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教育职能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教育职能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 0 1 4年 教 育职 能 的探 索与实践

以 重 庆 工 贸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为 例
宋正富
摘 要: 高职教育姓“ 高” 名“ 职” , 是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 、 科学研究 、 社会 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四项基本职能。高职院校在具体办学实践中需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 , 充分发挥技术 优势 , 立足区域实际需求 ,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真正体现大学的职能。
会衔接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 , 肩负着培养适应 和业务流程 , 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 教学方法和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高素质技能型专 门人才 的重 教学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 , 促进信息技术 过程、 方法和评价的深度融合。学院拥 任。学院根据培养人才的需要 , 坚持“ 校企合作 、 工 与教学内容、
质, 在制定办学思路和探索实践 中注重体现大学功 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项 目 2 个 ,重庆市教改试
能, 积极打造具有工贸特色的“ 知行文化” , 将科学 点专业 1 个, 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 3 个, 应用 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 推 化工技术 、 会计 电算化及服装设计专业在 2 0 1 1 年重
证率 9 5 %以上 、 就业 率 9 9 %以上 。 二、 充分 发挥 技术 优 势 。 广 泛开 展科 学研 究
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 也是高校实现 自身价值 、 提高
高职 院校与学术研究 型大 学虽然在发展模式 办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 这既指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 及科研能力积淀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 科学研究往往 将 服务 社 会 , 同时也 包括 了高 校 在办 学过 程 中对经 被人们所忽视 , 但仍然是 高职教育 的重大使命。如 济建设作 出的应有贡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建新 院长就 曾提出 , 高职院 学院重视社会服务工作 ,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校 同样需要科研 , 只不过 , 高职科研的方 向不是关 发展为 己任 , 立足于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及“ 三区” 注 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 而是强调服务行 业和 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 , 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 成立 了“ 重

探索教育学中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

探索教育学中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

探索教育学中的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中,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就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地位探索相关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及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它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起源于工业革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有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技术教育的定义及教育目标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备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它强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目标和方法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关注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能力。

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而技术教育更注重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四、技术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技术教育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首先,技术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职业知识。

其次,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在特定职业领域的综合素质。

最后,技术教育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五、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首先,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根据行业需求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面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及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企业)、学术(高等院校)与研究(科研机构)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产学研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时,首先需要明确其核心理念。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术理论的深度研究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合作的生态系统。

企业需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以及标准化的培训方案;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能够借助企业的实践需求,调整和改善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行业。

同时,积极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首先要重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当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校应当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行业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职业院校可以增加相关课程,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还能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也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往往是相对分开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实际工作对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或者“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实践,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与此同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在线学习平台与模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验。

中职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面临着如何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职教育在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方面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首先,中职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中职教育往往偏重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因此,中职教育应该加强理论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例如,在电子技术专业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让他们亲自动手搭建电路、调试设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职教育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核心要素,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

中职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竞赛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源,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

另外,中职教育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中职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和培训,引导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

此外,中职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创新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因此,中职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中职教育还应加强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评价与认定。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技能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中职教育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对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对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对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作者:魏玲陶佳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3年第02期一、现有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及方法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有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课内培养:中职学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根据岗位的要求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对中职学校而言,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赖以就业谋生的“饭碗课”,在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外培养:限于当前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在课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驾驶员的标准,但如果结合课外培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而且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已经有效结合在一起了,不少学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

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式有:①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

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并逐项进行培训,进而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

②项目技能培养模式。

项目技能培养模式是从项目教学法演化而来的,这种技能培养模式主要用于与专业主要技能关系不大而又必须具备的一些一般技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用并不广泛。

这种培养模式的特征就是交给学生一个典型项目,让他们围绕着项目开发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技能。

③“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

这种技能培养模式好比青蛙在前进中向旁边跳了一下又回来,因此称为“蛙跳式”,由于具有特殊性,应用较广泛。

另外,常用的实习教学方法还有问答教学法、示范操作法、指导操作法、参观法、鼓励教学法等,现在较为实用的有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操作技能并构建理论知识的教学法。

“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鉴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鉴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鉴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水平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我国也形成由对中级人才的需求转向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这种层次人才的需要,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招生人数和发展规格迅速扩大。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因此研究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通过职业分析,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

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所有的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

所有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如制造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4、在考试组织上以客观要求为标准“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某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从而能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3+0.5+0.5”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0.5+0.5”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规 格
改 革 。 索 并 完 善 “ + .+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探 3 05 05 的 进 一 步 在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业 建 设 等 方 面 形 成 自 专 身 的 强 势 特 色 。 出 新 的 优 势 。做 名 符 其 实 的 “ 创 全 国 职 教 师 资 培 训 基 地 ” “ 东 省 中 小 学 教 师 继 续 、广 教 育 基 地 ” “ 东 省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校 长 培 训 中 、广 心 ” “ 东 省 高 技 能 人 才 实 训 基 地 ” 和 广 。
炼 、 提 高 和 检 验 学 生 自 身 的 专 业 理 论 与 技 能 水 平 。 为 学 生 就 业 奠 定 良好 的 基 础 。 也 二 、 3 05 05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 + .+ .” 为 了顺 应 我 院 办 学 方 向 和 定 位 的 转 变 . 索 探 并 实 践 “ + .+ .” 业 技 术 教 育 的 新 模 式 . 须 3 05 05 职 必 对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和 规 格 进 行 全 面 的 修 订 。 革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以 实 际 岗 位 或 改 并 职 业 所需 要 的 能 力 为 出 发点 改 革课 程 体 系 和设 置 教 学 内 容 ;在 关 注 师 范 生 基 本 技 能 的 同 时 。 重 视 对 师 范 生 动 手 能 力 和 职 业 技 能 的 培 养 . 化 教 深 学 方法 和 教 学手 段改 革 ,采取 实 训教 学 仿 真化 、 全 真 化 ,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 最 终 培 使 学 生在 完 成学 历 教育 的同 时具 备 “ 证 ” 即学 三 ( 历 证 书 、 训 证 书 和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 提 高 毕 业 生 培 。 的竞 争力 。主要 的做 法 是 : 1修 订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教 育 的 培 养 目 标 和 具 体 .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2. 研究目标及方法 (6)2.1 研究目标 (6)2.2 研究方法 (7)二、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概述 (8)1. 新形态教材的概念与特点 (9)1.1 新形态教材的定义 (10)1.2 新形态教材的特点及优势 (11)2.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发展趋势 (12)2.1 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 (13)2.2 实践性与应用性导向的强化 (15)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研究 (16)1. 开发理念与原则 (17)1.1 开发理念的转变 (18)1.2 开发原则的确立 (20)2. 开发流程与关键环节 (20)2.1 开发流程概述 (21)2.2 关键环节的识别与实施 (23)四、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实践探索 (24)1. 实践基础与条件分析 (25)1.1 实践基础介绍 (26)1.2 实践条件评估与构建 (27)2. 实践探索的内容与成果展示 (29)一、内容概述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指出了传统教材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求方面的不足之处。

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点和要求,明确了教材开发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典型案例,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开发策略和措施。

通过实践探索,验证了所提出的开发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为我国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

职业教育改革与教材创新: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多指最 后一学年 , 指 三年 教学 时 间 中总计 一年 时 间顶 岗 或 实 习。

行 的重 要 依 托 高职教育具 有“ 等性 ” “ 业性 ” 高 与 职 的双 重 属 性 。所 谓 “ 等 性 ” 指 高 职 教 育 的 层 次 定 位 , 决 定 了 高 职 教 育 的 高 是 它 高 等 教 育 属 性 ; 职业 性 ” 指 高 职 教 育 的 类 型 定 位 , 决 定 “ 是 它 了高 职 教育 的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属 性 。要 处 理 好 这 对 关 系 , 要 就


般 不 低 于 教 学 活 动 总学 时 的 4 % ” 只 有 充 分 保 证 了 实 0 。
践 教 学 时 间 才 能 确 保 学 生 有 充 分 的 时 间 掌 握 熟 练 的 操 作 技 能 , 满 足 岗位 的 需 要 , 出 高 职 学 生 的 “ 技 之 长 ” 因 以 突 ~ 。 此 , 行“ 实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使 学 生 可 以 利 用 一 年 的 时 间 ” 在 相 关 的 岗位 上 “ 岗实 习 ” 适 应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重 要 尝 顶 是
模 式 的实 施 最 为 成 功 。 所 谓 “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指 在 高 ”
展 , 学校在校企合作 中创新人 才培养 模式 ” 使 。文 中 还 指 出
“ 强 和 推进 校 外 顶 岗 实 习 力 度 , 校 内 生 产 性 实 训 、 外 加 使 校 顶 岗实 习 比例 逐 步 加 大 , 高 学 生 的 实 际 动 手 能 力 ” 提 。这 些 重要文件精神揭示 了高职教育 “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必 要 ” 性 , 是高职院校推行 “ 也 2+1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强 有 力 保 障 。 ”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一、职业教育的定义与历史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事特定职业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的教育过程。

它是一种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经验和工作场所的技术培训。

职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工匠学徒制度,当时年轻的学生在学习士师带领下学习技艺与知识,并逐步掌握技能以成为工匠。

这个体系很快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和美国,从而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在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正在面临着很多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和认知仍然不够清晰。

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只是为那些不太优秀的学生提供的一种“备用选项”。

但是,更多的人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前途,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今天的世界里,职业教育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对各种职业技能的影响。

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积极面对这些挑战,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技能和知识。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职业教育的未来方向,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趋势:1、技能认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认证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真实的技能认证需要数千个数据点,加上自动化的技术,才能够准确判断学生掌握了哪些技能。

2、制定公平的评估标准:职业教育的评估不能仅仅基于学历水平,而应该是基于技能和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

职业教育需要提供权威的认证,并采用反馈机制来跟进学生的进度。

3、向深度和实用方向发展:今天的职业教育必须结合今日的数字世界,注重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和实用的战略思维和计算机技能。

4、打造网络化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搭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网络平台,让用户能够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时间和地点。

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实践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研究工具和技术,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1、研究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效果: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创新研究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创新研究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创新研究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由多种教育方式和培训课程组成的,旨在培养具备实际职业能力的各类人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创新研究。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市场需求层次、行业需求层次、企业需求层次和个人需求层次。

1. 市场需求层次:市场需求是指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

职业技能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高度关注市场变化,及时把握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市场提供合适的职业技术培训服务。

2. 行业需求层次:行业需求是指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

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进行精细化分类培训,更加精准地培养专业人才。

3. 企业需求层次:企业需求是指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

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建立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定期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活动,充满活力地推动创新。

4. 个人需求层次:个人需求是指不同人群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充分考虑学员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学员专业特点,制定适合个人的职业技术发展计划,帮助学员高效学习和成长。

1. 教学方法创新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互动教学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成效。

2. 课程体系创新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此外,应该倡导多元化教学,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和公开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培训模式创新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实体教学和现场培训为主,这种培训方式需要学员到学校或培训机构上课。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1 资源 的 重 复建 设 .
各 区 域 在 本 区 划 范 围 内 追 求 职 业 教 育 的 “ 而 小 全 ” 。这 种 “ 而 全 ”的 职 业 教 育体 系很 容 易产 生 学 校 小
行 实 践 能力 和 职 业 技 能 培 养 的 重 要环 节 , 实 训基 地 是 实 践 教 学 的主 要 场 所 ,加 强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是 办 好职 业 教 育
2 0
赵风职 教区合模的索实 春 : 业 育 域 作 式探 与 践
霜 学术研究
职业教 育 区域合作模式 的探索 与实践
赵 春 凤
临沂大 学教育学院 山东 临沂 2 6 0 70 5

要 目前我 国 职业 教 育存 在 职 能交 叉 、统筹 乏 力、 能力 不足 、 资源分 散 等 困境 ,难 以形成 整体 优 势 ,难 以适应
力和 职业 能 力 的技 能型 人 才 。实 践 教 学 是 职 业 教 育 中进
1 职 业教 育 区域 合 作 的成 因
地 区 间发 展 的不 平 衡 ,形 成 经 济 欠 发 达 地 区 与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之 问在 经济 基 础 、产 业 结 构 、人 才 需求 等 多 方 面 的 差 异 ,而 这 些 差 异 催 生 了职 业 教 育 的 区域 合 作 ,它 将 成为 促进 职 业教 育 改革 和发展 的新动 力 。
c onte nt

16 4 .t 6 71 3 h m
[] 宇. 向世 界技 能 强 国 [] 北京 : 2陈 走 M. 长城 出版 社 ,0 16 2 0 :1
我 国经 济 社会 发 展对 职 业教 育 人才 培 养提 出的要 求 。职 业 教 育区 域合 作 有利 于优 化 资源 配 置 ,提 高职 业 教育 的社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①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KYJD201413,主持人:汪吾金,成员:麻朝晖、林茹、陈燕萍、钱卫星、吴婷婷)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萧山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麻朝晖(1970—),男,浙江缙云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

林茹(1969—),女,浙江平阳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办公室主任、教授。

陈燕萍(1963—),女,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教授。

钱卫星(1974—),男,江苏常州人,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

吴婷婷(1984—),女,浙江浦江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汽车学院助理研究员。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汪吾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职业素养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是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有人视之为职业的内在要求和行为规范。

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的具体量化就是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 )。

职商越高越有可能获得职场成功,而职商是需要培养的。

在当前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寻求真正适用、高效的养成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助推“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中国智造”转变,要切实提高吸引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

(一)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深 职 院 按 上 述 原 则 已建 成 包 括 机 械 、 电子 、 电气 、 算机 、 信 、 建 、 业 、 物 、 通 运 计 通 土 农 生 交 输 、 理 、 术 、 济、 言等 1 管 艺 经 语 3大 类 4 8个 专业 。 中 , 广 东 省 、 育 部 确 立 为 “ 职 高 专 专 其 被 教 高 业教学 改革试点专业 ” 的分 别 有 6个 、 2个 。目前 , 职 院 建 设 起 来 的 专业 群 体 初 步 显 示 出 以 深 下 特 色 : 专 业 口径 宽 窄 并 举 。 有 像 电 子 工 程 那 样 适 应 性 较 强 的 宽 口径 专 业 , 有像 建 筑 ① 既 也 水 电 那 样 针 对 性 较 强 的 窄 I 径 专 业 。② 具 有 快 速 反 应 能 力 , 够 较 快 适 应 社 会 职 业 需 求 热 = 1 能 点 的 转 换 。③ 重 点 突 出 , 色 较 为 明显 , 够 充 分 适 应 行 业 或 产 业 结 构 的发 展 趋 势 。 特 能
技能 复合起来 , 如 , 装设 计与工艺 、 店餐饮管 理与制 作、 算机辅 助设计 与制造 等 ; 例 服 酒 些 技 术 成 分 较 复 杂 的 相 近 专 业 先 复 合 起 来 , 后 根 据 市 场 的需 求 情 况 和 , 然
深 职 院 的 办学 条 件 , 步 分 设 若 干 专 业 方 向 , 后 , 逐 今 随着 科 技 的进 步 和 深 职 院规 模 的 扩 大 , 有 些 “ 业 方 向 ” 逐 步 独 立 设 置 为 “ 业 ” 专 再 专 。
的设 置 。
“ 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就 是 坚 持 面 向 区 域 经 济 建 设 主 战 场 , 向生 产 、 务 与 管 理 第 一 以 , 面 服 线 设 置 专 业 , 当地 产 业 结 构 和社 会 人 才 需 求 的变 化 趋 势作 为 确 定 专 业 主体 骨 架 的依 据 。 将 深 职 院 确 定 了 物 流 、 子 等 相 关 专 业 作 为 今 后 重 点 发 展 的 长 线 专 业 ; 此 同 时 , 置 社 会 急 需 电 与 设 的短线专业 , 以小 批量 、 频 率 、 高 快节 奏 为 特 点 , 为社 会 培 养 一 些 特 殊 行 业 的 急 需 人 才 。 以 职 “ 业 岗位 ( ) 依 据 ” 就 是 或 针 对 一 个 行 业 岗位 ( 广 告 设 计 ) 或 针 对 一 组 相 关 的 职 业 岗 位 群 为 , 如 , 来 设 置 专 业 。 以技 术 含 量 为参 数 ” 主要 包 括 两 层 意 思 : 一 , 些 专 业 的设 置 不 完 全 是 针 对 “ , 第 有 某 个 特 定 的 职 业 岗 位 或 岗 位 群 的 , 是 按 某 一 应 用 技 术 领 域 的 需 要 来 设 置 ( 计 算 机 应 用 而 如 专 业 、 子 信 息 技 术 专 业 等 ) 第 二 , 使 是 针 对 职 业 岗位 ( ) 置 的 专 业 , 要 考 虑 其 具 有 电 ; 即 群 设 也

职业高中专业“五加”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职业高中专业“五加”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社会经济发展作 出贡献 。
培训 、 农科技推广 、 创业培训 、 从业农 民培训 于一体 ,
农村 职业 教育系指 当前我 国广大农村地 区实施 这是 由农村职教 办学 的特殊规律决定 的。 因此 , 这种新 办学模式必须集技术培训 中心 、 农 的 以农 业科 技 , 括农业 种 植 、 包 水产 、 果树栽 培 、 畜 创业指导 中心 、 市场信息 中心 牧、 蔬菜 、 花卉 、 药材 等为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 。 农村 业科技研究推广 中心 、 职业 教育除 了具有一般职业 教育 共性 外 ,还有其特 和学校产业 园五个部 分为一体 ,这五个部分不是相 而是 密切 联系 。 农村 职教学校就是这五个部 殊 的一面。 从我 国当前农 村的现实情况看 , 求学者求 互独立 , 我 五加” 办学模 学的 主要 目的, 是为 了解决经 济收入 问题 。 因此 , 个 分 的关 键载体 。 们的园林 园艺专业 “ 就很好地解决 了这个问题 。 体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 的需要相一致。当前传统 式 , 农业面临 向现代农业转 型 , 民或农 业工人需要增 农 二 、“ 五加” 办学模 式的内涵 收, 因此 , 职业技 术教 育要 以劳 动力为载体 , 过劳 通 1 .学校+ 业。 行 成立行业性 的职教集 团 , 建高 组 动力 培训 , 把农 业所需的知识 、 能转移到劳动力身 水平 的专业发展专 家指导委员会 ,并组成专业 学科 技 骨干教师 , 培养导师团 , 建立规章制度 , 开展 上, 以达成他们 创业或增收 的愿望 。 这一切需要职业 带头人 、 教育来完成和推动 。 为此 , 须构 建农 村职教办学 的 必
殳 , 成合作关 系 , 订 了 2 0亩樱花繁殖基 地合作协议 , 户 签 0
『 目 项 引进 国际知名品种 1 8种 , 把实际生产引入 了教 学课

职业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职业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职业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本论文探讨了职业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促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之间的深度互动和协作。

研究发现,产教融合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从产教融合的概念、意义、实施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以实际案例为例,深入探讨了该模式的应用和效果。

结果表明,产教融合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

最后,本文呼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的广泛实施,以促进职业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模式, 职业高等教育, 实践, 教育体系, 合作引言:职业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体系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产教融合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深入研究产教融合的概念、意义和实施策略,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其应用与效果,呼吁各方共同合作,共同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以促进职业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定义产教融合模式,作为职业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其理论基础和定义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段将深入探讨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根基,以及如何定义这一教育模式。

产教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构建具有更高社会效益的教育体系的愿景。

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产业创新。

这一模式的理论支持包括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教育与产业互动的相关研究。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知识的共建,通过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促进了知识的深化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此外,产教融合模式还借鉴了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任务来获得更深刻的学习经验。

这一理论基础有助于建立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高职院校任职基础类课程“理实一体、案例想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任职基础类课程“理实一体、案例想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任职基础类课程“理实一体、案例想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作者:崔爱永魏华凯孙海霞牛立娜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3年第27期[摘要]为实现高职院校任职基础类课程“学生能力生成”这一核心,基于“理实一体化”思维,探讨了教材体例结构、“案例想定”、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建设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教材结构“理实一体化”、“案例想定”实物化、教学内容智慧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实作教学过程正规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学实施的目标性、针对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任职基础类;“理实一体”;“案例想定”;机械工程基础[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105-04作者简介:崔爱永(1981—),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航空机务维修人才教育与培训。

魏华凯(1969—),男,汉族,江苏兴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航空机务维修人才教育与培训。

孙海霞(1979—),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结构强度分析及航空维修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牛立娜(1984—),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语言学。

任职基础类课程一般为多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比如机械工程基础,以常用零件、通用机构的运动特性为重点,将原理和设计的内容有机融合,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特点显著。

而传统“教师讲授—学生照搬—练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施的目标性、针对性不相适应,亟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基于职业教育“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和“应用性”的培养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采用“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教学思路,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任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已逐渐成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界公认的专业课教学的最佳模式之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有效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基于结果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探索

基于结果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探索

基于结果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探索作者:陈海轮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9期摘要:基于结果的教育(OBE)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被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到大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

OBE在教育过程中突出结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教育结果出发,逆行推出课程开展方式,使得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想要的结果,从而最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基于结果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逆行推出今年4月26日,我有幸通过内蒙古教育厅的选拔,参加了去加拿大北埃尔伯塔理工学院(NAIT)的访问学习。

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基于结果的教育模式(OBE)。

OBE是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英文缩写,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为基于结果的教育。

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培养的结果,即学生学成后具备的实用技能。

各层级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讲义都由教育结果出发,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文件。

每一层级就如一个巨大的伞,层层展开,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之上,教学计划在课堂讲义之上,由上到下,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学习结果,学生按照课堂讲义中设计的学习步骤,实现相应的结果,从而达到知识技能学习的目的。

在北埃尔伯塔理工学院,每一门课程都以企业所需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某个技能等为教学结果,逆推学生需要如何学习,教师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最终确定教学方案。

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困惑传统教育学式已经在各类教育中广泛应用。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普遍采用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讲授法提供的信息量大,教授知识效率高,教学成本较低,但是在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单纯的讲授法的授课效果并不好,培养出的学生到了企业后需要企业再次培养,不能直接上岗。

另外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会给每一位学生相应的成绩,并按照成绩给同学们排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大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的终极目
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
业教育两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此,探索新颖和高效的职教模
式是眼下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中职毕业生以后的学习和优化职业教
育作用显著。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建设课程的整合良好的道德素养数据库
的使用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的衣食住行所准备和为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所准备”。

这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为关注,较好地权衡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和统一,彰显了人文性和社会性。

党中央国务院和
省州的有关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培养人才的一系列标准,我们职校首要的工作便是: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后备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生产、建设、服
务和管理的需要。

为了更快和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职校管
理工作,同时博采众长,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新颖和高效的新路子。

具体如下: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
1.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要建立一套全面和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通过降低学历标准、提高工资和福利等优惠措施吸引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高
级技能人才的加入;积极吸引一些重点职校的毕业生投身到中等教育之中,为中
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
进教师自我加压和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趋势。

2.健全师资队伍的培训制度。

要积极拓展师资培训渠道的深度和广度;积极
建立一套职业学校教师终身学习的制度;积极和有关企业互动,定期组织教师到
单位实践,并且形成制度化,以不断增强师资的实践能力;积极做好师资的培训
和日常管理工作。

3.积极倡导“学、做和思”。

学,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日益深入,要求教师积
极转变教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不仅需要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
瞻远瞩的眼界,还有积极拓展本专业的上游专业和下游专业,不盲目排外,变“一桶水”为“长流水”;“做”,并非是单纯的教学行为,而是积极去探索、去挖掘,积
极领悟课程的精髓,变革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习惯整体把握,在
不断探索中形成一套教学思想新颖和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思,闻名遐迩的
大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形成理性
思维,重新审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从
而使自己朝“学者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二、积极推动课程整合
教学水准的提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重点和难点。

合理设置
专业与整合课程,是中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中职学校要以经济、企业和行业
对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技术为指导,整合有关专业,以市场为导向,紧跟
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有效融合。

三、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种畸形化的评价标准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能力,导致一些学习
能力差的学生丧失自信心、无法全面看待自己,产生了一些极端的言行,以至于
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消极影响。

而今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促使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学习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充分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
劣势,在趋利避害中不断完善自我。

为此,职校管理者要积极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这是当代置业教育最
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数据库技术的科学使用
数据库技术中数据集中管理和任务分散处理的方法符合科学管理的客观化发展,其有效地吸收了传统管理模式,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
信息化建设值得每位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深思。

言而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的一员,我们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要积极秉承科学发展观,紧跟时
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构建“适应需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2008)。

[2]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

[3]田洁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三期。

[4]王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有献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12。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8。

[8]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