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军历次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边境自卫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 ,遵 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先礼后兵和 “针锋 相对 , 寸土必争”的边防斗争方针 , 对侵犯中 国领土、领海、领空的外国军队 , 进行了英勇 的还击 , 积累了边境自卫作战的丰富经验。在 斗争策略、战役指导、战术动作、指挥协同等 方面 , 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 ) 坚持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的战略方 针。 1956年 3月 ,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保 卫祖国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人民解放军坚 决执行这一战略方针 , 粉碎了外国军队的多次 武装入侵 , 取得了历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 保 卫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安全。 从 1951年开始 ,印军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 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在我多次发出和平解决边界 争端问题的倡议后 , 印度当局仍坚持用武力改变边 界现状 , 不断在我边境制造流血事件。中国边防部 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 , 才被迫进行自 卫还击作战。又如前苏联边防军在一个时期内 , 不 顾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 无视中国领土主权 , 一再挑起事端。为了不使边境紧张局势继续发展 ,
后 , 对小股或分散活动的土匪 , 采取分兵驻剿 , 分片包干的办法 , 军事打击、政治攻势、发动 群众三者密切协同 , 加强对面的控制 , 加强交 通要道的控制 , 加强重点地区的控制 ; 以集中 对集中、分散对分散的灵活战术 , 打击土匪。同 时发动群众 , 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 , 对匪属、匪 众和匪首 , 进行争取和分化瓦解工作。对潜散 匪特 ,深入发动群众和组织捕捉小分队或小组 , 清除潜入深山密林、藏入地洞、逃往边沿山区 隐伏隐散的匪特分子。全国大规模的剿匪肃特 斗争 , 到 1953年下半年基本结束 , 先后共歼灭 匪特 268万余人 ,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和物资。这 场斗争 , 其规模之大 , 斗争之激烈 , 战术之高 超 , 战果之辉煌 , 为世界罕见。
— 16 —
朝鲜战争结束后 , 美帝国主义为最终完成 其对华的新月形包围圈 , 加紧了对台湾当局的 扶持。台湾方面则加紧 “反攻大陆”的叫嚣 , 以 浙江、福建沿海的岛屿组成其外围防御体系 ,作 为其反攻的前哨阵地。为统一祖国 , 保卫沿海 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粉碎国民党军对东南 沿海地区的袭扰破坏活动 , 必须拔掉国民党军 的这些 前哨阵地。这 时的我军已 在 “边 打边 建”中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军兵种比较齐全的合 成化军队 , 具备了实施三军协同、强行渡海作 战的条件。 1955年 1月 , 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部 署 , 组织了步兵 1个团又 1个营、炮兵 9个营、 海军舰艇 137艘、空军 22个大队共 184架飞 机 , 对一江山岛实施陆海空联合攻岛作战。这 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参 战部队首先以海空军夺取战区的制空权、制海 权。尔后 , 严密组织以步兵为主的陆海空三军 的协同动作 , 强行实施渡海登陆突击。在组织 航渡前 , 海、空军和炮兵火力对主要登陆地段 首先实行了猛烈的突击。当登陆部队航渡编队 接近一江山岛时 ,各种火力开始第二次急袭。当 登陆舰艇编队向登陆地段冲进时 , 又以火力支 援登陆部队上岸突击。歼击航空兵轮番巡航警 戒 , 迫使对方的飞机军舰始终未敢出动 , 整个 登陆突击作战中 , 步兵、炮兵、海军和空军之 间 , 协调一致 , 衔接自如 , 形成了压倒对方的 整体力量 , 使守军无还手之力。渡海登岛部队 , 实施多点同时登陆突击 , 击守军于不意 , 顾此 失彼。登岛部队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 , 采取 多路迂回战术 ,迅速攻占了守军的核心阵地 ,最 后全歼守军 , 解放了全岛。陆、海、空三军一 江山岛联合作战的胜利 , 使解放军的战略战术 宝库中 , 又增加了三军协同作战的新内容。
1949年 4月 , 渡江战役结束之后 , 溃退到 中南、西南的国民党军主力仅剩下白祟禧、胡 宗南两个集团。在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势下 , 这 两个集团有如惊弓之鸟 , 竭力避免与解放军决 战 , 企图保住老本 , 他日卷土重来。对于这样 的作战对象 , 如果采取常规的正面突击和尾后 猛追的打法 , 很有可能促敌窜逃 , 无法实现将 其全歼的作战目标。为此 , 毛泽东审时度势 , 提 出战略追击作战的方针 , 即: “对白祟禧及西南 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 , 插至敌后 , 先完成包围 , 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 部本 ) , 342页 ) 这是毛泽东的歼灭战思想在新 条件下的发展。 第二、第四野战军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方 针 , 把迂回、包围由战术、战役的范围扩大到 了战略的范围 , 把近距离的迂回包围 , 发展到 跨越上千公里地域的远距离包围 , 采取战略上 的大迂回动作 , 首先抢占敌后方要地 , 迫敌最 后在内线同解放军决战。四野和二野一部 , 对 白部采取了远距离迂回包围和分三路进击的作 战布势。经过衡宝、广东两战役 , 相继切断白 祟禧集团西向云贵、南向中越边境和海上逃跑 的道路 , 达成了对白祟禧集团的合围。与此同 时 ,西南地区外围的我军部队作了一系列佯动 , 一野十八兵团于北线抑留胡宗南集团于秦岭地 区。二野主力则从南面由苏、皖、赣入湘西 , 尔 后以大迂回动作 , 分别进占川东、川南 , 切断 胡宗南集团退往云南的道路 , 割裂了白、胡两 大集团的联系 , 迫使胡宗南集团在茫然中撤往 四川腹地。接着 , 二野主力又迂回到成都以西 , 堵死了胡宗南集团向西退入西康的道路 , 与向 南推进的北线兵团一起 , 达成了对胡宗南集团 四面合围的战役态势。这样 , 两大作战方向上 各个战役兵团作战行动 , 组成为始终围绕总的 战略意图的一个有机整体 , 使国民党军队最后 残存的两大集团 , 完全失去战场行动自由 , 不 可避免地陷入被围歼的境地。结果 , 我军最终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一、战略追击中的战略战术






次Biblioteka Baidu




邓 礼
战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 在指导 中国革命战争中 , 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人民战争 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新中国成立后 , 我 军根据战争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 针对不同 的作战对象、地域和性质 , 创造性地运用这些 战略战术的理论原则 , 指导新的战争实践 , 赢 得了每一次战争的胜利。
— 17 —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中国方面耐心地进行了说理斗争 , 规劝他们停止挑 衅。1969年 3月 , 苏边防军公然出动部队 , 侵犯中 国珍宝岛。在这种情况下 , 我边防部队才被迫还击 , 将其击退。1979年 , 中国南部边界自卫还击战 , 亦 是在多次规劝对方无效的情况下 , 才实施有限还击 作战的。 几次边境自卫作战 , 不论是驱逐对方武装人 员、收回被侵占领土 , 还是对侵略者进行还击 , 其 目的只在于惩戒入侵者 , 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由 于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 , 做到了师 出有名 , 还击有理 , 因而既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 又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 在军事上和政治上 均处于有利地位。 (二 ) 针对外国军队入侵各种情况 , 灵活运用 战法。 边境自卫作战 , 政治性很强。同时 , 由于作战 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入侵者的情况各异 , 给我边 防部队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课题。针对这些新情 况、新课题 , 我边防部队在作战实践中灵活运用战 法 , 不断总结经验 , 有效地歼灭了入侵者 , 取得了 一个又一个胜利。 1、对入侵境内的外军据点 , 采取就地围歼的 打法。侵入中国境内的外军据点 , 大致有 3类: 一 是跨越国界线 ,在中国一侧修筑阵地工事 ,设置各 种障碍 , 组成防御要点。这类据点 , 一般均居高 临下 , 易守难攻。二是侵入中国境内浅近纵深地 区 , 占据有利地形 , 建立据点 , 设置前进阵地 , 作 为与其主阵地联系的要点。三是越过传统习惯边 界线 , 侵入中国境内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的深远 纵深地区 , 占据有利地形 , 屯兵布阵。中国边防 部队 , 针对以上不同情况 , 采取断其退路、先围 后歼的作战原则 ,逐次拔除侵略据点。即对沿山脊 设防的据点 , 采取多路攻击或多梯次波浪式的攻 击战术 , 实行多路向心突击 , 置侵略据点之敌于多 处挨打、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 , 使其欲抗无力 , 要 逃不能 , 终被歼灭。 2、在战役、战斗上采取大胆分割包围 , 各个 击破的方针。中国边防部队在反击作战中 ,依据入 侵者各自的作战特点不同 , 在战术运用上 ,把集中
三、剿匪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歼灭后 , 国民党当局不 甘心在大陆的失败 , 把大批特务、正规军遣散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为匪 , 潜留大陆 , 伺机东山再起。这些以国民 党特务、反动军官为头目 , 以惯匪、国民党残 余军队的散兵游勇为骨干 , 以地方恶霸、封建 势力、帮会组织为靠山 , 并以部分胁迫、受蒙 蔽的落后群众作掩护的武装匪特 , 在全国十几 个省区内开展 “游击战争”。他们无恶不作 , 与 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决死的斗争 , 成为新生革 命政权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威胁。新中国成立之 初 , 剿匪斗争是肃清反动势力任务的核心 , 是 解放战争同国民党正规军战斗胜利之后的特殊 武装斗争形式 ,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捍卫新中 国执行对内职能的首次重大行动。过去我军长 期是以游击战争来反对占统治地位的敌人 , 这 时却要居于统治地位来对付进行游击活动的敌 人 , 在作战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于剿匪斗争高度重 视 , 对剿匪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战术作了明确指 示 , 规定: 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三 者紧密结合。在匪情严重的地区 , 以军事打击 为主 , 政治争取为辅 , 军事政治双管齐下 ; 在 一般情况下 , 则以政治争取为主 , 军事打击为 辅。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加强地方 武装、进行民主改革等项工作结合进行 , 以求 从根本上消除匪特生存活动的条件。对匪特斗 争的政策是: 首恶者必办 , 胁从者不问 , 立功 者受奖。以此达到争取多数 , 打击少数 , 利用 矛盾 , 各个击破 , 彻底消除匪特之目的。 遵照上述指示 , 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了 6 个兵团部、 41个军部、 144个师、 2个旅另 20 个团和海军一部等主力部队 , 约 150万人的兵 力。在新解放区 (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 北地区 ) , 从 1949年 5月至 1953年执行剿匪肃 特等任务。剿匪部队在这场极其艰苦复杂而又 特殊的战斗中 , 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灵 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 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剿匪斗 争 , 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战术手段: 对大股土匪 , 实施军事进剿 , 集中优势兵力 , 采取奔袭、合 围、追击等战术 , 给股匪以歼灭性打击 , 使其 失去集中活动的能力。在大股土匪被歼和击溃
— 15 —
军事历史 1997年第 6期
歼敌 120余万人 , 实现了中央军委的全部战略 意图。
二、渡海攻岛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一 ) 采取偷渡、强渡与打小歼灭战的方 法 , 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1949年 12月西南战役胜利结束后 , 国民 党军剩下的 50余万部队退守东南一带的海岛 上。渡海作战成为人民解放军面临的最重要和 难度最大的作战任务。国民党陆军此时虽已溃 不成军 , 但其海空军还基本完整。守岛的国民 党军占有海、空军的绝对优势 , 他们依恃岛上 的坚固阵地工事 ,建立了完整的岛屿防御体系。 而我军当时只有单一陆军 , 既缺乏现代渡海工 具和空中、海上掩护以及远程炮火支援 , 又不 熟悉海情水性 ,没有渡海作战的技能和经验。针 对这一新的作战情况 , 担负渡海登陆作战的部 队 , 把积极准备、稳扎稳打和偷渡与强渡相结 合的手段 , 作为其行动方针。把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 和利用夜暗进行近 战歼敌的作战方法 , 创造性地运用于渡海登陆 作战中 , 取得了以单一陆军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的胜利经验。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 我军通常以分批偷 渡与强渡相结合的手段和近战夜战的方法 , 实 施渡海登陆作战。根据多数岛屿幅员狭小 , 地 形起伏 , 守军多点守备 , 有较坚固的防御阵地 , 不便用大部队机动作战的特点 , 登岛部队采取 先击弱敌、后打强敌、逐点围歼的战法 , 以连、 营或团为基本战术单位 ,大胆向守军侧后穿插 , 或分进合击 , 打小歼灭战。解放厦门岛、海南 岛、舟山群岛等沿海岛屿的实践证明 , 这种打 小歼灭战的方法 , 对于海岛作战十分有效。以 木船为航渡工具而实施攻岛作战 , 这是解放军 战争史上作战的又一重大胜利 , 在世界近代战 争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二 ) 陆海空三军密切协同 , 强行渡海登 陆作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