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全面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际交往(联系日常生活人与事)
名言:马克思: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真诚的、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卡耐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爱默生:当知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交情就开始了。与世隔绝是不切实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交往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游戏
莎士比亚: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
富勒说: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能使人变得完善
拜伦说:如果说是社交教会了我们怎样生活,那么应该是孤独教会我们怎样去死了
爱迪生说: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培养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
马克吐温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培根说:如果说友谊能够调剂人的感情的话,那么友谊的另一种作用是增进人的智慧
马克思说: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房龙说:有意是忠实无私的誓约,她及无条件,也无动机
泰戈尔说:友谊一旦破坏了,连爱情也不能使它恢复
培根说: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地跟着你,当你走到阴暗处时,他就会马上离开你
含义:所谓人际交往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现状:据统计,大学生出睡眠外的时间中的70%用于人际交往。然而,来自各方面的资料显示,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解和期望还是不全面的,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还停留在校园内比较单纯的交往方式上,很少涉及工作领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认识有局限时,交往范围就会狭小。有些大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就认识自己宿舍及隔壁宿舍的几个同学。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与人交际的能力也是必须的。也有同学只把眼光停留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为一点小事纠缠不清、烦恼不已,既浪费精力又无所得。对交往的认识决定你的交往需求,交往境界。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对人际关系有一个深入认识。
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得以稳定的条件。
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心情会舒畅,情绪会高涨,注意力会集中,学习劲头会充足,效率会提高,可以在集体中愉快地生活
1、有助于身心健康,关心、爱护、信任、友谊是精神需要
2、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开发智力)
3、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4、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社会化成熟)++人能承受多少孤独??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新思想,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趋势
(1)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同班,发展到同级、同系、同校可能认识的同学,异性交往也扩大了。
(2)频率提高:有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为经常聊天、聚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
(3)手段多元:扣扣、微信、人人、开心,不亦乐乎?甚至还有百合网的,网络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离更远,范围更广。
(4)目的,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交的目的上趋于“理性化”,选额什么样的朋友,并不仅仅出于感情和志同道合,交往的动机变得很复杂。可以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也注重功利性。
问题:1、缺少知心朋友:人际关系也不错,但缺少知心朋友(推心置腹,肝胆相照,配合默契),有时孤独型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人际关系还可以,但就是与个别人不和,见到就反胃,常会影响情绪,成为“心
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与他人可以正常交往,但质量不高,没激情,多孤独
4、交往困难:渴望交往,但有困难(交往能力,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苦恼型
5、社交恐惧症:症状:1、对交往特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不得不交往时,紧张、恐惧、心跳加速、
面红耳赤,难以自制2、三害怕、害怕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被人观察,害怕出洋相被嘲笑。3、两处于、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总处于焦虑状态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面红耳赤、口吃结巴、轻微颤抖,严重点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再严重点就进入惊恐状态。
影响因素:
吸引因素:(1)熟悉。1、曝光效应,对越熟悉的事物越喜欢;2、邻里效应,我们的大部分朋友,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这就是“邻里效应”。3、熟悉能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条件大致相当,人们会选择与自己邻近的人交往。距离较近的人,见面机会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人们也总是能够比较方便的在同学、同事、或邻居中找到意中人,而那个异地恋,“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总归是不多的。
4、根据这个效应,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就要主动与人多联系,多接触。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
印象就更深一点。要利用生活中的邻里效应,增加你和他人的亲密程度,就要学会与人主动打招呼。主动地与人建立联系,少一点心理设防,有事没事跟朋友聚一聚。与人交往越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越亲密。因此有个心理学家开过一个玩笑,他说,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都给她写信,因为她可能因此爱上邮差。5、不过庆幸的是,心理学家同时发现,人类的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抛物线形),过犹不及,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不会是彼此的喜欢程度提高。
(2)仪表吸引:1、很多人会说“我不会以貌取人”,但没有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仪表,包括服饰,发型、手势、表情等时刻影响着人们对我们的判断。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言语信号与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信号不一致时,人们倾向于更相信非言语信号,而且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还有心理学家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言语只占7%。2、适当的仪表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3、仪表,尤其是服装和表情,不仅关系着别人对你的认识,而且对你本身的性格和心理状况也起到很明显的作用。比如,蓝色的衣服可以起到平静心理的作用,有效地削弱烦乱的情绪;红色的衣服能煽动人的热烈的情绪;黄色的衣服显得高贵有气质;黑色显得庄重···4、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打扮要求也不同,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时,可以不太注重仪表,当见面的对象是陌生的重要人物时,仪表当然应该注意一点,至少要穿的得体,干净利索,这表示对一个人的起码尊重。5、曾有心理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在向路人寻求帮助时,那些仪表堂堂的人比不修边幅的人更有成功可能。所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混,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自我形象的管理。
(2)外表吸引:尤其是初次接触时,一个人的外貌、衣着、风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漂亮、有气质、风度翩翩的人容易被人接纳。
集体活动中,最先受到关注的同学总是那些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人,人们倾向于对美貌的其他方面也给予积极评价;但当人们感到美貌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反过来倾向于对其实施比对普通人更严厉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