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与包容性发展
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第 1 2卷
是否 能顺 利得 到满足 , 以及 满足 的程度 如何 , 这要 受 到社 会生产 力 和社 会 制 度 的 制约 。但 是 , 现 代 文 在
明社 会 , 的最 低 生 活需 要 是 必 须 要 得 到 满 足 的 。 人
提支付高 昂的教育费用 了 , 因而他们 的受教育 权实 际
上 是 被 剥 夺 了 。当 然 , 并 不 是 说 T人 就 不 会 受 到 任 这
何教育 , 因为“ 改变一般 的人 的本性 , 要 使它获 得一 定 劳 动部 门的技 能 和 技巧 , 为发 达 的 和专 门的 劳 动 成
业 岗位 , 高 应 对 各 种 风 险 的 能 力 , 提 同时 大力 倡 导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人 道 主 义 。
关键词 : 包容 性 发 展 ; 平 ; 道 主 义 公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8 A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9 0 ( 0 2 O 一 O 1 一O 1 0 — 1 7 2 1 )4 13 6
一
、
马 克 思 的 “ 容 性 发 展 " 想 包 思
个 小孩都 知道 的 。_2 ”2 正是 在此基 础上 , J l 马克思提 出 了科学 的劳动价值论 , 为商品的价值 是 由活劳动 创 认
马克思 的“ 包容 性 发展 ” 想 极其 丰 富 , 盖 了 思 涵
造 的 , 动 者 应 该 享 有 自己 的 劳 动 成 果 。这 恰 好 说 明 劳
们 为 了能够 ‘ 创造历 史 ’必 须能够 生活 。但 是为 了生 ,
活, 首先就需要吃 喝住 穿以及其他 一些东西 。] 在 此 [r i9
基 础 上 , 克 思 还 强 调 了生 产 劳 动 对 于 满 足 人 的 合 理 马
包容性增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有利益主体都能充分参与。同时 , 民众也要增强参与
意 识 , 断提 高社 会 参 与积 极 性 , 不 以进 一 步 推动 我 国 当前 , 中国的改革 正处 在攻坚 时期 , 多新 情况 、 许 的社会 主义 现代 化 建设 进 程 。包 容 性 增 长 的 三个 要 新 问题不 断 出现 , 国 的现 实 国情 需 要 包 容性 增 长 , 中
学 界热议 的话题 。所 谓 包 容 性 增 长 是 指 “ 会 平 等 机 的增 长 ”l, 即公 平 合 理 地 分 享 经 济 增 长 , 不 单 _ 也 J 它 ( ) 二 包容性 增 长的基 本要 素是 公 平、 享 、 与 共 参
当前 , 社会发展 中还存 在着不公平性 , 包容性增 纯 指经 济增 长 , 同时具 有更 多 内涵 : 核 心是 民本 性 ; 长提倡给予人人平等、 其 公平的发展机会 , 通过营造 公
摘
要: 包容性增 长是指机会 平等的增长 , 选择 包容性增长作为我 国的社会 发展模 式是历 史的必然 , 也是现 实的需要 , 更
是 中国由传 统社 会发展 模式向新发展模 式转 型的必由选择 。 当代 中国, 实现 包容性 增长要结合现 实国情 ,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 导, 正确认识 包容性增 长 中的发展 与代价 问题 , 强 国际合作 , 加 构建 包容性增长模式的长效机制 。
关键 词 : 包容 性 增 长 ; 民本 性 ; 展 模 式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2 2 B6 收 稿 日期 :0 2— 2~ 9 2 1 0 O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9 5 2 1 )2— 0 3一 3 10 9 7 (0 2 0 0 5 o
作 者简 介 : 张春 晓(9 6 ) 男 , 18 一 , 陕西横山人 , 延安大 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解析
包容性发展的三个维度解析摘要:包容性增长有三个维度,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关系,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包容关系,最后是人与人的包容关系。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2007 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之后其内涵不断演变,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谈到“包容性增长”,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看法及中国的实践,至此,“包容性增长”一词演变为“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首先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理解和思考。
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起点在人如何认识自然。
不同的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
在原始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极其有限,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对自然既依赖又敬畏。
进入农业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从自然中慢慢独立出来,自主性有了提升,顺应自然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在中世纪之后,人类通过科学获得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开始干预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原来的人是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指导下,人类的贪欲得到极大的激发,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恶性开发和攫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日益矛盾加深,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危机。
“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
”[1]人类开始反思人类中西主义和科技主义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全球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第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对自然具界有根本的依赖性。
浅析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与包容性发展
发展观 进一步 丰 富和发 展 了马克 思主 义关 于 社会
发展 的代 价理论 。
再 次 , 出 了扬 弃 代 价 的 正 确 途 径 。 克 思 在 剖 提 马 把社会 历史 发展 与代 价联 系起 来考 察人 类 社会 发展 ,是 马克 思主义研 究 社会 历史 所坚 持 的一 贯方
义 认 为 , 社 会 发 展 代 价 的产 生 和 付 出代 价 又 是 以 历 史 前 进 作 为 - -
就 是包容 性 的发展观 , 是一种 低代 价 的发 展观 , 这 这
一
补 偿 的 。 马 克 思 指 出 :没 有 哪 一 次 巨 大 的 历 史 灾 难 “ 不 是 以 历 史 的 进 步 为 补 偿 的 。” 这 揭 示 了 代 价 是 社
严重 的环境 代价 。
系列消 极后 果 。从代价 的角 度可将 社 会发 展 分为三 种 形 态 : 代 价 的 发 展 、 代 价 的 发 展 、 代 价 的 发 无 高 低
展 。 代 价 的发 展 是 指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 付 出 任 何 代 无 不
价 的发 展, 是一种 理想 化 的发展 模式 , 实 中是不 这 现 存 在 的。 此, 实 践中只 存在 高代 价和低 代 价两种 因 在
摘
要: 包容性发展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 发展 的代 价理论, 出了在我 国社会 经济发展 中 指
走低代 价的发展道路 的一些措施。 容性发展奉行“ 包 以人为本” 的发展理念, 注重效率 与公平的有机结合, 坚持可持续
发 展 的 道路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代价论 ; 包容性发展 文章编号 :7— — 0 1- 0 — (O 10 — 2 — 2 9 8 7 8 72 4 2 3 2 l )3 0 5 0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的发展各个阶段意义⼀.马克思主义在西⽅社会的演变过程1.20世纪20—30年代,是西⽅马克思主义探索时期(未成为独⽴的社会思潮)主要流派:⿊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卢卡奇匈⽛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分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和奠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主要观点:卢尔奇,柯尔施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种⼈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格尔思想的连续性(卢尔奇曾为⾃⼰部分错误的观点道歉)⼩结: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壮⼤的过程中并不是⼀帆风顺的,也会误⼊歧途,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加深理解,及时纠正。
2.20世纪30—60年代末,是西⽅马克思主义⿍盛发展时期主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1)法兰克福学派(⼜称新马克思主义)起源:1923年2⽉3⽇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成⽴的“社会研究所”,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代表⼈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塞库,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主要观点:在求得⼈在精神⽅⾯的真正解放,现代社会中包括理性,科学和技术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都在批判之列,构建了⾃成体系的批判社会理论⼩结:a. 对⼤众⽂化以及⽂化⼯业的批判和排斥使其理论充满了贵族式的颐指⽓使的⽓息,并使其丧失了客观的⽴场,未能认识到电视这⼀媒介及其⽂化的积极功能。
b.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个宏观的研究媒介的视⾓。
(2)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物:威尔海姆·赖希,艾瑞克·弗洛姆,马尔库塞主要观点:把弗洛伊德的⼼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弗洛伊德主义补充,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a.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b.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种补充c.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简单结合d.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脱离了物产阶级⾰命实践1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马克思主义进⼊了转向时期主要流派:出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态学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1)分析马克思主义代表⼈物:埃尔斯特,罗默,布坎南主要观点:⾰命是⼀个团体中⼤多数成员⼀致性积极地参与集体⾏动的过程,从个体⾓度分析,每个个体都有“参加”和“不参加”⾰命的两种选择,但⾰命是否成⾏不仅取决于⾃⼰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群体中他⼈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和探索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富有指导性和理论深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研究也颇具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解读和对未来社会趋势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视角而著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历史的辩证法等,这些观点都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阶级斗争的存在和机制,为我们认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供了观察角度。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阶级矛盾的存在和解决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能够指导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现象。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对于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未来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历史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它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前进。
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若干展望。
首先,未来社会将迎来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发展趋势。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朝向具有更高程度平等和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这种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结构将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每个人的潜能。
其次,未来社会将迈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与社会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与社会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并为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和社会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从劳动过程中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社会阶级矛盾的根源。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和悲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
这种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分析,将经济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考察。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工人阶级能够争取自身的权益,并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1. 社会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生产资料由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并分享生产成果。
社会主义模式通过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 发展中国家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方面要解决好发展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通过强调生产力、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既能实现经济发展又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及其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马克思的思想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挑战和机遇并存。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面对诸多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马克思的思想启示着当代社会发展,要借鉴其精髓,全面理解并实践其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发展走向更加健康、平等和可持续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时代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挑战、机遇、启示、精髓、实践。
1. 引言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他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审美情感、道德品质以及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潜能,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来实现。
他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制度,使每个人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强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每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个体。
马克思的思想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是对每个个体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
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应当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将其融入到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繁荣的方向发展。
1.2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强调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推动的。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变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导致的。
在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积累所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会发生革命,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将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将最终导致其灭亡,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将是平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按需分配的社会理想。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到私有制、阶级之间的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导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为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正确方向。
只有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进步。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1. 引言1.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自由和发展的需求也越发迫切。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提出,在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支持下,每个个体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该为社会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理论不仅对个体的自由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繁荣。
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更多关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这一理论,并发挥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2. 正文2.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和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全部潜力,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强调,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了心灵、身体、智力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个体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信仰等,而不受到任何外部的束缚和限制。
个体还应该有机会去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参与社会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进步。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并倡导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创新与进步。
这一理论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路径。
2.2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个人的自由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马原热点问题探讨当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热点问题讨论
马原热点问题探讨当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热点问题讨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热点问题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马克思主义如何适应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需求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发展路径也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热点问题之一。
尽管历史的变革和现实的挑战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和质疑,但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路径,需要更加注重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积极拥抱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原则立场。
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当今世界,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也是当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应用,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当前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作用备受关注。
多尔4r理论
多尔4r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尔4R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理论,是由苏联政治学家马克思列宁在19世纪末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他的理论以两个核心特征为中心:一是对卢恩斯坦分析和交流的社会精神不断发展的看法;二是对政治战略和实践的重视。
马克思和列宁主张,只有不断运用必要的转变和政治推动,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和进步。
核心思想:
1.社会发展与政治转变相结合。
马克思和列宁主张,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还受到内在的决定性政治因素的控制。
内在的政治因素具有决定的社会变革的作用,应该在社会变革中树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进行政治转变,才能使社会不断发展,并达到和谐。
2.资本主义的解体是拯救经济目标的主要途径。
社会变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改革,而是一个整体结构的变革,包括对社会关系的变革,也包括对危险的社会结构的变革。
只有通过迅速解体资本主义,可以消除极端贫富间社会风气带来的社会性危害,根除资本主义的破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和谐。
3.价值理论与政治推动的平衡。
马克思和列宁认为,价值理论涵盖着社会的实际发展,而政治推动则是价值理论的一种实践形式,两者必须根据时代需要,一起参与改革实践。
只有在政治行为中成功实现价值理论,才能有效地推动变革进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和谐。
马克思列宁的多尔4R理论是一种体系的社会理论,其重要性在于它将社会发展、实践与思维联系起来,让社会变化不在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注定的过程,而是能够主动的控制的一种可能性,并以政治行为最终实现其目的。
多尔4R理论给社会变革带来了必要的理论指导思想,着力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社
会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有:
一、以更加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历史的大格局上来看待社会发展,而不是从局部视角来看待发展的形势。
二、重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不断演化的一个过程,他认为,社会发展依赖于其主要经济构成,只有当这种经济构成发生变化时,社会才能发展。
三、以人民为本,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强调,每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基于人民的社会,只有通过发挥人民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合理分配资源,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四、注重社会文明建设。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一个整体过程。
因此,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共5篇)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共5篇)第一篇:《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
这对于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价值马克思一个影响人类历史的思想巨人,他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最终确立了社会发展理论,但它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随着实践的证明,它的价值和影响逐渐被人们发现与认同,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个西方大国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都在研究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其当代价值就在于能够分析和回答发展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这一规律的普遍性与各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其中他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又指出,经济状况不是唯一的决定性作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并指出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始终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掌握从而自觉地利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要受共同规律的影响制约,但具体的发展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
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它看做是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照此序列经历的社会发展的唯一进程和必经阶段,反而还明确指出不同国家、民族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走不同的道路。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8月 第20卷第4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0No.4Aug.2019 [收稿日期]2018-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KS009);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2019CXTD001)[作者简介]王建刚(1979—),男,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唯物史观。
引用格式:王建刚,马鹤林.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依据[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4):11-19.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9.04.002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4-0011-09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式论”的科学阐释———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依据Scientificinterpretationonthetheoryof“threeforms”ofsocialdevelopmentofMarx—TakenEconomicManuscriptsof1857-1858forthetextbasis关键词:人的发展;三形式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王建刚,马鹤林WANGJiangang,MAHelin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形式的著作中,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这一基本标准,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的“三形式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并对这三大社会形式的形成、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世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世界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世界发展趋势上。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两个重要的方面: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并认为社会的变革源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是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并建立无阶级社会。
第二部分:世界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下面将重点探讨世界发展趋势方面的案例。
1. 中国模式的成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中国国情,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2. 拉丁美洲的左翼风潮在近年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出现了左翼政治势力异军突起的现象。
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普遍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试图通过改革和社会主义实践来取得社会进步。
3.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某些地区得到了应用,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是全球社会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
这也再次提醒人们,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性。
试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现代性”“文化学”论文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从他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看,“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对该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上。
笔者试从“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和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是我们深层次理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维度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是国内理论界刚刚兴起的一股研究热潮,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它并非是一般意义的现代性哲学,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社会理论。
关于现代性理论的阐发是同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性”本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在阐发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基本的理论路径:一是它本身所具有内在的理性思维传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传统)。
二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批判分析而使其“现代性”的思想得以展现。
“现代性”思想本身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思想领域。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的内在批判,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的对现代生产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排斥我们从其他的理论的维度展开其现代性思想的阐述。
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它只强调了一个思想维度即理性、乐观、肯定性的维度,而缺乏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维度。
笔者不同意这一看法,恰恰相反,因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身就内在包含着否定、批判、反思性的维度,正是通过反思与批判,反思和理性、乐观、建构相结合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内在包含现代性的一切特征,同时又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否定、批判性的维度。
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第12卷第4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2N o.4 2012年7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J u l.2012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张华东,吕军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涵盖人的合理需要思想、公平思想、济贫助困思想、保险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走“包容性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践行“包容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合理需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并为人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同时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公平;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113-06“包容性发展”这一理念,是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首次提出的。
胡锦涛主席提出这一主张,旨在告诉世界,我国发展的理念已经从单纯追求G D P的增长转变为追求公平、正义、合理分享的发展,追求机会平等的发展,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发展。
这些思想,也广泛地出现在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中。
一、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马克思的“包容性发展”思想极其丰富,涵盖了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的必要保障、发展的机制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具体来说,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人的合理需要思想“包容性发展”理念之所以产生,就在于我们意识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我们讲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合理需要问题是“包容性发展”思想的起点。
对于人的各种合理需要,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人的第一需要,这就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生理需要。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教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未来的指引。
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社会的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前,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化的影响,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以及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再造,都在不断地对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变革。
这些社会的变革不仅仅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巨大和持久影响,在这些变革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随着国际逐渐走向多极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即为人民服务,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平衡和阶级分化加剧。
然而,马克思主义坚信,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不平等和阶级分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它不能通过其它权利的实现来消除。
二、马克思主义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当今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现在,很多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将其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出了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例如中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为高度自我修正、自我纠正的理论体系,发挥出了显著的国际影响。
在个人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必然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当下,以人为本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和尊严作为新的产品,成了新的社会周期的主题。
而马克思主义认同和竞争已成为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
通过深入发掘、理解、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再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现是对其一种有意义的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4-21
作者简介:刘甜(1985-),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代价是始终存在于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矛盾现象。
所谓代价,是指人类社会在实现发展进步的实践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消极后果。
从代价的角度可将社会发展分为三种形态:无代价的发展、
高代价的发展、低代价的发展。
无代价的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发展,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发展模式,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实践中只存在高代价和低代价两种发展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高代价发展观,近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也就是包容性的发展观,这是一种低代价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代价理论。
一
把社会历史发展与代价联系起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所坚持的一贯方法,这一方法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揭示了代价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伦理道德败坏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深刻地揭示了代价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在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迅速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社会制度也相应地得到调整和改变。
但与此同时,与资本主义相伴相随的为富不仁、劳资对立、贫富悬殊的这一社会代价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了“物的世界的增殖和人的世界的贬值”等论述。
这表明了社会历
史发展所具有的
“悲剧”性质。
然而“喜中有悲,悲中有喜”这一二律背反现象反映了历史自身的辩证逻辑,即历史总是通过自我否定乃至对抗来达到自我肯定和进步。
其次,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西方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类改造大自然过程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急剧恶化,人口膨胀、
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
其次,它提出了评价代价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代价的产生和付出总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社会发展付出代价又是以历史前进作为补偿的。
马克思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
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
这揭示了代价是社
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再次,提出了扬弃代价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异化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他指出在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类总体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越发展,人类个体的发展就越片面,自我异化就越严重。
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也创造着最终扬弃异化的条件,他坚信:“自我异化的
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
[2]最后,还提出了以最小的代价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
社会进步要付出代价,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但是,我们不能借口代价与发展的统一性来否定、
忽视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因为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
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历史发展与代价联系,
浅析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与包容性发展
刘
甜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包容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代价理论,指出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低代价的发展道路的一些措施。
包容性发展奉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代价论;包容性发展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3-025-02
第29卷第3期Vol.29,No.3西安社会科学Xi'an Social Science 2011年6月June.,2011
25··
并结合资本主义的现实,揭示了代价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并提出了扬弃代价的正确途径及以最小的代价(即低代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
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扬弃代价的途径及以最小的代价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仅仅进行了抽象性地分析研究,它只局限于对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对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走低代价发展道路的具体分析研究。
二
如上所述,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存在高代价和低代价的发展这两种表现形式。
社会发展的高代价和低代价的发展又是在一定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包容性发展也就是实现包容性增长,胡锦涛主席说到,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阐述,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代价的理论。
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包容性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低代价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物”本身,而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完整、充分、和谐的发展。
胡锦涛主席指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显然,包容性发展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从而有利于遏制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经济人”或“经济动物”在我国的增多,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
其次,包容性发展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
的低代价发展观。
包容性发展认为发展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包容性发展坚持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有利于矫正传统发展观和市场经济“效率至上”所带来的高代价问题,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最后,包容性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低代价发展观,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发展观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把自然界看作人类可支配的对象,人类不仅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改造甚至征服自然。
其结果是人类在庆幸物质繁荣的同时,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使人类社会进入“增长的极限”。
今天,日益走向成熟的人类只有共同承担起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历史任务,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我国也是世界上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相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包容性发展的提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这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同时,也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以求得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与自然相对立、人支配自然的传统观念。
这有利于矫正传统发展观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
包容性发展明确指出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走低代价的发展道路的一些具体措施。
它在发展理念上奉行“以人为本”,在处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因此,这一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代价理论。
参考文献:
[1]邱耕田.简论低代价发展[J].哲学研究,200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版第12卷:4.
[3]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8.
(责任编校:韩慧玲)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