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第二节小组讨论展示PPT

马克思原理第三章第二节小组讨论展示PPT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 的产生和发展。当旧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的产生和发展。当旧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或改革生产关。 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或改革生产关。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 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并要求改变上层建筑。社会矛盾的变化、 并要求改变上层建筑。社会矛盾的变化、发展有又会引起 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 础时,必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础时,必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只有解决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 而解放、发展生产力。 而解放、发展生产力。
斯大林提出的社会发展的解释模式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发展到一定程度, 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社会原有的生产关系 与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 与新的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生产关系就随 之改变,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之改变,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 起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化, 起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样,整个社会形态就发生了改变,社会就进步 这样,整个社会形态就发生了改变, 了。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 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 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 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 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马原 第3章(2) 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原 第3章(2)   社会发展的动力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2、生产力动力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3、阶级斗争动力说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尼德兰革命
斯巴达克起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率领的 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率领的 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击溃查理一世的军 队。
温家宝到河北与工人共度五一劳动节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5.1
7、需求动力说 、
(Abraham H Maslow,1908— 1970) ) 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 美国心理学家,智商高达194的 的 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伟大的先知,犹太人。 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他提出 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 美学,主要著作是《 存在心理学探索》 格》、《存在心理学探索》、 人性能达的境界》 《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5) Self-realizasion ) (4) ) (3) ) (2) ) (1) )
needs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 恩格斯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5、改革动力说 、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促进生产力发展, 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 途径和手段。 途径和手段。
对几种动力学说的评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 ppt课件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键词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缘何而起?国外一位学者言辞凿凿地说,这完全是希特勒 的那本书《我的奋斗》引起的。希特勒在这本书中,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 主义、种族复仇主义,使得纳粹分子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进而假设,如果 早些时候,世界上开明的政治家读了这本书,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这场 世界性大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思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的如此分析,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历 史观?这种分析为何不可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缘何而起? 案例点评: (1)从一本书所宣扬的某种思想来解释重大社会现象或事件,体现了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2)与此相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本案例 而言,这次大战的发生,有着它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帝国主义各种 矛盾尖锐发展的结果。当然,希特勒所宣扬的那些反动思想,也从舆论上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毕竟是第二位的,不是根本原因;况且希特勒 的反动思想,也不是天生的,它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当时德国 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本身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 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 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 源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
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发展的合力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诸动力因素的层次性:
根源性动力与派生性动力 根本性动力与非根本性动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模型:
处于社会动力系统中的各种社会矛盾、 动力因素相互交错,形成许多力的平行 四边形,并由此产生总的历史结果
思考题:
1.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 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 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是怎样的关系?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 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教学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 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注意: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革命是历史的火 车头。
——列宁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 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 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 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 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
社会形态更替。
5
真题练习
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 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 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6
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 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 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 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 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7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唯物 史观
4
(二)社会存在
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 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一,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 • 二,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 三,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 运动规律的知识。 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 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 方法。
1,科技革命导致劳动方式的变革 2,科技革命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 3,科技革命导致思维结构的变革
总体上看,科技革命通过变革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
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73页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 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归心干劲足,五谷丰 登粮满仓。花鼓小锣唱新歌,穷乡飞出金凤凰。”
从“佃户村”到“中原首富村”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 事迹。
讨论:
我国目前为什么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第三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第二节第二节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第三节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接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四阶级斗争
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PPT课件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PPT课件
目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容:
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第二, 加快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 技术劳务市场、信息、房地产市场等)的 培育;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度(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的改革;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 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人民群众是智慧、力量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第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立足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树立全心全意为什么服务的思想; 树立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构成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 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 者。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 家为首的社会。”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群众路线:
第一,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第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
(1)理论意义
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 国化、实践化的结果。 是唯物史观的实践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辩证法、认识论原理的实践化: 群众--领导--群众 特殊--一般--特殊 实践--认识--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八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八讲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广义的概念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
经济 系(生产关系)
社 会
结构
狭义的概念是指经济关系与经 济结构
结 政治 构 结构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设施 及政治组织
观念 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动力因素,是人类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 实质上可以被概括为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的过程)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
和决定性因素。
(2)社会革命能够令民众展现出积极性和 创造性。
(3)无产阶级革命为消除阶级对抗,利用 全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 条件。
4.补充:不拒绝改良但拒绝改良主义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 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有
例证: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 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 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 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封闭自守的状态。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 会进步着社会其 它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例证: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发展
案例分析:
该案例代表了两种对科 学技术的看法和认知: 道家排斥科学技术的革 新;儒家则看到了科学 技术的革新对农业生产 发展的积极作用。
科学是由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构成 的理性认识的逻辑体系,是理论化、系统 化的关于事物规律的认识。
技术是科学的转化形态,是用来为社会服 务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工艺技 巧、程序规划与劳动经验。
3.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既是无产阶级正确 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依据,又对中 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它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决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反作用
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三)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
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井冈山会师 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是什么
观念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政治 社会
社会基
经济基础
结构
本矛盾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经济
生产力
第十讲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发展动力
(一)何谓社会基本矛盾
(1)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 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③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④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最为根本;它 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动力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社会变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 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 二、赏析毛泽东诗词:贺新郎 读史
• 贺新郎· 读史 1964年春
•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 因此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 阶级还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 社会形态质变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次社会 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完成的。 •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 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 资料:劳动资料。它是人们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媒介体, 同时又是人的自然机体的延伸。其中,生产工具具有决 定的意义。生产工具决定和制约着人们改造自然的尺度。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 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
•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政治上层建筑Βιβλιοθήκη 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任何政治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思想 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的产物;
•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 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保障观念上层 建筑的存在与作用的实现。
• 基本原理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注释】 三皇五帝: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 “三皇”,把太皞(hao4 明亮)、炎帝、黄帝、少 皞、颛顼(zhuanxu)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 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的领袖。 •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2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 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2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展规律
生 产归 资 料
第三章 展规律
私 公 有 有 会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会制 制 社 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葛洪刚 共产主义社会 43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奴 隶 主 所 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马克思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第三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两种缺陷 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 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 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量 上说,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 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 质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 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 源泉。
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三,人民 群众的社会实践 是实现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 过程中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环节。
关系 类别
社会改革
社会革命
联系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 推翻现有制度
区别
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
使用非对抗性的手法 自上而下 使用对抗性手段
自下而上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历史人物的作用:
在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是扮演 重要角色的当事人。 成熟了的历史任务总是由少数杰 出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和提出。 思想界、文化界和科技界的杰出 人物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启动者。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统一中理解个人的
历史作用
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 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毛泽东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问题。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及其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
精神生产对现在社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科学技术更为明显。放眼全球,全世 界都在努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精神生产和科技的融合,不断提高科技对各项产
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增强各国的国际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动力思想丰富发展
一、基本矛盾动力论
离开人民群众,便没有
社会的存在,也不会有 历史的发展。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六、精神生产尤其是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基础 上,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 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马克思也谈到了科学技术
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
盾的人的需要、利益、价值取向、阶级斗 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
中各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是一个系统的、
完整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总的历史合力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由于生产关系最终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此社会上其他的一切关系都是经由生产关系受到
生产力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而言,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需要归结于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而生 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又进一步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三者的关系层层推进才能够着手于社 会形态的变迁来有效的理解自然 、社会的历史进程。
以矛盾关系的根源所在,它通过不断的变迁对生
产关系、上层建筑带来影响,因而可以说,生产 力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产生从根本上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的,剩余
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作为阶级产生的
经济前提,是生产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对于阶级 斗争的思想理论进行十分详尽的解释。他们指出,阶级 斗争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纯 粹的经济原因导致了阶级的起源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斗争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 来社会革命的发生。而在社会革命的影响下,人民大众的 智慧与热情会得到大力的激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的 发展。
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层次
一、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需要是人类的共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是满足人的需要的 程度。需要也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需要是推动人们去劳动、创造、
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改善和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源动力。
为深入的了解。从其思想来看,生产力的
不断进步成为了社会变迁的根源与直接动 力,所有的国家基础设施、文化、法律等 无形资产都是依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得 来。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 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曾做过经典的表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时,论述了社会矛盾的内容,但并未提出社会基 本矛盾这一概念。毛主席则系统总结了社会主义 的基本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
力发展是基本相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与生产力发
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仍需进一步完善。而社会主 义的基本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
人的需要构成人类社会,而社会发展就是从人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也曾明确的 说明:“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他指明需要先于生产,是生产的出发点。可见人的需要是社 会发展的源动力。
二 ︑ 物 质 生 产 力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最 终 决 定 力
1844年,马克思对于英国的工业革 命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考察,对 于生产力在社会变迁中的促进作用有了更
以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动力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这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将其加以解决。
为改革明确了目的,改革即是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力的解放,换言
之,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创新动力论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江泽民多次对改 革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创新必须 以我国原有的制度为依托,是一种全面、多 层次、全覆盖的创新,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 新,生产关系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
就这两对矛盾而言,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具有决
定作用,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当然,上层建筑也对与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也就是 对生产关系的反馈作用,也构成了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这种正作用与反作用的社会矛盾关系所构成的运动推 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上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影响下,人类社会不 断向前发展,确保了历史根据特定的目标与线路 进行演进,从而最终形成社会的整体变迁。在所 有的社会矛盾当中,生产力十分活跃,而且是所
五、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承担者
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对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人类社会的不 断演进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民群
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
分子。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 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主体,是社会发展中始 终决定性的因素,人心 所向,体现着不可抗拒 的历史潮流,预示着社 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
思想,矛盾普遍存在于整
个社会生活当中,不同的 矛盾之间的互动作用能够 推动社会不断发生变法。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
形式,在社会发展中,这 两对矛盾具有统一对立的
关系。
三 ︑ 社 会 矛 盾 是 社 会 发 展 的 基 本 推 动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