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合集下载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精心整理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欺诈行为。

胁迫: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

可以认定未乘人之危。

重大误解: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表示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未重大误解。

显失公平: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可以抗力: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紧急情况:由于疾病、通讯联络中断等特殊原因,委托代理人自己不能办理代理事项,又不能与被代理人及时取得联系,如不及时转托他人的代理,会给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或者扩大损失的,属于民法通则的第68条中的“紧急情况”。

默示: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

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

无因管理:没有法律规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

诉讼标的:诉讼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判的法律关系。

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诉权:由诉讼的法律制度所确定,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

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

回避制度: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

常用法律术语及解释大全

常用法律术语及解释大全

常用法律术语及解释大全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可能并不太了解法律术语。

但是,当我们需要处理一些法律问题时,了解一些常用的法律术语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法律术语及其解释,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法律事务。

1.案件(Case)•解释:案件指的是一个法律程序中的具体事件或事项。

每个案件都有其独特的事实和法律问题,需要经过法院的审理和判决处理。

在一个案件中,通常会有原告和被告。

2.律师(Lawyer)•解释:律师是一种专业从事法律事务的人员。

他们代表客户处理法律事务,包括提供法律咨询、起草法律文件、参与法庭诉讼等。

律师需要经过法律教育和培训,并通过相关考试获得执业资格。

3.法官(Judge)•解释:法官是法庭中的最高权威人物,负责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法官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他们会根据法律和事实,以公正的态度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决定。

4.原告(Plaintiff)•解释: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一方。

原告通常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希望法院给予保护或追究侵权方责任的当事人。

5.被告(Defendant)•解释:被告是被控告的一方。

被告通常是指被原告指控侵犯了原告的权益或应承担某种法律责任的当事人。

6.诉讼(Litigation)•解释:诉讼是指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议的过程。

在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起诉、答辩、举证、辩论等程序,向法院寻求公正的判决。

7.合同(Contract)•解释:合同是双方或多方订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合同明确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当一方违反合同时,另一方可以要求法院进行追究。

8.诉讼程序(Legal Procedure)•解释:诉讼程序是指在法院中进行案件审理的一系列步骤。

诉讼程序通常包括开庭审理、举证、辩论、判决等。

9.证人(Witness)•解释:证人是在法庭上提供证词的人。

证人通常是对案件事实具有了解的人,他们的证词对案件的判决有重要的影响。

10.法律费用(Legal Fees)•解释:法律费用是律师处理案件所产生的费用。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法律是一门古老而庄重的学科,其专有术语的使用对于理解和解释法律的含义至关重要。

在法律界,一些常见的法律术语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

一、合同法术语1. 合同:指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协议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或行为。

2. 履行:指根据合同的规定,当事人按照合同条款履行其义务。

3. 违约:指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其义务,违反了合同的规定。

4. 解除: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解除合同,终止原有的法律关系。

5. 保证:指在合同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履约义务提供担保措施,确保对方能够按时按质履行合同。

6. 立约:指当事人通过签署合同,表明双方达成意向,建立法律关系。

二、刑法术语1. 罪行:指违反法律规定,犯下的犯罪行为。

2. 犯罪:指根据刑法规定,违反法律规定,触犯刑律的行为。

3. 量刑:指法官根据犯罪行为的事实和情节,依照法定的刑罚幅度进行刑罚裁定。

4. 合法防卫:指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必要措施,合理地反击对方的违法侵害行为。

5. 缓刑:指判决被告人犯罪后,暂缓执行刑罚,考验被告人改过自新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三、民事法术语1. 侵权: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2. 责任: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由于违反法律规定造成损害的一方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3. 聘请律师:指当事人在涉及重大法律事务时,选择并委托专业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及代理服务。

4. 知情同意:指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在了解具体情况后,自愿地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意愿。

5. 民事诉讼:指当事人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民事纠纷进行裁决的一种司法程序。

四、行政法术语1. 法定程序:指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不能随意扩大权力。

2. 行政处罚: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主体作出的制裁措施。

3. 行政程序:指行政机关依法对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进行审理、裁决的一种法定程序。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律成为了几乎每个人都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领域。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商业活动中,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常识变得愈发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法律术语和一些普遍适用的法律常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立法立法是指制定、发布和修改法律的过程。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的制定是通过立法机关进行的。

立法机关可以是国家的议会、国会或国家立法机关,也可以是地方或地区的地方议会、州议会或地方立法机关。

通过立法,国家或地区能够制定适用于所有人的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法治。

条约条约是由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之间签订的法律文件。

条约可以涉及各种不同的领域,例如贸易、环境、人权等。

签署一项条约需要参与国家同意并遵守其中的规定。

国际条约可以对一个国家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并为各方提供一种解决争议的机制。

合同合同是私法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件。

当两个或多个当事人达成共识并希望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权益交换时,他们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来约束双方。

合同中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为当事人提供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合同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但为了保护各方的权益,有些国家要求某些类型的合同必须书面签署。

侵权侵权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合法理由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权益或损害他人利益。

侵权可以涉及诸多领域,如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名誉侵犯等。

当某个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他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来寻求赔偿或其他救济措施。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其创作或发明所享有的独特权利。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

这些权利的存在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创新,并保护他们在创作和商业活动中的利益。

侵犯知识产权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刑事法刑事法是涉及违法行为和相应处罚的法律分支。

它主要涉及犯罪行为和犯罪后果的规定。

刑事法的目的是惩罚和预防犯罪,并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

刑法中规定了各种不同的罪行及其相应的刑罚。

法律专业术语500个

法律专业术语500个

法律专业术语500个引言法律术语,如同法律这座大厦的砖石,构成了法律体系的基础。

本文将根据法律的相关领域和等级,介绍500个左右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并辅以实际案例解释其应用。

同时,本文还将提醒读者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环境和应用场景,避免误用和滥用。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法律专业术语500个相关领域宪法1.1. 宪法修正案指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词语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1.2. 宪法解释指对宪法条文的含义、内容和意图进行阐述和说明。

1.3. 宪法诉讼指为解决宪法争议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包括宪法解释权之争、宪法条文之争等。

刑法2.1. 犯罪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2.2.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

2.3. 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民法3.1. 民事主体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3.2. 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利益或自由。

常见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

3.3. 民事法律行为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等级基本术语指具有基础性、广泛适用性的术语,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

次级术语指在特定领域或语境下使用的专门性术语,如“商标权的客体”、“著作权的限制”等。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一、民事法律常识民事法律是处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纠纷和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以下是一些民事法律常识:1. 合同: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通过协商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合同的要素包括合意、民事行为能力、合法客体、真实意思表示等。

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对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人们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当他人侵犯你的知识产权时,你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 侵权行为:侵权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诽谤、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等。

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

4. 损害赔偿:当他人的违法行为给你造成损害时,你有权要求赔偿。

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合理支出和受到的精神损害等。

二、刑事法律常识刑事法律是指管辖犯罪行为和刑罚适用的法律体系。

以下是一些刑事法律常识:1.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主要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行为。

犯罪行为必须同时具备违法性、有害性和结果性。

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时,他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2. 刑罚:刑罚是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法律制裁,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刑罚的适用应根据罪行的严重性、社会危害性和个人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权衡。

3. 社会控制:刑事法律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同时,也通过改造和教育犯罪分子,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4. 嫌疑人权益: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系列的权益,如权法安抚、沉默权、辩护权等。

刑事侦查和审判过程中,应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法律常识行政法律是调整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体系。

以下是一些行政法律常识:1.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对具体法律事项所作出的具体行动。

行政行为分为授权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当行政行为违法时,公民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2.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特定法律事项的申请人提出的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后,予以准予的行政行为。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法律常识大全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基础的法律常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不违法、不受侵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供大家参考。

一、刑法常识1. 刑法是犯罪行为与刑罚之间的法律规范。

2. 刑法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3. 不同犯罪行为有不同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4. 刑罚的执行主体是国家的刑事司法机关,如公安机关、法院等。

二、民法常识1. 民法是涉及到私人之间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

2. 民法规定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人格权、财产权、婚姻家庭权等。

3. 民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相关内容。

4. 民法还规定了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

三、劳动法常识1.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规范。

2.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等。

3. 劳动法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都必须履行。

4. 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机构。

四、交通法常识1. 交通法是指导道路交通行为的法律规范。

2. 交通法规定了驾驶证的获取和使用条件。

3. 交通法规定了道路交通规则,包括速度限制、车道规定、禁止酒驾等。

4. 交通法还规定了交通事故的处理和责任认定。

五、知识产权法常识1. 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

2.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3.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方式。

4.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认定和处罚。

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常识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商品退换货、投诉受理等程序。

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了商家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

七、环境保护法常识1. 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2.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标准。

3.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程序。

十大法律用语,让你瞬间领悟法律精髓

十大法律用语,让你瞬间领悟法律精髓

作为一名机器人,我无法瞬间领悟法律精髓。

然而,我可以与您分享十大常见的法律用语,帮助您了解法律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请注意,以下并非法律建议,仅供参考。

1.证人:指在法庭上提供证据或陈述的个人。

证人的陈述可以对案件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2.原告:指提起诉讼或法律行动的一方。

原告向法院提出索赔或要求。

3.被告:指被控告或被诉的一方。

被告必须在法庭上回应原告的指控。

4.赔偿:表示对受害方进行经济补偿,通常是因为某种损失或伤害造成的法律责任。

5.合同:一份合法的协议,明确规定了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当一方违反合同时,另一方可以提起诉讼。

6.侵权:指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侵犯知识产权、名誉权等。

受害方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侵权方的责任。

7.权利和自由:指个人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权益和自由。

法律确保每个人能够行使其权利,并对侵犯权利的行为进行制裁。

8.解雇:指雇主终止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

解雇必须遵守相关的劳动法规定,否则可能构成非法解雇。

9.纠纷解决:指当各方之间发生争议时,寻求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

法律为各种纠纷解决方法提供了指导。

10.法治:是国家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意味着所有公民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法治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十大常见的法律用语,涵盖了法律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

要深入了解法律精髓,需要进一步学习法律理论和实践,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请记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如果您需要专业的法律建议,请咨询合格的法律专业人士。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法律专业术语是法律领域中常用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它们在法律实务和法律文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专业术语对于法律从业者和法律学习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刑法专业术语1. 故意犯罪: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违法和违背法律规定的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的行为。

2. 过失犯罪:指犯罪主体没有直接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过失或疏忽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3. 故意杀人: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将直接导致他人死亡,故意实施杀人行为的罪名。

4. 盗窃罪:指犯罪主体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包括偷盗、抢劫等。

5. 抢劫罪:指犯罪主体使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迫使他人交出财物或者获取财物的罪名。

6. 贩毒罪:指犯罪主体非法生产、运输、贩卖、买卖毒品或者走私毒品的行为。

二、民法专业术语1. 合同:指当事人之间订立的约定,产生、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2. 担保:指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而由第三方承担连带责任的行为。

3. 承诺:指当事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主动表示同意,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

4. 损害赔偿: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导致他人受到损失,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行为。

5. 侵权:指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三、行政法专业术语1. 行政行为:指由行政机关依法对具体的行政对象作出的具有个别、直接、具体强制力的管理行为。

2. 行政复议: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重新审查的法律程序。

3. 行政强制: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主体采取直接强制措施的行为。

4. 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依法就某种特定活动给予当事人一种特殊权益的行政行为。

四、知识产权法专业术语1. 商标:指为区别商品或者服务而在商品或者服务上做出的图形、文字或者是图形和文字的组合。

2. 版权:指自作品完成之日起,对作品的创作权人享有的权利。

(完整版)常用法律术语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常用法律术语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常用法律术语知识点总结常用法律术语知识点总结
1. 法律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具有强制力的规范,用于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2. 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是法律中的具体规定,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述,是法律实施和适用的依据。

3. 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4.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 法律程序
法律程序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的案件处理过程,包括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和执行等环节。

6. 合同
合同是自愿订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约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7. 侵权
侵权是指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包括侵犯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和精神权益等。

8.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是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为。

9.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是国家机关为了打击犯罪行为,通过法律程序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调查、审判和制裁的活动。

10. 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当事人为了救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为。

以上是常用法律术语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法律术语是法律领域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它们具有明确的定义和特定的含义。

掌握常用的法律术语是理解和应用法律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法律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常识。

一、合同法律术语1. 合同:一种合法的协议,用于约束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 当事人:参与合同的各方。

3. 负有责任的人:违反合同的一方。

4. 违约: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5. 解除合同:在特定条件下,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的程序终止合同。

6. 违约金:违约方根据合同约定应支付的赔偿金。

7. 有效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并满足法律要求的合同。

8. 无效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违反强制规定而产生的合同。

二、刑法律术语1. 犯罪: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2. 刑事责任: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3. 罪名: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定性。

4. 刑罚: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

5. 判决:法庭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作出的裁决。

6. 无罪推定:在刑事案件中,未经法院判决前被告人被视为无罪。

7. 证人:提供证言以帮助刑事案件调查和审判的人。

8. 公诉人:负责指控犯罪嫌疑人并参与刑事审判的法律专业人员。

9. 辩护人: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律师。

三、民事法律术语1. 民事纠纷:涉及个人权益和利益的争议。

2. 侵权行为:违反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3. 证据:用于证明事实的材料或信息。

4. 损害赔偿:损害方应向受害方支付的赔偿金额。

5. 诉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程序。

6. 和解:当事人自愿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纠纷。

7. 仲裁:当事人约定由仲裁员根据法律规定解决纠纷。

8. 离婚:夫妻通过法律程序终止婚姻关系。

四、行政法律术语1. 行政行为:政府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作出的具体决定。

2. 行政责任:行政机关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3. 行政复议:当事人对不服行政行为提出异议并请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的程序。

4. 行政诉讼:当事人对行政行为不服,通过法律诉讼程序进行争议解决。

法律术语集锦

法律术语集锦

法律术语集锦一、引言法律术语是法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的具体表达。

在实际运用中,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法律术语对于法律从业人员和公众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术语及其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文件和法律事务。

二、常见法律术语1. 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指的是与诉讼案件相关的具体事件或情况。

在判决案件时,法官会根据各方提交的证据来确定法律事实,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判决。

2. 证据证据是指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真实性的材料或信息。

它可以是书面文件、物证、证人证言等形式。

在法庭上,各方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由法官根据证据的可信度来判断案件的胜负。

3. 合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订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它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效力。

合同分为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两种形式,但书面合同在法律上具有更强的证据力。

4. 法人法人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权利和义务的组织或机构,可以进行法律行为。

常见的法人包括公司、合伙企业、社团等,它们可以独立承担责任,享有法律保护。

5. 违约违约是指在合同中未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约定义务的行为。

当一方违反合同规定时,另一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 诉讼诉讼是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或纠纷的过程。

它包括原告将被告告上法庭,由法庭审理后做出判决的一系列程序和活动。

7. 法定法定是指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定。

法定事项要求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由个人或组织随意改变或违反。

8. 赔偿赔偿是指在违反法律规定,造成他人损失的情况下,依法进行的一种经济补偿行为。

赔偿通常包括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的补偿。

9. 法院法院是承担审判职能的司法机构。

它根据法律规定,独立、公正地审理各类案件,并作出最终判决。

10. 保密保密是指依法对特定信息进行保护,不向未经授权的人披露。

保密适用于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领域,违反保密规定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三、结语本文仅对部分常见法律术语进行了介绍,实际上法律术语非常广泛,且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差异而有所不同。

法律专业用语

法律专业用语

法律专业用语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手段,其中专业用语是法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专业用语具有严谨准确、明确规范等特点,它不仅对法律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普通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专业用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一、刑法专业用语1.罪犯:指被法庭判决犯有罪行的人。

2.犯罪: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

3.刑事责任:指违反刑法规定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义务。

4.刑期:指犯罪被判刑以后,需要在监狱服刑的时间。

5.缓刑:指法院对判决犯人刑罚施行的一种特殊方法,短期监禁或社区监禁。

二、民法专业用语1.公民:指法律体系中自然人的一种身份。

2.行为能力:指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3.债务人:指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履行债务的人。

4.债权人:指享有债务人履行债务要求的人。

5.合同:指双方对统一事项的一致意思表示所订立的协议。

三、行政法专业用语1.行政机关:指国家行政管理、国家授权管理的组织机构。

2.行政处罚: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对违法行为作出的处罚行为。

3.行政诉讼: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进行的司法救济程序。

4.行政合同:指行政机关与另一主体订立的具有行政法律地位的合同。

5.行政职权: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所执行的职责。

四、劳动法专业用语1.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明确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的合同。

2.劳动争议:指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

3.劳动报酬: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

4.工资: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

5.劳动法仲裁:指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程序。

五、知识产权法专业用语1.专利:指技术成果的法律保护,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2.商标:指用于标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图案、文字或其组合。

3.著作权:指对于原创作品享有的法律权益,包括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等。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

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都有哪些在法律领域中,专业术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用以准确描述法律概念、原则以及程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专业术语。

一、合同法相关术语1. 合同: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通过协商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合同中包括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合同成立,则双方应当履行合同。

2. 当事人:指合同中订立或者履行合同的主体,通常为买方和卖方,租户和房东等。

3. 履行:合同中一方依据合同内容进行的相应行为,例如支付货款、提供商品或服务等。

4. 违约:合同一方未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即构成违约。

违约方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刑法相关术语1. 故意: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有预见并且接受,即明知故犯。

2. 过失: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由于粗心、不审慎而造成一定后果。

3. 故意杀人: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目的地使用武器或采取行动,致使另一人死亡。

4. 偷窃: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擅自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三、民法相关术语1. 财产:指个人、家庭或机构所拥有的或拥有的权益,包括不动产、动产以及知识产权等。

2. 承继:指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获取其财产权利和义务的过程。

3. 抚养权:指一个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抚育和教育权利。

4. 知识产权:指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的创造者获得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

四、行政法相关术语1. 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复议。

3. 行政责任: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行政契约:指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按照法律规定共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以上仅是法律专业术语的一些例子,实际上,法律领域中涉及的专业术语非常广泛。

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至关重要。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2)

常用法律术语-法律常识全知道(2)

犯罪故意: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易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犯罪既遂: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正当行为:也称排除危害性行为或阻却违法性行为,某一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基于特殊情况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

正当防卫: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

紧急避险: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紧急避让行为。

避险过当:避险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使避险行为客观上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合法权益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对避险过当,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自首:犯罪行为人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假释:被判处有期、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可附加一定条件提前释放的刑罚制度。

证人:直接利害冲突双方以外的向司法机关提供自己感受到的案件情况的诉讼参与人(是自然人,不是法人)。

审判公开: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过程和判决的宣告,都公开进行,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界依法公开采访。

、公开报道。

无罪推定原则:任何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做出的确定判决或生效判决宣告有罪前,都应当被推定为无罪。

证据:侦查、检察、审判等人员依法收集和查对核实的,同刑事案件有关并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刑讯逼供: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招供的一种审讯方式。

威胁:以使被讯人或被询问人的个人利益受到某种损害相统辖,迫使其按照办案人员的要求进行陈述。

取保候审:公安机关人员检查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侦查的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法律术语集锦

法律术语集锦

法律术语集锦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许多人在面对法律文件或听取法律讲解时往往会被一些专业的法律术语所困扰。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法律术语,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术语及其含义。

一、合同1. 订约方:指在合同中约定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各方。

合同的订约方有时也被称为合同方或合同各方。

2. 合同标的:指合同中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

合同标的可以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笔款项或是其他形式的权益。

3. 履行:指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内按照合同标的履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 违约:指在合同中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内未能履行各方的合同义务。

5. 解除:指一方或双方协商同意终止合同关系,并解除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6. 争议解决: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各方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分歧。

二、侵权1. 侵权行为:指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常见的侵权行为包括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等。

2. 赔偿:指侵权责任人必须向受侵权人支付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合理的赔偿。

3. 过失责任:指侵权行为人由于疏忽、不小心或违反职业规范等原因造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故意侵权:指侵权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却故意实施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更严厉的法律责任。

5. 损害赔偿原则:指在确定侵权赔偿责任时,法庭将参考实际损失、可能损失和维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赔偿数额。

三、犯罪法1. 刑法:指规定了一国在特定时间内应追究个人犯罪责任的法律。

2. 罪名:指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而确定的犯罪名称。

3. 量刑:指判决犯罪时,法院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等因素来决定的刑罚数额。

4. 刑期:指判决犯罪时,法院根据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和个人情况确定的服刑期限。

5. 缓刑:指法院暂时不执行判决刑罚,将犯罪人交付社区执行一定期限的改造监督。

常见法律名词解释

常见法律名词解释

常见法律名词解释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的重要工具,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名词。

理解这些法律名词对于解读和应用法律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法律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含义和应用。

1.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作出的制裁。

它是基于法律原则和规定,用来保护公民、企业和社会利益的。

法律责任可以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对应着不同的违法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或补偿方式。

2.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一方违反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给对方造成了损害或损失的行为。

常见的侵权行为包括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人身权益、侵犯财产权益等。

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3. 合同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愿,并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文件。

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规定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可以是双方互利的,也可以是对一方有利的。

当合同一方不履行约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可以要求履行或者获得相应的赔偿。

4. 法人法人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或机构,它可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且可以作为当事人参与法律行为。

法人包括企业法人、非营利组织等。

法人具有独立的财产和权益,可以与自然人进行合同和其他法律事务。

5. 证据证据是指用来证明事实真伪或证明某一主张的材料或信息。

在司法程序中,法庭需要依据证据来判断案件的事实和认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证据可以分为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等。

在诉讼中,当事人需要充分收集、保管和提供证据,以便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明。

6. 案件案件是指司法机关受理并处理的法律事件。

案件可以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等。

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或争议。

7. 法治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运行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的状态。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之一,它保障了个人自由、权益的实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律名词知识点总结

法律名词知识点总结

法律名词知识点总结1.法律名词的概念法律名词是指在法律文书、法律文件、法律文献中使用的专门术语或特定的名称。

这些名词在法律领域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是法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司法实践和法律教育中,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法律名词是非常重要的。

2.常见的法律名词1)罪行: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或犯罪行为。

2)刑事责任:指因犯罪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合同: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4)侵权行为: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侵权责任和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5)证据:指用来证明法律事实的材料或信息。

6)诉讼: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请求。

7)财产权:指对财产享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8)违约:指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行为。

9)知识产权: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

10)行政行为:指国家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具体行为。

3.法律名词的分类法律名词按照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用途可分为专业名词、普通名词和新名词。

1)专业名词:专业名词是指在特定法律领域中使用的术语,具有专门的含义和用法,通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法律文件和法律文献中使用。

2)普通名词:普通名词是在一般法律文书和法律文件中使用的通用术语,通常具有普遍的含义和用法,适用于各个法律领域。

3)新名词:新名词是指随着法律规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新的法律术语,可能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或用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和运用。

4.法律名词的解释和适用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法律名词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实际法律事务、司法审判和法律咨询。

法律名词的解释和适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文本解释原则:法律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应当根据法律文本和法律规定来解释,受到法律条文和法律解释的约束。

2)法理解释原则:法律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应当符合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和法律体系的规定,体现法律的逻辑和连贯性。

3)事实适用原则:法律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应当根据具体的法律事实和案件情况来适用,保持灵活性和适用性。

法律专业词语

法律专业词语

法律专业词语1. 民法:民法是指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民事法律的总称,通常具有民事责任法、物权法、家事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2. 刑法:刑法是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刑事法的总称,通常包括犯罪的定义、犯罪的分类、犯罪的刑罚等。

3. 执行刑罚:执行刑罚是指法院依照刑法给予罪犯的刑罚形式,包括监禁、罚金、强制戒毒等,用以实现恢复社会正义的目标。

4. 国际法:国际法是指国家或国家间就国际关系中权利义务等相关现象实行的法律,国际法包括公法、政府法、外交法和国际私法等。

5. 判例:判例是指在行使审判职责时,法院以现行法律为基础,传播和引用前人审理同类案件的具体判决,作为案件司法解释的依据。

6. 法规:法规是指各级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律给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利义务的约束性规定。

法规是法律的一部分,本质上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细则。

7. 合同:合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就特定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双方约定相互义务履行的文件。

根据合同条款,当事人负有履行合同义务的义务。

8. 涉外独立仲裁:涉外独立仲裁是指当事人自愿,独立地以仲裁的方式,对于在中国境外发生的涉外纠纷的解决。

涉外独立仲裁的审理过程由仲裁委员会负责决定,“仲裁裁决”则由仲裁裁决书强制执行。

9. 法庭程序:法庭程序是指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院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确保司法公正,守法审判,依法处理案件的流程和程序。

法庭程序包括案件受理程序、证据采纳程序和审理程序等。

10. 终止:终止是指任何形式的权利义务关系,放弃要求另一方履行其义务的行为,包括双方自愿终止和主动终止等。

双方当事人可以以合同的终止,释放双方所有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欺诈: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欺诈行为。

胁迫: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

可以认定未乘人之危。

重大误解: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表示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未重大误解。

显失公平: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可以抗力: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紧急情况:由于疾病、通讯联络中断等特殊原因,委托代理人自己不能办理代理事项,又不能与被代理人及时取得联系,如不及时转托他人的代理,会给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或者扩大损失的,属于民法通则的第68条中的“紧急情况”。

默示: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民事权利的要求,对方未用语言或者文字明确表示意见,但其行为表明已接受的可以认定为默示。

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

无因管理:没有法律规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

诉讼标的:诉讼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判的法律关系。

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诉权:由诉讼的法律制度所确定,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

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

回避制度: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

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与对案件审理的情形。

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

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

诉讼代表人:众多当事人的一方,推选出的代表,为维护本方的利益而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诉讼代表人代表本方当事人进行诉讼,不同于共同诉讼人。

诉讼代表人是本案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同与法定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在法律规定,法院指定或者当事人授权的范围内,以当事人的名义代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行为,并维护当事人利益的人。

举证责任: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证据的保全: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是谓证据的保全。

诉讼期间:简称期间,在民事诉讼中,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各自完成某项诉讼行为必须遵守的期限。

送达: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法院执行送达职务的人,称为送达人,接受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的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

称为受送达人。

先予执行:人民法院对一定范围内的给付之诉,在作出判决之前,裁定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并立即执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特殊的诉讼制度。

起诉: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起诉时原告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程序开始的前提。

撤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之宣告判决前,原告撤回起诉的一种诉讼行为。

是原告的权利,是对自己诉讼权利的处分。

缺席判决: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询问、核对证据、听取意见,在审查核实未到庭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状或者辩状和证据后,依法作出的判决。

无效判决:又称除权判决。

是指在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无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所做出的宣告已丧失的票据无效的判决。

家庭暴力: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的行为。

虐待: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婚姻法解释一第一条)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条)与他人非法同居: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重婚: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又与之结婚的违法行为,包括法律重婚和事实重婚。

监护: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而由法定或指定的自然人或社会组织基于法律规定对其加以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无效婚姻:欠缺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

可撤销婚姻:当事人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成立的婚姻,或者当事人成立的婚姻在结婚的要件上有欠缺,通过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婚姻关系失去法律效力。

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

夫妻特有财产:夫妻在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同时,依照法律规定或夫妻约定,壳子保留的一定范围的个人所有财产。

婚约:亦称订婚,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未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

婚约双方俗称未婚夫妻。

抚养:父母从物质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料。

赡养:子女在物质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帮助。

扶助是指子女在思想上、感情上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照顾。

收养:公民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的子女的法律行为。

法定继承:在没有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或者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无效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则,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继承:在继承开始后,继承人(继承人范围内的一人或数人)按照被继承人合法有效的遗嘱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

遗嘱的形式有五种: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公证遗嘱效力最高。

遗赠:公民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将个人的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或组织。

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时缩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的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意思表示:行为人将其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在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效力待定和合同:合同成立以后,是否已经发生效力尚不能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事实使之确定的合同。

追认:本人对无权代理行为在事后予以承认的一种单方意思表示。

催告:相对人催促本人在1个月内明确答复是否追认无权代理行为的一种意思表示。

撤销权:相对人在本人未承认无权代理行为之前,可撤销其与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表见代理:在无权代理的场合,如果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正当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的效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

误解:一方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错误而订立了合同。

待物清偿: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待原定给付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现象。

孽息:孽息分为天然孽息和法定孽息。

天然孽息指因物的自然属性而获得的收益,如果树结的果实、母畜生的幼畜。

法定孽息指因法律关系所获得的收益,如出租人租凭合同收取的租金,贷款人根据贷款合同取得的利息等。

留置权:留置权指在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扣留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如顾客不向裁缝店支付服装加工费时,裁缝可以留置加工的服装,待顾客支付加工费后再归还做成的服装。

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指为了保护正常交易而设立的一项法律制度。

如甲把借来的自行车当做自己的自行车出卖给乙,乙不知该自行车是甲借来的,这时乙是善意的购买人。

构成善意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条件。

质权:质权分为动产质权和权力质权。

动产质权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以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转交的动产为质押财产。

出质人和可以将法律规定可以转让的股权、仓单、提单等财产权利出质,这时质权称为权力质权。

抵押权:抵押权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

共有: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对一项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

共有关系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发生,也可以提供合同约定发生。

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占有:占有指占有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实际控制。

占有人可以是依法有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如果根据租凭合同在租期内占有对方交付的租凭无。

占有人也可能是无权占有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如借他人的物品,过期不还。

占有人不知道自己是无权占有的,为善意占有;明知自己属于无权占有的,为恶意占有。

未成年工: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劳动争议(劳动纠纷):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议。

权利争议(实现既定权利的争议):因为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

利益争议(经济争议):因为确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

合同争议:因约定权利而发生的争议,即因解释和履行集体合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法律争议:因法定权利而产生的,即在执行国家关于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奖励、惩罚、辞退的规定时发生的争议。

和解:指劳动争议双发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法。

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申请解决的劳动争议依法居中裁断的一种处理争议的方法。

知识产权: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智力成果:人类智力劳动完成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商标法中的先用权:在商标权人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前,他人已善意使用语气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且该使用已使该标志获得了一定声誉;在申请人获得商标权后,先用人有继续在其商品上使用该标志的权利。

专利权:基于发明创造,由申请人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局依法审查核准后,向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

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或设计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是在履行其本职工作,或者是在完成工作单位特别委任的任务。

非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或设计人不是履行本职工作或委派的任务,也未借助工作单位的任何资助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