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电镜演示(2)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亨德森所发展出来的方法也具有其局限性,这是因为他所研究的蛋白 本身的特性让研究者能够采用所谓“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术”来测定其 结构。简单来说,研究人员要转动细胞膜,从不同角度对蛋白拍照, 最终构建出蛋白的三维结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排列有一定规律的蛋 白——如果它们是杂乱无章的,这种方法就难以奏效了。
11
电子显微镜
1、为什么不使用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利用的是光子的波动性,而光子的波长大概在500纳米左右。 蛋白质分子大小在1-100nm之间,所以光子的波长比蛋白质分子还要大,因此 光波能绕过蛋白质分子,也就看不到蛋白质了。
2、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电子的波长是光子波长的十万分之一左右,是一根极细的探针,理论上它 打在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身上能被反射,这些反射的电子就能产生一张 照片,电子显微镜相当于是用电子替代光线来照射物体,由于电子的波长远低 于光波,它能够看到非常小尺度的结构。
诺贝尔奖官方称为“使得生物化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4
5
6
wenku.baidu.com
冷冻电镜产生背景
上世纪50年代,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解析蛋白质结构,人们 才首次得以拍出蛋白质晶体的螺旋状结构图片。
X射线晶体学是最早用于结构解析的实验方法之一。其中关 键步骤之一即是,为获得可供X射线衍射的单晶,需要将纯 化后的生物样品进行晶体生长。现实情况却是,目前很多 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难以获得晶体。
细菌视紫红质较为粗糙 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14
亨德森将未脱离细胞膜的细菌视紫红质直接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 观察,借助表面覆盖的葡萄糖防止真空干涸,并采用强度更低的电 子束流,得出细菌视紫红质在细胞膜上是规整排列且朝向一致。之后, 在前述Aron Klug等人提出的三维重构技术的基础上,亨德森和同事 获得了细菌视紫红质较为粗糙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3
冷冻电镜技术获2017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许,诺贝尔奖评委会主席格荣·汉森 (Goran Hansson)宣布,因发明用于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 定的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 学的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理查德·亨 德森(Richard Henderson)获得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6
在1980年代初,雅克·杜伯切特成功将水玻璃态化,他将水快速冷却,在生物 样本周围以液态形式固化,使生物分子即使在真空中也能维持天然形态。
雅克·杜伯切特(Jacques Dubochet)的重要贡献则是在真空环境下使生物分 子保持自然形状。
17
一般情况下,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水分子 会在凝固过程中形成有序排列,形成晶体。 而迪波什想到的即是在水分子相互作用之前 就让其凝固,将生物样品浸入事先经液氮冷 却的乙烷中,就能使水迅速冷却、在数毫秒 之内完全凝固,这种方式得到的就不是晶体 而是无定形态,而玻璃也是处于无定形态, 玻璃化名称由此而来。生物样品嵌在无定形 冰中,堪称留下了真实的一瞬间。
彼得阿格雷(美)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 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共同分享了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7
8
上世纪80年代初,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人们得以对溶液中 和固态的蛋白质进行成像研究,不仅进一步认识了蛋白质的结 构,更获得了蛋白质如何运动及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了 解。
9
被认为比晶体结构更能够描述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真实结构,并且能获得氢原 子的结构位置。缺点则在于蛋白质在溶液中往往结构不稳定而难得获取稳定的信 号。
10
X射线晶体学法和核磁共振技术均对蛋白质的 纯度、结晶性和绝对量有较高的要求,使得图 像分辨率难以提升,更是无法获得蛋白质结构 的动态变化。
因此,无论是X射线晶体学成像还是核磁共振, 都不能让研究者获得高分辨率的大型蛋白复合 体结构,生物结构学领域的发展也因此受困于 成像技术。
冷冻电镜的发明及其在生物学的应用
报告人:XXX
1
冷冻电镜是什么?
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cryo-
electron microscopy) 简称
冷冻电镜:应用冷冻固定技术,低
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 显微技术,从而得到生物大分子的结 构。
2
我们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获得生命复杂 机制的原子级分辨率的图片了
1982年,迪波什开发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 速投入冷冻制样技术制作不形成冰晶体的玻 璃态冰包埋样品。
18
在1990年,理查德·亨德森成功地使用电子显 微镜拍摄到原子级分辨率的蛋白质三维图像, 并提出了实现原子级分辨率冷冻电镜技术的 可行性理论。
15
1981年,弗兰克完成了单颗粒三维重构算 法及软件Spider,利用计算机识别图像把 相同蛋白质的不同影子收集起来,并且将 轮廓相似的图像进行分类对比,通过分析 不同的重复模式将图片拟合成更加清晰的 2D图像。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在 同一种蛋白质的不同2D图像之间建立联系, 以此为基础拟合出3D结构图像。弗兰克的 图形拟合程序被认为是冷冻电镜发展的基 础。
•
第三个问题则更加严重,因为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是有活性的,它
们是运动的,电子打上去反射回来的方向会因为分子的运动而变得杂乱无章。
13
冷冻电镜的诞生
1975年,亨德森利用电子显微镜的方法,发表出来第一个非常粗糙的视 紫红质蛋白结构,图片上可以看出七个跨膜蛋白链。证明了电子显微镜 在生物领域的适用性。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张膜蛋白领域的三维结构。
12
• 3、电子显微镜观测蛋白质分子有活性的生物大分子遇到的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真空问题,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只能在真空中飞行的时候才能 保持稳定的动能。而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一般处于溶液中,在真空环境下, 溶液会挥发出来,污染电子显微镜。液态水在电子显微镜的真空管里蒸发,会 使得生物大分子瓦解。
• 第二个问题是电子打在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上容易把蛋白质打坏了,因 为电子的能量比较高,而生物大分子一般依靠氢键来形成它的空间结构,氢键 的能量很低,电子打上去以后,氢键就被打断了。
11
电子显微镜
1、为什么不使用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利用的是光子的波动性,而光子的波长大概在500纳米左右。 蛋白质分子大小在1-100nm之间,所以光子的波长比蛋白质分子还要大,因此 光波能绕过蛋白质分子,也就看不到蛋白质了。
2、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电子的波长是光子波长的十万分之一左右,是一根极细的探针,理论上它 打在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身上能被反射,这些反射的电子就能产生一张 照片,电子显微镜相当于是用电子替代光线来照射物体,由于电子的波长远低 于光波,它能够看到非常小尺度的结构。
诺贝尔奖官方称为“使得生物化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4
5
6
wenku.baidu.com
冷冻电镜产生背景
上世纪50年代,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解析蛋白质结构,人们 才首次得以拍出蛋白质晶体的螺旋状结构图片。
X射线晶体学是最早用于结构解析的实验方法之一。其中关 键步骤之一即是,为获得可供X射线衍射的单晶,需要将纯 化后的生物样品进行晶体生长。现实情况却是,目前很多 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难以获得晶体。
细菌视紫红质较为粗糙 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14
亨德森将未脱离细胞膜的细菌视紫红质直接放置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 观察,借助表面覆盖的葡萄糖防止真空干涸,并采用强度更低的电 子束流,得出细菌视紫红质在细胞膜上是规整排列且朝向一致。之后, 在前述Aron Klug等人提出的三维重构技术的基础上,亨德森和同事 获得了细菌视紫红质较为粗糙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3
冷冻电镜技术获2017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许,诺贝尔奖评委会主席格荣·汉森 (Goran Hansson)宣布,因发明用于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 定的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 学的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理查德·亨 德森(Richard Henderson)获得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6
在1980年代初,雅克·杜伯切特成功将水玻璃态化,他将水快速冷却,在生物 样本周围以液态形式固化,使生物分子即使在真空中也能维持天然形态。
雅克·杜伯切特(Jacques Dubochet)的重要贡献则是在真空环境下使生物分 子保持自然形状。
17
一般情况下,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水分子 会在凝固过程中形成有序排列,形成晶体。 而迪波什想到的即是在水分子相互作用之前 就让其凝固,将生物样品浸入事先经液氮冷 却的乙烷中,就能使水迅速冷却、在数毫秒 之内完全凝固,这种方式得到的就不是晶体 而是无定形态,而玻璃也是处于无定形态, 玻璃化名称由此而来。生物样品嵌在无定形 冰中,堪称留下了真实的一瞬间。
彼得阿格雷(美)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 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共同分享了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7
8
上世纪80年代初,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人们得以对溶液中 和固态的蛋白质进行成像研究,不仅进一步认识了蛋白质的结 构,更获得了蛋白质如何运动及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了 解。
9
被认为比晶体结构更能够描述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真实结构,并且能获得氢原 子的结构位置。缺点则在于蛋白质在溶液中往往结构不稳定而难得获取稳定的信 号。
10
X射线晶体学法和核磁共振技术均对蛋白质的 纯度、结晶性和绝对量有较高的要求,使得图 像分辨率难以提升,更是无法获得蛋白质结构 的动态变化。
因此,无论是X射线晶体学成像还是核磁共振, 都不能让研究者获得高分辨率的大型蛋白复合 体结构,生物结构学领域的发展也因此受困于 成像技术。
冷冻电镜的发明及其在生物学的应用
报告人:XXX
1
冷冻电镜是什么?
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cryo-
electron microscopy) 简称
冷冻电镜:应用冷冻固定技术,低
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 显微技术,从而得到生物大分子的结 构。
2
我们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获得生命复杂 机制的原子级分辨率的图片了
1982年,迪波什开发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 速投入冷冻制样技术制作不形成冰晶体的玻 璃态冰包埋样品。
18
在1990年,理查德·亨德森成功地使用电子显 微镜拍摄到原子级分辨率的蛋白质三维图像, 并提出了实现原子级分辨率冷冻电镜技术的 可行性理论。
15
1981年,弗兰克完成了单颗粒三维重构算 法及软件Spider,利用计算机识别图像把 相同蛋白质的不同影子收集起来,并且将 轮廓相似的图像进行分类对比,通过分析 不同的重复模式将图片拟合成更加清晰的 2D图像。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方法,在 同一种蛋白质的不同2D图像之间建立联系, 以此为基础拟合出3D结构图像。弗兰克的 图形拟合程序被认为是冷冻电镜发展的基 础。
•
第三个问题则更加严重,因为蛋白质分子这类生物大分子是有活性的,它
们是运动的,电子打上去反射回来的方向会因为分子的运动而变得杂乱无章。
13
冷冻电镜的诞生
1975年,亨德森利用电子显微镜的方法,发表出来第一个非常粗糙的视 紫红质蛋白结构,图片上可以看出七个跨膜蛋白链。证明了电子显微镜 在生物领域的适用性。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张膜蛋白领域的三维结构。
12
• 3、电子显微镜观测蛋白质分子有活性的生物大分子遇到的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真空问题,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只能在真空中飞行的时候才能 保持稳定的动能。而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一般处于溶液中,在真空环境下, 溶液会挥发出来,污染电子显微镜。液态水在电子显微镜的真空管里蒸发,会 使得生物大分子瓦解。
• 第二个问题是电子打在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上容易把蛋白质打坏了,因 为电子的能量比较高,而生物大分子一般依靠氢键来形成它的空间结构,氢键 的能量很低,电子打上去以后,氢键就被打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