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复习资料jxb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1.发酵工业的特点:1.一步生产:微生物发酵是由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生化反应组成,反应所需的各种酶均包含在微生物细胞内。
2.反应条件温和3.原料纯度要求低:常以农副产品作原料,如薯干、麸皮等。
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4.设备的通用性高:对微生物发酵来说,无论好氧发酵还是厌氧发酵,它们的发酵设备都大同小异,即好氧的一般都用搅拌式发酵罐加空气过滤系统。
厌氧发酵都用密封式发酵罐。
5.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发酵所用的原料是农副产品,废水中虽然生物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较高,但有毒物质少。
6.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小2.发酵工业常用菌种类型: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放线菌: 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酵母菌: 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霉菌: 根霉、毛霉、犁头霉、红曲霉、曲霉及青霉等未培养微生物3.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2,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要强3,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4,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5,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6,生长快,发酵周期短,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7,培养条件易于控制4.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的步骤:样品采集→样品的预处理→目的菌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菌种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5.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出发菌株的选择处理菌悬液的制备诱变处理中间培养分离和筛选6.菌种变异及退化机理及其防止措施:菌种退化主要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进行接种传代或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基因突变、连续传代。
防止措施:采用减少传代、经常纯化、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用单细胞移植传代以及科学保藏等措施,不但可以使菌种保持优良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能使已退化的菌种得到恢复提高。
发酵工程完整版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传统发酵工程:通过微生物生长的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的生物反应过程。
将DNA重组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综合对发酵过程控制、优化及放大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物培养分离及培养微生物。
(特别是极端微生物)4富集培养主要方法: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求不同,如温度、PH、培养基C/N等,是目的微生物在最适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成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
方法:⑴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消毒仅仅是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等,特别适合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器具的灭菌处理。
灭菌杀灭所有的生命体,因此灭菌特别适的灭菌处理。
法及其区别:湿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
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
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用本法灭菌。
即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所用8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在致死微生物所需要对的致死时间。
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基和所用设备一起(实罐灭菌)进行灭菌10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热、保温盒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
是指将冷冻干燥管,沙土管中处于休眠状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纯培养物称为种是指种子的龄:是指种子始移入下一级的培养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影响呼吸所能允许的最低溶氧浓13稀释度D:单位时间内连续连续流入发酵罐中的新鲜的培养总体积的比值。
把导致菌体开始从系统中洗出时的稀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生的净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耗氧培养的发酵罐都有一定功率的做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设备之间的摩擦,由此产生。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微生物工程可分为发酵和提纯两部分,其中以发酵为主。
化学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化学工程利用非生物催化剂,发酵工程利用生物催化剂---酶。
二、判断:发酵产品是经微生物厌氧生物氧化过程获得的。
错三、课后思考题:1、发酵的定义: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把底物(有机物)转化成中间产物,从而获得某种工业产品。
(工业上定义、广义、有氧无氧均可)2、发酵流程:3、比拟放大的基本过程:斜面菌种-摇瓶试验(培养基、温度、起始pH值、需氧量、发酵时间)-小型发酵罐-中试-大规模工业生产4、发酵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自然发酵时期2)纯培养技术建立(第一个转折期)3)通气搅拌的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二个转折期)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三个转折期)5)发酵动力学、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建立(第四个转折期)6)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相结合工程技术建立(第五个转折期)5、微生物工业发展趋势1)、几个转变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自然发酵→人工控制的突变型发酵→代谢控制发酵→通过遗传因子的人工支配建立的发酵(如工程菌)2)、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相结合3)、大型、连续化、自动化发酵发酵罐的容量可达500t,常用的也达20-30t。
4)、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微生物潜力进一步挖掘,新菌株、新产品层出不穷。
5)、原料范围不断扩大石油、植物淀粉、天然气、空气、纤维素、木质素等6、举例说明微生物工业的范围酿酒工业(啤酒、葡萄酒、白酒)食品工业(酱、酱油、食醋、腐乳、面包、酸乳)有机溶剂发酵工业(酒精、丙酮、丁醇)抗生素发酵工业(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有机酸发酵工业(柠檬酸、葡萄糖酸等)酶制剂发酵工业(淀粉酶、蛋白酶等)氨基酸发酵工业(谷氨酸、赖氨酸等)核苷酸类物质发酵工业(肌苷酸、肌苷等)维生素发酵工业(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生理活性物质发酵工业(激素、赤霉素等)名贵医药产品发酵工业(干扰素、白介素等)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工业(酵母、单细胞蛋白)微生物环境净化工业(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生物能工业(沼气、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微生物治金工业(微生物探矿、治金、石油脱硫等)第二章发酵基础知识1、写出生产以下产品的主要菌种:啤酒(啤酒酵母)、黄酒(霉菌(根霉、曲霉)、酵母菌、细菌)、味精(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柠檬酸(黑曲霉)、食醋(霉菌、酵母菌、醋酸菌)、酸奶(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2、发酵工艺控制中,主要应监控温度、pH值、溶解氧、泡沫、氧化还原电位等。
发酵工程章节复习资料
发酵⼯程章节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发酵及发酵⼯程的概念1、传统发酵最初发酵是⽤来描述酵母菌作⽤于果汁或麦芽汁产⽣⽓泡的现象,或者是指酒的⽣产过程。
2、⽣化和⽣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物在⽆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能量的⼀种⽅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如葡萄糖在⽆氧条件下被微⽣物利⽤产⽣酒精并放出CO2。
3、⼯业上的发酵泛指利⽤微⽣物制造或⽣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包括:1. 厌氧培养的⽣产过程,如酒精,乳酸等。
2. 通⽓(有氧)培养的⽣产过程,如抗⽣素、氨基酸、酶制剂等。
产品有细胞代谢产物,也包括菌体细胞、酶等。
发酵⼯程(Fermentation Biotechnology): 应⽤微⽣物学等相关的⾃然科学以及⼯程学原理,利⽤微⽣物等⽣物细胞进⾏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门科学。
2、发酵⼯程技术的发展⼤致可分为哪⼏个阶段,每段的技术特点是什么?1. ⾃然发酵时期:嫌⽓性发酵⽤于酒类酿造,好⽓性发酵⽤于酿醋、制曲。
2. 纯培养技术的建⽴:⼈⼯控制环境条件使发酵效率迅速提⾼。
3.通⽓搅拌好⽓发酵过程技术的建⽴:从分解代谢转为⽣物合成代谢,可以利⽤微⽣物合成积累⼤量有⽤的代谢产物。
4.⼈⼯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程技术的建⽴:遗传⽔平上控制微⽣物代谢。
5. 发酵动⼒学、发酵⼯程连续化、⾃动化⼯程:以数学、动⼒学、化⼯原理等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实现发酵过程的⾃动化控制的研究,使发酵过程的⼯艺控制更为合理。
6. 微⽣物酶反应⽣物合成与化学合成反应结合⼯程技术:可⽣产许多过去不能⽣产的有⽤物质。
3、发酵⼯业的应⽤范围1. 酿酒⼯业(啤酒、葡萄酒、⽩酒)2. ⾷品⼯业(酱、酱油、⾷醋、腐乳、⾯包、乳酸)3. 抗⽣素⼯业(青霉素、链霉素、⼟霉素)4. 有机酸⼯业(柠檬酸、葡萄糖酸)5. 酶制剂⼯业(淀粉酶、蛋⽩酶)6. 氨基酸⼯业(⾕氨酸、赖氨酸)7. 核苷酸发酵⼯业(肌苷酸、肌苷)8. 有机溶剂⼯业(酒精、丙酮)9. 维⽣素⼯业(VB2、VB12)10.⽣物能源⼯业(沼⽓、⽣物柴油)11.环境保护产业(废⽔⽣物处理)12.⽣理活性物质发酵⼯业(激素)13. 冶⾦⼯业(微⽣物探矿、⽯油脱硫)14.微⽣物菌体蛋⽩发酵⼯业(酵母、单细胞蛋⽩)4、发酵⼯业的特点与化学⼯程相⽐,发酵⼯程具有以下特点:1、发酵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化学反应,与微⽣物细胞息息相关2、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反应安全,需求条件也⽐较简单3、发酵醪(包括固相、液相、⽓相,还含有活细胞体或菌丝体),属⾮⽜顿流体,其特性影响因素很多,对发酵⼯程都有关联4、具有严格的灭菌系统,以防⽌杂菌污染如空⽓除菌系统、培养基灭菌系统、设备的冲洗灭菌等5、反应以⽣命体的⾃动调节⽅式进⾏,因此数⼗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反应⼀样,在同⼀发酵罐内进⾏6、后处理阶段,为了适应菌体与发酵产物的特点,需采取⼀些特殊的⼯艺措施并选⽤合适的设备。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过程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集成。
发酵的本质1、显微镜观察:微生物2、著名的巴斯德实验:微生物作用3、著名的毕希纳实验: 酵素(酶)的作用本质: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生产的酶的生物催化作用所致。
发酵动力学:是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产的动态平衡及其内在规律。
二.发酵工业菌种一、工业上常用的微生物1. 细菌醋杆菌属的醋化醋杆菌、弱氧化醋杆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大肠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常用的细菌:大肠杆菌应用:对谷氨酸定量分析,生产天冬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乳酸杆菌应用:乳酸、干酪、奶子酒、发面、泡菜、酸奶等的制作枯草芽抱杆菌应用:生产淀粉酶2. 酵母菌种类:酒精酵母、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红酵母、面包酵母应用:生产酒精、啤酒、石油发酵脱蜡和制取蛋白质、生产脂肪3. 霉菌黑曲霉:应用:生产有机酸、生产淀粉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黄曲霉:应用:酱油、酱类(淀粉酶)米曲霉:应用:产糖化酶和蛋白酶、主要用于酿酒制曲和酱油制曲土曲霉:应用:生产甲义丁二酸毛霉:应用:可以产生蛋白酶,我国多用于豆腐乳、豆豉等的制作根霉:种类:米根霉、华根霉、少根根霉、爪哇根霉应用:酿酒青霉:应用:生产青霉素、葡萄糖氧化酶红曲霉:应用:用于南方红曲酒(女儿红)的生产;用于红色色素的生产、豆腐乳的生产等4. 放线菌:种类:龟裂链霉菌、金霉素链霉菌、灰色链霉菌、红霉素链霉菌应用:各类抗生素。
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5. 未培养微生物定义: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培养方法还未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其在自然环境微生物群落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约为99%。
研究方法1 •模拟自然培养法:原位培养、培养条件优化、单细胞操作2. 宏基因组分析法二、发酵工业菌种分离筛选菌种选择的总趋势野生菌-变异菌自然选育一代谢控制育种诱发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1. 分离的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最新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1、名词解析2、填空题、选择频次所在页码次级代谢消毒防腐分批灭菌种子培养呼吸强度生长因子工业培养基种子扩大培养比耗氧速率初级代谢产物培养基菌种退化培养物产率杂交育种发酵工程发酵接种量灭菌除菌空气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实罐灭菌灭菌接种量种龄摄氧率菌株分离发酵热比生长速率稀释率呼吸商氧传质效率酶合成调节菌种保藏原理前体251127241126142633372792232617112115769784739962811575770121931、喷淋冷却连续灭菌流程62、加热过滤除菌流程33、氧从气泡细胞传递过程示意图64、通用式通气搅拌发酵罐图9-1 P1455、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6、常用的无菌技术和方法主要有哪几种7、常用的灭菌方法有38、检查发酵过程中是否染菌的方法9、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要经历的五个时期310、在发酵过程中底物消耗在三个方面11、发酵过程中参数溶解氧浓度的测试方法12、菌种培养流程13、青霉素、酒精发酵工艺流程414、酵母菌菌种选育15、无菌空气的流程16、发酵工艺流程817、种子扩大培养流程5 P7918、KLa的测定方法19、空气除菌的流程220、基因工程操作过程321、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残留曲线P6622、两级法冷却水523、底物消耗与产物生成的关系224、常规育种选育方法225、第五主要消耗的三个方面326、微生物发酵培养过程的方法27、常用的菌种分离方法28、分批灭菌的三个阶段29、发酵罐放大过程中要遵守的原则30、发酵工业发展史31、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指标32、单级连续发酵的稳态方程33、判断放罐的指标34、影响发酵成本的主要因素35、可在线检测的发酵控制参数36、工业化生产中,常采用?来进行高细胞密度发酵注:后面数字表示频数,P开头为页码3、简答题1、简述发酵工业对生产菌种的要求及菌种来源102、举列说明工业菌种的筛选方法43、谷氨酸发酵工业培养基、举例说明工业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和优化过程104、简介培养基的灭菌方法75、举例说明种子扩大培养过程(7)、目的要求及一般步骤36、简介酵母乙醇发酵的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及其本征参数的确定97、简介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方程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88、影响氧传递的因素有哪些109、常见的菌种选育有哪些,简介自然选育或紫外线诱变育种的操作步骤710、简述优良种子应具备的条件及种子制备的大致步骤411、谷氨酸、酒精、青霉素的工艺流程712、空气预处理流程设计313、提高除菌效率的主要措施有哪几种214、发酵培养基的特点、要求15、微生物发酵的种子具备哪几方面的条件16、通用发酵罐的结构及几何数据17、写出单机连续培养两个稳态方程,如何解决连续培养中的污染和菌种突变的问题218、不同时期杂菌对发酵有什么影响,杂菌如何控制。
(整理)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点.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的定义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
淀粉质原料进行蒸煮的目的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膜彻底破裂,淀粉成为溶解状态进行液化;同时对进料进行灭菌;排除原料中的一些不良成分及气味。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蒸煮设备必须达到下列要求:(1)能使淀粉细胞完全破裂,淀粉溶解成均匀的糊状物;(2)尽量减少淀粉和糖分的损耗,避免产生其它不必要的有害的化学变化;(3)节省蒸汽,减少热损失;(4)设备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具有耐磨性,能使物料在锅内充分翻动,受热均匀;(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
连续蒸煮有低温长时间的罐式连续蒸煮,中温的柱式连续蒸煮和高温短时间的管式连续蒸煮后熟器在连续蒸煮中,后熟器是利用经加热器或蒸煮锅(罐)加热后的料液余热,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的继续蒸煮,因此,后熟器又称维持器。
对后熟器的要求是,料液在后熟器中的整个截面上均匀地由下向上推动,力求做到先进先出。
真空冷却指的是醪液在一定的真空度下(即醪液进入负压状态)醪液本身产生大量蒸气(二次蒸气),并被抽出,这样便消耗了醪液大量的热量,因而醪液很快冷到与真空度相应的温度,这种醪液冷却法就称为真空冷却糖化设备主要是糖化罐,其容积按1m3的糖化醪需要的1.3m3容积来计算。
其旋转方向与冷却水在蛇管中水流的方向相反⏹连续糖化罐的作用是连续地把糊化醪与水稀释,并与液体曲或麸曲乳混合,在一定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流动状态,以利于酶的活动。
二级真空冷却的连续糖化法。
对蒸煮醪的前冷却和后冷却均采用真空冷却的糖化工艺,叫二级真空冷却糖化法发酵罐的定义:是为一个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操作提供良好而满意的环境的容器。
⏹1.按微生物生长代谢需要分类:⏹好气:抗生素、酶制剂、酵母、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是在好气发酵罐中进行的;需要强烈的通风搅拌,目的是提高氧在发酵液中的传质系数;⏹厌气:丙酮丁醇、酒精、啤酒、乳酸等采用厌气发酵罐。
发酵工程复习题
发酵工程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集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二简答题1. 简述发酵工业的特点2. 简述发酵的一般工艺流程(菌种制备、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控制发酵条件、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回收处理三废物质)。
3.上游技术:优良种株的选育和保藏(包括菌种筛选、改造,菌种代谢路径改造等)。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上游生物技术)中游技术:发酵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发酵条件的调控,无菌环境的控制,过程分析和控制等下游技术:分离和纯化产品。
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壁技术、产物纯化技术,以及产品检验和包装技术等4.发酵工程的发展1) 1900年前,自然发酵阶段。
2) 1900-1940年,纯培养技术的建立—第一转折点3) 1940年后,深层液体通气搅拌纯种培养—第二转折点4) 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点5) 开拓发酵原料,发展发酵放大技术6) 采用基因工程菌生产新产物5.发酵工业的研究范畴:发酵食品,微生物菌体,酶制剂,微生物特殊机能利用,代谢产物,生物转化。
6.工业发酵的类型对氧的需求:需氧发酵,厌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培养基物理性状:液体发酵,固体发酵(浅盘固体发酵和深层固体发酵)发酵的工艺流程: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连续发酵第二章发酵工业菌种要求一名词解释菌落,芽孢,荚膜,鞭毛,富集培养,比生长速率,连续培养,诱变育种,菌种退化,菌种的复壮。
二简答题1. 简述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2. 菌种分离筛选步骤。
一名词解释菌落芽孢荚膜鞭毛富集培养比生长速率:单位菌体在单位时间内生长所增加的菌体量。
连续培养诱变育种菌种退化菌种的复壮:在菌种的生产性能未衰退前,有意识的进行纯种的分离和性能的测定,以期菌种的性能逐步提高;方法:1、纯种分离;2、在宿主体内生长进行复壮;3、淘汰衰退的个体。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程复习资料1、传统发酵⼯程与现代发酵⼯程的区别?为什么说发酵⼯程处于⽣物技术的核⼼地位?传统发酵⼯程:利⽤微⽣物的⽣长和代谢活动来⼤量⽣产⼈们所需产品的过程理论与⼯程技术体系。
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产、代谢产物的⽣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集成。
现代发酵⼯程:是将DNA重组及细胞融合技术、酶⼯程技术、组学及代谢⽹络调控技术、过程⼯程优化与放⼤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发酵⼯程融合,⼤⼤提⾼传统发酵技术⽔平,拓展传统发酵应⽤领域和产品范围的⼀种现代⼯业⽣物技术体系(新⼀代⼯业⽣物技术)。
⽣物技术:应⽤⾃然科学和⼯程学的原理,依靠⽣物及其细胞的催化作⽤,将物料进⾏加⼯以提供产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发酵⼯程是酶⼯程和基因⼯程的表达,⼤部分⽣物技术的产品均要通过发酵⼯程来完成,所以说发酵⼯程处于⽣物技术的核⼼地位。
2、发酵⼯程上、中、下游技术分别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上游技术:优良种株的选育和保藏(包括菌种筛选、改造,菌种代谢路径改造等)中游技术:发酵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发酵条件的调控,⽆菌环境的控制,过程分析和控制等下游技术:分离和纯化产品。
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壁技术、产物纯化技术,以及产品检验和包装技术等3、微⽣物发酵过程优化技术五⼤⽬标是什么?可以在哪些⽔平实现过程优化的⽬的?⾼产量:微⽣物⽣理、遗传、营养及环境因素⾼转化率:微⽣物代谢途径和过程条件⾼效率:微⽣物反应动⼒学和系统优化低成本:技术综合及产业化技术集成环境友好:开发清洁⽣产技术4、发酵⼯业的特点及应⽤范围?1、发酵过程⼀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的⽣化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较简单。
2、可⽤较廉价原料⽣产较⾼价值产品。
3、反应专⼀性强。
4、能够专⼀性地和⾼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特定部位的⽣物转化修饰。
5、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关重要。
6、菌种是关键。
7、发酵⽣产不受地理、⽓候、季节等⾃然条件限制。
5、发酵⼯业的基本⽣产过程?1.⽤作种⼦扩⼤培养及发酵⽣产的各种培养基的配制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消毒灭菌3.扩⼤培养出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定⽐例接种⼊发酵罐中4. 控制最适发酵条件使微⽣物⽣长并形成⼤量的代谢产物5. 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6. 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的三废物质1、常⽤的⼯业微⽣物种类?细菌:醋杆菌属的醋化醋杆菌、弱氧化醋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丙酮丁醇梭菌、⼤肠杆菌、⾕氨酸棒状杆菌酵母菌:酿酒酵母、假丝酵母属(产朊假丝酵母、解脂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毕⾚酵母属、汉逊酵母属霉菌:曲霉属(⽶曲霉、⿊曲霉)、青霉属(青霉菌、桔青霉)、根霉属(德⽒根霉、⽶根霉、⼩麦曲根霉)、红曲霉属(紫红曲霉)放线菌:链霉菌属、⼩单孢菌属、地中海诺卡⽒菌2、发酵⼯业菌种选择的总趋势?野⽣菌→变异菌⾃然选育→代谢控制育种诱发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3、菌种选择的要求?A、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长,且⽣成的⽬的产物产量⾼、易于回收;B、⽣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较短;C、培养条件易于控制;D、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强;E、菌种不易变异退化;F、对放⼤设备的适应性强;G、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任何有害的⽣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发酵工程要点复习资料
发酵微生物培养和代谢过程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特性和发酵理论,通过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工业化规模生产,使受培养的微生物细胞积累所需产品的一门技术学科。
特点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自然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利用微生物动物或植物体对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人类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传统发酵概念最初发酵是用来描述酵母菌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汁产生气泡的现象,或者是指酒的生产过程。
生物化学上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
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工业上所称的发酵泛指利用微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培养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丙酮、丁醇、乳酸等,以及通气(有氧)培养的生产过程微生物产物是以获得具有多种用途的微生物菌体细胞为目的的产品的发酵工业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细胞对一些化合物某一特定部位(基团)的作用,使它转变成结构相类似但具有更在经济价值的化合物。
发酵工业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酶,无机或有机原料进行酶加工,获得产品的工业。
生产菌种的来源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一般菌种分离纯化和筛选的步骤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采样的注意事项1)保持相对无菌;2)样本的代表性;3)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生态参数等;4)应充分考虑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因为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能是短暂的;5)采好的样应及时处理,暂不能处理的也应贮存于4℃下,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
样品菌液稀释计数直接计数法比浊测定光密度法间接测量法(DNA RNA 粘度产物消耗等)稀释分离法平板涂布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主要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同,如温度、pH、渗透压、氧气、碳源、氮源等,人为控制这些条件,使之利于某些或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利于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占优势,而得以快速分离纯化的目的。
发酵工程 期末复习
发酵工程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论1.1 发酵工程的概念和特点(1)传统发酵最初发酵是用来描述酵母菌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汁产生气泡的现象,或者是指酒的生产过程。
(2)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巴斯德)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格地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
(3)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
包括:厌氧培养的生产过程、通气(有氧)培养的生产过程(4)发酵工程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生物化学产品的技术过程。
发酵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1)一条主线:菌种,培养基,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控制,后处理;2)两个重点:发酵过程优化,发酵过程放大;3)三个层次:反应器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4)四个目标:高转化,高产量,高效率,低成本;(5)利用发酵工程进行生产的优点:1)安全生产——生产过程相对安全,对人体危害小。
2)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微生物的菌种改良,能够利用原有设备使生产水平产生飞跃。
(6)发酵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发酵过程会产生副产物;菌种易发生变异和退化;发酵过程的控制相当复杂;原料主要是农副产品,质量和价格波动较大;与化工过程相比,反应器的效率低;发酵废水量大,并含较高的COD和BOD;生产过程易受杂菌污染的影响。
1.2 发酵工业的发展简史(1)古老的发酵工业-1900年前特点:多菌混合天然发酵(2)早期的发酵工业1900-1940 特点:纯培养技术的建立,人为控制发酵的过程,使发酵工业进入到近代化学工业的行列。
产品:厌氧发酵和表面固体发酵(3)现代发酵工业1940- 特点:有氧发酵的液体深层培养技术开发和广泛应用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抗生素发酵技术(40年代):液体深层培养+机械搅拌通气氨基酸发酵技术(50年代):代谢控制发酵技术(4)第三代微生物发酵技术1979-基因工程产品:基因分离、鉴定、克隆等,构建基因工程菌,生产多种活性物质。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程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巴斯德效应:在有氧条件下,糖代谢进⼊TCA循环,产⽣柠檬酸等,并⽣成⼤量ATP,反馈阻遏PEK的合成。
从⽽降低了葡萄糖的利⽤率,发酵作⽤受抑制的现象。
(或氧对发酵的抑制现象)。
2.酵母Ⅰ型发酵:酵母菌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成2分⼦终端产物丙酮酸,后丙酮酸脱羧⽣成⼄醛,⼄醛作为氢受体使NADH氧化⽣成NAD+,同时⼄醛被还原⽣成⼄醇(⼄醇脱氢酶活性强,⼄醛为氢受体,⽣成⼄醇)。
3酵母Ⅱ型发酵: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亚硫酸氢钠可与⼄醛反应,⽣成难溶的磺化羟基⼄醛,该化合物失去了作为受氢体使NADH脱氢氧化的性能,⽽不能形成⼄醇,转⽽使磷酸⼆羟丙酮替代⼄醛作为受氢体,⽣成a -磷酸⽢油,a -磷酸⽢油进⼀步⽔解脱磷酸⽣成⽢油。
(磷酸⼆羟丙酮为氢受体,⽣成⽢油)。
4酵母Ⅲ型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成丙酮酸,后脱羧⽣成⼄醛,如处于弱碱性环境条件下(pH 7.6),⼄醛因得不到⾜够的氢⽽积累,2个⼄醛分⼦间发⽣歧化反应,1分⼦⼄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醇,另1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酸。
⽽磷酸⼆羟丙酮作为NADH的氢受体,使NAD+再⽣,产物为⼄醇、⼄酸和⽢油(碱性条件,歧化反应,⽣成⽢油、⼄醇、⼄酸和CO2)。
5同型乳酸发酵:乳酸菌利⽤葡萄糖经酵解途径(EMP途径)⽣成丙酮酸。
6异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HMP途径发酵后除主要产⽣乳酸外还产⽣⼄醇、⼄酸、⼆氧化碳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7标准呼吸链:对SHAM不敏感,⼀种氧化时能产⽣ATP积累,会抑制PFK的呼⽓链。
8侧呼吸链:对⽔杨酰异羟肟酸(SHAM)敏感,能完成电⼦传递,不产⽣ATP,从⽽不抑制PFK;缺氧导致侧呼吸链不可逆失活,柠檬酸产率急剧下降,但不影响菌体⽣长的⼀条呼吸链。
9协同反馈抑制:在分⽀代谢途径中,⼏种末端产物同时都过量,才对途径中的第⼀个酶具有抑制作⽤。
若某⼀末端产物单独过量则对途径中的第⼀个酶⽆抑制作⽤。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讲解
发酵工程复习题(仅供参考)第1章绪论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
2.发酵工程: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和保藏、菌种的扩大生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制备,同时也包括微生物生理功能的工业化利用等。
3.现代生物技术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等5个方面。
4.发酵的本质:①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制成了显微镜;②1897年德国人毕希纳提出酶的催化理论后,对发酵的本质才最终有了真正的认识。
5.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史(6个阶段):①1900年以前,自然发酵阶段;②1900-1940年,德国人科赫在1905年因肺结核菌研究获诺贝尔奖,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应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得到了细菌的纯培养,同时改进了细菌的染色法,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时期;③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它的问世使千万生命免除了死亡的威胁,同时在发酵工业的发展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④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发展的第三个转折时期;⑤20世纪60年代,许多跨国公司决定研究生产微生物细胞作为饲料蛋白质的来源,甚至研究采用石油产品作为发酵原料,这一时期可视为发酵工业发展的第五阶段。
⑥这一时期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构建基因工程菌。
6.发酵工业的特点:①发酵过程一般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反应条件比较温和;②可采用较廉价的原料生产较高价值的产品;③发酵过程是通过生物体的自适应调节来完成的,反应的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单一的代谢产物;④由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反应机制,能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的生物转化修饰,也可以比较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⑤发酵生产不受地理、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订单安排通用发酵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发酵产品。
7.(P6)8.工业发酵的类型:①根据对氧的需求分为:需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和厌氧发酵;②根据培养基物理状态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9.近年的一些新发展的微生物培养方法(两步法液体深层培养):此法在酶制剂生产和氨基酸生产方面应用较多。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样本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①细菌二等分裂;②放线菌无性孢子繁殖、菌丝片段;③霉菌无性和有性孢子繁殖;④酵母芽殖;微生物细胞的分化①微生物根据环境的变化, 会发生细胞的形态分化, 呈现不同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②在环境条件优良, 营养物质丰富的情况下, 细胞分化为营养体, 菌丝体的形态; 有利于发挥生长繁殖, 产物合成生理功能;③在营养条件不良的情况下, 细胞分化为孢子、休眠体等形态, 发挥对环境抵抗力的生理功能;初级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 为微生物自身生长繁殖所必须的代谢产物。
如: 氨基酸, 核苷酸, 脂肪酸, 维生素, 蛋白质, 酶类, 多糖等;次级代谢产物: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 为微生物自身生长繁殖无明确关系的代谢产物。
如: 抗生素, 色素, 毒素等;①次级代谢产物基本由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和初级代谢产物所合成的;②两种产物的代谢途径相互交叉和制约分叉中间体: 菌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 即可用于合成初级代谢产物, 又可用于合成次级代谢产物。
③次级代谢产物不少是结构类似物;③次级代谢产物受多基因控制;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本特征①不具有种的特异性;②分批发酵时, 细胞分化为菌体生长期, 产物合成期, 菌体自溶期;③次级代谢产物不少是结构类似物;④次级代谢产物受多基因控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源说、 ( 还有生物合成说)①由微生物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降解后和初级代谢产物合成形成前体;②直接前体;③微生物修饰后的特殊前体; 聚酮体、氨基糖等;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①前体的聚合, 如乙酸, 丙酸, 丁酸等前体进行聚合形成聚酮体;②代谢产物的基团修饰: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分子骨架后, 还需多酶体系修饰才能形成最终产物; ③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关键酶的调控;微生物初级代谢的调控(1) 酶活性的调节; (2) 酶合成的调节 (3) 能荷调节微生物次级代谢的调控(1) 诱导调节; (2) 碳分解产物调节; (3)氮分解产物调节;(4)磷酸盐调节; (5) 反馈调节; (6) 生长速率调节;第四章发酵工业原料及其处理1、原料的选择原则: ?原料价格低廉;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原料资源要丰富, 容易收集; ?原料要容易贮藏; ?对人体无害, 影响发酵过程的杂质含量因应当极少, 或者几乎不含; ?适合微生物的需要和吸收利用。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程复习资料发酵⼯程复习资料1、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物在⽣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中去,⽽其⾃⾝的结构并没有多⼤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前体⽽有较⼤的提⾼。
2、发酵⽣长因⼦:从⼴义上讲,凡是微⽣物⽣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素等均称⽣长因⼦。
3、菌浓度的测定:是衡量产⽣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菌体量的变化,⼀般前期菌浓增长很快,中期菌浓基本恒定。
补料会引起菌浓的波动,这也是衡量补料量适合与否的⼀个参数。
4、搅拌热:在机械搅拌通⽓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产⽣可观的热量。
5、分批培养:简单的过程,培养基中接⼊菌种以后,没有物料的加⼊和取出,除了空⽓的通⼊和排⽓。
整个过程中菌的浓度、营养成分的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参数都随时间变化。
6、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次加⼊进⾏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进⼊和尾⽓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7、补料分批发酵:⼜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式向培养系统不加⼀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8、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物在⼀定⽣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些对微⽣物的⽣命活动⽆明确功能的物质过程,这⼀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
9、实罐灭菌:实罐灭菌(即分批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蒸汽将培养基和所⽤设备加热⾄灭菌温度后维持⼀定时间,在冷却到接种温度,这⼀⼯艺过程称为实罐灭菌,也叫间歇灭菌。
10、种⼦扩⼤培养:指将保存在砂⼟管、冷冻⼲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产菌种接⼊试管斜⾯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罐逐级扩⼤培养,最终获得⼀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11、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成维持⽣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这⼀过程的产物即为初级代谢产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酵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发酵工程定义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者直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的发酵技术。
2.发酵工程组成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def?)(微生物反应过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提取部分)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和精致是发酵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指大规模发酵后直到产品形成的整个工艺过程。
称为发酵工程的后处理,也称为发酵工程的下游级数或下游工程。
3.发酵工程简史发酵现象→酿造食品工业→非食品工业→青霉素→抗菌素发酵工业→氨基酸,核酸发酵(代谢控制发酵)→基因工程菌→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藻类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动物第一种发酵抗生素:青霉素1929年由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1年美国和英国合作对青霉素进行生产研究,1943年沉浸培养:5m3── 200u/ml。
当今:100m3─200m3── 5-7万u/ml第一种发酵氨基酸:谷氨酸50年代氨基酸发酵工业。
1956年,木下祝郎发明了代谢控制发酵技术,使谷氨酸发酵生产实现产业化。
第一个转折点:非食品工业第二个转折点:青霉素→抗菌素发酵工业第三个转折点:切断支路代谢:酶的活力调控,酶的合成调控(反馈控制和反馈阻遏),解除菌体自身的反馈调节, 突变株的应用,前体、终产物、副产物等近代转折点:基因、动植物4.什么是混合发酵。
与纯种发酵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混合发酵又称为混合培养物发酵,它是指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共用一种培养基进行发酵,也称为混合培养。
特点:(1)充分利用培养基、设备、人员和时间,可以在共同的发酵容器中经过同一工艺过程,提高所需产品的质和量,或获得两种、多种产品。
即做到三少一多:生产人员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少;设备和器材少;生产效率高或产品种类多。
(2)混合发酵能够获得一些独特的产品,而纯种发酵很难做到。
发酵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复习
考试题型
• 判断题(10个,每题 分,总分 ) 判断题( 个 每题2分 总分20) • 填空题(5个,每题 分,总分 ) 填空题( 个 每题2分 总分10) • 简答题(4个,每题 分,总分 ) 简答题( 个 每题5分 总分20) • 论述题(2个,每题 分,总分 ) 论述题( 个 每题10分 总分20) • 计算题(3个,每题 分,总分 ) 计算题( 个 每题10分 总分30)
•学 (14分) 分 第三章: 第三章:空气除菌 (11分) 分 第四章: 第四章:氧的供需与传递 (18分) 分 第五章: 第五章: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28分) 分 第六章: 第六章:生物反应器 (17分) 分 第七章: 第七章:种子的扩大培养 (5分) 分 第八章: 第八章:发酵工艺控制 (7分) 分 第九章: 第九章:发酵染菌及防治 (2分)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红字是老师PPT上标注的)一、发酵、发酵工程概念发酵工程( Microbial engineering ):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二、新产品、新品种投入生产的必经之路实验室小型试验;中间试验规模;大型生产规模三、发酵工业的发展历史1.自然发酵时期;2.纯培养技术的建立;3.通气搅拌好气发酵过程技术的建立;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5.发酵动力学、发酵工程连续化、自动化工程;6.微生物酶反应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反应结合工程技术第一章菌种与菌种扩大培养一、微生物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所需的代谢产物,产量高。
2、可以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酶活力高。
3、根据代谢控制的要求,选择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或调节突变株或野生菌株。
4、选育抗噬菌体能力强的菌株,使其不易感染噬菌体。
5、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6、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
二、菌种保藏方法及其特点定期移植低温保藏法、液态超低温保藏法、甘油低温保藏法、沙土保藏法、麸皮保藏法、蒸馏水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
a、斜面冰箱保藏法;特点:属于短期、过渡的保藏方法,在4度的条件下,保存时长为3-6个月。
b、石蜡油封存法;特点:通用于不能利用石蜡油作碳源的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保存,保存期约为一年左右。
c、沙土管保藏法;特点:这是国内最常采用的方法。
适用于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
一般保存期为一年左右。
d、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特点:是目前最常用的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保藏效果好、保存时间长,一般为年左右,对各种微生物都适用,国内外都较为普遍的应用。
e、液氮超低温保藏法;特点:此法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在国外已较为普遍采用,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保藏法。
三、工业微生物的培养类型(一)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丙酮丁醇梭菌、肠膜状明串珠菌、醋酸菌、棒状杆菌、短杆菌、黄单胞菌、假单胞菌、(二)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游动放线菌属、诺卡氏菌属、孢囊链霉菌属、(三)酵母菌: 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汉逊酵母、球拟酵母、假丝酵母、红酵母、棉病针孢酵母、毕赤氏酵母、(四)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白地霉、产黄头孢霉四、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培养基、种龄与接种量、温度、PH值、通气和搅拌、泡沫、染菌的控制、种子罐级数的确定。
第二章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培养基的类型成分: 所有发酵培养基都必须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所需的能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元素、生长因子及水、氧气等。
类型:(1)按营养物质分: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
(2)按物理性质: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3)按主要成分和使用目的分: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基础培养基;(4)按生产工艺分: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
二、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1、酸解法:定义:以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方法.优点:设备要求简单,水解时间短(20min),设备生产能力大缺点:高温高压下进行,设备要求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副反应多,对原料要求严格,淀粉颗粒不宜过大,淀粉乳浓度不能过高2、酶解法:(双酶水解法)定义: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转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
第二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化。
也称双酶法α-淀粉酶(液化)葡萄糖淀粉酶(糖化)优点:1、反应条件温和;2、酶的专一性强,副反应少;3、可在较高的淀粉乳浓度下水解;4、糖液的营养物质丰富;5、糖液色泽浅,无苦味,有利于糖液的精制;缺点:时间长(2~3)天,要求的设备多,糖液过滤困难。
3、酸酶结合法酸酶法、酶酸法《是集酸法及酶法制糖的优点,而采用的结合生产工艺》三、糖蜜前处理的方法及其特点糖蜜前处理的方法1、加酸通风沉淀法(冷酸通风处理法):糖蜜加水稀释到500Bx;加入0.2~0.3%浓硫酸,通入压缩空气1h;静置澄清8h,取上清液。
2、加热加酸沉淀法(热酸通风沉淀法):糖蜜加水稀释到40%;加适量硫酸调节pH值到4~4.5;放入澄清槽加热至80~90℃,通风30min;保温 70~80℃;8~12 小时,取上清液。
3、添加絮凝剂澄清处理法:糖蜜稀释至30~40 Bx;加硫酸调pH 3~3.8;加热至90℃添加8ppm聚丙烯酰胺(PAM),搅拌均匀;静置1小时,取上清液。
四、灭菌与消毒的区别消毒: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源微生物。
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五、灭菌方法类型、微生物热阻、致死时间、致死温度概念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物理灭菌(射线、微波等)、化学灭菌(各种化学药品);微生物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称为热阻。
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六、湿热灭菌优缺点借助蒸汽释放的热使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酶和核酸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特别是氢键受到破坏,引起不可逆的变性,使微生物死亡。
优点:1)蒸汽来源容易,操作费用低廉,本身无毒2)蒸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灭菌易于彻底3)蒸汽具有很大的潜热,冷凝后的水分有利于湿热灭菌4)蒸汽输送可借助本身的压强,调节方便,技术管理容易缺点:1)设备费用高2)不能用于怕受潮的物料灭菌七、分批灭菌的优缺点优点:1)可以采用高温短时灭菌;2)发酵罐利用率高;3)蒸汽负荷均衡;4)热效率高;5)可采用自动控制,降低劳动强度缺点:1)培养基质量比较差2)罐的利用率低3)冷却水用量大八、空气除菌的方法1、热杀菌;2、静电除菌;3、过滤除菌;4、辐射杀菌九、介质过滤机理深层过滤介质层是由无数纤维层交错组成的,形成一定大小的网格孔隙。
当颗粒随气流通过滤层时,网格阻碍气流直线前进,使气流出现无数次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绕过纤维前进,这些改变引起颗粒对滤层纤维产生惯性冲剂、阻拦、布朗扩散、重力沉降、静电吸引等作用而将颗粒滞留在纤维表面。
第三章发酵机制一、发酵机制概念: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二、巴斯德效应及其机制巴斯德效应:在好气条件下,酵母菌发酵能力下降。
巴斯德机制:在好气条件下,糖代谢进入TCA循环→柠檬酸↑、ATP↑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合成6-P-葡萄糖↑(积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抑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葡萄糖利用降低。
同时,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
另外,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也是由于磷酸果糖激酶活性降低所致。
丙酮酸激酶活性↓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反馈抑制己糖激酶活性糖酵解速度↓三、乳酸发酵类型P60同型乳酸发酵和异性乳酸发酵。
前者的发酵产物只有乳酸,后者的产物除了乳酸外还有乙醇和CO2。
两者的发酵菌种不同,发酵机制也不同。
四、氨基酸发酵代谢调控方法1、控制发酵的环境条件;2、氨基酸发酵受菌种的生理特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3、控制细胞渗透性;4、通过改变细胞渗透性,实现氨基酸的积累。
五、抗生素类型:P121答:根据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方式及其代谢途径的不同,临床上将抗生素分为以下几个类群:1、蛋白质衍生物A简单的氨基酸衍生物,如环丝氨酸、重氮丝氨酸等;B寡肽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C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等;D多肽大环内酯抗生素,如放线菌素等;E含嘌呤和嘧啶碱基的抗生素,如曲古霉素、嘌呤霉素等。
2、糖类衍生物A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菌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等;B与大环内酯链接的糖苷抗生素,如红霉素、碳霉素等;C其他糖苷抗生素,如新生霉素等。
3、以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A乙酸衍生物的抗生素,如四环类抗生素、灰黄霉素等;B丙酸衍生物的抗生素,如红霉素等;C多烯和多炔类抗生素,如制霉素、曲古霉素等。
第八章发酵动力学一、微生物的培养类型及其特点连续培养:添加培养基的同时,放出等体积发酵液,形成连续生产过程,获得相对稳定的连续发酵状态。
分批培养:生长繁殖过程中,除加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外,不再加入其他物质,培养基成分逐渐减少,是一种非恒态的培养方式。
补料分批培养:由于培养基的加入,发酵液体积不断增加。
二、补料培养的类型补料方式:连续流加、不连续流加、多周期流加流加方式:快速流加、恒速流加、变速流加以补加的培养基成分来区分:单一组分补料、多组分补料三、连续培养的类型●连续发酵类型及装置罐式连续发酵单级多级串联细胞回流式活塞流式连续发酵四、连续培养的优缺点(P155)①提供了一个微生物在恒定状态下高速生长的环境,便于进行微生物代谢,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的研究。
②在工业生产上可减少分批培养中每次清洗、装料、消毒、接种、放灌等操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③连续培养生产出的发酵产品,质量比较稳定。
但是,连续培养也存在菌种易于发生变异并染上杂菌等特点。
(连续发酵概念:在发酵过程中,连续向发酵罐流加培养基,同时以相同流量从发酵罐中取出培养液。
连续发酵特点:添加培养基的同时,放出等体积发酵液,形成连续生产过程,获得相对稳定的连续发酵状态。
连续发酵类型:单级、多级连续发酵)第九章发酵供养一、呼吸强度、耗氧速率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呼吸强度:指单位质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以QO2表示,单位为mmol/(g.h)。
耗氧速率: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以r表示,单位为mmol/(L.h)。
关系:耗氧速率取决于呼吸强度和菌体浓度。
二、临界氧浓度概念:微生物的耗氧速率受发酵液中氧的浓度的影响,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氧浓度有一个最低要求,这一溶氧浓度叫做临界氧浓度,三、氧的传递阻力1.供氧方面的阻力(1)氧膜阻力 1/k1,为气体主流及气—液界面间的气膜阻力,与空气情况有关。
(2)气液界面阻力1/k2,与空气情况有关,只有具备高能量的氧分子才能透到液相中去,而其余的则返回气相。
(3)液膜阻力1/k3,为从气—液界面至液体主流间的液膜阻力,与发酵液的成分和浓度有关。
(4)液流阻力1/k4,液流阻力也是与发酵液的成分和浓度有关的,通常它不作为一项重要阻力,因在液体主流中氧的浓度是假定不变的。
当然,只有在适当搅拌情况下才如此。
2.耗氧方面的阻力(1)细胞周围液膜阻力1/k5,细胞周围液膜阻力同样与发酵液的成分和浓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