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李佳鑫
中山歧江公园案例分析 共94页PPT资料
第一,梯田式种植台: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挡土墙,它们在不同 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第二,临水栈桥: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 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 同时,允许水流自由升落,人行走其上恰如漂游于水面或植物丛中。
1、水体与变动的水位
(1)挑战
占场地35%的水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场地自 然特质。但是,水面与石岐河相联通,因受海 潮影响,水位日变化达1.1米,高水位时,湖水 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 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 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湖岸裸露,人也难以 亲近。
1、水体与变动的水位
场地内有许多古榕,集中分布在石岐河沿 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水 利部门根据防洪要求提出拓宽过水断面达20米 。这意味着所有古榕将遭厄运,而这对于景观 设计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2、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
解决之道:开渠成岛
面对挑战,根据河流动力学,设计提出开挖内河,满足过 洪断面要求,使原江岸上的古榕和水塔形成岛屿,保住了 几十年的自然遗产,同时在空间上形成了另一个层次,丰 富了公园的景观。岛上的灯光水塔因此也成为航标灯塔。
场地挑战与对策(1 ):变化的水位与 栈桥式湖岸
低水位
中水位
高水位
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 成不到3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 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 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同时,精心选 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桥相结合, 产生了脱俗之美感。
2、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
(1)挑战
第三,水际植物群落: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 ——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 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将得以栖居 、繁衍。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 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2021/6/20
5
二、解决方式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在本案例中,设计 者尝试了栈桥式亲水湖岸的设计。具体做法 有3点: 1、梯田式种植台: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 的湖底修筑3~4道挡土墙,墙体顶部可在不 同水位时分别被淹没。墙体所围空间回填淤 泥,以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植物种 植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 没,随着水位的高低变化可呈现出不同的景 观效果。
2
CONTENTS
1 项目背景 2 项目概括 3 项目特色介绍
2021/6/20
3
项目背景
建成于2001年10月,原场 地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 厂厂址。该造船厂作为中 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 象征。它始于20世纪50年 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
2021/6/20
4
项目概括
一、面临的问题
1、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 2、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稳定。高水位时,湖 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形成良好的视觉效 果。但高水位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后,湖 边淤泥出露,人也难以亲近。因此,设计师所面临 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不稳定的 环境中,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 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和人得以在一 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同时,这个生态设计 也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生态,才能获得使用者的 认同。
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 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并通过新设计来强 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2021/6/20
9
改变——增与减设计 (琥珀水塔、烟囱与龙门吊、船坞——加法;骨 骼水塔、机器肢体——减法)
土人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案例
8
整理ppt
储气罐改造:
三个储气罐可以改造为六种不同功能水世界、演艺中心、展示厅、和太空馆、4D影院、图书馆。设计有效利用了空间,以 最小的投资和干扰达到最优的收益和效果。保留罐体现状,对外表面不做过多改造,每个罐体只作必要的结构加固。在建筑节 能环保方面,屋顶均利用太阳能技术,对清洁能源进行回收利用,使改造后的储气罐可以达到0排放。
6
整理ppt
大同煤气厂改造总平面图
大同煤气厂改造鸟瞰图
7
整理ppt
直立炉改造:
(1)直立炉后方的三个标志性烟囱被改造成观景塔,塔身设计了灯带,可以在夜间根据需要变换出不同的效果。 拆除原有外墙暴露出煤气制造工艺的核心——炼焦设备组,钢铁机器产生出机械美学意味,用LOE-E玻璃外墙遮蔽, (2)产生出精致表皮与粗犷钢构的强烈对比。
自然驳岸和古树
保留铁路
4
琥珀水塔
烟囱和龙整门理吊ppt
船坞
2.改变:增与减的设计
(4)减法——骨骼水塔(5)减法——机器肢体
骨骼水塔
机器肢体
变压器利用
雕塑
3.再现:全新的设计
(1)直线路网 (2)红色记忆 (3)绿房子 (4)铁栅涌泉、湖心亭及栏杆之类
5
整理ppt
铁栅涌泉
直线路网、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夜景
现状机动车道
18
整理ppt
改造后机动车道
现状步行道
现状庭院
19
整理ppt
改造后步行道
改造后庭院
现状广场
现状入口
20
改造后广场
整理ppt
改造后入口
9
整理ppt
储气罐改造:
储气罐改造1:演艺中心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 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 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 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 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 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 —案例分析
简介
公园地址: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是一片城市公园绿地。
建造历史:
建成于2001年10月,原场地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厂址。 该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 于90年代后期。造船厂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 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 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 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 。
自然与现代的融合
公园内部,将其周围的景观围绕 在外,绿化过的草地加上钢筋混个凝 土的建议性,将自然与现代的风格相 结合。住惯了冰 冷的混凝土的楼 房,在住宅区的旁 边有这样一方惬 意的休息区,不 免将人们带出了 混杂的社会,感 受自然之美。
静思空间
“静思空间”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 它和柱阵系列大概是公园里的新的表达, 典型的现代景观手法。 红色的立方体,白色的列柱煞是醒目, 在拍照中,魅力尽显。 也许有人会推敲它的含义(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含义一样), 我倒是宁愿放弃对这种意义的检索, 而享受它们的体量、色彩、纯粹的构成、标识性质、 那么一点趣味和对环境的适度的干预。
生态设计案例分析
二、公园设计定位
公园概况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 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 3.6公顷,建筑3000平 方米岐江公园位于中山 市区中心地带,东临石 岐河(岐江),西与中 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 桥,北邻富华酒店,东 北方向不远处是孙文西 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中 山公园,再往北一点就 是逸仙湖公园。
设计定位
歧江公园是一个综合 性城市公园;
是一个以具有时代特 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场地 历史的能满足市民休闲、 旅游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 城市开放空间;
是一个 可供人们娱乐 的游戏场所 。
设计理念
岐江公园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 具,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 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 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山岐江公园的原 场地是中山著名的粤中 造船厂厂址。该造船厂 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 化发展的象征,始于20 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 年代后期。几十年间, 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 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 史沧桑 。
开发建设缘由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其中水 面3.6公顷,建筑3000平方米。岐江公园合 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 筑物和生产工具。
岐江公园以原有树木、部分厂房等形成骨架,采用原有船厂的特有元 素如铁轨、铁舫、灯塔等进行组织,反映了历史特色。同时,又采用新工 艺、新材料、新技术构筑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 列等,形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以公园路网的设计为例, 该路网采用若干组放射性道路组成,既不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曲线型路网, 又有别于西方园林规整的几何图形。它打破了一般“公园”或“园林”的 概念,而是将之作为城市空间。设计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不设围墙,不收门 票的思路,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达性良好的城市开放空间 。
岐江公园分析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园林2012级中山岐江公园姓名:刘人源学号:2012512280院系:农学院林学系班级:园林2012教师:王翠日期:2015/3/28一、简介项目名称:中山岐江公园地点:广东省中山市建成时间:2001年10月造价:4000万规模:占地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6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俞孔坚简介: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代表作:陕西省体育馆、法门寺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等。
总述: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
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
这个项目由当时尚在初创阶段的广州土人承担施工任务。
面对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他们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
本着同样的目标,工程与设计人员之间不断相互融合又相互征服,其中的诸多事件,使贯彻土人理念的路程充满历史意义,甚至就象作品本身一样,最终成为土人发展史上永远的经典。
二、区位分析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如图1),与八个省份接壤,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李佳鑫-201220542101
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 游戏,使冒险、抗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 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 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
谢
甲方设计要求
甲方:广东省中山市规划局 作为政府市政部门,甲方希望岐江公
园在成为市民休闲中心的同时新的设计应 该满足三个功能要求:
1.经济方面:成为提升周边地价的保证 2.文化方面:成为历史的载体 3.丰富城市资源: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设计目标、设计思想
整合了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主要 有四方面的目标:第一,寻常之美,即使是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的工业设施,也将其视为与古代 传统遗产一样的文化遗产加以重视;第二,人性之美,如 使公园融入城市景观,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第三,野 草之美,实践一种新的理念,偏爱不需修剪的、本土的、 野生的、维护成本低的植物;第四,适应之美,公园的设 计与城市雨洪控制相结合,适应于水位的涨落。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评价
艺术设计2班 李佳鑫
201220542101
场地区位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 公顷,建筑3000平方米。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 心地带,东临石岐河(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 南依中山大桥,北邻富华酒店,东北方向不远处是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中山公园,再往北一点 就是是逸仙湖公园。
(3)南部为自然式,流线形道路系统,与北部形成对比。同时也有一 直线形道路横穿而过,与北部相互呼应。园路按照宽度和使用性质分 为三段:一级路(主环路)4.5米;二级路(直线形道路)2.2米;三 级道路(自由曲线形)1.7米。
总而言之,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流线通畅,功能配置合理,给游览带 来极大便利。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
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
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
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
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
案例分析——中山岐江公园,北京798
北京798艺术区 由来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前 民主德国援助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 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 厂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4年开始土建 施工,1957年10月开工生产。 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 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 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为了配合大山子地区的 规划改造,七星集团将这部分闲置的厂 房进行出租。因为园区有序的规划、便利的交通、风格独特的包豪斯建筑等多方面 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前来租用闲置厂房并进行改造,逐渐形成了 集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公司、时尚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由于艺术机 构及艺术家最早进驻的区域位于原798厂所在地,因此这里被命名为北京798艺术区。
中山岐江公园 景观改造
遗留铁轨Biblioteka 改造后的铁轨铁轨的再利用设计 工业革命以蒸汽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有标志性的景 观元素之一。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小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 战。而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是跨越的乐趣, 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 铁轨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符号,改造后用绿 草点缀,鹅软石铺地,也形成了一种重要景观元素。
北京798艺术区 工业遗产改造
七星路与七星东十字街
这里是原来798厂化工仓库的一部分,曾经这里是工厂铁路专线的终 点,2001年以后,厂区内长期闲置的铁路被拆除,化工仓库变成六家画 廊,铁路的终点也变成了距离化工仓库两百米的751工厂。 在画廊的两边都有供游客休息的空间,并配有座椅、植物和雕塑作品。
北京798艺术区 由来
原为原国营798 厂等电子工业 的老厂区所在 地。面积60多 万平方米。
浅谈中山岐江公园——外部空间的生成
浅谈中山岐江公园——外部空间的生成摘要:以中山岐江公园旧船厂遗址改造和再利用为例,本文通过分析其网状步道设计,旧厂房和机器设备改造以及绿化和植物配置。
笔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外部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在设计中以沉淀的历史赋予了外部空间人为的机能,并且空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岐江公园外部空间植物配置格式塔心理学Abstract: to zhongshan park old shipyard site guhya jiang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sh trails designed, old plant and machinery equipment modification, and greening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uter space is the design to the history of the precipitation to outer space human function, and the enthusiasm of space and negative in the design use.Keywords: toki river park external space plant configuration gestalt psychology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岐江公园分析
中山岐江公园平面图岐江公园景区分析岐江公园在设计上集场地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于一体。
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机器、龙门吊等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着船厂曾经的辉煌成就与火红记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分区整个场地被分为三个区域,即:北区以广阔草地为主,作为公共休闲区;中区以内湖与保留下来的工厂构筑物构成,作为公园的服务与后勤管理的所在地;南区内以其保留的大叶榕,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
构图原则从图中可知,在岐江公园,它的每一个基质都必有一个核心板块和一个外向的廊道。
其核心原则是,占据所属基质20%时,空间体系的板块便具有很大的发展和稳定优势,且是核心板块。
空间上,还遵循着聚散原则,在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是按60%:40%的原则。
总体布局及其板块划分:岐江公园的绿地中,草地占整个系统的40%,其整个体系以观赏性为主。
乔、木、草三者绿化布局: 此园中,乔灌植物占据该绿地系统偏重于一角。
铺装地面的板块构成:公园铺装地面大致按照60%:40%的原则来进行空间划分的。
整个铺装地面的核心板块建筑处于视觉焦点处,以削弱其他板块的影响。
植物造景在岐江公园,可分为四类:一是广场的方格子式的棕榈科植物列阵;二是自由式的树林草地,以榕树与其他大型林荫树为主;三是路边及岐江岸边的大叶榕作为行道树和庭荫树;四是水边的生物群落。
轴线此园场地以环绕公园的园路作为主线轴,园路由西侧路口开始,经过北侧入口一直到达南区出口才结束,并且,主要景观均沿道路展开。
其中,西侧的儿童活动场所、中部的广场、主题餐厅茶室成为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而骨骼塔、琥珀塔、红房子等都作为次要的景观节点。
场地中保留的铁轨那笔直的造型形成一条明显的视觉轴线,在此基础上,加上柱阵,并运用铁轨方向的湖,另一端布置了湖心岛,以此而形成一条景观次轴线。
次要节点小品琥珀水塔这是一座经历了50—60年的水塔,看起来十分普通,但经过被罩进一个现代科技的玻璃盒后,便具有了别样的艺术价值。
浅析城市废旧工业厂房区的景观化改造
浅析城市废旧工业厂房区的景观化改造作者:王学成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10期摘要中山岐江公园原为粤中造船厂,在设计过程中尊崇场所精神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在地活化,属国内首次尝试工业遗产景的观化改造方式。
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该案例,探讨中山岐江公园在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化改造中的方法、闪光点和瑕疵,为今后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化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场所精神;景观化改造;工业遗产1 岐江公园概况简介公园的前身为粤中造船厂,是中山人曾经最为骄傲的国有企业,它从 1953至1999 年由发展壮大到消亡,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对城市文明的延续和历史的凝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船厂倒闭后,政府决定把这一区域改建成城市公园。
公园占地11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了35%且与岐江河相通,场地较为平坦,江岸生长着许多大榕树。
原场地内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如船坞、厂棚、铁路、机器等,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特色,使船厂具有强烈的场所意义和历史文脉感[1]。
2 中山岐江船厂场地存在的问题2.1 水体与变动的水位问题受到海潮影响的石岐河与公园水面相通,日均水位变化达1.1米,成为设计的第一大挑战,如何利用原有水面,设计一个生态、美丽而亲人的湖岸。
水位情况给亲水与生态的设计带来了众多难点,如何在湖岸不稳、水位多变的情况下打造生态化亲水边界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理想状态值得重点考虑。
2.2 古树与防洪问题河岸边成群的古榕是公园中动人的风景线,但考虑到有关部门的防洪要求提出水面宽度需要从60米扩成80 米,意味着所有古榕面临破坏的风险,由此成为公园设计的第二大挑战,如何保护古榕进行景观配置的同时满足过洪断面的指标要求。
2.3 厂房,机器等工业品的去留问题公园遗存了铁轨、龙门吊、变压器等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构筑物,往往被视作无价值的“文物”、不美观的“景观”、被淘汰的“废铁”,但残存于断墙之上火红的标语仍反映着奋斗的热烈。
生态设计案例分析教学文案
以“生态”为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的 出现,围绕“人·自然·技术”三要素为核心, 力求平衡人与城市、自然的关系,以达到
生态上的“平衡”——经典案例:广东 中山岐江公园
一、 公园创建背景 二、 公园设计定位 三、 公园规划设计——规划部分 四、 公园规划设计——设计部分 五、 小结
一、公园创建背景
历史渊源
岐江公园以原有树木、部分厂房等形成骨架,采用原有船厂的特有元 素如铁轨、铁舫、灯塔等进行组织,反映了历史特色。同时,又采用新工 艺、新材料、新技术构筑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 列等,形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以公园路网的设计为例, 该路网采用若干组放射性道路组成,既不用中国传统园林的曲线型路网, 又有别于西方园林规整的几何图形。它打破了一般“公园”或“园林”的 概念,而是将之作为城市空间。设计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不设围墙,不收门 票的思路,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达性良好的城市开放空间 。
空间特征
由于白色柱阵的存在,道路的线性在空间上被加强了,也丰富了单一的道路
由于红盒子的封闭性及外部环境的开阔性,使身处在盒子里面的人 的视线固定,视距很大且正好将外面的景色框入其中,形成框景。
四、公园规划设计——设计部分
雕塑小品
建筑
美术馆
红色记忆
琥珀水塔
骨骼水塔
水体
植物配置
在歧江公园的设计中,很少见到公园里常见的园艺花木,大量使用了乡 土野草,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通过与机器的对比,成为营造公园历 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生态和环境也是歧江公园的主题之一
设计定位
歧江公园是一个综合 性城市公园;
是一个以具有时代特 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场地 历史的能满足市民休闲、 旅游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 城市开放空间;
基于城市记忆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用浅析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基于城市记忆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用浅析胡隆文(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分析前人关于城市记忆和城市公园的研究成果,并且剖析优秀案例中有关城市记忆的表达方式,试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可持续性表现手法,以期为城市公园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城市记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公园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当前,在城市中存在过度开发问题,让非常多原有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风貌都受到了破坏,从而给城市记忆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出现了断层情况。
与此同时,在公园的建设中还存在同质化问题,从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及相关建设工作时要更为全面的认识城市,明确城市记忆存在的价值。
在面对一些有着独特城市记忆的建筑要加强保护。
1城市记忆的定义与构成要素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所有带有城市自身地域文化特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老地名和老街道等对一个城市来说就是根植在人们脑海中的城市记忆。
比如就北京四合院来说,其作为居住场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一建筑中能够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身影。
市民对城市特点的记忆,使他们对城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便形成了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在人们心中形成文化烙印。
城市记忆所凸显的是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包含自然环境及空间结构的多元化元素,在这些内容中自然环境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这是城市最初始也是最直观的一种记忆。
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需要牢牢把握当地所具备的地域文化,如利用城市中的山水环境。
若城市绿地具备地域文化特色,能很好地区分于其他绿地景观。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继承及提炼这些特定的方法,立足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色,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实现对这些优质文化的传承,同时有效提升城市景观的品位。
2案例分析城市记忆的设计策略2.1中山岐江公园2.1.1公园概况。
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
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中山歧江公园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文.图/简圣贤何志华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
传统的设计手法多是将这些原有的植被清去中山歧江公园之前,在各类百米,场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
从除或移栽,该公园的设计师为了保杂志上看到过多次其设计介绍,多总体规划平面图(图1)中,我们可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少有些了解,但当我们第一次走进以看到该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与传统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采取了这个公园的时候,还持有一些疑设计手法明显不同,多采用工业化开设支渠形成内湖的方式,对原始惑,毕竟这类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的一些符号,比如在总体道路布局的驳岸和植物群落加以保留利用,案例在国外颇多,比如美国西雅图上采用直线形的道路系统,公园里并形成了整个公园中独特的小岛一的煤气厂公园,德国的杜伊斯堡景构筑物多以规则的几何形体呈现等。
一榕树岛(图2)。
从某种意义上来观公园等,虽未能亲身体验,但对在全园的游览中,对我们印象讲,这种保留处理的设计途径获得其设计手法却了解颇多,这次能有深刻的当属下面几个景点:(1)榕了成功,现在的榕树岛已经成为一机会前往中山歧江公园亲身体验,树岛,(2)铁轨,(3)红色记忆装个天然的水岛,在南方炎热的环境自然也多了许多期待。
置(红盒子)。
下面将结合公园中这当中显得尤其重要。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几个典型的景点谈谈我们自己的感景点二:铁轨地处南亚热带。
园址东临石岐河(歧触,藉以形成对该公园设计途径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现为标志。
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14(krdenl#I初冬版2006.11 万方数据点,对公园的总体设计来说具有代湖的收尾之处,处理非常唐突,缺表性。
我们基本能从中感受到公园乏交代,游人走到这里突然没有了在景观设计中.主要采取了三种设计前行的道路,也没有停留的空间,应途径:保留、再利用和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植设计
植物设计的原则及植物的应用:
一是广场的方格式棕榈科植物列阵。二是自由式的 树林草地,以榕树与其他大型林荫树为主;三是路边及歧 江岸边的大叶榕作为行道树和庭荫树;四是水边的生物群 落。在歧江公园的设计中,很少见到公园里常见的园艺花 木,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通 过与机器的对比,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 料。
设计方法
设计师充分提炼和应用了工业化的 线条和肌理,并且借鉴了环境主义和生 态恢复主义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 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 的是,歧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 。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 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 之美。
综合性评价
歧江公园是一个综合性城市公园。设计遵循 场地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经济型 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 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运用现代设计手 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 场地。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 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 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打破了一般“公园”或“园林”的概念,而是 将之作为城市空间。设计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不设 围墙,不收门票的思路,为市民提供一个具有时 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场地历史,可达性良好 且能满足休闲、旅游、娱乐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 城市开放空间。
景观节点
公园的景观结构符合景观生态 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遵循两大原则: (1)核心原则 :占据所属基质20%时空体系的斑 块具有很大的发展势和一定的稳定 势,是核心板块。 (2)聚散原则 :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按 照60%:40%的原则,因为这样具有 很大的稳定势和一定的发展势。 如 “景观结构分析图”所示,每一个 基质必有一核心板块和向外的廊道 。园区廊道主要利用直线作为构图 ,抛弃了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 以及西方形式美的原则,表达了对 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 :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 近原理、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 本的经济学原理。
道路设计
(1)沿公园以一主环路贯通,满足消防及公园管理之行车要求,平时 不通车。
(2)北部的步行道以两点最短距离为原则,联结主要出入口和功能区 ,与传统造园手法完全不同,也不同于西方古典造园手法的视觉形式 美原则,而是采用自由、高效而简洁的具有“工业化”特征的直线路 网,阡白陌黑,生动明朗,具有现代风格。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评价
艺术设计2班 李佳鑫
201220542101
场地区位
岐江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 公顷,建筑3000平方米。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 心地带,东临石岐河(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 南依中山大桥,北邻富华酒店,东北方向不远处是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中山公园,再往北一点 就是是逸仙湖公园。
使公园融入城市景观,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 游戏,使冒险、抗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 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 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
谢
红盒子
红色方盒子,营造了不同的层次和视角,与这里曾经 的工人宿舍有着同样的形状结构和尺寸。以这种形式装下 这块场地上、那段时间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她是公园的一个入口,看起来像一个简单的水池,一 条小径穿过水池中央,分开两路,分别指向两个水塔演化 来的景观塔。她被乡土野草包围。
万杆柱阵
回首粤中船厂当年,那时的主旋律恐怕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感喟于当年集 体主义、革命理想主义激扬出的众志成城的创业志气,也 想到多少船厂人,青春热汗洒在这块土地上,设计者在向 远处延伸的铁轨两侧,安置了白色的钢柱林,或是千万枪 杆,或是冲天的信念,或是无限的纪念,或是延入长空的 思绪⋯⋯
主要采用自然石材和青石铺地。铺砖风格形式干净利 索,不做过多修饰,这种风格也符合园区直线形的构图。 如果能够实现设计初的想法,利用原厂房和宿舍拆下来的 所有红砖、灰砖以作为铺地,那么整个园区的文化意蕴则 更加浓厚,废弃的砖石也能很好的运用。
人性化
遵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定律,设计了纵横交错、方 便、快捷的蜘蛛路网结构,彻底底抛弃了传统园林的园无 直路、小桥流水等固有手法,代之以直线的便捷步道,充 分提炼练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机理。
(3)南部为自然式,流线形道路系统,与北部形成对比。同时也有一 直线形道路横穿而过,与北部相互呼应。园路按照宽度和使用性质分 为三段:一级路(主环路)4.5米;二级路(直线形道路)2.2米;三 级道路(自由曲线形)1.7米。
总而言之,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流线通畅,功能配置合理,给游览带 来极大便利。
道路铺装
场地旧貌
中山岐江公园的原场地是中山著名的粤中 造船厂厂址。该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终于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 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 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1953广东省工业厅为了发展渔业生产,委托 粤中地区党委和石岐市委筹建粤中船厂,并 在石岐西堤划出约6万平方米建厂,于1954 年7月1日正式投产。
她是在一片废弃的、污染的、残破的造船厂旧址上修 建的,场地上散布着旧的船坞、钢架、铁轨、水塔、旧机 器等。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师如何将废弃地改造成富有吸 引力的、生动的场所,并且赋予其新的功能,促进城市更 新。
间布局
根据岐江公园的大众游憩使用情况,整 个场地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1)用红色表示的区域是工业遗产区 ,这片区域分布着大部分关于原造船厂 的景观节点,附加广阔的草坪,作为公 共活动区域。 (2)用黄色表示的区域是休闲娱乐区 ,这片区域主要有内湖和中山美术馆 ,主要功能是供游园者嬉戏、散步用 ,同时也是公园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所 在。 (3)用绿色表示的区域是自然生态区 ,这片区域以保留的大叶榕和其他植 物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 进入公园的人可以在这里可以回归自 然,体验生态美。 从动静关系来看, 从北向南,由动到静,由工业遗址走 向生态回归。
甲方设计要求
甲方:广东省中山市规划局 作为政府市政部门,甲方希望岐江公
园在成为市民休闲中心的同时新的设计应该 满足三个功能要求:
1.经济方面:成为提升周边地价的保证 2.文化方面:成为历史的载体 3.丰富城市资源: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设计目标、设计思想
整合了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主要 有四方面的目标:第一,寻常之美,即使是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的工业设施,也将其视为与古 代传统遗产一样的文化遗产加以重视;第二,人性之美, 如使公园融入城市景观,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第三, 野草之美,实践一种新的理念,偏爱不需修剪的、本土的 、野生的、维护成本低的植物;第四,适应之美,公园的 设计与城市雨洪控制相结合,适应于水位的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