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合集下载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2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3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4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5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6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7 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研究及建议8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9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2 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14 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15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16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17 英语语感教学策略研究18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19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20 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研究21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22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23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24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25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26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27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28 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29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30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31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32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33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34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35 离开“美国出品”36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37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38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39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40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41 对《驯悍记》中泼妇凯萨琳娜的简略分析42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43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44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45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46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47 论《红字》的模糊性4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49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5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51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52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53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54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55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56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57 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58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59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60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61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62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63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64 《看不见的人》主题分析65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66 论《宠儿》中的母爱67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6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69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70 从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71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72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7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与重生74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75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76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77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78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79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1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82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83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84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85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86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8788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89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90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1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92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93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美动画片对比94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95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96 浅谈《阿拉比》的写作手法及其瘫痪主题97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98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99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100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101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102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103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104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105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06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107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108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09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10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111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3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114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115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116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117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118 评析艾米莉狄更生及其诗歌119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120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121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122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123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124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125 (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126 埃德娜: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127 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12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预制类导游词的汉英翻译策略129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130 网络热词来源及翻译策略研究131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32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33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34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6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137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138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39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140 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141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14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143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144 负迁移在词汇层面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147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148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149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150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151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52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53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54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155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56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57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158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159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160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61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162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163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164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165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66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67 A Feminist Reading of A. S. Byatt’s Possession168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169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17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171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杜撰词及其翻译17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173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174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175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7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77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178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17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180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81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82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83 英汉禁忌语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比较研究184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85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86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87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188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89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190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91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192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93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94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195 公众演说中修辞人格的研究——以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196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197 英语习语的翻译1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9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00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海涅

郭沫若与海涅石燕京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郭沫若接受海涅的来龙去脉;比较分析郭沫若与海涅爱情诗的意境与意象。

重点和难点:1、郭沫若与海涅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与死亡主题;2、如何理解郭沫若在接受海涅过程中的误读现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海涅简介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19世纪德国杰出诗人、政论家和思想家,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主要代表。

早期代表作:《诗歌集》,其中包括《青春的烦恼》、《抒情插曲》、《还乡曲》、《哈尔茨山游记插曲》和《北海》。

另有《游记集》和1卷《游记集补遗》出版。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后海涅去巴黎,在那儿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作家,以及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

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

1843年底,与马克思在巴黎结识。

他的诗歌创作在这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1844年他发表了《新诗集》,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晚年忍受瘫痪的痛苦,坚持以口授的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

这些诗歌大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二、郭沫若与海涅比较分析郭沫若新诗的发端,与三个外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泰戈尔、海涅、安娜(佐藤富子)。

如果说“东方诗圣”——泰戈尔是引领郭沫若初试新诗的第一位启蒙先生;那么,“西方夜莺”——海涅便是吸引他吟唱青春恋情组诗的第二位外国诗人;而“东瀛初恋”——安娜则是激发他诗心诗兴的灵感源泉。

郭沫若以下三段自述把他阅读、接受、感恋三者的前后经过讲得很明白:“顺序说来,我那时最先读着泰戈尔,其次是海涅,第三是惠特曼,第四是雪莱,第五是歌德……的东西。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2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4 “自我”的迷失与重构:论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开题报告+论文)5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6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7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8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9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10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1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12 从《店员》解读作者双重身份的矛盾心理13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4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15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16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17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8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19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20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21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22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23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24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25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26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27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28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29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30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31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32 流行语的翻译33 野性的回归--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34 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35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研究36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3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38 An Analysis of Memoirs of a Geis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Feminism39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40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41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42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43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44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45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46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47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4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49 浅析中美幽默之差异50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51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52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53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54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55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56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57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5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59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60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61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62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63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64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65 从《简爱》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独立意识66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67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68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6970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71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72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73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74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75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76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77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78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79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80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81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82 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J.D.塞林格《泰迪》83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84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85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8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87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88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89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90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91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92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93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94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95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96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97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98 改革开放后的中美女性形象对比99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100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01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102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103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现实意义104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105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06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107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108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109 浅析商务英语新闻中的隐喻现象110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11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1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3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生活大爆炸》中幽默字幕的汉译114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15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6 从CIF与CIP的比较看CIP的优势117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三对人物关系及其象征意义118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119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120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121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122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123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124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125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126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127 浅析苔丝的悲剧128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129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30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131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32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13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3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35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136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37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138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9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140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141 培根《论读书》多种译本的比较142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143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44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45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46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147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14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49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5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51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152 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153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154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155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156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157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158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59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60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161 On building-up a welcoming ESL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162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163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16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165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166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167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168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69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170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171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172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173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174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75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176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177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178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179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 180 解读海尔奥运营销战略181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182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183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8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85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187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188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189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190 中英基本颜色词比较和翻译191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192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93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194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195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196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197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98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199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200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

比较文学讲义:郭沫若与惠特曼————————————————————————————————作者: ————————————————————————————————日期:ﻩ追崇美国“草叶”诗人——惠特曼石燕京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郭沫若与惠特曼关系的来龙去脉;认识有岛武郎对于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关键作用;理解郭沫若接受惠特曼诗风影响的必然性。

重点和难点:1、惠特曼、有岛武郎、郭沫若三者关系2、惠特曼诗风对于郭沫若创作的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惠特曼简介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1855年自费出版了《草叶集》第1版,仅收诗12首。

后经八次修订,不断充实,到1892年他逝世前,已出到第9版,共收诗401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

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草叶集》初版时倍受冷落,遭到美国评论界尖刻的批评,甚至谩骂,除了爱默生外,几乎没有人认可他。

直到1868年《草叶集》才因《林肯总统纪念集》中的四首诗而受到美国文坛的重视。

《草叶集》是惠特曼唯一的一部诗集,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诗人用草叶的形象来象征生机勃勃的年轻美国,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顶峰时期的精品,被公认为美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诗歌经典。

二、郭沫若、有岛武郎、惠特曼三者接受关系分析如果说受泰戈尔与海涅清新冲淡诗风的感染,令郭沫若诗情、诗心觉醒,在新诗的尝试之路上留下了星星点点美丽小花的话;那么,惠特曼的狂放粗暴诗风则给予了郭沫若强烈刺激,使他向新诗文坛、“五四”星空放射了一枚枚灿烂夺目的“礼花”。

如果说,泰戈尔、海涅诱发郭沫若低吟轻唱,谱写出了一曲曲隽永婉约的抒情“咏叹调”的话;那么,惠特曼则激励郭沫若放声高歌,呐喊出了一首首振聋发聩的时代“交响曲”。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作者:吉差小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一般项目:“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GY2016B10)阶段性成果。

摘要:郭沫若与惠特曼分别是中国和美国诗人,是自己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精英,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的诗歌创作形成了21世纪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充满活力的人类精神文化。

纵观郭沫若诗歌具有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双重特征,有惠特曼式的豪放、雄浑的诗风的融合,形成中西方文学相互影响后的结晶。

他们的诗歌呈现出具有相似的民族情结、国家情感和人类情愫等,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国家的文化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

基于目前他们诗歌比较研究现状,从多维研究视角、多重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范畴,全面对他们的诗歌深入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诗歌;视角;范畴;价值作者简介:吉差小明(1987.8-),女,,彝族,四川越西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5级博士,主要研究比较文学、民族文献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3从多维视角和研究方法对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形态特征、哲学思想、思想主题类型、文化内涵和国家情怀和时代精神内核等比较研究,运用科学方法理论阐释其诗歌异同现象和分析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文论述他们诗歌比较研究的范畴和价值。

一、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价研究现状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相互影响渊源,历史久远和内容丰富,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现象和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郭沫若与国外文学比较研究200多篇论文和1部专著。

其中涉及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奥地利、法国、挪威、前苏联、印度和日本等。

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郭沫若与外国文学作比较的学术成果不少,这成为如今对其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以资参考和借鉴。

论外国文学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外国文学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外国文学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作者:陈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2期摘要:郭沫若是现代中国最具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文化大家。

他不仅横跨多个学科,而且亦学亦政,建树广博。

他作为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重要阐述者、宣传者之一,他的一生与时代风云息息相关。

本文立足于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从泛神论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惠特曼与郭沫若、泰戈尔对其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外国文学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郭沫若泛神论惠特曼泰戈尔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的诗歌理论在中国新诗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是创作上的先驱,批判旧的意识形态,倡导新的意识形态。

他的《女神》作为他的代表作,闻一多先生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若讲新诗,郭沫若君底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

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

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

”《女神》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首先接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英文诗,那实在是把我迷着了。

我在他的诗里面陶醉过两三年。

……在其后……是惠特曼使我在诗的感性上发过一次狂。

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还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积郁,民族的积郁,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民七民八之交,将近三四个月期间差不多都有诗兴袭来,我抓着也就把它们写在纸上。

……因而我有最初的一本诗集《女神》的集成。

”可见泰戈尔、惠特曼等外国文学家对郭沫若有多大的影响。

一、泰戈尔泛神论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泛神论是从16世纪起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一种哲学学说这种学说否认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主宰和精神力量,人物为宇宙本体即神,神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

郭沫若认为:“诗人底宇宙观以Pan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他理解的泛神论的本质是:“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绝时空,而等齐生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郭沫若一、关于郭沫若生平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和”若水”.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如《死的诱惑》等.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他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6月,差不多已经疯狂了的郭沫若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一起,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22年创办第一份刊物《创造季刊》,后陆续创办有《创造周报》、《创造日》和《创造月报》、《文化批判》等.1922年在《创造季刊》1卷1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后的作品后结集为《星空》出版.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有《聂嫈》等3部历史剧.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社的社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方面,以郭沫若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战国史剧”,以及阳翰笙、欧阳予倩、陈白尘的”太平天国史剧”等,都体现出当时历史剧普遍具有的”影射”特点. 1949年后,任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并创作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诗集和《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等.二、关于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背景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清同治七年,黄遵宪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清光绪22年至23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他们的新学之诗主要采用佛、孔、耶三教的经典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名词术语来表现新学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在形式上仍然借助旧诗的衣钚,没能改变”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也没有取得成功.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全力推进文学改良运动,使”诗界革命”形成了一定影响.”诗界革命”取法西方,推崇有韵之文与音乐的结合,重视歌谣体的改造和利用,要求诗人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同时,也注意吸取”新派诗”和”新学之诗”失败的教训,有意摆脱传统旧诗歌格律的束缚,以期对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诗风来一个有力的冲击.但是,由于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在打破旧诗格律之后,并没有在建立新诗形式方面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树,因而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诗歌在诗坛上的霸主地位.即便如此,”诗界革命”却为白话新诗向传统旧诗的挑战树立了榜样,成为了现代白话新诗的先导.在20世纪中国文学由旧而新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白话新诗在艺术上普遍都比较幼稚,但它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却是最大的.新文学倡导者们十分清楚,诗歌承受的压力最大,如果它不能成功,则意味着整个新文学的失败.晚清”诗界革命”的多次失败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文言诗词是一个最为坚固的堡垒,新文学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就必须以事实来证明,白话不但能够作文,而且也能够入诗.因此,白话新诗的创作也就带有了”攻坚战”的性质,成为了大家共同选择的一个突破口.也正是由于新诗重任在肩,在创作实践中,诗人们大胆地采用白话口语,彻底抛弃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旧有格律,完全打破了中国诗歌以文言诗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以白话文在文学创作中最终得以完全取代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白话口语的运用到白话口语的美化的过程,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17年到1922年,是新诗的草创期;从1922年到1927年,是新诗的建设期;从1927年到1937年,是新诗的探索期.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期以《白话诗八首》为题,发表了胡适的《朋友》、《赠朱经农》等,这是胡适最早发表的白话诗,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面世的白话诗.1920年3月,他又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尝试集》,虽然一双刚刚放大的小脚还带着血腥的气息,却勇敢地实施了最为关键的第一轮爆破.与此同时,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以及周作人的《小河》等新诗名篇相继发表,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也加入了新诗创作的行列.副刊《学灯》上,突然出现了《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一批”集束炸弹”式的惊世骇俗之作,人们在目瞪口呆之后,从此记住了”郭沫若”这个名字.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诞生,成为了白话新诗取代传统旧诗的标志.白话新诗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凤凰涅槃”的过程.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槃》一诗中,充满激情地呼唤着新的中国在烈火中死而复生,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他的呼唤声中,首先诞生的是崭新的中国诗歌.《女神》的出版,意味着中国新诗从一个以形式创造为特点的”自发”的草创期,进入了一个以形式完善为特点的”自觉”的建设期.此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这只”凤凰”的羽毛不断丰满和变化的过程.《女神》之后,很快又出现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文学研究会的周作人、朱自清等八诗人的诗合集《雪朝》,以及湖畔诗社的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诗人的诗合集《湖畔》等.现代新诗在建设期的主要成就,一?方面表现为以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蕙的风》为代表的爱情诗、以蒋光慈《新梦》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以及以冰心《繁星》、《春水》为代表的小诗等,在创作题材上和表现形式上的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以闻一多《红烛》、《死水》和徐志摩《志摩的诗》为代表的新格律诗、以及以李金发《微雨》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等,重点在诗歌的”声、色、形”等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不仅使现代新诗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也使其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副刊》”诗镌”专栏,形成了新文学第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形式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的里程碑.现代新诗进入探索期的标志,是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崛起.在风云激荡的30年代,形成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大流派同时出现的繁荣局面.在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诗派”和以冯至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收获.但随着闻一多的创作转向、特别是徐志摩、朱湘的先后辞世,曾一度在诗坛上如日中天的新月派大伤元气,虽然后期新月派继续着艺术探索之路,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形式的试验,但仍然呈现出衰落之势.在新月诗派式微之后,现代诗派逐渐取而代之.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徐迟等现代派诗人大多受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但他们比象征派诗人有更多的现实意识,在艺术探索上也超越了”声、色、形”的局限,更具现代特征和美学上的意义.而以蒋光赤、殷夫以及”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革命诗人”,特别是以臧克家等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诗人”,则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学习和借鉴中外诗歌艺术特长的基础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倾向.在现代新诗羽毛丰满的过程中,有两个倾向最为突出,一是诗歌的艺术化探索,一是诗歌的革命化追求.在艺术化的探索中,格律诗派主要表现为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以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主要表现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的借鉴.在革命化的追求中,革命诗歌主要表现对现实斗争的直接描写;中国诗歌会主要表现为诗歌大众化的提倡和普及;而乡土诗歌则表现出艺术化探索与革命化追求相统一的特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诗歌,以自己简捷明快的线索,比散文、小说和戏剧更清晰标示出了新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轨迹.三、郭沫若诗歌的成就与特点1921年8月,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震撼了文坛,使人战栗,使人惊喜,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胡适的《尝试集》.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时期的结束.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的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那么,《女神》则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成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除《序诗》外,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三部诗剧;第二辑为《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30首具有五四时代特征的作品;第三辑为《死的诱惑》、《日暮的婚筵》、《上海印象》等20首最初试笔和回国后创作的具有优美风格的作品.其中,第二辑最能代表他的成就和风格.《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豪放”,一是”秀美”,也有人称之为”暴躁凌厉”和”优美别致”,而最有代表性的风格是豪放.以前,人们一直将《凤凰涅槃》看作是《女神》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现在,研究者们认为,豪放风格的代表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凤凰涅槃》由《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和《凤凰更生歌》六节组成.其中,又以《凤歌》、《凰歌》和《凤凰更生歌》最为重要. 《凤歌》以屈原的《天问》的情绪和气势,对”茫茫的宇宙”提出了质问,但是,诗人没有像屈原那样提出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也不是像屈原那样着重表现一种探索的精神,而是仅仅为了要否定宇宙,要对污秽的宇宙进行诅咒.因此,可以说,《凤歌》是一首诅咒之歌.诗人所要诅咒的宇宙也并不是太空,而是现实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的中国.与《凤歌》的诅咒不同,《凰歌》尽情地诉说了”五百年来”的悲哀,表现了人民”好象那大海里的孤舟”的命运,同时,还发出了对已经失去的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的呼唤.因此,也可以说,《凰歌》既是一首悲哀之歌,也是一首希望之歌.诗中这种渴望自己和祖国都能获得新生的进取精神,在《凤凰更生歌》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与《序曲》、《凤歌》和《凰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悲愤之情截然不同,《凤凰更生歌》献给人们的是一派欢乐景象,凤凰不仅欢呼着自己的更?生,也欢呼着”一切”的更生.因此,《凤凰更生歌》既是一首欢乐之歌,更是一首预言之歌,它预言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与《凤凰涅槃》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比较接近的还有《炉中煤》、《棠棣之花》等.《炉中煤》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但诗人通过一个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就将一首爱情诗转换了一首以”恋歌”形式出现的爱国诗篇.正是这一转换,表现出了鲜明的五四时代特点.就爱情诗而言,郭沫若热烈,饱含着对祖国的献身精神;汪静之纯情,旨在反抗封建礼教;徐志摩欢乐,暗示着他对理想的追求;闻一多执著,寄托着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李金发充满异国情调,直接表达出他对女性的崇拜.在许多爱国诗篇中,人们习惯于将祖国称作”母亲”,而诗人则将祖国称为”我年青的女郎”.诗人曾解释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五四时代是一个以”个性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歌唱爱情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也是创造社浪漫主义作家最为普遍的题材.因此,将祖国比喻为姑娘也最为符合诗人的个性和当时的心情.一般来说,将祖国比作母亲较为适合表现一种深沉的爱,而比作姑娘则较为适合表现一种热烈的爱.当时,诗人正处于一种诗情的爆发期,感情几乎达到了狂热的沸点.这首作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诗人选择了既黑又丑的煤炭作为寄托感情的形象,并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煤转换为地位低贱的”黑奴”的形象,再以煤自况,使”炉中”正在燃烧的”煤”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含.在此基础上,诗人还以煤的燃烧来表现自己爱国的方式和状态,既符合煤的特点,又与《凤凰涅槃》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牺牲来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相一致,是一曲爱国主义绝唱.这种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在《女神》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诗剧《棠棣之花》通过战国时代韩国的聂政舍身刺杀相国侠累的故事,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在诗剧的最后,诗人借聂政的妹妹聂嫈之口唱道:”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自由之花,开遍中华!”以此为题材,郭沫若在1925年创作了历史剧《聂嫈》之后,又于1941年再次创作了同名历史剧《棠棣之花》.历来被看作是《女神》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与《凤凰涅槃》和《炉中煤》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借助某一形象来表现主题.但是,不同的是《天狗》的感情更为激烈,更为狂暴.正是为了表现这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诗人没有再选择凤凰这类传说中的”吉祥鸟”,而选择了传说中的”凶神”.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天狗是天上的”破坏者”,天上出现日蚀或者月蚀,便是天狗吞啮了太阳和月亮的结果.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其用意就是要把自己比作天狗,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作品的开始,就宣称”我是一只天狗呀”,就把自己树立为正统社会的对立物,紧接着,便宣布了自己的主张,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在人们的眼里,月亮和太阳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但我要”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对此,有人不高兴吗?那好,我就”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与《天狗》风格较为接近的作品还有《晨安》、《匪徒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胜利之死》、《巨炮之教训》等.如果说,《天狗》是豪放风格的代表,那么,《日暮的婚筵》则可以说是秀美风格的代表.《日暮的婚筵》描写的是一幅日落大海时的美景,在诗人眼中,夕阳渐渐沉入大海,是因为”新嫁娘最后涨红了她丰满的庞儿,被她最心爱的情郎拥抱着去了”.这首诗在构思上主要受到德国浪漫诗人海涅《北海》一诗的影响,只是在海涅笔下,美丽的太阳所嫁的海神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这种悲剧结局是狂热中的郭沫若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将”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转换成了姑娘心中”最心爱的情郎”,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成为了一首理想主义的浪漫曲.在《女神》中,与《日暮的婚筵》相近的秀美之作还有《霁月》、《晨兴》、《夜步十里松原》等.《女神》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而且还在于它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让人们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担心成为了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天狗》句式参差而短促,韵脚变换自然,全诗首尾相连,一气贯通,充分表现出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特点.特别是全诗一共29句,句句皆以”我”字开头,新奇不俗,不但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反而觉得自然天成,同时也有利于造成一种急不可待的气势和步步紧逼的节奏,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由于有泛神论思想作基础,诗人艺术想象得到了无限的发挥,不但可以说”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而且可以”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同样具有豪放风格的《晨安》则句式铺张而气势浩荡,面向世界,一口气喊出了27个”晨安”,大有将整个地球从沉睡中唤醒的宏大气概.《凤凰涅槃》以诗剧的形式出现,作品不求形式的完美,只求感情的表达.作品以传说中的凤凰集中自焚而从火中得到新生的故事来结构全剧,使作品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很好地表现了作品预言一个新时代到来的主题.《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自我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强调理想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常常是直接倾诉,既不着意客观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一任感情的发泄,完全靠感情去撞击、震撼和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二是在抒发情感时,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要借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然而,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还是历史故事中的真实人物,都只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同时,《女神》也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新诗全面取代旧诗的时代.四、关于郭沫若的小说和戏剧创作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在文学上的成就除诗歌外,主要还体现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五四”小说表现出”写实”和”抒情”两大倾向.然而,无论是冷静的现实描写,还是强烈的自我情感的抒发,都显示出新文学的勃勃生机.五四小说的抒情风格,主要体现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艺术派作家的作品中.创造社作家的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们大多生活在国外,虽然无法反映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抒写一个弱小民族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愤懑,或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形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创造社的小说按其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以作家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自叙小说”.这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明显的自传体特点的小说,又称”身边小说”.这类小说并不完全赞同于作家的自传,大多偏重于心理描写,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色彩.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第二,以古代和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的”寄托小说”.这类作品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真实地展现古代的历史和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借此来抒发作家对现实的感慨,也具有明显的抒情特点,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是一致的.主要作品有郭沫若的《牧羊哀话》、郁达夫的《采石矶》等.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既与他们心中的郁积无处排解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有关.在郁达夫的影响下,庐隐、冯沅君、王以仁等国内的一些小说作家,在”青春小说”的创作上,也表现出与创造社作家相同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写实小说的创作潮流外,形成了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以诗歌著称的郭沫若也是创造社重要的抒情派小说家之一.他的《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等,也表现出。

最新 论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的影响-精品

最新 论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的影响-精品

论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的影响内容摘要: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抒情主题的影响包含五个方面:一是黑暗势力的摧毁;二是理想世界的蓝图;三是人与劳动的颂歌;四是对科学技术、文明进步的肯定;五是自然风光的图画。

关键词:惠特曼《草叶集》郭沫若《女神》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1]“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的欲望,又受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煽动。

我的《凤凰涅??》、《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做成的。

”[2] 一.黑暗势力的摧毁惠特曼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废奴立场上,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废奴战争,为北方联军的胜利战斗呐喊。

内战前的《面团人之歌》(1850)和《在朋友家里受了伤》(1850)勇敢地揭露了奴隶主和他们的代言人。

在南北战争时期,诗人的诗篇是革命的号角,歌颂反对奴隶主战士的英勇行为,把林肯当做反蓄奴制的战士、民主的代表来描写(《当紫丁香在庭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内战后,诗人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和道德的堕落,鞭挞了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残酷和贪婪(《致政府》)。

诗人对蓄奴制下惨遭压迫的黑奴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自己之歌》中,作者描写了他怎样救助一个为争取自由而受伤逃亡的黑奴,让他复元后到北方去,而且赞叹了黑人健美的身躯、圣洁的灵魂和远大的前程。

在《敲吧!敲吧!鼓啊》这首诗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战争放在首位,奋勇走上前线。

诗人还把目光投向世界,写下了一些声援欧洲和世界人民革命的诗篇,如《欧罗巴》、《永挂在心头的一个思想》、《向世界致敬》等。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争取自由的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女神》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对一切阻碍新生和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的极端痛恨上,并力图将他们摧毁。

比较文学概论简明讲义(下)

比较文学概论简明讲义(下)


类似的人物形象:杜十娘与?、王熙凤与?、阿Q 与?、 文学作品的背景:哈代的爱敦荒原与爱伦 坡的古 老城堡 形式的上比较:文体风格、创作技巧、意象、象 征、格律等 文学类型(体裁)、文学思潮与运动的研究等等
四、平行比较的要求:“可比性”和 “文学性”



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不是 在别的学科上; 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 心,用另一学科的材料来说明相关的文学问 题:巴尔扎克、茅盾 研究的结果应该能作出对文学的发展有益的 结论。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影响研究


一、何谓“影响”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 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 再现出来的东西。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
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 来的。 隐含性: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 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二、接受研究:
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
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 这与传统的影响研究有某种一致性。
1、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的不同:影响研究着重 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互相关系,重点在于不 同民族的作家作品间的影响和接受上,而接 受研究却把重点放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 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 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大众接 受的情况。
3、佛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泛性论的心里分析学 说和对梦的解析的问世,以及荣格关于种族 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把文 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4、20世纪西方文学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传统的以表现客观外在世界为主的文学被表 现主观内在世界的文学逐渐取代。作家寻求 各种传达人的精神世界中那些隐秘的感受、 情绪、经验的方法,力图把握自我的本质构 筑一个庞大复杂,变幻不定的心理结构,导 致了“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诞 生。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郭沫若和惠特曼的诗歌意象群中,“海洋”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者是以影响关系存在的,惠特曼海洋诗的风格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提及海洋时的情感。

受儒道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大海往往只是人们观赏的景象,诗人大都是借景抒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歌教义往往限制着古代诗人想要酣畅淋漓地抒情达意的愿望。

《唐诗三百首》里有很多嵌有海的诗句,如白居易写“忽闻海上有仙山”,李白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但海洋在这些诗里,没有像日、花、江、河那样成为诗人讴歌的正面对象,它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

“五四”的时代精神呼唤着狂飙突进的诗风,只有充满高于人类力量的自然物象才能和这一时代精神契合。

于是,新诗的先驱们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精神,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改造。

这种创造体现在主体对大海的态度上,就是从畏惧向渴望征服转变。

古诗中海的形象表现出慷慨悲凉的在少数,表现变幻莫测、诡异奇绝居多,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即对大海的神秘莫测的恐惧情感与隔膜态度。

惠特曼诗中满是由气势恢宏的大海激发而出的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毅力,给了郭沫若等很多现代诗人以很深的启发。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展现出海洋的博大神秘、势不可挡的气势。

相比于古诗中温柔婉转、发乎情止乎礼的抒情,郭沫若诗中的海洋之形、声、味以直观真切的感受洗涤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诗歌的海外传播研究 (3)终稿

郭沫若诗歌的海外传播研究 (3)终稿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郭沫若诗歌的海外传播研究年级: 2010 级学号: 20104238姓名: 王成轶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指导老师: 栾慧2014年6月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 2010级姓名王成轶题目郭沫若诗歌的海外传播研究指导教师评语本文以郭沫若诗歌在海外的传播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郭沫若诗歌在日本、英语世界等地域的译介着手,进而分析梳理郭沫若诗歌在海外的研究状况,反思我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问题。

本文选题研究有一定难度,作者努力寻找搜集了相关资料,论述较为严谨细致,层次清晰,文章结构合理,语句顺畅,有自己的思考,对论文反复进行了认真修改。

基本上已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意参加答辩。

指导教师 (签章)评阅人评语评阅人 (签章) 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班级汉语国际教育2010级1班学生姓名王成轶学号 20104238发题日期:年月日完成日期:年月日题目郭沫若诗歌的海外传播研究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本文探讨了郭沫若诗歌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研究的对象以郭沫若早期作品为重点,涵盖了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作品。

郭沫若生活在跨越新旧两种社会、现代与古典两种文学交集的时代,他的诗歌最能反映那个时代中国文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他的诗歌的海外传播和研究状况也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国现代诗歌文学在国际文学界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海外对郭诗的译介、研究出发点、价值观的冲突和文学观的融合等了解到海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和研究情况。

这将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学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认清障碍、消除偏见、少走弯路,走出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化道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1)确定论文方向;2)广泛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积极收集论文所需材料;3)确定主题,拟定论文题目;4)构思并撰写提纲;5)完成论文初稿,修改初稿;6)形成二稿,修改二稿;7)定稿;8)打印,装订;9)准备答辩。

论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的影响

论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的影响

论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的影响作者:张浩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2期内容摘要:惠特曼《草叶集》对郭沫若《女神》抒情主题的影响包含五个方面:一是黑暗势力的摧毁;二是理想世界的蓝图;三是人与劳动的颂歌;四是对科学技术、文明进步的肯定;五是自然风光的图画。

关键词:惠特曼《草叶集》郭沫若《女神》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曾说:“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1]“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的欲望,又受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煽动。

我的《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做成的。

”[2]一.黑暗势力的摧毁惠特曼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废奴立场上,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废奴战争,为北方联军的胜利战斗呐喊。

内战前的《面团人之歌》(1850)和《在朋友家里受了伤》(1850)勇敢地揭露了奴隶主和他们的代言人。

在南北战争时期,诗人的诗篇是革命的号角,歌颂反对奴隶主战士的英勇行为,把林肯当做反蓄奴制的战士、民主的代表来描写(《当紫丁香在庭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内战后,诗人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和道德的堕落,鞭挞了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残酷和贪婪(《致政府》)。

诗人对蓄奴制下惨遭压迫的黑奴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自己之歌》中,作者描写了他怎样救助一个为争取自由而受伤逃亡的黑奴,让他复元后到北方去,而且赞叹了黑人健美的身躯、圣洁的灵魂和远大的前程。

在《敲吧!敲吧!鼓啊》这首诗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战争放在首位,奋勇走上前线。

诗人还把目光投向世界,写下了一些声援欧洲和世界人民革命的诗篇,如《欧罗巴》、《永挂在心头的一个思想》、《向世界致敬》等。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争取自由的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女神》的民主精神首先表现在对一切阻碍新生和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的极端痛恨上,并力图将他们摧毁。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在现代理论的激发下,呈现出新的形态。

影响研究的代表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

影响研究,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

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

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

《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比较研究》用的就是影响研究的方法。

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一、内容上,崇尚自我、赞美自然的泛神论精神在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身处 19 世纪中叶的惠特曼自称《草叶集》是人自身的伟大骄傲之歌。

惠特曼笔下的自我不仅是有着作为生物肉体与精神的纯粹的自1/ 9我,同时这种自我又具有一种泛化精神,能够涵括一切自我、一切人。

这种泛化的自我其实正是那具有无穷智慧和力量,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普通美国民众。

郭沫若在《女神》集中的《梅花树下的醉歌》里由对梅花的赞美转向对自我的赞美并进而上升到对整个宇宙本体的赞美。

与惠特曼的充满民主思想和人道理想的自我形象相比较而言,郭沫若的自我更具有一种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二、在诗歌形式上,惠特曼的摧枯拉朽、大河奔流似的诗风和自由活泼的诗体给郭沫若以深刻的影响。

平行研究,是指关于那些不存在事实联系,也即不存在先后的因果关系,而只存在平行的互置关系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中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

惠特曼诗歌风格特点是什么

惠特曼诗歌风格特点是什么

惠特曼诗歌风格特点是什么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的一位著名诗人,那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特点和风格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惠特曼诗歌特点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惠特曼诗歌特点是什么惠特曼诗歌特点最为显著的是“语言自由”,因此,他也被后人认为是西方自由诗体的创始人。

惠特曼富于大胆创新的思路和惊人的想象力,这些都是他作为诗人独特的财富。

惠特曼的诗也很上口,如同散文诗,没有一定的韵律也没有规矩刻板的格式。

在惠特曼个人认为,写诗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并非为了形式去强加文字。

惠特曼诗歌里面最突出的是他的人文思想,和对幸福与自由追求的美好愿望。

惠特曼的诗歌特点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奔放无阻的气势。

如同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风雨无阻地向前推进,这样的气势直接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其次是通过自然的意象来渲染出一系列的自然意境。

利用这些自然的意象,来唤醒战争人民对生命的珍惜,也从原始的意象中唤醒人们自古就有的勃发的生命力。

最后是惠特曼特有的“双性视角”来达到类似上帝视角来俯瞰整个诗歌河流的发展,从而给自己找到一个最好的定位。

惠特曼诗歌特点不仅仅体现在他的风格手法上,诗人惠特曼当时生活的时代对他的诗歌特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惠特曼对民主是有一定的追求与渴望的,他的诗就像一条河流流经了这一区域,其作品《草叶集》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于是惠特曼的民主思想也就由此被后人所知。

他的《自我之歌》中也强调了真实、自由、饱满的自我,强而有力的表现了类的力量与智慧,当然,更多的还是惠特曼追求的主题——自由!沃尔特惠特曼简介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创造诗歌的自由体上确实是前无古人。

沃尔特惠特曼并没有上过几年学,因为他排在九个兄弟姐妹中的第二位,而那时候他的家境正处贫穷的时期,所以他不得不在六年级的时候就辍了学去当个小学徒。

在学徒期间,沃尔特惠特曼做过印刷、也卖过报纸。

在沃尔特惠特曼16岁那年,他开始在一所乡村学校当老师,之后他在故乡办了一份名为《长岛人》的报纸。

惠特曼与郭沫若的比较

惠特曼与郭沫若的比较

Pay attention to:
• 惠特曼:受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唯心 • 郭沫若:受庄子等古代哲学家的影响——更接近 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三)郭沫若诗歌有讽刺社会弊端的一面 • 郭沫若用世间最黑暗、最凶残、最丑恶、最污秽 的事物来比喻旧中国,来诅咒旧中国,诗人借凤 之嘴,倾泻出了对旧中国的愤怒之情绪。凤和凰 在熊熊的烈火中死去,诗人用以象征旧中国在五 四运动中被埋葬。他说“ 我们要和暴风一样呼号, 我们要和火山一样爆发,要把一切腐败的存在扫 荡尽,烧葬尽,迸射出全部的灵魂,提供出全部 的生命。”这里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仇恨旧社会的 情绪,表现出诗人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列,打碎旧 世界的主观愿望 。
3
• 在内容上: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自我,赞 美自然的泛神论精神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 惠特曼自称《草叶集》是人自身的伟大骄傲之歌, 惠特曼笔下的自我不仅是肉体与精神纯粹的自我, 同时这种自我有具有一种泛化精神,能包括一切 自我,一切人,可以暗指为普通的美国民众。 • 郭沫若的《女神》中——《梅花树下的赞歌》由 赞美梅花——自我赞美——整个宇宙,都体现了 泛神论的思想
诗歌的形式
但郭沫若的诗歌有区别于惠特曼的 不同之处
• (一)郭沫若诗歌有强调现实社会的一面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郭沫若 的一生, 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主狂 潮巨浪的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革命形势暂时处 于低潮, 新文化阵线内部也开始分化。这种严酷 的社会现实, 使得郭沫若从五四运动高潮时期的 热烈情绪中冷静下来, 他镇定冷静地思考着如何 拯救中国, 如何寻求一条理想的救国之路。
1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 湾镇。乳名文豹;原名 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 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吉差小明 中央民族大学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一般项目:“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GY2016B10)阶段性成果。

摘 要:郭沫若与惠特曼分别是中国和美国诗人,是自己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精英,对“世界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的诗歌创作形成了21世纪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充满活力的人类精神文化。

纵观郭沫若诗歌具有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双重特征,有惠特曼式的豪放、雄浑的诗风的融合,形成中西方文学相互影响后的结晶。

他们的诗歌呈现出具有相似的民族情结、国家情感和人类情愫等,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国家的文化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

基于目前他们诗歌比较研究现状,从多维研究视角、多重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范畴,全面对他们的诗歌深入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诗歌;视角;范畴;价值作者简介:吉差小明(1987.8-),女,,彝族,四川越西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2015级博士,主要研究比较文学、民族文献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18-03从多维视角和研究方法对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形态特征、哲学思想、思想主题类型、文化内涵和国家情怀和时代精神内核等比较研究,运用科学方法理论阐释其诗歌异同现象和分析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文论述他们诗歌比较研究的范畴和价值。

一、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价研究现状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相互影响渊源,历史久远和内容丰富,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现象和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郭沫若与国外文学比较研究200多篇论文和1部专著。

其中涉及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奥地利、法国、挪威、前苏联、印度和日本等。

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郭沫若与外国文学作比较的学术成果不少,这成为如今对其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以资参考和借鉴。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惠特曼的影响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惠特曼的影响

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惠特曼的影响浅谈郭沫若创作中受到惠特曼的影响华尔特·惠特曼,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者,他不但开创了自由诗歌体,而且在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激发下,他创作了美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巨作,诗集——《草叶集》。

在泰戈尔之后不久,郭沫若开始接触到惠特曼,并在惠特曼的影响下,个人创作进入爆发阶段。

郭沫若曾说:“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的欲望,又受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煽动。

我的《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做成的。

”[5]p248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学的领军人物,这个时期的文学追求自由,民主与和平以及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旧礼制。

此时,以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文学正好给了中国文学深刻而震撼的影响,如一声春雷在在中国文坛炸开一片红。

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清新明丽为主,风格也多为精致亲切。

后来,郭沫若接触到惠特曼,正是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年,国内社会动荡,五四口号在全国上下引起一片响应。

这个时期,清新的语言已明显不能适合社会。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自然要适合环境。

且泰戈尔的诗歌内涵多为比较静态而略显落后,中国社会此时需要的是动态、进步、呼喊和奋斗,所以郭沫若在接触到惠特曼时,立即被他那雄浑豪放而富有动力的诗作所折服,并在这样的激励下写下了无数激情动荡的佳作。

如《凤凰涅槃》里的“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欢唱!欢唱!”[3]p19此等豪放粗犷,已经有别于之前受泰戈尔影响的作品。

他曾说过“我自己的作诗的经验上,后来又受了惠特曼的影响才奔放起来的。

”[1]p208(二)语言风格上,近乎口语、亲切易懂惠特曼来自美国民众的最底层,生于斯,长于斯,诗歌创作的语言尽量使用人民大众平常用语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的创作源泉多来自工地,田间,码头,市场等最接近民众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的生活,使得他的创作贴近民众,语言上更是汲取了各种新鲜词汇。

试析惠特曼与郭沫若之诗歌创作异同

试析惠特曼与郭沫若之诗歌创作异同

试析惠特曼与郭沫若之诗歌创作异同
许文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著名的"民主诗人",其创作的《草叶集》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部不朽之作;而郭沫若是我国最早接触惠特曼自由诗的诗人之一,受其影响出版的新体诗《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代表。

由于追随惠特曼,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思想以及风格手法上与其相似;由于国家、阶级以及个人因素的差异,两者又有不同。

总之,两位诗人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许文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附中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论惠特曼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J], 齐揆一;高静芳
2.郭沫若《女神》中的反复辞格例析——兼论《女神》反复辞格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J], 刘竺岩
3.生态批评视域下昌耀与惠特曼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 [J], 李清
4.他找到了“喷火口”——简论惠特曼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J], 昶旭
5.超验主义下惠特曼诗歌创作的分析 [J], 肖立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特征比较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特征比较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特征比较发表时间:2018-01-25T17:33:02.2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作者:吉差小明[导读] 他们诗词行间富含有丰富多彩的诗歌韵律,具有独特的诗歌艺术价值和深厚的诗学意蕴。

基于对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的整体审视,探索其诗歌特征的异同,包括诗歌语言特征、艺术形象和意象符号等特征。

吉差小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摘要: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具有独特的诗歌创作思想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独特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诗歌特征既是他们生活语境和认知万物的艺术产物,也是他们对生活体验的一种阐述方式。

他们诗词行间富含有丰富多彩的诗歌韵律,具有独特的诗歌艺术价值和深厚的诗学意蕴。

基于对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的整体审视,探索其诗歌特征的异同,包括诗歌语言特征、艺术形象和意象符号等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惠特曼、诗歌特征;诗歌意象一、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语言特征比较诗歌是以一种精辟简练的语言文字表达无限思想空间,用精美的语言文字叙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领悟与体验的总结。

郭沫若和惠特曼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现实生活,深刻阐释他们对社会、生活及万物现象的认知与理解。

透视他们的诗歌内容,发现他们有时候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突出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他们以诗歌创作形式表达和阐述了世间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等之间的密切关联。

他们的诗歌特征既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必然艺术产物,也是他们对世间认知和生活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

伯德弗德(Bradford)说:“诗歌之所以能够被确定为诗,是因为它具有其他语言媒介所不具有的形式——准确地说是作诗法特点。

”[[[] Bradford , R. The Look of It : A Theory of Visual Form in English Poetry[M] .Cork ( Ireland ) :Cork University Press ,1993:20.]]马提生(Matthiessen)强调诗歌批评应重视诗歌的独特特征,提出浪漫主义批评家、人文批评家和社会批评家对诗歌批评表示批判,认为浪漫批评家关注的是诗歌作品背后的诗人,人文批评家和社会批评家关注的是诗歌作品的意识形态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崇美国“草叶”诗人——惠特曼石燕京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郭沫若与惠特曼关系的来龙去脉;认识有岛武郎对于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关键作用;理解郭沫若接受惠特曼诗风影响的必然性。

重点和难点:1、惠特曼、有岛武郎、郭沫若三者关系2、惠特曼诗风对于郭沫若创作的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惠特曼简介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1855年自费出版了《草叶集》第1版,仅收诗12首。

后经八次修订,不断充实,到1892年他逝世前,已出到第9版,共收诗401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

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草叶集》初版时倍受冷落,遭到美国评论界尖刻的批评,甚至谩骂,除了爱默生外,几乎没有人认可他。

直到1868年《草叶集》才因《林肯总统纪念集》中的四首诗而受到美国文坛的重视。

《草叶集》是惠特曼唯一的一部诗集,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诗人用草叶的形象来象征生机勃勃的年轻美国,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顶峰时期的精品,被公认为美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诗歌经典。

二、郭沫若、有岛武郎、惠特曼三者接受关系分析如果说受泰戈尔与海涅清新冲淡诗风的感染,令郭沫若诗情、诗心觉醒,在新诗的尝试之路上留下了星星点点美丽小花的话;那么,惠特曼的狂放粗暴诗风则给予了郭沫若强烈刺激,使他向新诗文坛、“五四”星空放射了一枚枚灿烂夺目的“礼花”。

如果说,泰戈尔、海涅诱发郭沫若低吟轻唱,谱写出了一曲曲隽永婉约的抒情“咏叹调”的话;那么,惠特曼则激励郭沫若放声高歌,呐喊出了一首首振聋发聩的时代“交响曲”。

美国19世纪杰出的“草叶”诗人、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使郭沫若一跃而成中国20世纪诗坛巨星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草叶集》“暴风般地煽动”了郭沫若的“诗欲”、诗兴,为郭沫若的《女神》诞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思想启迪,以及多重的精神营养。

《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梅花树下的醉歌》、《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等一串串诗歌,与19世纪西方《草叶集》的主旋律应和着,雷鸣电闪般震撼了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郭沫若由倾心迷恋泰戈尔、海涅式的恬静、冲淡、清新;而180度大转弯地去激情追崇雄浑、粗犷、奔放的惠特曼了呢?(一)、日本“惠特曼热”的感染1919年5 月31 日,日本为美国诗人惠特曼举行了热烈的100 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由于“白桦派”①的推波助澜,日本掀起了一股“惠特曼热”。

早在1882年由于夏目漱石的介绍,就有不少日本学者关注这位美国的“诗歌之父”。

之后陆续有不少关于惠特曼的作品翻译与评论文章出现在日本学界,特别是留美归国的“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武郎的大力推崇与介绍,如《草之叶——关于惠特曼的考察》、《华尔特·惠特曼的一个断面》、《女性憧憬的美国诗圣——纪念惠特曼诞辰一百周年》等一系列论文,及若干惠特曼诗歌的翻译与介绍。

不仅吸引了不少日本文学爱好者的眼球(包括中国留日青年),同时也引起了日本文坛高度的重视。

1918年日本成立了专事惠特曼研究的“草叶会”;1919年惠特曼百年诞辰纪念日后,加藤一夫、川路柳虹、富田碎花、白鸟省吾发起了“惠特曼纪念会”;《白桦》、《早稻田文学》、《抒情文学》、《劳动文学》等杂志同时推出了“惠特曼专号”;大钉阁、新潮社等也争相出版了日译本的惠特曼诗集与《草叶集》,以及《惠特曼著作书目、传记和参考书目》等。

于是在“泰戈尔热”余波未尽之时,“惠特曼热潮”又弥漫了整个日本文学界。

此时在日留学的郭沫若也受其感染开始接触惠特曼;他那时还正倘徉在泰戈①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一大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柳宗悦夫妇、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等,他们是一群出身贵族学院,生活优裕,以艺术为天职,专事文学创作的青年。

白桦运动开始于1910年创办的《白桦》杂志。

尔、海涅等人的诗风、诗情里,感受着新诗创作的惬意:“在大学二年,正当我开始向《学灯》投稿的时候,我无心地买了一本有岛武郎的《叛逆者》。

所介绍的三位艺术家,是法国的雕刻家罗丹(Rodin)、画家米勒(Millet)、美国的诗人惠特曼(Whitman)。

因此又使我和惠特曼的《草叶集》接近了。

他那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作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

我的《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下做成的。

”①(二)、有岛武郎的“津梁”作用有岛武郎是郭沫若很在意的一位日本近代作家,在郭沫若对惠特曼的接受史中,有岛武郎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津梁”人物。

从《三叶集》里我们可以读到郭沫若对于有岛的创作与思想的详尽评论,在给田汉的一封长信中他谈到:“我昨天买了一部有岛武郎氏底《三部曲》(注:剧本三部曲《大洪水之前》、《萨姆松和丹丽拉》、《圣餐》)。

我最喜欢他那‘Somson与Delilah’底一篇——我昨晚写至此处,我又把有岛氏底原作来细细地读了一遍。

我看他这确是一篇象征剧。

他……我写着再瞑目想象时,我眼前有无数比电子还纤细的粒子激荡旒回着,画出了无数底‘???……’来。

我想我读后的印象是否有岛氏创作时真实的心理,那倒该当得打出无数个问号的了……描写的是灵肉底激战,诚伪底角力,Idea与Reality底冲突,他把Somson作为灵底世界底表象,Delilah作为肉底世界底表象。

”②郭沫若在这封信中向寿昌兄大谈特谈有岛武郎的“Somson与Delilah”的剧情,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点评,可见其对有岛武郎的关注程度。

因此所谓“无心地”买了他的《叛逆者》之说,应该这么理解:由于对有岛武郎的关注,所以发现他的作品就会买下,而《叛逆者·草之叶》正好是介绍惠特曼的。

至于惠特曼,由于日本的“惠特曼热”郭沫若也应该早有耳闻,于是无意间通过有岛,这位惠特曼的崇拜者,郭沫若才真正了解了惠特曼,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也可以这么说,郭沫若认识的惠特曼已经印上了有岛武郎的影子。

所以要弄清郭沫若接受惠特曼的来龙去脉,就先得说说有岛武郎其人,以及有岛对惠特曼的接受。

①郭沫若:《创造十年》,第58-59页。

《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3月。

②《郭沫若致田汉》,《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第10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

前面已经提到,有岛武郎(Takeo Arishima 1878.3.4 - 1923.6.9)是大正年间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

出生于东京贵族官僚家庭,幼年时代曾同时接受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东方儒家思想与日本武士的舍己奉上精神,与在美国所受的欧美式教育中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形成两种矛盾的价值取向: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神与人对立的价值观同植于他身上,一度令少年有岛十分困惑。

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有很明显的反映。

1896年18岁时他曾就读于北海道札幌的农业学校,在那里受宗教熏染,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

1903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历史和经济学,开始接触美国诗人惠特曼、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等人的著作,有了文学倾向;由于对唯物主义学说发生兴趣,放弃了宗教信仰。

归国后任札幌农业大学预科英语和伦理学教师。

1906年发表处女作《硬壳虫》。

1910年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等共同创办的《白桦》杂志。

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给幼小者》(1918)、《该隐的后裔》等;中篇小说《宣言》(1915)、《迷路》(1916)等;剧本三部曲《大洪水之前》、《萨姆松和丹丽拉》、《圣餐》,《死的前后》、《友又的死》等;剧本论文集《艺术与生活》、《有岛武郎全集》10卷等等。

长篇小说《一个女人》(1911年),是有岛武郎的毕生大作,被誉为日本近代“真正具有小说结构”的现实主义杰作,曾被多次搬上银幕,深受欢迎。

著名评论———《爱是毫不吝惜的索取》(又译为《爱是恣意夺取的》)被认为是有岛思想的顶巅之作,是他一生自我探求的结晶。

1923年6月9日,有岛武郎与情人波多野秋子双双在北海道的轻井泽自杀。

日本著名评论家小泉基郎曾说“从文学生涯的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始终主要贯通着一个外国文学家影响的现象,实属罕见。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作为一个作家,有岛一切活动的背后都潜隐着惠特曼的身影。

”①与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接触是有岛武郎生平、思想与创作中一件大事,非常值得我们重点介绍与分析。

1906年,在美国勤工俭学的有岛,经人介绍搬进了律师皮勃德家。

皮勃德非常喜欢惠特曼的诗,常常在晚饭后、夜灯下,用饱满和伤感的语调给有岛朗读惠特曼的诗篇;并向他系统地介绍了这位美国稀有的诗人。

自此有岛才真正开始了与惠特曼的神交,为了寻找惠特曼的《草叶集》,他曾奔走于波士顿街头巷尾……;《Leaves of Grass》(《草叶集》)中所表现的爱,肉体,①小泉基郎:《有岛武郎与惠特曼》,转引自刘立善《惠特曼影响下的有岛武郎》,日本研究,1992/1,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自然,宇宙,令有岛受到空前的震撼;并与这位蔑视一切权威和习俗,让生命的火焰自由迸发的体现者,产生了强烈的与共鸣。

从那以后,有岛便开始了与这位“自由人”、“叛逆者”精神会话的漫长旅程,并成就了一番文学事业。

有岛后来成为日本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作品和论著中无不闪烁着惠特曼思想的智慧之光。

正如日本著名评论家指出得那样:“有岛倘若不曾邂逅惠特曼,那他决不会成为如此的作家。

”①有趣的是,由于有岛武郎的搭桥引路,郭沫若也在惠特曼的刺激下而聊发了一阵子诗狂,创作出了他文学生涯中的颠峰之作。

《女神》中那些狂放不羁、粗暴宏朗的诗作便是“惠特曼式”的硕果。

如果我们套用以上论述说:“郭沫若倘若不曾(通过有岛武郎)而邂逅惠特曼,也决不会成为如此作家”是否也可以成立呢?我个人认为:虽然这么说有些绝对,但从特定的意义上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郭沫若的自我分析,还是学术界多年来的研究公论,都充分肯定了惠特曼对于成就郭沫若文学创作的辉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下面我们不妨先回溯一下郭沫若追崇惠特曼的那段重要的心路历程。

(三)、追崇惠特曼的心路“我那时侯不知从几时起又和美国的惠特曼的《草叶集》,德国的华格纳的歌剧接近了,两人也都是有点泛神论的色彩的,而尤其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在他的影响之下,应着白华的鞭策,我便做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心灯》、《炉中煤》、《巨炮之教训》等那些男性的粗暴的诗来。

这些都由白华在《学灯》栏上替我发表了,尤其是《凤凰涅槃》把《学灯》的篇幅整整占了两天,要算是辟出了一个新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