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华苏维埃运动关系研究(1931-1937)
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论述
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论述作者:吴晨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俄两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相继开展和共产国际组织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开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共产国际反右倾斗争同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左”倾冒险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论述,探究其经验教训,由此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共产国际;反右倾的斗争;“左”倾冒险主义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这段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被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党中央领导在指导思想和革命斗争策略上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先后出犯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博古为代表的“左”倾错误。
[1]面对铁的现实,我们党不否认由于当时共产党发展还不成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和规律未完全掌握,尚且不足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正确的结合在一起。
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国际的各级命令和指示一味的盲目服从,根本不对其做出基于中国革命实际形势的正确考虑。
在客观地审视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的不正确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本文将就共产国际的反右倾的斗争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着重进行论述,以此总结经验教训[2]。
一、共产国际集中的组织原则及内部的“左”倾情绪共产国际组织中的反右倾的斗争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这除了要考虑当时共产国际领导人的行事作风外,本文认为最根本的就要追溯到共产国际组织内部制度和原则上来。
共产国际是由各个国家的共产党的组合成立的组织,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
共产国际是经由列宁一手创建的,列宁的革命思想在共产国际的行动纲领和组织原则中均有所呈现。
列宁领导共产国际的集中制思想原则主要通过于1919年3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一大”通过的《关于成立共产国际的决议》和1920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这两个文件体现出来[3]。
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1931-1937
国际观察OBSERVATION85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背景下,1931-1937年军国主义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期间,中国在远东国际关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从中国立场来审视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发展过程,研究了该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在与苏联关系上的主要特征,揭示了战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苏联和日本之间外交策略的双重本质,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作出重要决定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把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在东方形成的最关键几年里,促成或阻碍中苏相互理解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苏关系;中日关系;外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中苏关系也经历了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远东战争温床形成时期两个阶段。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1931-1937年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的中苏关系(1931-1935)在满洲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领导人主动解除与苏联的关系并非偶然。
自19世纪末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俄罗斯被视为对抗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的潜在盟友。
在甲午战争以清帝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告终后,1896年中国政府在俄国的支持下首次试图遏制日本的侵略,其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与中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的扩大这也导致了俄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30多年后的1931-1932年,历史又在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身上重演。
他们的目的是让苏联卷入新一轮的中日冲突,从而让中国从中获利。
20世纪30年代率领中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的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杨杰将军在他的文章中承认了这一点[1]。
同时许多公众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例如在1931年10月18日的公开声明中,中国青年基督教协会的成员呼吁立即无条件地恢复与苏联的官方关系,他们认为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
并非巧合的是,1931年9月以来李鸿章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各种谈话和讲话中多次出现了一句话:“联俄制日”[2]——这是大多数中国领导人在修改对苏联政策的真正目的。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的十年苏维埃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奋斗进程中一个艰难而又亮丽的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的十年苏维埃运动,是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移植”过来的,但也有中国共产党的创新。
最早提出“把苏维埃移植到中国”主张的是斯大林。
率先在中国打出“苏维埃”旗帜的是毛泽东。
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指导,既有重大功绩,也有重大失误。
历史的启示告诉我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外国的体制、机制和经验,既要借鉴、吸纳,又要选择、慎取。
重要的是建构和完善自身内生演化的体制和机制。
至此,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组织审批程序完成。
1931年11月7日,根据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指示,在中共中央的决策下,在毛泽东、朱德、项英、任弼时等人的运作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胜利召开,宣告诞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1933年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人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进入中央苏区后,苏区的政局和军事格局发生突变,“左”倾错误得到全面贯彻,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苏维埃运动出现了令人痛心的曲折。
四、历史的启示共产国际从1919年3月成立到1943年6月解散,共存在24年。
在这24年中,中国革命历经风风雨雨,其间的胜利和曲折,都和共产国际、联共(布)有不解之缘。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国际“是两头好,中间差”。
周恩来说:“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无是处。
”[21](P300)毛泽东、周恩来的这个评价,是很客观、公正的。
所谓“中间差”,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年7月至1935年7月)这八年。
在这八年中,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指导、帮助,既有正确和成功之处,也有严重的错误和失误,而且,正确指导与错误指令往往交织在一起,呈现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综述
近三十年来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综述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成长以及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挫折,都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研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更好地总结党的经验。
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开始,但主要是分析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到20世纪70年代末,比较深入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并在80年代形成了一次高潮,后由于资料受限而转入沉寂。
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后大量档案公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对涉及二者关系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的系统性研究,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史的专题性研究。
近三十年来,中外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着作及文章大量涌现。
一、对涉及二者关系的历史人物的研究由于苏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的无产阶级,所以对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相关人物研究,主要是涉及苏俄、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对中国国民党方面的人物研究很少,接下来主要谈谈这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苏俄、共产国际方面的相关人物盘点活跃在中国革命舞台上的共产国际代表,考察共产国际有关史料,可以说其指导中国革命是以派驻代表的方式实现的。
如维经斯基、马林、鲍罗廷、罗易、李德等代表来华,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所以学者们首先研究的便是苏俄、共产国际方面的相关人物,而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者为国外学者。
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诺思的《罗易赴华使命——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分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丹尼斯·雅各布斯的《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赫尔穆特-格鲁柏的《斯大林时代共产国际内幕》(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西班牙共产党员费尔南多-克劳丁的《共产国际、斯大林与中国革命》(求实出版社,1982)等着作的相继发表,但这些着作大都是从对苏俄、共产国际持批判角度出发的。
教学设计4: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抗战的重要史实或概念,了解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脉络,形成时空观念。
2、学会从“抗战背景”的相关历史图片、文字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一心的原因以及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
3、理性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4、从日本侵华暴行的史实中认识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本质,牢记历史,不忘国难;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合作,是获得十四年伟大抗战胜利的最强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依靠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日本的侵华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27年6月13日,田中急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和驻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总领事回国,研究解决“急务”。
最后决定召开一次有军事、外交主要头目参加的专门会议,即后来被人称之为“东方会议”。
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内阁再次做出出兵济南干涉北伐的决定,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
会议的另一产物就是田中密奏日本天皇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包括21项内容,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一、局部抗战(1931-1937年)1、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背景①历史: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②根本: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困境;(面积小,资源少,市场狭小)③现实: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④国际:绥靖之风盛行,纵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⑤中国: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军阀割据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2)经过①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开始。
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②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激化,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民族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内外形势、合作的酝酿、合作的正式建立来简单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并对其合作形成的原因、合作破裂的原因加以分析。
一、20年代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国共合作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二年内,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战后的分赃、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和干涉俄国的革命。
从1922年开始,各帝国主义国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工业投资和增设国际垄断组织机构等形式,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并且唆使各自支持的中国军阀进行混战,以扩大其在华势力范围。
因此军阀混战不止,仅四川一省,1911年至1933年军阀混战共400次以上。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以上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积极筹划北伐。
1922年陈炯明勾结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屡遭失败,却没有动摇革命决心;但对如何革命却处在一筹莫展之中。
在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转变。
1920年,孙中山会晤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和苏俄专使马林,他们向孙中山建议要加强与苏俄的联系,并同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1922年6月,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对孙中山和国民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幻想帝国主义的帮助和依靠封建军阀势力也给予恰当的批评。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300题库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300题库一、填空题:1、1921年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和唯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
他们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4、湖北是全国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6个地区之一,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湖北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5、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6、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8、1922年1月爆发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1923年2月4日以武汉为中心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爆发,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顶点。
9、1923年2月7日,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先后被杀害。
10、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1、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2、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抗战知识竞猜题(25题)
抗战知识竞猜题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制造借口向中国军队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
A、沈阳B、长春C、大连正确答案:A、沈阳2、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
A、《塘沽协定》B、《秦土协定》C、《何梅协定》正确答案:A、《塘沽协定》3、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名义草拟了(),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抗日救国十大纲领》B、《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C、《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正确答案:C、《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4、1944年,皮徐支队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在豫西农村大力推行()。
A、"土改运动"B、"减租减息运动"C、"倒地运动"正确答案:B、"减租减息运动"5、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最后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福建事变B、两广事变C、西安事变正确答案:C、西安事变6、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A、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B、中国人民同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C、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正确答案:C、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是()。
A、叶挺B、朱德C、彭德怀正确答案:B、朱德8、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A、一二○师B、一一五师C、一二九师正确答案:B、一一五师9、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军长。
1953-1955年全党学习“联共(布)党史”始末
24党史博采 2013/06一甲子前的1953年,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各项工作树立了一座光辉的灯塔”(毛泽东语)。
众所周知的是,在总路线的照耀下,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过,不为人熟知的是,就在酝酿、提出、宣传总路线的过程中,1953-1955年,全党范围开展了一次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九至十二章的运动。
这场学习运动,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深深地烙上了苏联的印记。
一、《联共(布)党史》是本什么样的书?1938年11月14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专门就一本“历史教科书”出版后的宣传情况作出决议,并称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关于布尔什维主义的科学历史”,大有“罢黜百家、独尊此书”之势。
这本书就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布)党史”,这也是1953-1955年间的称呼,连中央文件都这样写)。
该书的通行版本是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中央审定的。
但苏联第一版的封面上印着“斯大林同志编写并经中央委员会认可”的字样。
196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开列了一份供干部选读的30本马、恩、列、斯著作书单,这本书也被归于斯大林名下。
实际上,书的初稿并非斯大林手笔,但他确定了章节体系,并反复阅读、多次改写,说是他的作品也不为过。
该书最早于1938年9月发表在苏联《真理报》上,当年10月正式出版。
全书共12章,叙述了1883-1937年联共(布)﹝1925年12月以前称“俄共(布)”﹞成立和发展,领导人民推翻沙皇制度,取得十月革命和内战胜利,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最终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联共(布)党史”出版后仅仅几个月,就跨越国境传到了中国。
当时,该书受到中国共产党极高的评价。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名演讲,将其书称为“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国纪事 》中曾说 :“1932年春 ,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接着 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 。粗略地说 ,我的任务是 ,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 ,担任军事顾问 。”①可见 ,李德自称他是由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担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的 。然而 ,李德在回忆中又说 ,他直至 1932年秋才到上海 ,同共产国际 驻中国的代表 、远东局书记阿瑟 ·尤尔特 (也翻译作埃韦特 )接上关系 。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 ”问 题 ,引起了研究者对李德身份的疑问 :李德既然自称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 问 ,为什么没有马上到上海向共产国际远东局报到 ?
14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王新生 /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部第四局派往驻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 ,并开始接受远东局的领导 。而且 ,李德一到远东 局 ,埃韦特就报告了共产国际 。显而易见 ,李德到远东局工作的事情 ,共产国际是清楚的 。
14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 1期
服力 。笔者认为 ,李德是一个与中国现代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 ,弄清他的身份 ,有助于我 们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笔者试根据俄罗斯近年来新公布的档案 材料 ,对李德到华后的身份和任务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
共产国际及其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概述
共产国际及其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概述[摘要]深入开展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是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无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共产国际成立后,不仅同中国革命者建立了联系,而且还帮助筹建了中国共产党。
从中共二大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直到共产国际解散的21年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涉及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许多有益的贡献,也犯过不少严重错误。
[关键词] 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国革命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它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机构,是作为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而建立起来的。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成长,以及党内路线选择的正确和错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挫折,都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研究共产国际的历史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历史进程,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产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和特点19世纪70年代,当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解散时,马克思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同志:“不要担心,朋友,如果说现在的国际死亡了,那么再过几十年,新的国际将以更加相适应的精神复活起来。
”历史很快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在第一国际解散40年后,“一个真正革命和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新国际一一“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继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之后诞生了。
”共产国际的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共产国际的建立不是偶然的。
它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蓬勃发展的产物,是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机会主义者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也是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猖狂进攻的客观要求。
第一,共产国际的建立,是欧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的产物。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基础过关)(含答案)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基础过关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广东佛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0)中国外交代表曾联名致电政府表示:“弱国交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
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
”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答案】C【解析】题干中“中国外交代表曾联名致电政府……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更无外交可言”,并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未在和约上签字,故选C项;辛亥革命是革命派暴力推翻清政府,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尊孔复古逆流,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合力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排除D项。
2.(2020·浙江柯桥区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试卷·10)1920年的《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刊登了陈独秀撰写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
文中写道: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资约8元,在上海的生活程度,不至冻饿而死罢了。
工人剩余工值都被资本家一股东用红利的名义抢夺去了,工人照例得不到分毫。
他提出“赶快实行八时制,为穷苦的工人谋点教育”。
要“由个人的工业主义进步到社会的工业主义”,提倡工人入股私有企业的制度。
下列选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该文宣传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②“社会的工业主义”指工业产权的社会公有③陈独秀没有完全排斥私有经济④反映人们普遍要求建立“劳工社会”的呼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题干中“工人剩余工值都被资本家一股东用红利的名义抢夺去了”得出该文宣传了马克思的利余价值学说,故①正确;题干中“由个人的工业主义进步到社会的工业主义”可得出“社会的工业主义”指工业产权的社会公有,由私有变为公有,故②正确;根据“提倡工人入股私有企业的制度”可以看出陈独秀没有完全排斥私有经济,故③正确;题干只是陈独秀的主张,并不能反映普遍性,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史有关的俄罗斯档案现状介绍
的文件全宗" 该馆大部分档案对外开放" !L俄罗斯国家现代史档案馆! #((( 年由当
代文献 保 管 中 心*+X改 名 而 来" 该 馆 馆 藏 了 #(&! 年至 #((# 年苏共中央文件 $* 个全宗 部分文 件是 #(!! 年 至 #(&# 年 的 ! 大 约 #"!$"+) 件 列入目录的为 &!)((& 件 " 其中包括很多与中 共& 中苏关系相关的文件! 主要有( !" 世纪 &" 年代苏共中央各种会议# 与中国有关的各项政 治& 经济& 文化合作的协议草案# 苏共中央各 部门驻华代表的报告原件# 苏共中央领导人与 中共驻苏代表的谈话记录! 以及苏共驻华代表 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谈话记录# 苏方访华代表 团和中方访苏代表团的报告# !" 世纪 &" 至 $" 年代苏共中央国际部的文书& 文件和资料等" 该馆大部分档案对外开放"
$L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 该馆馆藏 了苏 联 和 俄 罗 斯 联 邦 外 交 部 #(#' 年 至 今 的 #()$ 年以前为外交人民委员部 文件 #*'+ 个 全宗! 大约 #&" 万件" 包括与各国的外交函电! 各苏联驻外大使馆& 领事馆以及外国驻苏使馆& 领事馆的文件! 参加各种国际组织& 国际会议 的文件! 还藏有 #(#' 年至 #(** 年间的苏联外 交官个人档案" 该馆是俄罗斯管制非常严格的 档案馆! 不能自由查找档案" 未经俄罗斯外交 部专门批准! 外国研究人员不得进入该馆"
《讲义》人民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八单元 民国后期的中国 第19讲 含答案
阶段特征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全国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19讲国共十年对峙与解放战争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背景(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内容(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4.红军长征(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图示总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二、解放战争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3.进程(1)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国共第一次合作材料
因为当时国民党需要培养武装力量,因此必须借助于苏俄的援助,中共与俄共属于同样性质的革命政党;另外,国共两党当时都以打倒军阀为共同目标,联合起来属于互惠;孙中山也想借共产党之力从组织上改造国民党。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具体原因和条件包括如下几点:一.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任务看,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必要性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 从共产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单单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
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其原因在于:(1)“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又连续倡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维护中国的民主共和。
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革命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3)当时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在军阀割据的中国,这是绝无仅有的。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共三者之间的组织关系.doc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共三者之间的组织关系共产国际是1919年3月以列宁为首的联共(布)基于“世界革命”理论,为创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国际性共产组织;中共则是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诞生的。
虽然中共在1992年才正式加入共产国际,但事实上从其早期组织成立伊始,它们之间就是上下级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纲曾明确决定“加入第三国际”,但是由于党内存在不同意见,中共一大后,党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并没有向共产国际递交加入申请,因此中共与共产国际在组织上并没有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但是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提交的工作报告中的解释,共产国际执委会对所联合的政党的事务是有权进行直接干预的。
报告指出:“它(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本文作者注)认为,对于那些属于共产国际或愿意属于共产国际的政党的工作,它不仅应当而且也必须加以‘干预’。
对于那些纯属地方性的问题,执行委员会绝不会侵犯各个政党的自主权,但是对于那些具有国际意义和原则性的问题,它必须向属于共产国际的政党下达指示。
”根据这个规定,不论是正式成员,还是非正式成员(只要表示愿意加入),都要接受共产国际的“干预”,也就是说都要接受其领导。
故张太雷在《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报告》(1921年6月)中就这样指出:“按照常例,各个国家的共产党都要成为第三国际属下的支部,中国支部也隶属于共产国际组织。
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之间的关系也必须遵循同样的组织联系的原则,即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全体成员,应由驻远东书记处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属的各地区代表组成,这个支部本身隶属于远东书记处。
”因此,中共从其雏形起,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共产国际的“干预”。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正式作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后,这种干预就更加理所当然了。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
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余伯流(1942—),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苏区史。
(江西南昌*****)一、最早提出“把苏维埃移植到中国”主张的是斯大林世界苏维埃运动源于苏俄。
1905年的俄国革命就创建了“苏维埃”的政治组织形式。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苏维埃运动”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
”二大提出,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
三大提出,“创造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
这些是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对“苏维埃运动”的早期探索。
这些探索,都是一些理念,而未付诸实践。
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实践,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联共(布)和斯大林改变了对蒋介石、汪精卫的态度和看法后开始的。
先从共产国际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争论谈起。
在中国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就中国苏维埃运动曾发生过争论,主要在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斯大林、布哈林之间。
争论的焦点是:中共是否应该退出国民党、组织苏维埃政权。
托洛茨基认为:中共应退出国民党,独立建立苏维埃政权。
他说:中国革命已到了“转变的时机”,“只有通过苏维埃把阶级的力量凝结起来,才能适应新的革命阶段”,“决不可迁就往日的组织和政治传统,即今天的国民党所允许的传统”。
季诺维也夫在他的《中国革命提纲》中提出:中国“建立苏维埃口号的时期已经到了”,“只有苏维埃能够摧毁旧的资产阶级的统治机关,开始造成新的政权”。
显然,在国共合作高潮期间,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就提出中共要退出国民党,建立苏维埃新政权,这种主张是不正确的,过早、过“左”了。
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的观点。
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一次演说称:“1927年4月,一部分反对派要求立即在中国组织苏维埃以推翻武汉国民党(托洛茨基)。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中国抗日战争——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
【内容提要】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1931年11月至1940年2月期间,参与领导了东北抗战,努力贯彻落实共产国际七大路线,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抗战路线,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条重要的抗日战线,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题】抗日战争史研究【关键词】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正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是1928年设立的。
在中共的六大召开期间,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宣布,共产国际不再向中国派遣常驻代表,改为中共在共产国际设立常驻代表团。
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从设立到1940年2月宣布结束工作,历时12年。
这期间,中共中央先后派出以瞿秋白、王明、王稼祥、任弼时为主要负责人的四批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在第一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成员于1930年回国后,4月,经协商,中共中央组成新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其主要成员于1931年11月到达莫斯科。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事业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参与领导东北抗战,促进东北抗战形势的转变和发展从1933年初开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东北抗战逐步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由于始终坚持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方针,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不得不转入中央苏区。
这以后,党成立上海中央局,领导国统区的工作,并负责同共产国际联系。
而就在这个时候,为了坚持东北抗战,加强党对东北党组织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通过上海中央局,参与到领导东北抗战的斗争中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东北党组织关系建立之初,东北形势的发展已经鲜明地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首先在东北地区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使得地区性斗争策略的调整有了现实的客观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华苏维埃运动关系研究(1931-1937)中华苏维埃运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共产国际、联共(布)关系密切的革命运动。
中华苏维埃运动是一个政绩突出而又缺点明显的革命运动,也因此成为中共党史以及中国革命史研究中比较敏感的历史问题之一。
中华苏维埃运动的开展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其经验教训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理清中华苏维埃运动一些相关的问题。
共产国际、联共(布),以及与中华苏维埃运动关系。
其次,具体分析共产国际、联共(布)的东方政策,对东方政策的内涵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华苏维埃运动发展的指导,中华苏维埃运动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史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中华苏维埃运动的历史贡献以及经验。
在当时时代背景和革命形势下,中华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为鼓舞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信心、推动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执政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