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链抗体表达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的短肽(linker)连接而成。
在目标特定的scFv上连接放射性核素、生物毒素、药物,将极大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
Kanter等[1]研究发现将个体基因型scFv和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免疫刺激肽组成融合蛋白,是一种有效治疗淋巴瘤的疫苗。
Wang等[2]通过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抗单端孢霉毒素(ZEN)scFv基因融合,表达为抗DON和抗ZEN scFv,结果显示双功能抗体成功构建,并可应用于DON和ZEN检测。
scFv表达是scFv制备的关键步骤。
将基因通过表达载体整合入受体宿主基因内,依靠宿主的转录和翻译系统,scFv 片断完整表达于产物中。
本文将就scFv 表达技术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1表达载体
常用的scFv表达载体包括: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腺病毒载体等。
1.1质粒载体质粒(plasmid)是以超螺旋状态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种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多以共价闭合环状的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分子形式存在[3]。
质粒载体借助于物理或化学的作用导入细胞内,依据质粒在宿主细胞内是否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分为整合型和附加体型两种。
Jurado等[4]以Sigma-54依赖的分解性TOL质粒为表达载体,在M13噬菌体文库中表达的scFV 含量增高且与受体结合活性增强。
1.2噬菌体载体噬菌体表面呈现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iques),是近年来建立和发展的利用噬菌体表达外源基因的一项新技术。
它以改建的噬菌体为载体,将编码外源肽或抗体可变区的DNA片段定向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质基因区,使外源多肽或蛋白质表达并展示
于噬菌体表面,进而通过亲和富集筛选
表达有特异肽或蛋白质的噬菌体,并得
到大量富集,然后进行DNA序列测定。
它将基因型、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
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
的筛选系统[5]。
目前常用的噬菌体载体为pComb3
及Pcantablf,组成噬菌体抗体(phage
antibody)库,库中每一个噬菌体在其表面
可表达一种特异性抗体(Fab或scFv)。
由
于噬菌体抗体既可以识别相应抗原并与
其结合,又能够感染宿主菌进行扩增,重
复“吸附-洗脱-扩增”过程,可筛选容量
为108以上的噬菌体抗体库。
Lee等[6]利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和抗体库技术,将SARS-CoV蛋白免疫小
鸡后,提取脾B淋巴细胞5×107个克
隆,数轮Panning淘筛、洗脱、富集后,抗
体数量增加10倍,发现独特scFv表达噬
菌体和噬菌体表面呈现系统结合可以提
高scFv的产量和亲和力。
Hamasaki等[7]报道了一种新改进的
免疫胶体分子筛技术(immunogel-
biopanning)。
新改进immunogel-
biopanning技术有两个特征:(1)在蛋白
电泳后进行胶体切片,使用immunoplates
coate将不同片断带的蛋白洗提;(2)通过
使用噬菌体克隆作为探针,产物对目标
分子的敏感性的检测经生物学放大可以
极大提高。
Auf der Maur等[8]报道了一种新型胞
内的抗体文库筛选系统,这些经选择后
的scFv能够在还原环境下保持稳定,并
且无论在细胞内还原环境还是细胞外的
正常环境下都表现出较高的生化稳定
性、可溶性、抗原识别能力。
Emadi等[9]将噬菌体表面呈现展示
技术和原子动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生物筛选技术结合成一种新
的生物淘筛技术,仅使用最小量的目标
抗原,就能够筛选特异性结合α-
synuclein的scFv。
1.3腺病毒载体腺病毒由于其基因结
构、功能清楚,易于制备、纯化、浓缩,宿
主范围广、感染率高、理化性质稳定、不
整合宿主基因组、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
低的特点。
Ad2和Ad5是目前应用最广
的两种腺病毒血清型。
Hedley等[10]将腺
病毒和566FF-scFv重组,并转染293T/
17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发现
566FF-scFv准确转染入CHO细胞并且获
稳定表达。
2表达载体受体
scFv的表达载体受体多种多样,有
细菌、真菌、动物细胞(COS细胞、CHO细
胞、昆虫细胞)、植物细胞等。
最常用的表达受体为大肠杆菌(E.
coli),大肠杆菌作为表达受体表达具有生
长快速、易于操作、转化和转导效率高,可
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抗体蛋白,便于
纯化、分析和应用。
然而,大肠杆菌不能对
重组抗体进行翻译后的糖基化、磷酸化修
饰,不能完成多聚体的组成和二硫键的形
成。
在植物中表达的scFv通常称为植物
抗体(plantibody)。
Brereton等[11]通过基因
枪轰击转基因商业小麦Westonia,
Westonia能表达大鼠胸腺表面CD4和
CD28两种scFv,成熟的种子保存1年后
scFv仍保持较高活性,转基因种子提取
的scFv具有内毒素污染小、易于纯化和
收集。
Putalun等[12]针对药用植物喀西中
的药理活性成分澳州茄碱糖苷
(solasodine glycosides)制备了单克隆抗
体,通过载体转化发根农杆菌插入Ri质
粒T-DNA中感染喀西茄植株,诱导scFv
在毛状根表达。
3基因转染技术
基因转染技术主要有磷酸钙共沉淀
技术、电穿孔方法、脂质体法。
3.1磷酸钙共沉淀技术将氯化钙、
RNA(或DNA)和磷酸缓冲液混合,沉淀
形成包含DNA且极小的不溶的磷酸钙
颗粒。
磷酸钙-DNA复合物黏附到细胞膜
并通过胞饮进入目的细胞的细胞质。
沉
淀物的大小和质量对于磷酸钙转染的成
Kaya R A,Aydin Y.Modified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thoracolumbar or lumbar burst fractures[J].Spine,2004,4(2):208-217.
Maciejczak A,Barnas P,Dudziak P,et
al.Posterior keyhole corpectomy 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stabilization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umbar burst
fractures[J].Neurosurgery,2007,60(4
Suppl2):232-241;discussion241-242.
(收稿:2008-07-08编辑:徐荣远)
[22]
[23]
单链抗体表达研究进展
邓亮综述舒建昌审校
作者单位:51022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
院消化内科
功至关重要。
针对磷酸钙共沉淀法低产量、低转染效率的特点,Olton等[13]报道了单分布CaP-Pdna粒子合并优化Ca/P 比率的方法来提高效率,当Ca/P比率介于100~300时可达最大的转染效率。
3.2电穿孔法电穿孔通过将细胞暴露在短暂的高场强电脉冲中,细胞悬浮液置于电场中会诱导沿细胞膜的电压差异,这种电压差异会导致细胞膜暂时穿孔,外源性DNA可通过穿孔处进入细胞内[14]。
电脉冲和场强的优化对于成功的转染非常重要,因为过高的场强和过长的电脉冲时间会不可逆地伤害细胞膜而裂解细胞。
Bejjani等[15]研究发现短暂而高强度的电流脉冲能获得更高的寡核苷酸序列和质粒的转化效率,这种方法能安全有效地在体外进行目标基因转化,而离子渗透法则只对分子量小的核酸片段(如SiRNA)有转化作用。
3.3脂质体法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主要是通过脂质体DNA复合物与细胞融合而将DNA导入细胞,使用该方法达到的转染效率较高,但只能转染分子量大的抗体,适用性不广。
钱锋等[16]研究发现脂质体DNA复合物对细胞有毒性,随着DNA量增加以及DNA-脂质体复合物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毒性逐渐加重,细胞存活率下降,转染效率降低。
4表达形式
scFv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有融合表达、胞内表达、分泌表达三种。
分泌表达是常用的表达方式,在信号肽Mel、Om-pA、PelB、PheA的引导下,scFv 被分泌至大肠杆菌外周质或培养液中,并完成二硫键的形成和肽链折叠,成为有活性的可溶性表达产物。
Strube等[17]通过将scFv和Fc片段融合,构建了scFv-Fc融合胞内小体,发现可以降低细胞内表达scFv蛋白的不稳定性,而维持亲和力不变。
无论是融合表达、胞内表达、分泌表达,还是降低培养温度、改变诱导物IPTG的浓度,表达产物都是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包涵体需要经过溶解、变性、复性,最终才能获取有活性的scFv蛋白,包涵体溶解的方法主要有超声破碎和酶溶[18]。
5结语
scFv技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有抗体开始进入临
床试验阶段[19-20],并取得积极的疗效。
随
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发展,scFv技术
必将在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发挥其独
特的作用,促进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6参考文献
Kanter G,Yang J,Voloshin A,et al.
Cell-free production of scFv fusion
proteins: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personalized lymphoma vaccines[J].
Blood,2007,109(8):3393-3399.
Wang S,Zheng C,Liu Y,et al.
Construction of multiform ScFv antibodies
using linker peptide[J].J Genet
Genomics,2008,35(5):313-316.
Holmes D S,Quigley M.A rapid boiling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acterial
plasmids[J].Anal Biochem,2005,114
(1):193-197.
Jurado P,Fernandez L A,de Lorenzo V.
In vivo drafting of single-chain antibodies
for regulatory duty on the sigma54-
promoter Pu of the TOL plasmid[J].Mol
Mircobiol,2006,60(5):1218-1227.
Holliger P,Hudson P J.Engineered
antibody fragments and the rise of single
domains[J].Nat Biotechnol,2005,23
(9):1126-1136.
Lee Y C,Leu S J,Hung H C,et al.A
dominant antigenic epitope on SARS-CoV
spike protein identified by an avian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expressing
phage[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
2007,117(1-2):75-85.
Hamasaki T,Uchida S,Yoshihara T,et
al.Biopanning of antibody-phage clones
using immunoplates coated with gel slices
of electrophoresis:immunogel-biopanning
[J].Biol Pharm Bull,2007,30(8):1361-
1364.
Auf der Maur A,Escher D,Barberis A.
Antigen-independent selection of stable
intracellular single-chain antibodies[J].
FEBS Lett,2001,508(3):407-412.
Emadi S,Barkhordarian H,Wang M S,et
al.Isolation of a human 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 against oligomeric
alpha-synuclein that inhibits aggregation
and prevents alpha-synuclein-induced
toxicity[J].J Mol Biol,2007,368(4):
1132-1144.
Hedley S J,Auf der Maur A,Hohn S,et
al.An adenovirus vector with a chimeric
fiber incorporating stabilized single chain
antibody achieves targeted gene delivery
[J].Gene Ther,2006,13(1):88-94.
Brereton H M,Chamberlain D,Yang R,
et al.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s for
ocular use produced at high levels in a
commercial wheat variety[J].J
Biotechnol,2007,129(3):539-546.
Putalun W,Taura F,Qing W,et al.Anti-
solasodine glycoside single-chain Fv
antibody stimulates biosynthesis of
solasodine glycoside in plants[J].Plant
Cell Rep,2003,22(5):344-349.
Olton D,Li J,Wilson M E,et al.
Nanostructured calcium phosphates
(NanoCaPs)for non-viral gene delivery:
influence of the synthesis parameters on
transfection efficiency[J].Biomaterials,
2007,28(6):1267-1279.
Preat V.Drug and gene delivery using
electrotransfer[J].Ann Pharm Fr,2001,
59(4):239-244.
Bejjani R A,Andrieu C,Bloquel C,et al.
Electrically assisted ocular gene therapy
[J].Surg Ophthalmol,2007,52(2):196-
208.
钱锋,肖成祖.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转
染哺乳动物细胞研究[J].生物化学与
生物物理进展,1999,26(3):289-291.
Strube R W,Chen S Y.Enhanced
intracellular stability of sFv-Fc fusion
intrabodies[J].Methods,2004,34(2):
179-183.
赵清涛,马龙祥,薜国柱,等.全人源性
肝癌单链抗体的表达、纯化及功能鉴定
[J].细胞分子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23(7):649-651.
Wuertzer C A,Sullivan M A,Federoff H
J.AAV delivered single-chain antibodies
as passive immuno-therapy for prion
disease[J].Molecular Therapy,2005,11
(1):373.
Azemar M,Djahansouzi S,Jager E,et al.
Regression of cutaneous tumor lesions in
patients intratumorally injected with a
recombinant single-chain antibody-toxin
targeted to ErbB2/HER2[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3,82(3):155-164.
(收稿:2008-05-27编辑:袁宁)[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