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挫折—侵犯理论
玩具实验(勒温,1941 ) 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 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 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
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
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 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
(一)攻击的本能理论—遗传获得
3.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侵犯行为,是因为具有 与生俱来的侵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 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质疑是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另一类,人类若有,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 表现出侵犯性。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
所谓武器效应
愤怒的情况下看到武器如匕首 左轮手枪会 更容易激发侵犯行为,俗称“拔掉了瓶塞”


• •
-------武器效应
武器=有效的侵犯线索 伯克维茨和李•佩奇(Berkowitz &Le Page, 1967)的实验 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实验助 手实施电击。
2.对挫折—攻击理论的修正
• 米勒(1941)在《挫折—攻击假说》一书中,把 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 多的关系。
攻击不总是来自于挫折的一个实例
• 职业拳击和摔跤选手 努力对他们的对手施 加伤害,主要是为了 获得显耀荣誉或巨额 奖金——不是因为他 们从他人那里受到了 挫折。
对挫折—攻击理论的修正
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等人 在1939年提出的。 理论要点: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 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 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攻击之间是一种 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一)攻击的本能理论—遗传获得
2.洛伦兹习性学观
他不认为攻击指向毁灭,而认为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 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 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黑头鸥吃掉其他鸥鸟的幼鸟、 南极帝王企鹅将同伴推入海中看有没有猎食的鲸鱼)
这种本能的能量在机体内部是可以不断积蓄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就会转变为攻击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从而引发攻击行为。
口提供足够的食物。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
•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
生命,足以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
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口的“死亡国度”! 这些无不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主要内容
• • • • 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理论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四)攻击行为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20 (到 1— 95 年 )
•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世纪
美国1970~1980年10年间暴力犯罪上升了62%
• (五)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
侵犯行为有普遍ຫໍສະໝຸດ Baidu系。
• 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 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 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侵犯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伯克威茨(L.Berkwitz)也对挫折—攻击理论提出修正意 见:攻击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攻击 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 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攻击线索。
武器增强攻击行为的现象 支持:有枪家庭中的谋杀是无枪家庭的 3倍,80%是被家庭成员或 熟人杀害,4%被陌生人杀害。
神经递质: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关于攻击的生物学新研究进展
• 雷恩等人(Adrian Raine & others , 1998, 2000 )利 用大脑扫描来测量杀人犯的脑活动,并测量了有反社 会行为障碍的人的大脑灰质总量。 • 结果发现,未受过虐待的杀人犯的前额叶激活水平比 正常人低 14% ,反社会者的前额叶则比正常人小 15% , 而前额叶被认为是对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 急抑制的。 • 基因:同卵双胞胎中一个被判有罪,另一个双胞胎有 一半的可能有犯罪记录,异卵双胞胎中仅为五分之一 • 有兄弟姐妹姐妹因暴力犯罪被捕的人,其被捕 的可能性高出4倍,而领养的兄弟姐妹间这一比率要低 很多。


洛伦兹对一种被称为慈鲷的攻击性极强的热带鱼的 行为进行了观察。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雄性慈鲷会对其 他雄性慈鲷发起攻击。在自然环境中,慈绸不会攻击雌性 慈鲷,也不会攻击其他鱼类,而只会攻击自己同类的慈鲷。 假如将其他雄性慈鲷从鱼缸里取走,只留下一条没有竞争 对手的雄性慈鲷,情况又会如何呢?
根据本能论的液压理论,这只雄性慈鲷的攻击需要 会不断增长,而当这种需要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便会去 攻击那些平时并非攻击对象的鱼类。实际情况的确如此。 在其他雄性慈鲷不在的情况下,它会去攻击那些以往置之 不理的其他雄性鱼类。如果取走所有的雄性鱼类,这只慈 鲷最终会攻击并杀死雌性鱼类。


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12口径的猎枪和
一支.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 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


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下对
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 手枪增强了人们的侵犯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
• 下面的行为是否属于攻击行为,若是属于 哪种攻击行为?
橄榄球运动员的冲撞
巴萨确曾制作踢人集锦 皇马多人上榜
敌对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15
• 精神病人的伤害行为 • 恐怖活动
一、什么是攻击
(三)攻击与敌意
敌意(hostility):非身体接触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 – 敌意是有高度排斥性的态度 – 敌意有时是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 敌意与攻击的区别是: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攻击受到明确的社会攻击约束不能实现时,往往以敌 意表现出来,这时,敌意是代偿性的攻击。
(一)攻击的本能理论—遗传获得
• 1.弗洛伊德的观点
• 人有两种基本的驱动力: • 一是建设性的性能量,即“力比多”
二是破坏性的攻击性本能,即“死本能”,死本能这种自我破坏性 的冲动有时是内向的,有时是外向的,死本能转入人体内部时,就以 自我惩罚的形式表现出来,自我惩罚到了极端的程度就成了自杀,当 它转向外部时,就以敌对、好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战争是毫无 疑问来自于生物性根源,实际上未必可以完全避免。 ——弗洛依德《超越未来规则》
“武器效应”。
美国校园枪击案
• 美国东岸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的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凶手赵 承熙。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美国的枪杀案每年达到1万起。
(三)社会学习理论
1、攻击可以通过强化培养
参加实验的被试儿童共分四组:
一、 什么是攻击
(一)攻击的定义
攻击 (aggression) :即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 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攻击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1. 攻击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行为和可能造成伤害 的行为; 2. 判断是否为攻击行为,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 3. 攻击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300万!部分民众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
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疾病(Sengupta,2003)。

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
绝性屠杀中惨遭杀害(Staub,1999)。 以上行为显示了人类是何等的残忍!
生活中的数据
• 2000年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 和非洲地区。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 器和军队上,而20亿美元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
(二)敌对性攻击vs工具性攻击
敌对性攻击:因为愤怒感而引起的一种攻击行为, 旨在施加痛苦和伤害。 工具性攻击: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并不是为
了引起痛苦。
10
两种攻击行为
• 谋杀大多是敌意性攻击行为。 • 其中约有一半因为意见不合而爆发,其余的源自恋爱 中的三角关系和酒精或致幻毒品导致的争吵(Ash, 1999)。这些谋杀是冲动性的情感爆发,这有助于解 释为什么来自110个国家的数据显示:更为严厉的死 刑惩罚并未减少杀人案件的发生。
(二)挫折-攻击理论
相对公平

替代性攻击 (displaced aggression ):自
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 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
• •
替代性攻击(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 -----攻击对象的替代


-----攻击类型的替代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 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攻击类型上的替代), 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攻击对象上的替代)。
• 你要去赶着面试,跑出门发现忘了带简历,匆忙跑回宿舍 发现钥匙锁门里了。无奈的跑去车站发现公车已经错过。 • A看见满头大汗的你,幽默的问“面试怎么样?”
(二)挫折—侵犯理论
外在环境 (如挫折感, 令人不愉快 的环境条件)
引发损害或伤 害他人
公然侵犯
(二)挫折—攻击理论
1.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 Zing (1961)实验证明攻击行为是否是天生的。
– 猫和老鼠在同一个笼子里 – 小猫没有攻击老鼠,还成为了好伙伴 – 证明攻击本能可以被幼年的经验抑制。
关于攻击的生物学新研究进展
• • •
• • • •
雄性激素:牛阉割,侵犯性明显降低 ; 染色体异常,如 XYY型,体形大,性欲强,攻击性强; 大脑异常,下丘脑与边缘系统与侵犯有关,破坏猫的上述结构,猫会 产生异常凶狠攻击; 小脑成熟慢,传递快感的神经通道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 快与安全,可能也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经 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一位妇女在其脑区的杏仁核受到无痛的电刺激后发怒,把她的吉他砸 向墙壁,差点砸中她的心理治疗师的头(Moyer, 1976, 1983 大脑 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积木实验
美国印第安纳马里恩私刑现场 学者考察了1882 年到1930年之间 美国南方经济与 私刑处死黑人次 数的关系:经济 上的挫折导致攻 击倾向增加 。
• 马路上的冲突往往是由驾驶员的挫折 感导致的。
挫折感越大,导致的攻击越强?
•哈里斯(Harris, 1974)实验 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 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 第十二个人的前面。 • •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 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攻击性。由 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 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
攻 击5 行4 为3 均2 分 1 0 队伍后部 队伍前部 7 6
口头攻击
非语言攻击
(二)挫折—侵犯理论
相对公平
相对剥夺
A你选择读大学,我选择做保安。 B同是大学生,你成了公务员,我去做 保安。
C你可以上大学,我因为出身农村,,
无法上大学。
40
每天打开电视, 别墅、跑车、美女都与我无关…
41
将薪比薪,算了不活了
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
3
二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当时广岛人口为 34 万多人, 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 亡,当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 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余人, 以上数字不含军人(据估计 军人伤亡在4万人左右)
4
5
生活中的数据
• 我们记得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事件, 但从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种族大 屠杀事件才算是最为惨重的。据报道,死亡人数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