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语言

合集下载

诗经的文学特点分析

诗经的文学特点分析

诗经的文学特点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诗经的语言简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们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诗经的诗歌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诗人们在创作时注重音韵的搭配,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通过押韵和音韵的搭配,使得诗歌更具韵律美感。

3、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诗经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爱情婚姻、战争和平等方面。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如《国风·周南·关雎》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国风·邶风·静女》则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婚姻观。

4、思想深刻,情感真挚
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诗人们在创作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融入诗歌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婚姻观念的重视。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练明了:诗经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主题,不虚华丽修饰,语言简明扼要,使人一目了然。

2. 勃发直抒:诗经的语言直抒胸臆,感情真实直接,没有任何掩饰,使人感受到情感的真诚和力量。

3. 妙喻比兴:诗经使用了许多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使人耳目一新。

4. 音乐性:诗经作为古代音乐的伴奏,语言上追求音乐节奏和韵律的融合,使诗句具有优美的音韵感和律动感。

5. 蕴含哲理:诗经中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爱情等方面的哲理,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使人深思和反思。

总的来说,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在于简练明了、真实直抒、妙喻比兴、音乐性和蕴含哲理,这些特点使得诗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描写诗经的唯美语言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诗经的唯美语言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诗经的唯美语言句子(精选100名句)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诗歌的起源。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卓越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描写诗经的唯美语言句子:1. 郁郁乎文王,偃武修文,如风如水如山如云。

2. 诗经清丽如白云,舒展如春水,荡漾如秋风。

3. 无边的诗情,如阳光照耀大地,温暖了每一个心灵。

4. 诗经的语言,像细雨般缓缓下落,洒在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5. 犹如春日午后的柔风,诗经轻轻吹拂着人的心弦。

6. 诗经的词句如明珠般璀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7. 似水温柔的句子,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无比纯粹的世界。

8. 诗经的语言载满了岁月的沉淀,历久弥新,触动人心。

9. 想象力的翅膀在诗经的文字中展开,带领我们飞向远方。

10. 诗经的句句如精美的山水画,勾勒着大自然和人性的美丽。

11. 高山流水间的韵律,诗经就是大地和时间的和声。

12. 诗经的句子宛若深山流泉,洗涤着尘世的俗尘。

13. 朴素而真实的词句,描绘出人性的本真和内心的波澜。

14. 诗经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将古代的智慧传递至今。

15. 宛如天马行空的诗意,在诗经的词句中自由翱翔。

16. 诗经的句子宛若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7. 以恢弘的笔触勾勒的句子,仿佛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

18. 古老的文字,封存着古人们对生命、爱情、自然的思考和敬畏。

19. 诗经的句句似轻若无物的鸿毛,却能拨动内心最纯真的弦音。

20. 美丽的句子,宛如细微的绸缎,轻轻地拂过耳畔,留下无尽思绪。

21. 智慧与深邃在诗经的文字中相互交织,引领着读者领略生活的奥妙。

22. 诗经的句子犹如雕刻师的细致雕塑,揭示着古人智慧的印记。

23. 深邃的语言,仿佛将天地中的玄奥尽收于笔端。

24. 诗经的语言,如流水般自然流淌,诠释着对美的崇尚与追求。

25. 豪情满怀的句子,仿佛吟唱者在大地上徜徉,让人沉醉其中。

26. 诗经的词句通透如水晶,透彻我们的灵魂,洗涤我们的心灵。

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特点,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以下是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1.简洁明快:诗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每首诗句往往只有四个字,节奏感强烈,抑扬顿挫,给人以饱满的节奏感和激情的冲击力。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句子,用简练而鲜明的语言描绘出了女子的美丽和君子的追求。

2.形象生动:诗经注重以生动的形象展示情感和意象。

通过对自然景色、动物行为、人物形象的描绘,让读者通过感官而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关雎》中的“关雎舞翩翩,顾影自相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句子,通过细腻的描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舞姿翩翩的雎鸠,感受到了琢磨交流的情景。

3.深刻含蓄:诗经在描写情感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了委婉含蓄的方式,而非直接表达。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例如《桃夭》中的“采短蘼芜,使余将瘳”、“采短蘼兮,不盈一握”等句子,通过对采蘼芜的描写,意味着对短暂而珍贵的事物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4.双关对仗:诗经中经常使用双关对仗的表达方式。

双关对仗是指两个意思相对应、音韵押韵的句子相呼应,形成了音、韵、石言的美感。

例如《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采其楚”、“采薇采薇,薇亦蒙女”等句子,通过采薇的双关对仗,既表达了对薇草的喜爱,又寓意爱情的美好。

5.比兴修辞:诗经运用了丰富的比兴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拟声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

例如《鹤鸣之庐》中的“陟岵陟岵,民之望女,于女陟岵”、“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等句子,通过将鹤鸣比喻为妇女的情怀和渴望,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诗经通过精炼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写、含蓄深刻的表达、双关对仗和比兴修辞等手法,打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歌语言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不仅具有美感,更能够使诗经的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诗经经典名句大全

诗经经典名句大全

诗经经典名句大全诗经经典名句大全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句吧,在议论文中,引用名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经典名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经典名句11、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诗经·小雅·天保》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10、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诗经·小雅·白华》1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1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13、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诗经·周南·兔罝》14、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15、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召南·草虫》16、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17、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8、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19、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20、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诗经的语言特色

诗经的语言特色

诗经的语言特色《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

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个单音词(《中国文学》页,吉林人民出版社年)。

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

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

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

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年)。

例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构成一套系统,其中载于《诗经》的存有“火(心)”、“箕”、“斗”、“的定(室、壁)”、“昴”、“许”、“参”、“牵牛”、“织女”等名称。

此外《诗经》除了关于银河的记述:“维天存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存有光。

”(《小雅·小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善,《诗经》对此也存有集中反映。

例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载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载于《大雅·绵》;载于其他诗的除了“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介绍简介

诗经介绍简介

诗经介绍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包含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面貌。

它以其优美的乐曲、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含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内容及其影响。

一、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齐国和楚国地方贵族的歌谣集,大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音乐歌谣,雅是文学作品,颂是宗教歌诗。

诗歌的表现形式多采用直观形象或者成语典故,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社会风貌、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诗经的特点诗经的语言是古代汉语的早期形式,其中大量使用了古音、古意和古法。

古韵古风的诗歌语言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加朴实自然、含义深刻。

同时,诗经中还对音乐有足够的描述,使诗歌具有一定的唱诵性。

此外,诗经中的诗歌结构和韵律也非常优美简练,符合音韵规律,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言犹在耳,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三、诗经的内容风是诗经中的首篇,也是最早的部分,包含了多个不同地域的歌谣和古老的传奇故事。

雅是后来增加的,包括了祷文、宴会和宫廷礼仪的歌谣。

颂以歌颂上帝和祖先的歌曲为特征,这些歌曲也是后来编辑的。

总的来说,诗经通过古人的语言和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和民族精神,包括婚姻、战争、爱情、乐器和食品等。

尤其,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周代的历史,成为对研究周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四、诗经的影响诗经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至今。

其改变了古代文化语言的发展方向,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启迪了中国古代音乐及礼仪的发展和演变,为后世生成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更为至今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注入了诗意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诗经在语言上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上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上的特点
1. 《诗经》的语言那叫一个质朴纯真啊!就好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多么简单直接的描述,却能一下子把你拉进那个美好的场景里。

2. 它的语言还超级形象生动嘞!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般生动的描写,不就像在你眼前绽放了一树绚烂的桃花吗?
3. 哎呀呀,《诗经》在语言上还很有韵律美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
4. 它的用词还很精炼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这么几个字,蕴含了多少深情啊。

5. 《诗经》语言的情感表达那可是丰富得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深情,谁说不令人感动呢?
6. 还有呢,它的语言灵活多变!“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多灵活的表述呀!
7. 真的嘞,《诗经》的语言简洁明快!“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多干脆利落。

8. 《诗经》的语言就是这么有特点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依然熠熠生辉!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诗经》在语言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这些特点让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简答《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简答《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简答《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其形式和语言均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特点:
1.以歌谣形式为主。

《诗经》大部分是歌唱形式的,如《关雎》、《蒹葭》、《卫风》等都是描述生活的歌谣,充满了节奏和韵律。

2. 体裁多样。

《诗经》包含了风、雅、颂和歌等多种体裁,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与习俗。

3. 精炼简洁的结构。

《诗经》的诗句短小精悍,结构简单,多以三、四言组成,十分精练。

语言特点:
1. 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不俗不奢,诗歌中的语言饱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动人的情感。

2. 形象生动的描写。

《诗经》的描写方式十分生动形象,充满了细节和感情,让人对当时的生活场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鲜明的印象。

3. 地方色彩浓郁。

《诗经》的语言中充满了地方色彩、民俗风情和当地特有的习俗,给人强烈的地域感和文化感。

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

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

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
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在诗经中,可以看到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直接表达、拟人表达和象征表达。

首先,直接表达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直接的
语言描述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简洁,直
接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是通过直接的语言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拟人表达是诗经中常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赋予
自然界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人的特征和行为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形象或者表达情感。


如《国风·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就是通过
将鼓和兵士拟人化,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和氛围。

最后,象征表达是诗经中较为抽象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象
征性的意象和符号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含
蓄而富有深意,需要读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例如《国风·周
南·卫风·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就通过硕鼠和黍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思考和观察。

总的来说,诗经以其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体验和表达,这三种表达方式——直接表达、拟人表达和象征表达,共同构成了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

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

诗经的三种表达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情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表达方式也各异,主要包括抒情、叙事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诗经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

抒情是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慨,表现对生活、自然或人情的感动和体验。

《诗经》中有很多抒情的诗篇,比如《关雎》、《卫风》等篇。

这些诗篇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抒情的方式多为感怀以及激发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在诗歌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与美好的思想。

叙事也是诗经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叙事是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来理解诗人传达的信息。

《诗经》中的《小雅》、《大雅》等篇就是以叙事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

这些叙事的诗篇带有浓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古代事物的描述和讽刺,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引起读者的深思。

议论是诗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议论是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揭示社会现象,批评不良行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

《诗经》中的《周南》、《国风》等篇就是以议论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这些议论的诗篇常常以直接的语言和鲜明的态度来表达诗人的见解和立场,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诗经是一部兼具抒情、叙事和议论等不同表达方式的古代诗歌集,通过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传达了他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感悟。

这些诗篇不仅是文学的艺术瑰宝,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对后人的思想触动和情感共鸣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本文共505 字】第二篇示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记录了公元前11世纪至6世纪之间的一段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风俗民情。

它包括了风、雅、颂三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每种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诗经语言

诗经语言

诗经语言曹丕《典论·论文》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古人的这些论述说明,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有与之相称的语言风格。

个人在婚恋关系缔结时的内心世界往往被一系列冗繁的程式冲淡了。

《郑风褰裳》中的姑娘,热恋着一个男子,但那个男子却一点都不主动,姑娘很气恼,于是说:“你要是喜欢我,就快到我身边来,你要是不喜欢我,我难道不能找其他人么?”最后更是轻蔑的说:“你有什么可狂妄的呀!”17、率性其率直如流,彻悟通达。

特点是不加任何修饰,好像作者直接把心掏给你,易引起读者们的感情共鸣。

如蒋方舟的《青春叛逃期》。

16、整散结合整句(对偶、排比等)与散句错杂。

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关系2007-01-15 16:32:12 来自: 罗北山(蜀中雖云樂,)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关系如果要求给语言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则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赞成将语言定义为“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

”如若仅就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来看,则“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说语言是工具,更多乃是侧重于说明语言的功用,是在说明某物是“干什么的”,而非说某物的“本质是什么”或某物“本身是什么”。

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诗经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由约300篇诗歌组成,约有1200多首。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学遗存之一,也是一座中国文学的丰碑。

在语言形式方面,诗经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如下:1.部分诗歌使用对称排列的齐言句式。

齐言句式的特点是句子长度一致,不分雄韵和仄韵,句首和句末的字数相同。

这种排列形式具有对称美感,能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2.大部分诗歌采用五言句式。

五言句式是指每句诗由五个字构成,这种句式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传唱。

五言句式能够使诗歌具有韵律感,给人以愉悦的听觉感受。

3.一些诗歌采用双调式。

双调式是指在诗歌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韵律,一般是对仗韵和押韵两组词语相互映衬。

这种韵律的使用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味和音乐感。

4.诗歌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诗经》是由民间歌谣演变而来,因此在语言形式上更接近口语,朴实自然。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现实的问题。

5.采用对偶和运用对仗手法。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使用对偶手法,通过对仗来增强表达的犀利度和感染力。

对仗手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6.采用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经》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物、排比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诗歌的内涵,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7.大量使用典故和象征物。

《诗经》中有许多典故和象征物的使用,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熟悉的东西,通过对它们的运用,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总之,《诗经》在语言形式上具有齐言句式、五言句式、双调式等特点,使用了对偶和对仗手法,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还使用了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

这些特点使《诗经》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艺术性和深度,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

【教育资料】《诗经》中含有的语言特点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诗经》中含有的语言特点学习专用

《诗经》中含有的语言特点《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

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

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

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

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

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

”(《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

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语言特色探微

《诗经》语言特色探微

品读《诗经》语言特色探微刘雅洁 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民族根基,支撑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文化特定发展时期的文化呈现方式。

本文以《诗经》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诗经》中的语言特色,以促进我们了解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经》;语言特色;探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不断碰撞与融合,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探讨《诗经》的语言特色,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诗经》产生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当时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探讨《诗经》的语言特色,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用词的表达特色《诗经》在用词上较为准确,通过选取精确的词句,以充分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诗经》在用词的选取上极为谨慎,不仅注重语言表达的顺畅,使得文本整体上富有文学艺术性,而且注重词性的选取,以更为准确地传达所要表述的内容。

如在《诗经》中,较多地使用动词,使得文本内容看起来更加的丰富、活泼,有利于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多个动词的使用,使得文本的内容看起来更为立体,增加了文本的艺术效果。

较多地使用叠词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通过叠词的重复使用,能够更为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绪。

通过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够赋予文本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也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诗经》中用词的准确与丰富,间接地体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的稳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稳定,为人们投入到《诗经》的创作当中提供了稳定的外界条件。

二、语言的表现特点《诗经》中注重语言的使用,且多为生动、形象地语言表达。

《诗经》中较多地使用叠音词,通过叠音词的重复使用,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更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绪。

诗经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价值

诗经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价值

诗经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价值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其语言特点和文化价值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语言特点:
1. 朴素自然:诗经的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加工和雕琢,使用的词汇简单明了,因为它是记录古人生活和感受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2. 直观感性:诗经的语言具有直观感性,它以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富有节奏的语言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有力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3. 情感充沛:诗经语言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表现了古人强烈的情感与丰富的思想深度,这些情感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能够引发共鸣,让人沉醉其中。

文化价值:
1. 反映了古代文化:诗经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情景,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2. 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诗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3. 形成和塑造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诗经的情感充沛,对于塑造人们的情感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出现的情感与思想,不但深刻,而且普遍,具有普遍的文化价值。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

《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
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
《詩經》語言的音 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及其他
一、《詩經》語言的音樂美
1.用韻和諧

《關 雎》 (周 南 )
關 關 雎 鳩,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 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 悠 哉 悠 哉, 輾 轉 反 側。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 窈 窕 淑 女, 琴 瑟 友 之。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芼 之。 窈 窕 淑 女, 鐘 鼓 樂 之。
《卷耳》(周南) 卷耳》 周南)
采 采 卷 耳,不 盈 頃筐。 嗟 我 懷 人, 寘 彼 周行。 陟 彼 崔 嵬,我 馬 虺隤。 我 姑 酌 彼 金 罍,維 以 不 永懷。 陟 彼 高 岡, 我 馬 玄黃。 我 姑 酌 彼 兕 觥 ,維 以 不 永傷。 陟 彼 砠 矣,我 馬瘏矣。 我仆 痡 矣, 雲 何吁 矣。
《碩鼠》(魏風) 碩鼠》 魏風)
碩 鼠 碩 鼠,无 食 我 黍! 三 岁 贯 汝,莫 我 肯 顧。 逝 将 去 女,適 彼 樂 土。 樂 土 樂 土,爰 得 我 所。 碩 鼠 碩 鼠, 無 食 我 麥!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德。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國。 樂 國 樂 國,爰 得 我 直。 碩 鼠 碩 鼠,無 食 我 苗!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勞。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郊。 樂 郊 樂 郊,誰 之 永 號?
謝謝大家
二零零九年四月
黍離(王風) 黍離(王風)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搖 搖。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蒼天,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醉。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實。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噎。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影响《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述,而“比”和“兴”则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这些手法使得《诗经》在表达情感和描写景物方面更加生动形象。

2. 结构独特:《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其中风主要是民间歌谣,共有160篇;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 语言质朴优美:《诗经》的语言简洁明快,自然质朴,极富表现力。

其叠字、叠句、叠章的结构形式,也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 思想深刻:《诗经》中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劳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2. 诗歌创作:《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同时,《诗经》中作品感情充沛而又完全出于真情,诗体形式与表现手段都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3. 语言艺术:《诗经》对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其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艺术价值:《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同时,《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
诗经语言范式之美诗经语言范式之美诗经语言范式之美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第二章诗经语言艺术美表现为同义叠字的运用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同义词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标志诗经中表示忧心诗经中表示忧心诗经中表示忧心茂盛叠词举例茂盛叠词举例茂盛叠词举例5555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比较常见的叠字修辞格8888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诗经中叠字的变化美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诗经中叠字的统一美1010101011111111121212121313131314141414输入章及标题输入章及标题输入章及标题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绪论课题背景课题背景课题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
荏菽旆旆……麻麦蒙蒙。(《生民》)
苕之华,其叶青青。(《苕之华》)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采菽》)
凡凡黍苗,阴雨膏之。(《黍苗》)
我黍与与,我稷翼。(《楚茨》)
(
《诗经》时代还未出四声八病之说,律诗也未诞生。然而,这并不等于古诗没有平仄,没有粘对。汉语的形式特点之一,就是对称性。与此相应,汉族文化心理也有明显的对称均衡倾向。叠字的出现,便是适应这种文化心理要求,叠字形式是对称,语音也是一种对称。尽管先秦诗歌平仄不很严格,对偶未必工整,可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尽力使自己的诗歌美一些,采用美的形式、美的手段。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偶句。叠字、对偶,都是为了满足对称均衡。《诗经》中就不乏好的对子,有人还用叠字入对呢。这不仅是语义的要求,也是语音对称的要求。如:
关键词《诗经》语言艺术 美叠词
第一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诗经》用叠字高明、精巧,集中体现了它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具体分析,《诗经》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具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上看来,这个问题不过是又回到了思想的表达的问题上去了。因为完全可以说,所谓的“指明思想”也就是“表达思想”。可是,如果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指不与语言发生任何关系的“纯思想”,那么我们将要怎样指明它呢?思想,可以存在于以文字为承载方式的书本里,也可以存在于我们脱口即逝声音里,甚至也可以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然而无论它遁迹于何处,思想总是和语言相伴随。哪怕只是人类头脑中的默想,也是以一定的语言为形式进行的。因此,所谓的纯思想,是无法指明的。而如若承认思想独立于语言而存在,也无法解答怎样指明思想的问题。因此首先要质疑的是,思想果真能独立于语言而存在吗?
方以智依据“文章即性道”的理论,他将读书事业与道德修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名教寓于迹”、“道德寓于文章”,“名教”即在圣人文章中,“圣人收拾万世聪明人,正在《诗》、《书》、《礼》、《乐》足以养之、化之,鼓舞不倦。”而“学”是将这种外在的“道德”化为内在德性的关键,他说:“外内合矣,合不坏分。外学多,内学一,即多是一,即分是合,见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正以外内交格,一多通贯,而无内外无中也”“外学多”是指除古人文章之外,还包括“寓内之方言、称谓、动植、物性、律历,古今之得失”,大致相当于“博”;“内学一”意指内化文章之道德,大致相当于“约”,“博乃能约”,如果做到“外学多,内学一”,便可达到“内外合一”、“一多相贯”的境界。他批评理学家们“先挥文章、事业二者于门外,天下聪明智能多半尽此二者,不畜之而欧之”,日“本性自足者”,扫除文章,“欲离外以言内,则学道人当先从不许学饭始!”方以智将读书识道喻为人初学吃饭,旨在强调学而后能的道理以及圣人文章对人的道德境界的擢升作用。
他说:“士以读书明理为业,犹农工之刀耜也,志道游艺,外内一致,张弛鼓舞,全以此养之而化之。文章即性道,岂曼语哉。进德必居其业,立诚用在修词,大畜日新。道寓于器,会通典礼。赜不可恶,效天法地,道不远人,所贵振衣挈领,播种培根,一树全仁,何碍葱蔚。”在这段文字中,仅从语言哲学方面来说,他至少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第一是“文章即性道”,意指文章蕴含着圣人对性与天道的思考;第二是“立诚用在修词”,表述了读书对道德修养的作用;第三是“播种培根”,意即学问理应从字词等基础工作做起,因为“一树全仁”,字词之中自有天道在,故不能离器而言道、“偏上以竞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有如下定义: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抽取其中限制性的定语成分,这个定义便缩略为“语言是意识”。语言如何能够是意识呢? (此处的意识指人类的意识活动,亦即人类思想的活动。)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的这个定义中包含着语言与思想同一性关系的深刻内容:语言不过是思想本身的外化与现实化,而思想则是在实践中被进一步规定后才成为了语言。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既包括了文字的和声音的形式,也包括了默想时的状态,而它与人们在默想时所使用的语言既相联系又有差异。如果将以文字和声音形式存在的语言称之为“外在的语言”的话,那么仅仅在默想中存在的语言就是“内在的语言”。两者的联系在于,外在的语言与内在的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这可以用以解释何以不同的民族思考的方式不同;两者的差别则在于,外在的语言是内在的语言的进一步规定,正如语言是思想的进一步规定一样。因此,从内在的语言到外在的语言过程也正是从语言到思想的过程。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也就是外在的语言与内在的语言的关系,或现实的思想与潜在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是既“同一”(语言是语言,思想是思想)“又有差异的”(外在的不是内在的,现实的不是潜在的)辩证的关系。
所以,读圣作不只是弄懂其中深奥的字词而已,他说:“吾少以辞为主,及长乃知文以明道也”,“古人深于义,当于理,文之以其辞而已。”对待古人之言,不可简单地视之为文辞的客体对象,要深明其中的“义”与“道”。不过,方以智并不否认言辞的重要性,他说:“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以言乎使命之辞也。”辞的“使命”就是行使“相传相示”古人之心与意的功能,所以辞不可以缺少。方以智即此提出“贵达”的读书方法,他说:“凡谓之辞未有不贵达者,亦未有达而犹贵枝叶者也”,“彬彬者,辞达之谓也”。“圣人之情见乎辞”,“达”就是要领会辞中圣人之性情、悟圣人之心,并化之为行动,“彬彬者”即是。否则,就会出现“六经既不尊,则师心无忌惮者群起矣”的社会现象。读圣人之作的最终目的小在教化以提升个人的德性,大在治理整个社会,从而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善用”之目的。
说语言是工具,更多乃是侧重于说明语言的功用,是在说明某物是“干什么的”,而非说某物的“本质是什么”或某物“本身是什么”。当然,仅从物的功效性上认识某物的确可以得出关于此物的知识,正如从语言的功用中我们能得出关于语言的知识一样。可是对于语言的这种工具主义的理解仅仅只说出了一个半真理,仅仅只指出了思想的表达对语言的依赖关系。思想之表达与否取决于语言,有了语言思想才能得到表达,没了语言思想便无从表达自己,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问题似乎只涉及思想的表达,那么思想的存在呢?
在《药地炮庄·齐物论第二》的前序中,他明确地表达了“道”对“言”的依存关系,他说:“言者,载道之器,利害极大。”圣人之言承载着圣人所体认的天道,是圣人的思想结晶,是天地之心的体现,所以对待圣人之言一定要慎重,不可“糟粕文字”。在西方约300年之后,像方以智一样,思想深奥又晦涩的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在’之家。”二者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体现了语言哲学的人类共通性及中国文化在此方面的优越感。
(三)“文章即性道”
方以智除了对声韵、文字、语言等器与道的关系有精辟的论述之外,还深刻地分析了文章与性道、道与艺等关系,提出“文章即性道”和“道寓于艺”的独特见解。他以声音文字为切入点,全面展开对内与外、道与器的关系的分析,如他在论及道与艺的关系时说:“知道寓于艺者,艺外之无道,犹道外之无艺也”这样,他就将语言哲学扩展到艺术哲学。
曹丕《典论·论文》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古人的这些论述说明,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有与之相称的语言风格。
个人在婚恋关系缔结时的内心世界往往被一系列冗繁的程式冲淡了。
由此我们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中建立了一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能够容纳语言与思想的差异却排斥两者的决然分裂,以致于在根本上我们必须说:语言即思想,思想即语言。
言语
“言者,载道之器”——方以智工具论的语言哲学思想
方以智以“欲通古义,先通古音”为基础,积极探讨古人之心、道与言辞、文章的关系及读圣人之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将语言哲学扩展到对文字、言辞、文章等“艺”的哲学与美学研究,丰富与深化了语言哲学的研究范围。他经史并济、兼采百家、采撷中西之长,使他的语言哲学理论既表现了通经致用的时代特色,又表现出深刻、系统的个性特征。
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关系
2007-01-15 16:32:12 来自: 罗北山(蜀中雖云樂,)
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关系
如果要求给语言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则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赞成将语言定义为“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如若仅就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来看,则“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郑风褰裳》中的姑娘,热恋着一个男子,但那个男子却一点都不主动,姑娘很气恼,于是说:“你要是喜欢我,就快到我身边来,你要是不喜欢我,我难道不能找其他人么?”最后更是轻蔑的说:“你有什么可狂妄的呀!”
17、率性 其率直如流,彻悟通达。特点是不加任何修饰,好像作者直接把心掏给你,易引起读者们的感情共鸣。如蒋方舟的《青春叛逃期》。
“现实的思想”和“潜在的思想”的关系也有似于此。根据我们所接受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的定义中语言只因为为他人存在才能为我自己存在(反之而亦然)的观念,语言不可能是私人的,而必须是实践的,因此仅仅只停留在头脑中的语言还不是现实的,只有在实践中的语言才是现实的语言,亦即“现实的意识”,也就是“现实的思想”。而“潜在的思想”则是指仅仅只停留在头脑中尚未言说出来的思想,此亦即“内在的语言”。但终究潜在的思想必须现实化,内在的语言必须得外在化。
16、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排比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这里所留下的疑问是,什么是“外在的语言”,什么是“内在的语言”,它们是否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以及什么是“现实的思想”,什么是“潜在的思想”,它们是否是不同的思想?
所谓“外在的语言”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状态,即当语言被我们说出时,或者被我们用文字的形式表述时的状态。语言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称之为“外在的”。而“内在的语言”则是指语言在我们默想时所处的状态。外在的语言和内在的语言并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此并没有造成一种分裂;但是两者却是不同状态下的语言,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区分了同一个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不同一样,此处区分“外在的”和“内在的”也是要指出类似的差异。
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不仅使用不同的语言说话,同样也使用不同的语言思考。对于一个完全不懂得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无法设想当他回忆一件已经发生过得事情时会在头脑中迸发出“现在完成时”来。同样的,我们也无法设想一个毫不知汉语的英国人的脑袋里会出现“四声”。支持相同民族的言语行为和思考行为的必然是同一种语言。如果说言语行为是思想的表达的话,那么思考行为直接的就是思想的存在。因此我们说,关于思想独立于语言的观念是不能够成立的,不仅思想的表达不能独立于语言,思想的存在也不能独立于语言。那么,什么样的语言观才是更加合理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