不尊重他人、懒惰等。
这些不良品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也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矫正学生不良品德。
1.正面引导。
在引导学生改正他们的不良品德时,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
我们可以先提醒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的错误行为,然后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为正确的方式。
例如,当学生向其他人撒谎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学生诚实。
2.激发内在动机。
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来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例如,当学生不守规矩时,我们可以让他们想象不守规矩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如违反规定可能导致被惩罚,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守规矩的意愿。
3.设置目标和奖励。
我们可以与学生合作制定目标,然后为达成这些目标设立奖励。
这可以激励学生行为正确的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与学生合作设定每周检查的行为目标,如按时完成所有作业、诚实守信等。
当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时,我们可以为他们发放证书、奖章或者其他小礼物,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改善不良品德。
4.强化行为。
当学生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强化行为的方式帮助学生继续保持这样的行为。
例如,当学生遵守规定、交友得体等行为时,我们可以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反之,当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批评或者惩罚来使他们明确了解不良品德行为不被接受。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和关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并与他们合作解决问题,这样会让整个过程更有意义且有效。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
教师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错误并改正其行为。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措施,供参考:1.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这将帮助学生感到安全和受尊重,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2.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则,并明确告知学生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这些规则应该能够涵盖学生的所有活动,并对不良行为给予明确的惩罚措施。
3.私下与学生讨论问题: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不仅应该在公开场合进行处理,还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与学生私下讨论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改变。
4.提供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教师的行为和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以正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遵守自己设立的规则和纪律。
5.引导学生逐步改变:教师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改变不良行为。
这可以包括提供替代行为策略、教授冲突解决技巧、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找到更加合适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6.设立个人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个人目标,并监督学生的实现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在未来的行为中进行修正。
总而言之,教师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时需要耐心和善心,不仅要关注问题的发生,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改变。
通过上述措施的采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他们提供自我改变的机会。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品德,如说谎、懒惰、不守规则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有效策略来进行矫正。
一、正面引导正面引导是指以正向激励和示范为主导,引导小学生向积极向上的品德模范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发小学生的积极行为。
设立“优秀学生”奖励计划,对表现出良好品德的小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成为班级的榜样。
教师和家长要做好典范示范,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感恩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以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以及善良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三、规则引导规则引导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手段。
我们要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并向学生解释规则的目的和意义。
针对具体的不良品德,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如“不说谎”、“不打架”等,明确告诉学生这些行为的后果和不良影响。
要加强对规则的执行和监督。
教师和家长应当在学生的行为上设立“红线”,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严肃执法,让学生明白规则的不可逾越性。
四、沟通协商沟通协商是解决小学生不良品德问题的重要方式。
教师和家长应当与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根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可以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达成合作共识。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小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增强他们对改正不良品德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五、培养自律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意识是矫正不良品德的长久之计。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
试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策略小学生时期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环境的变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如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讲卫生等,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针对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整和矫正,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来实施。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此外,家庭应该有明确的规矩和纪律,让孩子明白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规则。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发展的基础。
学生应该养成规律的学习时间和习惯,避免拖延症。
父母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和计划。
家长还应该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三、提高自律能力自律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可以帮助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建立自律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从小开始让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和事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学校可以有相关的活动和课程来帮助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如学生自治组织或相关的课程等。
四、加强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小学生在社交中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尊重他人、欺负他人等。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
教导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要,培养合作精神,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活动,让学生有机会锻炼社交能力和其他社会技能。
五、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对于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可以包括适当的惩罚和奖励机制。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如给予适当的惩罚。
提高学生行为问题矫正水平方案
提高学生行为问题矫正水平方案学生行为问题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如何提高学生行为问题矫正水平成为了其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行为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要提高学生行为问题矫正水平,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种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学校可以制定学生行为准则,并定期举办有益的校园活动,如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提供适当的规范和辅导提供适当的规范和辅导对学生行为问题矫正也非常重要。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向学生详细解释这些规范的含义和目的。
同时,学校应提供专门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行为问题并培养积极的行为方式。
三、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行为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家校合作也是提高学生行为问题矫正水平的重要策略。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交流学生的行为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鼓励和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营造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
四、提供恰当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行为问题矫正的有效手段。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明确行为标准,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奖励制度应注重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惩罚制度应公正公平,既要确保学校秩序,也要注重教育和改正。
五、引入同侪辅导和合作学习同侪辅导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行为问题矫正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同侪团体,由老师或长辈学生带领,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和辅导。
此外,合作学习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从而降低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六、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方法。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
矫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策略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品德行为,如撒谎、攻击他人、自私等。
为了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1. 设置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制定学校和班级的规则,告诉学生们应该如何行为,明确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
制定一些惩罚措施,如警告、扣分等,使学生明白不良品德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2. 提供良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学生良好行为的榜样,展示正确的品德模范,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级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积极、正面的事物,激发他们的良好品德。
3. 推行道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引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品德观念。
通过讲故事、设置案例、进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和影响,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观念。
4.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合作,共同为学生塑造正确的品德。
家长可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家中进行品德教育,并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纪律措施。
5. 注重奖惩结合: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不良品德行为,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并告诉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德。
6.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友善意识。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7. 注重引导与教育:教师和家长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明白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鼓励他们积极地改变自己。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这也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工作站:宝坻电大专业:教育管理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写作提纲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1.自我为中心。
2.缺乏正义感。
3.缺乏远大理想。
〈二〉、学习方面1.在学习策略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
2.在学习方法上不会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三〉、心理方面1.人际关系2.性心理3.情绪和意志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不良影响1.言传身教差。
2.教育方法不当。
3.家庭关系不和。
〈二〉、学校教育不力1.重智轻德。
2.个别教师素质不高.〈三〉、社会消极影响1.市场经济的冲击。
2.不良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毒害学生健康成长。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其自控习惯〈三〉、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教育管理本科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由于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违纪现象。
本文分析了“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从“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自控能力”;“鼓励“同学友伴”进行劝导”;“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几方面提出矫正不良行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行为不良矫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自觉与不自觉的违纪现象。
有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犯错的根源,只是面对结果,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结果问题没解决,反而加剧了学生的错误行为。
如:有的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违纪行为采取斥责、挖苦或驱逐出教室等方法,以终止这些行为;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无能为力,采取交给校领导或家长去矫正。
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学生很少自觉主动改正错误。
因此,教师要有效解决学生错误问题,就要根据学生表现的行为特征,挖掘学生行为心理,找出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特征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因在学习、思想品德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偏差而表现在行为上不服从教育、违反校纪校夫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思想品德方面由于当今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父母文化修养和教育水平不高,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多为溺爱、纵容,因此在思想品德上常表现为:1.自我为中心,享乐思想严重,缺乏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思想,是非观念不强。
他们只图自己痛快,不考虑自己所作所为对集体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2.缺乏正义感,不尊重教师和同学。
班内发生损坏公共财物或个人财物事件时,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是包庇错误行为。
3.缺乏远大理想。
有的同学来校中只是为了玩,脱离父母的监管,有的则是不愿上学却要应付父母的意愿,他们只为“混”个毕业证而已。
〈二〉、学习方面1.在学习策略上,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制定等,不能为自己制定正确的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在学习方法上,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记课堂笔记,不知道预习和复习,不能按时交作业,总是以“我忘了”来推卸责任或以“我不会”来搪塞老师。
〈三〉、心理方面1.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上缺乏互敬互爱的正常关系,造成彼此疏远、对立敌视的局面。
在同学关系上表现为专横跋扈、恃强凌弱,经常引发打架事件。
2.性心理: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缺乏对异性交往的必要知识准备,出现早恋行为,影响自身学习和人格健康发展。
有甚者把“搞对象”视为上学的目的,对教师的教导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3.情绪和意志:当今的教育形势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由于应试教育抓得过于“扎实”,以致学生负重前进。
学习压力过大引起学生紧张、焦虑,因连遭挫折引起灰心、失望……表现为不能抵制不良诱惑,情趣低俗、抽烟喝酒,迷恋赌博、网吧,做事优柔寡断、缺乏恒心,自制力差、放任散慢。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除受自身心理、生理因素影响外,更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给学校我们放心”是他们常说的话,却没想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因而忽视了自身行为对子女的影响。
1.言传身教差。
有的父母在“严格”要求子女的同时不能做到身正为范,言行粗鲁,脏话连篇,举止不雅。
甚至的有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吃喝嫖赌,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坏的影响。
2.教育方法不当。
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促其形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观念;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轻则训斥辰骂,重则棍棒相加,导致亲情淡化,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还有的父母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而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分不清错与对、是与非。
3.家庭关系不和。
父母关系紧张或婚姻破裂,父母对祖父母的不孝、对峙,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得不到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期的淡化冷漠,给孩子心灵造成严重创伤。
这种环境的孩子大都性格忧郁、孤独,不善与人相处,缺乏合作精神。
〈二〉、学校教育不力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措施不得力,忽视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会导致学生不良行为。
1.重智轻德。
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有的“挂羊头卖狗肉”,虽设有德育处,却安排德育人员与德育不相干的工作。
这种严重“错位”,定然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素质差,不能为人师表。
对好学生偏袒纵容,对学习差或有错学生冷漠歧视,以罚代教,甚至出言不逊,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消极影响1.市场经济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些学生和家长把辍学上班的孩子认为有出息:××可以养活自己了,××可以给家挣钱了等,认为他们才是成功,导致拜金主义和读书无用论的产生,诱发了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的思潮,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铤而走险。
2.不良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毒害学生健康成长。
上海调查小学生中大多数希望长大后当经理和警察,因为警察能管人,经理有小蜜。
绑架、抢劫、凶杀、色情的录像充斥市场,网吧、游戏厅屡禁不止,严重侵蚀学生的心灵。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是我们教育者不可回避的事实,新形势唤呼着新对策,为此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教育学生。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尊重、理解学生1.创建民主和谐的诱导氛围。
学生违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能凭主观推断评判学生错误行为结果。
应从心理学角度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诱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帮助他自觉评价自我、完善自我。
因此教师要以关心的、接受意见的方式与学生谈话,让其自己分析错误行为和矫正措施,此时教师不要指望学生一次说出根源,即使对自己有掩饰,教师也不要急于驳斥或批评,而要对其分析和改正方法给与认同和鼓励,然后认真和蔼地指出学生可能忽视的、纠正其行为的关键问题,这样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由于学生的成长特点,可能旧病复发,这不足稀奇,学生就是在反复矫正错误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的。
这种诱导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富有情感、相互尊重的对话方式,帮助了学生分析其行为发生的原因,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产生“向师性”,促使其完善自我,学会理解他人,促进团结。
2.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尊重是一种爱,爱更是一促鞭策,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做到这一点才是成功的教育。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
如学生因视力不好,对座次提出调换要求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满足。
否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进而产生不敬言语和行为。
尊重学生,要给予学生申辩的机会,这也是师生沟通的机会,教师也要学会倾听。
如上课时学生说话,有的人是听了教师的讲述后触发联想产生兴奋,教师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就会挫伤学生积极性。
再者,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误、也有说错话。
因此,沟通能帮助教师辨清真相,区别施教。
理解学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宽容、善待学生,不要用一把尺衡量所有学生,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违纪行为学生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如屡犯错误、屡作保证的现象,教师对此应给与理解,另外还要查找自我原因,那就是教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学生没有感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致信心回落造成的结果。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培养其自控习惯人生最难完成的任务就是战胜自我,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会产生自傲、虚荣或自卑心理,进而影响自信乃至做人。
对于青少年来讲,全面认识自己更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1.认识自我,勇于自省。
“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了人们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勇于自省,指导他们多和身边优秀学生进行多角度比较,找出差距不足,分析成败原因,制定出期望值适合自己的努力目标。
这种和同龄人比较、自省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人的态度和评价,特别是这些有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听到的多是批评或打击性的语言,很容易影响积极自我观念的形成。
为此教师应客观地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2.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行为过失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自信,这是由于其他人不公正评价和缺乏成功情感体验造成的。
要培养他们自信心,就要鼓励他们挖掘自身的长处和优势。
每个人都不乏成功的事例,只是他们被不如意和失败遮住了双眼,看不到自身的闪光点。
教师可以这样引领:体育竞赛中怎么取得好成绩的?劳动中你最棒!你的绘画和字怎么这么好……目的让学生感悟成功,找回自信。
3.培养自控习惯。
养成自控的良好习惯,是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学生在思考自己行为方向时,一般倾向于服从集体舆论,宁可不做大人要他做的事,也去做学生要他做的事。
因此教师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发挥集体作用,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在集体中实现自律。
具体方法:①明确纪律意义,激发自律动机。
只有明确了纪律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必然联系,学生才能接受,进而为自律创造心理准备。
②树立自律榜样。
在班集体中有不同程度的成熟者,其自律标准比教师提出的标准更加贴近学生奋斗目标,更具模仿性,更能发挥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