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结合最新文件升级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6年9月)

合集下载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二、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注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的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三、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2. 实践性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3. 特色性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 连续性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四、具体措施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了解行业动态,将企业资源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确保方案得到有效落实。

2. 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要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更新。

3. 加强监督检查:学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4. 完善激励机制: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总结综上所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1.明确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第一步是明确培养目标。

校方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目标。

2.充分调研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校方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行业需求分析,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便为学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

3.制定合理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校方应结合国家和地方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尽量接近实际工作环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践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方应建立实训基地,并与相关产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实践机会与企业紧密联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5.推动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

校方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引入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教师培训机制,确保教师能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

6.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校方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规划咨询,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实习,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7.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方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项目等形式,提供学生与企业互动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8.建立评价体系:为了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校方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就业率等多种指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

总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需要校方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指导意见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指导意见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指导意见一、引言本指导意见旨在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指导,以确保高职教育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本指导意见涵盖了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质量保障等方面,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议和策略。

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1. 职业导向: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职业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 能力为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3. 素质拓展: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

4. 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三、培养方案的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3.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四、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

2. 专业课程: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感兴趣的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质。

五、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实践环节1. 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践机会。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化、特色化、智能化、国际化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1.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聚焦产业发展,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规划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 坚持“产学研融合”的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坚持“国际化办学”的方向,注重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三、主要任务1. 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和评估标准等。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

3. 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加强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 推动国际化办学,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措施1.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3.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5. 推动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出国际化课程,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和竞争力。

高等专科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讨论稿)

高等专科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讨论稿)

高等专科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指导性意见(试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人才能力设计的蓝图。

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精神,积极推行与教育实践、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参加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工与学同时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一、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二)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

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原则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学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麦可思调查),特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原则(一)人才培养方案1、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通过职业分析(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全面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提炼,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4、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素养养成、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5、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及应用。

6、充分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包括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团活动实践(课外素质拓展)、社会体验实践(志愿服务)等模块的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

(二)课程标准1、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生产、团队精神等融入课程内容。

2、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3、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项目的情况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4、制定的课程标准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且充分考虑学生基本情况、教学软硬件条件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

关于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三年制高职)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我院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制订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教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面向三个需求,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新型产业政策的变化,确定专业定位。

(一)贯彻职教政策。

2014年,国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部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各专业要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厅发布的《山东省职业院校基本工作规范》(鲁教职发〔2016〕1号)等文件要求,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突出学生主体。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根本宗旨出发,面向未来职业生涯,科学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

(三)依托行业企业。

体现国内外产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认证标准,确定专业教学目标。

(四)加大实践学时比例。

强调基础课程及实训、实习教学的系统化建设,实践学时比率占总学时比率要达到60%以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安排课程序列。

完善顶岗实习标准,优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平台。

(五)生源分类原则。

依据不同招考方式(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单独招生、三二连读)和生源类别(夏季高考考生、春季高考考生)分别制订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高职教育是指专门为生产和服务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为高职教育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教师队伍、教育资源等因素,以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在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指导方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地制订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走出成功的职业发展之路。

二、合理设置课程在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该根据行业需求和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保障,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可以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实习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高职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学生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等作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素质教育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某高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某高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模块化、个性化、重实践、强能力-------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4】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

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

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关于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关于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落实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特提出制订高职高专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工作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明确以职业为导向,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健全的体魄。

4、实行学年学分制。

二、基本原则1、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特别关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岗位证书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处理好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处理好计划教育、培训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择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3(20161108)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3(20161108)

山东农业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实施教学行为,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规范我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规律,体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充分吸收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

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成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积极改革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和要求,形成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1. 落实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社会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留出空间,实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2.突出职业性、应用性。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本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确保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3.体现整体优化。

既要保证高等教育规格要求,又要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要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避免课程间内容脱节或重复。

基础理论课以够用为度,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用为标准。

4.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适当增加任意选修课比例,努力形成专业特色。

5.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结合有条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涉及的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增强学生职业岗位竞争力。

6.主动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关于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于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于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变革需求,积极适应新兴职业的要求,我校决定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确保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以下是我校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第一,职业导向与实践结合在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强调将职业导向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增加实践环节,例如实习、项目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加大实践导向型教学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与专业需求一致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将课程设置与专业需求保持一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课程设置。

此外,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将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第三,多元化评价体系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我们将引入实践性评估、课程作业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

第四,拓展性课程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我们将在修订方案中加强拓展性课程的设置。

拓展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能力。

第五,实施分类培养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将实施分类培养的方式。

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支持措施。

通过分类培养,我们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招聘高水平的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016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发文稿201666)

2016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发文稿201666)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现就我院制定高职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教职成司函[2012]217号)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要通过引入职业标准、执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要通过多渠道调研产业和行业企业需求,有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同时要注重宽基础与活模块的有机统一。

三、课程结构及相关要求(一)总量控制及比例关系1.三年制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学时,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000-2200学时(2+1模式以1800~2000学时为宜)。

原则上分散和集中的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

周学时控制在25学时左右;总学分控制在155学分左右,毕业最低学分为144(含素质拓展模块学分)。

2.学分计算。

学制统一为学年学分制,原则上18学时折算为1学分,按以0.5为最小单位。

(二)课程设置模块化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和素质拓展能力四大模块,具体见下表。

(三)课程模块设置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关于修订2016级专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修订2016级专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修订 2011 级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统一,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重视职前培养与职后学习的衔接,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素质,最终让学生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和创造力;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课程模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形成富有我校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

(二)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整合国内、国际先进教学经验、理念和优质资源,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四)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五)合理分配各类课程比例,优化课程结构。

(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及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平台。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创新实验教学、实习的新模式,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适度精简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或学分。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 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 25%。

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范本

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范本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号)等文件精神,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具体指导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凝练专业优势与特色,全面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一)科学定位原则紧紧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定位,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跟踪学科专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二)结构优化原则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

(三)强化实践原则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开放合作原则积极探索校地互动发展之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推动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双主线培养。

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推进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XXXX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称〃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及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和严格管理,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指导文件,结合学院实际,为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特制定本指导性意见。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与时代特征,所培养的各专业毕业学生必须是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要求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并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集体意识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健全人格与体魄、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门知识,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及针对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定要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同时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课与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职业性。

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必须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加实训I、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突出实践性。

3、产学相结合,就业为导向。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鼓励与相应专业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共同进行,突出开放性。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选精选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选精选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选精选一、背景与意义职业院校是我国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于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二、主要内容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定位和特色,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与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明确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习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明确实习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校可以与行业企业作深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实践,增强专业素质。

4.评价与考核方式的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明确评价与考核方式,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考核应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式,如考试成绩、实践成果等进行评价。

5.持续改进与迭代三、推进措施1.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加大职教的力度。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3.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建立行业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4.鼓励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5.加强对学校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预期成效通过本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可以提高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水平和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一)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通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

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指导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转变为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权限,国家层面负责制定发布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自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法依规行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

(三)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通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固化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经验成果,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设保障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主要内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

(完整版)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完整版)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二)“能力本位的原则”
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三者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心,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要围绕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展开。要把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熟练应用专业技能,使其经过训练养成技术素养,具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等文件精神,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二、基本原则
(一)“职业导向的原则”
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针对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的情况,各专业教育教学既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行业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本专业适应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涵及要求
1.课程内涵
(1)课程体系及建构要求
课程体系是指各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与合理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技术领域、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排序。课程体系应目标统一完整、上下左右关系明确,课程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用结构图来表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关系,要体现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汉。

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范本

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范本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号)等文件精神,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具体指导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凝练专业优势与特色,全面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一)科学定位原则紧紧围绕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定位,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跟踪学科专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二)结构优化原则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

(三)强化实践原则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开放合作原则积极探索校地互动发展之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推动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双主线培养。

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推进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规定和意见各教学单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人培方案”)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具体体现。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决定在认真研判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新形势、理念、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校建校以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认真做好专业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升级,为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奠定基础。

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提出以下规定和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等文件精神,按照我校因材施教、顺势成才、夯实基本知识、夯实基本技能、夯实基本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二、基本原则(一)“职业导向的原则”。

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属性。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全方位变革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深刻挑战的情况,既要主动适应区域发展、行业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

要通过区域、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面的调研,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4754-2002)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等,明确本专业适应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能力本位的原则”。

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三者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是中心,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要围绕基本能力(技术技能)展开。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把行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

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等同于纯粹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对某种技术具备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还要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产品的工艺、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技术及活动过程。

学生经过训练养成技术素养,具有对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原则”。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完善认识实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四)“整体优化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和谐一致;注重基本学业标准和学生个性特长相得益彰;注重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互结合。

要兼顾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校内办学基本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中厂”、“厂中校”的优势互补合理利用,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时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五)“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含考核)的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条件与保障等各个方面。

学校提倡开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我校特色的教学试验班、特色班。

(六)“与时俱进的原则”。

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和地方经济等领域的变化和成就,高职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经验,注重课程体系的特色性和时代感,特别是与云计算、大数据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以射频技术为手段的物联网、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创建“互联网+教学”新模式。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内容、结构及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基本內容和结构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

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素质拓展目标与活动设计、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支撑条件、教育教学进程与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等部分。

与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还确立了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支撑条件,设计了专业教学主渠道外的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是一个涵盖了教育教学全部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与规格;(3)培养模式;(4)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或课程标准;(5)素质拓展活动技能活动和特长与创新活动模块设计;(6) 教学环节、学分与教学进程; (7)毕业标准;(8)对专业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要求;(9)对专业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10) 专业教学考核、评价和管理;(11)附件: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新开设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专业调研论证报告。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专业特点,符合职业性、针对性的要求。

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除了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职业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外,应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

2. 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第二,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基本知识及能力;第三,人才培养面向的产业或行业,能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第四,人才的层次和类型。

(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其要求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

通常以较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拓展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三部分内容。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为简便起见,可以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来简称。

在简称中,能力是综合性的,是指人们从事一种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它涵盖了知识、技能、素质等综合性的要求。

2.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首先要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系统设计好通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同时要在对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确定以下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一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即胜任某一(或几种)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专业拓展知识和能力,即从事相近专业或跨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3.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的内涵通识知识,是指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知识。

通用能力,是指专科层次的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能力。

4.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涵专业知识是指所学专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

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知识。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身心力量和本领。

5.专业拓展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内涵专业拓展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是指为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宽度和深度上、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上的拓展,使其具备一定的跨岗位工作和职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求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

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稳定、系统的方式方法的体系和框架。

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但其形式多种多样。

我校原则上采取“2+0.5+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2+0.5+0.5”既表示教学单位时间,又表示不同的教学地点——学校和企业,在校3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交替,即:2年在校学习,0.5年的教学实习和0.5年的顶岗实习。

(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内涵及要求1.课程内涵(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教学科目,通常取其广义的定义。

课程可以分为学术导向课程和能力本位的课程,高职院校较多采用的是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2)工学结合的课程工学结合的课程是指将从事某种(或几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和责任感等融入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融合成一体的课程,其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工学结合课程的具体类型很多,我校主要推行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有“双证”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证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相融通的课程。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项目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来形成专业教学单元的课程。

学校各专业都必须按照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暂未进行整体课程改革的专业,若有相应证书要求,则必须实行“双证”课程。

2.课程体系及建构要求课程体系是指各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与合理比例。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技术领域、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排序。

课程体系应目标统一完整、上下左右关系明确,课程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互相补充、互相协调。

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用结构图来表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关系,要体现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

3. 课程类别与设置要求(1)按课程性质分为:通识课、专业课、专业拓展(选修)课、活动课程四大类。

通识课,是赋予学生通识知识和通识能力所开设的课程,通识课占总学时学分的24%左右。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专业课占总学时学分的54%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应占专业课程学时学分的4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