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项羽之死专题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学习:《项羽之死》课件(40张PPT)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学习:《项羽之死》课件(40张PPT)
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没有人 8
分析归纳:
1.第一段写什么? 垓下之围
2.主要情节是什么? 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9
3.从“慷慨悲歌”这一情节可见项羽怎 样的性格?
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 到伤心处!一代英豪,西楚霸王, 此刻豪啕大哭,泪人一般,除了表 明他大丈夫亦情绵绵外,也说明他 们到了人生最低谷,陷入了绝境!
10
4.“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对项 羽形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这样写为了表现和衬托:左右随从 对项羽的同情和怜悯,不忍心看他 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 惨状况。 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 的悲惨 。
11
第二段
于是项王乃上向马南骑,麾下壮跑士骑从者八
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
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4
难点置疑:
田父为何故意给其指错路?
A.田父是刘邦的人 B.田父被吓蒙了,说错方位 C.项羽不被人民拥戴 D.纯属偶然,并无深意 E.天欲亡项,非人力可为
C,本文虽表现了作者对项羽的敬意, 但作者也委婉地表示了项羽失败的根本 原因——失去了民心。
15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 期山东为三处。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成一家之言。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司马迁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4
时代背景:
问题展示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
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
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项羽之死》名师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项羽之死》名师课件

项羽知耻而重义,心地仁 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是 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 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 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 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 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 一个真正的“人”,一个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 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解 读,我们得以走进项羽丰 富的内心世界,得以与霸 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 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 项羽,我们应该从《项羽 本纪》的全文来解读。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 的命运吧——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性格直率、 感 情用事,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自恃甚高、冥 顽不灵。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着于自己 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性 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俱疲,使他最 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但又试想,一个叱咤 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 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 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给我们的无奈吧。
5、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 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 这样的场面。
6、“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表示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之心,不忍 心看他哭泣,衬托出一个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 无奈交加的悲惨状况。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18 项羽之死(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18 项羽之死(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 0106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  0106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第三段:东城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
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
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亡两骑
探究讨论
一、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
分析项羽的形象
•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 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 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 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巨鹿之战”中“莫敢仰视”表现 了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 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项羽之死》中“莫能仰视” 表现了随从的悲伤难抑、泣不成声; 也有对项羽的同情,不忍抬头见其 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 惨状况。
•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 事形势和项羽的心理,说说此处用 “快战”比用“决战”好在哪里?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
也。”
少年壮志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
弟,皆已惮籍矣。
英武过人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
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
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
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
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 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 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 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 家王朝。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ppt精品课件24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ppt精品课件2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名家看项羽:
易中天评项羽之死
方法指导: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 活 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 以启示今人。
扩展延伸:歌曲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目标三 赏析作品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法 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 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提示:《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 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 《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一人,写他在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 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目标一 整体感知文章,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提示: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邑:名词用作动词,封邑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
(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2.联系课文情节,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示: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东城快战
勇猛、自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ppt精品课件83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ppt精品课件83
夜:名作状,在夜晚 乃:于是 楚歌:名作动,唱楚歌。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的境地。
是:指示代词,指代汉军 之:宾前的标志 译:夜晚,听到汉军在四周都唱起了楚歌,项 羽就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 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则:乃,于是 幸:被宠幸
从:使……跟从
译: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喝酒, 有一位美人名字叫虞,常常受到(项王) 宠幸而跟随(他);有一匹骏马名字为骓, (项王)常常骑着它。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 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乃:于是 慷慨:古义:悲愤激昂;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为:作 若:你 盖:胜过,超过 逝:奔驰 奈何:怎么办
于是:这时候。 直:同“值”当,趁 麾下:部下 溃:沖破(包围) 走:逃跑
南:名作状,向南
译:在这种情形下,项王于是上马独 骑,部下骑马跟从的壮士有八百多人, 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疾驰而逃。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qí)将灌婴以五 千骑(jì)追之。
平明:天亮 以:用 乃:才
译: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觉察到这 种情况,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带领五千 骑兵追赶他们。
四向:向四面(杀出) 期:约 山东:山的东面
译:于是(项王)把他的人马分为四队,朝着四个 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 你们拿下他们的一位将官”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 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 将。是时,赤泉侯为骑(qí)将,追项王,项 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披靡:溃散 为:担任 是:这 瞋目:瞪大眼睛 而:连词,表修饰 叱:大声呵斥 辟易:退避

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 《项羽之死》 课件 (共42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3  《项羽之死》 课件 (共42张PPT)

东城快战
• 从项羽的“溃围、 斩将、刈旗”的 快战中,你看到 项羽是怎样的人?
• 勇猛无敌,骁勇 善战,自负骄傲
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 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表现了项 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表现了对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 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 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 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项 羽
•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依 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 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 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 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 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 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 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 爆发。
第二段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 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项王渡淮,骑能 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 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 汉追及之。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 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 余战,④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 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 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 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 ]旗,⑤令诸君知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四 面 楚 歌 霸 王 别 姬
惊 起 饮 歌 泣
多 愁 善 感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 — — —
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阅读练习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属于B.田父绐曰“左”绐:欺骗C.愿为诸君快战快:痛快D.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2.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英勇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③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④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处⑤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③D.④⑤⑥3.下列对《项羽本纪》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晚听见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泪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击,此时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

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第四单元项羽之死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第四单元项羽之死Word含答案

篇目二项羽之死说作者(一)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漫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乎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二)作品:《史记》。

(三)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寻背景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面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链常识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

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以下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高中语文 专题18 项羽之死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专题18 项羽之死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18 项羽之死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

(朝代)家,家和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书篇,表篇,共526500字。

叙述了上起,下到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背景探寻——龙争虎斗,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3.古今异义(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方位词。

左和右两方面。

②支配,操纵。

③身边跟随的人。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山东省(4)地方千里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多指某一区域4.体会下列加线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⑤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⑥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⑦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⑧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⑨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2)动词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3)形容词活用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1.西汉文学史学思想 12 30 70 8 10 黄帝时代汉武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1)身边的侍从、护卫(2)以之为,把……分为(3)崤山以东地区,或一般山的东面(4)土地方圆4.(1)①本指军垒,此处意为设营驻守②亲身(参加)③向东前进④向左前进⑤称王⑥面对⑦在夜里⑧向东⑨使……为王(2)使……灭亡(3)使……溃1.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 上课用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  上课用
3/2/2021
悲剧正是通过描写悲剧英雄在面临毁灭的 情况下,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与尊严,向我 们揭示出“人”的价值,这便是悲剧的崇高 美。
——朱光潜
真正的强者不求自我保存,而求强力,为强力而不惜 将生命孤注一掷,恰恰体现了生命意义之所在。
不是消极地但求生命的保存……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 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
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
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 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 失败?
•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 能得天下。
亭长(恳切、体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 船,汉军至,无以渡。愿大王急渡!
【杀声四起,刘邦追兵黑压压地逼近。】
26骑(急迫地请求):愿大王急渡!愿大王 急渡!
【血色天幕下,残破的“楚”字旗迎着北风, 猎猎作响。】
项羽(仰天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高二语文(文)《项羽之死》(课件)

高二语文(文)《项羽之死》(课件)

•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 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 获一种命运。
• ——拿破仑
方法 指津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 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 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 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补充资料
项羽 宿命
•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0年下学期
5.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
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0年下学期
五、文中成语: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十面埋伏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乌江自刎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10年下学期
临死之前还一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思考 探究
• 结合后人咏 项羽的诗句, 谈谈你对项 羽之死的看 法。
题乌江亭 杜牧认为: 杜牧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 胜败兵家事不期, 卷土重来。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王安石认为:
军民离心
败势难回。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通“服”,心服
制作 07 2010年下学期
19. 乌江亭长檥 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0. 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21. 亦足王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
22.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23. 籍独不愧于心乎: 难道
24. 吾知公长者:
项羽大家谈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 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项羽之死专题12020.031,为下面的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

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

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

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

这幅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虚幌:薄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君子生非异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4,下面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俟君子(等待) 河东凶亦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少仲尼之闻(动词,小看)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晒) 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舍瑟而作(起) 王无罪岁(年成)C.吾与点也(动词,赞成) 其言不让(谦让)请以战喻(比喻) 劝学(勉励、劝勉)D.春服既成(已经) 弃甲曳兵而走(走掉)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旋其面目(掉转)5,根据以下情境,续写-段话,使之委婉、平和而有说服力。

不超过40个字。

在大街上,有一个青年碰倒了一位老大爷,他不但不扶起老人,连一句对不起的话都没有说。

假如你看到了这件事,你会对这名青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青于蓝②移其粟于河内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有求于王⑤寡人之于国也⑥顺江东行,至于北海A.①③④/②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②/③④⑤/⑥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注]①戴不胜:宋国的大夫。

②庄岳之间:齐国人口集中的一个闹市区,那里的人说道地的齐语。

庄,街名:岳,里名。

③薛居州:人名,宋国的善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使齐人傅之傅:教导。

B. 众楚人咻之咻:喧哗。

C.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引:带领。

D. 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卑:卑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子欲子之王之善与使楚人傅诸唯赤则非邦也与归而形诸梦使之居于王所独如宋王何持童抵主人所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文中四次出现“薛居州”,对其具体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子谓薛居州善士也②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③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④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 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短文开头以楚大夫欲其子学齐语的事例,说明了周围环境和相处的人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的道理。

B. 孟子跟戴不胜谈话的真正用意是希望戴不胜积极向宋王推荐善士薛居州,以便让宋王身边有个好人。

C. 孟子在谈话中运用设问、反问、类比、对比等方法,使说明的道理易于为对方所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的善辩。

D. 有一个成语和本文的旨趣一致,这个成语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个成语源出本文,这个成语是“一傅众咻”。

8,为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请以战喻”,请用原文写出设喻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下文空缺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要求句式对仗工整,上下句各7个字。

在捐资助学动员大会上,一位京城富豪说道,“我现在有钱了,躺在利息上几辈子也用不完,可怎么去用呢?去挥霍,去斗富,去纸醉金迷吗?我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捐资教育,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投资,出这样的力,我认为值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孔子有些思想方法是颇为可取的。

如直至今天人们仍把“言行一致”作为人的一种优良品行,这个传统便是渊源于孔老夫子。

当然,孔子在“言与行”问题上识察人,不是一贯正确,也有错误的时候。

他自己承认,起初对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

在思想方法上,这是把生活里存在着言行如一的人抽象化、绝对化,没有看到更没有想到还存在着另一种完全相反的事实。

孔子的睿智,在于不从抽象出发,而从具体人的实际出发,所以后来他改变了以“言”取人的“形而上学”,采用“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方法,因而看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比较接近真实了。

但是言行关系较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宜作轻率论断。

一般地说,言行关系有种种形态。

如“言善行善”、“言善行恶”、“言讷行善”、言“虚”而行“善”等等.古往今来,人们重“言行一致”,是指言行在“善”上的一致;所以反对“言行相悖”,是因为“行”对“言善”不搞“一元论”,而搞“二元论”。

然而无论哪种言行关系形态,在言与行两个方面中,所言固然重要,重点重心仍是所行。

也就是说,一个人实际上所做的,决定言行关系的实质,见一个人品行。

衡量“行”的是与非,自然看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与否。

这样就能以广阔的视野,通过言行去考察人的品行了。

对于说得漂亮,做得“难看”--不“善”这类现象,孔于和他的门徒有不少看法,其中两个见解,值得参考。

一是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者,伪饰也。

人谁能不犯错误?昨天有错,只要在行动上加以改正,勇敢地站出来,为人民、为国家说真话,做好事,即今日之是,善莫大焉。

自然也有的坚持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又不摆在明处,却弄些花哨,犹如用一包白灰粉刷自己,那便是“文”。

另一说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说得动听,又配上一幅讨人喜欢的神色,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实际上在干什么呢?有位做了几年宣传工作的朋友开玩笑地说,把这句话里的“仁”字,换成“马列主义与坚持改革开放”,看看这句话通不通?通与不通,自有仁智之见。

但至少可以说,在实际上干马列主义的、干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正正派派的人,都很讨厌“巧言令色”。

面对“言行相悖”现象,无论古人如孔子,或今人如平头百姓,都有疑惑。

上面两个见解,毕竟是表层的诘难。

但是,对于知人之难,孔子倒是清楚的。

他说过:“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为此他设想过九种验证人的内心或才情的方法。

然而他提出的一个层次较深的识人法,乃是《论语》所记载的,“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看他的行为,考察他的动机,探准他的需求(目的),便能识察他的品性了(“人焉廋哉”)。

如果联系具体情势去研究一个人言行何以相悖或伪饰的动机与目的,则的确有助于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性东西。

当然,对作伪现象也要分析,主要看是否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如在古代,“孝”为五伦之首。

孝敬父母是为人之子的天德,本是应该的。

汉代举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虽然“孝”依然存在,但一批作伪的人出来,把“孝”当做敲门砖了,所以当时有“拳孝廉,父别居”的说法,反映了伪“孝”谋权谋利的恶浊风气。

中国人鄙视作伪,主要指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作为。

[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廋,隐藏的意思。

1.“孔子……也有错误的时候”,这里所说的孔子识察人的错误具体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2.“另一种完全相反的事实”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3.根据画线句子的内容来对“巧言令色,鲜矣仁”加以具体解释,要求对“仁”赋予新的内涵(不超过40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