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部分)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三品分类法,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记载药物730种《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的成就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历史悠久,质量优等,疗效显著。
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修制,水制,火制),切制,炮制,水火共制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四气:寒热温凉四气功效: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就逆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功效:辛——能散能行,散发、行气、行血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泻下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属阳,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属阴,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增强原有疗效相使:功效有共性,或性能不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是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相反:两药合用,会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
《中药学总论》课件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整理)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的性能特点、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贮藏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味药物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味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酒为百药之长”。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应用
配伍
剂型
同类药味多非主、汤剂煎煮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矿物类、贝壳类
质坚不易出汁
有毒的药
久煎能减毒
芳香类
有效成分易挥发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盐下行 咸 贝壳 醋酸敛 果、子
治疗气逆证
燥
喘咳、呕吐
燥湿
治疗湿证
坚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淡
渗
利
渗湿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咸
软
软坚散结
下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泻下
治疗便秘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中药学总论》word版

中药学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的性能特点、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贮藏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味药物的分类、药性、功效、主治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味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此时期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酒为百药之长”。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这部分内容分为八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著作的贡献(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
中药学总论

⑶酸 味 酸 能收 能涩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 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 作用
⑷涩味 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 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 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 消食,安蛔等作用.
3、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 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 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4、蒸法——蒸法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二 、中药的性能
序—三个概念 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 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 阴阳气血偏 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盛偏衰 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药性 ( 中药的性能 )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 性质 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 和性能 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 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 , 五味 , 升降浮沉 , 归 四气,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⑹咸味 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 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⑺淡味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 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 升 降 浮 沉 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趋向性,是说明 趋向性 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谢谢大家!
作者:唐慎微 •开创了方药对照的先例
16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本草品汇精要》 •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官修
发明
本草
展
朝 作者:刘文泰 时
•1937年才正式出版
状期
况
《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首,
共52卷
作者:李时珍 •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17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2.2 004:11:26 04:1 1Dec- 2020 -Dec -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4 :11:2 604:11:26 04:1 1Sun day, December 20,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 12.20 20.1 2.200 4:11:2604 :11:2 6Dec ember 20, 2020
《本草纲目拾遗》 •裁药921种,《本草纲目
发
展
清 朝
作者:赵学敏
》未涉及者达716种之多 •1937年才正式出版
状时 况期
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 本草求真
•筛选《本草纲目》精粹,旁引 众家,兼抒己见
本草崇原 本经逢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经疏注
•辑复《神龙本草经》并加以阐 释之风盛行
18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 04:11 :260 4:11:2604:1112 /20/ 2020 4:11:26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2.2 004:11:26 04:1 1Dec- 2020 -Dec -20
中药学总论

唐宋以来,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 特色、质量优良、 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不同产地金银花 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不同产地金银花(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产 地 山东平邑 山西太谷 云南大理绿Leabharlann 酸5.66 3.88 1.81
不同品种莪术( 姜黄素含量( 不同品种莪术(Curcuma)姜黄素含量(%)
多数果实类药材,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 取树皮, 取树皮,因此时植物生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树皮易于剥离。 树皮易于剥离。
总黄酮含量 产 地 日 期 雄 北京前门 北京前门 北京检定所 北京检定所 北京宣武门 北京宣武门 19951995-09 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0 0.63 0.36 0.66 0.33 0.37 0.32 株 雌 株 1.02 0.74 0.68 0.53 0.85 0.45
2.中西药的互用 2.中西药的互用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例证: 人工合成(天然) 芒硝(NaSO4.XH2O) 例证:①人工合成(天然)药物 芒硝(NaSO4.XH2O)泻下 ②cortisone 考的松 皮纸激素类药物 类似中医上的助阳药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Aspirin 阿司匹林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解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中药学总论执业药师考试

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药材的收集,以保证药效,并兼顾容易获得和利于保护资源为原则,一般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每因品种不同而收集时间各异,小昆虫类应在数量多的活动期捕获,矿物药大多随时可以采集。 如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50天锯取头茬茸,过时则角化 金钱白花蛇应在夏、秋季节,捕捉孵出 1-3周的幼蛇 制取阿胶的驴皮,应于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而质优; 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此时因其翅受湿不能起飞,且可减轻对皮肤刺激(应带上手套)。
先秦时期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以动物为师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1.中药的起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1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西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中药学的发展特点 (1)已有药学专著出现。《药论》(西汉时期)
亡佚 (2)已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3)开始用“本草”一词,以其代表药物学及药
学专著 (4)国内外、内地与边远地区的药物不断交流,
促进药学发展——如 西域的红花(西红花、藏红 花)、大蒜、胡麻;越南的薏苡仁;边远地区的麝 香、琥珀、羚羊角、龙眼
(3)中药的炮制和制剂技术取得重大成就。
例如:《苏沈良方》最早记载了从尿中提取 性激素制剂“秋石”的制备方法。
学
2本草学著作
《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
**《本草经集注》——(七卷,北宋时期亡 佚,其内容可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 目》)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梁代
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著作内容:
①对《本经》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 ②为了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补充了采收、鉴别、
春秋战国时期: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味 学说的理论基础。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 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此为归经学说之先导。
②载药365种,多为朴实有验。每味药之下依次介 绍正名、性味、功用主治、生长环境、以及部分药 的别名、产地等
③创立“三品分类法”。按药物的有毒无毒、养生 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120)、中 (120)、下(125)三品,即创立“三品分类法”。
著作的学术贡献:
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珍贵的药学文献。 ②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③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中药学的发
中药学 中药学 总论

5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
2020/11/14
53
三、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 可分为四个时期
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 近代时期(1840-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
2020/11/14
怀地黄
49
怀牛膝
2020/11/14
50
绪言
有关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 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特点:1、从产地上看,大多数中药最初产在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主要作用。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指来源于 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 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 怀牛膝
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020/11/14
46
怀菊花
2020/11/14
47
怀山药
2020/11/14
48
2020/11/14
2020/11/14
51
本草: 中药学的旧称。 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 故名。
草药:
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 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确认的一些药物。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
中药学: 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020/11/14
特点:
谱
2020/11/14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植物 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是植物药。 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 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生产大量开展之 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 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活动的出现,才相继掌 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 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 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 影响。
四个步骤中,中药学占据着落实到病人身上的最 后一环。 “用药如用兵”
一、 代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某些植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疗。
•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 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 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 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中毒遭 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 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 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 过反复试验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 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 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 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 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2、西周时期
已经有了专业的“医师”;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并有“五药”的记载,以及汤液、药酒 等剂型
•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 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 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 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 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 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 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 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医)字的汉字结构 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 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 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 从草,乐声。”不仅明确了药为治病物质的基 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 观事实。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中药学课件中药学总论

寒凉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 物,如石膏、知母等。此类药多具有清 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潜阳等作用。 温热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 物,如附子、干姜等。此类药多具有温 里散寒、助阳化火、稳中有降血通络、 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作用。 平性——药性不明显偏热、寒,仍属 “四性”。如甘草等。
中药学总论
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 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 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 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一、总论
(一)中药性能
1、定义:中药性能是对中药基本性质和功 能的高度概括。
2、分类:
(1)四气
与药物实、 种子、矿石、贝壳类药物多沉降。
与炮制有关:沉降药,酒制则升,姜
汁炒则散;升浮药,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与配伍有关:沉降药与大量升浮药配
伍,则随之升浮;升浮药与大量沉降 药配伍,则随之沉降。
(5)、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 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药中部分药物标有大毒、小毒、有
毒,而绝大多数药物无毒。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称:
“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 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 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咸味:有软坚散结和软坚泻下作用。 能够消散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 肿块的药物,多标以咸味。
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标 以淡味。
(3)归经
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 腑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 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
损害性反应
05.12.2020
40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功效:亦称为中药的“功能”。 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 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 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人功,卒无裨益。” 《千金翼方》
05.12.2020
22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贮藏中药,由于药材受外界因素和 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质变后 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可 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甚至产生 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05.12.2020
23
05.12.2020
8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二部为西药,每5年出版1次。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05.12.2020
16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 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 有法。”
《本经》
05.12.2020
17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蒸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05.12.2020
36
制霜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其他制法
日晒夜露制霜
发酵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发芽 生产新药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 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
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 术、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 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
05.12.2020
19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 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05.12.2020
20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植物类: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
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祛痰、化瘀等。
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 消除病理产物四者之间有着密切
的联系,因此上述划分又是相对
的。
05.12.2020
44
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05.12.2020
9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05.12.2020
10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成书
42
功效的分类:
l.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消
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①祛邪的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
②扶正的功效:益气、助阳、滋阴、补血
05.12.2020
43
③调理脏腑气血功能的功效:理气、活
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
④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消食、利水、
洗——除去杂质。 淋——使其清洁或软化。 泡——使其软化。 润(闷、伏) 漂——去除腥味,盐分或有毒
成份。 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
吸收,外用少刺激。
33
火制:
清炒——便于粉碎、缓和药性,便于
有效成份的煎出。或增强收
炒
敛止血作用。
减少药物刺激性,增效。
固体辅料炒
使药物酥脆易煎便服。
05.12.2020
于约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种,首创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 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 注意区别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 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 产生。
05.12.2020
5
二 .学习《中药学》的重要性
1.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论治:理、法、方、药
2. 药是治病的武器,是方剂学和临床 各学科的基础。
⑴ 与中医基础学的关系: 中基:脏腑 寒热 表里 虚实 痰 中药:归经 四气 升降 补泻 化痰 五色五味入五脏 浮沉
05.12.2020
6
⑵ 与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辨证、立法
组方
临床实践
中药理论
俗语云:“识医不识药,
十医九不着”
⑶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⑷ 在现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05.12.2020
7
三.学习《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神农本草经》)
05.12.2020
4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指
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
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
制品和生物制品)
草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
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05.12.2020
05.12.2020
4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中药的主治, 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或“适应证”。从认识方法而言,主治 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临床运用的角度 来看,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
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应用) 和性味归经的枢纽,因此是学习中药学 的重点内容。
05.12.2020
品种、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
地药材”(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 而效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 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 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
05.12.2020
18
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05.12.2020
31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可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及其它制法等五大类型。
纯净处理——去掉灰屑、杂质及非
药用部分。
修治 粉碎处理——粉碎药物及符合制剂
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处理——利于炮制、贮藏、
调剂及有效成份煎出。
05.12.2020
32
水制
05.12.2020
34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炙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煅——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
煨——去油、减毒、增效。
烘焙——使之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
05.12.2020
35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陈嘉谟.
05.12.2020
37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
外邪内侵
偏盛偏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05.12.2020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05.12.2020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21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矿物:大多可随时采收。
“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
05.12.2020
2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 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 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 理),古称“炮炙”、“修治”、“修 事” 。
炮制前后药物成份质和量会有所变化、
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可因之而不同。故炮
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宜当重
11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 其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