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人文化对黑龙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作者:祁晓敏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6-02-22作者简介:祁晓敏(1971—),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研究馆员。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项目“黑龙江省古籍善本书录编纂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B050。

祁晓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关键词:齐齐哈尔;流人;文化;典籍摘要:齐齐哈尔地处祖国边陲,是清政府发配流人的主要聚集地,这些流人在齐齐哈尔办私塾,撰著述,传播中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为推动齐齐哈尔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138-03自清初开始,清廷把大量反抗其统治及触犯刑律的人,流放至黑龙江、吉林,给披甲人为奴,或充当苦役。

这些流人是清代后期大量流人开发塞外的先驱,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开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贬戍到齐齐哈尔的流人,不乏文人儒士,其中有著书立说者,有吟诗作画者,有设塾讲学者,有行医治病者。

他们在戍所的诸多活动,久之就积淀为流人文化,成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介绍了几位在齐齐哈尔有影响的文化流人以及他们在流放期间编著的文化典籍。

1方氏家族与《述本堂诗集》及《龙沙纪略》安徽桐城方家,在明清两代可谓是名门望族,康熙年间却因《南山集》文字狱案,方登峄父子二人被遣戍到齐齐哈尔。

久居边城,他们对戍所的风土人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或以诗状物,或撰成志书,为后人研究齐齐哈尔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记载。

方登峄(1659—1728),字凫宗,号屏垢,少詹事方拱干之孙,方孝标之子,方式济之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贡生,授中书舍人,迁工部都水司主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起,以其父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内有所谓“大逆等语”,而被捕入狱,与其子式济被遣戍卜魁。

居戍所身处逆境,仍不废诗书,“虽处绝塞寒天,手一编,终日忘其身之在难也”,雍正六年(1728),一作三年,卒于戍所。

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定稿

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定稿

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唐任安沈月梅胡淑娟摘要:东北,现代中国北方的繁荣地区,在几百年前的清初,却仍是一个被人们所畏惧的地方,一个被形容为"山非山兮水非水"的地方。

东北的荒芜,使人们对其望而却步,统治者们却将其视为惩罚犯人的一个"好"地方,尤其是清一朝,大批流人被遣戍东北,定居在当时仍是个苦寒之地的东北。

这些流人来到东北后或从事家庭教育,或从事书院教育,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清初,东北,流人,教育,贡献清初,大批的文人被遣戍东北,面对着东北"牛马仍杂沓,人屋半荒芜"的境况,面对着生存的考验,他们肩不能抗,手不能提,他们所能做的就更多的是脑力劳动。

杨宾曾这样记述,宁古塔"盖俗原以文人为贵,文人富则为贾;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所谓掌柜者也;贫而不通满语则为人师"【1】P58。

《黑龙江外记》也曾记述,"流人通文墨,类以教书自给"【2】P89,即从事教书工作是当时东北流人一个重要的谋生手段。

流人的教育活动为东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北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清初东北教育状况清初东北的教育延续着明末的文脉,但因明清易代,战争频繁,加上满族特有的文化传承,呈现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明朝末期,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文化区,它们是"辽东边墙之内的汉族聚居区,西段辽东边墙以西及西北的蒙古族聚居区,东段辽东边墙以东的东北的女真族聚居区"【3】P1186,这三个文化区由于各自文化的不同,在教育方面所呈现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别。

辽东的汉族聚居区的教育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发展,在"万历后期,'辽东幅员二千里,养士三千人',足见学校教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4】P1203。

但是这种规模与关内地区相比,仍然是落后不少。

据《中国东北史》中提到,明辽东地区有社学21所、儒学17所、学院仅6所。

流人文化研究与开发齐齐哈尔旅游资源刍议

流人文化研究与开发齐齐哈尔旅游资源刍议

流人文化研究与开发齐齐哈尔旅游资源刍议通过对流人及其衍生的流人文化的研究,笔者阐述了流人在黑龙江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就以流人文化为积淀,开发齐齐哈尔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予以简要论述。

标签:流人文化;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一、流人与流人文化的界定在清代,流人是指被清代统治阶级暴力专政的,被强制迁徙、发遣到边远、穷苦、烟瘴之地予以管制、服役或戍边、实边的客籍居民,即因罪因事被流放之人。

按照文化定律,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进一步说,是指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流人文化产生于流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复杂关系之中,又产生于流人的创造活动之中。

流人文化的成份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取决于流人队伍的复杂。

从流人的来源看,流人队伍既包括我国各地各族成员,又包括某些外国籍成员;流人队伍既来自全国各个区域的各个民族,又有内地散居的少数民族,还有边疆聚居的少数民族。

从清代情况看,当时的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产生过流人,这足以证明,流人队伍除了较大部分汉族成员以外,还包括全国各地其它各族成员,其中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满族。

此外,流人队伍中还有按照清代法律、被政府流放在我国领土上的外国籍成员。

这些不同地区、民族,甚至不同国籍的中国流人,各自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或国籍文化。

而流人文化正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与流人在流放后,与流放地的文化结合所创造的特质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构成。

然而,在流人文化中,由于流人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而汉民族流人又长期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其中知识分子更是饱读儒家诗书,受过严格儒家教育;还由于汉民族的中原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相比更为成熟、历史更为悠久,因此汉民族中原文化就成了流人文化的主体。

那么,流人文化则是以汉民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是汉民族中原文化与流人队伍中其它民族以及流放地区的各种民族文化相碰撞、交流、融合之后的新质文化,这就是流人文化的实质与内涵。

清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流人诗词

清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流人诗词

清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流人诗词作者:李兴盛来源:《北方文学》2011年第05期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大批流人,他们被流放或贬逐到边疆后,写出了大量诗词。

其中有许多诗词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既是流人文化的一种载体,又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谈到地域文化,就涉及到一些相关问题。

首先,什么是地域?地者,大地、地面也;域者,境界、范围也。

大地与地面本无边际与固定范围,但与“域”结合成地域,即相对地有了一定的范围与界限。

可见地域是指有一定范围与界限的地面而言,也可称为地区。

其次,什么是地域文化?从结构上看,地域文化是地域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既与地域密不可分,又与文化息息相关,可见它是产生于一定地域或反映一定地域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

另外,由于文化的创建者是人,而任何一个地域的居民成分都是由固有的土著民族人士及外来的客籍民族人士构成的,因此地域文化的创建者也是这两种人士。

基于此,地域文化就是由一个地域土著民族与客籍民族人士共同创建的或产生于该地域或反映该地域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

流人文化中的诗词前文谈到过地域文化的创建者,既有生于当地的土著民族人士,又有后来陆续迁徙过来的客籍民族人士。

考我国的客籍人士分四類,即流民、流人、移民与其他類四种。

其中,流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客籍人士,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充实、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流人是由于统治阶级认为有罪而被强制迁徙之人。

他们到边疆后,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创建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综合体的流人文化。

这种文化开辟了边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边疆地域文化研究的许多空白,是边疆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边疆是少数民族的故乡,少数民族文化相对落后于同一时期的中原文化,甚至有的民族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这样,其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民族风俗及口头文学与歌舞等非物质文化,而以文字书写的学术及文学著作等物质文化十分缺乏,但流人中的大量知识分子在边疆所创作或撰写的各种著述正填补了这种空白,从而使流人文化成为边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

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
,
清初 齐 齐 哈 尔 手工 业非 常落后 流 人 到 来 后 大大改善了 这 种状 况
, .
,
,
在齐 齐哈尔建城前 这 里 的少 数 民 族主要 以 渔
在 数千的齐齐哈 尔流 人 中
,
,
猎 游 牧 经 济为 主 只 有 部分蒙古 及从 黑 龙江沿 岸 内迁的达斡 尔等 少 数 民族兼事农业 生产 他们的耕 作方 式 比 较落后

流 人 的商 业活动 促进了当地居 民商 品交
.
,
二 流 人对齐齐哈尔 经 济 的影响 康 熙 初年 清政府实行禁 边政 策 修筑 了 柳条
边 及 新边 墙 设 制关 卡 严 禁流民出关 并对闯
” “ ”
, , , , , “
齐齐哈 尔 的农 业 经 济迅速发展起来 黑龙江 境 内旗地 面 积为
,
到雍 正 年 间
,
123 738
晌 比康 熙 朝 兵屯
, , , “ .

,
不 乏 有搜 长手工 技术的各种 匠 人 他 们或 在 官 庄
,
,
或在水师 营 或在绎站进 行生产 把 中原 的手工 技 术 也 传 到 了 齐 齐哈 尔
、 , 。
尚宛 然 上 古时代 之 旧 法 也 彼等
, , , , .
,
在齐齐哈尔的建城造屋 农
,


操 作 于 草 原 肥 沃 地 连 年 拼作 至 数 年 后 地 力 耗 尽 另择新 地 仍如前法 地 力再尽 再换 易其地 待 雨 乃 播 不 雨 则 不 破 土
.
,
面 积增加 7 3 倍 以上 其 中齐齐哈尔城旗地有 3 7 5 0 0
关 人 东 北 的汉 人 实行清边 政策 使进入东 北 的汉 人 受 到 了 极大 的限制 而 这 时 正 是 流人 被大批发 往 齐 齐哈尔等地 的重 要 时期 因 而 流 人 是 清代齐齐哈尔 建城前后 最早 和 最 主要 的流族移 民 他 们是 开 发建 设齐 齐哈 尔的移 民的先驱

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贡献

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贡献

2019年第11期边疆经济与文化No.11.2019(总第191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General.No.191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贡献赵忠山,叶菁颖,卓丽芳,李哲(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在清朝时期,教育经济文化落后、气候恶劣的卜奎成为触狙清朝刑律的“罪犯”的主要流放地之-O文化流人在落难之时也不矢志,在异乡以诗咏情,教书育人,为卜奎地区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汉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碰撞出多元文化时火花。

关键词:齐齐哈尔;卜奎流人;教育贡献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9)11-0001-03一、卜奎与卜奎流人的由来在清朝时期,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镇压反清势力,打击文人志士的不满情绪,于是承袭并完备了历代王朝的流放制度,将各种触犯清朝刑律或对清朝统治有抵抗情绪的“罪犯”发配到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

同时大兴文字狱,遣戍了大批的文人、达官贵族,数量达10万之多。

《黑龙江外记》记载:“自设将军镇守,凡旗民杂犯重罪载在刑律者,或以免死,或以加等,发遣兹土。

”清朝时期的黑龙江被学者们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

卜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西部的嫩江中游平原,“在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一千八百余里,至京师(今北京市)三千三百余里”(紋献通考•与地考》)。

卜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被古人称为“苦寒之地”,原住民多为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低。

据總龙江外事事略》记载,卜奎的气候是“四时之气多风,四月犹霏雪霰。

夏日偶噎,或南风作,必雨,不雨则江涨”,“惟雷至四月始闻,伏天多雨雹大者如盆,七月已霜,八月则无不雪”,到了冬天更是“有冻坠耳鼻事”,“厩马冰塞鼻如球,鸡犬不近炕多冻死”。

清朝时期,卜奎气候恶劣,荒芜野蛮,人烟稀少,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经济文化尚处在半原始状态。

黑龙江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

黑龙江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学号学校电大成绩黑龙江地域文化传承与发扬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传统为主线,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发端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曾统一黄河流域一百多年。

鲜卑人的后裔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也统治了中国北方二百多年。

古肃慎人的另一支黑水靺鞨建立的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强大一时。

元和南宋联合灭金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改族名为满洲并建立后金,清军入关后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

东北的少数民族发端于黑龙江,体格强悍、精于弓马,在一次次史诗般的战争画卷中展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交融,同时也使得黑龙江地域文化有了厚重的积淀。

在一次次冲出东北的过程中,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很强的融合性。

清末以前,它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

黑龙江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历代移民和流人这个渠道进行的。

据考古发现,第一个进入黑龙江的有姓名可考者为西汉时的徐自为。

另据黑龙江泰来塔子城出土的公元1091刻石上,就有47个汉人姓氏。

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

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

作者: 周喜峰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流人;齐齐哈尔城;对齐;驿站;经济文化;水师营;龙沙;清政府;黑龙江外记;齐齐哈尔地区
摘要: <正> 流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惩罚各种罪犯的手段,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承袭并完备了前代各王朝的流放制度。

为了加强和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清王朝将以反清为主的各种罪犯流放到环境艰苦的边疆地区,历史上将这些“罪犯”称为流人。

在清代的顺治到乾隆年间(1644~1715年),凡触犯了清朝的刑律及对满清统治者有抵抗情绪的人,均被扣上各种不同的罪名,发配到东北地区,成为东北流人。

这些流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摘要:多姿多彩的黑龙江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

她气势如虹,分外妖娆。

黑龙江地区在近代时期深度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景象。

秉承华夏多元一体的文化原则,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代尤其突出,她内部蕴藏的中华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不但促使她积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续写当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建设富饶黑龙江的时代重任。

历史文化本就浩瀚精深,故本文旨在针对黑龙江地区在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较具特色的几点历史文化试做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57-02广袤神奇的黑龙江大地自古是多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

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独具特色。

她也是东北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由原始氏族向奴隶制和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夫余、高句丽、慕容鲜卑、粟末■、契丹、女真、满族等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种政权的建立无一不受到中原封建制的影响。

”[1]黑龙江是满族人的故乡,特别是其建立的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引导文化发展走向的因素众多,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也难于做到一览无遗、面面俱到。

但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泱泱中华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一、时代沧桑——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剪影黑龙江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政治方面等因素,使其在古时成为流放“汉囚”之地。

独特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在近代之前沐浴汉文化滋养的一种特殊现象。

流放的生活和黑龙江的山水人文,给这些远离故土,饱受乡愁煎熬的“流人”以独特的写作素材。

从他们的诗词文章中亦能感受到这些知识分子对于北国风光的无限敬畏与开始新生活的自励。

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激活的前奏。

何时明令不再向东北发配“汉囚”,可追溯至乾隆初年。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及答案

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位。

23456789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

131415123456789、简述满族文化。

三、论述题(共35分)1、“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5分)2、黑土文化的特征。

(6分)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6分)4、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6分)5、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

(6分)6、试述渤海国的教育文化。

(6分)答案1234567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洞穴)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崇武”)、(“尚勇”)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十姓百世不通婚”)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靺鞨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121314151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

史上流芳的黑龙江流人作品留下许多。

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为《龙沙剑传奇》,为程煐所作。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山水志为《宁古塔山水记》为张缙彦所作。

上述的流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言行传播中原文化,为边疆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流人促进了黑龙江官办、私塾教育的发展是流人发展了黑龙江的私塾教育,加快了黑龙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流人文化作为中间力量对黑龙江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3答:使黑龙江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文革的灾难给知情的上山下乡抹上了难以消除的悲剧色彩,激活和提升了北大荒文化又一轮新的发展。

黑龙江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二)

黑龙江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二)

黑龙江电大在线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二1、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

答:(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

第一,对大自然无限敬重的生存理念。

第二,坚韧进取的性格与广收博纳的开放意识。

第三,合作和分享的平和心态。

(二)顺从"长生天"理念的游牧文明。

第一,关注草原的周而复始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第二,坚韧、顽强,尚武好战,武牧结合。

第三,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强烈的依赖性。

第四,游牧民族的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三)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

第一,敬天但以人为本。

第二,安土重迁,男耕女织。

第三,随遇而安顽强生存,知足常乐。

2、“萨满”的职能。

答:萨满的职能,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精神疗法和药物结合,达到给人治病的目的。

他们通过跳神仪式来祭神、桂病、祈福。

为了博得人们的尊重与信任,萨满更加注重观察人的心理状态,他们试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生命形态的秘密,并以获取这些秘密和神力为终生追求和实践的内容。

因而产生叫阳明上的萨满渐向叫的思想意。

第二,为族群主持重大祭祀活动。

在其中传承与生活生产相关的知识与技艺,带领人们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争取和谐相处的权利,战胜灾难与疾病,用高歌狂舞、锵锵锣鼓, 振奋人们的精神。

第三,主持民族成员的重大人生礼仪,如生育、婚礼、寿礼、葬礼等。

第四,培养新萨满,传承本氏族的祭乐、法器、神像、神谱、神服以及本氏族的族史。

每个民族萨满的传承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老萨满用神验的方式来选远,有的是族人推选,还有的是那些生过病而被萨满治好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当萨满。

3、简述流人文化。

答:"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精神与物质)的总和。

这种文化基汉民族中原文化与"流人"队伍中的其他民族文化、边疆固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碰撞、交流、融合的产物。

流人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世界文化史当中,只是它一直被各时代的主流文化所包裹,因此,流人文化在人们的视野里基本是若隐若现。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5参考答案形考一1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

A.移民B.流民2“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A. “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B.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D. “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3黑土文化的特征是(ABCD)。

4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ABCD )。

5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ABCD)。

6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ABCD )。

7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ABCD)。

8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

A.“崇武”B.“尚勇9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

A.木材蓄积量B.木材产量C.森林覆盖率10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

A. 渤海文化B. 金源文化没有对号的为错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形考二1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

B. 诗歌D. 散文2由于政治的不断扩张,“金源文化”呈现出一个不断完善、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ABCD)。

3“金源文化”长足发展的表现(ABCD)。

4满族文化独立性和创造性体现为()。

A. 旗民二重制的实行C. 八旗制度的创立5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渔猎民族主要有()。

A. 赫哲族B. 鄂伦春族D. 满族6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

A. 顺从“生长期”理念的游牧文明C.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D. 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7反映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中的社会结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

C. 尊长敬神D. 居住禁忌1。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推荐下载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推荐下载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及教育功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

黑龙江独特的民族演变和历史变迁,决定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

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

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

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

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广大地区,以农业兼营畜牧渔业为共同经济生活、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共同心理素质的黑龙江汉族居民以及其他各族居民,体察以习文讲武、轻利重义、开放大方、粗犷豪爽为民风特色的黑龙江民俗民情,所以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清代流入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贡献

清代流入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贡献

清代流入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贡献流入将中原地区先进的人文文化带到了齐齐哈尔这片土地上,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对齐齐哈尔地区近现代人文文化缔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通过流入创办教育、著述立说、行医治病等活动,来阐述齐齐哈尔地区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发展。

标签:齐齐哈尔清代流入;文化发展清朝初期的齐齐哈尔地处塞外,远离中原,当地人为少数民族,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文化未开。

清顺治帝时又对东北实施封禁政策,这些都造成了齐齐哈尔的文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但是,自从数以万计的流入来到这片沃土,流人当中的一些文人雅士和失职得咎官吏,带来了各种知识本领和技能,使齐齐哈尔地区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新风。

一、发展齐齐哈尔地区教育流入开拓了齐齐哈尔地区文化新风,为改善齐齐哈尔地区教育状况、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流入在齐齐哈尔教书授徒最为著名,“江西王雨亭,教授八旗义学”,此外还有齐传绕、李慎吉、龚光瓒等人。

吕留良后代12户110多人流放黑龙江。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著述《书用晦事》中称:“初,开原领外皆胡地,无读书识字者,……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

”对吕氏在齐齐哈尔地区的教化之功,予以了高度评价。

章汶楠遣戍齐齐哈尔后,以在水师营吕家授读为生,坐卧一床,终年不出,热心普及知识传播文化。

章门人吕景儒,为吕留良后裔,从章汶楠学,受益良多,学成后经商为生,“以资雄于塞上”。

还有流入被当地官员聘为书院讲师。

王性存在齐齐哈尔主讲“经义书屋”。

清光绪十五年进士周树模遣戍齐齐哈尔后,不忘致力发展文化教育,光办实业。

于齐齐哈尔西关外建起图书馆,搜集官私书籍,充实库藏,设有藏书楼、目录室、阅览室等。

创办中学堂一所。

改革师范教育,创办初等工业学校、农业学堂,推广简易识字学塾,对拓展齐齐哈尔教育起到了突出作用。

由上可知,流入是齐齐哈尔地区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者。

这些流入的教学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齐齐哈尔的传播,同时也大大加快了齐齐哈尔与内地文化的交流。

千里流放——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一

千里流放——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一

4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下)千里流放——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一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流人及流人文化并不容易:引经据典往往回到学术论证之路,平铺直叙又难以表达清楚,但我还是愿意直白地向大家介绍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

所谓流人流人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流寓、流戍、流放者;狭义的指被统治者按律例强制遣戍的罪犯。

在清代的齐齐哈尔乃至黑龙江,除因犯罪而被流放的官员、百姓外,尚有部分不完全属于流人的水师营营丁、驿站站丁、官屯屯丁;有汉族,也有满族等其他民族;有普通百姓,也有宗室、觉罗;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不识字的白丁,也有文化人,甚至是大文豪。

来到黑龙江的第一批流人,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清廷发遣的“盗徒”。

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有1612名流人成为黑龙江、墨尔根城披甲之奴。

此后,各种身份的流人不断增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八类,即:抗清斗争失败者,康雍乾时期犯文字狱案者,乾嘉时期在东南沿海为盗者,犯教案者,秘密结社者,渎职(包括科场案)者,贪赃枉法、营私舞弊者,政治斗争失势者,等等。

从数量上看,到光绪八年(1882),黑龙江将军辖区各城累计接收流人261576名。

其中,已故23462名,逃脱未获流人518名,逃脱已获273名,调发1808名,现存369名。

除了走死逃亡,平均每年有近400名流人生活在黑龙江,以齐齐哈尔居多。

总体上,有清一代,黑龙江将军辖区流人数量大概在30,000名左右。

从上面的表述和统计不难看出,流人是这样流人文化一种人:因罪被统治者强制流放到边远、穷苦、烟瘴之地受奴役、管制、实边的客籍居民。

按照这个简单定义,可以说,齐齐哈尔流人是清廷把触犯其统治地位或利益的人加以罪名流放到齐齐哈尔惩处的“人犯”。

流人文化流放、流人自古就有,这一点,学术界没有分歧。

但存不存在流人文化?却大有分歧。

有的人认为,流人大多是罪犯,不可能衍生出什么文化;有的人尽管承认流人文化存在,但不能清楚、完整的表述;有的人认为在清代流人是驿站站丁、水师营营丁、官屯屯丁及其他被流放来的罪犯,流人文化是各种文化的集合、大杂烩,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摘要]流人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产物,流人群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流人文化是齐齐哈尔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流人文化的渊源入手,梳理流人文化的历史,探讨流人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以促进齐齐哈尔本身的文化品牌建设,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加快城市发展。

[关键词]齐齐哈尔;流人文化;走出去;策略“流人源出于古代之流刑,是封建社会被统治者认为有罪而被驱逐或迁徙边远之地的客籍之人。

”〔1〕流人绝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一部流人史可以说是集移民史、刑法史、边疆开拓史、民族关系史、人物传记史的集合,影响深远。

流人在陌生艰苦的环境中,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能带到了遥远的东北,为开发边疆、加强边疆与内地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齐齐哈尔地处东北边疆,被流放的文化流人带给了齐齐哈尔地区独特的文明的种子,极大加速了齐齐哈尔地区的开化速度。

本文以流人文化资源的渊源为切入点,试图探讨地区流人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以期促进齐齐哈尔地区文化品牌建设,加强齐齐哈尔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加快城市发展进程。

一、流人文化渊源康熙三十八年,齐齐哈尔成为了黑龙江省会所在地。

因其地处偏远寒冷的边疆,成为了流人的主要去处。

清政府大规模向齐齐哈尔发配流人是在康熙年间,到了康熙末年,发配到齐齐哈尔的流人达到了4000多人〔2〕。

到清末为止,流人已达到三万余人。

这些流人当中,不乏高官、学者,文化水平都很高,他们创立文化组织,行医救人,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其先进的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极大促进了齐齐哈尔地区文化的发展。

1.传播中原文化,开办教育。

首先,中原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官员都是通过科举制度考取功名,文化造诣自不必说。

文化流人被流放东北,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人们开始翻译通鉴纲目、三国志……第能句读分析,得其大旨,则群而目为才人”〔3〕。

流人们开展讲学,传播儒家文化,在边疆地区洒下了文化的种子。

清朝前期流人在黑龙江地区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和影响

清朝前期流人在黑龙江地区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 编 号 :10 —7 3 ( 02 3一O 8 0 1 86 2 0 )0 O 4—0 3
遣 赏奴 22 6 8人 。
成 千 上万 的流人 对黑 龙 江地 区 的经 济 开发 具 有
开创 之 功 ,并对 黑龙 江地 区 的 经济 发 展 产生 了广 泛
而探 远 的 影 响 。
清 代 前期 ,流人 对 黑龙 江地 区的 最 大 贡 献 是 耐 农 业 的 开 发 。清初 ,黑 龙 江地 区人 烟 稀 少 ,且 汉 族 居 民极 少 。 少 数 民族 向 来 “ 游 牧 为 业 ,不 娴 耕 以
来 自于 经 井 、文化 较 先 进地 区 的人 力 资 源 ,为 黑龙 江地 区生产 方 式转 变提 供 了有 利 的 条件 在 流人 和 当地居 民的 共 同劳作 下 , 黑龙 江地 区的 经济得 到 了初 步 的 开发 。 不但 实现 了 筑城 驻兵 、 屯田采 戍 ” 的军 事 目的 ,更 为黑 龙 江地 区的进 步奎 面 开发 奠览 了基 础 。
第 2 卷 第 3期 】
清 朝 前 期 流 人 在 黑 龙 江 地 区 经 济 开 发 中 的 作 用 和 影 响
t 刘 a
( 木 斯 大 学人 文 学 皖 . 黑 走 江 佳 佳术斯 14 o ) 5o 7

要 :清朝 前 期 ,在遣 戍 制 度 下 ,大批 流人 被 发 遣 到黑 龙 江地 区 ,为 黑龙 江地 区的 开发 提供 了
种” 。所 以 ,这 一 地 区 的 农 业 生 产 技 术 十 分 落 后 , 基本 停 留 于 刀 耕 火 种 的 原 始 状 态 。这 种 状 态 的 改 变 ,始 于 流 人 被 遣 戍 之 后 。 康 熙 元 年 ( 62年 ) 16 , 杨越 困 “ 浙江 通 海案 ”被 流 放 于 宁古 塔 ,他 一 心 改 变这 里 经 济落 后 的 面 貌 ,“ 满 汉 人 耕 与贾 ,教 当 倡 地人 按 照 内 地 休 闲 、轮 作 的方 法 和 技 术 进 行 耕 种 。 在 扬 越 为代 表 的流 人 的传 播 下 ,l 世 纪 初期 ,黑 8 龙 江 地 区 已 实 现 了轮 作 ,耕 作 技 术 有 了 明 显 的 进 步 ,从 而促 进 了农 作 物 产 量 的 提 高 .以 至 于 “ 垧 大 十亩 得 粮 四五 石 ,多 者 七八 石 ” 。 在 粮食 产 量提 高 的同 时 ,粮 食 和 蔬 菜 品 种 也 大 大增 加 了 。顺 治 十八 年 (6 1年 ) 16 ,张 缙 彦 将 出 塞 耐从 关 内携 带来 的蔬 菜 种 子 吐 移植 于宁 古 塔 。他 不 L 仅 自己 种植 ,而且 还 将 种 子 赠送 给 他 人 种 植 。在 张 缙 彦 等 人 的带 动下 .关 内的 菜种 不 仅 在 宁 古 塔 移 植 成 功 ,而且 产 量很 高 。尤其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蔬 菜 巳 成 为 这 里各 家 庭 院的 必 种 之 物 。流 人 在 黑 龙 江 地 区 辟 圃种 菜 .改 变 了这 一 地 区 采 集 山蔬 野 菽 为 主 要 菜 食 来 源 的历 史 。从 此 ,土 著居 民也 广 为 种 菜 ,宁 古 塔 附 近的 交 罗 “ 屯多 园 圃 ,蔬 菜 肥 美 ,每 于城 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人文化对黑龙江文化的影响内容简介: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的结果,黑龙江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鲜活的丰富多彩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清以来的流人文化作为黑龙江流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开拓了北疆文化新风,而且在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4个部分即流人文化的界定、对黑龙江文化影响深远的流人及作品、流人促进了黑龙江省官办、私塾教育的发展、流人文化促进了黑龙江省城文化的发展,系统论述了流人文化的成因以及流人文化对黑龙江文化、教育的影响。

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也就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狭义的流人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

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由于我国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综合体,而流人流放之地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所以流人文化进一步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种新质文化,这样,在包括黑龙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多民族文化关系。

流人文化作为一种客籍文化必然会与地域文化发生横向联系,影响和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研究流人文化及其影响,就可以为我们掌握各个民族风土民俗、促进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增加边疆各地旅游文化中人文景观的历史底蕴,开发旅游新资源,提供历史的借鉴。

研究流人文化为弘扬、开发黑龙江文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黑龙江流域文明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在这块荒凉、冷僻、凄苦、易使人丧失活力的气候条件下,开拓出了如此繁荣的都市文明。

在这片令中原人只会产生一种流放之感的土地上,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却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多次建立王朝政权。

历史的真实,充分证明了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存在和它的活力。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为国家疆域的开拓、民族的融合、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黑龙江流域文明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包含有土著民族文化与客籍民族文化中各个民族文化,有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有古今有别的时代文化,有各种具体的专业文化。

此外,还有作为社会群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流人文化。

由此可见,流人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流人文化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一、流人文化的界定流人,先秦时代含有二义,一谓被流放贬逐之人,一谓流亡于乡里以外之人。

西汉时出现了指代流亡于乡里以外含义的流民一词,此后流人与流民的含义逐渐有了分工,界限渐趋明显,至明清时,流人成为称呼流放贬逐之人的专有名词,而流亡乡里以外之人,则被固定地称为流民。

流人,是作为阶级专政的对象与统治阶级掠夺财富或戍边实际需要的产物,被强制迁徙到边远之地予以管制、服役或戍边一种客籍居民。

简言之,流人就是被流放之人,即流放者。

它既指个人而言,又指社会群体而言。

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也就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

它产生于流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复杂关系之中,又产生于流人的创造活动之中。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流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狭义的流人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

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二、对黑龙江文化影响深远的流人及作品吕留良,明末清初思想家。

初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

浙江省嘉兴府石门县人。

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时年五十五岁。

他是明代大儒刘宗周的门人,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

明亡时,散家财结客,矢志反清,后事败。

家居授徒,并研治程朱理学。

著作有《四书讲义》、《四书评语》、《诗集》、《文集》等。

其内容借朱子之义理发挥民族之精神,痛惜祖国之沦亡,怒斥异族入主中原。

雍正年间,其遗著以笔墨得罪,惨遭戮尸,其子孙多人俱发至宁古塔,后又因子孙捐监违例,将三房、七房、九房三支及家眷发遣齐齐哈尔。

吕氏后裔的这三支来到齐齐哈尔后,因不准仕进及一切政治上的行为,家世相传仅以行医、塾师、经商为业。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经营范围逐步扩大。

有开当铺、麻绳铺、磨坊、五金洋行、布匹绸缎庄、百货商店、日杂商店、中药房等,其经济状况日渐好转、家资雄厚,并“资雄于塞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吕留良玄孙吕景儒,继承祖业,自幼学医,成为齐齐哈尔的一代名医。

嘉庆年间,齐齐哈尔爆发瘟疫,吕景儒自制药剂,投入井中,救活许多人,其医术、医德受到当地人们的称赞。

获救的人们送他匾额,上书“妙手回春”。

其事迹在当地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如《黑龙江志稿》载:“吕景儒,字淇园,吕留良后裔。

留良以文字狱断棺剖尸,子孙俱戍黑龙江,不得仕进。

学成,则经商,以资雄于塞上,齐齐哈尔之富无吕氏若者。

”齐齐哈尔的文化传播与吕氏后裔息息相关,其功不可没。

吕氏家族为书香世家,迁移到齐齐哈尔的吕氏后裔从事塾师,传播文化知识,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地方史料《黑水先民传》载:“吕留良子孙先后以罪远谪,土人慕其流风,抵经请业,始能读中国之典籍”。

民国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至吕氏故宅祠堂祭奠吕留良,在《章太炎全集》中载:“民国元年,余至齐齐哈尔,释奠于用晦(吕留良字)影堂,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老吕家。

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

诸犯官遣戍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

初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

至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

由上可见,吕氏后裔对当时黑龙江重镇卜奎(今齐齐哈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氏故宅为齐齐哈尔市增添了历史底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

给予保护修缮。

方式济(1678——1720),字渥源,号沃园,安徽桐城人(今枞阳义津镇人)。

式济周岁即随母吴氏迁居金陵(今南京),7岁丧母。

年渐长,因好学工诗,精于绘画,曾得到当时的大画家王原祁的赏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

次年回家省亲,适逢《南山集》案发。

因《南山集》有数处写到族人方孝标,因此全家被牵连,式济和父方登峄共4人同时被贬谪到黑龙江卜魁城。

边关看守的头领想把其亲属分居各地,方式济卖尽衣装打通关节,才得以聚居。

方式济在风雪中上山打柴,常常两手破裂出血,但在父亲面前总是谈笑自若。

父子之间,自谓“师友”,常在一起精研经学。

长期的边疆生活,使式济对当地的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资料,详细记述了边陲的山川、民族分布、物产、资源和历史沿革等,写成了《龙沙纪略》一书。

该书为清代名志,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方式济为人谦虚忠厚,每当看到人家有长处,常常以其作楷模,自勉奋进。

人有急难,则乐而助之。

式济曾与族弟方薪传作客在外,族弟染上病疫,人人都躲避而去,但式济却始终照料族弟,同室起居,一直等待族弟病愈。

方式济42岁时,病死于卜魁城。

著有《龙沙纪略》、《陆唐初稿》、《出关诗》各1卷。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为《何陋居集》(方拱乾撰)。

方拱乾(1596—1666),初名策若,字肃之,号担庵等,晚号苏庵。

安徽桐城人。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

“弱冠负文誉”。

因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牵累而被流放。

十六年闰三月出关,七月抵宁古塔(今黑龙江海林),十八年十月被赦归,十一月离开戍所。

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虽处流放之逆境,仍然“无一日辍吟咏”。

流放前已有《白门》、《铁鞋》、《裕斋》等诗集。

赦归途中与归后,又有《苏庵集》与《宁古塔志》。

从出关至离开宁古塔,“凡一千日,得诗九百五十一首”,平均几乎每天一首,数量之多实在惊人。

这部诗集所咏多为塞外山川景色、民风土俗、流人的生活及心态,具有补史之阙或于其他史籍互相印证的作用,由于是作者所见所闻或亲身所历的第一手史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唐代渤海国上京遗址、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清初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斗争等历史遗迹或事件,在清代文献中首次得到反映的当推此书。

如《鬼妾叹》反映了清初黑龙江人殉(活人殉葬)罪恶风俗犹盛。

《河冰行》是咏上元节满族妇女卧冰以“脱晦气”的风俗。

还有些阴晴、树挂等自然现象及咏豆腐、酿酒之作,为黑龙江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多难得的珍贵素材。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山水志为《宁古塔山水志》(张缙彦撰)。

张缙彦,河南新乡人,字坦公,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后中举人,1643年官任兵部尚书,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被俘,后逃回故里,顺治三年降清,先任山东右布政使,后官至工部右侍郎,顺治十七年因遭人弹劾,获罪流放,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出关至宁古塔。

在宁古塔期间曾撰写《宁古塔山水记》,被称之为黑龙江的首部山水专志。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戏剧作品为《龙沙剑传奇》(程煐撰)。

程煐字星华,一字瑞屏,号珂雪头陀,清代安徽天长县人。

清嘉庆二年(1797年),流人程煐因文字狱受牵连被流放到齐齐哈尔,他在饥寒交迫的逆境中仍然乐观地对待生活,嘉庆七年(1802)程煐创作了《龙沙剑传奇》,不出10天,书成。

全剧共30出,寄托了作者的民族之愤。

书成之后,未得出版机会,有若干抄本在少数人中流传。

该剧的手抄本收藏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

《龙沙剑传奇》己被国家版本库列为珍善本,此剧本被收入到《中国戏曲志》。

《龙沙剑传奇》以神仙道化故事为题材,以神和魔之间的斗争,以李鹬夫妇的悲欢离合、弃官悟道为线索,揭示了正义善良一定能够战胜邪恶的真理。

这部五万言的剧目上演后引起轰动,程煐本人不但因此受到齐齐哈尔副都统的褒奖,而且“龙沙”一词也由此成为齐齐哈尔城的雅号。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吴兆骞撰)。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曾因事流放黑龙江省海林、宁安等地23年,写有大量诗文,其中的《归来草堂尺牍》是黑龙江现存第一部书信集。

上述流人通过作品及言行传播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流人文化,为边疆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们传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并且硕果累累,影响深远。

三、流人促进了黑龙江省官办、私塾教育的发展。

清代前期,东北的学校教育有官学和民办两种。

先是1744年,时任黑龙江将军傅玉,奏请朝庭并获批准设立满官学;续而黑龙江将军永琨于1796年,即满官学成立52年之后,设立了汉官学,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由流人担任。

接着1806年在卜奎驿站附近建起了“文昌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祭祀文昌星;又于1851年在卜奎城东南角又建立一座“孔庙”,每年由将军亲率文武官员祭祀。

每到祭祀文化的节日,全城的私塾先生几乎都走出低矮简陋的茅草屋,大家在一起泼墨挥毫、纵情歌吟,大有扬眉吐气、潇洒一回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