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不说谎:徕卡崇拜

合集下载

各相机品牌广告语 -回复

各相机品牌广告语 -回复

各相机品牌广告语-回复相机品牌广告语是品牌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短小精悍的词语能够一下子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相机品牌的兴趣和好奇心。

不同品牌的广告语各有特色,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和联想。

在本文中,我将一步一步地回答问题,分别介绍几个知名相机品牌的广告语,并解释它们背后的含义和品牌理念。

1. 佳能(Canon):「以图为证」佳能的广告语「以图为证」旨在强调相机的图像质量和可靠性。

这个广告语暗示着佳能相机能够通过真实的图像来证明其卓越的性能和品质。

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用户,都可以凭借佳能相机拍摄出令人惊叹的照片,从而让真相不言自明。

2. 尼康(Nikon):「世界如此广阔,你有多勇敢?」尼康的广告语「世界如此广阔,你有多勇敢?」鼓励人们勇敢地探索世界并捕捉珍贵的瞬间。

尼康相机赋予用户创造力和自由,让他们不畏艰难和挑战,去发现那些令人惊喜和感动的瞬间。

这个广告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展现自己的勇敢和独特。

3. 索尼(Sony):「挑战常规」索尼的广告语「挑战常规」传递出他们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对技术的不断突破。

索尼相机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功能不断挑战传统的摄影方式,帮助用户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

这个广告语鼓励人们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和尝试新的摄影风格。

4. 佳能(Leica):「用眼睛触动心灵」Leica广告语「用眼睛触动心灵」强调摄影的力量和影响。

Leica相机以其世界级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帮助用户通过照片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这个广告语表达了Leica相机不仅仅是一件摄影工具,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沟通的工具。

5. 富士(Fujifilm):「创造美好,不留遗憾」富士相机的广告语「创造美好,不留遗憾」凸显了富士相机的创造力和追求卓越的理念。

富士相机提供了丰富的拍摄功能和创意工具,使用户能够捕捉到细节丰富、感人至深的照片。

广告语中的「不留遗憾」鼓励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永远的徕卡

永远的徕卡

永远的徕卡!历代徕卡M系相机经典赏析相机之家日期: 2011-8-10 类型: 转载作者: --2003年1月,历时18年的徕卡M6停产。

2月下旬,徕卡开始销售最后999台机身刻有“1984~2002”字样的M6,自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徕卡M6终老乡梓。

消息一经传出,立时引发了世界各地许多摄影家、徕卡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叹惋。

徕卡的历程就是平视取景相机制造史的历程,就是现代报道摄影的历程。

作为第一代真正成功的35mm相机的活水源头,90年来,徕卡历经了水与火的试炼,经历了动乱、饥荒、天灾、战祸,经历了强暴与铁血、探险与牺牲。

徕卡乌黑通透的镜头去蔽、无遮、澄明、碧亮,它截留并坐实了社会历史、文化人类、宇宙之大、昆虫之微,它凝聚了几代人心灵的悸动和他们聚散随风、游弋飘飞的心绪。

徕卡创造了奇迹的同时也摆脱了奇迹——它所定格的胶片令全球数以亿计的庸常平凡的人群走入了历史。

1913年,由奥斯卡.巴纳克博士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塔基”性质的135相机——42mm F 4.5镜头、1/40秒速度的原型徕卡,现如今以年200万马克的保险额存放在徕卡相机博物馆。

每年,都有许多人前往参观,并在它面前脱帽致敬——这台原型徕卡所涵藏的技术美学和工艺产品中所饱浸的人文精神,令每一位参观者心中杂糅交汇着一种崇敬的心绪。

1925年,徕卡推出了没有测距装置的徕卡Ⅰ型。

7年后徕卡Ⅱ型实现了“联动测距”。

事实上,徕卡Ⅱ型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可更换镜头的L39螺纹卡口,如同格林威治时间一样,直至今天,它仍是全球公认的一个标准。

徕卡ⅢC型出现于1940年。

它的机械性能经过了多项改良,其联动测距系统也更趋完善。

它的镜头卡座不是用螺钉拧在机身前脸上的,而是一体铸造,这样它就可以承载更长更重的镜头了。

从1940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期间,徕卡ⅢC是最好的135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共同珍爱徕卡相机的巴顿将军和“沙漠之狐”隆美尔各自立于战车,用这玲珑就手的器物向对方的阵地拍摄。

永远的经典--徕卡M3

永远的经典--徕卡M3

永远的经典--徕卡M3相机百年,如果说相机中的传奇的话,徕卡是绝对当之无愧的。

徕卡之于相机的感觉就相当于江诗丹顿之于手表,劳斯莱斯之于汽车,尽显华贵与品位。

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

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

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因为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50年前买的徕卡,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

这就是徕卡的魄力。

有人说徕卡已经超脱了一种工具的范畴,徕卡是一种生活。

1914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Ur-Leica)在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由OskarBarnack制作。

作为风光摄影使用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底片的35mm相机。

它把电影底片的18×24毫米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纵横比也随之从4:3变为3:2。

随后的很多年里,徕卡经历了几次改良。

1954年,莱茨发布了徕卡M3(LeicaM3),这是一个采用卡口镜头的型号。

原先分离的测距仪和取景器在这个型号中合而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间有一个更加明亮的对焦用双重图像,并引入了视差补偿系统。

尽管徕卡M1、M2的编号更加靠前,但是M3才是徕卡M系的开山之作,而M1、M2只是M3的衍生制作。

徕卡M3的出现无疑为徕卡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但M3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BARNACKModel"拥护者的抵触。

为了照顾一些老用户对于"巴纳克"机型的怀念,徕卡于1957年以LeicaIIIF为原型生产了LeicaIIIG,而LeicaIIIG也成为了徕卡旋入式L卡口最后的绝唱。

从M3到IIIG是徕卡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人文关怀的"倒退"。

自此之后的两次"倒退"分别出现在M5到M6,以及MP的推出。

从徕卡最终弃用螺口和MP造型上的复刻,充分证明LeicaM3的成功。

徕卡相机单反使用技巧

徕卡相机单反使用技巧

徕卡相机单反使用技巧徕卡相机单反使用技巧徕卡相机是许多摄影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相机之一,它的质量和细节让人们为之倾倒。

使用徕卡相机单反拍摄时,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好的照片质量。

1. 注意曝光控制:徕卡相机单反在曝光控制方面非常强大,可以通过手动调节快门速度和光圈来实现完全控制。

为了获得最佳曝光,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

2. 熟悉测光方式:徕卡相机单反通常提供多种测光模式,包括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和评估测光等。

熟悉不同的测光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确保获得准确的曝光。

3. 控制景深:徕卡相机单反可以通过控制光圈大小来调节景深。

较小的光圈(如f/16或f/22)可以使整个景深变得清晰,适合拍摄风景或需要所有元素都清晰的照片。

而较大的光圈(如f/1.4或f/2.8)可以创造出浅景深效果,使主题更加突出。

4. 熟悉对焦方式:徕卡相机单反通常提供多种对焦模式,包括自动对焦、单点对焦和连续对焦等。

熟悉不同的对焦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拍摄需求选择合适的对焦模式,可以确保获得清晰的照片。

5. 注意构图:徕卡相机单反的取景器通常非常清晰,可以让你更好地看到拍摄场景。

注意构图原则,例如使用第三线条法、对称构图或逆光拍摄等,可以帮助你创造出更具艺术感的照片。

6. 使用三脚架:徕卡相机单反通常较重,使用三脚架可以确保稳定并减少晃动。

尤其是在需要较长快门速度或小光圈拍摄时,三脚架尤为重要。

7. 选择合适的镜头:徕卡相机单反通常可以更换镜头,选择合适的镜头可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

广角镜头适合拍摄风景或室内场景,而长焦镜头则适合拍摄远处的主题。

细致熟悉相机的功能,掌握这些使用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利用徕卡相机单反的优势,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

但最重要的是不断练习和探索,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创意,发挥徕卡相机单反的潜力。

徕卡 的故事

徕卡 的故事

徕卡的故事《徕卡的故事》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讲讲徕卡的那些事儿。

说起徕卡,那可真是摄影界的传奇啊!徕卡相机,那可不单单是个拍照的玩意儿,它简直就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晶。

记得我第一次摸到徕卡相机的时候,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好像是得到了一把能打开神秘宝藏大门的钥匙。

那精致的外观,每一个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它的高贵。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特别踏实。

咱先不说它拍照效果咋样,就光看着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而且啊,拿徕卡拍照,那感觉可不一样。

走在大街上,你只要把徕卡相机往脖子上一挂,瞬间就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艺术家,那回头率,杠杠的!人家会觉得:哇,这人真有范儿,肯定是个高手。

不过话说回来,徕卡可不只是个花瓶哦。

它拍出来的照片,那真是没话说。

色彩浓郁,细节丰富,感觉每一张都能直接拿去展览了。

用徕卡拍照,就像是在和相机谈恋爱一样,它懂你想要的是什么,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些美好的瞬间。

而且徕卡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价格可不便宜啊。

这就让很多人纠结了,到底要不要为了这个“梦中情人”而掏空自己的钱包呢。

但一旦你咬咬牙买下来了,你就会觉得,值!因为它带给你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相机无法比拟的。

我有个朋友,为了买徕卡,吃了好几个月的泡面。

我们都笑他太疯狂了,可他却乐在其中。

他说:“你们不懂,徕卡对于我来说,不是相机,是梦想。

”嘿,你还别说,等他拿到徕卡后,拍出来的照片果然不一样了,感觉整个人的气质都提升了。

总之,徕卡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它既有艺术品的高贵气质,又有实用的拍照功能。

它的故事,就是一部摄影史的缩影。

不管你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徕卡都值得你去拥有,去探索它的魅力。

好啦,今天关于徕卡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大家赶紧去和自己的徕卡相机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故事吧!。

莱卡,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

莱卡,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

62莱卡,相机王国里的劳斯莱斯莱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 1914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用“原型莱卡”相机拍摄了德国威兹勒小镇,标志着莱卡相机的诞生。

莱卡的神话传奇、莱卡的手感舒适、莱卡的黄金比例、莱卡的超小公差、莱卡的手工工艺、莱卡的色彩质感……关于莱卡的传说都被世人渲染得神乎其神。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3二战期间,盟军轰炸机不断地对德国的工业城市轮番轰炸,连柏林都难于幸免。

然而,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威兹勒,却被美国军方指定为唯一不被轰炸的城市,自始至终未落一枚炸弹。

原因是这里有一家著名的相机制造厂——莱卡(Leica)。

莱卡相机不仅是许多美军飞行员的挚爱,也是美国战地记者手中必备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巴顿将军是莱卡相机的大“粉丝”。

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完美的品质表现,莱卡相机赢得了包括巴顿将军在内的世人的青睐和尊重,并在战时获得同情,从而挽救了威兹勒这座城市。

“质量就是生命”这句格言,由莱卡相机赋予了更为深层的含义。

莱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

选择莱卡还是不选择莱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的思考。

莱卡范儿想象这样的场景:穿着淡色休闲服,肩挎牛皮包,戴着毡帽,漫步在绿草丛中,脖子上挂着轻便的莱卡相机,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莱卡,作为身份的象征。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样值得夸耀并显示主人懂行的标志;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件饱含人文气质且透露着主人优雅腔调的饰品;从精神意境上来说,这是一种钢铁意志和精益求精结合的典范。

莱卡是光学和机械融合成像的黄金时代产物。

一位优秀的专业摄影师不一定拥有莱卡,但是对摄影略通一二的人士不会不知道莱卡相机。

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它已不单纯的是一个品牌相机,而是近乎某种信仰,某种潜藏于内心梦想般的追求。

永恒与巅峰_徕卡M3的前世与今生

永恒与巅峰_徕卡M3的前世与今生

2023.11 /36 照相机2023.11 /图文|吴双桐如果要编纂一部纪念经典35mm相机的书籍,任何编纂者都绕不开的品牌,就是徕卡。

如果要从徕卡众多相机中选出一台集经典、雅致、巧思、耐用、质感和卓越体验于一身的相机,那就是徕卡M3(图1)。

图1图2图3-1 早期M3右侧没有取景器框线拨杆图3-2 过渡期的M3右侧有了取景器框线拨杆图4图5因这部相机内置了三种不同的取景框线。

早期版本的M3,没有外置取景框线拨杆,但只要装上50mm、90mm、135mm三种焦距镜头中的任何一种,相机就会自动显示合适的框线,以便摄影者进行对焦(图3)。

M3既继承了此前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古典、精巧、做工优良的特性,也在那个时代进行了诸多革命性的改进,从缘起与体验在二战结束九年后的1954年,徕卡正式推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旁轴胶片相机——徕卡M3。

事实上,早在二战期间,徕卡就开始为M3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准备。

这里的“M”源于德语 messsucher, 意为测距仪和取景器一体化的装置(图2)。

区别于此前取景光路与对焦光路分开的巴纳克徕卡相机,徕卡M3创造性地将测距对焦系统和旁轴取景系统合二为一。

在拍摄时,“它不仅能使画面更加开阔(拍摄视野更广),更能开辟出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全新世界”(徕卡官网语)。

至于为什么徕卡的第一台M系统相机被命名为M3而非M1,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而使它在具备精致优雅外形的同时,操控体验和拍摄易用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便是在70年后的今天,手握M3拍摄,仍能感受到与其他相机迥然相异的操控体验,这是一种只有真正使用过M3的摄影者才会懂的绝妙感觉。

曾有摄影师细致地写下这样的文字来记录自己使用M3的感受:拿着M3在街头寻找拍摄目标时,你可以用左手手掌托住它的底盖,享受它黄铜机身、荔枝覆皮的温润而沉稳的压手感。

右手拇指可以攀住过片手柄的防滑花纹,再用虎口摩挲它背部边缘从直线到圆弧的优雅过渡,体会它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的曼妙。

徕卡的功能主治

徕卡的功能主治

徕卡的功能主治1. 徕卡相机的特点和优势•徕卡相机以其卓越的质量、精湛的制造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徕卡相机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能够捕捉细节和色彩,呈现最真实的图像。

•徕卡相机的镜头质量优秀,具有高解析度、高对比度和细腻的色彩表现力。

•徕卡相机采用全手动操作,将摄影师完全掌握摄影过程的控制权,能够实现更精确的拍摄。

•徕卡相机的机身结构坚固耐用,适应各种极端环境下的使用。

2. 徕卡相机的应用领域•人文纪实摄影:徕卡相机能够捕捉到最真实的瞬间,将人物的表情、姿态和情感真实呈现。

•风光摄影:徕卡相机的优秀镜头能够捕捉到细腻的色彩和丰富的细节,让风光照片更加生动。

•建筑摄影:徕卡相机能够准确还原建筑物的线条和纹理,展现其独特的美感。

•街道摄影:徕卡相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适合街头拍摄,捕捉到街道生活的精彩瞬间。

3. 徕卡相机的功能特点•景深优势:徕卡相机的镜头具有优秀的景深表现能力,能够实现前景和背景的清晰呈现。

•色彩还原:徕卡相机的镜头能够准确还原真实的色彩,使拍摄的图像更加鲜艳真实。

•焦外效果:徕卡相机的镜头能够产生出色的焦外效果,使主体更加突出。

•手动对焦:徕卡相机的手动对焦能够让摄影师更加精确地控制焦点位置。

•高ISO性能:徕卡相机具有出色的高ISO性能,可以在低光环境下拍摄清晰的图像。

4. 徕卡相机在摄影界的影响力•徕卡相机在相机界被誉为“摄影界的劳斯莱斯”。

•徕卡相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象征和追求。

•徕卡相机的品牌声誉、优秀的质量和独特的设计,使其在摄影行业一直享有很高的声望。

•徕卡相机的设计风格和使用习惯被很多摄影师所追捧,在摄影圈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5. 徕卡相机的主治功能总结•出色的光学性能,捕捉细节和色彩,呈现最真实的图像。

•高质量的镜头,高解析度、高对比度和细腻的色彩表现力。

•全手动操作,摄影师完全掌握摄影过程的控制权。

•坚固耐用的机身结构,适应各种极端环境下的使用。

相机——徕卡的故事

相机——徕卡的故事

Famous Products & Works 名品92徕卡m 数码相机在电影《寒战2》中,有一场戏是香港司法局局长将一套相机送给周润发扮演的立法委员,企图将他拉入伙,最后没有成功,不过这部相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是徕卡相机。

相机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相机品牌始终屹立于世界相机品牌之林,它就是徕卡。

徕卡相机凭借精湛的光学技术及德国制造的机械工艺,在设计界、摄影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经典的“红点”作为极具独特性的标识,一直被摄影人传颂。

60年来,徕卡的设计师不断改进各项功能,并融入最新的时代技术,同时没有放弃摄影师们所信赖的徕卡特质。

摄影史上最有名望和影响力的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里面很多大师都是徕卡相机的忠实用户,如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萨尔加多、罗伯特·弗兰克等。

尤其是布列松,他一生几乎就用一部徕卡M3型相机和徕卡50毫米标准镜头拍摄,这部相机为他著名的“决定性瞬间”风格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日本这个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徕卡迷。

中国上海的老品牌海鸥相机当年也模仿过徕卡的设计生产自己的相机。

相机——徕卡的故事编辑/王楚天徕卡的历史谈到徕卡相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历史,1913年,世界上相机大多是笨重的大画幅相机, 复杂的操作方式和底片的安装,非常不方便摄影,这时候有一个叫奥斯卡?巴纳克的人,他研制创造出了一款可以改变摄影史的机器——使用电影胶片的相机,这源于巴纳克先生早年在德国另一光学公司蔡司的经历。

在蔡司公司,巴纳克结识了一个朋友,当时这位朋友在研制一款新型的电影放大器,正是这款机器让巴纳克萌生了将电影胶片装进相机的想法。

从此135毫米相机诞生,一直到今天,顶级专业数字相机依然沿用着当时巴纳克先生定下的胶片规格的传感器。

巴纳克先生制作的“胶片测试装置”历经了三代机型的发展,于1930年左右投入市场,在机身上也第一次打上了徕卡的英文。

徕卡相机到底好在哪里

徕卡相机到底好在哪里

徕卡相机到底好在哪里
我们知道在相机品牌中一直保持着高价的相机品牌是徕卡,徕卡在相机中就是一款奢侈品,徕卡相机为什么这么贵,徕卡相机到底好在哪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徕卡相机究竟好在哪里。

徕卡相机是德国原装手工制作的相机。

徕卡相机在现今生产的专业相机中,徕卡机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锤子碰才能毁坏。

它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

徕卡相机秉承德国制造的精良性能,选用过高品质的材料,全程大部分通过手工制作。

徕卡引以为豪的镜头采用手工装配。

徕卡相机机身的装配和零部件生产也是如此,一切按照奢侈品的工艺进行。

徕卡的历史几乎就是135相机的历史,上个世纪初徕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巴纳克,同时也是现代135相机系统的奠基人,徕卡相机最原始的设计理念:小型、使用简便、低调不显眼、随时可用的照相机。

徕卡一直是相机界的一个神话,百年情怀加持以及过高的价格使其走向了一条小众的奢侈品道路。

徕卡引以为豪的镜头采用手工装配,对机器生产的镜片、镜头零件进行配对,组装的时候再根据镜片之间的微小差异,再进行人工微调,每一枚徕卡镜头,在拆卸后都无法复原到原来的光学性能,必须回原厂重新测试调整,所以徕卡有着高品质之称。

徕卡在性价比上绝对不敌尼康之类的主流单反的,但这个性价比只是在功能上,不包括徕卡这个品牌和徕卡一脉相承的优秀做工和设计。

单反训练营
单反相机
单反品牌
微单相机微单品牌
单反摄影摄影知识。

徕卡

徕卡

徕卡 Leica 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机品牌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机品牌之一。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会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

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

而著名的德国莱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莱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莱卡,场面就热闹了。

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莱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

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莱卡迷。

在莱卡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

可以说,莱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背负着文化,对莱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

莱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

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莱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

莱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莱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莱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莱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莱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

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

把莱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

爱徕卡的故事昂贵的价格是莱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

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莱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徕卡、蔡司头究竟何方神圣?德国镜头工业发展简史

徕卡、蔡司头究竟何方神圣?德国镜头工业发展简史

徕卡、蔡司头究竟何方神圣?——德国镜头工业发展简史许多初入门的鸟儿们大多知道“索尼”、“松下”、“卡西欧”等著名品牌,入门几个月后会发现相机界有自己的“名家”如熟悉的“佳能”、“美能达”还有相对陌生的“奥林巴斯Olympus”、“尼康Nikon”、“宾得Pentax”、“适马Sigma”等等。

等到中毒深点得就知道什么“徕卡”、“蔡司”了。

但这些德国货到底是何方神圣,有点说不清。

且听我细细道来。

徕卡话说徕卡这个品牌没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23岁的德国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这时徕卡的前生。

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并成为唯一的管理者,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就是著名的Leitz(徕兹)公司。

具体说到徕卡(Leica)这个品牌的诞生,不得不先说135相机的产生。

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德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同时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执着的色友。

在上世纪初,工业革命盛兴,当时的机械工程师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纳斯达克崩盘前的IT工程师一样是知识分子中的骄子。

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

显然,庞大的机身、沉重的三脚架使拍摄变得缓慢而累赘。

作为色友的Barnack当然知道问题所在,他创造性的使用了35mm胶片尺寸来设计相机,拍摄幅面为24*35mm,于是著名的135格式标准的相机诞生了。

当然Barnack最初的想法只不过是想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方便的工具使他能够很方便地得到拍摄时,有个曝光的参考。

(呵呵,有点像我现在使用DC的原因哟)但这部使用42mm 的镜头、1/40秒的快门速度的“原型徕卡”(Ur-Leica)被改良后在世界上迅速流行起来。

徕卡(Leica)是由徕兹(Leitz)与相机(Camera)二组英文名字组合而成,最初拼音组成“LECA”(勒卡),但因为与法国克徕乌斯公司在1924年所推出的使用35mm有齿孔软片的“EKA”(爱卡)相近,为防混淆,就改名Leica(徕卡)。

leica相机

leica相机

leica相机Leica 相机是德国莱卡(Leica Camera AG)公司生产的一系列相机产品。

这个品牌在摄影界享有盛誉,因其高品质的相机和镜头而闻名于世。

Leica 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当时 Oskar Barnack 设计了第一台 35mm 家用相机。

这个设计成为了后来莱卡相机的基石,并对整个摄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莱卡相机以其实用性、创新性和卓越的质量而成为摄影师的首选。

莱卡相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精确的机械制造工艺。

每台相机都由专业技师手工调试和组装,确保了相机的质量和稳定性。

从相机的外观设计到内部构造,莱卡相机都经过了精心雕琢。

相机的控制和操作也非常简单,让摄影师能够更专注于捕捉美丽的瞬间。

莱卡相机所配备的镜头是该品牌的另一个亮点。

莱卡镜头以其出色的光学性能和精湛的制造工艺而著称,为摄影师提供了清晰、锐利和高对比度的图像。

无论是在逆光拍摄还是在夜间拍摄,莱卡镜头都能展现出卓越的画质。

莱卡相机还具有防抖技术,这使得在不稳定的拍摄条件下拍摄稳定的图像成为可能。

用世界顶级的 Leica 镜头拍摄如同向世界展示独特的视觉风景。

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街头摄影,莱卡相机都能捕捉到每一个细节,使每一张照片都生动而真实。

莱卡相机的品牌形象也深受摄影师的喜爱。

它代表了纯粹的摄影艺术和对质量的追求。

莱卡相机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许多著名摄影师都是莱卡相机的忠实用户,用这些相机记录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

总之,Leica 相机以其出色的工艺、高品质的镜头和简洁易用的操作而闻名于世。

它代表了摄影艺术的精髓,为摄影师提供了无限创作的可能性。

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都可以从莱卡相机中找到满足他们对摄影的追求的工具。

莱卡相机无疑是摄影界的一个传奇,它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徕卡: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徕卡:神话是如何缔造的

起因徕卡相机的历史,要追溯到1911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

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

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

奥斯卡•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

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

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

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

1957年位于韦茨拉(Wetzlar)的徕卡工厂Ur徕卡的诞生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

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 ×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

这就是徕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135相机,这一年是1913年。

Ur徕卡TIPS:“Ur-”通常可以翻译成“远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语中,照相机是一个阴性的词,因此“Ur-Leica”可以直译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

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

徕卡博物馆收藏的Ur-Leica当时,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机的镜头采用5片镜片、50mm、1:3.5镜头,另一台原型机的镜头是42mm、1:4.5的6片式镜头,可以拍摄40张底片。

前一台原型机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在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谢世之后,一直归巴纳克家族所有。

二战期间,这台相机被慕尼黑“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收藏,并得以幸免于难。

20世纪60年代,它再次付拍。

据徕卡公司人员介绍,今天,它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收藏家私人所有。

为何要用徕卡

为何要用徕卡

为何要用徕卡徕卡M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决不妥协的制作,谁都想颠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完道不尽,以至于只要谈徕卡,这场面就热闹,说它好的,是声情并茂,说它不怎么样的,那也是震震有词。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吊一架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

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最多的徕卡迷。

在徕卡身上,附着了太多神话,以至失掉了真实感。

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有一种东西叫个性,要侍候个性这东西你就别太在意自尊好东西都是个性突出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不好侍候的东西,所谓“仰脸媳妇低头汉”,侍候有个性的东西你就不能太顾及自尊。

从1953年徕卡推出M3至今,50年过去,那式样就没变过,这整个就是对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的强暴。

在这全世界相机都以自动化为诉求的时代,徕卡基本是个什么都不干的相机,那样都得亲力亲为,侍候徕卡就如同侍候脾气古怪的大家闺秀,那样侍候不好,你就等着瞧吧。

徕卡上下胶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上下胶卷就如同从生不下蛋的母鸡屁股往下抠鸡蛋,你如有地方坐下,又有时间从容干活,那还可以留点面子,可以慢慢取下底板,放在桌上,再抠出胶卷,推进另一个。

但摄影人都是慌忙火急的主,不然怎么叫抢镜头?再者用徕卡多半是室外作业,那有坐的地方。

这时换胶卷就有点犯难了,你的衣服有兜,那还可以先把底板存在兜里,虽然有时一急,你不知放那兜里了,终究还是能找到。

如果你穿的衣服没兜,那就有点不雅了,你得用掖窝夹着,或者更狠狈,用腿夹着,时时小心,生怕掉地上。

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好在底板厚,摔几次也没大碍。

虽然徕卡号称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轴是世界上最容易上片的,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把胶片往里一推就万事大吉了,用徕卡如果没拍过空卷,你就等于没用过徕卡,望着冲出来的透亮的底片,你千万要想得开,徕卡的卷片机构确实太好了,好到上卷没上卷,卷片的阻力如不仔细分辨,几乎没什么差别。

徕卡 影像的永恒神话

徕卡 影像的永恒神话

镇 ,房 屋 不 过 干 栋 ,人 口 只 有 两 三 万 人 ,但 就 是 被 指定 要保 留的地方 。可 见这 里在世界范 围 这 座 小 镇 ,汇 集 了 全 世 界 最 优 秀 的 光 学 和 精 密 仪
内 ,受到怎样的重视与推崇。
今 天 由 徕兹 发 展 而 来 的 徕 卡 集 团 ,使 这 里 成 为 了 全 世 界 摄 影 者拜 访 的 圣 地 。而 徕 卡 老 厂 房 屋 顶 上 的 标 志 ,仍 然 记 录 着 在 这 个 小 镇 发 生 的 ~ 个 个冲 话 般 的 故 事 。
机 本 身 ,成 为 了 精 神 的 一 种 象 征 。
对 于 徕 卡 迷 , 徕 卡 不 仅 仅 是 一 部 定
袭 自己 i 的高质 量 、高价 格的 品牌形 虫特
象。
格 美 好 瞬 间 的 最 理 想 工 具 , 而 是 一 种 从 心 底 油 然 而 生 的 敬 意 和 神 往 。 因 为 徕 卡 留下 了太 多令 人赞 叹不 已的 摄影 作品 , 许 多摄影 大师 终身 只用 徕卡 相机 拍照 , 他 们 认 为 只 有 徕 卡 相 机 能 够 达 到 自 己 要
闭 良 好 ,竟 然 毫 发 无 损 ,仍 能 冲 洗 出 清 晰的照片 。
机 界 的 格 局 。 经 过 一 番 撕 杀 ,欧 美 相 机
公 司 只 有 徕 卡 仍 然 屹 立 不 倒 ,高 举 着 相 机 龙 头 的 大 旗 。徕 卡 的 秘 诀 就 是 依 『 保 E t
持 传 统 的 手 动 对 焦 ,原 料 和 制 作 还 是 沿
美 国 轰 炸 机 选 择 轰 炸 目标 时 ,威 兹 勒 是 惟 一 座 名 叫 威 兹 勒 的 小 镇 。 那 里 古 朴 幽 静 ,哥 特 式 风 数 了 。在 二 战 期 间 , 德 国 败 退 , 作 为 盟 军 的

徕卡相机怎么样

徕卡相机怎么样

徕卡相机怎么样
徕卡(Leica)相机在摄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高端相机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徕卡相机的一些特点和优势:
1. 高质量镜头:徕卡相机搭配的镜头制造精良,具有卓越的光学性能和成像质量。

徕卡的镜头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镜头之一。

2. 精致的设计:徕卡相机以其简洁、经典的外观设计而闻名。

徕卡相机的机身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坚固耐用。

相机按键布局合理,便于操作。

3. 手工打造:徕卡相机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大部分零件都需要经过手工制作和装配。

这使得每台徕卡相机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和品质。

4. 准确的测距系统:徕卡相机通常采用传统的测距系统,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测量焦距,帮助摄影师拍摄出清晰、锐利的照片。

然而,徕卡相机也有一些限制和劣势:
1. 高昂的价格:徕卡相机属于高端相机,价格较高。

相机本体和镜头的价格都较为昂贵,这是一般消费者所难以接受的。

2. 有限的功能:徕卡相机的功能较为简单,相较于其他同级别相机可能缺乏一
些先进的功能和技术。

3. 可使用的配件有限:由于徕卡相机采用了与其他相机不同的接口和配件系统,因此可供选择的配件相对较少,可能不及其他相机品牌丰富。

总的来说,徕卡相机是一台具有出色性能和精细制造的相机,适合追求高质量照片的摄影师。

它的设计和镜头在摄影领域享有盛誉,但价格较高,适合有一定摄影经验和预算的用户。

徕卡相机的设计理念是

徕卡相机的设计理念是

徕卡相机的设计理念是徕卡相机的设计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 简洁优雅的设计徕卡相机以简洁优雅的设计著称,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外观风格。

相机的外观整体线条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以轻盈、紧凑的形态给人以高质感的视觉享受。

2. 准确精细的制造工艺徕卡相机以其优秀的制造工艺和精密的质量把关而闻名。

德国的制造标准严格,使得徕卡相机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保证了相机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徕卡相机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如钢、镁合金等,使得整个相机具有出色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

3. 高品质的镜头徕卡相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优秀的镜头。

徕卡的镜头凭借其卓越的成像品质和精确的对焦能力,享誉全球。

每一只徕卡镜头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制造而成,保证了每个光学元件的精确定位。

通过严格的质量审查和检测,确保了每一只徕卡镜头的成像质量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最高水准。

4. 人性化的操作设计徕卡相机注重人性化的操作设计,力求让摄影师能够专注于创作,并且能够快速、准确地操作相机。

相机通常配备直观的操作按钮和旋钮,并且布局合理,操作简单,方便调整各种参数。

同时,徕卡相机还提供多种自动和辅助功能,使得摄影师能够更好地应用相机的各项功能。

5. 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徕卡相机始终秉持着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推出了许多技术革新的产品。

例如,徕卡推出了第一台内置测光功能的旁轴相机,引领了行业的潮流;同时,还推出了电子观景器和可更换镜头等创新产品,为摄影师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总之,徕卡相机的设计理念围绕着简洁、高质量和易于操作展开。

通过通过优秀的制造工艺、精确的镜头和人性化的操作设计,徕卡相机成为了摄影师们追求品质和艺术的绝佳选择。

最值得纪念的旁轴相机——徕卡M6

最值得纪念的旁轴相机——徕卡M6

相机世界 / 2022.07照相机 63图文|吴双桐时隔近四十年,当我们回看这款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旁轴胶片相机时,不禁为它身上所承载的太多传奇而感慨万千。

这是一台令徕卡绝处逢生的相机,也是一台让全世界都认识和敬仰徕卡的相机。

如果说徕卡最为经典的M3筑建起了旁轴胶片相机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的话,那么M6则是建筑在M3的山巅之上的一座殿宇。

这是一台生产周期最长的旁轴胶片相机,也是所有旁轴相机中改型、改款和纪念版型号最多的相机,它同样也是一台广受人喜爱和最受人诟病的旁轴胶片相机,即便在今天这个数码时代,它仍是平均消耗胶卷最多的相机。

同时,它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也要更多更重一些,作为在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徕卡相机,你可以在《偷心》、《间谍游戏》、《血钻》、《人生切割术》、《情欲写真》等一众电影中看到它的身影。

技术特点1971年,徕卡向市场推出了外观、技术上都极具创新性的M5,但由于这款相机的造型和操控都严重背离了传统徕卡,故而并不被人们认可,加之受到具备自动曝光和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的强烈冲击,徕卡也因此遭遇了极度的市场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承载绝地反击任务的徕卡M6横空出世(图1)。

在外观上,它又回归了自徕卡M3、M4以来的传统造型。

相比M5,它把徕卡一直以来的纤巧、精致、典雅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徕卡的“小红标”第一次挪至镜头上方(最早的M6上的红色标志为“Leitz”而非“L e i c a”,但相对而言,这个版本的徕卡M6由于带有机顶刻字,且做工更好,很多零件都源于徕卡M4甚至M3,因此更具收藏价值),从而让徕卡相机的颜值被画龙点睛一般地提高了一个层级(最早给机身上添加小红标的则是徕卡M4-P,但位置尴尬)。

在技术上,相比此前的徕卡相机,M6最大的技术创新在于加入了简单而实用的测光系统,从而让不喜欢熟记“阳光十六法则”的摄影者能够在任何光线条件下不带机顶测光表也可以进行准确曝光(图2)。

是情怀,还是真本事?探秘徕卡Leica

是情怀,还是真本事?探秘徕卡Leica

是情怀,还是真本事?探秘徕卡Leica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radio1900徕卡Leica,一个让人心跳的名字。

由徕卡相机拍摄的经典佳作不胜枚举,但令人兴奋的,更多是那颗Leica字样的小红标,似乎手持徕卡相机,就给自己吃了定心丸,摄影水平仿佛高了一级,照片能够明显出彩。

的确,华为、小米同徕卡合作后,手机的热度明显高了很多。

各种评测也将徕卡照相机与小米12S Ultra手机进行对比,试图探寻徕卡究竟好在哪。

徕卡也自己出品了采用1型CMOS的手机Leitz Phone 1。

徕卡的产品线,可能是相机厂家里最宽的:手机:1型CMOS便携相机:1型CMOS V-LUX、M4/3型CMOS D-LUXAPS-C画幅可更换镜头相机:TL、CL全画幅不可更换镜头相机:Q全画幅旁轴测距仪相机:M全画幅无反:SL中画幅单反:S也就是说,目前看到Leica Logo,基本上都会使用1型及以上感光元件,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成像的效果。

比如徕卡认证的小米12S Ultra,采用1型CMOS主摄,等效23mm定焦镜头,光圈F1.9,价格6000元起。

V-LUX 5 对于1型CMOS 来说,旗舰机当之无愧。

等效焦距25~400mm 16倍全像素连续光学变焦,光圈F2.8-4,2000万像素。

长焦端光圈保持在F4,可以适应更暗的光线&捕捉更快速运动的物体。

体积和入门单反没啥区别,凸起的手柄具有较好的持握手感。

0.74X宽大的OLED取景器可以带来更好的取景体验,连拍速度为12张/秒。

V-LUX的使用场景,就是广袤地带旅拍,尤其是难以到近前的景色,可以用400mm等效焦距拉近,成就感满满。

甚至可以拍到一些野生动物。

徕卡 D-LUX 7D-LUX 7是徕卡的便携机旗舰,M4/3型CMOS 搭配24-75mm 等效、光圈F1.7-2.8的镜头,可以拍一些弱光环境,有效像素1700万(会根据画幅不同进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非专业摄影师,徕卡比任何一家生产商都更像一个暗藏阴谋的传说。

但对于固执的美学家而言却是另一种情况,徕卡可能带有某种贬损之意。

那种朴素而永恒的见证伤痕的渴望,能把布列松和徕卡迷聚拢在一起,把奥斯卡-巴纳克和M8的诞生串连在一起,把俄国革命者与闪光灯下的美国裸体模特联系在一起。

纽约客 | 相机不说谎:徕卡崇拜∙4088阅读∙14赞∙10评论译者:豆芽蛋发布:2012-05-05 12:30:39双语对照 | 查看译者版本索尔姆斯是一个位于法兰克福以北五英里的德国小镇。

拐过主街道,驶下宁静的郊野马路,路旁散落着独栋式住宅,在这个八月末温煦的早晨,一个人也没有。

再没有比德国人更坚实的中产阶级群体了:想象一下,你可以和你的姨妈来到这儿共享咖啡与糕点,可这未免太没劲了。

等来到奥斯卡-巴纳克大街(Oskar-Barnack-Strasse),镇子已快到尽头了;可就在铁路线前方有一些工业厂房,外边的标志上有一个小红点。

尽管这样说有些炫耀的意味,但如果你想一窥这世界上最精美的机械制品,这儿就是你该去的地方。

许多人也许要不同意了。

拿布加迪(注:意大利知名跑车品牌)的粉丝来说,他们一定会让你去关注布加迪Type 57 Atlantic型跑车,据我所知,这可是唯一一部由按摩师设计的车。

我个人觉得,死在兰博基尼Miura的轮下也是一项殊荣——其实也不难办,在你接近170英里每小时的时候,朝路人招招手……但汽车是需要燃料的,而真正的机械装置自己就能够运作。

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以这种技术装配而成的机械装置需要每个使用者都拥有更娴熟的技能,不管专业人员还是笨手笨脚的人。

我们需要这样一台机器来升华并促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而不是使之受阻隔甚至粗糙化:我们不仅想欣赏它,更想通过它看世界。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徕卡。

徕卡诞生于1925年,这一年徕卡I型相机在莱比锡博览会上亮相。

其后的八十余年里,一代又一代的使用者在他们的紧急时刻或灵感瞬间选择了徕卡。

亚历山大•罗德钦柯,安德烈•柯特兹,沃克•伊文思,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姆•克莱因,盖瑞•温诺格兰德,李•弗里德兰德,以及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这些是其中一部分与徕卡的品牌相关的名字——甚或像布列松,这个名字已经永久地和徕卡烙在了一起。

即便你并不关心摄影,你的脑海中依然会充满徕卡相机的摄影作品。

那张著名的切格瓦拉头像,出现在数百万表达抗议的文化衫和学生宣传墙上,用的就是徕卡相机的人像镜头,那是一枚较短的90mm远摄镜头。

那张照片由阿尔贝托•迪亚兹•古蒂雷兹(更多人叫他科尔达)于1960年拍摄。

同样还有艾略特•厄韦特摄于1955年的黑白照片,汽车后视镜里反射的微笑与亲吻。

更为出名的是1945年时代广场上胜利日那个轻柔的瞬间,还是徕卡——一位水手搂着一位护士,使她向后弯着腰,护士的手半推半就地抵在他胸前。

相机后面的人正是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生活》杂志的摄影师。

他回忆道:当时我正一边拿着我的徕卡相机跑在他前面,一边侧过我的肩膀往回看。

可是没有一张我自己可能满意的照片。

突然就在那一瞬间,我看见什么白色的东西被抓住了。

我回过头,按下快门。

他连拍了四张,其中就有那张。

“就是在几秒钟里完成的,”他说。

关于徕卡你需要了解的一切全都展现在那些“几秒钟”里了。

摄影师当时正在奔跑,他所携带的东西得足够轻便,运作良好,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他一转过身就“开火”,就像日舞小子(注:Sundance Kid是哈利•阿朗佐•隆格巴的绰号,美国旧西部时代著名不法之徒)一样。

对他和那位惊呆了的护士来说,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所有事物都秩序井然——角度,周围的人群,护士闪亮的白色裙摆,水手的帽子。

那时的时代广场是欢乐已经失控了的舞台;艺术家的工作就是hold住全场,相机的任务则是将生活(或者至少是生活的加工版,因秩序与冲击力而锦上添花)呈现给《生活》的读者。

可是,凭什么一块金属和玻璃造的玩意儿比别的相机更能胜任这个职责呢?要是艾森施泰特用了别的相机,就真的会逊色不少,甚至无法一击即中吗?最近徕卡开始生产小型数码相机和体积庞大的单反相机R9,但公司五十多年来引以为傲的还是35mm的M系列测距式相机,经久耐用,操作方便,价格高昂,就像一位不会轻易改变的伴侣。

这个系列目前有三种型号,徕卡MP是其中之一,四千多美元的售价让人哑然。

站在索尔莫斯一尘不染的厂房外,看着那些穿着白色工作服,头戴保护发网的女工们用纤细的笔刷给每只镜头的边沿细细描上黑色颜料,我想你肯定明白自己的钱究竟花在哪儿了。

需要提醒你的是,四千美元并不包括镜头,只能买到MP的机身。

要是你不配镜头的话,相机看起来就像是牙龈上没有牙齿似的,而最便宜的镜头需要近一千美元。

(花5500美元你能买到市面上最普通的50mm,f/1的定焦头;要是有谁想拍“月光照”,你懂的......)如果你只是想给你的孩子拍照,佳能的PowerShot有何不可呢?在线上只需要200美元就能买到一部PowerShot SD1000,能拉近拉远,自动对焦,自动设置曝光,自动预先显示框架,没有哪一点是MP这个哼哼唧唧的贵族能屈尊办到的。

让这场竞争来得更赤裸裸一些吧:SD1000是拥有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而徕卡还在用脆弱得不堪一击,随时可能烧着的胶卷来储存图像。

在你将小孩儿画到羊皮纸上的时候,告诉他们要保持笔直的姿势是相当无力的。

你是要有多脱节啊?对于非专业摄影师,徕卡比任何一家生产商都更像一个暗藏阴谋的传说:慕名而来的傻瓜们花了大比的钞票,以一种无论如何都注定要失败的尝试开始拍摄他们认为靠谱的照片。

就像那些只在周末活动的玩儿票高尔夫球手,握着卡拉威(译者注:Callaway是国际知名的高尔夫运动品牌)的“贝尔莎大炮”球杆一记响亮挥杆,力图说服自己只要再多一点点犀利的洞察力,他们就能一秒钟变老虎伍兹。

但对于固执的美学家而言却是另一种情况,徕卡可能带有某种贬损之意。

他们认为不论手中握着什么相机,才华才是更重要的,并且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对的:伍兹用一根车库里生锈的铁五号(注:five-iron,一种高尔夫球铁头球杆)就能搞定我们,布列松可以拿着一部布朗尼(注:Box Brownie,柯达早期的120相机)和一个胶卷,以他一贯的平静和意外之举,创造我们其他人用了一辈子徕卡也无法完成的奇迹。

布列松自己十分清楚这一点:我没办法放弃徕卡,尝试了很多不同的相机以后我还是用回了徕卡。

这并不是说对每个人都适用,但就我而言这就是我需要的相机,它真正地构建了我的视觉延伸。

被问及对徕卡的看法时,布列松形容说感觉是“犹如一个温暖的深吻,一发左轮手枪的射击,一张心理医师的躺椅。

”这样看来,五千美元倒像是捡了大便宜。

许多原因都促成了徕卡的崛起。

画报出版的热潮使得更多篇幅需要摄影来填充;中产阶级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更强的消费力以及更多空闲时间,他们希望记录下自己幸福的时刻,就算不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至少也能拿来展示。

但许多伟大发明的诞生通常并不只是因为宏观的历史运动,而是受作用于个别的可能性。

就拿徕卡来说吧,徕卡的发明是因为哮喘。

每个行驶在奥斯卡- 巴纳克大街上的徕卡工程师都会想起他们的企业荣耀,因为正是巴纳克设计了徕卡I型相机,他曾是卡尔蔡司的工程师,耶拿市(注:德国城市,蔡司工厂所在地)大名鼎鼎的镜头制造者。

巴纳克是业余摄影爱好者,1905年他首次有了徕卡相机的想法,就像空想似的,那时距离真正的徕卡相机上市还有二十年:那时候我拍照用的是这样一台相机:带上13到18块干板底片,6个双层底片盒以及一个大大的皮腔(就像售货员的样品盒)。

每周日我穿梭在图林根森林里时,都得拽着这个大包袱。

就在我奋力翻越山坡时(我有严重的哮喘),一个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难道这一切不能有所改观吗?五年后,巴纳克受邀去他们的竞争对手,位于威兹拉的恩斯特·莱兹光学器材公司那里工作。

(1988年这家公司被出售,相机部门独立了出来,易名徕卡,并搬到了15分钟车程远的索尔莫斯。

)1913到1914年间,巴纳克研制出了被称为Ur-Leica的相机:它有着坚固的长方形金属外壳,比一个眼镜盒大不了多少,棱角圆润,黄铜镜头伸缩自如。

你可以将它放进上衣的口袋,整个周末都在图林根森林里漫步,却不会因此气喘吁吁。

不同寻常的是,如果你将它和今天的徕卡MP放在一起,它们的相同之处会远远盖过不同之处,就像一个年轻人和他的曾祖父站在一起,你也会得到相似的感受。

1914年8月2日,巴纳克用他的全新装置拍摄了一张照片。

在亚历山德罗·帕西(Alessandro Pasi)全面详实的著作《徕卡:一个世纪的见证者》(Leica: Witness to a Century,2004)里,我们看到了这张照片的复刻版,一个戴头盔的士兵正转身离开一根圆柱,上面有他刚贴上的帝国征兵动员。

这是徕卡第一次在众多相机里展露风采,它就在那里,直面历史。

巴纳克最终因为意见不合离开了这家后来被人们称为徕卡的公司。

(他个人希望公司起名Lilliput而非 Leica,但后者显然更明智。

)每当你购置一台35mm 相机,都要向巴纳克致敬,因为正是他的这种便携式发明普及了24mm×36mm 的底片,这种底片 2:3的黄金比例改良自电影胶卷。

公司记载巴纳克曾用两手拿着一条新胶卷,张开双臂,结果长度刚好是36帧,从此这成为了35mm胶卷的标准规格。

也许吧,要是巴纳克是个彪形大汉,没准我们的胶卷就有40张了?徕卡I型相机最终在1925年首次亮相,引发了一片惊讶。

帕西引用了一位徕卡历史研究学者的话,“在许多年长的摄影师看来,徕卡就是按女士提包的尺寸设计的小玩具。

”可就在此后七年间,售出了约6万台徕卡I。

这可是一大堆手提包哟......这种全新的相机快门速度高达1/500秒,最大光圈f/3.5。

1932年,徕卡II面世,配置了帮助对焦更精确的测距仪。

我曾使用过一台徕卡II,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款式,但直到1948年才停产。

相机的每个零件都还运作自如,包括过片用的齿状旋钮。

对于新手来说,徕卡的极简设计比尼康、佳能这样的“数码怪物”要亲切得多。

后者的说明书目测都直逼《旧约全书》了,而徕卡II却像是端坐在我手心里的小狗,向我撒娇让我带它上街。

徕卡不仅吸引了大众,也吸引了那些职业摄影师和发烧友。

1926年,一个名叫保罗·沃尔夫(Paul Wolff)的德国人购得了一台徕卡,从此以后就成为了品牌的传教士,他写于1934年的《我的徕卡体验》(MyExperiences with the Leica)让很多人皈依了“徕卡教”。

他的同胞,出生在法兰克福犹太家庭的伊尔萨·宾(Ilsa Bing),在她1931年的一次展览后被封为“徕卡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