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_李琳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基于30 省市(2007—2017 年数据)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基于30 省市(2007—2017 年数据)作者:徐楠楠陈晓雪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徐楠楠1,陈晓雪2(1.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8;2.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益活跃。
但因长期追求发展速度,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文章从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力、环境友好性、环境抗压力、环境稳定性五个维度,构建了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基于2007—2017 年的数据,对我国30 个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进行了测度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但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依然存在差异。
关键词: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时空差异中图分类号:F062;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4-0015-08“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
从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2 年的“里约+20”峰会,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绿色转型。
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绿色发展的提出与真正的实践,则是自十八大以后开始的。
围绕国家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1]。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同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再次彰显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但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完全摆脱粗放式发展。
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对我国绿色发展现状做出精准判断,以及如何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显得极为重要。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增长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情况。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采用最新的数据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敛情况。
通过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可以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1. 背景介绍:阐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时空分异和动态收敛方面的研究意义。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愈发高涨的背景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考量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还融入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量化指标。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现象日益明显,这不仅反映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揭示了环境压力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布。
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各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关系,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哪些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哪些地区则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这种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动态收敛研究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收敛性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同或发散趋势,揭示各地区之间在环境效率方面的追赶或分化现象。
对于具有收敛性的地区,可以分析其收敛的速度和趋势,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对于发散的地区,则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2011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昆明绿色发展水平位列第三
2011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昆明绿色发展水平位列第三佚名
【期刊名称】《印刷世界》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随着《2011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的新鲜出炉,昆明这座以“春城”命名的城市一跃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34个参与测算的大中城市中,昆明绿色发展水平位列第三,并且列西部第一,内陆省会第一。
【总页数】1页(P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绿色发展幸福昆明——《2011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解读 [J],
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编制——《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内容简述 [J], 李晓西; 潘建成
3.面向“十三五”:中国绿色发展测评--《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上) [J], 本课题组;关成华;李晓西;潘建成;赵军利;林永生;赵峥;石翊龙;蔡宁
4.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下) [J],
5.面向“十三五”:中国绿色发展测评--《2015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下) [J], 本课题组;关成华;李晓西;潘建成;赵军利;林永生;赵峥;石翊龙;蔡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王元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处,郑州 450002)提要:在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内涵、作用机制、效应测度、影响因素、实现路径、治理和对策等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区域协同效应的深度剖析和综合度量,缺乏协同效应和发展模式的关联性研究,缺乏发展模式的层次性、地域性和可切换性研究,提出基于效率增进的区域协同发展作用机理、协同效应测度、模式判定和模式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为促进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由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加快区域以协同促增长的进程以及全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区域协同发展;协同效应;效率增进;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1)02-0032-06 DOI:10.13483/j.cnki.kfyj.2021.02.005 国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1965年,美国战略管理学教授伊戈尔·安索夫(IgorAnsoff)提出“协同”(synergy)的概念。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创立协同学。
此后协同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国内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学者对区域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尤其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开始明显增多。
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进展国内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机制揭示、过程解析、效应测度与治理应对等方面。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概念。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区域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区域内各部分能够实现相互配合、同频共振,促使区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形成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方创琳[1]基于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等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阶段性规律;柳建文[2]从区域间治理角度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闫昊生、孙久文[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区域模型。
【免费下载】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 北纬网
第九章生态保护与建设任何社会与经济系统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在生态与环境方面的支撑,生态安全由此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从倡导可持续发展到推行绿色战略和低碳经济,均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保护生存空间、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为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日渐突显,生态维护与建设的任务尤为繁重。
全球生态服务功能的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体系表明,区域系统的生态与环境支撑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类型、规模、质量及其多样性,提高并且改善生态系统的这些特征,不仅在世界范围内,而且在我国不同区域都已经成为政府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其相关的指标和参数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直接或间接标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章将针对绿色指数选择的指标,阐述其问题及在区域发展中的生态支撑作用一、现状与问题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生态与环境资源有限,区域差异显著,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局部有所改善,但治理效益难以均衡破坏结果,生态赤字仍不断扩大。
与绿色指标相关的的生态特征也显现出同样特点。
(一)水生态水资源供给整体下降。
虽然近年我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有所增长,但从过去9年来看,仍呈下降趋势,图9-1给出了2000-2008年我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的变化趋势。
2008年我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为2071.1立方米,同比增长8%,但低于2000-2003年的水平,其中2002年我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达到2207.2立方米,平均每人每年的当地水资源量比2008年高出136立方米。
图9-1 2000-2008年中国人均当地水资源量单位:立方米/人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中国水污染状况依然比较严重。
2006至2009年,我国废水排放量逐年递增,依次为536.8亿吨、536.8亿吨、572亿吨、589.2亿吨。
2009年,全国202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地表水资源的状况表现为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经济成为了不少国家的发展目标。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绿色经济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
通过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降低对环境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首先,我们要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其中包括环境质量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以及社会指标等。
环境质量指标可以通过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水资源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等来反映。
经济发展指标可以通过测算资源利用效率、环保行业增加值、清洁能源占比等来衡量。
社会指标可通过人们对绿色经济的认知程度、环境行为以及绿色消费等进行调查和测算。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算,可以客观地评价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
其次,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需要加以分析。
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市场层面以及文化层面进行考察。
在政策层面,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资源利用税收政策等,以引导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好地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在技术层面,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等都是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层面,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和认可程度也是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文化层面,绿色生活理念和环保意识的普及也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迹象。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例如《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以推动绿色发展。
同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中国31个省(区、市)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中国31个省(区、市)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邓路;李蓉蓉【摘要】通过构建DEA和运用BCC-DEA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1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和各省(区、市)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全国纯技术效率为0.967,整体未能达到资源最优化使用。
其中沿海及内陆大部分纯技术效率有效,但是西部省市普遍纯技术效率较低。
全国整体规模技术效率较高,为0.978,其中有16个地区规模效率值为1。
全国固定资产、社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和用水投入均有一定程度的冗余量,其中辽宁、吉林、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宁夏7省市的4种生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冗余量,尤其是能源投入。
通过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产业生态化;DEA模型;技术效率;评价【作者】邓路;李蓉蓉【作者单位】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4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
中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科学合理的测度当前我国的产业生态效率程度,对于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效率的概念理论基础来自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WBCSD(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给出生态效率的定义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富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使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逐渐减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
随后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提出一个更为简洁的概念:生态效率是使用生态资源来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率。
产业生态化则是把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7)2.1 绿色产业概述 (8)2.2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历程 (8)2.3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 (10)2.4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10)三、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3.1 政策法规不完善 (13)3.2 资金投入不足 (15)3.3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16)3.4 市场机制不健全 (17)3.5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18)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9)4.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20)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2)4.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3)4.4 完善市场机制 (25)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6)五、结论与展望 (27)5.1 研究结论 (28)5.2 对策实施效果预测 (28)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围绕“我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内容包括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概述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及重要性,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也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分析我国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绿色技术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够、市场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绿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我国实现绿色转型的目标。
强调绿色产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对未来绿色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本文档旨在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以期推动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
五大发展理念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作者:邢苗张建刚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32期[摘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事关我国发展全局,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
文章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涵盖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多方面要义的优化过程。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文章构建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与均权重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地区间差异,对障碍与瓶颈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DOI]10.13939/ki.zgsc.2017.32.016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环境问题愈加突出,双向开放格局稳步推进,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责任重大。
“十三五”规划指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事关我国发展全局,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
五大发展理念下,我国在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现状如何?制约因素有哪些?针对上述问题,构建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地区间差异、明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这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研究,周林等[1]从三大产业之间、产业类型之间、产品形式之间的比重变化描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郭克莎[2]通过产值、资产、技术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动描述产业结构高度化;宋海林[3]认为产业结构演进将经历合理化、高度化两个阶段。
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产业绿色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新方向和必然选择。
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标体系的构建,黄茂兴等[4]用产业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衡量产业结构的变迁;程艳霞等[5]囊括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指标;林春艳等[6]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结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并分别用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及产业部门产出结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值衡量;王桂月等[7]则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和产业发展两型化、转方式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
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协调江苏省区域发展
( 华东师范大学 城 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 2 0 6 ) 0 0 2
摘要 :江苏省内分为三大区域 :苏北、苏 中和苏南 ,各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且苏北 、苏中与苏南之 间的 经济差距有 日渐扩大的趋势。区域的协调发展才是江苏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动态 比较优势理论认 为地 区
形成一体化的市场及产业链,本 区内生产要素积极
向, 就应加以扶持 ,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达到了
收稿 日期:20 0 8一l O一1 ;修订 日期 :20 6 08—1 0 . l- 8 作者筒介 :李琳 ( 94一) 18 ,女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资源管理
济的发展存在 明显的不平衡 :苏南 ( 苏州、无锡 、 常州 、镇 江 、南 京 ) 、苏 中 ( 州 、泰 州 、南 通 ) 扬 、 苏 北 ( 州 、连云港 、淮 安 、盐城 、宿迁 )分 别 占 徐 20 05年 江 苏 省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6 % 、1. % 、 3 76
影响 ;二是关 注动态 比较 优势 ,亚 当 ・ 密关 注分 斯
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指 各 区域 在 经 济发 展过 程 中 ,区域之 间在经济交往上 日趋 密 切 、相互依 赖 日
益加深 ,在发 展速度 、发 展 内容上关 联 互 动 ,从 而
工 以及经 济组织在 经济 发展 中的作 用 ,强 调后 天 因 素对 比较 优 势 的 影 响 ,因 而 比 较 优 势 可 以 动 态
18 94年 江苏 省 提 出的 “ 极 提 高 苏 南 ,加 快 积
பைடு நூலகம்
总量最低 的宿迁 ( 苏北 ) 的 1.1倍 ,而人 均 G P O7 D 的差距 也 在 逐 渐 扩 大 分 别 是 :5 0 05 8元 、1 9 85 1
西北五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程度动态评估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2期No.02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呈现出“多极”并存的现象,成渝经济区、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在成长为支撑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城市群地区,集群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刺激西部地区发展潜能。
西部地区具备着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双重特点,各地资源禀赋条件有着明显的“异质性”。
同时,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致使区域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
其次,西部地区包含的地区较多,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要素禀赋和自然环境,因此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导致区域内部各地区发展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部地区多个增长极共生,意味着区域协同发展阶段的到来,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使地区之间或地区内各分组间优势互补,合力推进大区域的发展,实现“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区域高效有序的发展,而区域内的协同发展是大区域共生的前提。
此外,西北五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该区域内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动态评估,识别发展特点,并因此推进该地区协同发展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撑是当前发展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现有文献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程度与原因的分析,其中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 曲线)是这类研究的理论依据。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反映了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 ”型关系,这也说明环境作为现代经济的一种重要要素,满足边际效率递减与边际成本递增的假设。
因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得到了以往学者的普遍重视,他们利用EKC 曲线对国内外或者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其中,Zhang 和Liao 等(2018)对中国各省市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省市分别遵循倒“N ”型、倒“U ”型与正线性关系;邢秀凤等(2006)研究了山东省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出了省域现实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我国30个省市绿色增长指数实证研究--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关键词:绿色增长;生态环境;拉开档次法;自然资产;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19)04-0028-09
0 引 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生态资源危 机事件不断发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环境及资源 问题,不再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分开。作为不同于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范 式,绿色增长受到广泛关注。李晨和肖贵蓉认为, 绿色增长不止包含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低碳增长贡 献,还包含了致力于减缓气候恶化、提升环境可持 续及社会公平和降低社会贫困的信息。[1]6-7绿色 增长连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平和经济增 长,以期打破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无法在社会发 展中被同时兼顾的恶性循环。在资源与环境的双 重约束下,推动“绿色增长”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经之路。在此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相 关面板数据求出绿色增长指数,以对我国 30个省 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状况进行动态增长指数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
叶丽君;李琳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09(029)003
【摘要】文化产业竞争力已逐渐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大部分地区处于竞争力强弱层次的中间层面,整体而言,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但少部分地区存在较明显分异;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叶丽君;李琳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F222.39
【相关文献】
1.我国省域出版产业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 [J], 陈金丹
2.基于德尔菲法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J], 赵继新;郑强国;董艳辉
3.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J], 张立新;曾兴琴;林令臻
4.基于ANP模型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J], 赵瑞峰;曾宁峰;刘华明;章雨薇
5.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J], 张春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动态评价——基于熵值修正G1法和距离协调度改进模型的实证分析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18.03.009 〔 中图分类号〕 F061������ 5; F427 〔 文献标识码〕 A
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言
“绿色”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是工业转 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 措。 目前中国工业尚处于高投入、 高消耗、 高排 放的发展阶段, 资源消耗严重, 环境污染问题突 出。 工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也备受各界关注。 目前关于工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展水 平的评价。 WCED 最早提出了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体 系[1] , 随后 UNIDO[2] 、 OECD[3] 、 Eiadat[4] 和 He[5] 从多方面选用指标来评估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国内学者中周五七[6] 、 卢强[7] 、 李琳[8] 等人从不 同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并进一步 分析了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区域间差异。
第 3 期( 总第 293 期)
工业技术经济
No������ 3 ( General, No������ 293)
2018 年 3 月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Mar������ 2018
������������������������������������������������������������������������������������������������������������������������������������������������������������������������������������������������������������������������������������������������������������������������������������
《300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报告发布
《300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报告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12月10日,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与《中国对外贸易》联合发布《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报告,公布了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排名。
报告称,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取得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社
【总页数】1页(P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33
【相关文献】
1.中国发布绿色GDP报告 [J],
2.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CCGEI2011)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唯一选择 [J], 季铸;白洁;孙瑾;周环环
3.中国经济面临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重大转变——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报告(CCGEl2010) [J], 季铸;李磊;何燕
4.国家衣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9)在京发布300强国家示范社2019年营收均值5789万元 [J], 思雨
5.中国首份绿色GDP报告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方法
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综合评价方法李琳;王搏;徐洁【摘要】This paper firstly uses the improved s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synthetically,and then measures 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applying the fuzzy membership theor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coordinating degree of different regions,from which we find the issu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pose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运用改进 S 型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模糊隶属度方法测度了各地区的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凸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度;S 型主成分分析;区域差异【作者】李琳;王搏;徐洁【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F127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可持续的、双赢的[1]。
我国绿色GDP实证研究比较
我国绿色GDP实证研究比较
席永线;李山梅
【期刊名称】《商业时代》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绿色GDP的应用无疑会对遏制地方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地方区域绿色GDP核算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本文对前人的探讨进行了综述,重点研究了我国八个省市绿色GDP核算情况,从绿色GDP的内涵、核算公式、核算内容、估价方法以及统计结果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当前这一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予以展望.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席永线;李山梅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资本结构理论与我国实证研究比较分析 [J], 汤海溶
2.资本结构理论与我国实证研究比较分析 [J], 汤海溶
3.东亚国家经济增长对环境依赖度的实证分析——论绿色GDP在我国的实施 [J],
罗昕熠
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GDP核算实证分析 [J], 赵莹;王敏
5.我国绿色GDP发展的实证分析 [J], 李春忠;李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P,2009 ) 、绿色欧洲基金会 ( GEF,2011 ) 、Jiu Stein 评估的研究较为缺乏。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 ( 2012 ) 等为代表的机构分别就全球绿色新政计划、欧 国家统计局 ( 2010 ) 构建了一套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 洲绿色新政计划以及美洲绿色新政计划进行了阐述 。 体系,该指标体系由 1 个目标层、3 个评价层和 55 个具 就第二方面来说, 以 James R. Cohen ( 2009 ) 、 UNIDO 体指标构成,然后采用主观赋权和加权求和的方法,对 ( 2011 ) 、Kanokporn Tangkittipong ( 2013 ) 为代表的学 者或机构, 探讨了产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意义或途径 ; Charles R. Hall ( 2006 ) 采用区域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 绿色 产 业 的 经 济 效 应 进 行 评 估; 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 ( 2009 ) , 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评估 与分析; Andrew Jaovis ( 2011 ) 建立多个指标和统计 分析方法,对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进 行了预测。概之, 在西方, 绿色产业及其经济效应已 我国 2008 年 30 省市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评估与比较 分析,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较为有影响的评价绿色发展状 况的文献; 朱春红 ( 2011 ) 构建了评价区域绿色产业发 展效果的指标体系框架,但并没有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 实证评估; 席广亮 ( 2008 ) 构建了由 1 个目标层、5 个 二级指标层和 15 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绿色产业发展适宜 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简单加权求和方法对江苏省 2005 年绿色产业发展适宜性进行了评估。 以上研究固然有其启迪意义, 但不难看出至少存
CA 环境治理指标 C 政府政策支撑力 CB 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ij
评价项目层
AA 产业绿色增长 效率指标 A 产业绿色增长度
X14 X15 X16 X17 X18 X21
区 域 产 业 绿 色 发 展 指 数 B 资源环境承载力
AB3 X24 X25 X31
BA 资源丰裕指标
X32 X33 X41
BB 环境变化指标
X42 X43 X44 X51
69
表1 目标层 评价层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因子 X11 X12 X1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科技经费支出 科技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 R&D 人员数量 每万人中 R&D 人员数 专利申请数 人均水资源量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森林面积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烟粉尘排放量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当年新增造林面积占总面积比重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城市燃气普及率 城市污水治理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对 于 越 小 越 优 型 指 标 ( 包 括 X12 、 X13 、 X41 、 X42 、X43 、X44 等 6 个指标) 做如下的标准化处理:
《经济问题探索 》 2015 年第 1 期
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
李 琳,楚紫穗
*
( 湖南大学,长沙 410079 )
要: 本文构建了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 31 省市 2007 - 2012 年 的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评估和多层次的动态比较。 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 但整 摘 体水平偏低;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明显, 但呈缩小之势; 东部地区在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撑 力上优势较明显,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劣势较突出; 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较优, 但产业绿色增长度劣 势较明显; 中部地区三大指标优劣势不突出,整体水平中等偏后。据此,提出简要政策启示。 关键词: 区域产业;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动态比较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资源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巨大 压力下,人类试图探索新的旨在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 社会协调共赢的发展道路, 绿色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 。 “绿色经济 ” 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英国经济 下产生 学家 Pearce 的 《绿色经济蓝皮书 》 ( 1989 ) , 他提出通 过发展绿色经济来实现经济、 社会、 生态的协调可持 续发展。此后,尤其是 2009 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背景 下,绿色经 济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发 展 模 式 受 到 国 际 组 织 ( 机构) 和学者们的重视。 概括而言, 相关研究主要 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绿色新政的实施计划与措 施,二是产业绿色发展的途径及绿色产业发展的效应 评价。就第一方面而言, 以联合国环境计划署 ( UN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但整体而言相关研究尚 不成熟,在定量评估方面, 集中于绿色产业的经济效 应或就业效应的评估, 而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成熟度 的评价研究较少。 在国内,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论题引起学术界的 关注尚是近年的事, 且相关研究集中于对绿色经济或 绿色产 业 发 展 的 基 本 思 路 或 对 策 的 探 讨。 以 兰 竹 虹 ( 2008 ) 、姜明生 ( 2008 ) 、 李忠 ( 2011 ) 等为代表的 学者,探讨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 ; 刘国涛 ( 2005 ) 、 马林 ( 2004 ) 、 刘景林 ( 2002 ) 等研 究了绿色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赵路 ( 2009 ) 、 曾健民 ( 2002 ) 、王克西 ( 2008 ) 分析了我国或某地区发展绿 色产业的问题和对策。 而迄今对于绿色产业发展水平
68
在两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仅有的少数几篇区域产业绿 色发展评价的文章, 均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加权平均求 和方法,主观因素较浓, 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 性打折扣; 二是相关研究停留于对区域产业绿色发展 状况某一时点的静态评估, 无法揭示我国区域产业绿 色发展状况的动态变化趋势与特征。 鉴于此, 本文在 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 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 31 省市 2007 - 2012 六年的产业 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多空间 层面的动态比较分析, 以揭示近六年来我国区域产业 绿色发展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地区差异特征, 进而提出 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思路 绿色发展是与传统的 “黑色 ” 发展相对而言的。 绿色发展是兼顾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又好又快的发 展,是对资源高效利用、 对环境全面保护的发展。 绿 色发展要求经济、 生态、 社会三方面和谐统一 发 展, 其中经济的绿色发展尤为重要。 经济的绿色发展紧紧 依靠并且落脚于产业的绿色发展。 第一产业的绿色发 展不仅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第二产业投入产 出效率的提高是实现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只有提高 资源利用率, 降低污染排放程度, 才能实现生态与经 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 “绿色 ” 与 “发展 ” 的有机 结合; 第三产业以其资源消耗强度低 、 环境污 染 小、 劳动生产率高等优点决定了它更具备 “绿色 ” 特征, 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发展高科技 含 量、 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符合经济发展方式 “绿色 ” 转变的要求。但产业的绿色发展绝不能仅仅只看三大 产业的发展, 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的全局视角, 以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依托, 以政府政策支持为支撑, 以产业 绿色增长度为发展绩效。 因此, 区域产业的绿色发展 指数可从产业绿色增长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 策支撑力三个维度来考量。 产业绿色增长度。 产业绿色增长度可从产业绿色 增长效率和产业绿色增长潜力两大方面来衡量。 产业 绿色增长效率是对当期产业绿色增长程度的有效反映 , 产业绿色增长潜力是对未来产业绿色增长的有效预测 , 两者都是绿色增长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丰裕 指标和环境变化指标。 产业的绿色发展以资源环境承 载力为依托, 只有合理利用环境容量, 转变资源需求 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保障经济的绿色发展。 政府政策支撑力。 政府政策支撑力包括环境治理 指标和基础设施建设指标。 政府政策支撑力是产业绿
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政策取向和政策实施力度直 接影响着当地产业的绿色发展。 ( 二)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的选 择和设计必须以产业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系统论等为依据, 遵循经济 规 律、 生态规律、社会规律。 指标体系应较为客观和真实地 反映产业绿色发展程度,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产业的 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衡量。 2. 系统性原则 。 “系统性 ” 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 坚持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把产业的绿色发展看成是 一个由经济、 社会、 生态组成的大系统来对待, 在本 文中使用产业绿色增长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政府政 策支撑力等三个维度对产业的绿色发展进行测度, 并 基于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 实用性原则。产业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涉 及面较广、内容较多, 若一一列举, 实用性和典型性 必然下降。因此, 选择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指标的代 表性、可量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 同时, 应尽可能 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方便使用、便于推广。 4. 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设置应便于政府、 公众充 分了解产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以及不同时间的产业绿色 发展的变化。 同时, 还应该便于国内不同区域、 不同 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国内外横向比较, 以揭示不 同地区之间产业绿色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瓶颈因素。 ( 三)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思路和指标体系设计的若干原 则,并参考相关文献, 构建了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 — —区域产业 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设置 1 个目标层— — —产业绿色增长度 ( A ) 、 绿色发展指数,3 个评价层— 资源环境承载力 ( B ) 、政府政策支撑力 ( C ) 。产业绿 色增长度 ( A) 由产业绿色增长效率指标 ( AA ) 和产 业绿色增长潜力指标 ( AB ) 两个评价项目层构成。 资 源环境承载力 ( B ) 由资源丰裕指标 ( BA ) 和环境变 化指标 ( BB ) 两个评价项目层构成。 政府政策支撑力 ( C ) 由环 境 治 理 指 标 ( CA ) 和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指 标 ( CB ) 两个评价项目层构成。这样,整个指标体系由 1 个目标层,3 个评价层、6 个评价项目层、28 评价因 子构成 ( 见表 1 ) 。 三、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 (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全国 31 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 以上述指 标体系为 依 据, 搜 索 2007 - 2012 年 6 年 间 的 面 板 数 据,所有数 据 来 自 于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 2008 - 2013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 2008 - 2013 年 , 《中国环境 年 统计年鉴》 2008 - 2013 年,各省市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