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农村土地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村土地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引言: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规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的利用和规划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规划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农村土地规划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土地规划的现状1.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当前,农村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用地两个方面。
农业生产用地主要用于种植作物和养殖业,而农村居民用地则包括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地等。
然而,由于农村土地规划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到位,存在着土地闲置、农田面积减少、农村居民用地过度扩张等问题。
2.农村土地规划的管理现状农村土地规划的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导致农村土地规划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存在着权力寻租、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现象,导致土地规划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
此外,农村土地规划的执行力度也不够,一些违法建设和乱占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土地规划的发展趋势1.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为了解决农村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规划的科学性。
这包括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的比例,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居住需求。
同时,还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闲置和过度利用等问题。
2.推动农村土地规划的公平性为了提高农村土地规划的公平性,需要加强农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应该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和需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规划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土地规划的审核和评估,确保规划的公正和合理。
3.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的执行力度农村土地规划的执行力度是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
为了加强执行力度,需要加强对土地规划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和乱占土地的行为。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土地规划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土地规划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土地规划的顺利实施。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转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耦合关系。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耦合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首先回顾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明确研究的核心内容和边界。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以及乡村转型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响应与反馈。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功能发生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土地利用的物理形态,更包括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转变。
从概念上讲,土地利用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
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是多元且复杂的。
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功能。
政策和制度也是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政策、规划和管理制度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速度。
这些政策和制度往往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技术进步也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的农业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 村 是 空 间 和 人 口资 源 的 集 中地 . 农 村 的基 本 单 元是 村 庄 .村 庄 的 构 成 细 胞 是 民 居 。 居 民点 布局 虽 是 一 个 具 体 问 题 .但却 是 关 乎 我 国最 大 的 空 间 资 源及
最 大 多数 人 切 身 利 益 的 一 件 大 事 .是 研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o 以 上 9% 的农 村 住 户 没 有 正 规 的设 计 模 式 。 一 方 面 由 于 村 民 集 居 点 缺 乏 科 学 的 功 能 规
划 。 局 结构混乱 。 路 网络不 合理 , 布 道 主
祖 房 仍 留 着 , 成 “ 心 村 ” 这 种 现 象 在 形 空 ,
山区 尤 为 普 遍 。 2 我 国 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 存 在 问 题 的 原
因
21 认 识 上 的 偏 差 .
房 、 房 ( 房 、 舍 、 所 ) 本 按 联 体 辅 柴 蓄 厕 基 或连片设置 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 场 、 晒 庭 院 、 庭 作 坊 混 杂 。 成 了用 地 浪 费 及 家 造
环 境 质 量 的 恶 化 。 另 一 方 面是 长 期 以 来
211 一 些 部 门领 导 认 识 上 的偏 差 。 他 .. 们 认 为 乡村 城 镇 化 .更 重 要 的 是 如 何 扩
大 城 镇 规 模 .而 不 重 视 长期 有农 民 留 驻
的一 些措 施
工 程 量 大 、 本 高 、 位 难 、 平 低 , 量 成 到 水 大
农 民 不 能 享 受 基 础 配 套 设 施 .生 活 质量 较 低 .脏 、 、 ” 象 比 较 严 重 。如 : “ 乱 差 现 排 水 不 畅 . 多 村 无 暗沟 。 至 连 明 沟 也 没 许 甚 有 . 者 是 有 排 水 沟 而 不加 以 疏 通 , 遇 或 一 大 雨 .顺 地 蔓 延 ,既 影 响 美 观 又 传 播 疾 病 :另 外 就 是 绝 大 部 分 的农 村 缺 乏 公 共
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治、改造其空间结构和布局以及土地产权调整,使其达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项综合的土地利用工程[1]。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人类活动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国目前约有60万个行政村,250万个自然村,特别是平原地区,绝大多数分布在耕作区,自然村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同时存在“空心村”“两栖占地”等现象,土地浪费问题严重。
自2000年以来,土地整治工作快速进行[2],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号)指出“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由国家统筹跨省域调剂使用[3],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并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了政策支持。
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与规划,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度;有利于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配置;有利于提高农民幸福感。
以此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都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科学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因此,系统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理论指导、潜力测算、模式选择和优化布局等相关研究,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1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基础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包含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1.1区位理论“区位”意为站立之地,由德国农学家杜能(J.Thunen )于1826年首次提出区位论概念,区位实质摘要: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我国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研究

顷, 整治 安置 区大 部 分 安排 在 拆 旧 区域 当缩 减农 村居 民点用地 。 在 此建 立农 村居 民点 整理 潜力 的估 算模 型 :
区 、 镇周 边 的 村 庄 ; 治 安 置 区 面 积 为 3 . 4公 集 整 88
规划 人均 建 设 用 地 指 标 表 ” 类 指 标 控 制 要 求 , 各 政 和 县人均 农 村居 民 点用 地 面 积 比较 合 理 , 们 建 议 我 保 留现有 的人均 建设 用地标 准 。
一
进 城 乡统筹发 展 ; 实施 农 村居 民点 综 合整 治 , 对农 村 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 地进行重新规 划 和综 合利 用 , 引
导农 村集 中建设 和村 民有序转移 , 促进 自然村 向中 将 心村和集镇 聚集 , 村村 民向住 宅小 区、 型 社 区和 农 新 小城镇集 中 , 于加快推进小城镇 综合 改革 建设和 有利
治 区 的现 状调 查 , 析统 计 待 整 治 区现 状 规 模 。同 分
农村居 民点综合 整治是土地利用 总体 规划 的 组成 部分 与 延 伸 , 规 范 土 地 开 发 整 理 行 为 、 实 是 落 土地 利用 总 体 规 划 确 定 的土 地 开 发 整 理 目标 的重
要手 段 , 主要 目的是 为 在 区域 内实 现对 土 地 的可 其
加 的耕 地 , 现对 城 乡建 设 占用耕 地 和 区域 耕 地 总 实 量 的有 效 补充 , 现 城 乡 统 筹 中“ 护 耕 地 与 保 障 实 保
建 设” 的双赢 。 实 行农 村居 民点综 合整治 , 将城镇建设用 地 收益 反哺农 村 , 展城 市反 哺农 村 的资 金渠 道 , 障城 可扩 保 镇建设 用地 , 进城 乡经 济社 会协 调 发展 , 促 有利 于 促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向 城市迁移和流动,导致农村居民点空 间格局发生变化,部分居民点可能逐 渐消失或转型。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水平和规模可能得到提升,空间格局 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伴随着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组和优化,如发展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
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作用
城镇化进程加速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农村居民点 向城镇的转型和发展,部分农村居民 点可能逐渐融入城镇,形成新的城镇 空间格局。
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农村与城市之间 实现协调发展,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 局变化也需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实 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风俗习惯
02
03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的传承和发展对农村居 民点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具有 塑造作用。
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场所建设对农 村居民点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空间 布局具有影响。
04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 作用机制
人口流动与迁移作用
人口增长与减少
农村居民点的扩张或收缩往往与人口 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可能 促使居民点扩张,而人口减少则可能 导致居民点萎缩。
结构变化特征
农村居民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农宅被新型住宅替代,同时公 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也逐渐完善。此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村 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以某种产业为主导的专业村或特色村。
03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 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综述

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综述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分类调控摘要: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分异规律,既是调控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前提,也是实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所诱发的人口变迁和地域重构,使得农村居民点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异化特征。
综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明晰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内涵、界定农村居民点分类概念的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的演变分异与转型发展、农村居民点系统分类与调控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以下研究亟需强化:农村居民点形态演变分异特征的识别;农村居民点演变机理探索与趋势的预测;农村居民点的系统分类与整治调控;多学科融合下的成果应用。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关小克,等:农村居民点演变分异与分类调控研究综述11农村居民点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是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作为我国数亿农民聚居和生存发展的地域空间,是满足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需求而形成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区域间的要素重组和产业重构十分激烈:传统的农耕经济正在接受工业的革命性改造,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与城乡空间结构赖以生长和延续的根基开始动摇;乡村聚落在农业经济时期的单一功能结构,逐渐呈现出复杂、多样和不稳定的局面;区域间人口变迁、社会转型和地域重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致使不同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在用地结构、产业结构、建筑形式等方面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异化特征。
在政府主导下,各地纷纷开展有关农村居民点的调控与管理工作,其出发点大多是节约、集约用地,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用简单化的空间集聚来处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村庄发展问题。
新农村建设虽然促进了资源禀赋优越村庄的发展,但是缺乏全方位的整合性考虑,村庄发展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乡村景观消失等系列问题频繁出�F,甚至出现今天的新建村成为明天的拆旧村等不良现象,与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顶层设计相冲突。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策研究

农
村建 设 用 地 整 理 包括 农 村 居 民 点 整 理 和 乡 镇企 业 用 地 整理
。
2 2 因 地制宜原 则
全 国城 镇 人
、
Z I l
总 数为 5 7 7 0 6 万
,
城 市 化 水平
农 村 居 民 点土 地 整 理 是
、
不 同 地 区 的 自然
经济
、
人文
、
历
为4 3
%
.
9%
,
地 级 及 以 上 城 市 (不 包 括市辖 县 )
,
,
农村 生 态 环 境 局进行 调 整
。
农村 居 民点土 地 整理 的 内
、
进行 农村 居 民点 土 地 整 理 的意 义
3 1 可 满 足 城 市化与 耕 地 保护 的 需 求
.
总 是伴随 着资 源 的 大 量 消耗
不 例 外1
13h
m
。
,
耕 地 资源 也
0
.
涵 是 指 从 宏观 上 对 农 村居 民 点 的 数 量
,
且 后 备资 源 的 开
农村居 民点土 地整 理 是
m
2
,
耕地减 少 4 年
,
据此计
0
.
付 出高
,
经 济 和 生 态 代价
,
长期 的 系 统 工 程
导
,
,
必 须统
一
规划
统
一
领
战 由
算
k
,
到
2
,
2050
我 国 耕地将 减 少
3 %
[9 I
。
19
亿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

村 居 民点 即指 农 村 宅 基 地 。 是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提 供 给 农 民 作
为 住 宅 用 地 的集 体 土 地 。 可 用 来 建 造 住 房 和辅 助 用 房 。广 义 上 的 农 村 居 民点 是农 村 人 口聚 居 的场 所 ,一 般 可 分 为 农 村 集 镇 、 中心 村 和基 层 村 。 包括农 村宅基地及其 附属的基础设施 等 。由 于农村居 民点与宅基地的不可分割性 . 本 文 所 指 的 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均 为 广 义 上 的农 村 居 民点 。
间模 式 词 整 ,将 江 苏 省 农 村 居 民点 划 分 为 高 密 度 带 状 居 民点 ,
高 密 度 点 状 居 民点 和 低 密 度 点 状 居 民点 。 在 当前 的农 村 居 民 点 整 理 研 究 中 . 大 多 数 注 重 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的潜 力 及 发 展 等 方 面 的研 究 。 忽 略 了居 民点 整 理 过 程 中 采 用 的拆 旧方 式 的影 响研 究 。本 文 通 过 文 献 综 述 和综 合 分 析 的方 法 , 总结 在拆 旧 视 角 下 的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的 整 理 模 式 及 选 择 ,
3 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的整理 模式 总结
在 以往 的实 践 中 , 人 们 通 常 以集 约 利 用 和 合 理 布局 作 为 农
村 居 民 点整 理 的 基 本 原 则 。 以 撤 并 村 庄 和 调 整 村 庄 内 部 结 构 作
为 农 村 居 民 点 整 理 的 手 段 ,有 计 划 地 开 展 农 村 居 民点 整 理 活
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出现了微尺度的变迁,这种微尺度的变迁是由于乡村聚落内部各种力量的交织和碰撞所致。
本文将对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的演变进行微尺度分析,揭示其中的规律、原因和影响。
一、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的概念和特点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是指在乡村聚落内部,土地的不同用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多样性:乡村聚落涵盖了居住、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多种用地生活功能,这些功能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乡村聚落的综合生活功能。
2. 稳定性与变动性并存:一方面,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居住区、耕地等功能一般不会轻易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化,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也会发生变动。
3. 地域性:不同乡村聚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其用地生活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的演变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在农耕社会时期,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较为薄弱。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开始向多元化和多功能化转变,农业、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相互交织,构成了新的乡村聚落生活格局。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农田面积减少、农民收入下降等。
乡村聚落用地生活功能的演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包括:1. 经济因素: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农耕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是乡村聚落的主要生活功能;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渐下降,其他生活功能逐渐增强。
2. 社会因素:人口结构、社会分工、居民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乡村聚落的居住功能需求也会有所变化。
3.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的规划、政策也会对乡村聚落的用地生活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

生活习以为常, 有的打工者拖儿带母长 期移居城市, 造成数量众多的农村居民 点空置、闲 置;四是农民盲目占地建房,图数量, 认为建的越多越好,而房屋利用率很低,有的农户
至少有一、二间房屋空闲。
12 农村宅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 在实际生活中, 农民对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普遍存在一种观念上的偏差, 认为 宅基地可以祖祖辈辈继承下来, 是一种私有财产,自己不使用,也不准别人使用,即使闲 置、抛荒, 别人也无权过问, 宅基地主人拥有使用的权利, 却没有合理利用的义务,同时 对于 农村宅基地的 合理流转, 又缺乏制度规定和政策指导, 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文来限制农 村宅基地的闲置、 抛荒。因此, 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不健全,不仅导致大量旧宅基地的闲 置、抛荒,同时为农村宅基地流转、城乡土地v换增加了难度。 13 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 . 长期以来, 农民建房占 地多, 质量好。随着农业人口 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农民建房 需求量增大, 且农民已不满足于 “ 砖瓦房”的居住条件, 纷纷迁到村外,建起了讲面积、 讲排场、讲方便的 “ 乡村别墅” 。尤其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借家庭人口的增
26 6Biblioteka 第二部分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
不能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机械化,使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产生的效 益体现不出来。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集中,复垦整理后的宅基 地, 可以恢复耕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
3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 “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土地整理 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 增长、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农村居民点整 理可采取多层立体型、规模搬迁型、小村集并型、缩村填实型等模式。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数据来源 : 据 2 0 根 04年全国土地变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 一 农村人口
∞ I∞pI . B I ∞ I— J
图 1 20 0 0—20 0 8年我 国农村居 民点土地 利用趋 势示意图
F g 1 S h mai ig a o h e d n y o i . c e t d a r m ft e tn e c f c r r lr sd n ill n . s f C i a u a e i e t a d u e o h n a
壅用 需 增 匠 吾 ( 用 扩 ) 地求加 壶 城 地张/ 市
图 4 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主 要 变化 方 向 及影响 因素
麴 设 用
农 村居 住用 地需 求 , 动 了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规 模 扩 张 , 推 表 现为大 量农 用地 转换 为农村 居 民点用 地 ; 快 速 的工 业 化 ②
达到 3 % , 为未 利用 地 的比例仅 3 ( 3 。 0 转 % 图 )
村居 民点 用地 , 阻碍 了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规模 扩 张 , 现 为 表 许多 农村 居 民点用地 转换 为城镇 工矿 用地 ; 为提 高 土地 ③
节约 集约 利用 水平 , 有 限的耕地 资源 而对 利用 率不 高 保护
续快 速增加 ( 1 , 图 ) 导致 我 国人 均农 村居 民点用 地 面积 远
图 2 20 0 4年 各 类 用 地 转 化 为 农 村居 民点 用地 的 结构 示 意 图
5
远超 过 了相 关村 镇规 划标 准 中规 定 的 8 人 一 5 0m/ 10m /
人之 间 的上 限 。
的建 设用 地进 行 的土地 利 用综 合 整 治对 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过度 扩张 起到 了一定 的 限制作用 , 现为一定 比例 的建 表
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

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1. 引言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是农村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户居住空间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对于优化农村发展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户居住空间演变2.1 农村人口流动对居住空间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工作。
这导致了一部分乡村人口流失,使得一些传统的乡村聚落面临废弃和衰落。
同时,也有一部分乡村人口选择留在家乡,并逐渐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居住空间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在乡村兴起,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导致了农户居住空间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一些传统的农业聚落逐渐转变为休闲度假村,而一些新兴产业聚落则逐渐兴起。
2.3 导向对居住空间的影响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发展的导向也对居住空间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相关部门推行的新农村建设鼓励乡村人口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这使得一些传统的乡村聚落得到了改造和提升。
3. 农户居住区位选择3.1 地理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是决定乡村居民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地理位置离城市近、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等因素都会吸引乡村人口选择在该地定居。
3.2 经济条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经济条件是乡村人口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从而影响了农户居住区位的选择。
3.3 社会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社会因素也对农户居住区位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乡村人口希望离家近、与家人朋友相聚方便、社区环境好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居住区位选择。
4. 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的问题与挑战4.1 农村空心化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一些乡村聚落废弃和衰落,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农村土地资源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利用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中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农村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
其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多样化,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保障了农村多元化发展需求。
另外,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明显增加。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浪费性、集约性不高等。
问题分析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地方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浪费问题。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不高,导致农田生产效率低下。
再次,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土地无法循环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方式过于粗放等。
此外,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信息化、生态化。
首先,多元化发展是未来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其次,信息化将成为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新动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配置土地资源。
再次,生态化是未来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必然选择,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体而言,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朝着多元化、信息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共同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发展。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进展及展望_张佰林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进展及展望张佰林1,蔡为民1*,张凤荣2,姜广辉3,关小克4(1.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4.郑州轻工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郑州450002)摘要: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助推农村发展经历了深刻转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及功能逐渐多样化和非农化,由此对农村居民点内部地类辨析、演变规律及驱动力探讨等提出了迫切需求。
本文围绕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结构及功能,农村居民点用地空心化以及用地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经济发展及农户生计变化息息相关。
都市郊区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就地非农就业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多样化以及功能和景观的非农化,传统农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废弃和景观的空心化。
当前,无论从技术手段还是研究内容看,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仍以现象描述和解释为主,未来应逐渐向实践应用拓展和深化,并加强微观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创新。
在微观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演变模式提炼基础上,深入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理,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向,将凸显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政策出口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进展与展望;中国1引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农区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金其铭,1989),在过去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一直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形态(费孝通,2001;鲁西奇,2013)。
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户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来源,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宅基地为主,用地类型及功能相对单一(张佰林等,2015)。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农村居民点定义为“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将其定义为“镇以下的居民点”。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r r l e i e ta r a、 ur lho i l n l n e u a r sd n i la e r a usng a d、 a d us
念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对 国 内 外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演 变 及
驱动机 制研 究进 行 归 纳 总结 , 发现 目前 研 究 的 薄 弱
环节 , 促进 对农 村居 民点用 地演 变 的深入 研究 , 而 从 为宅 基地 标准制 定 、 村级 土地 利用规 划 、 村 居 民点 农 整理 复垦及 相关 政策 制定 提供依 据 。
现 已 日益 受 到 重 视 。
场、 院、 庭 宅旁绿 地 、 围墙 等用地 , 包括 村 内基础设 也
施和公 共设 施用 地 。“ 村集 体建设 用地 ” 指权 ] 农 则 属为村 集体 所有 的建 设用 地 , 以分 为宅 基地 、 可 农村
公 共 服 务 及 基 础 设 施 用 地 、 企 用 地 、 置 用 地 。 不 村 闲
等 , 现 :1我 国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演 变 的 研 究 方 法 包括 以基 于遥 感 解 译 数 据 的景 观 生 态 学 分 析 法 和 基 于 人 户 调 查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发 ()
的 方 法 ;2 我 国农 村 居 民点 规 模 、 局 、 () 布 结构 正 在发 生 转 型 , 同尺 度 上 差 异 化 逐 渐 显 著 ; 3 不 同 因 素 对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演 变 的 不 () 驱 动 机理 存 在 差 异 。为 了厘 清 其 演 变 特 征 , 而更 加科 学 有 效 地 管 理 农 村 居 民点 , 研 究 视 角 上 , 呈 现 多 视 角 多 学 科 融 合 的 态 从 在 将 势 ; 方 法上 , 从 宏 观 尺 度 向宏 观 和 微 观 并 重 的方 向 转变 , 呈 现 遥 感 解 译 空 间 分 析 与 人 户 调 查结 合 的趋 势 。 在 将 将
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展望

究工作都进行 了有 益的探索 .研究 涉足的 内容及 结论
概括为 以下几方 面 : 21 农 村居民点整理 的概念及理 论依据 .
农 民居 民点是农 民进 行生 产和生 活 的定 居场所 .
包括 居住用 房 、 商业 服务 、 工业 厂房 、 机库 、 农 畜禽 舍 、 仓库 以及公共 福利设施等集 中配置 的地方 .其产 权归
第 1 0卷 第 4期 2 l 年 8¨ O 1
广 东 土 地 科 学
GUANGDONG LAND CI NCE S E
V 1 0 No 4 0 .1 .
A ,2 g. 011
农村居 民点整理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展望
李 盼盼
( 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西 重庆 4 0 1 ) 0 7 6
属 于集体所 有。 这种 界定在 学界并没有太大分歧 。 而对
处 于 自然扩张状态 村居 民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 农 布 局散乱 .农 民生活环境差 .人均用地普遍超 过 国家标
准, 一户 多宅 现象普 遍 , 空心村问题突 出 因此 . 通过农
于农村 点整 理的概念 , 目前 尚无统一界定 。本文认为 ,
Abt c: h r eiet l ra ed s etso et i iac rt t gc lvt n n nuigtecnt ci n sr t T er a rs ni esraj t n f ra s nf net po ci ut a dl da desr os ut nl d a u l d aa um i g g i o e n i e a n h r o a
摘要 : 村居 民点 整理 工作 对于 我 国耕地 保护 , 障建 设用地 需 求具 有重 要意 义。 目前 我 国学 者对 农村 居 民点 整理 理 农 保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深刻变革,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单元,其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路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国家的城乡发展策略、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国内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展望,对于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乡村聚落的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功能转型等方面。
然后,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乡村聚落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于大数据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乡村聚落动态监测、基于社会网络的乡村聚落联系研究、以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探讨了乡村聚落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
本文展望了未来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包括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深化对乡村聚落演变机制的理解、以及关注乡村聚落的多元化和异质性等。
本文旨在为国内乡村聚落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研究视角和参考框架,以推动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乡村聚落的演变机制、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乡村聚落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特征、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规模结构、形态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和发展趋势。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1 研究 进 展
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变 化 驱 动 力 源 自 自然 、 会 、 济 社 经
等众多方面 , 对农村居 民点用 地规模 、 布局 、 结构等 的影 响在不同时期 、 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与强度 。 不
收 稿 日期 :2 0 0 9—0 0 ;修 回 1 :2 1 6— 3 3期 0 0—0 3—1 8 作 者 简 介 :张建 (9 1 , 'U 济 宁 市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18 一) 女 L东 硕 主
参 考 , 对未 来 的发 展 提 出展 望 。 并
规模变化驱动力研究 所用方法 主要 是统计 分析方法 中 的相关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和回归分析法等。刘志玲
和 张 丽 琴 ( 06 、 飞 等 ( 0 8 、 义 华 等 20 ) 周 20 )
(0 7 ¨ 李 晓刚等 (0 6 ¨ 20 ) 、 20 ) 选取一定量 的指标结合 灰色关联度分析 、 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用 地规模变化驱动力 , 认为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模 变化主要
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 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 , 认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呈递减趋势, 但仍然呈 粗放利用状态 , 经济增长和城 市化的发展 、 科技 进步 以 及政策制度是仙桃市农村居 民点用地变化 的主要驱动 因子。杨益民(0 8 用对 比法 和相关分析法验证 了 20 ) 农村居 民点用地规模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
第2 9卷
21 0 0年
第 3期 6月 来自地 域研 究 与开 发
ARE S AL RE EAR CH AND D VEL ME E OP NT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现状居民点分类整理研究——以黄陂区为例

Sui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s o r t e d
r e a d j u s t me n t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s
NI S h u a i e t a l
一
设 用地 总 面 积 的 3 0 %。 c h i c a l l y f r o m f o u r a s p e c t s o f t o p o g r a p h y s u i t a b i l i t y ,p r o d u c t i o n s u i t — 1 . 2数据 来 源 与 处 理 a b i l i t y ,l i f e s u i ab t i l i t y a n d l a n d u i t l i z a i t o n .B a s e d o n GI S ,d e v e l o p - 研 究 所 用 的黄 陂 区 基 础 数 据 包 括 空 间 数 据 和 属 me n t s u i ab t i l i t y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l a a r e a s wa s e v lu a a t e d .T h e n , 性数 据 两 部 分 。其 中空 间数 据包 括 : 2 0 0 9年 黄 陂 区地 c u r r e n t r u r l r a e s i d e n i t l a a ea r s we r e s o r t e d b a s e d o n e v lu a a t i o n 形 图, 比例 尺 为 1 : 1 0 0 0 0 0 , 以及 黄 陂 区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r e s u l t .T h e es r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Hu a n g p i d i s t r i c t i s i f t f o r d e v e l o p - 图,比例尺为 1 : 5 0 0 0 。数据来源 为黄陂 区基 础数据 me n t o f r u r l a r e s i d e n i t l a a r e a s nd a h i g h e r s u i t a b i l i t y a r e a s c o n c e n - 库。对提取 的空 间矢量数据进行转栅格处理 , 转换 为 t r a t e o n he t S O U he t  ̄ r e , o n .C o m b i n i n g w i h t t h e w a y o f s p a t i l a 3 0 m x 3 0 m 的栅 格 数 据 , 用 于进 行 单 因子 评 价 和 综合适 mi g r a t i o n f o r s c a t t e ed r r u r l a r e s i d e n i t l a a r e a s a s s u b s i d i a r y o n e s , 属 性 数 据包 括 : 2 0 0 9年 黄 陂 区乡 镇 、 街 i n t e i r o r r e f o r ma i t o n s h o u l d b e he t ma i n w a y t o r e a d j u s t es r i d e n i t a l 宜性 评 价 分 析 ; a l ' e a s o f Hu a n g p i . 道 的经济发展数据 , 数据来源为 2 0 0 9 ~ 2 0 1 0黄陂 区统 Ke y wo r d s :l a n d u i t l i z a t i o n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ea r s ; 计 年鉴 。数 据 处理 与 空 间分 析基 于 A r c G I S 1 0 . 1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演变特征 当前学者主要 是 基 于 遥 感 目 视 解 译 数 据 、 A r c - 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 G I S 等空间分析 软 件 的 支 持 , 理论方法 对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布 局 演 变 特 征 进 行 研 形状特征差异很大 , 呈现 究 。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
土地覆被 农村居民点用 地 演 变 作 为 土 地 利 用 、 其研究有利于完善土地利用 变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覆被变化 ( 理 论 体 系。 同 时, 我国当前农村 L U C C) 居民点用地低效粗放 、 闲置浪费现象突出 , 已经成为 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
[ 1]
等国内外 数 据 库 进 行 搜 索 ( 截止于2 0 1 1年9月1 8 , 日) 通过初步分析 , 发现国内外对于农村居民点用 地演变的研究存在 明 显 的 差 异 。( 研究侧重点的 1) 差异 : 西方发达国家 重 在 研 究 农 村 居 民 点 规 划 重 建 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我国侧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 的驱动机制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研究 ; 印度 等人多地少的国家也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研究 主 客 体 逻 辑 次 序 上 的 差 异: 效益的研究 。( 2) —客 体 ( 西方研究主要基于主体( 人、 畜) 地上附作 —土 地 系 统 进 行 研 究 ; 物) 我国对于农村居民点用 地演变研究的客体、 主体 呈 现 出 不 连 续 状 态。( 3) 研究尺度 和 方 法 差 异: 西方国家更集中于小尺度 我国的研究尺度则 更 加 多 元 化。( 研究数 研究; 4) 据的获取途径差异: 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入户访谈, 或是通过邮寄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 电话调查获取 第一手调查数据; 我国较集中于遥感解译数据、 土 地利用统 计 数 据 和 社 会 经 济 统 计 数 据, 入户调查 现已日益受到重视。 受不同国情下人地矛盾 、 产权体系 、 土地市场体 系及经济发展状况 影 响 ,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用地研 究存在差异 。 虽然 国 内 外 研 究 重 点 不 同 , 但国外一 些较为先 进 的 理 念 及 研 究 方 法 和 手 段 值 得 我 国 借 鉴, 如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日本 、 美国 、 韩国等国的新农 村规划就为我国研究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提供了很
[ ] 4-9
为: 尽管空心村发展 阶 段 的 划 分 指 标 与 标 准 存 在 差 异, 但基本上认可农 村 居 民 点 空 心 化 是 乡 村 发 展 经 历的不良演化阶 段 , 农 村 居 民 点 要 经 历 出 现、 成 长、
1 6] 。由于不同类型 兴盛 、 稳定 、 衰 退 或 转 型 等 阶 段[
*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戴佩淇
( )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 通过总结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演变 、 用地布局演变 、 用地结构演变及自然 、 经济 、 社会 、 制度管理因素对其演变的驱动 ( ) 等, 发现 :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研究方法包括以基于遥 感 解 译 数 据 的 景 观 生 态 学 分 析 法 和 基 于 入 户 调 查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1 ( ) ( 的方法 ; 我国农村居民点规模 、 布局 、 结构正在发生转型 , 不同 尺 度 上 差 异 化 逐 渐 显 著 ; 不同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 2 3) 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 管 理 农 村 居 民 点 , 在研究 视 角 上, 将呈现多视角多学科融合的态 驱动机理存在差异 。 为了厘清其演变特征 , 势; 在方法上 , 将从宏观尺度向宏观和微观并重的方向转变 , 将呈现遥感解译空间分析与入户调查结合的趋势 。 关键词 : 农村 ; 居民点用地 ; 演变 ; 进展 ; 展望 ( ) 中图分类号 : F 3 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5 3 7 9 2 0 1 2 0 5 0 0 3 3 0 6 - - -
[ 2]
。“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 则指权
属为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 , 可以分为宅基地 、 农村 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用地 、 村企用地 、 闲置用地 。 不 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于概念的使用存在差异 。 地理 学研究领域学者侧 重 以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进 行 定 义 , 而经济学 、 法学领域学者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 宅基 地的概念使用较多 。 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需要从不 同学科视角进行探 究 , 因此本文会涉及上述多个概 念 。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 发现目前研究的薄弱 驱动机制研究进行 归 纳 总 结 , 环节 , 促进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深入研究 , 从而 为宅基地标准制定 、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 、 农村居民点 整理复垦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 、 本文 以 r u r a l s t t l e m e n t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l a n d 、 、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r u r a l h o u s i n l a n d l a n d u s e g 、 、 c h a n e为 关 键 词 对 c n k i w e b o f s c i e n c e s r i n e r g p g
在地域上的消长规 律 入 手 , 并在城市扩展理论启示
1 4] 。学术界对于农 下建立了 村 庄 空 心 化 过 程 模 型 [
普遍化特 村居民点用地低效 和 浪 费 现 象 的 显 著 化 、 征达成共识 。 当前 及 未 来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 农村闲置 农村 “ 空心化 ” 问题都将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 宅基地 、 经济社会转型与农村宅基地规模变化存在着密 切联系 。 龙花楼运用农村宅基地在增加的建设用地 总量中所占比例来 对 其 进 行 刻 画 , 并利用长江沿线 样带的 TM 数据 , 证实了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 假 即: 随着社会经 济 的 发 展 , 农村宅基地在增加的 设, 建设用地总量中所 占 比 例 将 逐 渐 降 低 , 最后趋于一
乡村地域内外部因 素 作 用 程 度 差 异 , 不同阶段的持 还 可 能 出 现 波 动 起 伏。有 学 者 从 新 续时间有差异 , 住宅所占比例 、 村 落 特 征、 新 旧 住 宅 布 局、 农房闲置 中期和晚 率等方面将农村空 心 化 过 程 划 分 为 初 期 、
1 7] 。还有学者从聚落范围和人口密度 期三个阶 段 [
[ 1 4]
地区斑块面积较 大 、 布 局 紧 凑; 低 山 丘 陵 边 缘 区, 农 村居民点斑块数 量 最 大 , 分 布 密 度 最 大, 布 局 零 散,
4, 6—8] 。 尤其 , 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最小 [ 典
型山区农村居民点 用 地 还 存 在 垂 直 分 异 的 特 点 , 表 现为随坡度上升 , 规 模 越 来 越 小, 布 局 越 来 越 散, 分 维值呈降低的趋势 ; 但特殊资源如矿产资源 、 旅游资 源可能打破这种 分 异 规 律 。 而 在 时 序 变 化 上 , 自组 织发展演化的农村 居 民 点 用 地 形 状 都 越 来 越 复 杂 ,
3] 。 好的范式 [
。
“ 农村居民点用地 ” 是指乡镇管辖范围内( 除了 的 所 有 村 庄、 集镇用 建制镇政 府 所 在 建 成 区 以 外 ) 地, 包括农 民 居 住 区 的 主 房 用 地 、 附房用地以及晒 庭院 、 宅旁绿地 、 围墙等用地 , 也包括村内基础设 场、 施和公共设施用地
第1 社会科学版 ) 0 卷第 5 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o l . 1 0, N o . 5 V ( )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A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a . 2 0 1 2 M g y y 2 0 1 2 年 5 月 J
4] 。 平原等较平 缓的 出河谷 — 丘陵 — 山地分异格局 [
大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和企业 用地 。2 长 三 角 洲、 珠三 0 世纪 9 0年 代 前 5 年, 角洲和华北平原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规 模 扩 展 较 快 , 中
[ 5, 1 2]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展较慢 ; 而2 0 世纪 沿海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受到抑 9 0年 代 后 5 年, 1 3] 。 制, 西部地区扩展加快 [ 受城市化辐射影响相对较弱的远郊区农村, 由 于工业 、 农业收入 “ 剪刀差 ” 的影响 , 大量剩余劳动力 “ 、 “ 两 栖 型” 候 进入第二产业和第 三 产 业 部 门 务 工 , 鸟型 ” 农民大量出现 。 农户收入增加 、 农民住房改善 需求增长以及城乡 二 元 体 制 的 限 制 , 造成新建农村 住宅在我国广大农 村 如 雨 后 春 笋 般 快 速 增 加 , 大量 农户 优质耕地被占用 。 加 之 宅 基 地 缺 乏 退 出 机 制 、 宅基地使用监管难度大 、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滞后 , 使 得旧宅闲置 、 新宅乱建的现象普遍 , 造成土地资源的 程连生等 双向浪费 。 早期 ,
1 8] 。 个固定值 [
。
随着城市化 、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 大量农村剩余 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和农业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 移 , 户籍人口快 速 减 少
[ 1 0]
, 但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总 面 积,
尤其是农村居民点 户 均 用 地 面 积 、 人均用地面积仍
1 1] , 呈增长趋势 [ 农村居民点用 地 利 用 粗 放 、 效 率 低。 1 0] 受城市 化 辐 射 影 响 明 显 的 北 方 地 区 [ 和沿海地 1 0] 区[ 及其他城 市 近 郊 农 村 , 因 为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