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年10月试行稿)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一、背景介绍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是为了解城市地下地质构造、地质背景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等,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而城市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二、技术要求1.地质调查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地质调查实验方法等;(2)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城市地区进行野外勘察前的信息筛查和初步分析,并进行地质线划、剖面控制等工作;(3)无人飞行器技术(如无人机):利用无人飞行器技术进行城市地区的航测、摄影测量,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
2.地质调查项目(1)地层调查:对城市地区的地层进行详细调查和描述,包括地层分层、岩性、粒度、矿物成分等;建立地层柱状图及岩石野外标本;(2)构造构造调查:研究城市地区的构造构造,包括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的形成和分布情况,分析地质构造对城市地区的影响;(3)地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震特征,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地震灾害隐患等;建立地震灾害地质图;(4)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层、地下水动力特性等;建立水文地质图;(5)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包括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液化等;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范围;建立地质灾害图。
3.实验室技术要求(1)地质样品分析:采用各种实验和测试手段,对野外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岩石学等分析,获取样品的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等数据;(2)遥感与GIS数据处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图像处理、空间分析等。
4.安全技术要求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技术意识,包括但不限于:(1)了解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2)熟悉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护服等;(3)熟悉地质调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指南汇编
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指南汇编Geological survey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s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地质调查技术对于理解地球的结构,成分和自然资源至关重要。
I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from mineral exploration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它为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从矿产勘探到环境影响评估。
One of the key requirements for geological survey technology is accuracy. 地质调查技术的关键要求之一是准确性。
Accurat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re crucial for making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land use planning. 准确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对于做出关于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至关重要。
Without precise information, there is a risk of misinterpret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area, which can lead to inefficient resource extraction and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damage. 没有精确的信息,存在误解一个地区的地质特征的风险,这可能导致资源提取效率低下和潜在的环境损害。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规范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的目的、任务、内容、技术方法、成果评审验收及成果资料汇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遗迹保护技术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 0303—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GB 50300—20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重要地质遗迹经过专家鉴评,被评为Ⅰ级(世界级)、Ⅱ级(国家级)、Ⅲ级(省级)的各类地质遗迹。
专家鉴评按照DZ/T 0303—2017 行业标准执行。
3.2地质遗迹完整性出露的地质遗迹反映的地质现象,地质科学内涵知识系统、完整。
3.3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在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内,根据地质遗迹类型、等级、分布、特征等,编制的一定时期内对重要地质遗迹实施有效保护,做出的各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总体部署安排计划。
3.4地质遗迹保护工程为保护重要地质遗迹,实施的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和措施。
3.5地质遗迹保护区为有效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根据三个以上地质遗迹出露点,划定的连续分布较大保护边界范围的区域。
3.6地质遗迹保护段为有效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根据二个地质遗迹出露点,划定的连续分布较小边界范围的区域。
3.7地质遗迹保护点为有效保护地质遗迹的完整性,根据单独的地质遗迹出露点,划定的最小保护边界范围的区域。
4 目的任务、原则和要求4.1 工作目的任务4.1.1 工作目的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实施提供技术依据;为确保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质量、有效保护和管理地质遗迹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统筹谋划、统一部署地质遗迹在地质科研、地质勘查、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
4.1.2 工作任务具体工作任务如下:a)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工作区已有的与地质遗迹相关的资料,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对象;b)对已经确定的地质遗迹保护对象,进行实地核查,确定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c)对地质遗迹保护对象实地勘查,查明工作区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对象的实施保护边界范围;d)编写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编绘规划图件、编制规划表格;e)编制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编写施工、监理、验收等技术要求;f)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1.1技术要求资料收集技术要求1.1.1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钻探技术要求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5cm以内。
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勘察取样技术要求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
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原则与方法【摘要】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地质调查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原则以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加以论证,详细的阐述了在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和新方法的应用,同时表明了地质调查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调查技术方法;材料收集一、地质调查的技术原则1.1收集材料,遥感解译现行多学科结合在地质调查开始之前,重点需要做好的工作是收集地质材料,尤其是要通过遥感图形进行地质的解译和破解工作,从而可以准确的得出该地段的地貌、低层、结构和水文特点,同时,遥感图像还可以提供当地的环境、气候、植被等具体的数据,这对于地质的勘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综合,从而得出该地段整体的地质和环境情况,对于其中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得到该地段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1.2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综合运用现在的地质勘探通过一些具体的技术来完成,比如遥感图像的解析、综合性的地面和环境的勘查、合理的实验操作以及地下水为的长期监测和数据显示等,把这些收集到的数据建立一个成型的数据库,方便研究,在后续的工作中,要学会写研究报告,进行图形的破译和解析工作,从而得出下步工作的方法,比如在3s系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贯穿整个报告的始终,同时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于本地的水质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层次性的分析模式,利用电脑等高科技的手段画图,从而制作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多媒体状态图形,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技术水平,会使得我们以后的工作更加的完善和完备[2]。
1.3控制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水量大,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可以作为重点的调查地区,而其他的地区可通过一定的控制调节,从而达到完备的效果。
现在,遥感图像技术和成果,主要是按照精度水平进行调查工作的,在遥感解析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方法进行水资源和当地环境的调查工作十分必要。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规范技术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规范技术要求地质勘察工程是工程建设前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针对地质勘察工程,存在一系列的规范技术要求,本文将就此进行阐述。
一、地质调查的范围和内容地质调查是地质勘察工程的基础工作,其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地质勘探:通过使用钻探、地震、重力、电磁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获取地下或潜在岩土体的特征,例如地层、构造等。
2. 地质测试:通过对原位岩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获取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成分等数据。
3. 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地下水分布、岩溶、泉水等水文地质特征,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二、地质调查的规范要求为确保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成果的可靠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1. 调查设计:地质调查前应制定详细的调查设计方案,包括调查的区域范围、勘探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确保调查工作有序进行。
2. 采样方法:采用适当的采样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样品获取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采样点应具有合理的密度,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取不同的采样工艺。
3. 仪器设备:地质调查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并经过校准和验收。
使用前要对仪器仪表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数据记录与管理:调查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整理所获得的地质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
数据应按照标准格式存档,并做好数据的密封、保管和备份。
5. 鉴定与编码:对采集的样品和数据进行标识和编码,确保各个地质要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便于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地质调查成果的规范要求地质调查成果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产物,其规范要求对于后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1. 报告撰写:地质调查成果应以规范的报告形式呈现,包括项目概况、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和分析、评价与结论等。
报告应做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文字表达准确。
2. 地质图件:地质调查成果应包括地质图件,包括区域地质图、剖面图、地震剖面图等,通过图形形式直观地展示地质情况。
三门峡市地质遗迹调查报告
三门峡市地质遗迹调查报告地质遗迹即在地球历史时期,因为内力地质作用与歪理地质作用而产生的,展现地质历史演化的整个过程与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这也是当前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与演变条件中的重要依据。
也是人们获取、了解更多的地质历史知识背景的重要参数。
地质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地质遗迹工作非常重要。
为了全面掌握三门峡市地质遗迹分布现状,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提供依据。
标签:三门峡市地质遗迹调查报告2010年12月,三门峡市财政局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下达了“两权价款地质环境类”项目——“三门峡市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资金为100万元,承担单位为三门峡市矿业开发中心。
三门峡市矿业开发中心与具有相应资质和技术力量的三门峡市矿山技术服务中心联合实施该项目”。
本文主要针对三门峡市地质遗迹情况给出了调查报告。
地质遗迹调查1三门峡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根据《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年10月试行稿)》(国土资源部,2010),遵循科学性、自然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以学科和成因为特征为主要依据,从管理和保护的角度将地质遗迹划分基础地质大类、地貌景观大类及地质灾害大类,然后依据学科和成因将大类划分为类,依据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再把类划分为亚类。
1.1基础地质大类1.1.1地层剖面类三门峡市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中地层剖面主要有层型剖面、典型剖面和地质事件剖面等3个亚类。
第一、即层型剖面。
层型剖面又分为中元古界宽坪岩群广东坪岩组(Pt2g.)次层型剖面、中元古界宽坪岩群谢湾岩组(Pt2x.)次层型剖面、中元古界高山河组(Pt2g)次层型剖面、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2mn)典型剖面、新生界第四系三门组(Qp1s)典型剖面、新生界第四系午城黄土(Qp1w)典型剖面等。
第三、地质事件剖面。
地质事件剖面又分为:崤熊运动界面、岩石剖面、火山岩剖面、变质岩剖面、构造剖面、不整合面等。
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
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摘要: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球发展史的物证,是现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典型。
该文详细介绍了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类型,并进行了定量评价、属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关键词:砣矶岛地质遗迹定量评价综合评价砣矶岛景区位于渤海海峡中部海域,长山群岛中部岛群的北部,是山东长山列岛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景区之一。
砣矶岛北邻辽东隆起,南连胶东隆起,西邻渤海坳陷,处于胶辽隆褶带内。
受区内岩性、结构与构造、断裂活动、海水侵蚀、风化剥蚀与重力崩塌以及气候、植被等因素形成独特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
一、主要地质遗迹类型根据国土资源部编制的《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试行稿)等有关地质遗迹的分类要求,砣矶岛景区地质遗迹可分为构造地貌类、地层剖面类、重要岩矿石产地、地质灾害类、岩土地貌类、海岸地貌等6类9个亚类。
(一)构造地貌类1、断裂构造亚类砣矶岛景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因构造作用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点主要分布在西海岸沿线。
该地质遗迹点附近,由于受南北向断裂控制,海岸笔直陡峭,大部分陡崖为断层崖;陡崖上多见牵引褶皱和次级小断裂,在构造切割、海浪侵蚀和重力作用下,石壁上色彩绚丽、图案万千,形成了天然的艺术回廊,令人叹为观止。
2、褶皱构造亚类褶皱(褶曲)构造是地质构造的一种,是岩层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砣矶岛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蓬莱群,是一套浅变质岩系。
主要岩性为板岩、千枚岩,约6~8亿年前形成。
有近水平的地层,也有70~80°的高倾角单斜地层。
调查区内观察到的褶皱(褶曲)以层间小褶皱为主,也能观察到断层带的牵引褶皱。
区内砂质板岩(灰白色)与泥炭质板岩呈韵律性互层产出,后期遭受挤压变形(韧性),形成奇特的地貌景观。
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
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要求如下:
1. 精确测量技术。
必须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和技术,如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进行对地质遗迹的精确定位和测量。
2. 详细勘探记录技术。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对地质遗迹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化石等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照片、绘图、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3. 地质分析技术。
必须采用专业的地质分析技术,如岩石薄片鉴定、地球物理测量、化石分类等,对地质遗迹进行细致的分析,以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和科学价值。
4. 安全措施技术。
地质遗迹的勘探和调查工作需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
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5. 团队协作技术。
地质遗迹调查工作需要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多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
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以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同时还要注重团队的人员配备和培训,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工作指南
调查要求: ●地质调查 ●矿产调查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
一、我国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历史演变
(二)第二阶段(1991年-200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 000) DZ/T0001-1991出台后,我国区域矿产调查 (1∶50 000)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 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 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 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 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 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一、前期准备1.明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地质遗迹类型。
2.调查准备:收集前人调查研究资料,了解地质遗迹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3.装备准备: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包括测量仪器、照相设备、样品采集工具等。
二、调查过程1.现场勘查:按照调查计划,到达目标地质遗迹现场,对地质遗迹进行全面的勘查和观测。
2.测量记录:根据调查目标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包括地形地貌测量、地层测量等,并详细记录数据。
3.照相记录:利用照相设备对地质遗迹进行拍摄,保留关键的照片记录,包括全景照片和局部特写等。
4.样品采集:根据调查目标和需要,采集地质遗迹相关的岩石、矿物、化石等样品,并做好标识和保存。
5.资料整理:整理和汇总调查得到的各类资料和数据,编写详细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要求1.专业知识要求:调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和地质遗迹知识,熟悉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
2.仪器设备要求:调查人员应熟悉和掌握调查所需的测量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3.勘查记录要求:调查人员应认真记录调查过程中获取的数据和观测结果,并为每个地质遗迹进行编号和标识。
4.照相记录要求:照相记录应保留关键的照片,包括全景照片和局部特写,并做好照片的标注和归档工作。
5.样品采集要求:样品采集应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采集地质遗迹样品时应注意保护和保存其原始特征。
6.调查报告要求:调查报告应详细、准确地描述调查过程和结果,包括勘查记录、测量数据、照片记录、样品信息等。
四、安全保障1.安全意识:调查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个人和团队的安全。
2.装备安全:调查前对调查装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避免由于装备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3.现场安全:在地质遗迹调查现场,要注意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
4.分工合作:合理分工,配合默契,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完成。
地质勘察规范要求与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勘察规范要求与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勘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然而,地质勘察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和确保地质勘察的准确性,我们提出了地质勘察规范要求与地质遗迹保护的相关措施。
1. 地质勘察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作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勘察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其次,地质勘察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进行,包括勘察方法、勘察范围和勘察内容等。
此外,还需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勘察人员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2. 地质遗迹的意义与保护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保护地质遗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
同时,地质遗迹也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地质遗迹,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地质遗迹保护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
其次,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持地质遗迹所在区域的生态平衡。
同时,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破坏和非法开采。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地质遗迹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3. 地质勘察与地质遗迹保护的关系地质勘察和地质遗迹保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地质勘察是为了获取地质信息,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地质遗迹保护则是为了保护地质历史的遗存和自然景观。
地质勘察中的一些工作可能会对地质遗迹造成影响,如钻探和采样等操作。
因此,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应充分考虑地质遗迹的位置和价值,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勘察工作与遗迹保护的协调进行。
4. 具体措施与应用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地质勘察规范要求和地质遗迹保护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制定详细的地质勘察方案,明确勘察范围和勘察方法,同时对地质遗迹进行评估和保护规划。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与调查技术要求(pdf 8页)
概述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
12
建筑物的类型建筑物的类型、、规模不同规模不同,,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广度和强度也就不同广度和强度也就不同;;
例如例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由于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急剧改变条件急剧改变,,往往引起大范围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的变化;这一变化甚至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水利工程本身的效益及稳定性身的效益及稳定性。
此类建筑物的测绘范围必然很大此类建筑物的测绘范围必然很大,,应包括水库上括水库上、、下游的一定范围下游的一定范围,,甚至上游的分水岭地段和下游的河口地段都需要进行调查的河口地段都需要进行调查。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一般仅在小范围内与自然地质环境发生作用生作用,,通常不需要进行大面积工程地质测绘通常不需要进行大面积工程地质测绘。
拟建建筑物的类型拟建建筑物的类型、、规模
16
岩土的工程性质
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变形和沉降
19
26
并预测其对工程建。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 7 )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 成矿作用相关的的岩性特征、岩石结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矿化特 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 产状、厚度等资料, ( 8 )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 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 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 ( 9 )确定海陆分布位置和范围,包括海陆分界线(古海岸线),海相 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确定和分布位置,沉积区和剥蚀区总 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 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 规律。 (10)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 境(如水深、盐度、温度、氧化还原、酸碱度)恢复。 (11)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 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调查项目立项暂行规定》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技术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 《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地调发[2001]80号通知)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中国地质调查局编)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关于印发《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及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范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厅组织制定了《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基本要求、调查方法与评价要求等内容。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立项、设计、实施、成果编制与评审。
2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国土资发〔2004〕256号)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浙江省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指南(浙土资发〔2005〕83号)DD 02-2004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3地质遗迹分类和分级3.1 地质遗迹分类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依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地质遗迹分为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等七大类,结合浙江省地质遗迹特点,进一步细分为类、亚类与型(附录A)。
3.2 分级标准3.2.1国家级及以上a.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b.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产地和矿床等;c.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
d.能为国际或国内矿业发展史提供证据,或代表当时国际或国内科学技术水平的采矿遗迹景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遗址保护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遗址保护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条件和获取有关地质资源信息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地质勘察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地质遗址。
为了保护这些地质遗址,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一系列地质遗址保护规范被制定出来。
一、地质遗址保护意义地质遗址是自然地理演化的记录,反映了地球长期形成和演化的历史进程。
这些地质遗址包含了重要的地质信息,对于研究地质过程、解读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同时,地质遗址也是地质环境的一部分,与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关联。
保护地质遗址不仅可以维护地球科学研究的权威性,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化。
二、地质遗址保护规范要求1. 遗址发现与评估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遗址是第一步。
勘察人员应高度重视遗址的发现,并及时评估其科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于具有较高保护需求的地质遗址,应立即停止施工,采用可行的措施进行保护,确保勘察活动不对遗址造成破坏。
2. 遗址保护方案编制针对具体的地质遗址,应编制详细的遗址保护方案。
方案应包括遗址保护目标、保护范围划定、保护措施等内容。
保护措施要充分考虑遗址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确保遗址的完整性。
同时,方案还应与相关政策法规相协调,确保遗址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3. 施工控制措施在地质勘察工程中,施工活动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在地质遗址附近进行施工时,应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减少对遗址的影响。
例如,在遗址周围设立施工围挡,限制施工区域范围,降低振动和噪音对遗址的影响等。
同时,施工人员也应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对地质遗址保护的意识。
4. 监测与评估地质遗址保护并非一次性的措施,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施工活动进行期间,应定期对地质遗址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确定遗址是否受到破坏,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在工程结束后,还应进行最终的评估,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信息共享与普及地质遗址的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工作布置参照《工程地质调查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地区性技术规范,工程地质测绘不采用平均布点的方法,主要对不良地质及重要工程构造物部位加密,次要部位、露头好、地质条件简单清楚地段观测点适当放稀。
(2)主要地质技术要求①工程地质测绘采用1:2000地形图作为底图,范围为线路轴线两侧300米。
并对隧道洞口作1:500工程地质测绘,范围为洞口前后左右200m。
②各种填图误差应≤2mm,具有特殊意义的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地面裂缝等可夸大表示。
③基岩应划分到岩性组、段,第四系划分至成因类型,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为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
地貌单元以台、谷、洼地、陡崖等微地貌为主要研究对象。
④考虑到该项目勘察比例尺较小,线路较长,观测点密,重复内容较多的特点,在具体调查时用专门性地质卡片或表格填写。
(3)主要调查内容①调查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对边坡应查明岩层层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以及组合关系与形势。
②查明各类构造的类型、产状、几何要素,岩层破碎风化的成因、规模及影响范围。
③查明土的类型、成因、地层年代、结构特征、物质成分、粒径大小、密实程度等。
④调查冲沟汇水面积和发育状况,如各部位切割深度、纵坡、横断面类型、沟壁稳定坡度、坡高、溯源侵蚀状况。
⑤除收集一般气象资料外,还应调查最大降雨连续时间、强度、出现年份。
⑥查明沿线井泉分布、含水层、隔水层性质等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地下水的类型、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⑦对煤线和煤层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访问和实地调查,详细查明须家河组含煤地层各煤层(线)厚度、煤质、瓦斯含量、地下水及煤层顶底板特征。
⑧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是滑坡、泥石流、陡崖下的危岩的分布、规模、特征。
评价其稳定性与危害性。
提出可行的工程治理方案。
⑨对场地岩溶发育进行调查,查明岩溶发育形态、特征、规模,评价其危害性。
⑩对线位通过区河流的水位、洪水位、流速、流量、汇水区域资料进行收集和调查,尤其重视隧道洞身以上的冲沟和溪沟的调查。
地质遗迹勘察
地质遗迹勘察地质遗迹勘察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勘察地质遗迹,可以了解地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质情况,揭示地壳运动、气候变迁和生物演化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质遗迹勘察的概念、方法以及应用,并重点讨论地质遗迹勘察在石油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一、地质遗迹勘察的概念和方法地质遗迹勘察是指通过观察和研究地球地质历史留下的各种痕迹,如化石、地层、断层等,来推断地壳的演变过程和历史变化的一种方法。
地质遗迹主要分为化石遗迹和非化石遗迹两类,其中化石遗迹是指古生物遗骸、古植物和古动物遗物等,非化石遗迹则包括地层、断层和火山岩等。
地质遗迹勘察的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岩相学观察和地质测量等。
野外调查是地质遗迹勘察的基础,通过对地层和岩性的观察、采样和测量,可以获取丰富的地质遗迹信息。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是通过对岩石中元素的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进一步了解地质遗迹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岩相学观察是指对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地质遗迹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
地质测量包括测量地层厚度、倾角和断层的偏移等,为地质遗迹的解释提供基础数据。
二、地质遗迹勘察的应用地质遗迹勘察在石油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层和岩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含油气层的分布和储量,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通过观察沉积岩层中的特定生物遗迹,可以判断该岩层沉积环境,进而推断是否存在油气藏。
另外,通过分析地层中的矿物组成和同位素组成,可以评估地层的渗透性和孔隙度,以及油气运移路径,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参数。
地质遗迹勘察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质遗迹,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评估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对古植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演变,进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另外,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可以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ro" 试用版本创建
更多资料请访问……
目录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和定义 ............................................................................................................1
4.3.1 价值原则....................................................................................................2 4.3.2 客观性原则................................................................................................2 4.3.3 继承性原则................................................................................................2 4.3.4 调查与评价相结合原则.............................................................................2 4.4 调查内容..........................................................................................................3 4.4.1 地质遗迹点调查...........................................................................................3 4.4.2 地质遗迹集中区调查 ...................................................................................3 4.4.3 省级地质遗迹调查 .......................................................................................3 5 地质遗迹调查.........................................................................................................4 5.1 调查工作程序......................................................................................................4 5.1.1 资料收集与分析............................................................................................4 5.1.2 野外踏勘 .......................................................................................................4 5.1.3 设计编写 .......................................................................................................4 5.1.4 野外调查 .......................................................................................................4 5.1.5 综合研究与评价............................................................................................4
3.1 地质遗迹 (GEOHERITAGE) ................................................................................1 3.2 地质遗迹调查(GEOHERITAGE INVESTIGATION).............................................1 3.3 地质遗迹点(GEOHERITAGE SITE) .................................................................1 3.4 地质遗迹集中区(GEOHERITAGE CONCENTRATION AREA)..............................2 4 总则........................................................................................................................2 4.1 目的..................................................................................................................2 4.2 基本任务..........................................................................................................2 4.3 工作原则..........................................................................................................2
XX ICS XX.XXX X 备案号:XXXX-XXXX
更多资料请访问……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 — 2010
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
Regulations for Geoheritage Survey (2010 年 10 月试行稿)
2010-××-××发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更多资料请访问……
5.1.6 成果编制 .......................................................................................................4 5.2 调查方法 ............................................................................................................5
5.2.1 地质遗迹资料登录 ....................................................................................5 5.2.2 遥感解译...................................................................................................5 5.2.3 野外调查....................................................................................................5 5.2.3.1 路线调查.................................................................................................5 5.2.3.2 剖面测制.................................................................................................5 5.2.3.3 地质遗迹填图 ........................................................................................5 5.2.3.4 样品采集与分析 .....................................................................................6 5.2.4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6 5.2.4.1 资料整理................................................................................................6 5.2.4.2 综合研究................................................................................................6 5.3 调查精度 .............................................................................................................6 5.3.1 工作用图....................................................................................................6 5.3.2 成图比例尺...............................................................................................7 6 地质遗迹评价........................................................................................................7 6.1 评价原则..........................................................................................................7 6.1.1 分类评价原则 ............................................................................................7 6.1.2 对比原则....................................................................................................7 6.1.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7 6.1.4 点面结合原则 ............................................................................................7 6.2 评价内容..........................................................................................................7 6.2.1 科学性........................................................................................................7 6.2.2 观赏性........................................................................................................8 6.2.3 稀有性........................................................................................................8 6.2.4 完整性........................................................................................................8 6.2.5 组合关系....................................................................................................8 6.2.6 出露规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